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6

教案

2009-07-23 22:21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表“将要、接近”意思的有“将、且、行将”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表“终于、终了”等最终结果的有:“终、卒、竟”。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语气副词

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1.肯定、确认:必、诚、信、固、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实在、果真”。

①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否定、禁止

表否定的语气副词有“不、弗、未、非、靡、亡、否”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否定动作行为或形态,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没有”。

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山,而见者远。

表禁止语气的副词有“勿、毋、莫、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不同意,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

①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②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3.推测、估量: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也许、几乎、可能。”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4.反诘:岂、宁、庸、其。译为“难道、哪里”。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五、频率副词

表“常常、往往、一再、再三、多次”的有“屡、数、辄、每、频、累”等。

①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重复的副词有“复、更、再、又亟”。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

②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

六、谦敬副词

表示对自己谦卑和对方恭敬的副词。无实在意义。

表谦卑的有:窃、辱、伏惟。

①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②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

表恭敬的有:幸、敢、情、敬、谨。

①臣从其计,大工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介词

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于”是文言文中最主要的介词,现代汉语各类介词的用法,“于”几乎都可以承担。如:①会于西河(《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引进动作处所,表所在,译成“在”。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于”引进处所,表所从,译为“从、由”。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引进范围,表示“在……中”。

④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于”引进缘由,相当于“因为,由于”。

⑤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于”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向”。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译为“给”。

⑦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

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于”引进陈述对象,译为“对,对于”。

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于”引进时间,译为“到”。

⑩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于”用于形容词引出比较的事物,同“比”。

(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于”引出主动者,表被动,译为“被”。

“于”的宾语如果是处所词,“于”有时可省略。如:

①岁征( )民间(《促织》) ②成妻纳钱( )案上 (《促织》)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 )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1.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依据,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靠、根据、按照”。

①请以剑舞。(《鸿门宴》)“以”引进凭借工具,译成“用”。

②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以”凭,引进,凭借的身份。

③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古知今,以知所见知所不见。(《察

今》)“以”根据,引出动作行为的根据。

④余船以次进。(《赤璧之战》)“以”,按照,引进凭借方式。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

⑤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城予赵”即“予赵城”,“以”的这种用法实际上起了提前宾语的作用。

3.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缘由,译成“因为、由”如:

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成“在,从”。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5.“以”的宾语上文已出现则有时省略。

⑧令以( )责之里正。(《促织》) ⑨折藏之,归以 ( )示成。(《促织》)

6.介词“以”。也可省略。如: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促织》)

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1.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有“与、及、而、且、则、且……且…、既…且”。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②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五蠹》)

2.层进关系。表层进关系的连词有:而、且、况、非惟……亦抑……、非独……亦……、以。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以”,同“而,而且。”

②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况……”译成“还…何况…。

3.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其、或、非……则……。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或”,或者。

4.承接关系。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有“而、以、乃、则、遂、即、于是、然后。”

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而”,接着。

②予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以”,同“而”,不译。

5.转折关系。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有:而、然、但、则、乃、顾、虽。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②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促织》)

6,因果目的关系。常用连词有:以、为、故、是故、是以。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

7.假设关系。常用连词有:若、苟、今、使、则、虽、而、向使、假令。

①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论积贮疏》)

8.修饰关系。“而”、“以”常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二者的修饰关系。译成“地”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1.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补语标志。译成“得”②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柳敬亭传》)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③宋何罪之有?(《公输》)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④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⑤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6,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⑥顷之烟炎张天。

“者”作结构助词,常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构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物”、“……的原因”。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的人”

②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者”用在形容词“治”后,指“……的事”。

③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者”用在动词后,表“……的物”,不可译。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者”用在情态词组后,相当于“……的样子”。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者”用于原因词组后表“……的原因”。

⑥昔者吾舅死于虎。(《苛政猛于虎也》)“者”用于时间词后,表停顿,不译。

⑦此五者,邦之蠧也。(《五蠹》)“者”用于数词后,可据上下文译为所表示的人、事物。“此五者”指“五种人”。

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者”前有以名词为主的中心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有三种情况。

1.如果“所”字结构里的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没有出现,所具有指代作用。如: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所闻”即“听到的一切”,“闻”的宾语“一切”没有出现,便由“所”指代。

2.如果“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等在动词后面出现了,这个“所”字结构便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人或事物。

②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带上了宾语“鱼腹”,“所罾”作“鱼腹”的定语。

3.“所”字结构后出现“者”,可看作“者”字结构,其指代作用由“者”承担。如:

③臣之所好者。(《庖丁解牛》)“所好者”即“所喜欢的事情。”“者”指代“事情”,“所好”作“者”的定语。

二、语气助词

1.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也“也”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的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如: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判断。

②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1)用于句尾,表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的变化和情况。同时有加重语气的作用,译为“了、啦”。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历兵马矣。(《殽之战》)

2.用于句尾,表示将要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表达一种确有把握的语气,或表述一种命令,决断或请求的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虞不腊矣。(《宫之奇谏假道》)

用在句尾,表—般的陈述语气,有引入注意的意味。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1)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如: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如:②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2.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

(1)用于各种疑问句末,表询问、反诘、测度等语气,可译为“吗、呢”等。

①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乎”表询问,译“吗”。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乎”表反问,译“吧”。

③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乎”表反问,译“呢”。

(2)用于祈使句、感叹句,表祈使、感叹语气。如:

④长铗归来乎!(《冯谖客孟尝君》) ⑤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与(欤)邪(耶)

①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译“吗”。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欤”用于是非问,译“吗”。

③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问齐使》)?“耶”用于是非问句,译“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盗邪?(《晏子使楚》)“得无……邪”表委婉测度语气。

3.感叹语气:哉、夫

①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哉”表感叹。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起义》)“哉”表反问语气。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表感叹。

4.句首语气:唯、夫、盖

“唯”用于句首,表希冀语气,有时译为“希望”。“夫”、“盖”在句首,表引起议论,不译。如:

①事急矣,唯先生图之。(《中山狼传》)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叹词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生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它不作句子成分,也不和别的词组合,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如: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②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③唉!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兼词

古代汉语里,用一个字的形体而兼有两个字的读音或意义的词叫兼词。常用的有:诸、焉、盍。

用于句中时,“诸”是“之”和“于”(“于”古音wu)的合音,“之”代词,“于”,介词。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愚公移山》)

用于句末时,则相当于“之乎”。如: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盂子》)

“焉”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于”,“介词”,“之”,代词。译时选择相当于“于之、于是”的词语。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盍”是“何不”的合义。如: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叵“叵”相当于“不可”,例如:居心叵测

三、理解词语和句式——

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D级)

[知识要点]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知识点解说]

1、判断句

现代汉浯中,主要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形式在文言文中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少数例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两大类。

一是“……者,……也”式及其变体。所谓“变体”,即单用“者”或“也”。逗号可以省略不用。

一是用“乃”“为”“则”“即”“诚”“非”“素”等表示判断。

《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2.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表示,还有不含“被”字的“被动句”。这两种形式在古代汉语中同样存在。如“忠而被滂”,“兵挫地削”(均见《屈原列传》)。但大量的被动句是以下几种形式。

①“……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荆轲刺秦王》: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受……于”《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为……”《促织》: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为……所……”,“为所”《六国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

《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这种“为所”式可看作是“为”后宾语的省略。

3.疑问句

现代汉语多借疑问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表示疑问,还可以借否定词表示,如“您同意不?”古代汉语疑问句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使用的疑问词和否定副词的具体语言形式却几乎完全不同。另外,由于标点符号的作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完全不用以上两类虚词。如:明天要下雨,你还来?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助力,这种情况极其少见。具体说来,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形式。

(1)借疑问代词表疑问

《鸿门宴》:客何为者? 《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往?

《原道》: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易也?”

《论积贮疏》:国胡以相恤? 《

归去来辞》:乐夫天命复奚疑?

《孟子》: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 《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黄生借书说》: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2)借疑问语气词表疑问

《石钟山记》:汝识之乎? 《卖油翁》:汝亦知射乎?

《孟子二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3)借否定词表疑问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五十城请易璧,可予不?

《与妻书》: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问刘十九》(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及否定词结合在一起表示更为强烈的疑问语气(含无疑而问),这种形式更为常见。

《论语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狼》:禽兽之变几何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岂敢留璧得罪于大王乎?

《殽之战》:夫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殽之战》: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季氏将伐颛臾》:是谁之过欤?

《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耶?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捕蛇者说》:又安敢毒耶?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问说》:舍问,其奚决焉?

4.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1)主谓倒置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信陵君窃符救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论语?雍也》:贤哉回也! 《礼记.檀弓》:谁与,哭者?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张衡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硕鼠》:十年贯女,莫我肯顾。

《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赤壁之战》: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鸿门宴》:沛公安在?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

《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陋室铭》:何陋之有?

《问说》: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冯婉贞》:唯余马首是瞻。

《孟子?梁惠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④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如:一以当十,夜以继日

3.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人马所蹈溺死者无数。

《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

《劝学》;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后两例是借助“之”字使定语后置,这种句式要和“句读之不知”这种宾语前置句区别开来。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有时也如此。

《荆轲刺秦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赤壁之战》: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在现代汉语中,以上句子中的介词结构是在动词前面充当状语的。

应该指出,上面的几种所谓倒装形式,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并为了易于比较说的;古人一贯这样说话行文,是无所谓倒顺的。

5.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公)尝射于家圃。

在现代汉语中,前一句里的“草木”是不能省略的。《卖油翁》中的两句话中间,也不允许省去主语。

②蒙后省略

《鸿门宴》: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对话省略

《孟子二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在现代汉语中,两人对话,主语全省去,是不允许的。

(2)谓语省略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

《促织》:审谛(视)之,短小,黑赤色。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

前三句省略动词谓语,后一句是省略形容词谓语。这种省略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不允许的。

(3)省略宾语

《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 / 《赤壁之战》:可烧而走(之)也。

第二句中的宾语“己”,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第三句为使动句省略宾语,比较少见。

(4)省略介词宾语

这种情形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而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则是绝对不能省略的。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之)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赤壁之战》:权以(之)示群下。

(5)省略介词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存在。

《过秦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促织》:又试之(以)鸡。

高考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二、文言句式: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 ()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如:“马之千里者”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213153030.html,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

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文言句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 (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表示。(“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 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李兵2016-11-1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厚重,增强学好文言文的使命感;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使学生树立信心; 3、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地位 4、学会知识迁移,提高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 教学难点: 语法推断法、字形推断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资源准备: PowerPoint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五千年来从未间断的,而要讲中华文明,我们肯定要关注中国的灿烂文化,因为这其中的内涵太丰厚了,谈到文化,我们一定要关注文言典籍。比如,现在我们反复强调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可能费很多气力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相比之下,古人的话就有力得多。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周易》里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你看看,说得多好,言简意丰!由此可见,学好文言文,决不仅仅是应对高考,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大的目标。“百尺之台,起于垒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关注文言文最基础的一个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找一找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二、考点简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定要有“语境意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的特殊用法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考查的重点。

三、命题形式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四、方法指导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例1、刚(廖刚,人名)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2008全国卷Ⅰ) “檄”,下令。(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 译文:廖刚规劝跟从盗贼的人并让他们回来从事正业。不久,其他盗贼进入顺昌,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大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们都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纷纷散去了。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2、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 ..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2008北京卷) 欺负:欺骗、辜负。(根据“延寿痛自刻责”这一语境可推断“欺负”之意)译文:他接待官吏,给以很多的恩惠但纪律严明。有人欺骗或者辜负了他,他总是自己责备自己:“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吧,他们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呢?” 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3、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2008全国卷Ⅰ) 杜:制止。(可以联系我们熟知的“杜绝”“防微杜渐”等来判断) 译文:请赶快营建建康,亲自率领六军前往并把它当作固守的计策,来断绝金人攻占的野心。 结构推断法(根据对应词语推断词义) 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008福建卷) 藏:归隐(“行”“藏”二字处在相似的位置,可据此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课堂导入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的内容,那就是句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构成的,充分掌握好句式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具体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二、复习预习 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格式:谓语+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格式:见+谓语。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格式:见+谓语+于。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内容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合 教学目标 1. 了解初中文言文各种句式 2. 句子是文章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好最基础的东西。 3. 通过句子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判断各种句式 教学环节 1. 课前回顾。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积累的掌握程度。 2. 重点讲解如何判断句式的方法。 3. 回顾本组基础知识,加深掌握程度。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具体如下: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学生姓名 教师 姓名 陈少敏 授课 日期 2014年9月 日 授课 时段

(2)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201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最新文言文专题教案

文言文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外文言文考点; 2.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 3.掌握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 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导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 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 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有关文言文分析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 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第三步:重读全文。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四、内容:(一)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 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 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 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 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 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 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3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3 教案 2009-07-23 22:05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 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采草药》 ②治理,整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 ③条理。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谭嗣同》 ④雕琢,加工玉石。使玉人理其璞。《韩非子?和氏》 ⑤法官。弦子旗(人名)为理。《管子?小匡》 43.靡 (1)mi ①浪费,奢侈。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过秦论》 ②细腻。靡颜腻理。《宋玉?招魂》 (2)mi ①无,没有。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史记?文帝本纪》 ②倒下。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3)mo 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44.请qing

①问。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 ②邀请。乃置酒请之。《汉书?教宣许皇后传》 ③谒见,拜见。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 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45.骑。 (1)qi ①骑马。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史记?樊哙传》 ②骑马的人,骑兵。骑皆舍马步走。《三国志?吴书》 (2)ji一人一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鸿门宴》 46.勤qin ①辛苦,劳,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 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如:勤逸。 ③帮助。齐方勤我,弃德不祥。《左传》 ④殷勤,周到。会数而礼勤。《训俭示康》 47.让rang ①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 ②辞让、退让、谦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 ①到……去,往。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②如果,假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