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

如何获取和解读信息

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

现在高考命题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要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和图表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当然,要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还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文化知识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文化知识基础愈深厚, 对信息的感受愈敏锐, 对事物的判断则愈准确。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关键是夯实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洋河南学区二台子小学岳东梅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习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更为自学生阅读的实施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而环境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活动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构建一种有效支持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并能够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新一轮教育的巨大改变,在这种巨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基础和关键。目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发展综合国力的战略性措施和立国第一要务,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质量的竞争必将成为新世纪各国竞争的焦点。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他更多的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因此,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到:“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

谈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谈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7-09-20T11:54:07.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1期作者:黄湖勇[导读] 文章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作粗浅的探讨。 黄湖勇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教师进修学校341300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自主获取信息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文章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作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自主获取信息能力 一、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自主获取信息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教会他们如何去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和利用教学资源。 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信息,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活动。中考、高考试题中引人注目的信息题逐渐增多,这类试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情景,要求学生在考场上接受新信息,将信息有效提取、加工、联想、类比等处理,并和原来知识衔接,进而迁移,独立解决问题。自学能力差的学生看到大量信息无从下手,花了很多时间,不能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因此,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指点迷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本工具。阅读时,首先从书本上感知文字或图像的信息,然后经过大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提取、处理所需的信息资料。郭慧智老师说:“现代教育论发展的趋势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向学生介绍“先粗后精,明确系统、抓住重点,发现问题、带疑求解”等方法。让学生带着疑问读书,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把握层次。这样,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明显加强。 三、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要求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科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来拓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要求学生去图书馆和网上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有效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重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联想创造、逻辑思维等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开展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的课程形态,从参与角度讲,活动课具有一般数学课无法比拟的优势。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编拟数学问题、数学调查、撰写和宣讲数学小论文等等。例如,在开展“生活中的数学”你编我解的活动前,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应用题的类型,仔细体会、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为编写应用题做好准备,设计各种可能出现的方案。在生活中,学生编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有熟悉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还有更多的生活问题:篮球和足球的积分统计、水电费的收付、购物付款、商场让利等等。尽管有些应用题通过师生共同修正才显合理,但学生的热情非常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当然,数学活动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开展数学思维活动,这是数学活动的真谛,要通过有形无形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积极钻研分析,逐步使学生学会归纳、猜想、转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培养自我反省,在总结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遇到困难与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探索活动,对问题的认识是否正确,反思自己的探索方向与方法是否恰当,达到再认识,争取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顺利通过探索得到问题的结果之后,学生对学习过程作深入的反省和总结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包括最初的目标设置,选择学习策略到学习结果的归因等等,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从反省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以达到由具体的学习活动向抽象的经验转化的目的,完成由外部情境向头脑的认识结构内化的过程,真正提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张筱伟主编《中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4]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6)。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摘记等能力。学生养成和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与整理的习惯和技能非常重要,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优化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促进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获取信息过程中,要根据需要,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利用媒体和网络获取信息,在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信息。在识别信息方面,要能够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具有甄别信息优劣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储存和整理信息方面,可以提高对信息的归纳、分类、摘记能力。把收集到的信息创造性的整理表达出去,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一、现状分析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已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已经像读、写、算一样,成为一种终身有用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还很薄弱。不会鉴别,收集不到有用信息。 二、解决方案

1、明确目标:学生在收集时,要明确任务、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游离于表面的累积,而是一定的思维加工。教师在实验前引导他们从“观察什么”,“测量什么”,“怎样观察”,“怎样测量”,“怎样记录”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在任务驱动下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分工合作:采取给学生分组、分任务的去收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降低难度,也减轻学生查找相关信息的负担,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多种途径获得 在科学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获得资料,在科学教学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那就是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获取事实,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二是直接读资料,包括课本中的以及图书报刊;三是媒体中获得资料。 4、整理并养成习惯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有效及时的加工处理,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 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首先分别推测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写出推测理由,学生的原始认知已经被调动出来。而此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他们通向大千世界的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外部世界的主渠道。如果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我阅读的条件,并辅以正确引导,及时帮助,那么学生的知识含量会越来越充盈,主动探究知识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有它基本的内涵和目标,无论在怎样的教学形态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一些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分析评价文章和交流对文章的看法。而这些语文能力的形成,往往必须借助适当的练习。在非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环节,都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出现的,它们虽然也可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训练,但相对来说,训练面较窄,效率较低。比如阅读资料,在传统形式的教学中,除课本外,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借一些书或去买一些书,但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都不太可能实现。而信息技术的存储功能和庞大的网络体系,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设想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阅读环境,让学生能够准确有效地确定信息,有力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灵活地创造性地 利用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发展学习者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健康, 和谐发展的健全 人格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帮助 1.课前收集资料,辅助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比如像历史题材的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理解上有不少困难。借助媒体,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借此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从而拉近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正确深入的理解。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本中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记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枪杀自己最喜爱的坐骑及所有牲口为战士们

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12-13T15:27:58.3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4期作者:张春艳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二小学101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呢? 一、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首先,读懂题意,明确方向。在学习《自然界之道》一文,老师设计了的自学提示:我们做了什么?群龟受到怎样的伤害?读一读,画出关键词句,做一做批注。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孩子根本没看清题目有几问,分别是什么?不知道“我们”指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以为学生清楚明白了。在出示自学提示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训练学生审题。让每个孩子都仔细地读一读题,再说一说要完成的什么任务,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弄明白要求了。只有每个孩子都明白自己该思考什么、干什么了,才能比较准确地去获取信息。 其次,熟读课文,形成语感。在阅读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默读练习,着力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长句子,难读的句子,要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学生读熟了课文才能有语感,才利于信息的获取,利于理解所学的知识与内容,才能把课文的语言读到学生的语言仓库里。三年级的孩子在完成“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的题目时,答非所问、回答的不完整、不全的现象严重。我让几个孩子站起来读短文,结果孩子读得磕磕巴巴,句子都读断了。句子都读不好,怎能理解内容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充分思考,勇于表达。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充足的时间思考。课堂上普遍的现象是,在学生通过读书解决问题时,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足,甚至有不少孩子还没完整读完内容,老师就叫停,进行交流,只是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孩子进行发言,多数孩子一知半解,有的孩子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在说什么。这样下去,阅读能力两极分化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学生思考有偏差,要引向正确的方向;学生获取的信息理不顺的,教师要指点其理顺;孩子信息提取得不全面,要发散学生思维,提示孩子仔细阅读…… 阅读课上,精心设计好关键问题,给足学生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在读通、读顺、读熟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思考,提取信息,展开交流和讨论,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学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在拓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 1.课前搜集信息。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鲁迅先生的爱戴,更好的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大品格。学生有必要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这一课前,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图片、故事、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利于学生们更完整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充满个性化的认知,激发学生想走进人物的兴趣。《我的战友邱少云》、《黄继光》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搜集。有的课文可以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草船借箭》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会更有兴趣,从而也在学习实践中锻炼了获取信息能力。 2.课中整合信息。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我在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篇《三国演义》中孔明借东风的材料。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从而对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丰满的性格特点有更恰当的认识。 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延伸信息。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我说:“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很浓。我便将《故乡》推荐给了学生。学生读完后,对中年的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讲闰土变了,变傻了,变呆了。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不过,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这一点更重要,课外的世界更精彩。学习《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向学生推荐《昆虫记》;学习《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演义》;学《春》时,带学生走近朱自清;学《猫》时,带学生走向老舍。从而使语文课堂开放、立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必须贯穿于一节又一节课、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实践来落实。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总目标。

信息捕获能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新时代,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是进行科学预测和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倘若耳目闭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单凭老经验办事,是很难做好领导工作的。因此,提高捕捉信息能力,视信息为效率,视信息为资本,是当今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领导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一、信息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信息,就一般定义而言是指社会共享的人类的一切知识,以及从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和情报。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一)公开性和共享性。当今社会网络通信、视屏传媒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其视角已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每天都有千万计的最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公开传递。所以,人们获取大量信息的渠道是通畅的、公开的,是大家共享的。 (二)时效性和价值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本身就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早获取信息,早运用信息的人,不仅可以在经营及管理中获取巨大的效益,更可以在战略上争得领导与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三)可开发性与可利用性。信息是人类科学劳动的产物,是知识的结晶,它通过物质的载体,向人们提供精神与智慧的产品。信息是廉价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资源。难怪有人把它同新能源、新材料统称为现代化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四)信息还具有经济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属性。其社会价值主要是指对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二、捕捉信息的能力对领导活动的影响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进人信息时代。可以讲,信息已贯穿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因此,信息的捕捉与驾驭,也必然影响着领导者的领导活动,其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领导者决策离不开信息。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者不能无目的地搜集信息,别认为信息越多越好。事实上,无用的信息量的增加,反而会影响正确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信息的目的性与它的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信息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被利用的,同样的信息可能对某位领导价值千金,而对另一位领导则可能一文不值。同样的信息因为被利用的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价值含义。只有有目的地搜集和加工信息,重视信息的目的性,才会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为领导者决策服务。 (二)信息准确才有生命力。准确、可靠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不准确的信息比没有信息更糟糕,因为它会加快错误决策的行为,更具盲目性。有人把信息的准确性比作望远镜上的焦距,虽有信息而不准确,就象有了望远镜焦距不准,看不清目标,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判断的错误。所以要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就必须建立搜集、传递、处理与使用信息的严密系统,对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研判、筛选,反复验证,使领导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尽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三)信息的利用价值与它的及时性关系很大。人们所获得的信息越是及时可靠,其利用价值就越大;相反,就会使它失去自身应有的价值。信息的时效性还体现在传递越快,时效性越大;处理加工速度越快,时效性越大;利用比率越高,时效性也越强。如果时过境迁,信息就失去了时效性,此时若再使用它,势必贻误决策。 由上可知,在人类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新时代,信息是领导与管理者决策的生命。可以说,对信息的捕捉与驾驭直接影响着领导者领导活动的成败。 三、怎样提高领导者捕捉信息的能力 信息是领导者领导与管理过程的重要资源,是领导者决策的基础。作为一个领导者,仅仅获得信息还不够,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提高善于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方式 搜索引擎/网络全文数据库/学科信息门户/开放存取, 国外科技报告检索 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PB报告AD报告DOE报告NASA报告 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著录形式的不同划分/目录型、题录型、索引型、文摘型、全文型 检索工具的类型 ?按载体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书本式检索工具、卡片式检索工具、缩微式检索工具、机读式检索工具 ?按照检索手段的不同 ●手工检索工具、机械检索工具(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机电检索工具如打孔机和光电 检索工具如缩微机)、计算机检索系统 ?按收录范围划分 ●综合性检索工具、专业性检索工具、单一性检索工具 ?语言类检索工具 ●单语、双语和多语词典数据库 全文数据库 ?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OCLC的NetLibrary The Knovel四种免费参考书SpringerLink 电子图书Ebrary 电子图书John Wiley电子图书美星外文电子图书《不列颠百科全书》 专利权的特点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的种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科技报告的类型 ●按报告的形式划分, 主要有:技术报告书、技术札记、技术论文、技术备忘录、技 术通报、技术译文、特种出版物。 ●按研究阶段划分有:初期报告,进展报告,状况报告,中间报告,年度报告,终结 报告。 ●按报告的性质划分有:正式报告,非正式报告,试验报告,交流报告,专题报告, 经济报告,评估报告,生产报告。 标准及其概述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水平的管理,对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内具有重复应用特征的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 ?标准文献(Standard Literature)指按照规定程序编制并经过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包括一整套在特定活动领域内必须执行的规格、定额、规则、要求的技术文件。 专利制度的特点法律保护提出申请科学审查公开通报国际交流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申请 ●延迟审查制(中——发明专利) ●形式审查制(中——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实质审查制 选题的几个原则 (1)要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2)自身对此选题要有兴趣(3)材料搜集的难易度适中(4)研究、写作时间较宽裕 题目确定的原则有以下几条:(1)不能发生概念或逻辑歧义(2)题目确定要简洁、有美

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与技巧

《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说课稿 通榆县实验高中李春荣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的是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必然是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其他内容和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中使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是重中之重,它是新课标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让学生掌握各类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及网络信息检索的主要策略与技巧;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任务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建设意识。培养学生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教学的重点: 是让学生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关键词查找方法;能根据不同的下载目标与下载环境,选择不同的下载策略。 教学的难点:

是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实践中搜索方法和技巧,搜索技巧需要在实 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三)学生分析 对新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由于在初中阶段,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使用计算机的一些简单的操作、图文编排的应用软件和IE浏览器浏览网页,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他们的信息技术水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按信息技术掌握水平的高低来进行分组学习的方法,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 学习,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采用诱导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开放式” 的学习环境。 1、新课理论学习 根据本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制作相应的课件。通过讲解——演示——讨论——概括来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 服畏难心理、增强信心。 2、任务驱动式学习 根据本章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够通过任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满足学生表现成功的欲 望。 3、诱导启发式学习

互联网环境下小学语文单元阅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互联网环境下小学语文单元阅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9-10-17T16:22:01.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0期作者:尹晓红[导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技术的社会。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会有很多与此碰撞或者冲击的类别,其中就有与教育的碰撞。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实验小学265400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技术的社会。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会有很多与此碰撞或者冲击的类别,其中就有与教育的碰撞。典型的就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碰撞。信息技术大环境对阅读教学带来一些新颖的改变,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思考,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方法都会有突破性的改变,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阅读,进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升学生的修养、品格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要求教师着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引导的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以多媒体传播的形式丰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以此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对于形象思维较强的小学生来说,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为一体的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是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语文阅读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时,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一些中国各个民族的生活图片和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视频短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课文阅读相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综合刺激,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课文阅读和学习。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对生字、词语、句子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从用词用句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提升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是以老师为中心,靠老师讲解来理解词句、理解文章,学生很难能够真正地自己走进阅读、享受阅读、领悟文章。而信息技术的辅助恰恰可以弥补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文阅读内容,选择性地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与阅读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情境的代入感极强,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自主体会文章情感,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阅读教学内容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课本里面的文章和老师或学生现有的阅读书籍,学生的阅读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老师和学生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阅读。网上的海量阅读资源能帮助老师丰富阅读教学内容,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但缺点是,网上的阅读资源虽然广泛,但也很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准确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优质资源,还有可能被很多不良的信息所影响。所以,语文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优质的阅读资源或者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网站,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另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课堂上针对老师推荐的阅读资源开展阅读交流会,这样有利于促进师生课内课外的阅读交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虚拟探究,促进学生深度互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其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学生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我在教学活动之后,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在虚拟班级社区发布了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在家里自主利用电脑下载该任务单,并结合任务单中的内容阅读文本、解决问题。同时,将问题答案写下来,上传到小组群里,在小组中与其他成员就任务展开激烈的讨论。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其在任务的驱使下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丰富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并且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未来英才,2018,(01)。 [2]于海峡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分析[J].神州,2017,(33)。 [3]高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J].考试周刊,2017,(99)。

如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如何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也是我们文科综合科目首要培养的能力。文科综合科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上述四项能力的基础,要求考生能够发现、收集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理解信息、提取有效信息。也就是经常说的审题要准确,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准确把握中心思想、领悟信息情境、命题意图,对设问方向更要准确把握。在教学中,我们的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真的不好,使得练习时选择题准确率不高,主观题看不懂材料,看不懂设问。例如: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呈“逆相关”,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这种现象表明( ).在这里很多学生都不懂“逆相关”,说不知道材料说什么。那么如何才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该项能力呢?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预习过程中要沉下心看书,并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质疑,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个词语。例如实践是处于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活动。在预习练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发现疑问,然后在释疑过程中提出来。 二、在课堂上培养这种能力。创设条件放手让学生亲自去获取和解读信息。课堂上,我们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的时间。我们在教授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思路之后,要大胆的让学生去尝试,从而形成习惯。但是老师要做好导航灯,适时给予点拨。否则,时间花了,效果没有就成了所谓的浪费了。讲解习题时,老师不读题,学生通过审题寻求正确答案。老师读题恰恰剥夺了学生锻炼独立正确审题的能力和机会。因为老师在读题时习惯性的“抑扬顿挫”,题目中的有用信息、干扰信息、隐含条件都已经在老师“抑扬顿挫”的过程中,帮学生找好了,学生要做的只是最基本的推理,那么学生自身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何得以锻炼。就能力培养上,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我们尽量不读题目的任何一句话,但学生受阻时,我们可以设计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审题。 三、在练习过程中,教学生要学会把握整个材料的信息。首先要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要教学生一要把握考查范围:明确知识和原理属于经济学、哲学还是政治学,如是哲学,应弄清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二要把握考查的实际问题。要对近年来特别是一年来国内国际大事,特别是国内重大实际问题予以关注。三要把握设问的思维点。设问到底要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是现象、原因还是意义、方法、措施等?解答要分为哪几个层次?要通过研读设问拎出全部的思维点,还应站在命题人立场去审设问,准确把握命题人的设问立足点和命题意图。其次,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关键词句,这将直接影响考生解题的思路和速度。再次,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精编版

2020年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精编版

如何培养学生提高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1.重视审题训练 在审题训练中,我强调审时间、审地点、审关键词句、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考生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提取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将这些方法用之于信息提取能力的训练,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目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对一些问题的关键词都采取加着重号(或加粗、或用不同字体表示)的方式,为考生避免犯审题的错误而发挥出真实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此举也养成了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考试中既然已经给了我们提示,就没有必要再多费心思。但是目前全国高考试卷中信息源尤其是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着重号无法标注,这往往使得平时缺乏训练的考生手足无措。

因此,平时训练中我们应该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加强训练。文字训练时应该重点隐含,即对关键词不作标注。语言训练时教师可以故意用平淡的语气来叙说重点字词。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停顿、加重、放慢等语气来突出重点,但训练时则恰恰相反,各种可能突出重点的方法全部隐含,模拟考场上无人提示的情况。 3.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 非文字信息源的大量采用是近年来全国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也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也突出了非文字材料的地位,在教材中不再称“插图”而改称“图片”,它已不再是教材的点缀,这是史学“左图右史”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全国高考卷的历史试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普通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多种类型的图表,各种类型图表的采用,是将其他学科的一些科学方法用之于历史学,是学科整合的结果,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非文字信息源的关注是高三文科师生的当务之急。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教案 教案背景 1、模块:选修《网络技术应用》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用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4、学时数:40分钟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与作用:教材以三个相互联系、层次递进的任务串为主线,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发展趋势,以及使用方法和技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节是必修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网络信息检索的拓展与加深,并为学生了解技术的本质作铺垫。 教材处理:1、教材中所给的关于“机器人”主题活动内容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离较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作为主题活动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中所提供的网站资源已不具有相应的搜索功能,并且使用方法与技巧已有很大变化,在课堂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搜索具有搜索功能的网站后汇总,为以下任务的展开提供可靠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分析 基础分析: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通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

掌握了“关键词检索”与“目录检索”的方法与技巧,能自觉、主动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障碍分析:本节理论性强,知识内容抽象、枯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网络内容丰富多彩,少部分学生自制力不强,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本节学习内容无关的网络内容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趋势;了解搜索引擎的类型、特点、工作过程和原理。 掌握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 掌握一定的检索技巧,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归纳与分析,总结出不同网络检索工具的特点。 在实践中体验不同信息检索工具的检索效果,充分认识到搜索技巧在搜索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自觉地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检索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与技巧;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中的作用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着重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方面,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阅读教学作用 提纲: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阅读教学空间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认读能力。 2、培养理解内容、突破难点的能力。 3、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1、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正文: 即使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也会为自己的课堂缺乏色彩而大伤脑筋。一根粉笔,绘声绘色的语言、有趣的但却无法产生动画效果的幻灯片让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黯然失色。如今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等方面根本性地发生了变革。何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中有何作用呢?在工作实践中的尝试,我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与想法。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是《信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必修)(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介绍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并围绕“网络信息的检索方法”、“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和“下载信息”这几个任务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在互动活动学习过程中归纳出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探究出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时间1课时完成。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初步认识和了解获取网络信息的途径,进一步来探究和学习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为后面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安全等内容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网络信息的检索方法,理解和熟悉目录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熟练网络信息和文件的下载,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策略与技巧目标

通过提出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然后讨论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交流经验,作出总结;并且能够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下载需要的信息来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同组学生的协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努力探究的良好习惯。体验网络信息获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和乐趣,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习惯,对信息获取网络的效率进行关注,并努力提高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合法下载网络上的文件。 2、教学难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和搜索中关键字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信息技术基础》,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而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介绍了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与过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学生对本章节内容十分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也较扎实,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按计划进行。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任务驱动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拟定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 一、信息技术为探究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利 信息技术是一门带有探究性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信息技术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天地。“所谓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而“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品)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语,通过与作品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品的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不但能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学生创建更多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而,信息技术、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原则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二、信息技术在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原则 1、启发性 信息技术之所以有效地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是因为它本身就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画面或浅近易懂的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而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作为基础,结合有效的启发性画面及有效的“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怎样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课件演示来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出示练习题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二是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画面及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以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