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

是母猪四肢和四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变形蹄、变形肢、遗传性肢蹄病、传染性肢蹄病和非传染性肢蹄病等类型。变形蹄有过长蹄、过宽蹄、卷蹄、卧系低蹄、突系高蹄、外蹉蹄、蹄裂、蹄底增生等几种;变形肢有“X”状肢、“O”状肢等几种;遗传性肢蹄病有外翻腿(撇拉腿,长白和约克夏品种较多)、前肢增粗、屈曲腿、内趾过小、独趾(马蹄样)、多趾、蹄裂、蹄底增生、“X”状肢、“O”状肢等几种;传染性肢蹄病有口蹄疫、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几种;非传染性肢蹄病有变形蹄、变形肢、软组织伤、骨骼伤、神经性肌肉麻痹症、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等几种。由于多种原因,猪的肢蹄病呈日趋上升势头,有的种猪场因肢蹄病被淘汰的种猪占淘汰总数的一半以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母猪肢蹄病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1 发病情况

我国由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汉普夏等世界著名的几个瘦肉型良种猪,对改良我国地方猪的品种,提高生产性能起了很大作用。但上述几个品种猪的肢蹄病均较普通存在,已成为一些种猪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较难防制。陈铁桥等对湖南18个中小型养猪场2 083头母猪进行了肢蹄病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患有肢蹄病的母猪750头,发病率36%。张丽英等对龙海市等规模化猪场统计,母猪淘汰率为20%~30%,该场共有生产母猪550头,母猪年淘汰数约为140头,肢蹄疾病约占淘汰数35%左右。作者对永州某种猪场调查结果显示:该场共有繁殖母猪627头,年淘汰数160头,占繁殖母猪的27%,患肢蹄病的母猪86头,占淘汰数的51%。

2 病因及症状

2.1 品种国内外研究表明,外来品种猪(如长白、大白和汉普夏等)的肢蹄病具备中等遗传力。现已知猪的先天性缺陷约有150余种,其中约有20多种是受遗传基因影响的。表现在肢蹄部位的有:外翻腿、前肢粗大、屈曲腿、内趾过小、多趾、“X”状肢、“O”状肢等,有的专家学者把蹄裂、蹄底增生等也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猪的杂交后代猪肢蹄病发生率稍低。经选育的长白种猪克服了老丹系长白猪四肢纤细无力、易患肢蹄病的缺点。

2.2 年龄母猪肢蹄病的发病率随母猪的胎次、年龄增加而上升和症状加重,尤以蹄裂和蹄变形最突出。骨软症多见于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后肢瘫痪多见于经产和产后母猪。

2.3 营养

2.3.1 能量妊娠期母猪采食大量高能日粮,会降低胚胎存活率,影响哺乳性能,有的还会出现产后食欲差、体弱、肢蹄病。

2.3.2 蛋白质后备母猪在培育过程中,饲给过高的蛋白质日粮,则会较多地发生骨软症。

2.3.3 维生素维生素D能促进和加强钙、磷的吸收,调节血中钙磷水平,促进骨内钙盐沉积。长期缺乏维生素D时,除常发生与钙磷缺乏相同的症状外,常出现四肢跛行,严重

时出现关节肿大,步态不稳,强直性痉挛、麻痹、瘫痪等。

生物素,又称为维生素H。在高温环境,如果日粮氧化酸败,生物素失活,可造成母猪生物素缺乏症。患病母猪病蹄仅能提举而不能着地。在预混料中,氯化胆碱和微量元素是影响生物素稳定的主要因素。廖晓松指出,不含胆碱和微量元素的维生素预混料,生物素损失率为0.3%,而在含胆碱和微量元素的复合预混料中,生物素损失率为8.6%。

2.3.4 矿物质

2.3.4.1 Ca、P含量及比例猪饲料中Ca、P缺乏或平衡失调,严重的可导致骨软症,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后备公猪和怀孕、哺乳母猪对Ca、P需要与平衡要求较高。

2.3.4.2 微量元素

当动物Se缺乏时,体内抗氧化功能降低,导致自由基增多,使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生物膜的正常结构受到破坏,有可能导致肢蹄病。

Zn缺乏动物表现为生长停滞,食欲减退,皮肤角化。一般采食量可降低70%左右,因为Zn 是味觉素的一部分;Zn参与胶原蛋白的形成,缺Zn动物除皮肤氧化外,还表现为羽毛磨损或被毛脱落。此外,缺Zn还影响繁殖,影响骨骼发育。

缺Mn会使软骨生长受到损害,骨质疏松,关节肿大,导致骨骼出现广泛畸形。

Cu是CuZn SOD和铜蓝蛋白的有效组分。当铜缺乏时,CuZn SOD和铜蓝蛋白这两种主要抗氧成分均下降(Harris等,1992;Prohaska等,1991)。Prohaska还观察到Cu缺乏时,大、小鼠血浆和肝脏GSH PX及小鼠细胞色素C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均下降,有可能导致肢蹄病。

F是动物体必需的基本元素,体内90%以上的氟存在骨和牙组织内。它参与骨组织的矿物化过程。但日粮中过多的F,在消化道与Ca结合成不溶性的氟化钙,影响钙的吸收,高氟和低钙刺激甲状旁腺,引发其机能亢进,促使骨骼脱钙、变形、疏松。

2.4 栏舍地面结构我国养猪业发展很快,除少数大型现代化设施养猪场外,一般中小型猪场多采用水泥结构地面。水泥地面属冷地面,一是不保暖,在水泥地面,特别是春季,母猪易患肢蹄风湿。二是水泥地面容易起沙,母猪易患跛行、蹄球损伤、蹄底增生、关节和软组织损伤。三是水泥地面光滑,一遇潮湿和冲洗地面,母猪易摔伤和骨折。

2.5 栏位饲养方式工厂化养猪场母猪多选用定位栏饲养方式。它具有减少母猪与污染物的接触;方便饲养管理,应用机械化操作,减轻人工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母猪人工授精配种并实行有效的观察和监督。但由于母猪运动减少,难产率增高,特别是蹄部,腿部问题容易发生。另外,常由于机械操作不小心,碰伤母猪的肢蹄部,而发生机械损伤形成的扭损、拐脚等各种蹄病。

2.6 运动缺乏运动是造成蹄部、腿部疾病的主要原因。母猪长期倒卧缺乏运动,使肢蹄部位血液循环不畅,致使蹄、腿部神经麻痹发展为瘫痪。

3 防治对策

3.1 选择无肢蹄遗传病的品种要求肢蹄强壮,不用或少用如施格和长白等体型大,肢蹄过于纤细的种猪,注意淘汰有蹄裂的后备母猪。

3.2 加强成年母猪的饲养和管理对于成年母猪肢蹄病发生率较高,既要防止因营养因素而引起的肢蹄病,又要防止因环境因素引起的肢蹄病。

3.3 对症治疗按肢蹄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区别由传染病引起的非征候性肢蹄病,如口蹄疫、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和高热性疾病。

3.4 优化营养为了保证饲料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的供给量,必须喂给全价营养平衡的饲料,实现Ca、P、Se、Zn、Mn、Cu、F等的最优配给,加大氨基酸铁络合物、氨基酸锰络合物、蛋氨酸锌、甘氨酸铜、酵母硒、酵母铬等有机微量元素的广泛应用。

3.5 改善栏舍地面结构栏舍地面应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倾斜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可采用节能型高床结构,使地面达到保温、有弹性、防水和坚固节能等综合性指标。

3.6 加强运动规模化猪场实行定位栏、高床饲养方式,缺乏运动,是导致肢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规模化猪场应建立母猪恢复栏、运动场,将断乳后的母猪饲养在恢复栏,待发情配种后确定已怀孕再养于限位栏,整个怀孕期间母猪要有计划到运动场进行驱赶运动,以锻炼肢蹄。运动是预防母猪肢蹄病的主要措施。

母猪生产前后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母猪生产前后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核心提示:向大家介绍母猪生产前后如产前不食、顽固性便秘、子宫脱出、产后脱肛、产后发烧等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一、产前不食 母猪产前不食是指母猪在妊娠末期发生的一种以饮食大幅度下降或不食而体温不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母猪产前短时间的食欲稍有减退是正常现象,但在产前长时间不食可导致流产、死胎、产后无乳,甚至母、仔死亡。 (一)发病原因 一是营养不全。母猪产前一个月,胚胎发育最快,营养要求高,采食量不足、营养不全就会导致母猪处于分解自身体组织的状态中。发病妊娠母猪多数出现营养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严重不平衡,由此引起消化紊乱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异嗜癖。 二是饲料变质。有的饲料霉变或含其它有害成分,损害肝功能而引起食欲下降。

三是运动不足。母猪妊娠后期,胎儿体积增大,压迫消化道,引起肠蠕动减少或弛缓,特别是妊娠后长期爬卧不运动的猪情况会更严重。 四是死胎或木乃伊胎。一些死亡的胎儿,特别是腐败的死胎,会对母体产生中毒等损害,引起不食。另外内分泌机能紊乱和应急反应(如驱赶、高温或潮湿、环境卫生差等)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母猪产前不食。 (二)临床症状 一般在产前数天开始发病,病猪先是饮食不振,便秘,排尿次数减少,喜卧地或时起时卧,后食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异食如喜喝脏水,最后拒绝饮食,卧地不起。体温不高,后期体温下降,两耳发凉。病程后期病猪消瘦,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病程持续数天至十几天,如不及时加强管理和治疗,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三)治疗 一是抗菌防全身感染,强心并补充机体能量;二是安胎,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自体中毒。对于体温正常的,先肌内注射黄体酮安胎。静脉输液,10%的葡萄糖盐水1000mL,加入维生素C0.5g 与维生素B150mg;再肌肉注射阿莫西林,按10mg/kg体重给药,每天2次,连用3天。对于体温低于38.5℃的,可另用10%安钠

母猪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 是母猪四肢和四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变形蹄、变形肢、遗传性肢蹄病、传染性肢蹄病和非传染性肢蹄病等类型。变形蹄有过长蹄、过宽蹄、卷蹄、卧系低蹄、突系高蹄、外蹉蹄、蹄裂、蹄底增生等几种;变形肢有“X”状肢、“O”状肢等几种;遗传性肢蹄病有外翻腿(撇拉腿,长白和约克夏品种较多)、前肢增粗、屈曲腿、内趾过小、独趾(马蹄样)、多趾、蹄裂、蹄底增生、“X”状肢、“O”状肢等几种;传染性肢蹄病有口蹄疫、链球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几种;非传染性肢蹄病有变形蹄、变形肢、软组织伤、骨骼伤、神经性肌肉麻痹症、化脓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等几种。由于多种原因,猪的肢蹄病呈日趋上升势头,有的种猪场因肢蹄病被淘汰的种猪占淘汰总数的一半以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母猪肢蹄病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1 发病情况 我国由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杜洛克、汉普夏等世界著名的几个瘦肉型良种猪,对改良我国地方猪的品种,提高生产性能起了很大作用。但上述几个品种猪的肢蹄病均较普通存在,已成为一些种猪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较难防制。陈铁桥等对湖南18个中小型养猪场2 083头母猪进行了肢蹄病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患有肢蹄病的母猪750头,发病率36%。张丽英等对龙海市等规模化猪场统计,母猪淘汰率为20%~30%,该场共有生产母猪550头,母猪年淘汰数约为140头,肢蹄疾病约占淘汰数35%左右。作者对永州某种猪场调查结果显示:该场共有繁殖母猪627头,年淘汰数160头,占繁殖母猪的27%,患肢蹄病的母猪86头,占淘汰数的51%。 2 病因及症状 2.1 品种国内外研究表明,外来品种猪(如长白、大白和汉普夏等)的肢蹄病具备中等遗传力。现已知猪的先天性缺陷约有150余种,其中约有20多种是受遗传基因影响的。表现在肢蹄部位的有:外翻腿、前肢粗大、屈曲腿、内趾过小、多趾、“X”状肢、“O”状肢等,有的专家学者把蹄裂、蹄底增生等也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猪的杂交后代猪肢蹄病发生率稍低。经选育的长白种猪克服了老丹系长白猪四肢纤细无力、易患肢蹄病的缺点。 2.2 年龄母猪肢蹄病的发病率随母猪的胎次、年龄增加而上升和症状加重,尤以蹄裂和蹄变形最突出。骨软症多见于后备母猪和初产母猪;后肢瘫痪多见于经产和产后母猪。 2.3 营养 2.3.1 能量妊娠期母猪采食大量高能日粮,会降低胚胎存活率,影响哺乳性能,有的还会出现产后食欲差、体弱、肢蹄病。 2.3.2 蛋白质后备母猪在培育过程中,饲给过高的蛋白质日粮,则会较多地发生骨软症。 2.3.3 维生素维生素D能促进和加强钙、磷的吸收,调节血中钙磷水平,促进骨内钙盐沉积。长期缺乏维生素D时,除常发生与钙磷缺乏相同的症状外,常出现四肢跛行,严重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日期:2011-03-26]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奶牛常见肢蹄病及其防治 李林 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及蹄部疾病的总称,是目前国内外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它是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统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但由于该病多呈慢性经过,不致死亡,常被忽视。肢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柱器官,肢蹄健康是奶牛高产、健壮的保证。肢蹄病对奶牛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不仅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而且会造成高的淘汰率,使替补的费用大副增加。因抗病性状遗传力很低,环境管理和营养调控技术将是降低肢蹄病的主要途径。 一、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及其症状 1常见奶牛肢蹄病种类 肢部疾病:腕、附关节发炎囊肿。蹄部疾病:蹄冠、球部炎性红肿、蜂窝织炎、组织增生、蹄底溃疡腐烂等;蹄角质变形:延伸蹄、剪状蹄、翻卷蹄和翘尖蹄等;骨营养不良:蹄角质粉化,指(趾)骨变形和骨折等。 2一些常见的蹄病临床特点和治疗 1、蹄叶炎:这是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当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个阶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如后肢比正常情况更朝前放置,说明疼痛在脚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说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卧困难或走路笨拙,则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1]。 在急性阶段(最初10天),牛蹄会发热,蹄底软化,一周以后,临床症状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变热,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在亚急性阶段(第10-45天期间),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阶段,(45天以后)蹄底开始凹陷,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小沟)趾骨刺向蹄底,进一步与蹄壁分离,由于趾骨的转动,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母猪饲养手册

畜牧人母猪饲养手册 2013-07-26 畜牧人 一、产前不食母猪产前不食是指母猪在妊娠末期发生的一种以饮食大幅度下降或不食而 体温不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母猪产前短时间的食欲稍有减退是正常现象,但在产前长 时间不食可导致流产、死胎、产后无乳,甚至母、仔死亡。(一)发病原因一是营养不全。母猪产前一个月,胚胎发育最快,营养要求高,采食量不足、营养不全就会导致母猪处 于分解自身体组织的状态中。发病妊娠母猪多数出现营养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严重不平衡,由此引起消化紊乱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异嗜癖。二是 饲料变质。有的饲料霉变或含其它有害成分,损害肝功能而引起食欲下降。三是运动不足。母猪妊娠后期,胎儿体积增大,压迫消化道,引起肠蠕动减少或弛缓,特别是妊娠 后长期爬卧不运动的猪情况会更严重。四是死胎或木乃伊胎。一些死亡的胎儿,特别是 腐败的死胎,会对母体产生中毒等损害,引起不食。另外内分泌机能紊乱和应急反应 (如驱赶、高温或潮湿、环境卫生差等)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母猪产前不食。(二) 临床症状一般在产前数天开始发病,病猪先是饮食不振,便秘,排尿次数减少,喜卧地或时起时卧,后食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异食如喜喝脏水,最后拒绝饮食,卧地不起。体温不高,后期体温下降,两耳发凉。病程后期病猪消瘦,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眼结膜充血。病程持续数天至十几天,如不及时加强管理和治疗,将会造成严重损失。(三) 治疗一是抗菌防全身感染,强心并补充机体能量;二是安胎,调理胃肠功能,缓解 自体中毒。对于体温正常的,先肌内注射黄体酮安胎。静脉输液,10%的葡萄糖盐水 1000mL,加入维生素C 0.5g与维生素 B1 50mg;再肌肉注射阿莫西林,按 10mg/kg体重给药,每天2次,连用3 天。对于体温低于38.5℃的,可另用10% 安钠咖20mL肌肉注射。 对于接近临产或超过预产期的顽固病例,可以进行人工控制分娩再补液、抗菌消炎。 (四) 预防一是切实搞好传染病的防疫工作。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孕期营养均衡,特别是 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多喂一些青绿多汁料,并少喂勤添。严禁饲喂霉变或其 它含有害成分的饲料。三是做好产前保健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应激,适量运动。二、顽固性便秘母猪顽固性便秘,是当前养猪生产过程中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病猪表 现为食欲减退或拒食,精神不振,不愿活动,有时卧圈不起,粪球干小似算盘珠状,病 程长的母猪体质比较衰弱,最后体质严重衰竭而死亡。 (一)发病原因一是母猪内分泌失 调引起的虚火旺盛、胃肠蠕动减慢是母猪便秘的直接因素。二是高温应激。盛夏季节, 持续数日 35℃以上的高温可引起母猪高热反应,导致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生便秘。三是缺 乏运动。密度过大、拥挤、缺乏运动等也可导致便秘。四是饮水不足。各种原因引起的 饮水不足是母猪便秘的重要诱因。五是饲料配制不当。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足或过高, 沙砾尘土等无机物含量过高,或大量吞食褥草致使排泄不畅而致便秘;特别是缺乏青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过低,粗纤维太高,,微量营养如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也可引起体质 虚弱性便秘;另外饲料加工不当、粒径过大亦可引起便秘。六是药源性便秘:现时养猪 由于疾病较多,养猪生产者为了预防疾病而采用不定期地向猪群投喂药物来预防疾病。 如为了预防弓形虫病而在母猪料中加入磺胺类药物,为了预防附红细胞体病而在饲料中 加入阿散酸及土霉素,在产仔前后加入支原净等。有些饲料厂家,在做母猪料时为了达 到防病目的,而不是考虑母猪本身的特殊性,在饲料中也添加一定剂量的抗菌促生长剂,如金霉素、杆菌肽锌等。母猪胃肠道长久处于抗菌药物作用下,必然会造成母猪肠道中 水分被过度吸收,菌群失调而出现便秘的现象。七是部分母猪患有一些热源性疾病也会 引起便秘,如猪瘟(多见于温和型)、弓形虫病及兰耳病等感染均会造成母猪便秘现象 发生。(二)防治对策一是合理调制日粮。可根据母猪的饲养标准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满足不同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要,提供合适的能量水平,平衡钙、磷,并注 意有机硒和多种维生素的添加。有条件的养殖场可选用优质的专用饲料。同时可给母猪

治疗母猪常见疾病的几种偏方

治疗母猪常见疾病的几种偏方 石灰水上清液治母猪产后瘫痪 取石灰水上清液300毫升~400毫升,一次拌入饲料中饲喂母猪,每天2次,连用7天。 益母草治母猪胎衣不下 取益母草(干品)200克,桃仁50克,黑大豆200克,共研细末,煎煮候温,白酒、红糖为引,灌服,每天2次,连用1天~2天。 白酒治母猪无乳 白酒200克,红糖200克,鸡蛋6个,先将鸡蛋打碎搅散,放入红糖拌匀,然后放入白酒,拌入精料内喂给,1次即可。 复方皂角注射液治母猪喘气病 去子皂角80克、杏仁25克、葶芬子25克,水煎取汁2000毫升,过滤备用。按猪每5千克体重取1毫升皂角液,肌注,连用3次~5次即愈。 洗必泰栓治母猪生殖道炎症 取醋酸洗必泰栓一粒,从母猪阴门放入,并推入5厘米~6厘米,轻者1次,重者隔天再用药1次即愈。 鸡新城疫苗治母猪传染性胃肠炎 取鸡新城疫苗0.5克,生理盐水250毫升~500毫升,混匀进行肌肉注射,每次3毫升~15毫升,每天1次。要求药液现配现用。 公猪精液诱导母猪发情

对长期不发情的母猪取公猪精液20毫升,采用人工授精输精管缓慢地将精液输入母猪的子宫内,并不断地转动和来回抽动输精管,并用少量精液洒于母猪鼻端,加强饲养,4天左右即发情配种。 中药治疗母猪乳房炎 当归、生地、地丁草、银花、赤芍、川芎、夏枯草、甘草各15克煎服,疗效甚好。 乙稀雌酚治母猪子宫炎 取0.5%高锰酸钾,2%明矾溶液中冲洗子宫后,把青霉素20万单位~40万单位用授精器注入子宫内,同时肌注乙烯雌酚5毫升~10毫升,连用2次~3次。 黄体酮治母猪卵巢囊肿 取黄体酮15毫升~25毫升,一次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5天。

母猪常见症状对应疾病

1.母猪无临床症状而发生流产、死胎、弱胎的病 ⑴细小病毒病(2)伪狂犬病、(3)衣原体病、(4)繁殖障碍性猪瘟、(5)猪乙型脑炎。 2.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弱胎并有临床症状的病 ⑴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⑵布氏杆菌病、⑶钩端螺旋体病、⑷猪弓形虫病、 ⑸猪圆环病毒病、⑹代谢病。 3.表现脾脏肿大的猪传染病 ⑴炭疽、⑵链球菌病、⑶沙门氏菌病、⑷梭菌性疾病、⑸猪丹毒、⑹猪圆环病毒病、⑺肺炎双球菌病。 4.表现贫血黄疸的猪病 ⑴猪附红细胞体病、⑵钩端螺旋体病、⑶猪焦虫病、⑷胆道蛔虫病、⑸新生仔猪溶血病、⑹铁和铜缺乏、⑺仔猪苍白综合征、⑻猪黄脂病、⑼缺硒性肝病。 5.猪尿液发生改变的病 ⑴真杆菌病(尿血)、⑵钩端螺旋体病(尿血)、⑶膀胱结石(尿血)、⑷猪附红细胞体病(尿呈浓茶色)、⑸新生仔猪溶血病(尿呈暗红色)、⑹猪焦虫病(尿色发暗)。 6.猪肾脏有出血点的病 ⑴猪瘟、⑵猪伪狂犬病、⑶猪链球菌病、⑷仔猪低血糖病、⑸衣原体病、⑹猪附红细胞体病。 7.表现体温不高的猪传染病 ⑴猪水肿病、⑵猪气喘病、⑶破伤风、⑷副结核病。 8.猪表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腹膜炎的病 ⑴猪传染性胸膜炎、⑵猪链球菌病、⑶猪鼻支原体性浆膜炎和关节炎、⑷副猪嗜血杆菌病、⑸衣原体病、⑹慢性巴氏杆菌病。 9.猪肝脏表现出坏死灶的病 ⑴猪伪狂犬病(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⑵沙门氏菌病(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灶)、⑶仔猪黄痢、⑷李氏杆菌病、⑸猪弓形虫病(坏死灶大小不一)、⑹猪的结核病。 10.伴有关节炎或关节肿大的猪病 ⑴猪链球菌病、⑵猪丹毒、⑶猪衣原体病、⑷猪鼻支原体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⑸副猪嗜血杆菌病、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⑺猪乙型脑炎、⑻慢性巴氏杆菌病、 ⑼猪滑液支原体关节炎、⑽风湿性关节炎。 11.引发猪的肝脏变性和黄染的疾病 ⑴猪附红细胞体病、⑵钩端螺旋体病、⑶梭菌性疾病(大猪是诺维氏梭菌)、⑷黄曲霉毒素中毒、⑸缺硒性肝病、⑹金属毒物中毒、⑺仔猪低血糖、⑻猪戊型肝炎。 12.引起猪睾丸炎肿胀或炎症的疾病 ⑴布氏杆菌病、⑵猪乙型脑炎、⑶衣原体病、⑷类鼻疽。 13.表现皮肤发绀或有出血斑点的猪病 ⑴猪瘟、⑵猪肺疫、⑶猪丹毒、⑷猪弓形虫病、⑸猪传染性胸膜肺炎、⑹猪沙门氏菌病、⑺猪链球菌病、⑻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⑼猪附红细胞体病、⑽衣原体病、⑾猪感光过敏、⑿病毒性红皮病、⒀亚硝酸盐中毒。 14.猪剖检见有大肠出血的传染病 ⑴猪瘟、⑵猪痢疾、⑶仔猪副伤寒。 15.引起猪小肠和胃粘膜炎症的传染病 ⑴流行性腹泻、⑵传染性胃肠炎、⑶轮状病毒病、⑷仔猪黄痢、⑸猪链球菌病、 ⑹猪丹毒。 16.猪剖检见有间质性肺炎的传染病 ⑴猪圆环病毒病、⑵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⑶猪弓形虫病、⑷猪衣原体病。 17.猪正常血细胞值 ⑴HB:13.1、⑵RBC:800、⑶WBC:9000-20000. 18.猪的耳廓增厚或肿胀的病 ⑴猪感光过敏、⑵猪皮炎肾病综合征、⑶猪放线杆菌病。 19.常见未断奶仔猪呼吸道症状的病原体及病因 ⑴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征、⑵霉形体、⑶猪链球菌病、⑷克雷伯氏杆菌病、 ⑸副猪嗜血杆菌病、⑹巴氏杆菌病、⑺缺铁性贫血。 20.表现猪蹄裂的病因 ⑴生物素缺乏、⑵饲喂生蛋白饲料、⑶地板粗糙、⑷硒中毒、⑸某些霉菌毒素所致。

种公猪发生蹄裂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种公猪发生蹄裂的原因及治疗策略 蹄裂病是种公猪肢蹄病的一种以蹄壳干裂为特征的外科病。轻度裂隙长度2em、宽 2mm 以下。重度裂隙长3em、宽度3—5ram,裸露出鲜红的蹄球。猪只卧地少动,行动困难。局部疼痛。严重的影响猪的食欲和性行为.或者继发肌肉风湿,四肢关节炎症。据笔者2007年l~l2月统计结果看出,发病率为 8%给种公猪的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精神与经济上的困扰。为免除种公猪心理与生理上的痛苦,保证正常利用,减少非正常淘汰,对此病必须引起足够认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1 病因与发病特点的观察 1.1 气候影响裂蹄病的发生。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多集中在晚秋初冬季节的l0~l2月份。入秋以后,气温由高转低,季风频繁,空气干燥。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末稍循环受阻,正常的油脂类营养类物质供应不足,蹄壳得不到韧性保护,弹性韧性减退。脆性增加是主要原因。1. 2 环境与管理的影响猪舍地面凹凸不平粗糙,蹄壳与地面磨擦。磕碰引起蹄裂;驱赶运动速度过快;场地碎石异物损伤;突然离圈,猪兴奋撤欢奔跑的意外损伤;野禽兽的惊吓;剧大

响动的刺激引起猪骚动:导致蹄部损伤。 1.3 营养因素饲料中脂肪、蛋白质不足,特别是微量元素、维生素A、维生素H (生物素)不足,是引起蹄裂病的重要营养因素。 1.4 不同年龄的比较在发病的猪只中,瘦肉型猪比兼用型猪发生的偏多。年龄上多以配种时间不久的青年公猪较多.分析原因是后肢突然负重的不适应和营养流失,不平衡造成。 2 蹄裂病的预防治疗与护理 2.1 预防根据蹄裂病的病因分析中可以肯定,种公猪的蹄裂病是完全可以通过人为工作预防的。环境管理与合理运动。猪舍内地面应平整光滑。无异物存在,提倡种公猪的自由运动或固定跑道内运动。控制猪的兴奋性奔跑行为。蹄部检查与保养:在春秋季节,风多、空气干燥的时期.经常对猪的蹄表进行检查。对蹄壳干燥,弹性降低,脆性增强的蹄只表面进行及时的保养。保养的方法可给蹄壳涂抹油脂类药物.如植物油、凡士林油、鱼肝油等滋润蹄壳.每3—5天1次,对蹄壳不整,变形的要及时修蹄。添加维生素:向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占El粮的l%。维生素H (生物素)不低于25 毫克,千克。 2.2 治疗与护理治疗措施主要采取营养疗法,抗炎疗法和加强护理。对患猪在El粮中提高维生素H 的添加量.可提高到50—70毫克佰千克,应用 30天后。

猪的常见几种皮肤病

猪的常见几种皮肤病 一、猪虱与蚤 猪虱常寄生在猪的耳根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病猪瘙痒,到处摩擦,引起红疹、化脓性皮炎、脱毛脱皮等,严重感染时造成猪贫血。猪虱还是传播猪痘的重要媒介。寄生在猪身上的蚤是一种人蚤,常寄生于在污秽环境中饲养的猪身上。防治:1、1%高锰酸钾水冲洗,3%来苏儿喷洒猪体虱、蚤寄生部位,但要谨防感冒。2、伊维菌素,按0.3mg/kg体重肌注。 二、猪疥癣 猪疥癣是猪皮肤病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一种,严重的疥癣不但影响猪体增重,还可造成猪的应激反应。患猪剧痒,摩擦,用肢蹄搔弄患部,常致出血、脱毛、结痂,并常在猪眼周、颊部、耳根、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皮肤肥厚处,形成皱褶和龟裂。防治:伊维菌素,按0.3mg/kg体重肌注。 三、猪渗出性皮炎 本病常发于1周龄到6周龄的幼猪。由于仔猪间打架咬伤,粗糙地面及墙壁的摩擦,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mm大小的微黄色水泡,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粘液,与

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带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通常在1-2天内蔓延至全身表皮。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严重病例可在4-6天死亡。育成猪或母猪也可发生,但病变较轻,无全身症状。防治:发病早期以异恶唑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感染部分可用0.5%碘仿冲洗。 四、坏死杆菌病 本病是由一种坏死杆菌经损伤皮肤和粘膜(口腔)侵染的人畜共 患病。坏死性皮炎多见于仔猪和架子猪,其特征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体侧、四肢和头部,看上去外部病灶虽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溃烂。有的病猪发生耳和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内脏出现转移性坏死灶和继发感染时,病猪全身症状明显,发烧、少食或拒食,常由于高度衰竭而死亡。防治:先将痂皮刮除,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水冲洗,再涂上抗生素药膏。 五、猪痘 本病由猪痘病毒引起。由猪血虱、蚊、蝇等传播,多发于4-6周龄仔猪及断奶仔猪。病猪体温升高,精神食欲不振,鼻、眼有分泌物。痘病先发于背部、腹部、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病变开始为丘疹,继而

种猪肢蹄病的分析与防治.doc

种猪肢蹄病的分析与防治 概述: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则极少发病,国一.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种。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我国地方品种及其与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则极少发病,国外发现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发病率很低。所以规模化猪场在选育留种期间,尽量以肢蹄粗大,背膘厚者优先选育为主。 2.营养因素 后备母猪对于饲料中需求钙,磷相对较多,如果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肢蹄异常变形,而且缺锰时多呈横裂,缺锌则呈蹄底裂或侧裂,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不良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

闭饲养,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后备种猪在一百斤以后如果还一直饲喂育肥料,则对身体骨骼的营养发育不足,在配种时,可能会出现公猪压倒的现象。同时后备种猪对于生物素的需求量较高,在后备种猪饲养后期,需要格外注意添加生物素以满足营养需求。 3.气候因素 在《二十四节气论猪病》的文章当中我有提到,冬季主气寒冷,风寒湿邪,侵入皮肤,传入经络,则会引起肢蹄疼痛,导致跛行,所以冬季较为常见肢蹄病的出现。而寒性收引,湿邪入体也会收引在内,待立春回暖之际,湿邪则会破阳而出,这也是最初的“口蹄疫”病理过程。同时对于阳气不足,卫气不固的现象,卫阳不能温煦四肢的情况,也会造成风寒湿痹的病理现状,这种情况会直接造成瘫痪的临床表现。 4.圈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沙粒,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沙粒,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沙粒。这三种类型栏舍所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征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较低,后两者类型的发病率较高。在圈面结构方面,集约化限位栏饲养的猪肢

母猪生产前后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母猪生产前后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母猪生产前后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时间:2011-07-19来源:作者: 核心提示:向大家介绍母猪生产前后如产前不食、顽固性便秘、子宫脱出、产后脱肛、产后发烧等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一、产前不食 母猪产前不食是指母猪在妊娠末期发生的一种以饮食大幅度下降或不食而体温不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母猪产前短时间的食欲稍有减退是正常现象,但在产前长时间不食可导致流产、死胎、产后无乳,甚至母、仔死亡。 (一)发病原因 一是营养不全。母猪产前一个月,胚胎发育最快,营养要求高,采食量不足、营养不全就会导致母猪处于分解自身体组织的状态中。发病妊娠母猪多数出现营养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严重不平衡,由此引起消化紊乱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异嗜癖。 二是饲料变质。有的饲料霉变或含其它有害成分,损害肝功能而引起食欲下降。

三是运动不足。母猪妊娠后期,胎儿体积增大,压迫消化道,引起肠蠕动减少或弛缓,特别是妊娠后长期爬卧不运动的猪情况会更严重。 四是死胎或木乃伊胎。一些死亡的胎儿,特别是腐败的死胎,会对母体产生中毒等损害,引起不食。另外内分泌机能紊乱和应急反应(如驱赶、高温或潮湿、环境卫生差等)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母猪产前不食。 (二) 临床症状 一般在产前数天开始发病,病猪先是饮食不振,便秘,排尿次数减少,喜卧地或时起时卧,后食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异食如喜喝脏水,最后拒绝饮食,卧地不起。体温不高,后期体温下降,两耳发凉。病程后期病猪消瘦,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病程持续数天至十几天,如不及时加强管理和治疗,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三) 治疗 一是抗菌防全身感染,强心并补充机体能量;二是安胎,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自体中毒。对于体温正常的,先肌内注射黄体酮安胎。静脉输液,10%的葡

猪常见普通病

猪常见普通病 此类疾病一消化道疾病居多,为典型的多因素疾病,是导致猪场仔猪和幼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防制必须采取相关的综合措施:引进种猪应确认来自无特定病原的猪场。按兽医卫生管理要求做好各面规定的工作。按猪群需求做好环境控制,特别是温度,湿度控制工作。产房,保育舍应实行进全进全出。在兽医专家指导下,进行定期的饲料药物添加预防和控制。加强饲料营养,改善饲料消化性。进行疫苗免疫预防。保证仔猪采食足量的初乳和保证分娩母猪的健康。 第一节猪常见胃肠道疾病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无特效治疗方法。病猪口服四环素,磺胺,沙星类药物,黄达素等口服以防止继发感染和减轻症状。同时在猪生病期间大量补充等量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给大量清洁饮用水和易消化的饲料,可使较大的病猪加速恢复,减少仔猪的死亡。 免疫:妊娠母猪产前20-40天口服该病强毒或参照产品说明在前3-5周注射该病灭活菌或弱毒菌。 2猪流行性腹泻 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病处理措施同猪传染性胃肠炎。 3猪轮状病毒(仔猪胃肠炎病毒)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该病。对哺乳的病仔猪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停止哺乳,然后按猪传染性胃肠炎办法采取控制措施。断奶仔猪可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44ppm+磺胺220ppm+硫酸粘杆菌素40ppm或泰乐菌素110ppm+磺胺110ppm预防继发感染和减轻症状。

4猪大肠杆菌病(黄、白痢及水肿病) 免疫:母猪分娩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苗。 药物预防:仔猪吃奶前或产后12小时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饲料添加阿莫西林200ppm+硫酸粘杆菌素110ppm或泰乐药素110ppm+磺胺嘧啶110ppm+硫酸粘杆药素100ppm+金枚素250ppm等。 治疗:参照产品说明使用诺氯沙星,恩诺沙星,氯苯民考,利高霉素,痢菌净,磺胺类药等药物。 5仔猪副伤寒(猪沙M氏杆菌病) 免疫:仔猪1月龄左右口服或注射疫苗。注射疫苗前后一周禁用抗生素。药物添加:金霉素200ppm+磺胺嘧啶150ppm+硫酸粘杆药素40ppm+痢特灵200ppm。 治疗:参照产品说明使用氟哌酸,恩诺沙星,卡那霉素,氟苯民考等。拉稀严重猪应补液和(3-10%)碳酸氢钠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第2节.寄生虫病 1蚧螨及猪虱 种猪合群每月定时体表喷洒一次双甲脒,冬季按每33kg体重注射1ml伊维菌素或多拉菌素一次.育成猪在该病严重时喷洒双甲脒,间隔一周后再喷一次即可。 2猪球虫病 本病多于春、秋季节流行,在仔猪可引起拉稀死亡.在检测出虫卵存在时,哺乳仔猪应灌服三字球虫粉稀释液或磺胺胍等药物,保育仔猪应饲料添加氯丙呱,三字球虫粉,莫能霉素,马杜霉素等药物。

母猪肢蹄病的研究

现代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多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的研究1刘永祥、徐秋良、杨建平、姜东风、刘艳丽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0009) [摘要] 母猪肢蹄病在世界范围内常见多发,是母猪淘汰的第二大原因。高强度选育、现代的饲养制度和采食量过高是现代母猪肢蹄病多发的三大因素。应从后备母猪的选择与培育、重视母猪肢蹄健康检查、慎重的营养措施和猪床维护等方面着手实现肢蹄病的有效控制。群养垫料饲喂系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母猪;肢蹄病 本文讨论肢蹄病是指人们在追求高生产力的同时,忽略了猪的体质,造成肢蹄结实度下降,肢蹄细软,以肢势、步态和站立不正常、支持躯体困难为特征的非特异性腿病症候群,又称肢蹄软弱综合症、跛腿病等。在现代养猪生产中,特别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养猪场,种母猪的肢蹄病发生率很高。近几年,由于人们对跛腿对生产效益的影响,以及猪的健康与动物福利的关心,母猪肢蹄病问题日益引起关注,对母猪肢蹄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1 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发生情况 在世界范围内,母猪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很高。Gjein和Larssen[1]的调查发现,96%的散养母猪和80%的圈养母猪的蹄后侧部至少有1处损伤。Sukumaran等[2]统计显示,2293头繁殖母猪的各类肢蹄病包括角质增生、蹄底损伤和蹄侧开裂等的发生率为37%。Stalder 等[3]检查3158头淘汰母猪发现,前后肢脚垫损伤率分别是67.5%和32.9%,前后肢蹄裂的比率分别是22.6% 和18.1%。我国规模化猪场母猪肢蹄的发生率一般在30%以上[4-6],李宇晓和邢建玉[7]曾报道妊娠前期、中后期及泌乳期母猪肢蹄发生率分别高达72.5%、72.9%和76%。 2 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对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母猪非特异性肢蹄病是是母猪淘汰的第二大原因。Anil等[8]将674 母猪按照肢蹄评分分成蹄软组和正常组,然后观察随后350天内两组母猪的淘汰率,发现蹄软组母猪的淘汰率是正常组母猪淘汰率的1.71倍。Heinonen等[9]的调查显示因肢蹄病淘汰的母猪占所有淘汰母猪的20%~45%。与老母猪相比,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蹄垫娇嫩容易磨损,蹄壳较薄容易破裂,易发生继发感染。Boyle等[10]调查了数个养猪场的记录发现,所有第1胎淘汰的母猪中,肢蹄病母猪所占比例接近32%。Lahrmann等[11]报道第1和第2胎母猪因母猪肢蹄病被淘汰的比例大约为26%~27%。 尽管目前对跛腿与繁殖力之间关系的介绍不多,但是发生跛腿是引起母猪繁殖问题的基础,造成的应激和疼痛会损害母猪的繁殖生理,导致母猪无法发情和妊娠。人工授精或本交时,疼痛可能会干扰催产素的释放,影响子宫收缩以及精子有效运输。腿跛母猪不情愿站立 1作者简介:刘永祥(1969-),男,山东成武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养猪生产研究。E-mail: yxliu225@https://www.360docs.net/doc/217552504.html,

母猪常见疾病

母猪常见疾病防治 一、后备母猪不发情 后备母猪达8—10月龄时,由于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缺乏,体况过肥,都会导致适龄后备母猪不发情。 防治: ●对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的或畸形猪应予以淘汰。 ●对营养缺乏的要增加日粮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并加强运动。 ●对过肥的猪应减肥减料或增加粗饲料,多喂青绿多汁饲料。在日粮中添加3%的氯化钙连喂数天,有减肥的效果。 ●公猪试情法,即每天用公猪试情2—3次,每次5—10分钟;同时配合加强运动和光照,转换圈舍(母猪有一个多次迁移冲激发情的现象叫迁移现象)等,加强技术管理,将这些后备母猪关养在配种间或靠近配种舍,以便尽可能 听到、闻到、见到和接触到成年公猪。 当上述条件都满足还不发情的,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第一天给母猪喂少量鱼肝油,再在第三天肌肉注射孕马血清3毫升,最后在第六天肌肉注射小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出现发情后配种.或者直接使用两者的合成品PG600(400个单位孕马清和200个单位的小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意,最好不要用三合激素、雌激素之类的药物,因为这样的激素,即使对母猪发情有一定的帮助,也不能提高排卵数,甚至只发情不排卵或假发情,还会造成卵巢囊肿等问题。 二、断奶母猪不发情 断奶后20天仍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的。主要是母猪哺乳期营养不良和患病所致。如卵巢机能由于营养不良机能不全,卵巢囊肿或萎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导致了持久黄体。 防治: ●母猪在哺乳期应采用全价足量饲喂。通常情况应为自由采食,但由于在部分不容易让母猪达到自由采食目的,所以必须预计投喂量:哺乳母猪喂量=1.5公斤+0.5公斤×仔猪头数。(对于初产的母猪应适当多喂一些,因为母猪本身在仍在生长发育)特别注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添加,有条件的应补充青饲料。总之饲喂的依据是:母猪体况、胎次、窝产仔数、猪舍环境、饲料营养水平、季节根据这些因素去调节哺乳母猪的喂料量。 ●对体况差的母猪应捉早断奶,使过瘦母猪尽快恢复体况。在夏天,哺乳母猪采食量下降,为了使猪能够获得所需要的能量水平,在饲料中添加5—10%的植物油或大豆卵磷脂,以提高能量的浓度,避免仔猪缺乳及断奶后母猪体况过瘦,以致影响正常的发情配种。 ●如属某些疾病所致,如子宫内膜炎等,应对症治疗,使用子宫冲洗法等。如果不属于疾病或体况过差,许多猪场有采用饥饿疗法,以及群养在一个大栏等,靠刺激打架和喧叫来增加应激,促进发情。 通过上述方法仍不发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有如下几种情况: 1.卵巢囊肿,可用孕马血清(PMSG)和小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配合使用,如先肌肉注射PMSGl000--1500个单位,每天一次,连注两天,第四天肌肉注射BCGS00个单位。 2.若为持久黄体,可肌肉注射前列烯醇2毫克,每天一次,连续2天,72小时内黄体即可溶解,随后发育。 三、配种后不受孕 母猪在正常发情时允许公猪爬跨配种,但经过三次交配后仍不受孕的则可疑为此病,也叫屡配不孕。交配后

猪肢蹄病

猪肢蹄病 1、引种挑选不严后备猪挑选时把X型,O型,镰刀脚,脚趾大小比例失调,后肢太直的个体引入。 2、栏舍地面因素水泥地面过于粗糙或漏缝板破烂易造成足垫损伤、蹄部挫伤、蹄底增生、关节和软组织损伤而发生跛行 3、猪舍卫生因素猪舍环境卫生和母猪肢蹄病也有很大关系。猪舍内猪粪和尿液没有及

时是清出舍外,或过度地对母猪舍及地面进行冲洗,如果地面排水不畅,母猪躺卧处长时间积水,舍内湿度大,通风不良,极易使母猪关节和腿部肌肉长期受凉而出现肌肉风湿和关节风湿;甚至有的母猪蹄部长时间浸于水中,蹄壳变软,负重性能降低而丧失支撑功能。 4、运动不足后备猪运动不足,体质差,脚部肌肉没得到锻炼,怀孕后体重大,四肢难以承受,大大增加了肢蹄病发生的概率。怀孕母猪,绝大部分时间饲养在限位栏内,缺乏运动,使母猪肢蹄病增多。

5、天气寒冷因素 每年进入冬天寒冷季节时,猪场母猪裂蹄病发病率会明显升高,这是由于进入秋冬季节,天气逐渐由暖变凉、由凉变冷,猪表皮毛细血管收缩,皮脂腺分泌功能降低,导致脂类分泌物减少,蹄壳变硬变脆,易出现裂缝,从而导致蹄病的发生;另外,冬季寒风侵蚀和空气干燥,都可使猪的蹄壳变脆易裂。 6、营养不良或过剩 维生素D缺乏,会造成母猪体内钙、磷的吸收和沉积发生障碍,母猪除表现食欲下降、被毛粗糙、体重下降以外,严重时会发生强直性痉挛、跛行、腿软、骨质疏松、瘫痪、卧系等。 生物素(Vb)缺乏:给母猪饲粮添加生物素,可提高其蹄壳硬度、压缩性和抗压强度,改善皮肤和被毛状况,并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伤症状;同时,还能显著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缺乏生物素会导致猪生长缓慢,被毛粗糙、鳞片多、皱褶多,腿部及蹄部皮肤布满鳞屑,蹄部出现横裂,蹄底磨损裂缝并有出血,打扫卫生时会发现地面上有血迹;造成生物素缺乏的原因:一是饲粮未能添加足够的生物素;二是水泥地面和限位栏把猪与粪便和土壤隔绝,切断了母猪从土壤和粪便中吸收生物素的途径;三是饲料中含有阻碍生物素吸收的因素,如霉菌毒素可直接影响多种维生素包括生物素的吸收和利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有拮抗生物素吸收的作用,投喂磺胺类药物可抑制肠道微生物合成生物素。 治疗: 由于缺钙引起的母猪肢体软弱无力、曲趾卧系,可每头静脉滴注:①10%葡萄糖水溶液500毫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40毫升,混合静脉滴注;②生理盐水500毫升+维生素B1200-400毫克。 VD胶性钙10ml

(生产管理知识)母猪生产前后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核心提示:向大家介绍母猪生产前后如产前不食、顽固性便秘、子宫脱出、产后脱肛、产后发烧等几种常见病的防治 一、产前不食 母猪产前不食是指母猪在妊娠末期发生的一种以饮食大幅度下降或不食而体温不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母猪产前短时间的食欲稍有减退是正常现象,但在产前长时间不食可导致流产、死胎、产后无乳,甚至母、仔死亡。 (一)发病原因 一是营养不全。母猪产前一个月,胚胎发育最快,营养要求高,采食量不足、营养不全就会导致母猪处于分解自身体组织的状态中。发病妊娠母猪多数出现营养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严重不平衡,由此引起消化紊乱出现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异嗜癖。 二是饲料变质。有的饲料霉变或含其它有害成分,损害肝功能而引起食欲下降。 三是运动不足。母猪妊娠后期,胎儿体积增大,压迫消化道,引起肠蠕动减少或弛缓,特别是妊娠后长期爬卧不运动的猪情况会更严重。 四是死胎或木乃伊胎。一些死亡的胎儿,特别是腐败的死胎,会对母体产生中毒等损害,引起不食。另外内分泌机能紊乱和应急反应(如驱赶、高温或潮湿、环境卫生差等)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母猪产前不食。 (二) 临床症状 一般在产前数天开始发病,病猪先是饮食不振,便秘,排尿次数减少,喜卧地或时起时卧,后食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异食如喜喝脏水,最后拒绝饮食,卧地不起。体温不高,后期体温下降,两耳发凉。病程后期病猪消瘦,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眼结膜充血。病程持续数天至十几天,如不及时加强管理和治疗,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三) 治疗 一是抗菌防全身感染,强心并补充机体能量;二是安胎,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自体中毒。对于体温正常的,先肌内注射黄体酮安胎。静脉输液,10%的葡萄糖盐水1000mL,加入维生素C 0.5g与维生素B1 50mg;再肌肉注射阿莫西林,按10mg/kg体重给药,每天2次,连用3天。对于体温低于38.5℃的,可另用10%安钠咖20mL肌肉注射。对于接近临产或超过预产期的顽固病例,可以进行人工控制分娩再补液、抗菌消炎。 (四) 预防 一是切实搞好传染病的防疫工作。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孕期营养均衡,特别是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可多喂一些青绿多汁料,并少喂勤添。严禁饲喂霉变或其它含有害成分的饲料。三是做好产前保健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应激,适量运动。 二、顽固性便秘 母猪顽固性便秘,是当前养猪生产过程中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病猪表现为食欲减退或拒食,精神不振,不愿活动,有时卧圈不起,粪球干小似算盘珠状,病程长的母猪体质比较衰弱,最后体质严重衰竭而死亡。 (一)发病原因 一是母猪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虚火旺盛、胃肠蠕动减慢是母猪便秘的直接因素。 二是高温应激。盛夏季节,持续数日35℃以上的高温可引起母猪高热反应,导致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生便秘。 三是缺乏运动。密度过大、拥挤、缺乏运动等也可导致便秘。 四是饮水不足。各种原因引起的饮水不足是母猪便秘的重要诱因。 五是饲料配制不当。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足或过高,沙砾尘土等无机物含量过高,或大量吞食褥草致使排泄不畅而致便秘;特别是缺乏青饲料,能量和蛋白水平过低,粗纤维太高,,微量营养如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也可引起体质虚弱性便秘;另外饲料加工不当、粒径过大亦可引起便秘。

母猪裂蹄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母猪裂蹄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时间:2011-02-10来源:华夏养猪网作者: 裂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4%~5%左右,轻则影响猪只进食,重则被淘汰。初冬季节,天气逐渐寒冷,空气干燥,一些规模猪场所饲养的猪只很容易发生本病,必须认真加以防治。 10月~12月和次年1月,以12月最为严重。发病猪只多为待配或初配的后备公、母猪,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现代猪舍饲养的猪只本病的发病率也较高。猪只主要发生蹄裂,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并因卧地少动可继发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者可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轻者影响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可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 发病原因①秋后至初冬天气由暖转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②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会加

快本病的发生。 鉴别论断主要是注意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论断。猪口蹄疫也以秋冬季节多发,严重的病例也出现病肢不愿走动、卧地不起等与裂蹄病相似的症状。但不同的是,口蹄疫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而裂蹄病以蹄裂为主。因此,必须对两病进行严格区分,防止因误诊误治,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防治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①秋后转凉,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水泥、方砖铺设地面过于粗糙的,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猪舍内铺设干草或细沙,既可护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②从秋末开始,经常检查猪只的蹄壳表面,对过于干燥的应隔3~5天涂抹一次植物油或凡士林,保护蹄壳,预防干裂。③进入初冬季,按照200-250毫克/吨的标准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H,用以预防蹄裂。如有发病,添加量增加1-1.5倍。到1月底视情况减量或停止添加。此外,在正常情况下,适量添加多种

猪肢蹄病的原因及防治

猪肢蹄病的原因及防治 时间:2013-11-22 11:52来源:未知作者:路路点击:166次 中国养猪网讯:一、圈面因素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裂蹄的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 据调查,1、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2、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 中国养猪网讯: 一、圈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裂蹄的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 据调查,1、圈面光滑度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2、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 ③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砂粒,这三种类型所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很低,后两种类型的发病率较高.据观察集约化限位栏饲养猪的肢蹄外伤38.37%显著多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35.75% 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 新场水泥圈面,由于未经清洗消毒,而显碱性或具有腐蚀性,易导致猪的肢蹄受损而裂蹄.地面坡度过小,栏舍过于潮湿,猪蹄长期泡在水中,蹄壳变软,耐压程度大大降低,加上湿地太滑,蹄部被损伤的机会增大;坡度过大则可导致猪只行走不稳,影响猪蹄结实度,引起肢势不正、卧地等缺陷. 二、疾病因素 1、蹄部损伤与外伤,进而感染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 2、由节瘤拟杆菌引起的.本菌引起的炎性损害作用很小,但它能产生强烈的蛋白酶,消化角质,使蹄的表面及基层易受侵害.在坏死梭杆菌等菌的协同作用下,易产生明显的腐蹄病损害. 三、防治方法 1、改善圈面结构、质地和管理

进入秋后转凉季节,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如水泥、砖铺地面过于粗糙,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舍内可适当铺消毒过的干草,既可护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 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小于3度倾斜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地面最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 有条件的猪场可保持种猪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 新场的水泥地呈碱性最好用些酸洗洗地板再进猪,比如醋酸既去碱性又消毒. 2、勤于观察猪群,及时护理 已发生或刚发生裂蹄的猪,应尽量减少蹄裂猪的运动,但切忌久卧,要尽量大栏饲养,任自由走动,少驱赶或"运动",要每日数次帮助、强迫站立、活动,以防继发肌肉风湿,造成更大损失. 经消毒后,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炎肿胀,可用青霉素、安福定、鱼石脂等治疗;也可用松馏油或鱼石脂涂抹裂蹄处;可加强裂蹄的硫酸铜(4-6%)消毒,硫酸铜浸涂裂蹄可以起到消毒杀菌,收敛伤口的作用;或喷土霉素,或普鲁卡因加青霉素封闭蹄上部有肌肉处,消毒后松馏油涂抹十分关键,以避免伤口进一步感染与恶化,也可减少水分蒸发所带来的刺激. 要注意控制舍内湿度特别是公猪站,尽量减少带猪消毒和地面潮湿,避免湿度骤然升高 或过大,然后又很快干燥,现在是秋天尤其要注意. 流血或感染伤口(要清创)涂碘酊,有条件的进行包扎,里面上"药"(比如填塞硫酸铜,水杨酸粉或高锰酸钾、磺胺粉),类似穿"保健鞋"的做法. (责任编辑:路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