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笔记

政治学原理 笔记
政治学原理 笔记

[笔记]《政治学原理》教案

教材:《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1999年5月出版。

参考书:

1、《政治科学原理》,施雪华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0年3月出版;

2、《政治学》,梁木生编著,武汉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3月出版;

3、《政治学概论》,姜安、赵连章、刘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1月出版;

4、《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5、《政治学》,吴志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1年6月出版。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政治的概念,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

2、理解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3、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1、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

(1)把政治等同于或归结为伦理道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使人和社会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代表人物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认为政治的主要现象——国家是法律的产物,因为国家是为了制定和执行法律而设置的。代表人物凯尔森。

(3)把政治视为“权术”、“统治术”。认为政治是为争夺权力和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韩非。

(4)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

(5)把政治解释为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理解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是政治权力的根本问题,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

(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活动及其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根据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大致可归纳为六类:

(1) 政治学基本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2)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3)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中国古代较具影响的政治学说派别:

(1)儒家政治思想;(2)法家政治思想;(3)道家政治思想。

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1)古希腊、古罗马的伦理政治观;(2)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3)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观;(4)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繁荣阶段的政治观;

(5)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西方近代政治的发展和变革阶段的政治观;

(6)19世纪后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的政治观。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出现,是政治学说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研究方法。

一般研究方法: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

(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的社会价值(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范围有哪些?

4、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

5、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6、什么是政治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7、学习和研究政治学有什么意义?

8、试述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免费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15002414.html,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2、理解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家的起源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发展阶段的制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

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是国家产生之前的人类社会制度,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国家并不是人类社会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形态,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主人与奴隶的分化;富人与穷人的分化;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居民的杂居;阶级冲突的尖锐化。

当氏族制度已经无力面对这种种变化时,就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并使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的产生,主要有三种具体形式:雅典形式,罗马形式和德意志形式。

国家同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第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组织则以血缘关系划分居;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政治论;(2)社会契约论;(3)暴力论。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阶级

1、阶级的概念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的形成和阶级类型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奴隶社会,奴隶与奴隶主是两大基本阶级;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大基本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阶级,但社会主义社会是阶级消亡的过程。

3、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

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的联系与区别。

阶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最本质、最基本的社会联系。人们的各种社会联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有着很大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的定义: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它说明了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某个阶级的政权,而不是超阶级的组织。

第三,国家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特殊的机器,其特殊性是它具有政治权力。

(三)、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国家权力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它具有主权性。

国家与国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家的“三要素说”。

(四)、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

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国家都具有这两种职能,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国家才会消亡。

国家消亡是自发的、渐进的。

思考题:

1、氏族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何在?

2、什么是阶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阶级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3、国家是怎样起源的,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哪几种类型的国家?

4、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消亡的条件有哪些?

5、国家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6、简述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免费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15002414.html,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划分标准。

2、掌握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及其基本方式。

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1、非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思想家。他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分类标准

马克思主义从对国家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同一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共性的概括。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国家历史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政治改良是社会政治变化的另一方式。

革命和改良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切剥削阶级类型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变革更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被更替,而是自行消亡的。

第三节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奴隶社会的阶级构成。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制国家的实质。(二)、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国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和西方封建制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1)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则主要是分封割据;(2)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官僚等级制,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3)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借助于宗教信仰。

(三)、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

(四)、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形态,是无产阶级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思考题:

1、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2、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3、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有哪些?

4、革命与改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奴隶制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6、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7、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8、试比较西方与中国封建制国家的不同特征。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一、本章教学目的

1、把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两个阶段和统治方式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封建社会末期。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而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般都是通过革命实现的。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产阶级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其具体特征为: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在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它要求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在政治制度方面.它要求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制度。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

(2)垄断资本的国际运动,造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外部矛盾的发展。

(3)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取代以自由主义方法为主。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

(1)改变以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以保护垄断集团利益为借口的集权制度;

(2)垄断资本直接控制政府;

(3)垄断资本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

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的形式以德国法西斯最为典型。它宣扬所谓“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等。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是从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新政”开始的。

从国家活动方面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的“自由放任主义”变为“计划主义”;“由不干涉主义”变为“干涉主义”。

从国家推行的政策来看,“福利国家”由过去不负责“援助”居民的社会生活,变为承担保障与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生活。

福利国家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它只是改良现有制度的一种权宜办法。

当代的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代的产物。

福利国家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国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思考题: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2、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福利国家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4、法西斯国家的特征。

5、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际,分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一、本章教学目的

1、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把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3、认清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完成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内在矛盾也会不断发展,并逐步趋于尖锐。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在社会和政治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和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阶级矛盾会不断加深。

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内外部矛盾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体现突破了一国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构成并加深了三大主要矛盾:第一,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之间的矛盾。第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的唯一出路在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否定。这一否定既表现在这两种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的对立上,也表现

在它们各自建立过程的区别上。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也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它是无产阶级在统治地位、统治方式、统治价值等方面对于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还体现为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权力工具层面上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这种否定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革命一般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基本规定性上。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国家

资产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相结合的国家形态。

马克思主义从民主的本质出发,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由它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新型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和各项公民权利的民主。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可以有各种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基础的广泛性;

(3)人民民主专政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形式;

(4)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如下特征: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其思想特征。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高和最后类型的国家。而且,它本身就是处于逐步消亡过程中的国家。

人类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就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旧生产关系),而且要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和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政权问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尤其重要?

2、如何理解民主的概念?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新型民主?什么是新型专政?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有哪些特点?

免费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15002414.html,

第六章国家形式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式问题的基本理论。

2、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理论。

3、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体分类的标准和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4、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以及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它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形式是由国家本质决定的。国家的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国家形式进行某种调整,以适应自己的政治统治。(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国家形式的内容较为宽泛,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的政体,它是指“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形式。

(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的构成方式。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它们通常被统称为“政治体制”。一些具体制度和具体形式,如选举制度、执政党与政权的关系、决策程序、政府机构的实质和规模、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体制和具体控制手段、国家机关工职人员的选用和管理方式等等,只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的具体环节,属于国家形式的具体方面。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关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特别是哪一个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国体表征着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

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是统治阶级实施阶级统治和国家管理所采用的方式。政体表征阶级统治的形式和政权组织的程度。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政体与国体相比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权力结构的设计,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关系的形式。

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划分标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标准对西方政体思想的形成影响极大。这些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都混淆了国体与政体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

(1)最高国家权力的归属,即最高权力的归属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3)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

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均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此外,依据最高国家机关的产生方法及任期限制的不同,还可划分为君主制与共和制两大类。

(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

(1)君主制。

凡是最高权力集中于君主,其产生方法为世袭以及无任期限制的终身任职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统称为君主制。其具体形式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等。

(2)共和制。

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制国家一般都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原则。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可以把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形式。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只能采取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制也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政权组织形式。

巴黎公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早期形态,也是第一次尝试。

苏维埃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首创。它把议会制的优点和直接民主的优点结合起来。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有如下特点:

(1)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2)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

(3)党的领导是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保证。

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现代国家结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

(1)国家主权的归属,是属于全国政府还是属于地区政府;

(2)全国政府和地区政府的权力来源,是前者授权后者,还是后者授权前者;

(3)全国政府与地区政府之间的权力如何划分;

(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是以一个事先制定的规则(如盟约、宪法)为依据,还是以一方的意志为依据。

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能转化的。

单一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结构的理想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拒绝联邦制。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好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两大特色。

思考题:

1、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如何?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是什么?

5、比较议会共和制与总统共和制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章国家机构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内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和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在组织原则上的区别。

3、三权分立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4、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国家机构的含义、构成、特点和组建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动态组织体系。

“政府”与“国家机构”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国家机构都是由各种国家机关组成的,各种国家机关都是国家机构整体的组成部分。当代世界各国的国家机构一般都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四部分组成。

(三)、国家机构的特点

国家机构作为公共权力机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公共机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阶级性。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2)社会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活动;

(3)整体性。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国家机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强制性。通过法律和暴力两种强制方式,普遍约束全体社会成员。

(四)、国家机构的组建

国家机构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和一定组织原则,编制、组织和建构起来的。

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国家机关的具体设置和形式,在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所不同。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三权分立”是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的统治之后根据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建立起来的。

三权分立的基本含义:

(1)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别独立行使,各自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权力的制衡,即三种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相互牵制,保持平衡。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尽相同,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

(二)、主要国家机关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即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或国会。议会的组织结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

(2)行政机关。

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一般由政府首脑和各部部长组成,通常称为“内阁”。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依据其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阁制政府体制和总统制政府体制两种形式。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权力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受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其职权主要包括:执行法律与委托立法;管理全国公共事务和行政事务;处理对外关系事务;领导国家武装力量的建设及军事行动;提出立法创议及否决立法。

(3) 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司法独立”是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体制的主要特征。

司法机关的主要职权包括:审理各种诉讼案件;处理某些非诉讼事务;违宪审查等。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司法原则和司法制度,主要有: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以及辩护制度和法官保障制度等。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

(一)、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主要体现为:(1)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2)保证国家机关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依法进行权力制约;(3)保证立法和决策的民主化、执行的集中化与分工负责制;(4)保证合理划分中央国家机构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主要国家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非常广泛。其中包括:

(1)立法权——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法律的权力。

(2)决定权——就国家重大问题和事项作出决定的权力。

(3)任免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的人事任免权力。

(4)监督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

2、行政机关

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国务院的职权范围包括:行政立法权;提出议案权;行政管理权;行政区划管理权;领导、管理经济和城乡建设工作权;社会管理权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权力。

3、司法机关

我国的司法机关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构成,它是依照宪法和法律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

我国的司法机关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和方针。思考题:

1、国家机构的含义是什么?

2、国家机构的特点有哪些?

3、试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一院制”和“两院制”的区别和联系。

4、“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的体现有哪些?

5、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范围有哪些?

6、我国国务院的职权范围有哪些?

7、试论“议行合一”和“三权分立”的根本区别?

免费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15002414.html,

第八章国家政权与民族问题

一、本章学习目的

1、从民族和国家相互关系的角度了解民族问题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

2、了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两类不同性质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3、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族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1、民族的含义及特征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一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2、民族的历史发展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民族的形成过程是同从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的过程相一致的。

根据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民族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两种基本类型。古代民族包括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的民族;现代民族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消亡。

(二)、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所谓民族问题,是指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具体说来,包括以下方面:

(1)民族差异的存在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

(2)剥削制度是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

(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时期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源。

2、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和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政治总问题就是社会革命和国家政权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国家政权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1)从民族问题对革命和政权问题的依赖性来看,民族问题如何解决,在什么程度上解决,受当时的社会政治总问题所制约。

(2)从民族问题在社会政治发展总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来看,民族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社会革命的成败和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3、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阶级问题。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问题。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表现在:

(1)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区别表现在:

(1)民族与阶级的含义不同;(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范围不同;(3)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主要矛盾会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消失也不相同。

民族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和内容随着社会政治总问题的发展而变化。

(三)、民族自决权与国家机构

民族问题作为国家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它与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密切相关。采用何种形式的国家结构,又与民族自决权问题有密切的联系。民族自决权是指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

民族自决权的口号最早是由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17世纪和18世纪适应民族解放运动的需要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赞成民族自决权原则,它是在存在民族压迫的条件下实现民族平等的保障。

在帝国主义民族压迫的条件下,民族自决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政治上的分离权,即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的权利。

在已经消灭了民族压迫根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民族自决权的途径就不再是分离权,而是各民族平等的联合。

(四)、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民族问题与国际政治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族问题在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2)民族冲突又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方式出现重大变化。

(3)民族冲突又对国际关系格局及相关国家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和操纵仍然影响着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第二节资产阶级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民族运动与资产阶级国家

民族运动又称民族解放运动或民族独立运动,是指被压迫民族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

平等或民族解放的斗争。

民族运动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民族运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内容和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创建民族国家这一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的国家形式,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一般趋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民族运动的根本任务和表现方式,是世界范围的广大被压迫民族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奴役,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而且也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国家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其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就有所不同,甚至完全对立。

资产阶级在民族问题上推行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其内容包括:

(1)民族优劣的观点;(2)民族至上的原则;(3)民族投降的原则。

资产阶级的民族压迫政策,不仅表现在许多国家内部,而且突出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政策

(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根本利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从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自己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来确定自己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总的来讲就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和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工人阶级与各民族其他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经济、文化,而且包括政治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存在的根源。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任务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落实在国际问题上要求无产阶级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即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思考题:

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3、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社会政治总问题的一部分?

4、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治社团,以及它们的作用。

2、理解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区别。

3、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把握现代社会中政治社团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党的理论

(一)、政党的概念

政党是阶级组织,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

(二)、政党的特征

(1)政党是特殊的政治历史现象;(2)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集团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整体阶级意识的一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3)政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4)政党具有自己的政治纲领;(5)政党与国家政权密不可分。

(三)、政党的分类

目前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政党分类方法:

(1)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2)执政党、反对党、在野党、参政党;

(3)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4)国内政党和跨国政党。

(四)、政党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说明政党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政党的主要功能:

(1)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2)集中阶级意志;(3)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资产阶级政党产生的经济根源。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

(1)标榜“超阶级性”;

(2)政党活动围绕议会和选举展开;

(3)组织特征上的两极分化;

(4)党内派系斗争合法化;

(5)资产阶级政党的“合法反对”和“公平竞争”原则。

(二)、资产阶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资产阶级政党通过组织选举,动员群众,教育群众;通过制定纲领,统一阶级意志;还通过上台执政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作用。此外,资产阶级政党具体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标志;

(2)政党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中的协调作用;

(3)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调整机制。

(三)、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类型

1、两党制

两党制是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两党制的典型是英国和美国。

2、多党制

多党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各政党都可以依法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竞选和执政的政党制度。多党制的典型是法国和意大利。

3、一党制

一党制是一个国家由一个政党独占政权的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中,一党制有两种类型:法西斯一党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党制。

(四)、压力集团及其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

1、压力集团的含义

压力集团是特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施加影响和压力的集团。

2、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

压力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内部以及各阶级、阶层和各种势力集团矛盾尖锐化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

3、压力集团和政党的主要区别。

4、压力集团对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影响

压力集团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结构和过程,形成了政党、压力集团、国家机构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新的政治结构模式。

压力集团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的主要方式是

(1)参与选举,影响竞选;(2)包围议会,影响政治决策过程;

(3)影响政府决策;(4)对司法机关施加影响。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l、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组织形式。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由自发斗争上升为自觉斗争的产物,是一种自觉行为。

2、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特征: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先进的分子组成,其任务是提高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集体;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政党有独特的思想原则和工作作风。

(二)、无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

2、党的领导的具体方式

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途径来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一党制两种形式。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与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的统一。

其基本特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前提;协商和监督是多党合作制的内容;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基本准则。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

前苏联、蒙古、前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等国由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的种种不同原因,形成一党制。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

1、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团体作为执政党、政府和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政治生活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特征: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一类政治团体都能联系同阶层、同行业、同性别、同部门的几乎所有成员;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和工商联合会。

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团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团体具有组织、参政、民主监督、教育等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政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2、政党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什么是政党制度,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政治社团?政治社团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

第十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一、本章教学目的

l、了解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2、理解政治文化的特性。

3、掌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文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第二、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交互作用的产物,并将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变。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的功能,是指政治文化中的各种因素对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归纳如下:

第一、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第二、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第三、影响政治过程;第四、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

(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

1、西方学者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

(1)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2)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3)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4)传统型政治文化与现代型政治文化。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文化类型的划分: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行为准则、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动机、政治情感、政治习俗、政治心理等政治观念形态的一系列表现形式。

政治文化结构是由政治思想意识、政治价值评价、政治心理活动三大层次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政治意识形态居于政治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集中反映和表征政治文化的阶级属性,构成了政治文化的主体和本质特征。

政治价值观内容含着人们看待、评价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可以确定或影响政治行为主体生存样式和行为模式的选取,直接决定政治行为主体的信念、信仰和态度。

政治心理是整个政治文化的外壳和框架。它是长期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和政治环境长久作用的产物,蕴含着政治文化的遗传机制和再生功能。

政治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其自身特点。政治文化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是单一的。第三节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并主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4)政治文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传播和遗传机制。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如下几种:

(1)家庭。(2)学校。(3)社会。

(四)、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主导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非主导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的原则;

(2)时代精神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相配套;

(4)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要为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新型政治、社会生活相适应;

(5)兼收并蓄、批判借鉴原则,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要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政治文化成果,在批判借鉴基础上兼收并蓄,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治文化服务。

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政治文化具有哪些特性,它与政治统治有什么关系?

3、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哪些因素对政治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4、政治社会化具有什么作用?

5、坚持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原则有哪些?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一、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及其有关理论;

3、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中国政治发展变化的方向、目标、内容和途径等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观

政治发展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政治本质,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政治发展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于西方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研究的主题是“现代化”理论。

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其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政治发展研究的重点也从发展道路研究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二)、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流派及其共性特征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基于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阿尔蒙德、亨廷顿、达尔、派伊等。

虽然这些流派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看,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1)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其社会发展方向是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社会”;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并推销其政治发展的道路、模式。

(2)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经济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视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顶点,并以此为观察标准。

(3)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试图通过具体的实证分析来显示自己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本质是把发展中国家重新纳入以美国为霸主的新殖民主义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国,是为西方国家的国际战略服务的。。

首先,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空想性。

其次,是西方学者忽视或故意掩盖了人类社会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再次,战后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和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其基本看法是:

(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政治发展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通过不同的道路途径,在不同的范围、层次、程度和水平上不断得以解决,人类政治形态便逐步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作业4答案[2]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作业4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公民的意志 2.分权制衡 3.暴力 4.权力 5.政治文化6.权力 7.工会 8.宪政建设bbs.joyren.c n#^$s/B9O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N7`%J1o/Z bY 1.C 2.D 3.ABCD 4.AB 5.ABD 6.AD 7.D 8.AC 9.CD 10.B 11.D 12.B 13.ABCD 14.ABCD 15.C 16.ACD 17.B 18.B 19.ABD 20.D bbs.joyr https://www.360docs.net/doc/215002414.html,7D H^v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bbs.joyr en.c n"Z?@-C C-d5N%}0I 3.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4.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bbs.joyren.c_/A:~O+e E+_&d8y 1.(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3分)卓越人社区~X2c S'P G ] (2)妥协精神;(2分)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3分)0\,A1P(j N9_O ?1F% 2.(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分)bbs.joyren.c n$S u2T,\+[9`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2分)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2分)卓越人社区0w9I^&v^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2分)d0e!?Z({1I 3.(1)经济发展创造了、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3分)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3分)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2分) 4.(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分) (2)法家则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2分)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2分) (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2分)#p y+J!q G.s 五、论述题(20分) @z/E7s D{!d%y#r 要点提示:(要求学员要对每一个要点进行展开)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bbs.joyr https://www.360docs.net/doc/215002414.html, v-c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s,s v0{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h h"c a0S;v8f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 《悲惨世界》的上、中、下三本,加起来有1100多页,不过看完了同样也很有成就感,让我有点困惑的是书名怎么是“悲惨世界”,主人公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拿破仑战争前后十几年),年轻时候的经历有些凄苦,出狱之后的蜕变,和老年的生活,总之我个人感觉用“悲惨”有点…,但我也说不上来用什么词更好。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悲惨世界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悲惨世界读书笔记摘抄这个可怜的人把身子转向听众与法官,面孔上那种微笑,当时在场目击的人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舒服。那是胜利的笑容,也是无望的笑容。“现在你们知道了,我才是让阿让。”他说。 “我不想再扰乱法庭了,”冉阿让接着说道,“既然不抓我,那我可以走了,我还需要去做好几件事。检察官先生知道我是什么人,也知道我要去哪里,他每时每刻都可以让人来抓我。” 他向门口走过去,谁也没又说一句话,谁都没有伸出胳膊阻拦,大家都向两边分开。那时,他好像具有某种神威,逼迫群众在一个人跟前后退,都闪到两边。他缓缓地穿过人群。到后来一直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推开的门,可是有一点是毫不怀疑的,他走到门前的时候,门已经开了。他到了门

口,又会转过身说道: “检察官先生,我等待您的处理。” 随后,他又对众人说:“你们每一个人,你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值得可怜,是不是?上帝呀!我一想起自己刚才险些做出的事,就觉得自己值得钦佩。但是,我希望不曾发生过这些事。” 他走出去,又有个人将门关上了,像方才打开一般;要知道,作风正派的人,坚信在群众里肯定能找到愿意为他服务的人。 还没有一个钟头,陪审团就宣布撤除对尚马蒂厄的一切控告,并且立刻释放,尚马蒂厄走了,他感到莫名其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疯子,一点儿也不理解所见到的场景。 马德兰的视线与沙威的视线相触时,沙威纹丝不动,他没有走近,可是他立即变得非常凶残了。他的任何感情方面,都比不上得意之情显得更骇人。魔鬼重新找到它要投进地狱的人,就是那个样子。他坚信肯定能逮住冉阿让,心情就完全显在面孔上了。 我们感到非常可惜,无法掩盖这样的一个情况,只因为“他做过苦役犯”这句话,差不多所有人都将他丢弃了。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还不到两个钟头就会被人全部忘记,而他只是一个“苦役犯”了。 (此时马德兰藏了起来,修女堵住沙威)这位森普利斯修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地位。 该书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连接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教育与政制、公民职业和伦理关系的探讨,从而与柏拉图等一起将教育放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一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这一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由此可见,在古希腊时期,政治、教育和道德伦理被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虑,它们共同构成整体城邦乃至共同生活方式的基础,并一同致力于追寻理想社会与人的发展。 《政治学》共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庭、国家的形成和前人关于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形成一个思想“爬高”的缓坡。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确立其政治哲学的基础,到达第一个思想顶点。随后,论述具体政体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个思想顶点之后的“高原区”。第七卷一开始即进入第二个思想顶点,论述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紧关联在一起。第七卷后半部分至第八卷则是第二个思想顶点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区”,探讨实现个人和城邦共同目的的途径,也即公民灵魂教育和政治德性的培养问题。在探讨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该书的论述戛然而止,但其论述的内在逻辑则引向伦理学主题,进而引导到《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而《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结尾也将对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结构。这也是一种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关于灵魂与德性问题的研究的‘政治学问’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学问,同样的道理,对于公民灵魂德性之塑造无动于衷的政治体制可能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政治体制。政治技艺的本职就是教养灵魂。”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书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换句话说就是作者的问题处理是排除了努力和外邦人的意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亚里士多德的在论证城邦的本质的时候使用分析的方法,分析城邦的构成因素并在“公民”这个要素上广泛的论述,在公民构成的城邦里,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物和治权机构的人们”和今天以年龄分界不同,而这部分的人民参加和决定是城邦的最高权利和最重要的事情,这种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的人组成的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一个民主的制度下的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关于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作者是在把人类社会要达到三种“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这中间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事本质性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关键,而这三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管理学的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下面是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管理学读书笔记,希望您喜欢! 管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大三上学期我选修了管理学,因为担任校纪检部部长想了解一点有关管理的学问,以前对于管理学不了解,但对管理有些了解,但不系统。经过半年的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慢慢知道原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但好的管理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一种最有效、最节约,或最易实现的办法。因此,我们必须要先认识到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对于管理提出了经典论断,而有关企业管理更是情有独钟,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

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组织结构,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其次,如果说对于工作方式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那么对于人的工作则是充满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方式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霍桑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组织结构,越来越机构冗肿,这样会使其办事效率大大降低。如果长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产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的是,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们的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奖励机制、竞争秩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他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工人生理、心理的需求、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

电大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作业参考答案 (2)

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作业参考答案 客观题共8题(满分24分) 一、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3分) 第1题、善治就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确立认同与共同的目标 B、合作 C、伙伴关系 D、协商 第2题、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就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政党 B、社会 C、公民 D、新闻舆论 第3题、在现代法治社会,(D )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就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政党 B、社会 C、公民 D、新闻舆论 第4题、各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 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第5题、(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第6题、(A)就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A、选举 B、监督 C、集会

D、游行 第7题、善治就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确立认同与共同的目标 B、合作 C、伙伴关系 D、协商 第8题、参政权就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 A、复决权 B、罢免权 C、创制权 D、选举权 主观题共5题(满分76分)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 第9题、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与作用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就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就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与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与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 (3)政治选举就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与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与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4)政治选举还就是缓与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与社会危机就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与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就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10题、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与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就是人们行为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XX字的读书笔记201x年是杨澜入行20年,也是《杨澜访谈录》10周年的纪念,这样的“XX”,对杨澜来说,实在是美丽的巧合。杨澜说:“201x年也好,20 年也好,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回头一看,其实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顾不上停下来。借这个机会我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她的这个“停下来”,就催生了《一问一世界》。这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展现了她非同寻常的媒体生涯;读者从中也可以看到杨澜20年来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以及她对世界的处置方式和价值观。 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对自己20年的媒体人生进行了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杨澜在序言中强调:“出现在本书中的六个问题是从一万多个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它们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等。我希望经由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采访,亦希望以这些人物的谈话去接近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 在千万里、千百遍的“问”里,杨澜对世界、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她说,在采访了500多位精英人士后,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生在这个追求成功的年代,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成功的意义何在。那么到底何为成功?杨澜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说自己曾收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在“问”的世界里,杨澜提出了自己对幸福、挫折的理解。她说,我相信幸福要靠运气,但更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追求和给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请不要让我取舍。她说,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努力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你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你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人生于世,谁没有追求,谁不希望成功、祈求幸福?但何为幸福,幸福与成功有何关系,幸福的感受如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每一“问”中,杨澜发现别样的世界,引发更新的思考。 20年过去了,杨澜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她用自己的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 一:综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都很重要,权力制约是外力作用,道德制约主要是靠掌握权力的主体自身的反省,联系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买车风波这一案例,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道德制约也应起辅助作用。 二:制约政治权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民主政治立法和行政立法,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1)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2)抓紧行政程序立法。(3)完善廉政方面的法律。(4)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以避免权力的滥用。 2.搞好内部权力分解,建立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一些重要的权力,必须加以分解,交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交叉分工序行使,使之在分工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互相监督制约,从而改变由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多项职能揽于一身、一个人说了算的做法。 3.推进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应运用行政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深入实行。 4.强化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有力的监督机构。(1)在现有体制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使各监督机构协调行动,形成监督合力。(2)强化行政监察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提高行政监察机关的规格,设立“行政监察委员会”,(3)在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强化其垂直领导关系,逐步过渡到以垂直领导为主,以保证其独立履行监督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5.还要强调社会监督,其途径和方式包括有公民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以及舆论监督。 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舆论监督需要立法保障,兼具私益与公益的双重性质,舆论监督行为需要法律限权。 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根据给出的小组提纲挑选一部分作为自己的个人提纲) 联系实际的例子:(根据给出的多个例子任选一例,如果同学们能想出例子更好) 1、诸如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等大众媒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就是扮演的社会监督角色。媒体以调查、报道和评论等舆论形式揭发政府体系中的有些不作为和不法行为,成为了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比如2003年3月,中国中部湖北省青年孙志刚在南部的广州市因为没有携带任何证件外出,被当地一个公安派出所收容,并被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涉案人员全部被依法严惩。此外,这一事件的被曝光也加速了中国政府废除旧有的强制收容制度而改为自愿接受救助的步伐。“孙志刚事件”只是中国众多新闻舆论监督案例中的一个例子。 2、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一领导干部的儿媳在与一卖葱的农妇发生争执以后,其驾驶的宝马汽车突然往前冲出,农村妇女被当场撞死,还有12个人受伤。后被新闻媒体曝光,肇事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山东的“市长下跪事件”。山东妇女李玉春因为举报济宁市副市长的劣行,并公布了这个官员下跪的丑态,而备受全国舆论的关注。 小组讨论提纲: 1、社会监督所具有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一旦用权失误发生,社会监督机制会诉诸于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以减少用权失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 管理学书籍读书笔记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XX 这一百年中管理这门科学从萌芽到发展到现今的成熟阶段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发现了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有条理的历史性的回顾,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每一个管理的历史性阶段作出的深刻的反思,他并没有全盘接受过去的被视为权威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分析和观察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进行单薄的陈述。所以这本书折射出了作者对于管理的永不满足的态度和批判性的精神,就像作者在书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 这一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一百年来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读完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便是最初的管理者们的纯粹的对效率的追求到中期的对于组织的重视再到后来的对人的探求,当然这种分法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对不同的管理内容的思考,只不过是在某一些时期中,某些探讨显得也尤为重要而已。而书中对于历史的回顾也主要是用具体的研究者或管理者和具体的案例来呈现的。 追求效率::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阶段,生产力已经被极大地提高,资本家管控的工人开始越来越多,管理的思想开始渐渐的萌芽,但是管理却并不被重视也没有基本的定义,直到亨利法约尔的出现,他开始意识到管理师一门科学,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且他给出了关于管理的严格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重要的是他明确了管理者的职能所在,这开启了这个对管理探索的新的世纪。在法约尔之后的最杰出的管理者应该非泰勒莫属了,科学管理概念的提出让他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评述说科学管理的精要就是对“对创造能细分体力劳动的流程的压倒性的重视”,的确,在科学管理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泰勒对于效率的强调,在他的思想中,工人必须要用严格的是时间管理来督促他们不磨洋工,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处最多的产品,这就是多即是好的信条。这当然极大的促发了生产力的提高甚至把人类的生产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科学管理中缺乏信任,基本的尊重还有沟通,工人只是生产的工具,在后来的出现的理论中可以被归为“X”型人,没有规定,督促就不能完成最大量的任务,这在当时的年代这些问题并没有凸现出来,科学管理只是给了资本家,工厂主等人更好的剥削工人的知识基础,虽然造成的结果与泰勒的初衷相悖而行。泰勒的一个忠实而又成功的跟随者便是福特了,福特汽车的创始人,生产线的发明设计者,最优秀的公司的

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

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

政治学第八卷读书笔记

1、论教育的立法规范与教育公平问题 亚里士多德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教育的立法和教育的公平上。关于教育的立法规范问题,亚里士多德讲到“不论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还是出于道德的上的原因,都应该对教育进行立法规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立法家主要的并优先考虑的事情。”“假如忽视了教育问题,一个城邦的政体将会遭受损害”;“每一种技能和技术形式的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要先行的训练和预先的适应。”教育必须要通过立法规范,只有在规范的框架下才能有序。 今天我们的教育也面临着立法规范的问题,首先是健全教育法制,比如中小学里的补课问题,教师的师德问题,教师虐待学生问题,教师收礼以安排座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缺乏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章程来规范;其次是已有法律的执行问题,现有的法律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和执行。因此光有立法还不够,立法只是创造了前提条件,关键还是要看执行力,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再好再完备的法律规程都只是摆设。 亚里士多德还特别重视教育的公平问题“所有的人都应该享受同一的教育制度,而且应该是实行城邦的教育体制”“整个一个城邦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因此,很明显,在同一个城邦之中对所有的公民和来说,应该遵循同一个教育体制”“既然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那么大家就应该采取共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公平的基础是个人与国家是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不能认为每一个公民只是属于他自己,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公民视作属于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是城邦年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亚里士多德推崇斯巴达的教育模式“对此斯巴达人是值得表扬的” 对一个国家而言,其要培养的人是一致的,拿我国来说,我们要培养的人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然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资源、师资配备等也应该是公平的。但是,现实是,一直以来我们在喊着教育公平的号子下执行不均衡发展和不公平的教育方针,人为的将社会分层,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都有了重点和非中重点,特权和普通学校之别。我们在大谈教育的公平问题,以为只要整天把重视教育、重视教育公平等问题挂在嘴边就实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切实的措施的话,你把重视教育喊一万遍也是无济于事的。从提出实现教育经费的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到2012年实现这一目标,曲曲折折用去了十多年。有人说,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而已。当年苏联刚建国的时候,面临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列宁提出要尽量削减其他部门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当时苏联的困难比起来,我们现阶段面临的这些还算困难么?教育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国家的前途都掌握在孩子们的手里,一个国家对孩子们的学习、对教育都不够重视的话,还有未来吗?这就给某些心术不正的外国所谓民间慈善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即以援助教育之名来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搞和平演变,搞破坏祖国的勾当,来瓦解我们的祖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杞人忧天,现在有的人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祖国,没有了自己的国家,没有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言必称欧美,只想着到欧美发达国家去享受,而鄙视生他养他的祖国,这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我们应当加以重视。这就要从重视教育做起,包括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逐步实现教育的地区公平、城乡公平,加强爱国主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管理学书籍读后感 读?简单管理?有感 读书周期间,公司开展了征文活动,看到通知后想想自己在这毕业后的半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岗位上度过,也没有抽时间好好儿看看书,学习书中的知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估计自己离被社会淘汰也就不远了。因此,我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了?简单管理?这本书来细细品读,学习其中的精髓。 翻开书的序言部分我了解了简单管理比较全面的定义,我觉得简单管理的定义应该总结概括为:准确找到并且把握事物的规律,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运用简单的技巧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来与我们分享了众多成功企业家的管理方法。书中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管理者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任务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优秀的员工就无法高效的完成任务。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带出优秀的员工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好榜样。 第二:采取师徒制,即当新员工入厂时为其指定一名优秀有经验的员工作为其师父,规定师父须将自己所掌握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全部教授于徒弟,不能有所保留。必要时也需在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员工才会适合那些更高要求的岗位。 第四:管理者在犯错后须主动承认错误,这样更容易赢得员工的尊重,否则会令员工有所失望。 第五:采用施压和奖励结合的方式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来提高员工的执行力,毕竟执行力不是通过一时的开会指导教育就可以提升很大的,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六:管理者须与员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既要表现出亲和力,也要给人敬畏,便于对员工进行管理。 我想如果能够做到这六点的话,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就不成问题了。那么是不是有了这些优秀的员工,企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一当十固然重要,以十当一也同样重要,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我们需要个人优秀的同时还需要其能团结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我觉得团队应该是团结的队伍,而要想团结,管理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如果团队做出成果后,管理者把功劳全都归于自己,团队做错事情时管理者却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员工,那么这样的团队还能上下一心么?估计早就散了吧。因此在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须做到成果与团队分享,而团队做错时管理者须主动承担至少大部分的责任,只有这样的管理者才值得员工为其效力。不过团结对于团队来说只是基本条件,要想能够拥有一个高效的团队,我们还需要团队中人员能力的互补,这就需要管理者熟知每个员工的优势,整合资源,打

2019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一答案

WORD格式 形考任务1 考核时间: 建议同学们在完成第三章学习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 建议考核开始时间:第四周初。 考核完成时间:第六周末。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 考核内容:围绕讨论题目进行讨论,题目如下(自主选择其一) 题目1、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是不可避免的?政治会“终结”吗? 题目2、理论联系实际讨论“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与“现实主义政治 设计方案”的差异及现实意义。

题目3、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权力要受到制约?如何制约政治权力?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考核要求: 1、教师会提前对同学们进行分组,每组7位左右学生。每个小组设 立1名组长,组长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小组在讨论前,由小组成员决定。 2、第四周初布置任务,第五周方能开展讨论,每位同学需要提前准 备不少于300字的讨论发言提纲。 3、讨论时,组长首先发言,然后自由讨论,讨论要求紧紧围绕讨论 题目,不跑题。 4、讨论可以在QQ群中或者其它即时讨论工具进行,然后将讨论过 程记录转帖在教学平台中。 5、讨论结束后,由组长汇总各位同学的发言,总结出不少于300字

小组讨论的要点及内容。每位同学需要将讨论过程以截图的形式转帖在教学平台上。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每位同学的转帖内容需要包括两个部分: ①自己的讨论内容 ②小组的讨论总结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给每一位学 生评分。 我选择的是3: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政治权力要受到 制约?如何制约政治权力? 答:(1)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 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诗句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 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精品】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整理的《一问一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些日子终于把妮子学姐的《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一直很懒惰,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学科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以后要像杨晓哲学习,看完一本书,必须要总结。这个好习惯,慢慢养成。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发表下个人看法,初略浅谈,如果有误,还望海涵。 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 0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等高端传奇人物的交往,又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20年的媒体生活。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是一名出色的CEO,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还是孩子的好妈妈。我欣赏,欣赏她在工作出色的同时把家庭经营得如此温馨和谐,采访了数百位世界政要和各界风云人物的同时还的中国公益慈善大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历史为主题的卫星的同时担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和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这一系列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以至于是我,甚至更多女孩学习的榜样。 这本书总共包括六个问题,他们基本涵盖了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娱乐,女界,体育,这一个个问题,串联着深刻的印象,成为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共同的记忆。一直都觉得,交际也是一门艺术,谈吐更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告诉给更多人,这需要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化以及睿智的判断与选择,好比教育,更像教师,这引起的的一个反思,如何做个有特色的老师?如何在保持自己个性风格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习对你的热爱与尊敬?如何把课本上的知识像陈鹤琴老先生说的“活教育”一样引出来?特别是西部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国家及领导又如何出谋划策做到东西部统一?真教育,好教育,活教师是陶行知老先生一生的教育追求,我们应该思考,学习,更应该行动。 一直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似乎一直在发问。有时候,人的好奇心,无药可救。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最后,留下了一个问题,值得自己思考: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我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一问一世界》作者杨澜、朱冰。初读之下,我认为是一本值得读的书,由于周末刚买,书还没读完,先谈此书外观设计。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