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

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
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

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

佟新

2012-7-30 11:09:00 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5期【内容提要】本文将性别因素引入社会分层的研究,建立理解转型社会的中国性别分化的理论框架,以分析已出现的性别间和女性间的分化。一是重新评估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性别分层及其后果。毛泽东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等级观念,使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人的地位。虽然男性权力并没有被本质性地改变,但女性作为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动者的实践活动重新定位了女性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即女性是具有独立社会位置的人,这是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是重新评估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对性别间分层和女性间分层产生的影响。从性别比较的视角,两性间的分化是明显的,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性别隔离、性别收入差和女性化职业的贬值。从劳动力市场看,劳动力市场因性别、阶级和城乡身份等带来的多元性,产生了性别内的分化。劳动力市场中涌现出女性低端劳动力群体和女性精英群体,无论她们是来自农村的女性,还是借助其他身份和能动性获得了精英位置的女性,她们都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性别;社会分层;性别分层;社会流动

【作者简介】佟新(1961-),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劳工研究、性别研究、城市化等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城市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的变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全球生产链式的劳动分工深刻地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入性别概念,分析市场

力量对女性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女性内部发生的分化,是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问题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理解性别分化与阶级分化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分层理论:劳动力市场与性别分化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劳动力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内容,如果再将性别变量加入其中,社会分层就变得更为复杂。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指出:“性别本身是分层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范例。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所有社会的男性都比女性拥有更多的财富、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现代社会中,由有关性别与分层的研究提出的这一重大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解决起来却十分困难。这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依据阶级分化来理解性别的不平等。”[1](P376)同时,还应当包括通过性别分化来理解阶级的不平等。

传统社会分层的理论有三条主要脉络: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阶级概念,用社会分工和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分层标准。二是韦伯主义的分析方法,使用市场地位(收入)、市场机会(职业)和职业声望分析社会分层。三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强调不同的职业位置和专业分工呈现的社会分化。进入21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呈现出新的综合,它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E·O·赖特(Wright)强调阶级不能简单地依靠职业来定义,还应当从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进行分析,以个人与资本、决策、他人工作等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定义阶级。上述种种研究皆缺少性别视角,只有赖特强调了将家庭纳入分析中,特别要分析性别分工的作用。[2]

女权主义学者注意到性别视角在分层理论中的缺失,并力求将其纳入分析视

野。具有共识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性别分层是社会分层中重要的部分,性别差异是产生性别分层的前提,这种差异以性别意识形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将女性归入母亲——孩子间的联系中,并将这种联系自然化,使女性承担了提供服务的社会角色,而处于被剥削的地位。费尔斯通(Firestone)指出,“性别之间差异的自然再生产,直接导致了在阶级产生之初的第一次劳动分工,并且提供了一种以生物特征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的范例。”[3](P589)这样的性别不平等不会随着生理基础的改变而变化,新的技术,特别是生育控制技术可能会强化这种根深蒂固的剥削制度。第二种观点认为,阶级或许是一个比性别更重要的社会分层的原则,但是社会分层体现了更为复杂的性别、阶级、种族以及城乡间差异的重叠关系。这意味着要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将阶级、性别、种族等要素共同加入,分析相互重叠的要素共同产生的累加效应。第三种观点认为,将性别变量加入分层研究时,要关注家庭要素,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丈夫和父亲相关联,同时丈夫在家庭内部的分工体制中从妻子的无偿劳动获得了更多的好处。

对社会分层理论中有关女性是否具有自身独立的分层位置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篇幅有限,本文对此不做深入讨论。笔者相信,中国女性的社会分层的确会受到其父亲和丈夫的影响,但是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使中国女性成为了“社会人”,她们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社会位置。

转型社会的中国,市场的出现成为了引发社会分化的力量,当要通过竞争进入职场并获得发展时,性别、阶级、年龄和城乡要素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理论上有必要深化理解,建构理解转型社会中国性别分化的理论框架,由此理解性别间和女性间的分化。下面将试图通过三个方面来建立转型社会中性别分化的理论框架:一是重新评估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性别分层;二是在理解中国特色的市场化的基础上,评估劳动力市场产生对性别间分层和女性内部分层产生的影响;三是

着重理解新型的社会分层机制,对分化的女性,特别是女性精英的生产展开讨论。

二、比较研究:认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性别分层

本部分重点讨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如何作用于性别分层。已有的研究多是基于比较框架建立的,有三大比较研究框架,一是将毛泽东时代(或称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时代)与建立新中国之前的社会进行比较;二是将毛泽东时代与市场经济进行比较;三是将毛泽东时代与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性别分层有了基本判断,即:第一,毛泽东时代使妇女从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人”变成了“社会人”,并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男性一样的地位。[4]相对于传统社会,毛泽东时代的女性们一直努力“去性别化”,努力像男人一样工作。这意味着在社会分层的体系中,等级化的性别关系被抹去,形成了无性别差异的社会分层。

然而,带有女权主义批判意识的中国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之一认为,依然存在性别分层,国家的作用对性别分层具有双重影响,即使女性走出家庭迈向社会,但其本质依然是性别不平等的。高小贤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陕西关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场以妇女为主体的劳动竞赛——“银花赛”的口述访谈和文献档案研究,指出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妇女解放的策略结果一起,既推动了妇女走向社会,但也制造并维持了社会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不平等。[5]观点之二认为,在国家赋予两性平等地位的同时,女性获得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她们可能通过抗争获得自身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中国女工的命运被国家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和社会文化力量整合进社会变迁过程中,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家庭利益皆塑造着她们的职业活动。异化显示了女工工作被各种非自身力量所左右的状况,抗争

表达了她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6]这意味着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即作为社会人的女性依然在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改变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但是当女性具有了成为社会人的机会时,她们的自主性就具有了改变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的可能。观点之三认为,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文化被计划经济时代的妇女解放所改变,并成为市场化条件下女性从业的社会文化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计划时期的社会动员和赋予妇女就业政治意义,不仅使城市妇女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有了坚实的基础,对城市家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很多男性留恋“男主女从”的优越感,但他们已经不再愿意独自承担家庭赡养责任,这就形成了市场竞争和劳动力供过于求双重挤压下,妇女继续就业的最广泛的人文基础。[7]

第二,将毛泽东时代与市场经济下的性别分层进行比较。共识性的观点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强力推进妇女就业并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待遇的计划经济政治的消失,妇女利益受损严重,并处于边缘状态。[7]或者说,曾经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失去了原有地位,曾经的边缘女性变得更加边缘。而这正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8]职业的性别不平等的加深主要与国家政治目标的转变、国家现实男女平等的资源控制力减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法不利相关;同时,市场在性别不平等总体加深的前提和一定条件下,对性别不平等有约束作用。[9]这暗示着毛泽东时代的性别分层或女性边缘化的状态是好于市场化改革的。

第三,将毛泽东时代的性别分层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分层相比较。有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性别分层结构与资本主义社会性别分层结构正好相反,中国计划体制下,通过“社会主义的再分配过程”实现了两性平等。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平等主义政策理论上应涵盖整个社会,但由于再分配制度自上而下、逐

级推进的特征,使得在国家政权监管不到的基层,区隔主义的官僚行为可以扭曲再分配的过程。因此,出现了女性内部的分化。它更多的是保护了处于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而对处于再分配过程边缘的基层女性影响甚微。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是父权主义借助区隔主义的官僚政治扭曲再分配过程,在平等主义国家无法监控的基层生成的,它构建了一个特征鲜明的性别分层结构:与再分配中心的距离越远,受到的性别歧视就越严重。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原来受到再分配体系保护的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受到的歧视也将逐渐加重。即国家一直都在实践性别平等的理想。但是,国家的监控能力在再分配制度安排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这样的局限性给了基层官僚扭曲再分配过程的机会。事实上,在保护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显然实现了自己男女平等的诺言。在转型过程中,国家的保护或是监管功能逐渐减弱,导致等级地位较低的女性受歧视的情况没有任何改善,而等级地位较高的女性则开始承受以前在再分配制度中不曾经历的性别不平等。数据说明,在远离国家监控的市场机制中,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歧视。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推行平等主义的道义和政策。但现代福利国家通常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福利政策。这样的政策为处于底层的女性提供了帮助,使她们可以依靠国家资源继续生存。[8]

毛泽东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打破传统的性别等级观念,使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人的地位。虽然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男性权力并没有被本质性地改变,但女性作为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动者的实践活动重新定位了女性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即女性是具有独立社会位置的人,这是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

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与性别分化

何为中国特色的市场化?30年来,对此没有统一答案。众说纷纭中,笔者认为至少有一点共识。就是中国的市场化是以国家力量主导的,政府出台的各类政策直接作用于市场化的进程。如果说计划经济是一种由国家主导的有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话,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转型的状况下,国家主导的力量使以计划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并没有完全退出,还有很强的制度路径依赖。对后共产主义中欧的阶级形成的研究认为,在中欧的前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无须资本家打造的资本主义”。[10]引用这一概念是想强调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亦有类似的现象,是一种强国家意义上的市场化过程。那么,这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性别分层的影响亦是多重和多方面的。

(一)市场化下的性别间分化

首先,因市场竞争,两性在工资收入上出现了结构性的分化。1990年第一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发现,城市男女职工平均月收入分别为193.15元和149.60元,女性的平均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7.4%;农村男女年平均收入分别为1518元和1235元,女性年均收入是男性的81.4%。[11](P84-89)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表明,城镇在业女性包括各种收入在内的年均收入为7409.7元,是男性收入的70.1%,男女两性的收入差异比19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其前一年的年均收入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入的

59.6%,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12]性收入差的迅速扩大更多地归因于市场因素:一是女性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更多地被排斥到了没有社会保障、充满弹性、低工资的非正规就业领域。或者说,女性更多地退出了正规劳动力市场。二是市场化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职业性别隔离,出现了以职业间收入差为基础的两性收入差别。

第二,出现了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在对教育水平、工作年限、职业、单位类型、单位规模、党员身份以及地区等变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即排除了上述这些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1988年女性就业者的平均收入与男性就业者平均收入之比为0.9039,即女性平均收入为男性的90%;1995年两性平均收入之比下降为0.8869,即女性平均收入为男性的89%;2002年女性就业者的平均收入与男性就业者平均收入之比为0.8737,即女性平均收入为男性的87%。1988至1995年期间,女性就业者平均收入占男性就业者平均收入的绝对百分比下降了

3.44%;相对百分比则下降了1.7%。1995至2002年期间,女性就业者平均收入占男性就业者平均收入的绝对百分比下降了1.03%;相对百分比则下降

1.32%。这些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最初的10年里,市场机制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但在最近的10年里,性别歧视因素成为影响性别收入差异的更重要因素。[13]

第三,市场化提高了性别隔离的状况。对7省11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1985年至2000年44-51种职业的性别隔离程度有所提高,职业种类有所增加,对女性隔离的职业数目远多于对男性隔离的职业数目,白领职业对女性的隔离程度大于蓝领职业,体制外单位对女性的隔离大于体制内,沿海省份的职业性别隔离程度高于内陆省份。[14]

第四,女性化职业贬值。有资料显示,以女性为主的企业其工资水平较低,即性别本身是重要的分层要素,中国存在女性职业“贬值”状况。20世纪90年代早期,中国的销售和服务业同时存在女性化和收入下降的趋势;同时还发现企业的女性比例与其员工的平均工资成反比。[15]

从性别比较的视角,两性间的分化是明显的,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性别隔离、

性别收入差和女性化职业的贬值。

(二)市场化下的女性间分化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学者都看到市场化为女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较少的研究看到了变化的复杂性,这就是市场化不仅带来性别间的分化,也带来了女性间的分化,妇女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的性别隔离状况存在差异。研究认为,职业的性别隔离确实是当前中国城镇职工性别收入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其作用仅限于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的职业性别隔离对收入差异的作用并不显著。这说明,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层机制在体制内外存在重要区别。在国有部门,男女收入差异来源于结构性的因素——职业的性别隔离,它以职业的性别构成为依据拉开职业间的收入差距,导致了收入的性别不平等。在非国有部门,决定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男女个体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由此该研究置疑了有关非国有部门的性别歧视程度高于国有部门的观点以及市场化会增加性别歧视的观点。[16]

第二,白领和蓝领的性别隔离存在差别。女性在不断向白领职业领域扩张,而蓝领和半白领职业的性别隔离状况却在继续维持,性别隔离仍然存在。[17]白领工作场所的工作压力是泛化的,无性别差异,这使女性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接受独立奋斗的观念。这种看似“去性别化”的工作状态,既是资本主义工作过程对女性的异化,也是女性在异化中获得独立的过程。[18]

第三,时代变迁上存在差异。比较1982至2000年的职业性别隔离,可以看出,2000年的职业性别隔离指数D为0.407,意味着超过40%的男性或女性在

职人员需要转换他们的工作才能达到职业的性别整合。在时间上,20世纪80年代的性别隔离程度有所上升,进入90年代,则开始呈现下降趋势。[19]

第四,在市场背景下,女性是作为可供满足资本需求的不同劳动力被纳入到市场中的,女性自身的人力资本特点成为分化的主轴。加入年龄要求的性别分层或女性分化是出现了有关青春女性、生育女性和成熟女性的新分类;加入性化想象力的分类要素,又有了有关与相貌、身材相联的女性分化。

事实上,市场化的出现给女性带来的并非全部是负面作用,市场对两性的作用是依赖于传统的性别等级秩序,一旦进行性别比较,不平等就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劳动力市场并不是个统一的市场,它本身就是分层的,各类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性别、阶级和城乡身份的多种重叠,性别分化是明显的,而性别内的分化更是市场化的重要结果。

四、性别的社会流动、女性能动性和精英女性

从社会流动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中涌现出两大类引人关注的女性群体,一是女性低端劳动力群体,二是精英女性,皆具有市场条件下女性社会流动的结果,表现出了女性社会流动的能动性。市场化确实给两性向上流动带来了机会,女性亦可以借助其他身份来实现社会流动,只是其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和可能达到的高度会有性别差异。

首先,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成为低端劳动力的主体,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获得了向城市流动的可能性,从事一些低端的女性职业,如家政工、护理工、服务员,等等。相对于乡村,这些女性获得了向城市流动的

可能性,并能够依靠自身劳动获得报酬;同时,她们又处于劳动力市场的低端,难以继续向上流动。面对这种复杂的流动状况,多数研究带有性别批判的色彩,强调工业化进程中的性别不平等。对打工妹的研究,展示出现代性对其生活的全方位影响,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依然是性别分化的。[20]以打工妹来说,她们因为深陷三重压迫中,作为主体她们有阶级的经验,同时又要努力抵抗国家与市场力量的侵蚀,这些个体经验要求她们实现自我定位,是主体权利的掌控。她们的社会抗争既是打工者对制度和资本的反抗,也是女性对父权制文化的挑战。[21]有也学者指出,在市场化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女工数量减少,但在制造业中的女工比例反而增加了,这意味着以打工妹为主体的中国女工正在以一个阶层的面貌出现。[22]

对流动农村妇女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流动劳动力的结构还是流动的模式,均呈现性别化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男性优势,在很长时期内流动民工中男女比例都保持着男6成多、女3成多的相对稳定比例,男性劳动力一直保持着转移优势。(2)在外出和回乡上,男女农民有不同生涯特点,虽然同为候鸟式流动,男女农民在流动模式上仍表现出性别差异,女性外出务工者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女性20岁以前外出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即女性外出务工年龄比男性低,回流率比男性高,婚姻对男女两性回流的影响不同。男性外出打工具有持续、长期、婚姻状况影响较小等特点;女性外出打工具有间断性、不稳定性和受婚姻状况影响较大等特点。[23]

对集聚了大量外来工的小型餐饮业的调查发现,其劳动关系与性别分层紧密相关,在拟家庭化的劳动关系中,阶级身份、性别身份和年龄身份重叠在一起,它为男性提供了更大的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并把女性固化在底层的阶级地位上,并进一步削弱了群体的团结。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

充斥着剥削但却极少公开反抗的原因,因为借助劳动的性别分工,社会给予了男性更多的好处,其结果是弱化了边缘劳动力的团结。这些劳动力不会因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相同的结构位置而结合起来共同抗争,因为由于有劳动的性别分工和年龄分工,在生产过程中两性具有了不同的结构位置。[24]

笔者对家政工的调查发现,低端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既表现出市场需求,同时,其较低的进入门坎为底层妇女的经济独立或摆脱丈夫家暴等提供了可能。在全球生产链的背景下,为了在世界体系中维持中国的经济竞争能力,保持大量的体力充沛的廉价工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女工群体的更替依然要不断演变下去。[22]

女性低端劳动力同样在工作经历中发展出自己的能动性。打工妹对老板的看法,对不平等的敏感度,对工业生活和自身(包括身体)的感受,都因她自身在企业层级架构中的位置而变化;在“像条狗”的处境中,“命定论”被明确的阶级对立的立场所代替。[25]打工妹作为劳动主体预示着社会抗争的新蜕体以及来自社会底层的“沉默的社会革命”的到来。这是新型劳动主体的形成过程,阶级的形成与解体过程同时存在。打工妹这个特殊的打工主体不仅体现了生产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与文化论述、消费关系、社会网络、家庭关系、性别比喻以及社会抗争。如果说,传统的阶级主体是一个将自己外化于他人之外的他者化的结果,那么,这个新的打工主体则是“行动者的回归”。打工妹是女性的打工主体,她们的社会抗争不应该被简化为传统的“阶级斗争”,她们的社会抗争既是打工者对制度和资本的反抗,也是女性对父权制文化的挑战。[21]

值得注意的是,当主体性与城市化进程以及消费社会的产生相遇时,解释上存在诸多困境。有研究指出,进城的打工妹在视觉上,其社会身体呈现出显著的

社会等级差异,如何打扮得像城里人,是打工妹从进城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的身体城市化历程;城市话语不仅是打工妹与城市世界和城里人进行沟通的媒介,同时也是她适应新的社会身份或扮演新的社会角色的基础;城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累,是打工妹与城市社会互动的基础,是她们城市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都市中的打工妹”以及相关组织的研究展示了等级化的多种复杂关系,打工妹自身、具有一定体制背景的打工妹组织、城市中的精英等等组成了复杂的社会等级关系,打工妹的主体性以及被再次叙述的女性主体性等在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中,有新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着多元的、特别是城乡关系加剧的性别等级化。[26]这表明,低端女性劳动力作为主体既有其自身能动的一面,也受到性别文化、消费主义和生产关系的多重制约。

第二,在市场化条件下,一批女性精英得以涌现,包括女性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2007年,中国地(厅)级女干部的比例为13.7%,比2005年的12.9%提高了0.8个百分点;县(处)级女干部的比例为17.7%,比2005年的17.2%提高了0.5个百分点。[27][28]截至2008年,全国女干部的比例达到39%。[29]2008年,全国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44.92%。

[30](P50)同时,女企业家的比例也在增加,在16%-20%左右。这些女性精英的成长之路可能是艰难的,但女性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虽然精英多数依然是男性,女性成为精英的成长之旅中充斥着各种性别排斥,但是女性通过能动性的发挥,还是有不少女性可能进入到精英行列中。

女性进入高等学府是其改变身份和进一步职业发展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需要对高等教育改变性别分层的作用做全面评估。对北京大学近30年

(1978-2005年)本科招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女性进入北京大学经历了从性别排斥到性别均衡的过程。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是有限的进步。其局限之一在于,北

京大学录取的新生中男女生人数比例均衡的事实背后是明显的阶层分离与城乡壁垒,性别维度的公平是一个跛足的公平。其局限之二在于,女性在专业选择中存在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因此,在男女生入学机会接近均值的情形下,更需谨慎面对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对于女性个体而言,专业选择与专业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男性主导知识训诫的过程,这同样是一个有限且有疑问的发展过程。[31]对高端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即使女性能够进入以男性为主导的领域,她们依然处于被歧视的状况。例如,男性在主要的社会职业领域,包括科学领域一直占有绝对的特权地位。他们作为多数者群体,无形地压制着占少数的妇女群体的参与;妇女处于边际地位,处于“外圈”,难以跻身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圈子之中。[32]

对乡村女性管理者的研究发现,女性“顶破”土层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通过传统的“做积极分子”的方式、有通过“亲属关系相助”的方式,但更多的新路径是“以能力胜出”、“新的家族路线”、“掌握机缘”等等,而“出人头地”和因性别不平等的切身体验构成的“争气”成为其成功的动力源。这表明,中国农村改革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二元划分和在价值观念上的等级序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男女两性在这两个领域的分布,妇女对农村公共生活的影响力在加大。[33]

对女性进入网络和建立自己网站的研究表明,网络满足了女性摆脱性别身份的负面体验的需求,并为女性提供了自行建设心理家园的可能。网络作为社会情境为人们提供了性别建构的心理空间。个体的自主性被网络这一特性激发出来,个体的需要被重新性别化了,对网络的评价也重新性别化了。网络屏蔽掉的性别被捡拾起来,由女性自己进行再建构。这一反性别刻板印象、性别社会态度的建构,使这些女性离不开自己的网站,网站成为这些女性与社会性别之间的保护带。

[34]

精英女性在争取向上流动机会方面显示出比其他类女性更多的经验和能动性。与男性相比,女性面临更明显的社会性别因素的限制,女性个体反限制的努力使个人付出高昂“代价”;不同阶层女性的上升流动经验差异明显,女性行政管理人员、教科文卫专业人员和经理人员在最近的职业变化中,均有半数以上的人有向上流动经验,但其他阶层女性向上流动的经验缺乏。[35]

总之,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成为形塑性别分层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市场借助社会性别等级秩序继续维持和再生产劳动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使两性的收入差加大、职业的性别隔离增强和女性化职业贬值;另一方面,女性作为社会人的实践,使其主体性在不断增加,女性无论是作为低端劳动力,还是新型的女性精英,都展示出其独立和多元的状态,并成为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英]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美]E·O·赖特.美国阶级结构[A].李路路、孙志祥主编.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Firestone,Shulamith.性别的辩证法[A].载David B. Grusky编.社会分层[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J].浙江学刊,2000,(2).

[5]高小贤.“银花赛”:20世纪50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J].社会学研究,2005,(4).

[6]佟新.异化与抗争——中国女工工作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蒋永萍.两种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妇女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2003,(1).

[8]王天夫,赖扬恩,李博柏.城市性别收入差异及其演变:1995-2003[J].社会学研究,2008,(2).

[9]蔡禾,吴小平.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J].管理世界,2002,(9).

[10][美]吉尔·伊亚尔等著,吕鹏等译.无须资本家打造资本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观(全国卷一)[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

[12]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R].2001年全国妇联内部刊物.

[13]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2).

[14]蔡禾,吴小平.社会变迁与职业的性别不平等[J].社会,2005,(6).

[15]Parish, W. L. & S. Busse. Gender and Work[A]. in W.Tang & W. L. Parish. Chinese Urban Life under Reform: The Changing Social Contrac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6]吴愈晓,吴晓刚.城镇的职业性别隔离与收入分层[J].社会学研究,2009,(4).

[17]李春玲.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9,(3).

[18]朱健刚,曋凯.工作、权力与女性认同的建构——对广东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国白领女性的个案研究[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1).

[19]吴愈晓,吴晓刚.我国非农职业的性别隔离研究1982-2000[J].社会,2008,(5).

[20]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J].社会学研究,1997,(1).

[21]潘毅.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05,(2).

[22]李若建.女工:一个重生的社会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4,(4).

[23]金一虹.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社会性别和两种生产的二元分割[J].妇女研究论丛,2009,增刊.

[24]佟新.性别、阶级和流动——以小型餐饮业为例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3).

[25]潘毅.开创一种抗争的次文本:工厂里一位女工的尖叫、梦魇和叛离[J].社会学研究,1999,(5).

[26][澳]杰华著,吴小英译.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7]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国家统计局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Z].2008.

[2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状况[R].2005.

[29]黄晴宜.在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8-10-31.

[30]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1]刘云杉,王志明.女性进入精英集体:有限的进步[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32]林聚任.论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性别分化[J].开放时代,2003,(3).

[33]金一虹.从“草根”阶层到乡村管理者[J].妇女研究论丛,2002,(6).

[34]杨宜音,王甘等.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性别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互联网[A].孟宪范主编.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5]王凤仙,丁娟,宋月萍,黄桂霞.影响女性阶层上升流动的社会性别因素——北京职业女性阶层流动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3).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 ---- 张传鹤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认识维护妇女平等就 业权、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的发展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妇 女在就业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本文拟就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问 题作些探讨。一、对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所谓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指 用人单位基于性别原因,或拒绝接受女性,或提高女性的录用标准,或以结婚、怀孕、 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工或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或不重视妇女的升迁机会,或使 女性与男性相比同工不能同酬。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遭受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 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性别偏见的作用。首先,传统性别偏见常常先入为主地在人们头脑中树 立起“女不如男”的观念。能不能全面正确地评价男性和女性,首先涉及到我们在评价 男性和女性时能否端正立场,也就是能不能采取一种尽可能客观的立场。有的大男子主 义者就是认为女子不如男,更为可悲的是,有些妇女姐妹身为女性,也自愿接受了这种 观念。其次,对男性和女性评价的方法不科学也强化了性别偏见。评价男性和女性的方 法对评价的结果也很重要。实际上有的人看问题比较辩证全面,有的人看问题则倾向于 以偏概全。如果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男性,实际上男性也不是那么完美,他们也存在许多 缺点。笔者在这里无意贬低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各种优点和美德,只是说男性和女性一 样,也会有缺点和不足,不能通过不适当地抬高男性来刻意贬低女性。再次,是具体地 看一位男性或一位女性,还是抽象地看一位男性或一位女性,对我们能否正确评价男性

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2002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上海市职介中心 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是上海成功取得世博会主办权的一年,上海的GDP 连续第十年以超过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就业问题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受到各级党、政府组织更大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上海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新网络运行,覆盖面扩大 2002年1月4日,新的“上海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开始运行,相当一部分原先活动于街道层面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被纳入网络管理范围,劳动力供需总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2002年先后有15000余家用人单位进入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所发布招聘信息,共招聘本市劳动力48.37万人,比2001年的35.34万人和2000年的34.05 万人,分别增长了36.9%和42.1%。 2.2002年本市求职人数为57.42万人,比2001年的38.03万人和2000年的34.97万人,分别增加了51.0%和64.2%。 二、求职者素质有所提高 1.持有中、高级证书的求职人数成倍增长。持有中级证书的从2001年的3.77万人增加到2002年6.65万人,持有高级及高级以上证书的从2001年0.16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0.38万人;这表明政府补贴培训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 2.高中以上学历的求职人数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23.92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4.16万人,增幅达42.8%。 三、供求总量矛盾更加突出 从供求比较分析来看,求职人数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招聘人数的增幅,求人倍率为0.84,比前两年明显下降。 反映供求平衡状况的求人倍率连续两年下降,劳动力需求缺口日益扩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来源有三:第一,2002年借助新系统的运行和就业援助员工作的开展,让一部分以前不了解公共职业介绍功能的劳动者到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第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劳动力机械增长幅度加大;第三,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历史使命,劳动力资源全面实现市场化配置。 四、制造业需求量激增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其影响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及其影响 摘要 劳动力市场歧视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研究成果证明,劳动力歧视不仅违背机会均等的原则,破坏社会公平,降低社会效率;同时也造成被歧视者的就业困难,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发展,使他们成为就业领域里相对的弱势群体。显然,这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就业范围越来越广,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现象也逐渐明显,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劳动歧视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无论对建设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还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劳动者自身发展的问题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歧视制度文化

Abstract Discriminations in labor market generally exist not o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xistence of discriminations in labor market shows that it violates the principle of opportunity equity, destroys social equity and decreases economic efficiency. Meanwhile it lead to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the discriminated,seriously affects their life quantity and selves-development, which make them become a vulnerable group. Obviously, it absolutely turns away fro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employment scope of people is also increasingly extensive, discrimination phenomenon in labor market gradually clear, many scholars focus on it with each passing day. So researches on discrimination theories of labor market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an positive sificance for constructing a mature labor market, solving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self-development of labor market. Keywords: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Discrimination;Culture;Institution

川大《人口社会学(1)1152》19春在线作业21答案

《人口社会学(1)1152》18春在线作业2-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5 道试题,共50 分) 1.五分位法是用来测量()。 A.收入 B.职业声望 C.社会声望 D.贫困人口 正确答案:A 2.()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A.人口的婚姻结构 B.人口的空间结构 C.人口的性别结构 D.人口的年龄结构 正确答案:C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A.生育过程 B.衰老过程 C.死亡过程 D.迁移过程 正确答案:B 4.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了两种减少人口的途径,其中,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的抑制力量成为()。 A.积极抑制 B.预防性抑制 C.道德抑制 D.补充抑制 正确答案:B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育意愿的是()。 A.生育目的 B.生育数量的看法 C.生育成本的预算 D.有关子女的看法 正确答案:C

6.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属于()。 A.生育制度 B.生育规范 C.生育的物质设备 D.生育意愿 正确答案:C 7.()反映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A.家庭模式 B.家庭结构 C.家庭规模 D.家庭生命周期 正确答案:C 8.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是()的关系。 A.同向变化 B.反向变化 C.因果关系 D.互相促进 正确答案:D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再生产的模式的是()。 A.原始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B.过渡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C.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D.未来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正确答案:D 10.人口的()是指人口依照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而形成的结构。 A.自然结构 B.空间结构 C.阶级结构 D.社会结构 正确答案:D 11.家庭计划的核心是()。 A.提高人口质量 B.提高人口数量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市场分析)年四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 告

概述 2010年4季度全市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的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比3季度减少了7866个岗位,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74个岗位;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 本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继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出现壹个供需俩旺的“小高峰”后,本季度虽然求职人员有所增加但各类单位的需求人数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预计春节后将迎来新的高峰期。 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然需求活跃,第三产业经过三季度的小幅下挫后,本季度需求比重猛增9.31个百分点,需求比重达到6 3.38%,继续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3.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更加深入的开展,大大缓解了“4050”人员的就业困难,45岁之上人员的需求比重增加了1.04个百分点,求人倍率为1.07;对技能无明确要求岗位的需求比重仍维持于37.63%。 4.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重增加了6.48个百分点,求职比重也上升了3.16个百分点,于各种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中,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于1以下,这说明用人单位对人

力资源的文化要求逐渐提高,进入市场求职者的整体素质也于逐步提高,但求职者整体文化技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仍没有改变。 分析 壹、供求总体情况 表1.供求总体人数 本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各类用工单位共提供岗位67487个,进入市场求职的人数达55960人,比上个季度增加了7711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375人。本季度求人倍率为1.21,和上个季度相比提高了0.03,总需求仍略大于总供给。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表2.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

劳动力市场、性别和社会分层 佟新 2012-7-30 11:09:00 来源:《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5期【内容提要】本文将性别因素引入社会分层的研究,建立理解转型社会的中国性别分化的理论框架,以分析已出现的性别间和女性间的分化。一是重新评估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性别分层及其后果。毛泽东时代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等级观念,使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人的地位。虽然男性权力并没有被本质性地改变,但女性作为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动者的实践活动重新定位了女性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即女性是具有独立社会位置的人,这是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提条件。二是重新评估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对性别间分层和女性间分层产生的影响。从性别比较的视角,两性间的分化是明显的,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性别隔离、性别收入差和女性化职业的贬值。从劳动力市场看,劳动力市场因性别、阶级和城乡身份等带来的多元性,产生了性别内的分化。劳动力市场中涌现出女性低端劳动力群体和女性精英群体,无论她们是来自农村的女性,还是借助其他身份和能动性获得了精英位置的女性,她们都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性别;社会分层;性别分层;社会流动 【作者简介】佟新(1961-),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劳工研究、性别研究、城市化等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城市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的变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以及全球生产链式的劳动分工深刻地影响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入性别概念,分析市场

力量对女性社会分层的作用与女性内部发生的分化,是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问题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理解性别分化与阶级分化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分层理论:劳动力市场与性别分化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劳动力市场因素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内容,如果再将性别变量加入其中,社会分层就变得更为复杂。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指出:“性别本身是分层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范例。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所有社会的男性都比女性拥有更多的财富、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现代社会中,由有关性别与分层的研究提出的这一重大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解决起来却十分困难。这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依据阶级分化来理解性别的不平等。”[1](P376)同时,还应当包括通过性别分化来理解阶级的不平等。 传统社会分层的理论有三条主要脉络: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阶级概念,用社会分工和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分层标准。二是韦伯主义的分析方法,使用市场地位(收入)、市场机会(职业)和职业声望分析社会分层。三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强调不同的职业位置和专业分工呈现的社会分化。进入21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呈现出新的综合,它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E·O·赖特(Wright)强调阶级不能简单地依靠职业来定义,还应当从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进行分析,以个人与资本、决策、他人工作等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定义阶级。上述种种研究皆缺少性别视角,只有赖特强调了将家庭纳入分析中,特别要分析性别分工的作用。[2] 女权主义学者注意到性别视角在分层理论中的缺失,并力求将其纳入分析视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作者:————————————————————————————————日期: 2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学生姓名:孙娇娆 学号:201103131033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一班 指导老师:郑伟波

相关概念:1、歧视,顾名思义,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它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 2、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方面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分为工资收入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 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据专家预计,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得不承认,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包括种族、工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宗教、地域、国籍等等。下面主要从性别、身体素质这两个方面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一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性别歧视身体素质歧视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 一、导论 2011年03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的性别歧视案件诉讼举行听证。众所周知,沃尔玛是美国拥有雇员最多的企业,目前全球共拥有4300多家门店,员工达140万人。据说曾在沃尔玛工作过的160万女性雇员都可能加入这次集体诉讼。美国媒体预测,如果法院准许这些女员工提交集体诉讼,那么此案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有关性别歧视的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该公司也将面临着上百亿美元的赔款。此次裁决也将为未来劳动歧视诉讼设定先例。 这个性别歧视案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各地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事件纷纷被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二、典型的歧视案件分析 2、1性别歧视 这起引发全美关注的案件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今年48岁克里斯蒂是最早发起诉讼的人之一,她在1986年就开始在沃尔玛工作,到2000年,她已经成了所在超市里工龄最长的小时工,但她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和那些工龄只有自己一半的男性员工一样,同时她提出担任领导职位的要求都被上级忽视掉了,而这些职位总是被新聘用过来的男性占据。于是,她走上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并且克里斯蒂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发现和自己有着类似遭遇的女性很多,她们认为女性在这里被视为“二等雇员”。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零售业巨头陷入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呢?答案不言而喻。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尽管我们总是高喊男女平等,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婚后妇女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而在现代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 上述案件代表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的表现。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不仅表现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劳动着就业艰难,还表现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人为7409.7元,是男性收人的70.1% ,男女收人差距比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99年的年均收人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人的59 , 6%,男女收入差距比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发表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浅析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学生姓名:孙娇娆 学号:201103131033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一班 指导老师:郑伟波

相关概念:1、歧视,顾名思义,是指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它是一个明显带有贬义的词汇。 2、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具有相同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并最终表现出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劳动者,由于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方面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分为工资收入歧视、雇佣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 劳动力市场存在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随之产生,据专家预计,201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有利于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目前的状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不得不承认,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包括种族、工资、性别、年龄、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宗教、地域、国籍等等。下面主要从性别、身体素质这两个方面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具体分析一下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歧视性别歧视身体素质歧视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 一、导论 2011年03月30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的性别歧视案件诉讼举行听证。众所周知,沃尔玛是美国拥有雇员最多的企业,目前全球共拥有4300多家门店,员工达140万人。据说曾在沃尔玛工作过的160万女性雇员都可能加入这次集体诉讼。美国媒体预测,如果法院准许这些女员工提交集体诉讼,那么此案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有关性别歧视的最大规模的集体诉讼,该公司也将面临着上百亿美元的赔款。此次裁决也将为未来劳动歧视诉讼设定先例。 这个性别歧视案件引发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关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由此,各地关于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事件纷纷被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二、典型的歧视案件分析 2、1性别歧视 这起引发全美关注的案件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今年48岁克里斯蒂是最早发起诉讼的人之一,她在1986年就开始在沃尔玛工作,到2000年,她已经成了所在超市里工龄最长的小时工,但她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和那些工龄只有自己一半的男性员工一样,同时她提出担任领导职位的要求都被上级忽视掉了,而这些职位总是被新聘用过来的男性占据。于是,她走上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并且克里斯蒂在打官司的过程中发现和自己有着类似遭遇的女性很多,她们认为女性在这里被视为“二等雇员”。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零售业巨头陷入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呢?答案不言而喻。性别歧视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尽管我们总是高喊男女平等,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在我国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婚后妇女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何尝不是一种歧视。而在现代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对妇女的歧视现象从古至今便一直存在。 上述案件代表的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的表现。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不仅表现为与男性相比,女性劳动着就业艰难,还表现在男女“同工不同酬”。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城镇在业女性年均收人为7409.7元,是男性收人的70.1% ,男女收人差距比90年扩大了7.4个百分点,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的女性99年的年均收人为2368.7元,仅是男性收人的59 , 6%,男女收入差距比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对于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发表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阶级或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波普诺教授认为,这种社会地位是指在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2.“十二阶层说”:零点调查基于数据提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一个分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人员(0.6%)、私营企业主(1.4%)、企业管理人员(0.6%)、专业技术人员(5.2%)、高级行政人员(2.8%)、初级教育文化工作者(2.5%)、办事人员(4.9%)、工商服务人员(10.4%)、个体户(14.3%)、工人(14.7%)、农业劳动者(31.8%)、无业、失业人员(10.7%)。 3.“七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培林、张翼将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消费分层的划分依据,划分了七个阶层:最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7.2%、富裕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0.6%、中上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7.7%、中间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22.0%、中下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为19.7%、贫困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12.9%、最贫困阶层,占家庭百分比为9.9%。 4.“四大利益集团说”:清华大学李强、孙立平、沈原教授提出。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特殊获益者群体是在改革20余年中获益最大的人,如民营企业家、各种老板、公司董事长、高级经理、工程承包人、市场上的各种经纪人、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与外资、外企结合的外企管理层、技术层等等;普通获益者群体是改革以来在经济以及各种社会资源方面获得了明显的利益的群体,包括各个阶层的人,其中既有知识分子、干部,也有普通的经营管理者、办事员、店员、工人、农民等;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是指在改革的现阶段利益受到损害者,包括在改革前期获益的前两个群体中的一部分,如城镇中的失业、下岗人员;社会底层群体指贫困地区的农民等等。在此基础上,李强教授将第一个群体称为上层,第二个群体称为中层,第三个群体称为中下层,第四个群体称为底层。同时,李强教授认为对目前各个社会群体之所以难以命名,恰恰反映

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浙江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全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下面,我将以浙江省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矛盾 当前,浙江省劳动力供求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有时间性结构矛盾、区域性结构矛盾、性别性结构矛盾、年龄性结构矛盾、文化性结构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等。接下来,我就围绕这几类矛盾展开分析。 (一)时间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浙江省求人倍率呈上升趋势,时间特征从季节性、行业性向持续性、常年性转变。2005 年以前,结构性矛盾一般呈现出季节性和行业性特点,一般在农历春节前后较为突出。2005 年以后,求人倍率逐年上升,表现为常年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从描述统计量看,需求人数离散程度较强,反映出产业结构调整用人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见表1)流量差距不断缩小的现象表明,浙江省劳动力供应将日趋紧张。 表 1 2005年至2011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时间特征 (二)、区域性结构矛盾 从发展趋势看,不同区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特征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变。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求人倍率一直较高;2009 年金融危机以来,湖州、嘉兴、金华、丽水等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也呈上升趋势。从描述统计量看,由于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求人倍率不同程度上升,也反映出经济区域内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 (三)、性别性结构矛盾

简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简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 【论文摘要】: 卢梭说过:“人是生而平等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却是普便存在的。歧视夺走了人们的自由和权利,夺去了人们的尊严,甚至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是广泛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不仅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劳动者自身利益。本文首先给出了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歧视的概念、即对劳动者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设置壁垒,使生产率相同的劳动者受到不同的待遇;然后探讨了歧视的来源问题、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歧视所带来的经济成本,最后提出了政府在减少歧视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市场歧视来源歧视表现措施壁垒 【正文】 (一)歧视的来源 要想解析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歧视问题,就应该先揭示出歧视的来源,从而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岐视以便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消除岐视。 (1) 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普通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2)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动。 (3) 观念管制。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个人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主、作为同事的雇员以及顾客不喜欢与某些属于特定群体的雇员打交道而造成的;歧视的第二个来源是先入为主的统计性偏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雇

就业性别歧视原因及对策

谈谈我国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 字体大小:大中小小蕊发表于 2010-06-08 16:27评论0条阅读154次性别歧视是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从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对我固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对策建议。希望为我国性别歧视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本毕业论文范文来源于专业提供职称论文发表等服务的中国毕业论文网,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一、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而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就业比重仅占总就业人数的37.8%,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率,且低于女性的自然人口比。在失业率方面,全国实际失业人口中女性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失业率。2003年男性失业者下岗的占37.7%.女性失业者中下岗的占42.1%。另外,我国政府一贯主张男女要同工同酬,反对歧视女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却仍然普遍存在。根据我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资料,在一些服务业的一线中.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53%左右,而在管理和技术行业中.该比例为74%左右。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二、我国就业市场中性别歧视存在的原因 目前我国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存在市场因素和传统文化两方面。 1.企业在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性别歧视产生的经济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承担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责任。一般来讲,在女性就业生涯中,存在着一个就业生涯低谷期(生育期)。由于国家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按规定享受的产假期间,工资照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男女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会比较雇佣男性和女性的收益,倾向于选择雇用男性就业。从经济学角度看,为了使使用资源的成本降到最低,企业必定会对男女预期成本进行比较.比较之下。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倾向于“择男舍女”以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理性“雇主的决策。虽然国家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在雇佣方面存在性别歧视,但这是对所有的用人企业而盲的,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即使其不这么做,通常也不会受到惩处或遭受损失。所以每个用人企业在招聘和录用人才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想承担因为女性生育问题或体力差别给本单位所带来额外成本,就拒绝使用女性人才。 2,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传统文化对女性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前市场歧视和市场中歧视两方面;所谓前市场歧视指在就业未进入市场前就存在的歧视;市场中歧视(后市场歧视或当前市场歧视)指就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受的歧视。前市场歧视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上。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赡养父母的责任基本由儿子承担。父母(家庭)更愿意在儿子身上进行教育投资。他们将受教育的机会给男性而不是女性,其结果是降低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后者对就业者的基本要求是受过高等教育。由于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获得技能的机会少于男性,因而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业比较困难。 假定雇主对女性劳动者存在个人偏见,认为女性是不如男性的.在相同条件下不愿意雇佣女性劳动者,只有在女性劳动者的薪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才会雇佣她们。其具体表现就是在同一行业的同一职位中女性的工资低于其男性同事。雇主偏见的另一表现就是女性劳动者即使被雇佣.在同样条件下.男性培训进修以及升职的机会更大一些。 3.就业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是我固性别歧视产生的主要原因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中国社会分层与标准(讲稿) 一,社会分层的定义 二,社会分层理论 整个社会分层理论就是两大派,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用社会阶级理论来解释整个社会结构,他认为工业化以后,整个 社会就是两个极端的阶级:一个无产阶级,一个资产阶级。马克思理解这个社 会就是阶级社会,这个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很重要,马克思重视的是生产过程,拥有了生产资料,就可以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就可以剥夺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和 剩余价值,造成社会不平等。这种社会不平等是由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造成的,所以产生了一个两极矛盾对立的社会、异化的社会,要推翻这个异化的社会、不公平的社会,就需要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韦伯进行了三点修正,把阶级的概念拓宽了,不仅仅是个生产资料,还有 一个市场机会,市场机会也能影响你的阶级地位,市场机会的多寡也能决定你 的社会地位。这是第一点修正;第二点修正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权力对社 会地位的影响;第三点修正就是他认为马克思忽视了社会声望对社会地位的影响。所以韦伯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多元的,称为多元分层理论。个人的社会 地位不仅仅是经济基础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问题,社会声望还是非常 重要的。多元分层理论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 声望 三,社会分层的特点 (一)每一层次内的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大致的相同的地位,在经济关系、政治倾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 的相似性 (二)不同的层次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 (三)三是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 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当特定的社会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 不平等体系固定下来,并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时,这种不平等就被制度化。社会不平等的制度化,提供了社会分层的产生机制。 (四)现象和过程的统一。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劳动力市场调查与探究 一、劳动力市场综述 (一)劳动力市场含义、功能及特点 1、劳动力市场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其基本内涵是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劳动者)和劳动力的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自主达成劳动契约关系。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资源和生产要素都要由市场作基础性的配置,这包括土地、资金、原材料、技术、劳动力等,而在这些生产要素中,其他都是物的要素,只有劳动力是人自身具有的要素,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市场体系中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独立完整的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第一、以劳动力成本的杠杆分配劳动力,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这里劳动的支配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根据投入产出的原则作为劳动力配置的基本目的。 第二、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成本相对降低。当劳动力供不应求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在任何一个劳动市场中,都存在着劳动者把自身拥有的劳动力交付给经营者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报酬状况都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三、竞争机制是劳动市场的又一个重要功能。劳动者素质与劳动力成本是决定劳务市场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为选择合适的企业而竞争,企业为选择合格的人才而竞争。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研究社会不平等的两个传统。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关于什么产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回答,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社会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这种意见的代表。他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等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如某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对社会不平等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差别,都属于等级差别。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不仅存在基因,荷尔蒙,生理结构等差异,且存在着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达50种以上,一般而言,男女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5、竞争性,好胜性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生,6、在忘记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别,因此,审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的问题上,要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和分析,使被边缘化的众多女性问题浮出水面,改变社会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的正统议题的局面。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年龄地位与其社会地位一样,构成了大部分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的基础。(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集团的社会

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一、供求总体情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分别来自无锡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江阴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宜兴市职业介绍所以及崇安、南长、北塘、滨湖、新区、锡山、惠山区职业介绍所市、区两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成功、恒升、鸿鑫、世纪、政和5家民营职业介绍所,均为本季有效数,经统一汇总分析,基本上可反映无锡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状况。 1、供求总体概况 2008年一季度,各类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用人员106605人,同期共有124339名各类人员求职,求人倍率为0.86,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继续呈供大于求的市场态势。受今年春节偏迟以及恶劣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本季度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较上季度不增反降,但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增长。 表1.供求总体情况 2、产业需求概况。 第一、二、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依次为0.62%、54.86%和44.52%。 3、行业需求概况。

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占需求总数的51.95%、14.42%和11.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的用人需求呈上升趋势。 4、各经济类型企业需求概况。 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人数居各类企业的前三位,所占比重分别为31.93%、26.8%和17%。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用人需求增长明显。 5、各职业大类供求概况。 用人需求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37.87%和24.74%;求职人员则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分别占求职总数的40.36%和17.82%。 6、求职人员构成。 各类失业人员和外埠人员是求职主体,分别占求职总数的37.61%和42.9%,外埠人员所占比重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大幅上升,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比重也有上升。 7、用人需求和求职人员结构及供求状况对比 对性别无要求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5.32%,对男、女劳动者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7.41%和27.26%;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24岁、25-34岁年龄组,所占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