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古代美洲的天文观测塔

史前文明古代美洲的天文观测塔
史前文明古代美洲的天文观测塔

史前文明古代美洲的天文观测塔(图)

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古代的人或史前的人用石头砌成的有规则的排列结构。不论古人在哪里生活,他们都有一种动力驱使他们组成这些石头图案。现代人认为它们有天文学上的应用。古人对太阳、月亮、行星和星星很有研究,非常努力地探索它们运动的规律。他们很可能应用一些这样排列的结构来标记天体运动,记录时间的推移,也可能用于预测日蚀等。无论它们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古人花了大量的心思和劳力建造这些出色的建筑。

位于智肯?伊兹坦玛雅遗址的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一直以其天文构造而闻名。该馆建于一个建造精美的平台之上。建筑本身是圆形的(这在当时是很新潮的设计),旨在纪念风神伊卡特。底楼的四条通门的过道正好是四个基本方位。塔内环抱着一个环形的厅,厅外的四条通道都位于底楼四条通道形成的夹角的中间位置上。通到顶楼厅大中央楼梯大部分都毁坏了,不过上面的三个窗户还完好,这样我们一共可看到六条可能的门廊形成的连线。

其中三条是有关天文的,其一是与春(秋)分有关,另两个与月亮活动有关。反复测量后,爱文特确信第一个窗户从内侧左边到外侧右边的连线更接近于金星最北边的落点,而不是月亮的最北边的落点。同样,第二个窗户(从内侧左边到外侧右边)的连线也在公元1000年前(凯若卡天文观测塔建造于公元前1000年)给出了金星最南边的落点。

不过,指出金星的这些位置可能是这些窗户的次要职能,因为行星的极点的位置对于观察其最大高度和跨度帮助很小。而这些现象对于构造出金星轨迹图(例如玛雅古籍着斯旦手抄本中那些著名的图表)尤为重要。另外,金星的位置对于预测日月蚀没什么用,假定这是这座观测台的主要用途。

考古学家认为凯若卡的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地区观测网,这栋大馆是其中之一。它们都有和太阳、月亮的位置上的对齐,也都包括了相同的非天文的连线关系。它们也都有同样的底楼内厅结构以及精心设计的与底楼对称的二楼房间结构。考古学家注意到美墨文化在卡萨革兰特地区的渗透。假如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就是前哥伦比亚时期天文界的一次国际合作的例子了。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 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 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 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 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 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 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 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6.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

《拉丁美洲教案》

《拉丁美洲教案》 篇一:拉丁美洲教案拉丁美洲考纲 1、掌握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拉丁美洲气候类型的成因,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3、了解拉丁美洲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热带雨林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考向分析 1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2结合亚马孙流域的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3结合拉丁美洲区域图考察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气候的分布和地形质检单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掌握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是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评价设计 1、通过作图检测学生对目标一的完成情况,方式是同桌互查的方式,使一半以上同学准确作图。 2、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目标二检测情况。 3、通过完成表格及做《导与练》P196页习题1,完成对学生目标三的检测。教学过程导入:这里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陆,这里气候特点是湿热,这里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有令人狂热的足球,是生物的世界,是探险家梦寐以求的地方,这里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和我们说的南美洲有什么联系呢?展示材料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拉丁美洲就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洲通过材料找到拉丁美洲的组成和纬度范围,理解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关系,拉丁美洲包括南美洲下面,我们就跟随地理的视角走近这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大陆展示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新手入门天文望远镜使用小常识

新手入门——天文望远镜使用小常识 一、如何调试寻星镜 1、白天,先将主镜筒对准远处的一个目标(约500米远),如烟囱、空调室外机等。装上低倍率目镜(如20MM目镜)寻找目标。将镜筒大致对准目标后,调节焦距系统直到目标清晰,并使之处于主镜中心点,然后将脚架全部锁紧。 2、小心调整寻星镜上的三个螺丝,将主镜看到的目标调到寻星镜的十字架中心。 3、更换高倍率目镜(如10MM目镜),重复上述的步骤。调试时,主镜里的目标始终控制在寻星镜的十字架中心。 *寻星镜调准后,千万不要动它。观测月亮,尽量选择在“弯月”,这时能更清晰的看到环形山、月海等。 二、赤道仪的简介和调整 (一)赤道仪简介 赤道仪有三个轴: 1、地平轴。垂直于地平面,下端与三脚架台连接,上端与极轴连接,有地平高度刻度盘。绕地平轴旋转可调整望远镜的地平方位角。 2、极轴(赤经轴)。一端与地平轴相连,上下扳动极轴可调整地平高度角。另一端与赤纬轴成90o角连接,装有时角度盘,用于望远镜指向的时角(赤经)调整。

3、赤纬轴。与极轴成90o相连,上端与主镜筒成90o相连,以保证镜筒与极轴平行。下端连接平衡锤,装有赤纬度盘,用于望远镜指向的赤纬度调整。 (二)赤道仪的调整 极轴调整。使望远镜极轴和地球自转轴平行,指向北天极。 1、主镜与赤道仪、三角架连接好,把将有“N”标志的一条腿摆在正北方。调整三角架高度,使三角架台水平。 2、松开极轴(赤经轴)螺钉,把主镜旋转到左边或右边。松开平衡锤螺钉,移动平衡锤,使望远镜与锤平衡。把望远镜旋回上方,制紧螺钉。 3、松开地平螺钉,转动赤道仪,使极轴(望远镜)指向北方(指南针定向),制紧螺钉。 4、松开极轴与地平轴连接螺钉,上下扳动极轴,使指针对准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制紧螺钉。 5、松开赤纬轴螺钉,转动望远镜使其与极轴平行(亦即与当地经线圈平行),制紧螺钉。 6、从望远镜(或调好光轴的寻星镜)中观看北极星是否在视场中央,如有偏差,则需对极轴的地平方位角,地平高度角作精细调整,直至北极星在视场中央不再移动。 7、拧动时角刻度盘,零时(0h)对准指针;拧动赤纬刻度盘,90o对准指针。 至此,望远镜就与地球自转轴、观测点子午面完全平行。

大地湾发掘报告展示多项中国史前文明

大地湾发掘报告展示多项中国史前文明“之最” (2006-05-27 07:41:00)稿件来源:新华社 新华网兰州5月23日电(记者谭飞王艳明)“这是一个绵延了3000年的历史长卷,从农业、建筑、彩陶制作到绘画,大地湾考古的每一项成果都令人振奋,许多都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存在着重要关系。” 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发掘的参与者和报告撰写总负责,当上百万字的考古巨著摆在面前时,他也禁不住欣喜激动。他说:“这是大地湾考古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不光为外界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和文明信息,而且为这一重要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境内,从兰州出发,坐车5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考古发掘表明,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800年至4800年,同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一样,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因为大地湾的资料特别丰富,整理起来很不容易,加以发掘时间较长,人员有所变动,又增加了工作难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严文明在为发掘报告做序时说。 从最初的发掘到整个考古报告出版,大地湾走入人们视野已经20多年,由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许多人都非常关心其中的成果。上个世纪80年代,曾出现了一个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热潮,在此当中,大地湾考古就是被特别关注的亮点之一。 随着发掘报告日前的最终出版,许多文明的“亮点”完整地展现了出来,农业成就便是之一。考古发现表明,早在9000年前,杭州湾一带中国南方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同样,在大地湾遗址中,也有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现,这就是编号为H398的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黍,表明当时在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这一农作物种植。 “这是国内同类标本中最早的,它与希腊的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中出土的黍时代不相上下,而希腊的标本是国外最早的发现。”郎树德说,直到今天,在甘肃的一些地区,黍仍然被当作粮食作物种植,足见它的生命力和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伴随着黍的发现,在大地湾考古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石制、骨制生产工具和上万件动物骨骼。专家们认为,在从事粮食种植的同时,当时的大地湾人已经开始驯养动物,猪就是其中之一,还有黄牛、鸡、狗等。另外,大地湾人在进行农牧结合生产方式的同时,没有放弃原始的狩猎传统,性格温顺的鹿的骨骼在遗址内外的大量发现就是证据。 房屋遗址在中国新石器考古较为常见,大地湾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大地湾的房屋遗址不但丰富,而且内容重要。1978年到1984年,在历时7年考古发掘中,大地湾共发现房屋遗址240座,专家们认为,它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丰富的一次房屋遗址发现,对于史前房屋建造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重要。

湖北省黄石市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

湖北省黄石市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1题;共110分) 1. (2分)图为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 . 出生率的下降 B . 死亡率的下降 C . 自然增长率下降 D . 自然增长率上升 2. (2分)(2016·银川模拟)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 . 2500米以上地带 B . 1900—2500米地带 C . 1300—1900米地带 D . 1300米以下地带

3. (4分) (2014高一下·潍坊期中) 读美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下题. (1) 下列年份中,该市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 . 1840 B . 1890 C . 1920 D . 1950 (2) 关于该市人口数量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该市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B . 该市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C . 总体上看该市人口增长率先上升,后波动下降 D . 该市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4. (2分)有关能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 . 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太阳能、水能、风能、天然气等 C .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等

D . 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必须倍加珍惜 5. (2分) (2017高一下·济宁期中)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个地区人几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A . 甲省 B . 乙省 C . 丙省 D . 丁省 6. (2分)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是() A . 科技水平→获取资源数量→环境人口容量 B . 生活消费水平→人口文化→环境人口容量 C . 科技水平←环境人口容量←获取资源量 D . 人口文化←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 7. (4分) (2017高一下·安阳月考)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传统天文观测手段用于大地测量的研究

关于传统/天文观测手段用于大地测量的研 究的读书报告 姓名:闵翔 学号:2011206180011 指导老师:魏二虎教授 摘要 传统的大地测量由于不具有大范围,高精度,实时动态的特点,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弥补传统大地测量的缺陷,逐渐发展到空间大地测量。空间大地测量学的产生为提供更精确的地心坐标系,更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以及全天候,快捷,精确,简便的全新大地测量方法产生了可能。 关键字:传统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地心坐标系CORSE CGCS2000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geodesy does not have the feature of extensiveness,high-precision,real time dynamics.With the rapid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ditional geodesy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spacial geodesy to make up the imperfection of itself.The generation of spacial geodesy affords the ability and possibility to make the more accurate geocentric coordinate system,the more accurate earthgravitymodel and new survey method with feature of whole day,quickly,precision,and easy. Keywords: traditional geodesy spacial geodesy geocentric coordinate system CORSE CGCS2000

东西方文明都有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东西方文明都有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不同文明或者民族的神话含义都有自己的特点。西方神话启示人们的哲学智慧,东方神话体现道德修炼,教化人心。从许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看,东西方古人都是敬神的,遵守着神所教导的道理为人处事,薪火相传。 现代人相信“眼见为实”,认为目前科学无法论证的“神话”只是文学艺术的加工。但也有思维开阔的科学家和学者,从神话中获得启示,获得了别于以往的理性研究成果。而一些科学的发现,也证实了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传说。 科学家称诺亚方舟曾真实存在 人们在建造诺亚方舟。(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据《圣经》记载,上帝为重淘汰已经彻底不相信神、彻底败坏了的人类,下令信徒诺亚制造一艘庞大木舟,在洪水到来前将地面上所有动植物,按类别、雌雄一对对全部接运方舟内避难。随后,洪水淹没了地面一切,只有方舟漂浮在水面。洪水过后,方舟最后就停靠土耳其亚拉腊山。 公元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亚拉腊山考查,并在日记中写道:诺亚方舟依然停泊在某一座高山极顶之上,那里终年积雪越来越厚,将方舟淹没于千年积雪之下。 《圣经》中记录诺亚方舟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注:一肘为0.45米),也就是说诺亚方舟长144米,宽24米,高8.5米。今年4月,英国莱斯特大学物理系几名毕业生利用《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比例数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得出,这种体型的船只可承受7万只动物的重量,并能在水中漂浮。 研究结果认为,诺亚方舟确实存在过。研究人员表示,很多人认为《圣经》不可以作为科学信息的来源。当我们发现这是可以的时候,我们也很惊讶,这个概念(《圣经》作为科学研究信息来源)确实可行。 著名考古学家的发现来源于神话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教育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教育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谐,国家兴旺、繁荣的重要因素,民族关系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民族关系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课程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设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而努力学习。就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的最早人类。从课文中中国最早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从北到南都有,他们应是南北各族的先人,而从出土的文物看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即中华民族史前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逐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文明的第一篇章。在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的原始居民时期,虽然当时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但他们的习惯和生产工具被中华后人所继承形成华夏原始文明。这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到了秦汉,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7 课“两汉和匈奴的和战”,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第一次专题叙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的一课。文中民族间的交流内容丰富:“后来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畜力的骡子,就是从匈奴地区传进来的。”这大大解放了中原的农业生产力;“后来体育竞技中的摔跤、赛马也是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原的,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健体运动和业余活动。到西汉时期,西域各族人民还给中原和内地传来了葡萄、胡萝卜、蚕豆、核桃、芝麻等蔬菜和品种众多的西食制作方法。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所有中国人喜爱吃的食品,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家具——胡床、方凳传入内地,深受汉族官僚富人的喜爱,以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普及推广,以至改变中原内地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这是鲜卑族对中华民族生活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我国古代边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贡献。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今天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是由这块辽阔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主人,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勤劳勇敢的人民和各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历史。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从中国历史上看,在尚未有民族区别之前,就有部落和部落联盟的融合。在《中国历史》(初中版本)第三课“氏族公社时代的原始居民”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的融合形成华夏族的主干。我们可以把炎、黄两部落融合,看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争战可以看作趋向统一和民族大融合的战争。参加大融合的不仅有中原各族,还有周边的夷、胡、蛮、羌等族。民族间的争战是特定历史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的方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公元前221 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加以管理,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两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等,通过民族间互相学习用行政手段促

《西班牙-拉美文化欣赏》教学大纲

《西班牙-拉美文化欣赏》教学大纲 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向所有专业学生开放。通过内容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对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国家文化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现状, 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意识。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课、文化概况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熟悉西语国家的迷信说;了解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西语国家的迷信说;了解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语国家的迷信说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介绍南美洲、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美洲这三个概念; 2.介绍世界上常见的问候方; 3.讲解西语国家的迷信说; 4.拉丁美洲人种;

5.介绍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第二课、西班牙文化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了解西班牙的文化。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西班牙地理、历史,西班牙人的衣食住行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班牙的民俗活动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西班牙的地理位置 2.马德里简介与城徽 3.简要介绍西班牙历史 4.简要介绍西班牙政体 5.介绍西班牙的行政区划 6.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方言 7.西班牙人民的衣着特点、饮食习惯等 第三课、西班牙节日与人文景观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西班牙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班牙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交往禁忌。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班牙主要节日与人文景观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介绍西班牙特色食品和葡萄酒 2.西班牙住宅的特点

史前文明古代美洲的天文观测塔

史前文明古代美洲的天文观测塔(图) 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古代的人或史前的人用石头砌成的有规则的排列结构。不论古人在哪里生活,他们都有一种动力驱使他们组成这些石头图案。现代人认为它们有天文学上的应用。古人对太阳、月亮、行星和星星很有研究,非常努力地探索它们运动的规律。他们很可能应用一些这样排列的结构来标记天体运动,记录时间的推移,也可能用于预测日蚀等。无论它们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古人花了大量的心思和劳力建造这些出色的建筑。 位于智肯?伊兹坦玛雅遗址的凯若卡天文观测塔,一直以其天文构造而闻名。该馆建于一个建造精美的平台之上。建筑本身是圆形的(这在当时是很新潮的设计),旨在纪念风神伊卡特。底楼的四条通门的过道正好是四个基本方位。塔内环抱着一个环形的厅,厅外的四条通道都位于底楼四条通道形成的夹角的中间位置上。通到顶楼厅大中央楼梯大部分都毁坏了,不过上面的三个窗户还完好,这样我们一共可看到六条可能的门廊形成的连线。 其中三条是有关天文的,其一是与春(秋)分有关,另两个与月亮活动有关。反复测量后,爱文特确信第一个窗户从内侧左边到外侧右边的连线更接近于金星最北边的落点,而不是月亮的最北边的落点。同样,第二个窗户(从内侧左边到外侧右边)的连线也在公元1000年前(凯若卡天文观测塔建造于公元前1000年)给出了金星最南边的落点。

不过,指出金星的这些位置可能是这些窗户的次要职能,因为行星的极点的位置对于观察其最大高度和跨度帮助很小。而这些现象对于构造出金星轨迹图(例如玛雅古籍着斯旦手抄本中那些著名的图表)尤为重要。另外,金星的位置对于预测日月蚀没什么用,假定这是这座观测台的主要用途。 考古学家认为凯若卡的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地区观测网,这栋大馆是其中之一。它们都有和太阳、月亮的位置上的对齐,也都包括了相同的非天文的连线关系。它们也都有同样的底楼内厅结构以及精心设计的与底楼对称的二楼房间结构。考古学家注意到美墨文化在卡萨革兰特地区的渗透。假如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这就是前哥伦比亚时期天文界的一次国际合作的例子了。

欧洲史前文明的发展概述

欧洲史前文明的发展概述 a long journey into the age of iron 冰川时代/旧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万年-公元前1.2万年:大约200万年前,巨大冰盖的交替前进与后退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冰川时代,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造成了冷暖循环。几乎与此同时,在温带的非洲,一种被现代学者称为霍玛哈贝利斯的早期人种正在使用石斧、石刀和其他类似工具与自然进行着斗争。这些粗糙的石器工具虽然不断得到改进,但它们在此后的数十万年里一直是这个时代的标志。过了约100万年后,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学会用火来弄熟食物、取暖和驱赶野兽了。也就是在这时,从霍玛哈贝利斯进化而来的直立人,开始向北缓慢地扩散,到了50万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来到了冰川时代的欧洲。 面对着严峻的气候挑战,这些移民进化成尼兰德特人。他们的生理结构非常适合这种寒冷的气候。尼兰德特人生活在有组织的群体中,繁衍了12万年,直到在3万年前彻底被完全意义的现代人--智人--所取代,他们也经常被称为克鲁马努人。 克鲁马努人的起源还不清楚,正如尼兰德特人的最终命运还是个谜一样。实际上,曾有学者认为尼兰德特人进化成克鲁马努人了。但如今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智人很可能是起源于中东地区;他们中的一部分从那里迁徙到欧洲,与尼兰德特人杂交并最终进化成一种新的现代欧洲人。 能够肯定的是生存下来的克鲁马努人要比尼兰德特人进化得多。他们

不仅能够制作更精细的石器工具,还创造了精美的艺术品,如左图所示的野牛雕刻。它是1.6万年前刻在一个驯鹿角上的,是一个抛矛器的头。 中/新时期时代 公元前1.3万年--公元前2000年:到了公元前1.2万年,世界气候开始变暖。有了这种相对稳定温暖的环境,早期欧洲人开始居住在固定的定居点里。公元前1万年左右中东地区开始出现农业,他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发展。到了公元前7000年左右,欧洲农民们开始开辟土地,种植庄稼,收获的粮食可以常年储存。这种长期的食物储备可以使相对大量的人口永久居住在一个地方,而不是为了寻找食物进行季节性的迁徙。这种变化还导致社会上出现了等级划分,产生了酋长、商人、工匠和农民等不同阶层。 公元前4000年以后,犁的出现使农业的规模更大,欧洲社会的大部分地区已经以种植和饲养牲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欧洲大陆又由于铜的使用而发生巨变,这种金属在工具制造和装饰品制造中有更好的延展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有轮车辆,大宗货物可以长途运输到较远的地方。 此外,在这一时期欧洲人还开始建立气势宏伟、经久不衰的纪念碑。悬石阵至今仍然屹立在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堪称是其中最有气势的代表。到了公元前3000年,成千上万的巨石沿着大西洋

南美洲社会

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乌拉圭、智利等国拥有较稠密的公路网。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西面有海拔数千米的安第斯山脉,东向则主要是平原,包括亚马逊河森林。一般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相分,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12个独立国家和法属圭亚那、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2个地区。 简介: 南美洲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陆地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北美洲相分,南面隔海与南极洲相望。总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含附近岛屿),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按面积大小排是七大洲中的第四个。南美洲海岸线长28700公里。海岸较为平直,少岛屿和海湾。 南美洲大陆的地形可分为三个南北方向的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脉,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安第斯山脉长9000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东部为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其中巴西高原面积5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高原;中部为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温暖湿润。 南美洲的自然资源丰富。石油、铁、铜等储量皆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占到世界森林总面积的23%,草原面积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14%,渔业资源和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南美洲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南美地区原为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南美洲大地上建立过不少王国。15世纪后,它们先后沦为西班牙等国的殖民地。殖民统治时期,原有的土著居民遭到侵入,人口逐渐减少,而欧洲白人移入数量又逐年增多。部分印第安人与白人混血。另外,为了适应种植业的需要,弥补印第安人劳动力的不足,从非洲贩入不少黑奴。久而久之,南美洲形成了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的大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和压迫是残酷的。殖民地的白人和混血种人是这种统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美洲大地上掀起了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体的风起云涌的独立解放运动。一时间,出现了西蒙·玻利瓦尔、圣马丁、奥希金斯等一批独立战争的英雄。经过多年的较量,西班牙殖民者以失败而告终,南美各国在19世纪20年代纷纷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南美洲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巴西和阿根廷发展最快。 地理: 位置—— 南美洲东至布朗库角(西经34°46',南纬7°09'),南至弗罗厄德角(西经71°18',南纬53°54'),西至帕里尼亚斯角(西经81°20',南纬4°41'),北至加伊纳斯角(西经71°40',北纬12°28')。面积约1797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 从地理区域上划分为:南美北部诸国,包括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一个地区为法属圭亚那。安第斯山地中段诸国,包括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南美南部诸国,包括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一个地区为福克兰群岛(又名“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英国争议)。南美东部国家巴西,面积约占大陆总面积的一半。 地形—— 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三个南北向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海拔300米至海拔3000米之间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33%,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脉由几条平行山岭组成,山体最宽处达400千米,全长约9 000千米,大部分海拔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1492年之前) ?前言: ?秘鲁著名学者欧亨尼奥·陈一罗德里格斯(陈汉基)指出:在对拉丁美洲文明的研究中,“数百年来,出现了种种寓言神话、虚幻景象、先入之见、杜撰的人物和事物、失望情绪、简而化之和笼而统之的做法以及黑色传说和白色传说”。所谓“黑色传说”(1a 1eyenda negra),系指揭露、批判西班牙在新大陆进行征服、殖民统治时期屠杀、压迫、剥削印第安人的文字叙述。所谓“白色传说”(1a leyenda blanca),系指对西班牙在新大陆进行征服、殖民统治时期的活动进行粉饰、赞颂的陈说。 ?事实上,“拉丁美洲文明”极富文化底蕴,极具历史韵味,颇有特色。其特色体现在其诞生、发育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中。拉丁美洲文明是其自身 历史发展积铢累寸的结果,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的 结果。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拉丁美洲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材料十分稀少,其文明的再现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收集到的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拉丁美洲文明 可以说是挖掘出的文明。事实证明,拉丁美洲有着辉煌璀璨的古代文明,实乃世界 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拉丁美洲文明的根基是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指1492年哥伦布航行至美洲大陆以前。重点有三大文明:玛雅文明、阿兹台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是对除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的总称。 ?首先关于拉丁美洲土著人的起源有几点要明确: 1.根据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人种学家否定了“本土说”,证实了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不可能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其他大陆迁徙过去的。因为至今拉丁美洲没有发现类人猿的遗迹。 2.通过DNA的抽样测试分析,排除了拉丁美洲土著的祖先与非洲人的祖先同宗的可能性,确认了同亚洲蒙古人种的同一性。 3.在古代冰川时期(公元前7万-1.2万),亚洲东北部与美洲西北部有路桥相连;蒙古人种的亚洲人经过这个陆桥进入北美地区,而后进入墨西哥,继而南下进入南美洲。 4.最早进入美洲的亚洲人是一批“猎手”。根据考古资料测定亚洲人进入墨西哥的时间大约在2.1万年前,进入南美洲的时间大约在1万—1.4万年前。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的发展状况 ?拉丁美洲古代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首批追猎者进入美洲到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这段期间的拉丁美洲古代文明大概可以分 为五个时期: ?一、“石器时期”(从2.1万年前首批追猎者进入墨西哥到约公元前6000年): 人类分成小群体,在拉丁美洲四处移动,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使用简单的磨削石器工具。并出现了定居的村落;开始培植野生植物、驯养动物,以供食用。 ?二、“古代时期”(约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人类定居生活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最早的定居村落首先出现在河、湖、海边。其结果是人口不断增加,村落由小变大,为拉丁美洲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前古典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50年): 总的来说拉丁美洲发达的文明开始于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文明有墨西哥湾沿海的奥尔梅克文明(Olmeca)和南美安第斯高原上的查文文明(Chavin);并且出现了初期的社会等级(权贵和非权贵集团);也出现了文字。 ?四、“古典时期”(公元250年左右到公元900年左右):

拉美国家概况知识点

Panorama de América Latina I.Geografía(1) 1.美洲是由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érico Vespucio的名字命名的 2. 白人与黑人的后代是穆拉托人mulato,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梅斯蔕索人mestizo,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桑博人zambo 3. 墨西哥以梅斯蔕索人mestizo为主,阿根廷以白人blancos为主,秘鲁以印第安人indios为主 4.拉美人喜欢移民至:美国、西班牙 5.拉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6.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Cordillera de los Andes 7.西半球最高的山峰是:阿空加瓜峰Aconcagua 8.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湖泊是: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 9.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家 10.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是:阿塔卡玛沙漠Desierto de Atacama 11.世界第二长及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el río Amazonas 12.拉美第二长的河流是: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它是由巴拉那河Río parana 和乌拉圭河Río Uruguay汇合而成 13.美国和墨西哥的分界河流是:格兰德河Río Grande Geografía(2) 1.大西洋沿岸比太平洋沿岸更潮湿húmeda 2.美洲原产植物有:玉米el maíz,el tabaco,可可el cacao,花生el maní, 木薯la mandioca,土豆la patata,红薯la batata 3.美洲原产动物有:羊驼La llama,大羊驼la alpaca,小羊驼la vicu?a, 原驼el guanaco 4.智利以产铜cobre闻名,玻利维亚主要产锡esta?o 5.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是:委内瑞拉Venezuela 6.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墨西哥的首都是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古巴的首都是哈瓦那La Habana 7.拉美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歧视排斥印第安人 II.Política 1. 贝隆主义的创始人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Perón 2. 1961年4月,美国军队入侵古巴,史称:猪湾事件Invasión de Playa Girón 3. 古巴现任总统是:劳尔?卡斯特罗Raúl Castro 4. 上世纪70年代,智利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试图在智利推行改革,但社会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 5. 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在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 6. 阿根廷现任总统是: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Cristina Kirchner

拉丁美洲论文

10级工商管理专业闫霞010******* 神奇的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音乐说起拉丁美洲音乐,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我们能很轻松地说出美国音乐的风格,欧洲音乐的简单知识,甚至是非洲音乐,我们也至少能脑中浮现黑人的爵士乐这么一个印象。但是说起拉丁美洲音乐,恐怕大多数人都要犹豫一下。 其实,拉美音乐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频繁的见到。你肯定听过usher的《yeah》,或者blue的《all rise》,又或者five的那首《we will rock you》。你一定记得起来这首音乐,那句we will~will rock you~~没错,这些都是融合了拉美音乐风格的普遍令人传唱的歌曲。 而不必说的是,你自然也知道伦巴、桑巴、恰恰、探戈……这些舞蹈音乐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而那些动感的舞蹈,也伴随着稍带野性的音乐,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们知道,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做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姿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动感的拉丁文化。 拉美音乐,听起来有一些野性,却也不像非洲音乐那样野性地纯粹,带着一点点的细腻,让你在适度的空间里,放逐你自己,却不至

于放纵。 大体上来说,拉丁美洲音乐来源于三种文化。 一.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的主人,他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现代拉丁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它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相结合。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富有独特的表情。这种特点尤其在当地的一些民歌中表现出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趣味。另外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 印第安人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处于孤立偏僻地区印第安人的音乐,如亚马逊热带丛林区的印第安人。由于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其音乐比较简单;又如厄瓜多尔希法罗人的音乐只采用了三个音。巴西卡马尤拉人的音乐也比较简单,但却拥有世界上最长的管乐器--由两根植物茎(一长1.6米、一长2.2米)捆绑在一起的乐器,他们的音乐与舞蹈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种仪式、庆典上才表演。另一类是发展得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乐,如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的安第斯高原音乐,它是印加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演奏的排箫、竖笛音乐很有特点,在表现高原印第安人的风情方面十分出色。庄严的太阳神颂歌,忧郁抒情的亚拉维情歌,欢快 活泼的瓦衣诺舞曲,都是他们的创造。美妙动人的民间花腔女高音唱法一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整理)史前文明——史前人类(进化论被证伪:猿人并不存在).

史前文明——史前人类(进化论被证伪:猿人并不存在) 人造建筑物等人类文明遗迹。这些文明遗迹遗留在地下、海底甚至天上,如2亿年前人类脚印、埃及的大金字塔、玛雅文明、希腊文明、月球起源的发现等等。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测定了它们的年代,结果发现,这些文明古迹具有极其遥远的历史,从几千年,几百万年,直到数亿年。不仅如此,这些文明还具有极高的科技、艺术、文化水平。如在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的链式核反应堆,印度发现含铁量达99.72%的铁棍等等都是我们本次人类科技所无法达到的。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人类由猿经过千百万年而进化成人,但科家学至今却无法找到这千百万年的中间过程,找不到猿与人之间的人存在的任何证据;实际上,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在也只是一种荒谬的假说,一些科学家已经公开认为,进化论是完全错误的。 基于这些事实,科学家们提出了“史前文明”或“史前文化”的观点,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及高度文明,即这些文明古迹是由史前人类创造,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创造的文明。 由于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远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数千年、数百万年到数十亿年前等,可以推论,很可能存在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即地球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着不同的人类文明。每次史前人类文明在一定时候因遭受毁灭性打击后消失,地球又出现新的人类并逐渐发展出另一次文明,每一次人类文明都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出现、发展、进入高度文明到淘汰这样一个过程。 然而,高度文明并非是史前人类遭到淘汰的原因。现代考古学上开始发现,宗教书中也谈到,史前人类被淘汰的时候往往是人类道德最败坏的时候。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人类的整体道德水平是直接相关的。人,作为庞大宇宙中的低层次生命,应当遵循高级生命所赋予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为了稳定人类的道德水平,高级生命会在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