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20200514103422)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20200514103422)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20200514103422)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

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4.省介词。(较常见的是“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㈣倒装句

注意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补> +(定)宾

如:(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而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也!——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在哪里)

③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我年轻的中国很美!)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古人不欺骗我呀。)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动词,去,到)”——大王见到这个人,问:“牵牛到哪里去”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⑶用“之”或“是”作为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

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唯你是问!(即“唯问你”)。

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不然,籍何以至此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

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

3.定语后置

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

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

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强(即“强筋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

译的时候要把它作状语,因此,我们称它“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

如:①验之以事(即“以事验之”),合契若神。——用事实来验证它,就像神灵一样吻合。

②生乎吾前(即“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即“乎吾先”),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就跟从他,拜他为师。

学生版:文言特殊句式巩固训练(1)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 ——对点训练 1 .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 ) 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D .斯固百世之遇也 2 .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B .洎牧以谗诛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3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4 .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A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夫水,智者乐也 D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5 .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戍卒叫,函谷举 C .断头置城上有碑仆道 D .而今安在哉余是以记之 6.选出下面每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师不必贤于弟子尝学瑟琶于穆曹二善才 B .羸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C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秦虎狼之国 D .俯察品类之盛时有宦人密视君者 7.选出对下列文言语句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③惟兄嫂是依 ④得双石于潭上⑤居则曰:不吾知也⑥竖子不足与谋 ⑦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⑧予购三百盆,皆病者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⑩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卮酒 A .①⑧/ ②⑦/ ③⑤/ ④/ ⑥⑩/ ⑨ B .①⑤/ ②⑦/ ③⑥/ ④⑨/ ⑧⑩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 ⑦⑩/ ⑨ C .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⑩/ ⑦⑨ 8 .将下列文言语句按不同句式归类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凌万顷之茫然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臣未之闻也⑤下流多谤议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⑦不能容于远近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⑨战于长勺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⑾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⑿何故不使知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被动句的特点。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二、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内容中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翻译题中,因此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三、知识积累 (一).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例句: 1.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3.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4. 戍卒叫,函谷举。 5. 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 6.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 渐见愁煎迫。 9.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 为仲卿母所谴。 11.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规律总结

三、巩固练习 (一)为下列被动句归类,指出判断依据。 1. 不拘于时,学于余。 2.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 皆为戮没。 4. 见犯乃死,重负国。 5. 吾属今为之虏矣。 6. 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7. 既自以心为形役。 8.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9. 皆为陛下所成就。 10.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11. 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12.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14.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府吏见丁宁 B 恐为操所先。 C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B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 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行将为人所并。 B 视为止,行为迟。 C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 激于义而死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良曰:“长于臣。” C 使不辱于诸侯。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三)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中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2.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及翻译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几种类型的标志。 学习难点:倒装句式的辨识和翻译。 三、【学习方法】自学、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 主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变式句)、省略句。 ㈠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②秦,虎狼之国。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些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⑤且相如素贱人。⑥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①吾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注意: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㈡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wéi,动词,治理的意思)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如: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②帝感其诚。(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 ㈢省略句 1.省主语。 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自述省 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对话省 2.省谓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项王曰:“壮士!之卮酒赐。”则与(之)斗卮酒。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之《氓》的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深入理解诗歌,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2、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 3、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氓》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和扩展诗歌 中关于其他形象的分析,从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读诗歌,解读诗 歌的情感美。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诗歌中文言常识 【学习难点】掌握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学法指导】通过对《氓》的学习,夯实文言知识,并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掌握一定的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目 的。 【使用说明】认真感受知识链接中关于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同时认真学习课文及训练,熟悉文言知识。然后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测试。 【知识链接】1、高考链接,写作能力的拓展 2、关于诗歌形象的分析 (1)什么是诗歌形象: 通常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诗 人自己的形象),也指咏物诗中所借托的事物(物象)和写景诗中的 景物(景象)。 (2)、诗歌形象的分类: 1、诗中主人公形象。2.诗人自己的形象。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事 物)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景物)。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 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

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 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 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 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 “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意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 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3)、古诗中人物形象: 1.傲视权贵的形象。 2.忧国忧民的形象。 3.钟情田园的形象。 4.爱贤 惜才的形象。5.儿女情长的形象6.朋友离别的形象。7.报效国家 的形象。8.归隐山林的隐士形象。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案) 【明确目标】熟读诗歌并解释诗歌中重点字词,感受诗歌形象(自学,互学)认真阅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解释划线的字并指出加粗字的用法,判断划线句式的特殊性。 氓《诗经》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项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一、句式判断 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D. 沛公安在? 3、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不能容于远近 D.此亡秦之续耳。 6、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7、从句式角度看,写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不同的是()

A、聚之咸阳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戍卒叫,函谷举。 8、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0、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B、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以为桂林、象郡 1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 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15、下列句式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竖子不足与谋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高考语文冲刺学案_文言文阅读 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阅读 第5讲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 学习内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这些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是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抽象记忆特殊句 式和用法。 ?这种“不同”是指古今语法歧异的部分,根据“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这些“不同”被限定在歧异 的主要方面。 一、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1.判断句 ?判断句主要特点是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无判断词,常在主语后加“者”表提顿,在谓语后加“也”助判断。 ?例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2.被动句 ?被动句指在结构形式上表被动的句式,分“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 ?例句: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 ?倒装句包含: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三种。 其中宾语前置在考查时最受重视。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虎兕出于柙(状语后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种: ?否定句+代词结构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引领的宾语前置; ?用“之”或“是”字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4.省略句 ?成分省略包含五种: ?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 ?宾语省略、

?兼语省略、 ?介词省略等。 二、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指词类活用。即甲类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一类语法现象。考查“不同的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进行。 不同的用法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等。 三、断句(句读) 1.断句与“翻译”有联系。 它是侧重语言形式也涉及内容的综合性考查手段。高考要考查对阅读材料的宏观掌握,更要从微观上把握,所以我们在介绍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之后,才来讲解“断句”的方法。 ? 2.断句跟“翻译”相同,又不同。 ?翻译重视“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同原 文保持一致; ?断句重视“意译”,即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在没有理解时还可以 根据句式来断句。 ★对应练习 [例1]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武则天读檄 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疏大周过恶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例2]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例3]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阉权日重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章奏进帝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不知悟 [例4]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太祖躬行节俭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恐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 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 编号: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 一、知识梳理 词类活用的分类 1、名词: (1)(2) (3)(4) 2、动词: (1)(2)(3) 3、形容词:(1)(2) (3) (4) 4、数词: (1)(2) (3) 特殊句式的分类 5、倒装句:(1)(2) (3) (4) 6、非倒装句:(1)(2) (3) 二、规律辨析 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规律1: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2: (1)生生所资。(第一个“生”,维持。《归去来兮辞》) (2) 规律3: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 (2) 规律4: (1)扣弦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2) 规律5: 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2) 规律: 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王我:让我做王。《齐桓》) (2) 规律: 4、例句(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师之:把他当做老师。《师说》) (2) 规律: (二)动词的活用 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均为名词。《阿房宫赋》) (2) 规律一: 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活之:救了他。《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哀:为……悲哀。哀之:为他们悲哀。《阿房宫赋》)(2) 规律三: (三)形容词的活用 1、例句(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师说》) (2) 规律一: 2、例句(1)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2) 规律二: 3、例句(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高兴。怡颜,非常愉快。《归去来兮辞》) (2) 规律三: 4、例句(1)单于壮其节。(壮:以……为壮。壮其节:赞赏他的气节。《苏武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77 更新时间:2009-10-15 文 章录入:admin]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教师用)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答案]A 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 A.1、7/2、6/3、5/4/8/9 B.1、4/2、3/5、6/7/8/9 C.1、2/3、4/5、8/6/7/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 ,B 和D 。

(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文言文阅读04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 学习内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这些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是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抽象记忆特殊句式和用法。 ?这种“不同”是指古今语法歧异的部分,根据“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这些“不同”被限定在歧异的主要方面。 一、特殊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1.判断句 ?判断句主要特点是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无判断词,常在主语后加“者”表提顿,在谓语后加“也”助判断。 ?例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2.被动句 ?被动句指在结构形式上表被动的句式,分“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 ?例句: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倒装句 ?倒装句包含: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三种。其中宾语前置在考查时最受重视。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虎兕出于柙(状语后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种: ?否定句+代词结构的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引领的宾语前置; ?用“之”或“是”字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4.省略句 ?成分省略包含五种: ?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 ?宾语省略、 ?兼语省略、 ?介词省略等。 二、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指词类活用。即甲类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一类语法现象。考查“不同的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进行。 不同的用法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等。 三、断句(句读) 1.断句与“翻译”有联系。 它是侧重语言形式也涉及内容的综合性考查手段。高考要考查对阅读材料的宏观掌握,更要从微观上把握,所以我们在介绍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之后,才来讲解“断句”的方法。 ? 2.断句跟“翻译”相同,又不同。 ?翻译重视“直译”,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同原文保持一致; ?断句重视“意译”,即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在没有理解时还可以根据句式来断句。 ★对应练习 [例1]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武则天读檄 骆宾王为徐敬业作檄极疏大周过恶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不悦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例2]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例3]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阉权日重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章奏进帝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不知悟 [例4]在你认为该加注标点处画“/” 太祖躬行节俭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恐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耳自是八旗臣民无敢以褕衣华服从事者[例5·西城二模卷·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2句式: (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例:此沛公之参乗樊哙者也。 (3)…者,……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决胜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决胜201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 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女口:“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 表判断。^ 口:“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 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 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女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女口:“刘 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 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