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严重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严重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学习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学习时

一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言文多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徐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

多见的几种形式:

、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大凡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大凡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大凡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通,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

远之江湖)

状语后置句:

(1)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

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大凡都作状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多见文言文不变格式

不变格式也叫不变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例外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不变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例如:“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第二种:表疑问语气。

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例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

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

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等。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预习检测

完成本上涉及的习题(P91第3、4题,P92)

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

、判断句的句式特点?

2、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3、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4、定语后置的句式特点?

、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

6、省略句的句式特点?

请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搜集资料,从而

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拓展探究

完成93页第一题、第二题

学习小结

达标检测

弃疾豪迈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①、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例外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②、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A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B是以无甚富甚

贫之家。

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③、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

A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B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D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④、翻译“故以‘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他用“稼轩”自号。

B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

他因此而字稼名轩。

D人们因而称他辛稼轩。

学习反思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初中文言文句式教学案 武汉市新洲思源学校周国安 教学目标: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等形式。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③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勇气的”。⑥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非此即彼。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⑧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学习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臣诚恐见欺于王。 2.“为”“为……所”表被动。如: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②为乡里所患。 三、学习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子何恃而往?”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宋何罪之有?”“子曰:何陋之有?”“唯利是图”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何以战?”“夜以继日。”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者”使定语后置。“…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精选-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

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 文言文 句式导复习学案1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 1 【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 【考纲解读】 “不同的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 【考点透析】 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一: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语法把动作、行为的对象,或者说是动作的承受者称为宾语。简单的说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调到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倒装句.它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句和介词宾语前置句。 1.动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句的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它又分为三大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通常置于动词前。从句子结构来看,通常格式为“主语+疑问代词+谓语动词”。但这些疑问代词都是固定的,常见的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高祖本纪》 “何”是疑问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提到动词“操”的前面。翻译时,“何操”译为“操何”,“拿什么”的意思。整句话可译为: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例2.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自序》译为: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例3.不容何病《孔子世家》译为:不被世人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莫、未、无、毋”等。 例1.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译为: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 “莫"是否定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是代词,指天下,是动词“一”的宾语,翻译时“莫之能一”按“莫能一之”.的顺序处理。整句话可译为: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 例2.人之不我信也《孔子世家》译为:别人不相信我们。 例3.人之不我行也《孔子世家》译为:别人不跟我们走。 (3)借助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利用一些固定的结构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这样的结构有: “何……之有”格式 例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魏公子列传》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功”作“有”的前置宾语,翻译时“何功之有”按“有何陋”的顺序处理。整句话可译为: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之……”格式 例1.岂管仲之谓乎《管仲列传》 “之”是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管仲”是“谓”的宾语,借助“之”提到动词前了。翻译时“管仲之谓”可译为“谓管仲”。整句话可译为: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 例2.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太史公自序》译为: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纳,政治主张不会被推行。 “唯……是……”格式 维长终是图《鲁周公世家》 “长终”是宾语,“维……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图”是动词谓语,翻译的“维长终是图”可译为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2999299.html,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

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诗歌,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 3、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氓》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和扩展诗歌 中关于其他形象的分析,从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诗歌,解读诗 歌的情感美。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对《氓》的学习,夯实文言知识,并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掌握一定的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 的。 【使用说明】认真感受知识链接中关于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同时认真学习课文及训练,熟悉文言知识。然后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测试。 【知识链接】1、高考链接,写作能力的拓展 2、关于诗歌形象的分析 (1)什么是诗歌形象: 通常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诗 人自己的形象),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物象)和写景诗中的 景物(景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 1、诗中主人公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事 物)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景物)。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 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

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 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 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 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 “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意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 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3)、古诗中人物形象: 1.傲视权贵的形象。 2.忧国忧民的形象。 3.钟情田园的形象。 4.爱贤 惜才的形象。5.儿女情长的形象6.朋友离别的形象。7.报效国家 的形象。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案) 【明确目标】熟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重点字词,感受诗歌形象(自学,互学)认真阅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解释划线的字并指出加粗字的用法,判断划线句式的特殊性。 氓《诗经》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文言文句式和虚词

文言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 编号: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的分类 1、名词: (1)(2) (3)(4) 2、动词: (1)(2)(3) 3、形容词:(1)(2) (3) (4) 4、数词: (1)(2) (3) 特殊句式的分类 5、倒装句:(1)(2) (3) (4) 6、非倒装句:(1)(2) (3) 二、规律辨析 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规律1: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2: (1)生生所资。(第一个“生”,维持。《归去来兮辞》) (2) 规律3: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4: (1)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2) 规律5: 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2) 规律: 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王我:让我做王。《齐桓》) (2) 规律: 4、例句(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师之:把他当做老师。《师说》) (2) 规律: (二)动词的活用 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均为名词。《阿房宫赋》) (2) 规律一: 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活之:救了他。《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哀:为……悲哀。哀之:为他们悲哀。《阿房宫赋》)(2) 规律三: (三)形容词的活用 1、例句(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师说》) (2) 规律一: 2、例句(1)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高兴。怡颜,非常愉快。《归去来兮辞》) (2) 规律三: 4、例句(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壮其节:赞赏他的气节。《苏武传》)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②把持。③介词,将。④量词。 (2)股gu [古义]名词。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今义]①大腿。②事物的一部分。③量词。 (3)竟jing [古义]①动词。完毕,结束。②副词。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②终于。③居然。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③脚步。④实践。 (5)再zai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②丈夫。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gou [古义〕①动词。悬赏。②动词。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②副词,也许。③有时,间或。

最新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教师版)讲课稿

2019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知识梳理】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一.课内文言句子及译文。 1.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确实有很多趣味。 2.庆历四年 ...。 ....春,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 ....的春天,滕子京 ...太守。 ...被贬官,做了巴陵郡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文:(桃花源里人) ....从.......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哪里来。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译文:鲁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 5.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译文: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译文:从小丘向西 ..走一百二十步。 7.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从这看来,大王您被蒙蔽 ...很深啦! 二.课内练习。 1.乡人皆恶我鸣。 2.问:“何以战?” 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三.课外拓展。 艾子之邻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 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 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 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 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

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 食者,其智若此。” 【注释】禀三才之灵者:禀赋(天、地、人)三才灵气的人。 练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 2.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 3.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 4.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 四.课外作业。 嘱奴守门 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注释】敕:告诫。尔:你。大家:主人。为:呢,用于反问句句末。 练习: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 2奴去之后,舍中财物,贼尽持去。 3. 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文言文句子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代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敲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 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 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 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 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 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 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 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 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高考英语语法复习:特殊句式导学案(省略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等)

特殊句式导学案(祈使句、感叹句、省略句等)考点三省略句 1.状语从句中的省略 在as if, if, though, when, where, while, no matter what, until等引导的状语从句中,若谓语部分含be动词,而主语又与主句的主语一致或从句主语是it时,状语从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中的be动词可以一起省略。 All the photographs in this book, unless (the photographs are) stated otherwise, date from the 1950s.这本书里所有的照片,除非有说明,否则,都追溯到20世纪50 年代。 2.动词不定式的省略 在主动语态中,感官动词或使役动词后接不定式作补足语时,往往将不定式符号to省略;在同一句话或同一情景对话中,当同一动作再次出现在后面的不定式位置上时,通常省略该动作而保留不定式符号to。 The driver wanted to park his car near the roadside but was asked by the police not to. 那名司机想把车停靠在路边,但是警察不允许他这样做。 3.so/not构成替代省略 英语中还常常用so/not等来代替省略的肯定内容或否定内容,so/not多跟在I'm afraid, I hope, I think, I guess, I believe等开头的答句中。 —Do you think it will rain?——你认为会下雨吗? —I hope so/not.——我希望下/不下。 4.常用的if相关的省略结构 if ever如果曾经发生过的话 if busy 如果忙的话 if anything 如果有什么不同 if possible 如果可能的话 if so 如果这样的话 if not 如果不的话 if necessary 如果必要的话 考点四感叹句 1.What (+a/an)+形容词+名词+主语+谓语! What beautiful flowers they are!多么美丽的花啊! 2.How+形容词+a/an+可数名词单数+主语+谓语! How clever a boy he is!=What a clever boy he is! 多聪明的男孩呀!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 学案

《古代汉语语法之偏义复词和文言句式》学案 【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例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只作陪衬,无实际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例如:《史记·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此句解释为:“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可能的意外事故。”所以“出入”在这里只有“入”的意义。 【注意】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应与同义词的重迭使用(即同义复词)区别开来。如: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和斤同义。斧子,伐木的工具 现代汉语也有偏义复词。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 练习要求:找出下列文句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义词和衬字。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偏义在“车”,“骑”是衬字。 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6、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7、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8、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偏义在“巷”,“陌”是衬字。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文言句式】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