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um regulating horm ones[J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66

(223):12721331

[接受日期] 2006203216

3

 通讯作者: 周建平,教授;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

T el :025*********; E 2m ail :zhoujp60@1631com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张祖菲, 周建平3, 霍美蓉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 主要介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其载药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缓控释、靶向给药、黏膜给药、生物

大分子给药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备受关注。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制备方法;缓控释

[中图分类号] R944.9;T Q3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94(2006)06-0261-06

Chito san Micro sphere s Drug Delivery Systems

ZH ANG Zu 2fei , ZH OU Jian 2ping 3, H UO Mei 2rong

(Department o f Pharmaceu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applica 2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reviewed.Chitosan microspheres ,as 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K ey w ords] Chitosan microspheres ;Drug carrier ;Preparation methods ;C ontrolled release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呈弱碱性的游离氨基,能结合氢离子,使壳聚糖分子表面荷正电,因此,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呈现为线性高分子电解质,形成的溶液具有一定的黏度,溶液的浓度越高,壳聚糖的分子质量越大,相应的黏度则越大。壳聚糖的氨基属于较活泼的一级氨基,在中性介质中能与芳香醛或脂肪醛形成Schiff 碱,可以与具有双官能团的醛或者酸酐等交联,产物不易溶解,溶胀程度也较小,理化性质稳定。微球系以天然、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将药物均匀分散或包埋在骨架中而制成的球形

载体给药系统,属基质型骨架微粒,常见粒径为1~

40μm 。目前,以壳聚糖为材料制备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壳聚糖微球因具有控制释药、组织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壳聚糖分子中含有氨基,易与其他化合物相应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进一步交联形成微球。根据药物、载体材料壳聚糖的性质以及所需微球的释药性能和临床给药途径可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壳聚糖微球的方法主要有乳化交联、“液中

干燥”、形成复乳、沉淀/凝聚等。

111 乳化交联法

该法系先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壳聚糖的醋酸溶液中,加入含表面活性剂(如司盘类)的油相中,搅拌或超声处理,形成乳剂(W/O型),交联,过滤或离心后用适宜溶剂冲洗,干燥,即可制得微球。这类方法中常用的化学交联剂有戊二醛、甲醛等,对人体有一定毒、副作用。Mi等[1]报道采用从栀子中提取的天然交联剂格尼泊素(京尼平,化学名:环戊吡喃2 42羧酸21,4a,5,7a2四氢212羟基272羟甲基2甲酯)制备了壳聚糖微球新型注射剂,不良反应少,适用于长效靶向控释制剂。

112 “液中干燥法”(“dry2in2oil”method)

该法系将材料溶于可挥发且在水中具有适当溶解度的有机溶剂中,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材料溶液中,加入分散介质及乳化剂制成乳浊液,挥发除去溶剂,分离制得微球。据报道,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将壳聚糖醋酸溶液加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液体石蜡中,形成W/O型乳剂,升温使壳聚糖交联,然后减压干燥除去溶剂,分离得到微球。有研究者在搅拌下将壳聚糖醋酸溶液滴加至不含表面活性剂的油相中,搅拌均匀,加热至50℃,减压蒸馏分离得到微球[2]。T om oaki Y oshiho等[3]用硅油作为油相,使用此法制备了52氟尿嘧啶、四氢呋喃氟尿嘧啶、去氧氟尿苷的壳聚糖微球,所得微球粒径大,含药量高。113 复乳法

该法系先将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分散于壳聚糖醋酸溶液中,形成O/W初乳,再滴加到油相中制成O/W/O复乳,经化学交联再离心纯化干燥而得,此法适用于制备疏水性药物的壳聚糖微球。由于壳聚糖溶液的黏度较大,制备的微球易粘连。敦洁宁等[4]发现加大外油相体积及加入交联剂后,在外油相中添加硬脂酸镁为分散剂,能较好地解决壳聚糖微球的粘连问题。

114 沉淀/凝聚法

壳聚糖溶于稀醋酸后结合氢离子,带大量正电荷,能够与阴离子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凝胶。常用的阴离子交联剂包括:硫酸盐、焦磷酸盐、三聚磷酸盐、十二烷基磺酸盐及疏水的海藻酸盐、卡拉胶等。该法系先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壳聚糖的稀醋酸溶液中,在搅拌下将药物溶液用注射器缓缓滴入含不同浓度的阴离子胶凝剂水溶液,过滤后将所得微球洗净干燥即得。此法不使用有机溶剂和戊二醛、甲醛等化学交联剂,残留少,微球包封率较高、控释作用明显。

Aggarwal等[5]对此法进行了改进,在壳聚糖的醋酸溶液中加入T ween280作为分散剂,在搅拌状态下,将硫酸钠溶液滴入壳聚糖溶液中,再经超声处理,通过该过程中溶液的浊度变化来判定微球的形成。Dambies等[6]使用钼酸盐作为新型胶凝剂,制备了壳聚糖的空白微球,形成的微球具有特殊的双层结构,表层多孔、内层紧密,与使用阴离子胶凝剂制备的微球的结构、性能明显不同。

115 复乙酰化法

该法系将已形成的壳聚糖微球进行乙酰化处理,以改善微球的释药性能。T om oaki Y oshino等[3]制备了去氧氟尿苷的壳聚糖微球,使用乙酸酐对壳聚糖进行复乙酰化。分别将乙酰化和未乙酰化的载药壳聚糖微球植入小鼠皮下,比较了两者的体内降解行为和药动学行为。结果表明乙酰化的载药微球药物的初始突释减少,释放明显改善。P ortero等[7]也制备了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复乙酰化壳聚糖微球,发现复乙酰化后的壳聚糖微球在水中溶胀,在酸性环境下形成凝胶,药物的释放延长。

116 喷雾干燥法

该法系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壳聚糖稀醋酸溶液中,或与油相形成O/W、W/O/W、O/W/O型乳剂后在惰性的热气流中喷雾,溶剂迅速蒸发,形成壳聚糖微球。He等[8]发现,采用复乳(O/W/O或W/O/W)喷雾干燥,所得的微球与传统的喷雾干燥或复乳法相比,缓释作用显著增强。Martinac等[9]发现先将药物制备成混悬剂后再喷雾干燥,所得微球的生物粘附性优于先将药物制备成O/W乳剂后再喷雾干燥制得的微球。

117 壳聚糖包衣

该法系将普通微球加入到不同浓度的壳聚糖醋酸溶液中进行表面包衣,可用于制备不同释放度的药物微球,并能够有效地克服普通微球释药过程中的突释现象[10]。鉴于壳聚糖粘附性能好,具备一定的生物促渗作用,因此,经壳聚糖包衣的微球兼有一定的黏膜靶向控释作用。

 2006年第30卷 第6期 第262

 页 

2 影响壳聚糖微球药物载药的因素

壳聚糖载药微球与其它载药微球一样,影响其载药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方面:(1)药物的因素。如药物的浓度、脂溶性、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溶解性能等;(2)壳聚糖的因素。包括壳聚糖的浓度、分子质量、脱乙酰度等;(3)制备方法及有关处方参数。如壳聚糖/药物(重量比)、有机相及油相浓度、温度、pH、搅拌速度等。

211 药物因素的影响

微球的载药量受药物浓度的影响,药物浓度增加,载药量提高。微球载药也受到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药物的脂溶性强,载药率高,如脂溶性的类固醇类药物的载药量高于其水溶性衍生物。药物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溶解性能对载药率也有着较大影响。Hejazi等[11]采用硫酸钠作为离子交联剂制备了四环素壳聚糖微球,先将药物加入壳聚糖溶液孵育48小时使其达到过饱和后,再进行离子交联沉淀,载药率达到69%。

212 壳聚糖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低浓度壳聚糖制备的壳聚糖微球载药率较低。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高,壳聚糖基质可有效阻止在制备微球过程中的药物分子从未固化的微滴扩散进入分散介质,从而使载药率提高,但壳聚糖浓度过高,黏度太大,工艺操作困难。壳聚糖的分子质量对微球的载药率也有影响。固定壳聚糖与药物的重量比,改变壳聚糖溶液中高分子质量与低分子质量壳聚糖的组成,如采用低分子质量/高分子质量为2∶1的混合溶液,可获得载药率较高的微球。这可能是因为低分子质量的壳聚糖溶液浓度高、黏度低,有利于载药率的提高。但壳聚糖分子质量过低,不能阻止药物从微球内部扩散进入分散介质,致使包封率降低,此时若加入一定比例的高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则可克服这一缺陷。此外,壳聚糖的脱乙酰度也影响微球载药率。脱乙酰度越高,壳聚糖的溶解度越大,形成的微球载药率越高。

213 处方参数及制备工艺的影响

投药量、有机相及油相浓度、醋酸的浓度、搅拌速度等因素也影响微球载药率。吴婉莹等[12]采用效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 M)考察了复乳法制备壳聚糖微球时处方参数的影响,发现投药量为13%~15%,有机相浓度为30%~40%,油相浓度为68%~72%时载药量高,包封率好。溶液中醋酸浓度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H+改变了壳聚糖与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从而影响载药率。微球制备过程中的搅拌速度主要影响药物在壳聚糖溶液中的扩散速度,搅拌速度越高,药物在壳聚糖溶液中克服壳聚糖分子的阻力而扩散进入溶液内部的能力越强,扩散速率增大而提高载药率。

3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的应用进展

311 缓控释给药

壳聚糖为弱碱,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在酸性环境中其氨基单元与H+结合形成溶液,而在pH615以上则能够溶胀形成凝胶,具有亲水性而不溶于水。壳聚糖分子内具有活性基团氨基,可与含双官能团的醛类或酸酐类药物发生化学交联,使药物大量分布于交联结构内,缓慢释放。包封在壳聚糖微球内的药物具有明显的缓释、控释或延时释药的特征。

Lin等[10]制备了壳聚糖包衣的吲哚美辛聚己内酰胺微球。吲哚美辛从未包衣的微球中的释放呈二级释放,约80%吲哚美辛在4h内迅速释放,而使用壳聚糖包衣以后,初始突释得到了有效的抑制。T o2 m ofumi Y amada等[13]采用“液中干燥”技术制备了酮洛芬的乙基纤维素微球,采用壳聚糖包衣后,经大鼠十二指肠给药后发现壳聚糖包衣的微球血药浓度高于未包衣的对照组,血药浓度更为稳定。al2Suwayeh 等[14]制备了盐酸地尔硫 的酪蛋白-壳聚糖微球后,加入黏合剂和硬脂酸镁直接压片,给beagle犬使用该制剂后发现其与参比市售制剂盐酸地尔硫 缓释片(Dilzem retard)相比,消除半衰期无显著性差异,达到了良好的控释效果。李胜等[15]采用沉淀/凝聚法研制了β2榄香烯的海藻酸钙-壳聚糖微球,在癌症手术缝合前进行原位喷洒,以取代传统的腔内灌注乳剂给药,结果168h时药物体外累积释放约为35%,可以达到缓释一周的效果,基本满足临床要求。

312 靶向给药

微球的被动靶向作用主要体现在粒径上。静脉注射微球后,粒径小于114μm的微球可全部通过肺循环,7~14μm的微球停留在肺部,而3μm以下的微球大部分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壳聚糖本

身具有一定的黏膜粘附性,通过控制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形状,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能够提高壳聚糖微球的肺靶向效果。Huang等[16]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倍他米松壳聚糖微球,并加入一定量的明胶和普朗尼克调节微球的粒径和表面形态。所得微球粒径1~4μm,表面光滑,带正电荷,具备良好的肺靶向性。敦洁宁等[4]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肺靶向的大蒜素壳聚糖微球,所得微球平均粒径为1614μm,大小适宜,表面同样带有正电荷。

壳聚糖微球可靶向分布于肿瘤组织,加强药物的通透性和滞留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降低全身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的发生。Nsereko 等[17]发现壳聚糖微球可将紫杉醇有效运载到实体瘤中,动物实验证明肿瘤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Chandy等[18]制备了壳聚糖包衣的P LA/P LG A微球,用于52氟尿嘧啶的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发现所得微球表面孔空率低,药物初次突释后呈典型的二相释药,可靶向脑胶质瘤稳定释放30天以上。313 黏膜粘附给药

壳聚糖具有较好的黏膜粘附性,在酸性环境下粘附力最强,且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壳聚糖的粘附机制主要是与黏液中的糖蛋白产生非共价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近年来有关壳聚糖微球黏膜粘附给药系统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G iunchedi等[19]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氯己定壳聚糖微球,加入甘露醇及海藻酸钠直接混合压片。所得的口腔粘附片在志愿试药者唾液中保持了良好的活性,释药时间超过3h。Martinac等[9]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氯雷他定的壳聚糖-乙基纤维素微球,用于鼻腔黏膜给药。郑爱萍等[20]制备了52氟尿嘧啶的鼻腔给药脑靶向壳聚糖微球,所得微球粒径分布均匀,生物粘附性良好,可显著降低纤毛输送速率,有效地延长了微球在鼻内的滞留时间,提高了生物利用度。Burjak等[21]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壳聚糖包衣的吡哌酸丙烯酸树脂微球,用于膀胱内粘附给药,所得的微球黏膜粘附性良好,在完整的猪膀胱黏膜上附着力可达250mN/cm2。

314 提高疏水性药物吸收

壳聚糖微球溶胀引起的扩散释药过程可以增加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梯度,对药物的吸收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同时壳聚糖分子可以改变膜转运机制,打开细胞通道,有利于提高药物在细胞间瞬间渗透的能力,促进药物在细胞内发挥药效。G avini 等[22]制备了卡马西平壳聚糖微球,经绵羊鼻腔给药后血药浓度达800μg/L,比原料药提高30多倍。吴婉莹等[23]制备了金雀异黄素的壳聚糖微球口服胶囊制剂以增加其溶解度和吸收。微球胶囊与普通胶囊相比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药物的体内分布与普通胶囊组也有明显差异,对于肺和脾的选择性更强。315 生物大分子给药

疫苗、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微球的制备、贮存和释放过程中,容易受到某些不利条件影响而失活。壳聚糖微球不仅可以作为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及DNA、抗原等的载体,保护药物免受消化道酶的破坏及pH的影响,而且能够调节药物的释放。Y oshiaki K awashima等[24]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降钙素P LG A微球,并采用壳聚糖包衣。给禁食大鼠口服该药后血清钙浓度显著减低,作用时间长达48h,而且微球的生物粘附性不变;即使是未经禁食的大鼠,口服给药后降钙作用仍持续12h以上。;zbas2Turan等[25]采用沉淀技术制备了白介素2Ⅱ壳聚糖微球,用HeLa细胞及L2strain细胞进行体外实验,证实被包封后的白介素2Ⅱ很好地保持了生物活性,释药长达3个月。

316 提高药物稳定性

抗生素口服给药时存在作用部位浓度低、滞留时间短,在酸性胃液中不稳定等问题。壳聚糖微球作为抗生素药物的载体,能提高药物稳定性,保持药物活性。目前已经有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磺胺嘧啶、灰黄霉素、磺胺噻唑等抗生素被制备为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Shah等[26]用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了甲硝唑与阿莫西林的壳聚糖微球,发现在人工胃液中阿莫西林在10h内仅降解40%,而甲硝唑在24h内均稳定。

4 小 结

壳聚糖无毒、无刺激,可生物降解,作为药物传递系统中的一种组分,其性能已经许多实验考察证实,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药物载体。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和对生物膜的通透性,增加药物局部滞留性,可应用于器官靶向、细

 2006年第30卷 第6期 第264

 页 

胞内靶向等给药系统,亦可用于眼内、鼻腔、口服、注射或透皮等多种给药途径。迄今已经有多种抗癌药(如52氟尿嘧啶、顺铂、米托蒽醌),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泼尼松龙)以及多种抗生素、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被制备为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仅有欧洲药典批准其为口服制剂辅料,其注射、透皮等给药途径的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评估。制备壳聚糖微球时需用稀酸溶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壳聚糖微球的工业化也存在着不同药物实验工艺参数的优化、放大,以及质量标准的确立等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壳聚糖安全性的进一步评估,以壳聚糖微球为基础的制剂将展现于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Mi F L,T an Y C,Liang H F,et al.In vivo biocompatibility

and degradability of a novel injectable chitosan2based implant

[J].Biomaterials,2002,23(1):18121911

[2] S inha V R,S ingla A K,Wadhawan S,et al.Chitosan

microspheres as a potential carrier for drugs[J].Int J

Pharm,2004,274(122):12331

[3] T om oaki Y oshino,Y oshiharu Machida,Hiraku Onishi,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con2

taining doxifluridine[J].Drug Dev Ind Pharm,2003,29

(4):41724271

[4] 敦洁宁,邓树海,苗彩云,等.大蒜素壳聚糖微球的研

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3(5):45224541 [5] Aggarwal A,K aur S,T iwary A K,et al.Chitosan micro2

spheres prepared by an aqueous process:release of in2

domethacin[J].J Microencapsulation,2001,18(6):8192

8231

[6] Dambies L,Vincent T,D omard A,et al.Preparation of

chitosan gel beads by ionotropic m olybdate gelation[J].

Biomacromolecules,2001,2(4):1198212051

[7] P ortero A,Remunan2Lopez C,Criado M T,et al.Reacety2

lat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for controlled delivery of anti2mi2

crobial agents to the gastric mucosa[J].J Microencapsu2

lation,2002,19(6):79728091

[8] He P,Davis S S,Illum L.Sustained release chitosan micro2

spheres prepared by novel spray drying methods[J].J Mi2

croencapsulation,1999,16(3):34323551

[9] Martinac A,Filipovic2G rcic J,V oinovich D,et al.Develop2

ment and bioadhesive properties of chitosan2ethylcellulose mi2 crospheres for nasal delivery[J].Int J Pharm,2005,291

(122):692771

[10]Lin W J,K ang W W.C omparis on of chitosan and gelatin

coated microparticles:prepared by hot2melt method[J].J

Microencapsulation,2003,20(2):16921771

[11]Hejazi R,Amiji M.S tomach2specific anti2H.pylori therapy.

I: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etracyline2loaded chi2 tosan microspheres[J].Int J Pharm,2002,235(122):872 941

[12]吴婉莹,李云谷.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5323551

[13]T om ofumi Y amada,Hiraku Onishi,Y oshiharu Machida.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sustained release chitosan2coat2 ed ketoprofen microparticles[J].Yakugaku Zasshi,2001, 121(3):23922451

[14]al2Suwayeh S A,el2Helw A R,al2Mesned A F,et al.In

vitro2in vivo evaluation of tableted caseinchitosan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diltiazem hydrochloride[J].Boll Chim Farm, 2003,142(1):142201

[15]李胜,许有威,任东文,等.β2榄香烯海藻酸钙-壳聚糖

微囊的制备[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11):

65726601

[16]Huang Y,Y eh M,Chiang C.F ormulation factors in pre2

paring BT M2chitosan microspheres by spray drying method [J].Int J Pharm,2002,242(122):23922421

[17]Nsereko S,Amij M.Localized delivery of paclitaxel in s olid

fum ors from biodegradable chitin microparticl formulations [J].Biomaterials,2002,23(13):2723227311

[18]Chandy T,Das G S,Rao G H.52Fluorouracil2loaded chi2

tosan coated polylactic acid microspheres as biodegradable drug carriers for cerebral tum ours[J].J Microencapsulation, 2000,17(5):62526381

[19]G iunchedi P,Juliano C,G avini E,et al.F ormulation and in

vivo evaluation of chlorhexidine buccal tablets prepared using drug2loaded chitosan microspheres[J].Eur J Pharm Bio2 pharm,2002,53(2):23322391

[20]郑爱萍,于少云,赵莹,等.鼻用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

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36(3):30023041

[21]Burjak M,Bogataj M,Velnar M,et al.The study of drug

release from microspheres adhered on pig vesical mucosa[J].

Int J Pharm,2001,224(122):12321301

[22]G avini E,Hegge A B,Rassu G,et al.Nasal administration

of Carbamazepine using chitosan microspheres:In vitro/in

vivo studies[J ].Int J Pharm ,2006,307(1):92151[23]吴婉莹,李云谷.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胶囊的体内

药动学研究[J ].中药材,2002,25(4):28222841

[24]Y oshiaki

K awashima ,

Hiromitsu

Y amam oto ,

Hirofumi

T akeuchi ,et al.Mucoadhesive dl 2lactide/glycolide copoly 2mer nanospheres coated with chitosan to improve oral delivery of elcatonin[J ].Pharm Dev Technol ,2000,5(1):772851

[25];zbas 2Turan S ,Akbuga J ,Aral C.C ontrolled release of in 2

terleukin 22from chitosan microspheres [J ].J Pharm Sci ,2002,91(5):1245212511

[26]Shah S ,Qaqish R ,Patel V ,et al.Evaluation of the factors

in fluencing stomach 2specific delivery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 fection [J ].J Pharm Pharmacol ,1999,51(6):66726721

?简 讯?

欧洲批准Arom asin 的新适应证———雌激素依赖性肿瘤

辉瑞公司目前通过互认程序获准在20个欧洲国家增加Aromasin 治疗女性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新适应证,此前,该病的治疗药物为他莫昔芬。

Aromasin (exemestane )为一种具有口服活性的芳香酶抑制剂,可治疗停经后妇女的乳腺癌。对exemestane 进行的组间研究

结果表明,服用他莫昔芬2~3年后再换服Aromasin 的患者其无瘤生长率提高31%。该新适应证已于2005年10月在美国获批。

最新研究表明Vidaza 具有治疗头颈癌的潜力

研究发现,Pharmion 公司开发的Vidaza (azacitidine )能增加一种肿瘤抑制蛋白的表达,科学家由此推测这种去甲基化药物能被用于治疗头颈癌。

匹兹保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头颈癌细胞ST AT 1蛋白的表达比正常细胞低,而这些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强于正常细胞。此外,ST AT 1的上调还能引起癌细胞的死亡。他们还发现,去甲基化药物能增加ST AT 1的表达。这项研究结果于2006年

2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癌症学会杂志》上。Pharmion 公司对此项研究结果赋予极大热情,正计划进行有关Vidaza 与顺铂合用治

疗头颈癌的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

Supergen 公司也拥有一个此类去甲基化产品Dacogen (decitabine ),但公司目前还不准备将其用于头颈癌,不过他们与美国

国家癌症学会签订了一项协同研究与开发协议(CRADA ),以研究该产品治疗实体瘤的情况,目前这项研究正在进行中。

礼来公司在美国放弃将duloxetine 用于压迫性尿失禁

自从2005年撤销52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S NRI )duloxetine 的新药补充申请后,礼来公司已经不准备在美国提出将该药用于压迫性尿失禁(S UI )的申请。

Duloxetine 仍将以商品名Cymbalta 和X eristar 出售,主治重度抑郁症和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痛。但早在2005年10月,有关肝

毒性的警告就已出现在在美国销售的duloxetine 的说明书上。因此,礼来公司对是否就duloxetine 用于S UI 的治疗提出申请尚持怀疑态度。

Duloxetine 已获准在除美国以外的38个国家用于S UI ,以此为适应证的该药商品名为Y entreve 和Ariclaim 。然而,礼来公司

的贸易伙伴Boehringer Ingelheim 公司已决定不再从事该药用于S UI 的交易。礼来公司称,凭以往的经验,只由一家公司负责在美国以外的国家销售以S UI 为适应证的duloxetine 为宜。不过,这两家公司对该产品用于抑郁症和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痛的合作交易仍将继续。目前,两家公司已对合作协议达成一致,但礼来公司希望于2006年底接管Y entreve /Ariclaim 在除美国以外的国家的销售权,而Boehringer Ingelheim 公司则寻求将duloxetine 用于新适应证,包括全身性焦虑症和纤维肌炎上的可能。

(艾敏 编译 晋展 审校)

 2006年第30卷 第6期 第266 页 

壳聚糖在国内外食品中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壳聚糖在国内外食品中的发展现状及其应 用前景 摘要: 壳聚糖是一种可被生物体降解而对人体无毒的物质,不仅在食品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饲料行业、医药行业、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概述了壳聚糖在国内外食品中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质、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化学改性,阐明了壳聚糖在食品开发方面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添加剂,改性,复合纳米粒子 Chitosan i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o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Ma Zhengran Class 0804, School of Fo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nan University; 010******* Abstract: Chitosan is a biodegradable and non-toxic substances on the human body. It's not only widely use d in food industry, but also in feed industry,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nd many other area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bout chitosan i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od at home and abroad,and describes the nature of chitosan, the application in food industry and che mical modification of chitosan and set out the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tosan. Key words:chitosan; additives; modification; composite nanoparticles 引言 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阳离子的膳食纤维,被称为挽救人类健康的神奇“电粉”。作为天然的可再生资源,壳聚糖具有广谱抗菌性、吸附性、成膜性、保湿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可相容性、无毒性以及极好的螯合能力,且能加速伤口愈合。大量应用实例证明,壳聚糖对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显示出许多生命特征,如改善代谢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消化机能,降低胆固醇;调节人体酸碱平衡吸附,排除体内有害重金属;活化细胞,增强人体生命活力,延缓衰老等。近年来,随着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壳聚糖的关注和重视也不断加强。本文主要论述壳聚糖在国内外食品工业中的各种研究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1、壳聚糖的简介 甲壳素是一种带正电的碱性多糖,广泛存在于虾、蟹、昆虫的甲壳,以及真菌(酵母、霉菌)的细胞壁和植物(如蘑菇)的细胞壁中,是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唯一能够被生物降解的阳离子高分子材料。甲壳素经浓碱处理,脱去分子中的乙酰基后,转化为可溶性的脱乙酰甲壳素,又称壳聚糖(Chitosan),学名:几丁聚糖。其化学结构是由大部分氨基葡萄糖和少量的N一乙酰基葡萄糖通过β一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 分子式为:(C6H11NO4)n 结构: 2、壳聚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2.1 抗菌剂

用于抗癌载药系统的自组装脂质体聚合物复合微球

用于抗癌载药系统的自组装脂质体聚合物复合微球 摘要:通过多种物质的连续吸附得到的聚电解质多分子层对于像抗癌药物这种小分子的运载是非常有用的。在本研究中,层层自组装(LbL)纳米结构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天然壳聚糖和透明质酸自然沉积到带负电的固态混合脂质体纳米微球(SLNs)上。阿霉素/葡聚糖硫酸酯的复合物被包在SLNs中。这使得球形纳米微粒的直径在265nm左右,Zeta电位大约为-12mV。纳米微球较为稳定,且表现出阿霉素(DOX)的可控释放。 进一步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相比单纯的DOX以及未经修饰的载DOX-SLNs,LBL功能化SLNs明显提高了循环半衰期,并降低了药物的消除率。综上,结果表明这种具有pH响应外壳和分子靶向性的新型LBL修饰系统,有着作为肿瘤靶向性的药物释放载体的潜质。 1.简介 固体脂质纳米粒(SLNs)因其能够运载亲水和疏水治疗药物的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SLNs 是结合了聚合物胶体和脂质体微粒优点的胶体载体。它们拥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延展性和稳定性,有着高载药率。然而,SLNs的使用总是和突释以及体内的过早释放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微粒总是倾向于结晶,使得药物从内核中释放出来。此外,通过网状内皮组织(RES)的活动,SLN基结构会很迅速的从内循环中除去。如果想用这类纳米微粒有效的运输抗肿瘤药物,那么通过制备出一种简单定制,经过表面修饰的控释运载系统来克服这些缺点是相当有必要的。 一种表现出良好性质的新系统是利用带有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层层自装载(LBL)形成的多层聚电解质(PEM)涂层。这种聚电解质自沉积的方法作为功能化微粒表面或制备核-壳结构微粒的新方法。PEM在药物运载领域中可以运用于许多治疗方法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LBL结构能够延长血液循环,并且对肿瘤间隙的被动扩散和渗透有促进作用。另外,因为层状材料本身的靶向性质,这些结构的肿瘤靶向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种核-壳微球的另一个关键优点包括粒径,高载药率,可控药物释放,以及也许最重要的,可调节的较长的体内血液循环。 到现在为止,有关LBL薄膜在载药和体内肿瘤区域靶向性的应用的检测的研究还很少。而且,现在还没有研究是有关能否得到带电高分子在载药和混合SLNs上自然沉积的。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LBL技术来制备稳定的核-壳微粒,使我们能够结合SLNs和PEM的优点。我们设计了三种运载体系:载阿霉素SLN(DOX-SLNs),载阿霉素/葡聚糖硫酸盐混合SLN (DOX/DS-SLNs),LBL覆盖DOX/DS-SLNs(LBL-DOX/DS-SLNs)。天然壳聚糖(CS)和透明质酸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um regulating horm ones[J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66 (223):12721331 [接受日期] 2006203216 3  通讯作者: 周建平,教授;研究方向: 药物新制剂与新剂型; T el :025*********; E 2m ail :zhoujp60@1631com 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 张祖菲, 周建平3, 霍美蓉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 [摘 要] 主要介绍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影响其载药的主要因素,及其在缓控释、靶向给药、黏膜给药、生物 大分子给药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壳聚糖微球作为新型给药系统备受关注。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制备方法;缓控释 [中图分类号] R944.9;T Q3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94(2006)06-0261-06 Chito san Micro sphere s Drug Delivery Systems ZH ANG Zu 2fei , ZH OU Jian 2ping 3, H UO Mei 2rong (Department o f Pharmaceu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 sity ,Nanjing 210009,China ) [Abstrac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y ,factors affecting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applica 2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were reviewed.Chitosan microspheres ,as 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K ey w ords] Chitosan microspheres ;Drug carrier ;Preparation methods ;C ontrolled release 壳聚糖(chitosan )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来源丰富、制备简单,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呈弱碱性的游离氨基,能结合氢离子,使壳聚糖分子表面荷正电,因此,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呈现为线性高分子电解质,形成的溶液具有一定的黏度,溶液的浓度越高,壳聚糖的分子质量越大,相应的黏度则越大。壳聚糖的氨基属于较活泼的一级氨基,在中性介质中能与芳香醛或脂肪醛形成Schiff 碱,可以与具有双官能团的醛或者酸酐等交联,产物不易溶解,溶胀程度也较小,理化性质稳定。微球系以天然、合成或半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将药物均匀分散或包埋在骨架中而制成的球形 载体给药系统,属基质型骨架微粒,常见粒径为1~ 40μm 。目前,以壳聚糖为材料制备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壳聚糖微球因具有控制释药、组织靶向、提高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壳聚糖微球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壳聚糖分子中含有氨基,易与其他化合物相应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进一步交联形成微球。根据药物、载体材料壳聚糖的性质以及所需微球的释药性能和临床给药途径可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目前,制备壳聚糖微球的方法主要有乳化交联、“液中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性论文)

绿色原料——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 09化学1班 XXX 指导老师:沈友教授 (惠州学院化学工程系,广东,惠州,516007) 摘要:本文综述了绿色原料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壳聚糖在食品,水处理,生物药用,造纸业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壳聚糖应用食品水处理 前言 原料在化学品的合成中非常重要,其可以成为影响一个化学品的制造、加工与使用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化学品的原料对环境有负面的影响,则该化学品也很可能对环境具有净的负面影响。要实现绿色化学,在选择原料时应尽量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材料,避免使用枯竭或稀有的材料,尽量采用回收再生的原材料,采用易于提取、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使用环境可降解的原材料。 自然界的有机物,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是蛋白质,排在第三位的是甲壳素,估计每年生物合成甲壳素100 亿t。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壳聚糖就是一种重要的绿色原料。 壳聚糖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壳聚糖的外观为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状固体, 略有珍珠光泽, 可溶于大多数稀酸如盐酸、醋酸、苯甲酸等溶液, 且溶于酸后,分子中氨基可与质子相结合, 而使自身带正电荷。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在医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水处理、金属提取及回收、生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壳聚糖无毒无害,具有良好的保湿性、润湿性,能防止静电; 化学稳定性良好, 但吸湿性较强, 遇水易分解。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 得到的壳聚糖衍生物在许多物化性质方面都得到改善,其应用也更加受到关注。本文着重介绍了壳聚糖在食品,医药,水处理方面的应用进展。

改性壳聚糖富集研究综述范文【精编】

改性壳聚糖富集研究综述 摘要: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天然高分子,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发展,涉及的内容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综合概述了壳聚糖的结构、性质、富集及其化学改性的方法,简单介绍了它们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壳聚糖;富集;化学改性;应用。 引言: 壳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物理性质,根据其酸化、酉旨化和氧化、接枝与交联、经基化、经烷基化等反应还可制备成多种用途的产品,而且从氨基多糖的特点出发具有比纤维素更为广泛的用途。对壳聚糖的应用开发研究,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十分活跃,近年来国际更是十分重视对它的深入开发和应用。通过对甲壳质和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与改性来制备性能独特的衍生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壳聚糖及其改性吸附剂 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属于碳水化合物中的多糖,是甲壳素N-脱乙酰基的产物,其学名是β(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 壳聚糖本身的基本结构是葡萄糖胺聚合物,与纤维素类似。但因多了一个胺基,带有正电荷,所以使其化学性质较为活泼。且因其聚合分子结合键角度自然扭转之故,对于小分子或元素会发生凝集螫合作用。根据甲壳素脱乙酰化时的条件不同,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和分子量不同,壳聚糖的分子量通常在几十万左右。但一般来说N-乙酰基脱去55%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壳聚糖。 壳聚糖本身性质十分稳定,不会氧化或吸湿。鉴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在食品、生物制药、水处理方面显示出非常诱人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对壳聚糖的开发研究十分活跃。 2、壳聚糖富集工艺的研究现状 由于壳聚糖吸附剂有以上的优点,学者们对其富集的工艺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李斌,崔慧[1]研究了以壳聚糖作富集柱,稀H2SO4为洗脱剂,稀NaOH 为再生剂,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简便、快速分离富集测定水中痕量Cu(Ⅱ)的方法,于波长325nm 处测定,检出限为20ng·ml-1,线性范围为10~20μg·ml-1。此法的优点在于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经济实用、效果良好。但由于壳聚糖易降解,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流速控制难,富集效果不均一,空白大的问题。

壳聚糖及其结构特点

第一章 绪 论 1.1 壳聚糖及其结构特点 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Chitin)脱乙酰基后的产物,是甲壳素最基本、最重要的衍生物。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化学名为(1,4)—2—乙酰胺—2—脱氧—β—D—葡聚糖,主要存在于虾、蟹、蛹及昆虫等动物外壳以及菌类、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节肢类动物的干外壳约含20~50%甲壳素。自然界中甲壳素有三种结构:α、β、γ,其中最为常见、普通的是α型。地球上每年甲壳素的生物合成量为数十亿吨,是产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下图1-1是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结构: 图1-1 甲壳素、壳聚糖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Fig.1-1 The configuration schematic of chitin and chitosan 纯净的甲壳素和壳聚糖均为白色片状或粉状固体,比重0.3,常温下能稳定存在。甲壳素分子之间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使得甲壳素形成高度的结晶结构,因而甲壳素分子高度难溶。甲壳素不溶于水及绝大多数有机溶剂,也不溶于稀酸、稀浓碱,只溶于浓酸和某些溶剂。壳聚糖分子的活性基团为氨基而不是乙酰基,因而化学性质和溶解性较甲壳素有所改善,可溶于稀酸、甲酸、乙酸,但也不溶于水和绝大多数有机溶剂。由于氨基和羟基比较活泼,壳聚糖的化学性质较甲壳素活泼,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比如烷基化、酰基化反应等等。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产品的应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由于其可再生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结构中的多种活性基团,具有多种优良的性质,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医药、农业、环保等多个行业中。 1.2.1 在环保中的应用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能够通过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整合物且可帮助微粒凝聚,故广泛用作化工、轻工纺织等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剂和絮凝剂。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和絮凝剂,能够有效地捕集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和 有机物,并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使污水变清,特别是对于汞、铬、铜、铅、钴、3n n 甲壳素壳聚糖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杨 婷,侯文龙,杨越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秦皇岛 066004) 摘要:壳聚糖是唯一天然碱性氨基多糖,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是制备微球的 良好材料。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如喷雾干燥法、乳化交联法、逐层自组装法、界面 聚合法、溶剂蒸发法以及离子凝胶法,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点及不足。壳聚糖微球不仅可作为固定化酶或 细胞的载体,而且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药物载体,本文还对壳聚糖微球在固定化酶或细胞和包埋药 物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壳聚糖;微球;生物医药;应用 微球能保护包埋物免受外界环境影响,以及屏蔽味道、颜色或气味,降低挥发性和毒性,控制可持续释放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微球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和食品等多个领域[1~2]。壳聚糖(CS)是经甲壳素脱乙酰化的线性高分子,是唯一天然碱性氨基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有抗菌、防腐、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等特殊功能和抗酸、抗溃疡的能力,可阻止或减弱药物在胃中的刺激作用,是制备微球的良好材料,在生物医学[3]、药学[4~8]以及固定酶或细胞[9~10]领域倍受专家青睐。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具有控制药物释放、延长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疏水性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药物稳定性及改变给药途径等特点,是一种新型药物制剂辅料;壳聚糖作为固定化酶的载体,其机械性能良好、化学性质稳定、耐热性强,特别是分子中含有氨基,容易和蛋白质或酶结合,可络合金属离子,使酶免受金属离子的抑制;另外,壳聚糖来自于生物体,细胞毒性极低、亲和性好、安全性高,是固定细胞的良好材料。因此,近几年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喷雾干燥、乳液交联、逐层自组装、界面聚合等多种制备壳聚糖微球的方法及其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1 1 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是工业中制备壳聚糖微球较广泛的方法之一,此方法是以热气流干燥雾化液滴为基础的。图1为喷雾干燥法工艺流程[11],首先将壳聚糖溶于酸性水溶液中,再将其它药物溶解或分散于该壳聚糖溶液,加入合适的交联剂,然后进入喷雾干燥器雾化,形成小液滴,溶剂瞬间蒸发可形成自由流动的粒子。微球的粒径取决于喷嘴的直径、喷雾流率、雾化压力、入口温度和交联程度等因素。Cev her等[12]以壳聚糖微球装载不同质量的盐酸万古霉素,将壳聚糖溶于1%(v/v)酸溶液得到0 5%(w/v)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再将不同质量的盐酸万古霉素分散至该聚合物溶液中。然后将配制好的溶液进行喷雾干燥,其过程工艺参数为:入口温度130 2 ,出口温度90 2 ,喷雾流率600NL/h,喷嘴直径0 5m m。装载盐酸万古霉素的壳聚糖微球可以持续的保持药效。H e等[13]制备壳聚糖微球时也采用了喷雾干燥法,将配制好的壳聚糖水溶液与一定比例的戊二醛水溶液混合均匀,然后进行喷雾干燥,所用的喷嘴规格为0 5mm,入口温度与喷雾流率分别为160 和6m L/min,所制备出的壳聚糖微球的粒径在3~12 m之间。Williams等[14]在酸中配制一定比例的壳聚糖溶液,加入交联剂,调整参数:喷嘴直径0 3mm,入口、出口温度分别为142 3 、84 3 ,空气流量始终保持在450NL/h。Shi等[15]向壳聚糖酸溶液中加入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2009000862); 作者简介:杨婷(198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作; *通讯联系人:T el:0335 *******,E mail:kycyy d@https://www.360docs.net/doc/215611733.html,.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5611733.html,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立英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8年第02期 摘要:壳聚糖作为一种碱性多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物、化工、医疗等领域。本文重点介绍了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壳聚糖;碱性多糖;制备方法 DOI:10.16640/https://www.360docs.net/doc/215611733.html,ki.37-1222/t.2018.02.016 壳聚糖本身的分子结构类似于纤维素,因其多了一个带正电荷的胺基,使其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目前壳聚糖正因其优良的生理活性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化工、污水处理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国内外对于壳聚糖的开发研究热度一直持续不减,各种新颖的制备方法也是层出不穷。 1壳聚糖的来源 壳聚糖通常是由甲壳素(又名几丁质)经脱乙酰基作用获得,甲壳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高等真菌以及节肢动物(虾、蟹、昆虫等)的外壳中,其中虾壳、蟹壳是工业生产壳聚糖的主要原料。由于大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天然存在的甲壳素构造坚固,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酸碱和一般的有机溶剂,这也使得甲壳素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因此甲壳素只有经脱乙酰基处理成壳聚糖才能获得广泛应用。 2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化学降解法。传统的壳聚糖生产多采用化学降解法。作为壳聚糖工业生产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化学降解法简便易行,效率高,整个生产过程容易控制,但该法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对周边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欧阳涟等从蟹壳中获取甲壳素,并通过脱乙酰反应制备出了壳聚糖。试验探究了影响产物壳聚糖脱乙酰反应的各种因素,如反应温度、碱液含量及反应时间等,最终确定制备高脱乙酰度壳聚糖的条件为反应温度70℃,碱液质量分数47%,反应时间10 h。 (2)微生物培养法。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壳聚糖起源于美国,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生产的酶进行催化,从而脱去甲壳素中的乙酰基,进而制备壳聚糖。目前该领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优良菌株的选育和培养基的优化上。 贺淹才等首先采用电解法从培养的黑曲霉湿菌体中制得甲壳素,然后采用碱提取法从培养的黑曲霉湿菌体中制备壳聚糖。试验基于黑曲霉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与甲壳素,而蛋白质带有可电离的基团,于溶液中可形成带电荷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迁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壳聚糖微球对阴离子染料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而壳聚糖微球对阳离子染料吸附容量较小。壳聚糖微球对染料的吸附过程受溶液初始浓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当pH=2、温度为298 K时,壳聚糖微球对AO7的吸附率达93%,该吸附过程为具有化学吸附的自发过程。 标签:壳聚糖微球染料废水pH值吸附吸附量 一、印染废水的处理意义 印染废水中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织物本身和加工过程使用的化学染料以及辅助剂。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缺乏的可用的淡水资源,因此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水处理回收技术。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印染废水中较多的有机物类型和较高的COD、BOD值,高色度,高毒性。纺织废水成分复杂和不稳定,因此在废水处理中印染废水处理已成为一个焦点。 二、印染废水的处理办法 印染废水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和后续处理。预处理工艺的作用主要是去除部分污染物,改善污水水质,以提高后续处理的效果。大量的工业实践证明,印染水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废水的预处理工艺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稳定和排放水质达标,同时也涉及到运行成本的高低。印染废水后续处理是废水处理的关键环节,目前所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处理法、生化处理法和物理处理法 三、壳聚糖吸附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吸附染料是通过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引力来实现的。Mckay等首次研究了壳聚糖对印染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染料种类、温度、pH、溶液初始浓度等对壳聚糖吸附效果有较大影响。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壳聚糖吸附染料废水进行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验数据表明,壳聚糖对很多种染料都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尤其是对酸性染料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而对碱性染料吸附容量较小;壳聚糖对多数染料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Wong 等用蟹壳分离出的甲壳素制成的壳聚糖来处理五种酸性染料(酸性绿25、酸性黄10、酸性黄12、酸性红18和酸性红73)废水,发现Langmuir吸附等温线与这四种染料的吸附过程有很好的关联。林静雯[1]等对壳聚糖改性,使壳聚糖与丙烯酰胺形成接枝共聚物,然后用这种改性的壳聚糖来处理一种色泽为深蓝色的印染废水,发现其去除率达到76%,脱色率达到95.92%。Annadurai等研究了壳聚糖吸附处理活性黑13染料,实验过程中控制反应时间、染料的初始浓度、壳聚糖颗粒大小、pH和温度,并对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吸附条件。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吸附容量达到130.0 mg/g。通过吸附热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朱启忠[2]等研究壳聚糖对酸性品红染料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在一定

壳聚糖开发应用现状(1)

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壳聚糖开发应用现状 壳聚糖开发应用现状 摘要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由甲壳素脱乙酰基后的产物。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理活性和功能保健作用。在食品,医药方面显示出非常诱人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它的特性,简单的化学法制作,并着重介绍壳聚糖在食品,药物制剂,生物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壳聚糖的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壳聚糖脱乙酰甲壳质药物制剂生物技术 前言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质;可溶性甲壳质.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后的产物。壳聚糖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如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无毒,无污染等。壳聚糖分子中的活性侧基为氨基。可酸化成盐。导入羧基官能团,取代合成侧链铵盐、混合醚、聚氧乙烯醚等等,制备具有水溶性、醇溶性、有机溶剂溶解性、表面活性以及纤维性等各种衍生物。壳聚糖(chitosan)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在医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水处理、金属提取及回收、生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患者,壳聚糖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已有研究报告。 1、壳聚糖的特性 壳聚糖是由大部分D-氨基葡萄糖和少量的N-乙酰-D-氨基葡萄糖组成,以β(1,4)糖苷健连接起来的直链多糖,化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萄糖,其结构类似于纤维素。 壳聚糖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是天然多糖中推一大量存在的碱性氨基多糖,因而具有一系列特殊功能性质。壳聚糖有αβγ三种构象,其分子键是以螺旋形式存在,α-型研究较多,因为这种构象的壳聚糖存在最多也最易制得。β-型则关注的相对较少,然而这种构象的特征是具有很弱的分子间作用力,并且被确定在不同的调节反应中会显示出比a-型更高的反应能够活性和对溶剂的更高的亲和力。在壳聚糖结构中存在四种类型的糖苷键,但由于C2-氨基或乙酰氢基的存在而使得糖苷键都较难水解。壳聚糖分子中含有羟基,乙酰氢基和氨基,决定了壳聚糖可进行多功能基化学反应。 2、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这里介绍一下化学法生产工艺[1] 2.1、主要原料主要原料有虾蟹壳、4 %~6 %的工业盐酸、10 %和40 %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亚硫酸氢钠(工业级)、去离子水、水。 2.2、生产工艺要点 1)将剔除肉质的虾蟹壳加水煮沸抽提得到净甲壳; 2)将净甲壳加入4 %~6 %盐酸浸泡除去钙盐等 3)将除盐后的甲壳质加入质量百分比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脱除蛋白质,得到粗品甲壳素。 4)将粗品甲壳素先用1 %高锰酸钾脱色漂白,再用2 %亚硫酸氢钠溶液还原,并洗净沥干,即得到不溶性甲壳素; 5)将不溶性甲壳素加于脱乙酰基反应釜内,用40 %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百分比)在80~100℃下进行脱乙酰基反应。反应终结后经洗净、脱水、烘干得可溶性壳聚糖产品。

改性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改性壳聚糖的研究进展 1壳聚糖的理化性质 壳聚糖(chitosan,(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是甲壳素(chitin,(1,4)-2-乙酰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部分脱乙酰化的产物。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蟹、虾以及藻类、真菌等低等动植物中,含量极其丰富,自然界每年产量约在100亿吨,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多糖。它是由葡萄糖结构单元组成的直链多糖,此多糖中含有数千个乙酰己糖胺残基,因此在分子间形成很强的氢键,导致其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将甲壳素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脱去N-乙酰基后可生成壳聚糖。人们常将N-脱乙酰度和粘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作为衡量壳聚糖性能的两项指标。N-脱乙酰度是判定壳聚糖溶解性的依据,脱乙酰度越高,分子链上的游离氨基就越多,在酸中的溶解性就越好;而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之间的缠绕程度就越大,溶解度就越小。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的一种碱性多糖,它一般是白色无定型、半透明、略有珍珠光泽的固体。壳聚糖可溶于大多数稀酸,如盐酸、醋酸、苯甲酸溶液,且溶于酸后分子中氨基可与质子结合,使自身带上正电荷。甲壳素及壳聚糖的结构式如图1所示:

图1壳寡糖与壳聚糖的结构式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自然界可以被各种微生物降解。微生物中的甲壳素酶(chitinase)可以随机地水解甲壳素的N-乙酰-β-(1-4)糖苷键。而壳聚糖可以被多种酶水解,包括壳聚糖酶(chitosanase)、麦芽糖酶、脂肪酶、以及各种来源的蛋白酶。在人体内甲壳素酶和壳聚糖酶并非普遍存在,通过测定显示N-乙酰壳聚糖在人血清中可以被人体内普遍存在的溶菌酶(lysozyme)降解。 壳聚糖的主链结构中引入了2-氨基,化学性质区别于3,6-羟基,与甲壳素相比增加了反应选择性的功能基团。由于C6-OH是一级羟基,C3-OH是二级羟基,空间位阻不同反应活性也不同,再加上C2-NH2,壳聚糖就具有三个活性不同的可供修饰的基团。根据不同的需要,被修饰的壳聚糖作为一种功能大分子广泛用于各种领域。由于壳聚糖只在酸性水溶液中溶解,而在中性或碱性水溶液中以及多数有机溶剂中不溶,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科学家们采用衍生化的方法对壳聚糖进行改性获得了多种水溶性和可溶解于某些有机溶剂的衍生物,大大扩展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其中包括对壳聚糖进行N-,O-酰化,含氧无机酸酯化,醚化,N-烷基化,C6-OH和C3-OH的氧化,以及鳌合、交联等,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性能良好,甚至是

国产载药微球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分析

国产载药微球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8T15:07:34.0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0期作者:陈圣群周坦洋张岳林周官辉朱统寅聂春晖 [导读] 目的:研究国产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肝脏增强CT 及DSA造影诊断为乏血供肝癌并应用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介入栓塞的患者,分析介入手术之前以及随访的所有相关检查资料。结果:3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随访2月,介入后2月的疾病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0%和85%。与介入前相比,介入后甲胎蛋白指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多为恶心呕吐、低热、腹部胀痛等栓塞综合征。结论:国产载药微球经TACE治疗乏血供肝癌是一种安全的以及短期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国产载药微球;TACE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0-0061-02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我国中晚期肝恶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案。以往TACE栓塞剂选择主要以碘油为主,其疗效取决于肿瘤的血供丰富与否,对乏血供肝癌疗效欠佳。本中心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30例应用载药微球行介入治疗乏血供肝癌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乏血供肝癌的患者,均用国产载药微球经TACE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分布:35~70岁;Child-Pugh评分:A级26例,B级4例;病灶平均大小为(4.5±2.1)cm。 1.2 纳入标准 (1)针对不可切除的乏血供肝癌均经肝脏增强CT/MRI以及DSA证实。(2)Child-Pugh评分A或B级。排除标准:Child-Pugh 评分C 级、黄疸、大量腹水、门静脉主干完全栓塞以及肝外转移等。 1.3 载药制备过程 本研究国产载药微球选用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直径为100~300um或300-500um微球1瓶,用20ml注射器抽取微球,将注射器竖立3min,至微球沉浸至底部,然后将上清液去除,用三通将装有微球的20ml注射器和溶解的表柔比星60mg的注射器沟通,相互推拉,直至微球和表柔比星混合到同一注射器并盖上冒,并间断摇匀,频率:1次/5min,共需30mim,将载有表柔比星的微球与碘克沙醇1:1摇匀后备用。 1.4 手术过程 消毒铺单后常规行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成功后,进行肝动脉等血管造影,结合肝脏增强CT或者MRI明确肝癌供血动脉并同时进一步证实肝癌乏血供。应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内,应用脉冲式方法向肿瘤供血血管内注射,速度1ml/分,待造影剂流速变慢直到血管铸型后结束。肿瘤血管复查造影显示染色消失,手术结束。 1.5 术后随访 (1)根据护理记录观察患者TACE后副反应;(2)患者术后2月复查,行肝脏MRI或CT,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评估如下:(1)完全缓解(CR):所有肿瘤动脉期无强化并持续1月以上;(2)部分缓解(PR):同治疗前相比,所有肿瘤存活直径之和缩小≥30%,同时无新生肿瘤并持续1月以上;(3)疾病进展(PD):肿瘤存活直径之和增加≥20%,或者有新发病灶;(4)稳定(SD):病灶缩小,但没达到PR,或者增大未达到PD,无新发肿瘤病灶同时持续1个月以上。疾病缓解率:CR+PR/30×100%,疾病控制率: CR+PR+SD/30×100%。(3)介入前后甲胎蛋白指标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 30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是100%。随访患者2个月,介入手术后2个月复查肝脏增强MRI/CT,所有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是70%和85%。 2.2 甲胎蛋白 介入手术后2个月复查甲胎蛋白指标较介入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介入术后反应 30例患者在术后以恶心呕吐、低热、腹部胀痛及肝功能轻度损害为主,无肝癌破裂或脓肿形成等相关并发症。 3.讨论 以往C-TACE是将碘化油与化疗药物(表柔比星等)混合后作为栓塞材料,主要靠对肝癌动脉的栓塞,其效果好坏在于碘化油对肿瘤填充效果,而充填效果又在于肝癌动脉的好坏与否,肝癌动脉供血好者,病灶内可沉积较多的碘化油混合乳剂,同时可长时间停留。但乏血供的肝癌,其肿瘤供血血供较少,在DSA上肝癌可稍显染色甚至无染色[2],灌注的碘化油一般很少进入病灶内,即使少许进入病灶也无法沉积,或停留时间极短,效果非常不理想,同时化疗药物跟碘化油不能完全融合也能加大心脏方面的毒性,甚至于发生骨髓抑制情况。有相关报道对于乏血供的肝恶性肿瘤多仍以肝血管供血,其内小的毛细血管遍布,这对乏血供肝恶性肿瘤能经TACE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3]。 针对乏血供的肝恶性肿瘤患者,多联合射频(RFA)、碘125粒子植入等综合治疗来提升治疗效果[4],因其微创、身体损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也有部分患者因肿瘤位置等因素不宜进行射频等治疗。 载药微球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型栓塞材料,因其载药特性以及微球可变性,在治疗肝恶性肿瘤的中得到非常好的效果[5]。有研

浅谈壳聚糖的发展概况

浅谈壳聚糖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壳聚糖;壳聚糖制备;壳聚糖应用 引语:本文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质、制备以及着重介绍了壳聚糖在水处理、分析化学、纺织工业、膜材料、液晶材料、医学材料方面的应用。 1壳聚糖 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在医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水处理、金属提取及回收、生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患者,壳聚糖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已有研究报告。同时,壳聚糖被作为增稠剂、被膜剂列入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1] 1.1物理属性 纯甲壳素和纯壳聚糖都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或粉状固体,无味、无臭、无毒性,纯壳聚糖略带珍珠光泽。生物体中甲壳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6~2×106,经提取后甲壳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05~7×105,由甲壳素制取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则更低,约2×105~5×105。在制造过程中甲壳素与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一般用粘度高低的数值来表示。商品壳聚糖视其用途不同有三种不同的粘度,即高粘度产品为0.7~1Pa·s、中粘度产品为0.25~0.65Pa·s、低粘度产品<0.25Pa·s。制造纤维产品必须采用高粘度的甲壳素或壳聚糖。[2] 1.2化学性质 化学名:β-(1→4)-2-氨基-2-脱氧-D- 葡萄糖 分子式:(C6H11NO4)N

发酵法生产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发酵法生产壳聚糖的研究现状 甲壳素(chitin)学名为聚(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又名甲壳质、壳多糖、几丁质、蟹壳素、明角壳蛋白、虫膜质、不溶性甲壳质、聚乙酰氨基葡萄糖等,与纤维素相似。甲壳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与纤维素相似,也是多糖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种聚氨基葡萄糖。甲壳素因主要来源于节肢动物如虾、蟹等的甲壳而得名。它也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如真菌、藻类的细胞壁中[1]。 壳聚糖(Chitosan,简称CTS)学名为聚(1,4)-2-氨基-2-脱氧--D-葡萄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化而得到的一种生物高分子,是甲壳素的主要衍生物,又称脱乙酰几丁质、聚甲壳糖、甲壳胺、聚氨基葡糖、可溶性甲壳素、粘性甲壳素等。甲壳素和壳聚糖是含氮的多糖类物质,也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生物活性。甲壳素的溶解性能较差,只能溶于浓无机酸且同时发生降解,而不溶于水、稀酸、稀碱及一般有机溶剂,从而限制了甲壳素的应用。通过脱乙酰化反应,使甲壳素转变为壳聚糖。由于甲壳素分子结构的规整性受到破坏,壳聚糖分子中有大量游离氨的存在,壳聚糖的溶解性能较甲壳素有了很大的改善,化学性质也较活泼,兼具有甲壳素的天然、无毒、生物相容性好与易于降解等优点,所以壳聚糖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应用价值,其应用范围比甲壳素大得多[2,3]。 目前壳聚糖的主要来源还是从虾蟹壳中用酸碱加工提取,其制备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提取过程需耗费大量的酸碱,腐蚀性强,劳动强度大;所排出的废液中的有机质很高,废液量很大,严重污染环境;用浓碱进行反应时,甲壳质的分子易降解,使分子量变小,黏度减少而影响产品质量和使用。由之,随着发酵技术的进步,用生物工程技术大规模生产甲壳素及壳聚糖将有可能成为大有前途的清洁生产方式。本文介绍了目前生产壳聚糖的几种发酵方法。 2生产壳聚糖的发酵方法 2.1从虾蟹壳中制备壳聚糖 目前提取壳聚糖和甲壳素主要是从虾蟹壳中用酸碱加工提取,但最近有人提出使用发酵方法从虾蟹壳中提取壳聚糖和甲壳素。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菌丝体发酵产生的蛋白酶消耗蛋白质,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产生的酸消耗无机物,从而提取壳聚糖和甲壳素。 SiniT.K.,等[4]提出使用芽孢杆菌发酵产生的蛋白酶和酸降解虾壳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物,其实验方法是将200g的虾壳切碎加入200mL含108CFU mL的芽孢杆菌在粗糖培养基中,密封发酵15d,在发酵过程中能够去除虾壳中84%的蛋白质和72%的无机物,待发酵完成后取出沉淀并清洗,再经过少量弱酸碱处理和脱乙酰,提取产物通过分析,其质量达到市场标准。 韩国的W.J.Jung,等[5]首次采用连续发酵法从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分别使用副干酪乳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进行两步发酵从蟹壳中提取甲壳素,将新鲜的蟹壳2.5g放入50ml10%的葡萄糖溶液中,在恒温培养振荡器中利用副干酪乳杆菌在30条件下发酵5d,恒温培养振荡器的转速为180r min,第一步发酵结束以后,过滤沉淀物并用蒸馏水清洗,再用粘质沙雷氏菌在同样条件下发酵7d,在发酵结束后去除无机物和蛋白 质的量各达到94.3%和68.9%。2.2黑曲霉生产壳聚糖 黑曲霉是发酵工业中常用的真菌,我国有悠久的培养和使用的历史,黑曲霉又是含甲壳素最多的真菌,因此研究和开发由黑曲霉生产壳聚糖和甲壳素的技术,对促进我国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曹健和殷蔚申[6]用黑曲霉发酵生产壳聚糖,得率为9.72%,其培养基为含葡萄糖、玉米浆培养液,另加入Mg2+,得到的壳聚糖,结果为相对分子量为8.02104,水分为8.38%,灰分为9.24%。2.3米根霉生产壳聚糖 米根霉培养条件简单,是生产乳酸发酵产品的菌种。米根霉细胞壁含有天然壳聚糖,可以通过发酵法直接进行提取,不需经浓碱脱乙酰步骤,利用米根霉发酵生产化产生品的厂家可利用发酵后的菌丝体提取壳聚糖,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减少下持处理过程中菌丝体对环境的排放量。陈世年[7]选用米根霉作为菌种,在32下、220r min下

靶向给药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 摘要: 靶向给药系统也被称作靶向治疗药物。本文主要针对靶向给药系统进行阐述。主要介绍靶向给药系统的优势与原理、各种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等。 关键词:靶向给药系统,剂型,靶向给药 正文: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又叫做靶向治疗制剂。通过局部给药或者通过血液循环选择性的将药物运送到靶细胞,靶组织,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这样可以提高药物的作用部位的选择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靶向给药系统的概念由Ehrlich在1906年提出。Florence在1993年创办了有关于靶向制剂的专业学术期刊“Journal of Drug Targeting”[1]。 在普通的药物治疗中,药物不仅仅在病变部位发生治疗作用,而且还与正常的组织器官产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药物的病变靶区的药物浓度。其主要优点有[2]:1将药物靶向的运送到靶组织提高了药物的疗效。靶向制剂主要利用了病变部位的独特性质,采用了特殊的载体将药物传递到病变的组织、器官、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非靶向部位的分布,因而提高了药物的作用的效果。2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的细胞的毒性。靶向制剂可以减少正常组织的分布,减少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

用。3减少剂量,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4改善药物的分散性。5提高药物在体内的 作用时间,改善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等缺陷等。 靶向给药系统的原理 (1)按靶向性机理可以分为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 剂和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几类。 (2)按靶向源动力[3,4]可以分为主动靶向制剂(TDDS主动寻找靶区)、被动靶向制剂(TDDS被动地被选择摄取到靶区)、前体靶向药物。 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经过特殊修饰的药物载体把药物定向的运送的病变区而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主要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等。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中的一些特殊的受体,能选择性地识别具特异性的配体来实现主动靶向给药。将药物以共价键连接到配体上,将药物输送到靶部位。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而将将药物导向特定的靶部位。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将微粒给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被动的输送到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纳米粒微球、微囊等药物载体。微粒给药系统实现被动靶向的原理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如肺、脾、肝和骨髓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吞噬摄取,其中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目标病变部位。如7-30 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肺部位,而小于50 nm的微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