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

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待处理数据元素的表示及相关操作,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

2.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的组成结构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一组数据(结点集合K)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一组二元关系(关系集合R)来表示:(K, R)

结点集K是由有限个结点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数据或一组有明确结构的数据

关系集R是定义在集合K上的一组关系,其中每个关系r(r∈R)都是K×K上的二元关系

3.数据类型

a.基本数据类型

整数类型(integer)、实数类型(real)、布尔类型(boolean)、字符类型(char)、指针类型(pointer)b.复合数据类型

复合类型是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的数据类型;复合数据类型本身,又可参与定义结构更为复杂的结点类型

4.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一对一)、树型结构(一对多)、图结构(多对多)

5.四种基本存储映射方法:顺序、链接、索引、散列

6.算法的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确定性、有穷性

7.算法分析:目的是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中选择比较适合的一种,或者对原始算法进行改造、加工、使其优化

8.渐进算法分析

a.大Ο分析法:上限,表明最坏情况

b.Ω分析法:下限,表明最好情况

c.Θ分析法:当上限和下限相同时,表明平均情况

第二章线性表

1.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元素”

b.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元素”

c.除最后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后继

d.除第一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前驱

2.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均匀性、有序性

3.顺序表

a.主要特性: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顺序地存储在连续存储空间中,每一个元素唯一的索引值;使用常数作为向量长度

b. 线性表中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Loc(ki) = Loc(k0) + i * L(设每个元素需占用L个存储单元)

c. 线性表的优缺点:

优点: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一致;属于随机存取方式,即查找每个元素所花时间基本一样

缺点:空间难以扩充

d.检索:ASL=【Ο(1)】

e.插入:插入前检查是否满了,插入时插入处后的表需要复制【Ο(n)】

f.删除:删除前检查是否是空的,删除时直接覆盖就行了【Ο(n)】

4.链表

4.1单链表

a.特点: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有可能不一致;属于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即存取每个数据元素所花费的时间不相等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链表的插入(q->next=p->next; p->next=q;)【Ο(n)】

d.链表的删除(q=p->next; p->next = q->next; delete q;)【Ο(n)】

e.不足:next仅指向后继,不能有效找到前驱

4.2双链表

a.增加前驱指针,弥补单链表的不足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和tail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插入:(q->next = p->next; q->prev = p; p->next = q; q->next->prev = q;)

d.删除:(p->prev->next = p->next; p->next->prev = p->prev; p->prev = p->next = NULL; delete p;)

4.3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4.3.1主要优点

a.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用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线性表元素的读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b.链表的主要优点

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4.3.2应用场合的选择

a.不宜使用顺序表的场合

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宜使用顺序表;线性表的最大长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b.不宜使用链表的场合

当不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应选择链表;当指针的存储开销与整个结点内容所占空间相比其比例较大时,应该慎重选择

第三章栈与队列

1.栈

a.栈是一种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其特点后进先出;插入:入栈(压栈);删除:出栈(退栈);插入、删除一端被称为栈顶(浮动),另一端称为栈底(固定);实现分为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

b.应用:

1)数制转换

while (N) {

N%8入栈;

N=N/8;}

while (栈非空){

出栈;

输出;}

2)括号匹配检验

不匹配情况:各类括号数量不同;嵌套关系不正确

算法:

逐一处理表达式中的每个字符ch:

ch=非括号:不做任何处理

ch=左括号:入栈

ch=右括号:if (栈空) return false

else {

出栈,检查匹配情况,

if (不匹配) return false

}

如果结束后,栈非空,返回false

3)表达式求值

3.1中缀表达式:

计算规则: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同层按照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相同优先级依据结合律,左结合律即为先左后右

3.2后缀表达式:

<表达式> ::= <项><项> + | <项><项>-|<项>

<项> ::= <因子><因子> * |<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 ::= <常数> ?<常数> ::= <数字>|<数字><常数> <数字>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3.3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InfixExp为中缀表达式,PostfixExp为后缀表

达式

初始化操作数栈OP,运算符栈OPND;

OPND.push('#');

读取InfixExp表达式的一项

操作数:直接输出到PostfixExp中;

操作符:

当‘(’:入OPND;

当‘)’:OPND此时若空,则出错;OPND若

非空,栈中元素依次弹出,输入PostfixExpz

中,直到遇到‘(’为止;若为‘(’,弹出即

当‘四则运算符’:循环(当栈非空且栈顶不是

‘(’&& 当前运算符优先级>栈顶运算符优先

级),反复弹出栈顶运算符并输入到

PostfixExp中,再将当前运算符压入栈

3.4后缀表达式求值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while (表达式没有处理完) {

item = 读取表达式一项;

操作数:入栈OP;

运算符:退出两个操作数,

计算,并将结果入栈}

c.递归使用的场合: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

递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递归的

2.队列

a.若线性表的插入操作在一端进行,删除操作

在另一端进行,则称此线性表为队列

b.循环队列判断队满对空:

队空:front==rear;队满:

(rear+1)%n==front

第五章二叉树

1.概念

a. 一个结点的子树的个数称为度数

b.二叉树的高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加1

c.二叉树的深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

结点的层数

d.如果一棵二叉树的任何结点,或者是树叶,

或者恰有两棵非空子树,则此二叉树称作满二

叉树

e.如果一颗二叉树最多只有最下面的两层结点

度数可以小于2;最下面一层的结点都集中在

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

叉树

f.当二叉树里出现空的子树时,就增加新的、特

殊的结点——空树叶组成扩充二叉树,扩充二

叉树是满二叉树

外部路径长度E:从扩充的二叉树的根到每个

外部结点(新增的空树叶)的路径长度之和

内部路径长度I:扩充的二叉树中从根到每个内

部结点(原来二叉树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2.性质

a. 二叉树的第i层(根为第0层,i≥0)最多有

2^i个结点

b. 深度为k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c.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

结点多一个。n0 = n2 + 1

d. 满二叉树定理:非空满二叉树树叶数等于其

分支结点数加1

e. 满二叉树定理推论:一个非空二叉树的空子

树(指针)数目等于其结点数加1

f. 有n个结点(n>0)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log2(n+1)?,深度为?log2(n+1)??

g. 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结点按层

次由左到右编号,则有:

1) 如果i = 0为根结点;如果i>0,其父结点

编号是(i-1)/2

2) 当2i+1

则i结点没有左子结点

3) 当2i+2

则i结点没有右子结点

3.周游(重点为由前序中序/中序后序求得二叉

树)

a.深度优先周游二叉树,可以有下列三种周游

顺序:(实现:栈)

1) 前序周游(tLR次序):访问根结点;前序周

游左子树;前序周游右子树

2) 中序周游(LtR次序):中序周游左子树;访

问根结点;中序周游右子树

3) 后序周游(LRt次序):后序周游左子树;后

序周游右子树;访问根结点

b. 广度周游二叉树:从二叉树的顶层(根结点)

开始,自上至下逐层遍历;在同一层中,按照

从左到右的顺序对结点逐一访问(实现:队列)

4.存储

链式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结构(仅限完全二叉树:因为完全二

叉树排列紧凑)

5.二叉搜索树(BST)

a.判定:是一颗空树;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质的

二叉树:

对于任何一个结点,设其值为K,则该结点的

左子树(若不空)的所有结点的值都小于K;

右子树(若不空)的所有结点的值都大于K;

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搜索树

b.性质:按照中序周游将各结点打印出来,得

到的排列按照由小到大有序

c.检索:

从根结点开始,在二叉搜索树中检索值K

如果根结点储存的值为K,则检索结束

如果K小于根结点的值,则只需检索左子树

如果K大于根结点的值,则只检索右子树

该过程一直持续到找到K或者遇上叶子结点

如果遇上叶子结点仍没有发现K,则查找失败

**查找关键码:把查找时所经过的点一次写出

d.插入:

用待插入结点与树根比较,若待插入的关键值

小于树根的关键值,就进入左子树,否则进入

右子树;在子树中,按照同样的方式沿检索路

径直到叶结点,将新结点插入到二叉搜索树的

叶子结点位置

e.创建:从空的BST开始,将关键码按BST定

义一次插入

f.删除:

与插入相反,删除在查找成功之后进行,并且

要求在删除二叉排序树上某个结点之后,仍然

保持二叉排序树的特性,删除过程分为如下情

况:

1)被删除的结点是叶子:直接将其删除即可

2)被删除的结点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直

接将要删除的点删除后,将该点的左(右)孩

子和上面结点相连

3)被删除结点有左、右子树:若p有左右子树,

则在左子树里找中序周游的最后一个结点r,将

r的右指针置成指向p的右子树的根,用结点p

的左子树的根去代替被删除的结点p

6.堆

a.最小/大堆定义:

最小堆:是个关键码序列{k0, k1…kn-1},具有

如下特性(i=0,1,…,?n/2?-1)

k i ≤k 2i+1(左孩子)

k i ≤k 2i+2(右孩子)(即父≤2个孩子)

类似可以定义最大堆

k i ≥k 2i+1

k i ≥k 2i+2 (即父≥2个孩子)

b.建“初堆”:按序列建立完全二叉树,从其中

最后一个有孩子的结点开始按堆的定义调整

c.插入:插入点追加到最后,自下而上依次比

较父与子,直到满足堆的定义

d.删除:用最后结点替换被删结点,自上至下

调整成堆

e.移出最小/大值:可以将堆中最后一个位置上

的元素(数组中实际的最后一个元素)移到根的

位置上,利用从左开始向下筛选对堆重新调整

7.Huffman树

a.概念

路径:从树中一个结点到另一个结点之间的分

支构成这两个结点间的路径

结点路径长度:从根结点到该结点的路径上分

支的数目

树的路径长度:树中每个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b.带权的路径长度

树中所有叶子结点的带权路径长度之和=其中:

B:权值B:结点到根的路径长度

c.编码:左0右1

d.如何构建:选取序列中最小的相加生成树如

此反复

第六章树

1.概念

∈N,则称k是k'的父结点,k'是

的子结点

若有序对∈N,则称k'

k″互为兄弟

若有一条由k到达ks的路径,则称k是

的祖先,ks是k的子孙

2.树/森林与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a.树转换成二叉树

加线: 在树中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连线

抹线: 对每个结点,除了其最左孩子外,

与其余孩子之间的连线

旋转:

45°

b.二叉树转化成树

加线:若p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

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

所有右孩子,都与p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线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

c.森林转换成二叉树

将各棵树分别转换成二叉树

将每棵树的根结点用线相连

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构成二叉树型结构

d.二叉树转换成森林

抹线:将二叉树中根结点与其右孩子连线,及

沿右分支搜索到的所有右孩子间连线全部抹

掉,使之变成孤立的二叉树

还原:将孤立的二叉树还原成树

3.周游

a.先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周

游各棵子树

b.后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依次后根周游各棵子树,然后

访问根结点

c.按层次周游

若树不空,则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访问树中每个

结点

4.存储结构

“左子/右兄”二叉链表表示法:结点左指针指

向孩子,右结点指向右兄弟,按树结构存储,

无孩子或无右兄弟则置空

5. “UNION/FIND算法”(等价类)

判断两个结点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查找一个

给定结点的根结点的过程称为FIND

归并两个集合,这个归并过程常常被称为

UNION

“UNION/FIND”算法用一棵树代表一个集合,

如果两个结点在同一棵树中,则认为它们在同

一个集合中;树中的每个结点(除根结点以外)

有仅且有一个父结点;结点中仅需保存父指针

信息,树本身可以存储为一个以其结点为元素

的数组

6.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a. 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在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中,结点按先根次序

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每个结点除包括结点本身数据外,还附加两个

表示结构的信息字段,结点的形式为:

info是结点的数据;rlink是右指针,指向结点

的下一个兄弟;ltag是一个左标记,当结点没

有子结点(即对应二叉树中结点没有左子结点

时),ltag为1,否则为0

b. 带双标记位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规定当结点没有下一个兄弟(即对应的二叉树

中结点没有右子结点时)rtag为1,否则为0

c. 带双标记位的层次次序表示法

结点按层次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

元中

第七章图

1.定义

a.假设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

含有e=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作完全图

含有e=n(n-1) 条弧的有向图称作有向完全图

若边或弧的个数e < nlogn,则称作稀疏图,

否则称作稠密图

b. 顶点的度(TD)=出度(OD)+入度(ID)

顶点的出度: 以顶点v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顶点的入度: 以顶点v为弧头的弧的数目

c.连通图、连通分量

若图G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通,则

称此图为连通图

若无向图为非连通图,则图中各个极大连通子

图称作此图的连通分量

d.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

对于有向图,若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一条

有向路径,则称此有向图为强连通图

否则,其各个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作它的强连通

分量

e.生成树、生成森林

假设一个连通图有n个顶点和e条边,其中n-1

条边和n个顶点构成一个极小连通子图,称该

极小连通子图为此连通图的生成树

对非连通图,则将由各个连通分量构成的生成

树集合称做此非连通图的生成森林

2.存储结构

a.相邻矩阵表示法

表示顶点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若G是一个具有n个顶点的图,则G的相邻矩

阵是如下定义的n×n矩阵:

A[i,j]=1,若(Vi, Vj)(或)是图G的边

A[i,j]=0,若(Vi, Vj)(或)不是图G的边

b.邻接表表示法

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个单链表

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的边(有向图中指

以Vi为尾的弧)(建立单链表时按结点顺序建

立)

3.周游

a. 深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

次从V0的各个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

先搜索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

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b. 广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0出发,并在访问此顶点之

后依次访问V0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随

后按这些顶点被访问的先后次序依次访问它们

的邻接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

点都被访问到为止,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

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

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

访问到为止

4.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的方法是:1)选择一个入度为0的顶

点且输出之

2)从图中删掉此顶点及所有的出边

3)回到第1步继续执行,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

但找不到无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5.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

6.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

7.最小生成树

a.Prim算法

b.Kruskal算法

c.两种算法比较:Prim算法适合稠密图,

Kruskal算法适合稀疏图

第八章内排序

算法最大时间平均时间

直接插入排

Θ(n2) Θ(n2)

冒泡排序Θ(n2) Θ(n2)

直接选择排

Θ(n2) Θ(n2)

Shell排序Θ(n3/2) Θ(n3/2)

快速排序Θ(n2) Θ(nlog n)

归并排序Θ(nlog n) Θ(nlog n)

堆排序Θ(nlog n) Θ(nlog n)

桶式排序Θ(n+m) Θ(n+m)

基数排序Θ(d·(n+r)) Θ(d·(n+r))

最小时间S(n) 稳定性

Θ(n) Θ(1) 稳定

Θ(n) Θ(1) 稳定

Θ(n2) Θ(1) 不稳定

Θ(n3/2) Θ(1) 不稳定

Θ(nlog n) Θ(log n) 不稳定

Θ(nlog n) Θ(n) 稳定

Θ(nlog n) Θ(1) 不稳定

Θ(n+m) Θ(n+m) 稳定

Θ(d·(n+r)) Θ(n+r) 稳定

第十章检索

1.平均检索长度(ASL)是待检索记录集合中元

素规模n的函数,其定义为:

ASL=

Pi为检索第i个元素的概率;Ci为找到第i个元

素所需的比较次数

2.散列

a.除余法

用关键码key除以M(取散列表长度),并取余

数作为散列地址

散列函数为:hash(key) =key mod M

b.解决冲突的方法

开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散列

表主表之外(在主表外拉出单链表)

闭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表中

另一个位置上

c.线性探查

基本思想:如果记录的基位置存储位置被占用,

就在表中下移,直到找到一个空存储位置;依

次探查下述地址单元:d0+1,d0+2,...,m-1,

0,1,...,d0-1;用于简单线性探查的探查

函数是:p(K, i) = i

d.散列表的检索

1.假设给定的值为K,根据所设定的散列函数h,

计算出散列地址h(K)

2. 如果表中该地址对应的空间未被占用,则检

索失败,否则将该地址中的值与K比较

3. 若相等则检索成功;否则,按建表时设定的

处理冲突方法查找探查序列的下一个地址,如

此反复下去,直到某个地址空间未被占用(可

以插入),或者关键码比较相等(有重复记录,

不需插入)为止

e.散列表的删除:删除后在删除地点应加上墓

碑(被删除标记)

f.散列表的插入:遇到墓碑不停止,知道找到真

正的空位置

第十一章索引技术

1.概念:

a.主码: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b.辅码:数据库中可以出现重复值的码

2.B树

a.定义:B树定义:一个m阶B树满足下列条

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个子结点;

(2) 除根和叶外

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个子结点;

(3) 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例外(空树,or独根)

(4) 所有的叶在同一层,可以有??- 1到m-1个

关键码

(5) 有k个子结点的非根结点恰好包含k-1个关

键码

b.查找

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码K1,…,Kj中查找给

定的关键码值(用顺序检索(key少)/二分检索

(key多));找到:则检索成功;否则,确定要查

的关键码值是在某个Ki和Ki+1之间,于是取

pi所指结点继续查找;如果pi指向外部结点,

表示检索失败.

c.插入

找到的叶是插入位置,若插入后该叶中关键码

个数

入到父结点),若父结点上溢则继续向上分裂

d.删除

删除的关键码不在叶结点层:先把此关键码与

它在B树里的后继对换位置,然后再删除该关

键码(叶中删)

删除的关键码在叶结点层:删除后关键码个数

不小于??- 1——直接删除

关键码个数小于??- 1,如果兄弟结点关键码个

数不等于??- 1——从兄弟结点移若干个关键

码到该结点中来(父结点中的一个关键码要做

相应变化)

如果兄弟结点关键码个数等于??- 1——合并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excel期末知识点总结

1.文件的建立与打开: office图表新建新工作簿确定 打开 2.文件的保存与加密保存: office图表保存 xls 准备加密文档输入密码确定再次输入并确定 3.强制换行:alt+enter 4.删除与清除:删除整个单元格,清除格式、内容、批注 5.填充序列: 等差等比: 在单元格中输入起始值开始填充序列选择等差等比、行列输入步长值、终止值 文字序列: 在单元格输入文字序列 office按钮 excel选项常用编辑自定义序列选中刚才输入的文字序列导入确定6.复制移动: 移动覆盖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覆盖 ctrl+左键拖拽 移动插入 shift+左键拖拽 复制移动插入 ctrl+shift+左键拖拽 7.插入行列:选中要插入数量的行或列右键插入 8.为行、列、单元格命名: 先选中要命名的区域在左上角的名称框内输入名字 直观,快速选定 如何删除名称:公式名称管理器选中删除 9.批注:单击单元格审阅新建批注 10.科学计数法: >=12位用科计表示 123456789012=1.234567E+11 1.A3=R3C1 R为行C为列 C1 C2 C3 R1 R2 R3A3 2.数组运算Ctrl+Shift+Enter 3.将某一函数,作为另一函数的参数调用。最多可以嵌套七层 COUNT(参数1,参数2,…)功能:求一系列数据中数值型数据的个数。 COUNTA(参数1,参数2,…)功能:求“非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BLANK(参数1,参数2,…)功能:求“空”单元格的个数。 COUNTIF功能:求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 4.四舍五入函数ROUND(number, num_digits) =ROUND(1234.567,2)=1234.57 =ROUND(1234.567,1)=1234.6 =ROUND(1234.567,0)=1235 =ROUND(1234.567,-1)=1230 =ROUND(1234.567,-2)=1200 负的往左,正的往右

大学数据结构期末知识点重点总结(考试专用)

.. ;.. 第一章 概论 1.数据结构描述的是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待处理数据元素的表示及相关操作,涉及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运算 2.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反映了事物的组成结构及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可以用一组数据(结点集合K )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 一组二元关系(关系集合R )来表示:(K, R) 结点集K 是由有限个结点组成的集合,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数据或一组有明确结构的数据 关系集R 是定义在集合K 上的一组关系,其中每个关系r (r ∈R )都是K ×K 上的二元关系 3.数据类型 a.基本数据类型 整数类型(integer)、实数类型(real)、布尔类型(boolean)、字符类型(char )、指针类型(pointer ) b.复合数据类型 复合类型是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的数据类型;复合数据类型本身,又可参与定义结构更为复杂的结点类型 4.数据结构的分类:线性结构(一对一)、树型结构(一对多)、图结构(多对多) 5.四种基本存储映射方法:顺序、链接、索引、散列 6.算法的特性:通用性、有效性、确定性、有穷性 7.算法分析:目的是从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中选择比较适合的一种,或者对原始算法进行改造、加工、使其优化 8.渐进算法分析 a .大Ο分析法:上限,表明最坏情况 b .Ω分析法:下限,表明最好情况 c .Θ分析法:当上限和下限相同时,表明平均情况 第二章 线性表 1.线性结构的基本特征 a.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元素” b.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元素” c.除最后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后继 d.除第一元素之外,均有唯一的前驱 2.线性结构的基本特点:均匀性、有序性 3.顺序表 a.主要特性: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顺序地存储在连续存储空间中,每一个元素唯一的索引值;使用常数作为向量长度 b. 线性表中任意元素的存储位置:Loc(ki) = Loc(k0) + i * L (设每个元素需占用L 个存储单元) c. 线性表的优缺点: 优点: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一致;属于随机存取方式,即查找每个元素所花时间基本一样 缺点:空间难以扩充 d.检索:ASL=【Ο(1)】 e .插入:插入前检查是否满了,插入时插入处后的表需要复制【Ο(n )】 f.删除:删除前检查是否是空的,删除时直接覆盖就行了【Ο(n )】 4.链表 4.1单链表 a.特点:逻辑顺序与物理顺序有可能不一致;属于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即存取每个数据元素所花费的时间不相等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 和tail 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链表的插入(q->next=p->next; p->next=q;)【Ο(n )】 d.链表的删除(q=p->next; p->next = q->next; delete q;)【Ο(n )】 e.不足:next 仅指向后继,不能有效找到前驱 4.2双链表 a.增加前驱指针,弥补单链表的不足 b.带头结点的怎么判定空表:head 和tail 指向单链表的头结点 c.插入:(q->next = p->next; q->prev = p; p->next = q; q->next->prev = q;) d.删除:(p->prev->next = p->next; p->next->prev = p->prev; p->prev = p->next = NULL; delete p;) 4.3顺序表和链表的比较 4.3.1主要优点 a.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用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线性表元素的读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b.链表的主要优点 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4.3.2应用场合的选择 a.不宜使用顺序表的场合 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宜使用顺序表;线性表的最大长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b.不宜使用链表的场合 当不经常插入删除时,不应选择链表;当指针的存储开销与整个结点内容所占空间相 比其比例较大时,应该慎重选择 第三章 栈与队列 1.栈 a.栈是一种限定仅在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其特点后进先出;插入:入栈(压栈);删除:出栈(退栈);插入、删除一端被称为栈顶(浮动),另一端称为栈底(固定);实现分为顺序栈和链式栈两种 b.应用: 1)数制转换 while (N) { N%8入栈; N=N/8;} while (栈非空){ 出栈; 输出;} 2)括号匹配检验 不匹配情况:各类括号数量不同;嵌套关系不正确 算法: 逐一处理表达式中的每个字符ch : ch=非括号:不做任何处理 ch=左括号:入栈 ch=右括号:if (栈空) return false else { 出栈,检查匹配情况, if (不匹配) return false } 如果结束后,栈非空,返回false 3)表达式求值 3.1中缀表达式: 计算规则:先括号内,再括号外;同层按照优先级,即先乘*、除/,后加+、减-;相同优先级依据结合律,左结合律即为先左后右 3.2后缀表达式: <表达式> ::= <项><项> + | <项> <项>-|<项> <项> ::= <因子><因子> * |<因子><因子>/|<因子> <因子> ::= <常数> ? <常数> ::= <数字>|<数字><常数> <数字>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3.3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 InfixExp 为中缀表达式,PostfixExp 为后缀表达式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运算符栈OPND ;OPND.push('#'); 读取InfixExp 表达式的一项 操作数:直接输出到PostfixExp 中; 操作符: 当‘(’:入OPND; 当‘)’:OPND 此时若空,则出错;OPND 若非空,栈中元 素依次弹出,输入PostfixExpz 中,直到遇到‘(’为止;若 为‘(’,弹出即可 当‘四则运算符’:循环(当栈非空且栈顶不是‘(’&& 当前运算符优先级>栈顶运算符优先级),反复弹出栈顶运 算符并输入到PostfixExp 中,再将当前运算符压入栈 3.4后缀表达式求值 初始化操作数栈OP ; while (表达式没有处理完) { item = 读取表达式一项; 操作数:入栈OP ; 运算符:退出两个操作数, 计算,并将结果入栈} c.递归使用的场合:定义是递归的;数据结构是递归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递归的 2.队列 a.若线性表的插入操作在一端进行,删除操作在另一端进行,则称此线性表为队列 b.循环队列判断队满对空: 队空:front==rear ;队满:(rear+1)%n==front 第五章 二叉树 1.概念 a. 一个结点的子树的个数称为度数 b.二叉树的高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结点的层数加1 c.二叉树的深度定义为二叉树中层数最大的叶结点的层数 d.如果一棵二叉树的任何结点,或者是树叶,或者恰有两棵非空子树,则此二叉树称作满二叉树 e.如果一颗二叉树最多只有最下面的两层结点度数可以小于2;最下面一层的结点都集中在该层最左边的位置上,则称此二叉树为完全二叉树 f.当二叉树里出现空的子树时,就增加新的、特殊的结点——空树叶组成扩充二叉树,扩充二叉树是满二叉树 外部路径长度E :从扩充的二叉树的根到每个外部结点(新增的空树叶)的路径长度之和 内部路径长度I :扩充的二叉树中从根到每个内部结点(原来二叉树结点)的路径长度之和 2.性质 a. 二叉树的第i 层(根为第0层,i ≥0)最多有2^i 个结点 b. 深度为k 的二叉树至多有2k+1-1个结点 c. 任何一颗二叉树,度为0的结点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n0 = n2 + 1 d. 满二叉树定理:非空满二叉树树叶数等于其分支结点数加1 e. 满二叉树定理推论:一个非空二叉树的空子树(指针)数目等于其结点数加1 f. 有n 个结点(n>0)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log2(n+1)?,深度为?log2(n+1)?? g. 对于具有n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结点按层次由左到右编号,则有: 1) 如果i = 0为根结点;如果i>0,其父结点编号是 (i-1)/2 2) 当2i+1∈N ,则称k 是k'的父结 点,k'是的子结点 若有序对∈N , 则称k'k ″互为兄弟 若有一条由 k 到达ks 的路径,则 称k 是的祖先,ks 是k 的子孙 2.树/森林与二叉树的相互转换 a.树转换成二叉树 加线: 在树中所有兄弟结点之间加一连线 抹线: 对每个结点,除了其最左孩子外,与其余孩 子之间的连线 旋转: 45° b.二叉树转化成树 加线:若p 结点是双亲结点的左孩子,则将的右孩子,右孩子的右孩子,所有右孩子,都与p 的双亲用线连起来 线 调整:将结点按层次排列,形成树结构 c.森林转换成二叉树 将各棵树分别转换成二叉树 将每棵树的根结点用线相连 为轴心,顺时针旋转,构成二叉树型结构 d.二叉树转换成森林 抹线:将二叉树中根结点与其右孩子连线,及沿右分支搜索到 的所有右孩子间连线全部抹掉,使之变成孤立的二叉树 还原:将孤立的二叉树还原成树 3.周游 a.先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访问根结点,然后依次先根周游各棵子树 b.后根(次序)周游 若树不空,则先依次后根周游各棵子树,然后访问根结点 c.按层次周游 若树不空,则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访问树中每个结点 4.存储结构 “左子/右兄”二叉链表表示法:结点左指针指向孩子,右结点指向右兄弟,按树结构存储,无孩子或无右兄弟则置空 5. “UNION/FIND 算法”(等价类) 判断两个结点是否在同一个集合中,查找一个给定结点的根结点的过程称为FIND 归并两个集合,这个归并过程常常被称为UNION “UNION/FIND ”算法用一棵树代表一个集合,如果两个结点在同一棵树中,则认为它们在同一个集合中;树中的每个结点(除根结点以外)有仅且有一个父结点;结点中仅需保存父指针信息,树本身可以 存储为一个以其结点为元素的数组 6.树的顺序存储结构 a. 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在带右链的先根次序表示中,结点按先根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每个结点除包括结点本身数据外,还附加两个表示结构的信息字段,结点的形式为: info 是结点的数据;rlink 是右指针,指向结点的下一个兄弟;ltag 是一个左标记,当结点没有子结点(即对应二 叉树中结点没有左子结点时),ltag 为 1,否则为 0 b. 带双标记位的先根次序表示法 规定当结点没有下一个兄弟(即对应的二叉树中结点没有右子结点时)rtag 为1,否则为0 c. 带双标记位的层次次序表示法 结点按层次次序顺序存储在一片连续的存储单元中 第七章 图 1.定义 a.假设图中有n 个顶点,e 条边: 含有e=n(n-1)/2条边的无向图称作完全图 含有e=n(n-1) 条弧的有向图称作有向完全图 若边或弧的个数e < nlogn ,则称作稀疏图,否则称作稠密图 b. 顶点的度(TD)=出度(OD)+入度(ID) 顶点的出度: 以顶点v 为弧尾的弧的数目 顶点的入度: 以顶点v 为弧头的弧的数目 c.连通图、连通分量 若图G 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有路径相通,则称此图为连通图 若无向图为非连通图,则图中各个极大连通子图称作此图的连通分量 d.强连通图、强连通分量 对于有向图,若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一条有向路径,则称此有向图为强连通图 否则,其各个极大强连通子图称作它的强连通分量 e.生成树、生成森林 假设一个连通图有n 个顶点和e 条边,其中n-1条边和n 个顶点构成一个极小连通子图,称该极小连通子图为此连通图的生成树 对非连通图,则将由各个连通分量构成的生成树集合称做此非连通图的生成森林 2.存储结构 a.相邻矩阵表示法 表示顶点间相邻关系的矩阵 若G 是一个具有n 个顶点的图,则G 的相邻矩阵是如下定义的n ×n 矩阵: A[i,j]=1,若(Vi, Vj)(或)是图G 的边 A[i,j]=0,若(Vi, Vj)(或)不是图G 的边 b.邻接表表示法 为图中每个顶点建立一个单链表,第i 个单链表中的结点表示依附于顶点Vi 的边(有向图中指以Vi 为尾的弧)(建立单链表时按结点顺序建立) 3.周游 a. 深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某个顶点V0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依次从V0的各个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图中的其余顶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b. 广度优先周游: 从图中的某个顶点V0出发,并在访问此顶点之后依次访问V0的所有未被访问过的邻接点,随后按这些顶点被访问的先后次序依次访问它们的邻接点,直至图中所有与V0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4.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的方法是:1)选择一个入度为0的顶点且输出之 2)从图中删掉此顶点及所有的出边 3)回到第1步继续执行,直至图空或者图不空但找不到无前驱(入度为0)的顶点为止 5.单源最短路径(Dijkstra 算法) 6.每对顶点间的最短路径(Floyd 算法) 7.最小生成树 a.Prim 算法 b.Kruskal 算法 c.两种算法比较:Prim 算法适合稠密图,Kruskal 算法适合稀疏图 第八章 内排序 算法 最大时间 平均时间 直接插入排序 Θ(n2) Θ(n2) 冒泡排序 Θ(n2) Θ(n2) 直接选择排序 Θ(n2) Θ(n2) Shell 排序 Θ(n3/2) Θ(n3/2) 快速排序 Θ(n2) Θ(nlog n) 归并排序 Θ(nlog n) Θ(nlog n) 堆排序 Θ(nlog n) Θ(nlog n) 桶式排序 Θ(n+m) Θ(n+m) 基数排序 Θ(d ·(n+r)) Θ(d ·(n+r)) 最小时间 S(n) 稳定性 Θ(n) Θ(1) 稳定 Θ(n) Θ(1) 稳定 Θ(n2) Θ(1) 不稳定 Θ(n3/2) Θ(1) 不稳定 Θ(nlog n) Θ(log n) 不稳定 Θ(nlog n) Θ(n) 稳定 Θ(nlog n) Θ(1) 不稳定 Θ(n+m) Θ(n+m) 稳定 Θ(d ·(n+r)) Θ(n+r) 稳定 第十章 检索 1.平均检索长度(ASL )是待检索记录集合中元素规模n 的函数, 其定义为: ASL= Pi 为检索第i 个元素的概率;Ci 为找到第i 个元素所需的比较次数 2.散列 a.除余法 用关键码key 除以M(取散列表长度),并取余数作为散列地址 散列函数为:hash(key) = key mod M b.解决冲突的方法 开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散列表主表之外(在主表外拉出单链表) 闭散列方法:把发生冲突的关键码存储在表中另一个位置上 c.线性探查 基本思想:如果记录的基位置存储位置被占用,就在表中下移,直到找到一个空存储位置;依次探查下述地址单元:d0+1,d0+2,...,m-1,0, 1,..., d0-1;用于简单线性探查的探查函数是:p(K, i) = i d.散列表的检索 1.假设给定的值为K ,根据所设定的散列函数h ,计算出散列地址h(K) 2. 如果表中该地址对应的空间未被占用,则检索失败,否则将该地址中的值与K 比较 3. 若相等则检索成功;否则,按建表时设定的处理冲突方法查找探查序列的下一个地址,如此反复下去,直到某个地址空间未被占用(可以插入),或者关键码比较相等(有重复记录,不需插入)为止 e.散列表的删除:删除后在删除地点应加上墓碑(被删除标记) f.散列表的插入:遇到墓碑不停止,知道找到真正的空位置 第十一章 索引技术 1.概念: a.主码:数据库中的每条记录的唯一标识 b.辅码:数据库中可以出现重复值的码 2.B 树 a.定义:B 树定义:一个m 阶B 树满足下列条件: (1) 每个结点至多有m 个子结点; (2) 除根和叶外 其它每个结点至少有??个子结点; (3) 根结点至少有两个子结点 例外(空树,or 独根) (4) 所有的叶在同一层,可以有??- 1到m-1个关键码 (5) 有k 个子结点的非根结点恰好包含k-1个关键码 b.查找 在根结点所包含的关键码K1,…,Kj 中查找给定的关键码值(用顺序检索(key 少)/二分检索(key 多));找到:则检索成功;否则,确定要查的关键码值是在某个Ki 和Ki+1之间,于是取pi 所指结点继续查找;如果pi 指向外部结点,表示检索失败. c.插入 找到的叶是插入位置,若插入后该叶中关键码个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完整版)非常实用的数据结构知识点总结

数据结构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概论 数据就是指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存储和加工处理的信息的载体。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具有独立含义的最小标识单位。 数据结构的定义: ·逻辑结构:从逻辑结构上描述数据,独立于计算机。·线性结构:一对一关系。 ·线性结构:多对多关系。 ·存储结构:是逻辑结构用计算机语言的实现。·顺序存储结构:如数组。 ·链式存储结构:如链表。 ·索引存储结构:·稠密索引:每个结点都有索引项。 ·稀疏索引:每组结点都有索引项。 ·散列存储结构:如散列表。 ·数据运算。 ·对数据的操作。定义在逻辑结构上,每种逻辑结构都有一个运算集合。 ·常用的有:检索、插入、删除、更新、排序。 数据类型:是一个值的集合以及在这些值上定义的一组操作的总称。 ·结构类型:由用户借助于描述机制定义,是导出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ADT:·是抽象数据的组织和与之的操作。相当于在概念层上描述问题。 ·优点是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一起实现了信息隐藏。 程序设计的实质是对实际问题选择一种好的数据结构,设计一个好的算法。算法取决于数据结构。 算法是一个良定义的计算过程,以一个或多个值输入,并以一个或多个值输出。 评价算法的好坏的因素:·算法是正确的; ·执行算法的时间; ·执行算法的存储空间(主要是辅助存储空间); ·算法易于理解、编码、调试。 时间复杂度:是某个算法的时间耗费,它是该算法所求解问题规模n的函数。 渐近时间复杂度:是指当问题规模趋向无穷大时,该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数量级。 评价一个算法的时间性能时,主要标准就是算法的渐近时间复杂度。 算法中语句的频度不仅与问题规模有关,还与输入实例中各元素的取值相关。 时间复杂度按数量级递增排列依次为:常数阶O(1)、对数阶O(log2n)、线性阶O(n)、线性对数阶O(nlog2n)、平方阶O (n^2)、立方阶O(n^3)、……k次方阶O(n^k)、指数阶O(2^n)。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2014数据结构期末考试)

一、选择(2’×15=30’) 1.若长度为n的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结构,在其第i个位置插入一个新元素的算法的时 间复杂度为( ) A.O(0) B.O(1) C.O(n) D.O(n2) 2.用不带头结点的单链表存储队列时,其队头指针指向队头结点,其队尾指针指向队尾 结点,则在进行删除操作时( ) A.仅修改队头指针 B.仅修改队尾指针 C.队头、队尾指针都不修改 D.队头、队尾指针都可能要修改 3.设栈S和队列Q的初始状态均为空,元素a,b,c,d,e,f,g依次进入栈S,若每个元素出栈 后立即进入队列Q,且7个元素出队的顺序是b,d,c,f,e,a,g,则栈S的容量至少是( ) A.1 B.2 C.3 D.4 4.对n(n≥2)个权值均不相同的字符构成哈夫曼树,关于该树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树一定是一棵完全二叉树 B.树中一定没有度为1的结点 C.树中两个权值最小的结点一定是兄弟结点 D.树中任一非叶结点的权值一定不小于下一层任一结点的权值 5.一棵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序列为ABCDEFG,它的中序遍历序列可能是( ) A.CABDEFG B.ABCDEFG C.DACEFBG D.ADCFEG 6.下列线索二叉树中(用虚线表示线索),符合后序线索二叉树定义的是( D) 7.下面关于二分查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必须有序,表可以顺序方式存储,也可以链表方式存储 B.表必须有序,且表中数据必须是整型,实型或字符型 C.表必须有序,而且只能从小到大排列 D.表必须有序,且表只能以顺序方式存储 8.下列排序算法中,在每一趟都能选出一个元素放到其最终位置上,并且其时间性能受 数据初始特性影响的是( ) A.直接插入排序 B.快速排序 C.直接选择排序 D.堆排序 9.下列关于无向连通图特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I.所有顶点的度之和为偶数 II.边数大于顶点个数减1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java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java知识点总结 应同学要求,特意写了一个知识点总结,因比较匆忙,可能归纳不是很准确,重点是面向对象的部分。 java有三个版本:JAVA SE 标准版\JAVA ME移动版\JAVA EE企业版 java常用命令:java, javac, appletview java程序文件名:.java, .class java的两类程序:applet, application; 特点,区别,这两类程序如何运行 java的主方法,主类,共有类;其特征 java的数据类型,注意与C++的不同,如字符型,引用型,初值 java与C++的不同之处,期中已总结 java标记符的命名规则 1)标识符有大小写字母、下划线、数字和$符号组成。 2)开头可以是大小写字母,下划线,和$符号(不能用数字开头) 3)标识符长度没有限制 4)标识符不能使关键字和保留字 面向对象的四大特征 抽象、封装、继承、多态 封装,类、对象,类与对象的关系,创建对象,对象实例变量 构造函数,默认构造函数,派生类的构造函数,构造函数的作用,初始化的顺序,构造方法的重载 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同时将调用这个对象的构造函数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工作。把若干个赋初值语句组合成一个方法在创建对象时一次性同时执行,这个方法就是构造函数。是与类同名的方法,创建对象的语句用new算符开辟了新建对象的内存空间之后,将调用构造函数初始化这个新建对象。 构造函数是类的特殊方法: 构造函数的方法名与类名相同。 构造函数没有返回类型。 构造函数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类对象的初始化工作。 构造函数一般不能由编程人员显式地直接调用。 在创建一个类的新对象的同时,系统会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函数为新对象初始化。 类的修饰符:public类VS 默认; abstract类; final类; 1)类的访问控制符只有一个:public,即公共的。公共类表明它可以被所有其他类访问和引用。 若一个类没有访问控制符,说明它有默认访问控制特性,规定该类智能被同一个包中的类访问引用(包访问控制)。 2)abstract类:用abstract修饰符修饰的类被称为抽象类,抽象类是没有具体对象的概念类,抽象类是它所有子类的公共属性集合,用抽象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属性来提高开发和维护效率。 3)final类:被final修饰符修饰限定的,说明这个类不能再有子类。所以abstract与final 不能同时修饰一个类。 域和方法的定义 1)域:定义一个类时,需要定义一组称之为“域”或“属性”的变量,保存类或对象的数据。

数据结构复习要点(整理版).docx

第一章数据结构概述 基本概念与术语 1.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所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2.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数据这个集合中的个体,也称之为元素,结点,顶点记录。 (补充:一个数据元素可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 3.数据对象:数据对象是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有时候也 叫做属性。) 4.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1)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是指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固有逻辑关系,常称为数据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从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 依据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分成以下几种: 1. 集合:数据中的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关系以外,没有其他关系。 2. 线性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合,则除了第一个元素之外,和最后一个元素之外,其他每个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和一个直接后继。 3. 树形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若数据为非空集,则除了第一个元素 (根)之外,其它每个数据元素都只有一个直接前驱,以及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4. 图状结构: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存在“多对多”的关系。若结构为非空集,折每个数据可有多个(或零个)直接后继。 (2)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元素及其关系在计算机内的表示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想要计算机处理数据,就必须把数据的逻辑结构映射为数据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可以映射为以下两种存储结构: 1. 顺序存储结构:把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存储在物理位置也相邻的存储单元中,借助元素在存储器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 链式存储结构:借助指针表达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要求逻辑上相邻的数据元素物理位置上也相邻。 5. 时间复杂度分析:1.常量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n 无关系T(n)=O(1) 2. 线性阶: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问题规模 n 成线性关系T(n)=O(n) 3. 平方阶和立方阶:一般为循环的嵌套,循环体最后条件为i++ 时间复杂度的大小比较: O(1)< O(log 2 n)< O(n )< O(n log 2 n)< O(n2)< O(n3)< O(2 n )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高一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A 1、天体的概念 2、最基本的天体共同的特征 3、主要天体的特征(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6、河外星云的成员 7、宇宙年 8、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的名称 9、八大行星的共同特点 10、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11、太阳辐射的形式 12、太阳结构(外层、内层) 13、太阳大气的主要特征 14、各层主要的太阳活动的标志 1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6、太阳活动的周期 17、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8、八大行星的分类 19、地球成为有生命存有的天体的条件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B 20、月球的环境特点 21、月球的地形特点 22、月球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方向 23、地球的天然卫星 24、熟悉月相的名称、各月相的出现的农历时间 25、月相循环一个周期的时间、名称 26、日食、月食出现的原因 27、日食、月食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三者位置 28、日食、月食出现时的月相情况 29、潮、汐的概念 30、潮、汐出现的原因(不必展开阐述) 31、理解潮汐随月球而不是太阳的出没而出现潮起潮落的现象的原因 32、连续两次涨潮的时间间隔 33、大潮、小潮出现的月相农历时间 34、潮汐与人类的关系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A 35、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的历程 专题4 地球的运动C

36、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速度 37、地轴北端的指向 38、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间、参照物、成因) 39、南、北两极上空所观察到的地球自转的方向 40、什么是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 41、时区划分的方法 42、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43、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的的规律(南、北半球、赤道的区别) 44、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45、黄赤交角的度数 4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上的日期、节气 47、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 48、晨昏线的区分 49、昼夜长短在纬度和季节上变化的规律极昼、极夜现象 50、天文角度、传统上、气候上四季的划分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B 1、用于解释地壳运动的三大学说的名称 2、六大板块的名称 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