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

一、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 16002-1995)(二)诊断依据: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

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 《食品卫

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诊断标准:(1)

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

史。(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

仅有腹泻、稀便。b、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

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

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

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

菌痢。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

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脑型(呼吸

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

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混合

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3)

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

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b、病原

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三)治疗原则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

养2次阴性。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

(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

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

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

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

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2、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

累与紧张,宜进易消化少渣无刺激食物,积极治疗并存

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应抓紧作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联合应用2种不同抗生素,疗程须长,须重复1~3个疗程;

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常用的有0.5%卡那霉素、0.3%

黄连素、5%大蒜液等,每次100~200ml,每晚一次,10~

14日为一疗程。必要时灌肠液中可加少量皮质激素。

(3)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调

整肠道菌群失调可用微生态制剂。

3、中毒型菌痢

(1)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

(2)病原治疗:应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可用环丙

沙星或氧氟沙星,也可用头孢菌素等,待病情明显好转

后改为口服。

(3)对症治疗:a、降温镇静: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和

退热药。躁动不安及反复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反

复惊厥者可予以安定、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b、防

治循环衰竭: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滴入低分

子右旋糖酐及葡萄糖盐水,待休克好转后继续静脉输液

维持;同时予以5% 碳酸氢钠3~5ml/kg,纠正酸中毒。

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山莨菪碱,成人10~

30mg/次,儿童0.2~2mg/kg静脉推注,每5~15分钟

一次,待面色红润,血压回升后可停用。如血压仍不回

升,可用多巴胺和阿拉明。有心力衰竭者,可用西地兰。

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c、防治脑水肿及呼吸衰竭: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用

法同上);应用20%甘露醇治疗,1~2g/kg静注,每4~

6小时1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呼吸衰竭

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

机。

(四)标准住院日: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GB 16002-1995菌痢的诊断标准。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的疾病的诊

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大便培养+药敏+

鉴定。(2)肾功+电解质(3)腹部平片及B超、心电图

(4)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药敏+鉴定。2、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妇科B超、血培养、头颅CT、脑电图

(七)出院标准:1、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大便查不到红细胞或者脓细胞;2、如果有休克症

状抗休克治疗成功并且、腹痛腹泻、发热、里急后重等

症状消失,大便查不到红细胞或者脓细胞;3、如果有

脑型菌痢脑水肿等症状消失并且、腹痛腹泻、发热、里

急后重等症状消失,大便查不到红细胞或者脓细胞。(八)变异及原因分析:1、出现并发症(如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并发肠套叠、并发急性肾功能损害等)转入相应的路径。2、合并肠道的病毒感染、合并菌血症、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转入相应路径。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表单

编码:A03.901 疾病名称:细菌性痢疾

适用对象:急性细菌性痢疾

拟行:内科治疗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预期住院天数:7天实际住院天数:天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 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起病急、病情重。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2)慢性细菌性痢疾: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 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 粪便检查 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肠套叠等鉴别;慢性菌痢应与慢性血吸虫病、直肠癌及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中毒性菌痢应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别。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1、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2、卧床休息。 3、饮食 (1)对腹泻频繁伴呕吐者可暂禁食,给以静脉补液。 (2)能进食者可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素、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等并少量多餐。 (3)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禁食香蕉、蜂蜜等润肠通便的食物。 (4)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 (5)腹泻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量。 4、高热的护理:高热者可来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头部冷敷,对持续高热物理降温不明显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药物降温。高热伴惊厥者,可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5、腹泻的护理: (1)观察腹痛及排便情况,如大便次数、量、性状并详细记录。 (2)观察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 (3)肛周皮肤的护理:对排便频繁者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不可用力,以免损伤肛周皮肤。便后温水擦洗肛周或坐浴,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勤换内裤,小儿患者勤换并清洗消毒尿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6、中毒性菌痢的护理: (1)病情观察:①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等。 ②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时间。③准确记录出入量。 (2)加强高热的护理。 (3)惊撅、意识障碍者应加强防护,防止意外损伤,如坠床、摔伤、舌咬伤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遵医嘱给予抗惊撅药物。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循环衰竭者应采取休克卧位(平卧、头部与下肢均抬高15—30。)。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扩容、纠酸等治疗,并注意按输液原则安排好输液次序,根据病情调节滴速,密切观察循环衰竭改善情况。 (5)呼吸衰竭者及时吸痰,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加大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机保持呼吸道通畅。 7、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与潜伏期 人感染志贺菌后可以发病或者不发病而仅作为带菌者。病人分为急性患者和慢性患者。急性患者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急性菌痢分为典型、非典型和中毒型。(1)急性典型菌痢患者约占30-40%,具有脓血或粘液便、里急后重和发热等典型症状。(2)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或不典型,约占60-70%,有时仅排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故常被误诊为“肠炎”或“消化不良“或被漏诊。(3)中毒型菌痢约占2-3%,多见 2-7岁儿童,起病急,进展快,初期肠道症状比较重,临床表现为高热、中毒型休克或烦躁、反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高。病程超过两个月称为慢性患者。病情多有急性病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而形成。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季节 菌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有明显季节性高峰。一般4月初至5月份开始缓慢升高,6-7月急速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11月至次年2月为低水平期。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传播的? 志贺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手(日常生活接触)、水、食物及苍蝇等经口传播。(1)经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及其粪便污染日常用品而传播。(2)经水传播。水体一旦被志贺菌污染,在被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或喝生水可引起暴发流行。(3)经食物传播。瓜果蔬菜常因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而被志贺菌污染。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可引起痢疾散发病例。不洁的群体性聚餐是引起食物性传播的主要形式。(4)经苍蝇、蟑螂等生物媒介传播。 哪些人容易患细菌性痢疾? 菌痢在各年龄均可发生,婴儿发病率低,1岁以后突然升高,1-5岁形成发病高峰。70%的菌痢病例和60%的死亡病例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是年老人群及营养不良人群。集体就餐、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托幼机构、福利院、学校、养老院、劳教、劳改等场所是痢疾高发或暴发的重点人群。 感染过细菌性痢疾,还会再得病吗? 人群感染志贺菌后可获得1个月到1年的短期免疫力,但是志贺菌分为不同的菌群和菌型,免

中医药防治细菌性痢疾

中医药防治细菌性痢疾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九、细菌性痢疾 (一)中医药预防菌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通过饮食水、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多发生于夏秋季。此病起病急,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高烧,阵发性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十几次至几十次,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其中中毒性痢疾是细菌性痢疾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体温可达摄氏 40 度以上,表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昏迷、抽搐,会迅速出现循环及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防菌痢有相当长历史和显着疗效,中医药在预防菌痢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在中医整体调摄,因人、因地、因时三因防治,注重非特异性预防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应用中医药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实践核心,不仅要考虑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及精神状况、对病邪的易感性,还应包括人体与外界大环境的融合状态。立足于这种综合的考虑,兼顾整体与个体,有必要实施中医药预防。 (二)在菌痢好发季节,以宣传教育、预防为主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向公众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让公众掌握菌痢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2.讲究饮食卫生: 平素要十分注意护养脾胃,忌吃生冷、油腻、肥厚、辛辣、过甜等物;慎用煎、炸、烙、烤、炙者,进食宜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匀.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水果要洗净、削皮;其它食物要煮熟再吃,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不吃变质腐败的食品;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不吃被苍蝇、蟑螂等叮咬或爬过的食物。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运动要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动作由慢到快,由易到难,逐渐过渡。可行散步、慢跑、打羽毛球,爬楼梯、登山、蹬车、健身训练、广播操、太极拳等,但要适可而止,选用何种方法,活动强度是否可以承受,应以自身的身体条件为前提。概括起来,预防菌痢有十二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涤,强体质。 (三)菌痢流行时,易感人群的预防易感人群包括医务人员、家属和体质虚弱者等,前者由于和患者接触相对较密切,后者免疫力下降,所以更加容易感染。 1. 常晒被子、衣服、生活用品,因为痢疾杆菌在日光直接照射 30 分钟,摄氏50-60 度 10 分钟即可杀灭,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 2. 可服用生大蒜,每天可吃一两颗蒜,连吃五到七天;或用马齿苋、铁苋菜、石榴皮、杨树花煎汤 100ml,一日两次服用,可以预防痢疾的发生。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1.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但常年皆可见散发病人。细菌侵入人体肠道后,可引起大肠粘膜充血、水肿并形成溃疡和出血。 2.病人的主要临床征状是什么? 乙状结肠粘膜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其基本病理变化。大部分人感染后经过1-2天的潜伏期可出现急性腹泻,发热,腹痛,粘液便和脓血便。病人常有里急后重感觉,在急性期可从粪便分离出痢疾志贺氏杆菌。里急后重指下腹部不适很想排出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它是痢疾的主要症状之一。3.什么是中毒型痢疾? 细菌性痢疾感染后一般发病很急,轻型病人体温正常或稍高,腹痛、腹泻均较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粘便,常需实验室检查确诊。 大部分普通型的病人可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阵发性腹痛和腹 泻,患者每天排便lO-20次,呈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显著。 少部分人特别是儿童对痢疾杆菌的内毒素特别敏感,感染后内毒素很快被吸入血流,病人可突发高热、精神萎糜、嗜睡或烦燥不安,接着有反复惊厥、神志昏迷等中毒症状。在夏秋季节对疑似中毒型痢疾病人要送医院诊治,不可延误。 4. 细菌性痢疾是如何感染的? 痢疾病人和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水、手、苍蝇而经口传染,潜伏期大约为1-2天。

5. 如何诊断细菌性痢疾感染? 人感染痢疾杆菌后,可出现腹泻,腹疼,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取病人粪便可分离出感染的病原菌,一般的细菌实验室都可作细菌培养。但有一部分人感染痢疾杆菌后,并不发病,可是他们体内携带这些病原,可通过粪便或人与人的接触去感染别人,这种人在医学上称为健康带菌者,他们有同样的危险性。 6. 日常生活中那些因素易造成感染和传播? (1)生活接触, 接触了患者或带菌者的粪,食具及其它。 (2)经食物传播,食物可通过污染的手,水,蝇受到污染,然后经口感染。 (3)经水传播,痢疾杆菌在水中具有一定存活力,水源被污染导致传播。 (4)蝇传播,苍蝇来去于粪便和食物之间,对于没有良好的排泻物处理设施的地方,苍蝇的传播同样重要。 7. 细菌性痢疾如何治疗? 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效果很好,国内外资料均显示,志贺菌属对多种抗菌素耐药。由于各地临床用药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敏感性也不完全相同。目前我省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敏感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和妥布霉素等。曾经敏感性较高的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敏感性仅达到50%左右。 9. 细菌性痢疾感染后的护理? 患者必须卧床休息,多饮开水,饮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藕粉、稀粥、面条等。牛奶不宜多喝,以免增加腹胀,切忌过早的给予有刺激性或多渣滓食物。有呕吐、失水、高热者,需给予静脉补液,也可给予患者口服补液盐。慢性菌痢患者尤需注意个人卫生,并加强免疫力。

痢疾的辨证论治

痢疾的辨证论治 1、辨实痢、虚痢“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景岳全书·痢疾》)。一般说来,起病急骤,病程短者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者多虚。形体强壮,脉滑实有力者属实;形体薄弱,脉虚弱无力者属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识寒痢、热痢痢下脓血鲜红,或赤多白少者属热;痢下白色粘冻涕状,或赤少白多者属寒。痢下粘稠臭秽者属热;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秽者属寒。身热面赤,口渴喜饮者属热;面白肢冷形寒,口和不渴者属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 治疗原则 1、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2、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晶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此外,古今学者提出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以免关门留寇,病势缠绵不已;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都值得临床时参考借鉴。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分证论治 1、湿热痢 症状:腹痛阵阵,痛而拒按,便后腹痛暂缓,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 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大黄、槟榔荡热去滞,通因通用;木香、槟榔调气行滞;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缓急止痛;肉桂辛温,反佐芩、连。大黄之苦寒,共成辛开苦降之势,以散邪气之结滞。痢疾初起,去肉桂,加银花、穿心莲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有表证者,加荆芥、防风解表散邪,或用荆防败毒散,逆流挽舟。兼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导滞。痢下赤多白少,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证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黄柏、秦皮直清里热。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潜伏期1—2天。 2、分型: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 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 【治疗要点】 1、急性: (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 (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 3、中毒性菌痢: (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 (2)对症治疗: A阵静降温 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

传染病防治知识基本培训

2016年传染病知识培训内容 2016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于20学时,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员培训时间适对延长。 一、培训目标 在2016年在岗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专业人员,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

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掌握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甲型H1N1流感等重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控制知识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控制知识 1、为什么夏秋季是痢疾的高发期? 夏秋季是痢疾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夏秋季气温较高,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繁殖。再加上苍蝇可作为痢疾的重要传播媒介,很容易引起痢疾的流行。平时,人的胃液里有胃酸,可以把吞进胃里的病菌杀死。但在热天出汗多时,使体内的水和盐分大量损失,以致制造胃酸的原料减少,加上喝水比较多,胃酸又被冲淡,所以杀菌能力减弱,吃下去的病菌就容易到肠道里去。另外,夏秋季人们爱吃生冷蔬菜、瓜果,又不注意消毒,这就增加痢疾杆菌进入人体的机会。儿童和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感染痢疾后易发生中毒性痢疾。所以,一定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预防细菌性痢疾,特别是预防这种无腹泻的中毒性痢疾。 2、菌痢的传播途径 (1)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若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处理不当,水源保护不好,被粪便污染的天然水、井水、自来水未经消毒饮用,常是引起菌痢暴发的根源。(2)食物型传播:近年来食物型暴发较以往多见。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在葡萄、黄瓜、凉粉、西红柿等食品上繁殖,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的厨师和用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做凉拌冷食等,常可引起菌痢暴发。(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主要通过污染的手而传播,这种生活接触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如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上述污染品后,即可带菌,如果马上去抓食品,或小孩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就会把细菌送入口中而致病。 (4)苍蝇传播:苍蝇有粪、食兼食的习性,极易造成食物污染,不少地区观察到痢疾的流行与苍蝇消长期一致。 3、痢疾的预防 应加强包括水源、饮食、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及其孽生地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切实落实食品卫生管理措施,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管粪便”。特别在高温干旱期间,由于水源减少,生活饮用水匮乏,水质易受到污染,易引起痢疾暴发。广大群众要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树立保护水源的意识,清除水源周围的垃圾及其污染物,将人畜饮用水源分开,保证饮水卫生安全;饮用水源的选择要远离厕所、畜牲圈、垃圾堆,水源周围禁止排放人畜粪便及其他污染物;如需远距离运水时,要注意防止运水过程造成饮水的污染,送水工具在使用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烫,或削皮后再吃,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对垃圾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食具要按时煮沸消毒。 4、细菌性痢疾有哪些表现 痢疾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的数小时,最长的8天,多数为2~3天。由于临床表现和疾病经过不同,医学家将痢疾分为普通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和慢性痢疾。 (1)普通型痢疾:绝大多数痢疾属普通型。因为痢疾杆菌均可产生毒素,所以大部分病人都有中毒症状:起病急,恶寒、发热,体温常在39℃以上,头痛、乏力、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痢疾杆菌主要侵犯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所以左下腹疼痛明显。患痢疾的病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1 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 疫情的监测 按照《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见附件)实施。没有《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改为按照《痢疾防治手册》实施。 1.2 疫情的报告 发现细菌性痢疾病例,在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疫情的判定 1.3.1 蓝色疫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内病例 1.3.2 黄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上病例。 1.3.3 红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超过300例以上病例。 (蓝色疫情,黄色疫情,红色疫情定为多少病例请省中心确定) 2 疫情的应急响应

2.1 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处置,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处理工作。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 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细菌性痢疾应急疫情的处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应急疫情处置工作。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县卫生局报告,同时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 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参与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的处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重大疫情处置。并对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查,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重大疫情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国家CDC提供技术支持。 3 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 流行病学调查

肠道传染病防治宣传知识

肠道传染病防治宣传知识 1、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2、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⑴经水传播:如果生活饮用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污染或在水中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暴发流行。 ⑵经食物传播:食品在加工、储存、制作、运输、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⑶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⑷昆虫传播:苍蝇、蟑螂可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或水源后导致肠道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3、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 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

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4、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良好的卫生习惯。 (1)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到被污染的河塘中取水。不在河边洗刷肠道传染病病人的衣物、用具和便桶,防止粪便、脏水污染水源。 (2)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 (3)管好粪便: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施鲜肥;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得乱倒。 (4)消灭苍蝇: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和控制苍蝇孳生地;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苍蝇、蟑螂、老鼠。 5、什么季节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原因是什么? 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夏秋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很适合苍蝇和病菌的繁殖生长;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引起急性中毒;雨水充足,易污染水源,造成疾病的水源性传播;夏秋季人们喜爱生食瓜果,如洗涤消毒不彻底易患肠道传染病。 6、预防肠道传染病要做到“六要”“六不要” “六要”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

细菌性痢疾防控措施 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隔离治疗菌痢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急性菌痢病人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2次(隔日)粪检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大便正常1周后方可出院。对慢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应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敏感的药物给予彻底治疗后,粪便培养连续三次(隔周一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二)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 1、划定疫点、疫区 (1)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带菌者同一大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住户。 (2)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状况、自然村落分布、人群生活和物资交往等情况,考虑菌痢传播条件和流行病学联系,判断受累地区而划定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或几个村、一个或毗邻的几个乡,在城市以居住区、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划定疫区。 2、疫点、疫区的消毒工作 认真做好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等进行消毒处理。疫点、疫区内的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时要向被隔离的健康人培训消毒方法并使之掌握。 (1)随时消毒 对于病人吐泻物,按1体积吐泻物加1/5体积漂白粉搅拌均匀,消毒2小时;

成型粪便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便器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 餐具首先煮沸消毒或流通蒸气消毒,也可用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 残余的需要消毒的食物,以0.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0分钟,或1%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10分钟; 对需要消毒的衣物,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气消毒30分钟;不耐热的毛衣、化纤尼龙制品可采取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地面、运送病人的交通工具等,可分别用0.1%过氧乙酸拖地和0.5%过氧乙酸喷雾(或擦拭); 疫点(疫区)内井水消毒,一般按每立方米加有效氯量为2-6mg/l的标准,结合计算出的井水量,算出所需消毒剂的用量。将所需消毒剂放入碗中,加少许冷水调成糊状,再加适量水,静置10分钟,将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振荡数次,30分钟后井水即可使用。[圆井水量计算公式:井口直径(m)2×0.8×水深(m);方井水量计算公式:边长(m)×0.8×水深(m)] 缸水消毒,按25公斤水加漂白粉精片2睛计算,将漂白粉精片研碎后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倒入缸内搅拌,30分钟后使用。 自来水水源受到污染可使用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其用量以水的受污染程序而定,按使用说明书投放,一般在2-6mg/L,作用30分钟,消毒后测量余氯,在0.3-0.5mg/L时,即可饮用。 (2)终末消毒 在病家向病家属解释消毒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请病人家属与合开展工作,了解患者发病时居住和活动的房间区域、触及物品以及吐泻污染区域,将未受污染并且不能进行消毒的物品进行遮掩或转移。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 一、中医药预防菌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通过饮食水、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多发生于夏秋季。此病起病急,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高烧,阵发性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十几次至几十次,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其中中毒性痢疾是细菌性痢疾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体温可达摄氏40度以上,表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昏迷、抽搐,会迅速出现循环及呼吸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防菌痢有相当长历史和显著疗效,中医药在预防菌痢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在中医整体调摄,因人、因地、因时三因防治,注重非特异性预防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应用中医药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实践核心,不仅要考虑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及精神状况、对病邪的易感性,还应包括人体与外界大环境的融合状态。立足于这种综合的考虑,兼顾整体与个体,有必要实施中医药预防。 二、在菌痢好发季节,以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向公众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让公众掌握菌痢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 1.讲究个人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2.讲究饮食卫生:平素要十分注意护养脾胃,忌吃生冷、油腻、肥厚、辛辣、过甜等物;慎用煎、炸、烙、烤、炙者,进食宜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匀.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水果要洗净、削皮;其它食物要煮熟再吃,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不吃变质腐败的食品;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不吃被苍蝇、蟑螂等叮咬或爬过的食物。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运动要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动作由慢到快,由易到难,逐渐过渡。可行散步、慢跑、打羽毛球,爬楼梯、登山、蹬车、健身训练、广播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概述】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能自愈,重者可导致死亡。全年均有发生,夏季为高峰季节。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细菌性痢疾分为急性(包括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中毒型菌痢(毒痢)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病史要点】 1.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热型、热度(常为突起高热)。有无寒颤、抽搐及其次数、意识改变。 3.肠道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发热的关系。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颜色,有无脓血,有无里急后重。中毒型病初可无腹泻及脓血便。 4.精神、食欲、尿量。 【体检要点】

1.有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其程度。 2.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包括面色、皮肤有无大理石样花纹、肢端循环、甲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次数。 3.有无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程度,脑膜刺激征;有无呼吸浅快、节律不齐、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 1.血常规血象高,以中性为主,严重时可下降。 2.大便常规WBC ≥(++)/HP,少量RBC和不同程度吞噬细胞诊断即确定。 3.大便培养大便培养阳性可证实诊断,并可作药敏指导抗菌选药,但阴性不能排除。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 诊断要点 1)普通型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失水轻,循环好。个别病例在发病24~48小时内转变为中毒型。 2)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按临床表现又分为:①休克型:最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②脑型:以脑水肿,颅内高压引起的严重脑病症状为主,意识障碍明显,反复惊厥,可突发脑疝造成呼吸衰竭引起死亡。③混合型:兼有周围循环衰竭和脑水肿的表现,病死率最高。

病例分析细菌性痢疾

第三章病例分析——细 ? 菌性痢疾 概念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着。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的无鞭毛杆菌。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经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2天。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急起畏寒高热,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并出现腹痛腹泻,多数病人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为脓血便,每日10-20次或以上,里急后重明显。常伴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急性菌痢自然病程为1-2周,多数病例可以自行恢复。 2.轻型(非典型):无明显发热。急性腹泻,每日大便10次以内,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病程3-7天而痊愈。 3.中毒性菌痢: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突然高热,病势凶险,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而局部肠道症状很轻甚至缺如。 (二)慢性菌痢 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WBC增多,可达10-20×109/L,中性粒比例增高。 2.便常规:外观呈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出志贺菌可以确诊。 2.特异性核酸检测:核酸杂交或PCR。 (四)荧光抗体染色技术 (五)X线钡餐:慢性期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粘膜增厚等。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一、相关知识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和毒血症表现,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二、护理评估 1. 身体评估评估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体温,目前营养状况,睡眠及排泄形态是否改变,卫生、饮食、生活习惯,询问本次发病前有无不食物史即进餐时间、环境、进食量等。 2.病史评估评估患者病史有无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现有体征和症状,有无发热、寒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脓血便,有无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等。 3其他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压疮、疼痛、非计划性拔管等风险。评估时参考费县人民医院相关评估表。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中毒型菌痢病人应绝对卧床,专人监护,安置病人平卧或中凹卧位。实施消化道隔离症状消失至大便培养2次阴性。 (2)饮食与营养急性期给予高热量、易消化流食,病情好转后改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硬、炸和刺激性食物。对腹泻次数多的患者要鼓励多饮水,成人每日人量

3000mL左右。危重患者详细记录出入量,严重腹泻伴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2.病情观察 观察排便次数、粪便量和性状。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时间。生命体征、脱水、休克征象、脑水肿及脑疝等表现,瞳孔大小有无变化,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应是否存在等,正确记录出入量。 3.对症护理 (1)剧烈腹痛者用热水袋热敷,或使用阿托品或颠茄制剂。 (2)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 (3)脱肛时戴橡胶手套按摩,助其回复。 (4)发热时除常规降温外,可用2%冷(温)盐水低压灌肠。 (5)休克时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暖,给予吸氧。 (6)惊厥者注意安全,防止跌伤或舌咬伤,避免声光刺激。 4.用药护理 (1)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观察其有无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皮疹、胃肠道、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2)阿托品类药:可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尿潴留、视物模糊等。 (3)早期禁用止泻药。 5.并发症护理 (1)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尿量,脉搏和面色等情况,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二、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与潜伏期 人感染志贺菌后可以发病或者不发病而仅作为带菌者。病人分为急性患者和慢性患者。急性患者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急性菌痢分为典型、非典型和中毒型。(1)急性典型菌痢患者约占30-40%,具有脓血或粘液便、里急后重和发热等典型症状。(2)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或不典型,约占60-70%,有时仅排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故常被误诊为“肠炎”或“消化不良“或被漏诊。(3)中毒型菌痢约占2-3%,多见2-7岁儿童,起病急,进展快,初期肠道症状比较重,临床表现为高热、中毒型休克或烦躁、反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高。病程超过两个月称为慢性患者。病情多有急性病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而形成。 三、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季节 菌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有明显季节性高峰。一般4月初至5月份开始缓慢升高,6-7月急速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11月至次年2月为低水平期。 四、细菌性痢疾是怎么传播的? 志贺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手(日常生活接触)、水、食物及苍蝇等经口传播。(1)经生活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及其粪便污染日常用品而传播。(2)经水传播。水体一旦被志贺菌污染,在被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或喝生水可引起暴发流行。(3)经食物传播。瓜果蔬菜常因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而被志贺菌污染。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可引起痢疾散发病例。不洁的群体性聚餐是引起食物性传播的主要形式。(4)经苍蝇、蟑螂等生物媒介传播。五、哪些人容易患细菌性痢疾? 菌痢在各年龄均可发生,婴儿发病率低,1岁以后突然升高,1-5岁形成发病高峰。70%的菌痢病例和60%的死亡病例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是年老人群及营养不良人群。集体就餐、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托幼机构、福利院、学校、养老院、劳教、劳改等场所是痢疾高发或暴发的重点人群。 六、平时该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为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必须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也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⑴喝开水不喝生水;⑵饭前便后要洗手;⑶不要随地大小便;⑷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腐烂、过夜的食物,存放在冰箱的熟食和生食不能过久,熟食应再次加热。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清洗干净,最好再用开水洗烫;⑸得病后要及时就医治疗。 浪平中学 3014年4月17日

细菌性痢疾的防治

细菌性痢疾的防治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伴有发热。中毒型急性发作时,可出现高热并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该病呈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多发病之一。 一、什么是细菌性痢疾?什么原因引起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为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及宋内氏痢疾杆菌,以及42个血清型(含亚型)。国外自六十年代后期逐渐以D群占优势,我国目前仍以B 群为主(占62.8~77.3%),D群次之,近年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其中以D 群最强,B群次之,A群最弱。日光照射30 分钟、加热至60 ℃10分钟或100 ℃ 1分钟即可杀灭。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很敏感。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2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周,在粪便中存活时间的长短同气温、粪便中杂菌等有关。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外毒素(细胞毒素),前者可引起全身毒血症。志贺氏菌所释放的志贺毒素(外毒索) 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致较严重

的临床症状。 痢疾杆菌可产生耐药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其耐药性日趋严重。为此,临床应用抗生素必须足量,切忌少量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二、细菌性痢疾是如何传播的? (一)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四)流行病学特征细菌性痢疾呈全年散发,以夏秋两季多见,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条件适合痢菌生长繁殖,在20~30℃左右痢菌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小时可增殖100~800倍,12小时超过50000倍,在瓜果蔬菜中8~24小时可增殖20~800倍。二是苍蝇多,传播媒介多。三是天热易感者喜冷饮及生食瓜果蔬菜等食品。四是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如大量饮水后胃酸等消化液被稀释,抵御细菌能力下降。 三、痢疾杆菌如何引起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