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考试要点

健康心理学考试要点
健康心理学考试要点

健康心理学考试要点

第二章

1.人际关系冲突的概念

人际关系冲突,是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沙莲香认为,人际冲突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对立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其他的界定自己看书)

2.人际关系冲突的特点

客观性、知觉性、对立性、递增性。

客观性

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目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人际冲突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

知觉性

人际关系冲突有时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于已经知道彼此的目标、意见或价值观不一致,以及为了竞争稀少的资源而产生的主观判断与知觉。

对立性

人际冲突是一种对立行为,源自双方的互不兼容性。对立的表现形式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并且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

递增性

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会随着两个人彼此依赖程度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人际互动越多,产生意见相左或争论的机会越多。正如伊恩?罗伯逊所说的,亲密的关系可能比不亲密的关系会引起更多的冲突,因为出现紧张的机会越多,激起深沉感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 应激概述

(1)应激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应激可以由不同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引发。

本书的观点: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即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心理应激是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觉察到应激源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躯体唤醒的过程。

应激源:向个体提出适应的要求,并能引起个体的应对反应,使个体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

(2)应激的应对

应对的综合性概念:应对是以任何一种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努力,来预防、消除或减弱应激源;或用最小的痛苦来忍受应激带来的效应。

4.应激的理论及模式

(1)剌激反应的应激理论

塞里认为,应激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

塞里将有机体的这种生物学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并将其划分为惊觉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

(2)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模型(具体解释看书)

应激过程

(3)人格—健康行为—应激理论模型(具体解释看书)

人格—健康行为—应激理论模型

(4)应激的认知激活理论

该理论认为,应激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含义:应激刺激、应激体验、一般应激反应和应激反应体验。其中,应激体验是指刺激通过大脑的评估或过滤而产生的由个体频繁报告的、来自应激刺激的心理或情感“负担”。

预期也是CATS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期望是大脑存储的刺激之间以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它对通达到所有反应系统的输人信息起评估或过滤作用。该理论还区分了两类预期,与防御机制有关的对刺激的预期和对反应结果的预期,其中,对于反应结果的预期分为积极预期(应激)、消极预期(绝望)和无预期(无助)三种不同的预期。对刺激的预期和对反应结果的预期都对应激反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章

1.家庭压力与心理健康

(1)家庭压力的定义

家庭压力指的是影响家庭单元的生活事件或变迁,这种事件有着改变家庭社会系统的潜力。家庭压力是家庭对事件的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于家庭成员对事件的解释、赋予事件的意义和对威胁严重性的认识。

(2)家庭压力来源

家庭暴力、家庭冲突与危机、家庭成员的亡故、家庭成员的分离

(3)如何应对家庭压力

①性格爱好上追求和谐,保持独立

②时间分配上珍惜共享,尊重独处

③感情交流上言语相通、心灵相契

④亲子关系上维护权威,保持灵活

第四章

1. 高温与心理健康

(1)高温与人际交往

高温减少人际吸引;当与他人分享同样的环境遭遇时,高温不会降低人际吸引;相反,没有这种分享时高温会减少人际吸引。

(2)高温与攻击性行为

消极情感逃离模型:消极情感是热和攻击性的一个中介变量,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倒U型曲线来表示。

在某个区间内,温度的升高增加了攻击性;但是,如果温度过高,超出了这个区间,高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结合则会促使个体逃离高温环境,从而,使攻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高温与利他行为

高温使利他行为减少。一些研究指出利他行为在夏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冬天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然而,其他研究却提出,热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较复杂,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2.色彩与心理健康

(1)色彩与情绪

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体验,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也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感。

处于蓝色和绿色的环境中,可使皮肤温度下降1?2 X:,脉搏跳动减少4?8次,还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这类颜色能缓和心理压力,缓解紧张,使人安静,从而更冷静地对待现实。粉红色具有息怒、放松及镇定的功效。

(2)色彩与主观感受

合理的色彩搭配也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行为。一般来说,浅蓝色、浅黄色、橙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而白色、黑色、棕色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不利。

医学方面的资料显示,病人房间的淡蓝色可使高烧病人情绪稳定,紫色使孕妇镇定,赭色则能帮助低血压的病人升高血压。

3.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

(1)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

斯腾伯格: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西蒙兹将教养方式分为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因子,并按其不同的组合把父母教养方式图解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

麦克沃特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放任/严厉维度,体现了权力

和控制的结构;敌意/温暖维度,表示父母情感投人的水平不同;焦虑情绪的卷入/冷静独立维度,表示一个从高焦虑到低焦虑的连续体,反映了父母的情感参与或者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2)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

①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②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关键

③保持家庭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促进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

4.家庭结构与心理健康

家庭结构是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将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等。家庭的结构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完整的家庭结构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家庭功能缺损(如流动、分居、离异、留守家庭)会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阻碍子女的社会化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其子女在学习、认知、情绪、行为、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和行为各方面与普通家庭子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家庭结构缺陷造成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减少甚至缺失,使其角色转换困难,甚至发展成犯罪。

5.家庭氛围与儿童心理健康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是家庭在处理生活事件时所形成的固定风格或形式,主要由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位成员的心理活动,尤其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看书)

6.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量的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之间高度相关。一般来说,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父母可能整天忙于繁重的工作或体力劳动,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因而对子女关爱不够。(2)父母大多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经常采用直接、专制、暴力等方式教养子女。(3)因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夫妻间矛盾冲突频繁,并且夫妻双方或一方容易将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并置孩子于紧张的家庭气氛中,导致孩子敏感、脆弱和不安。(4)因经济拮据,无法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并置孩子于危害心理健康因素较多的环境中。

第五章

1.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个性发展问题

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逆反心理严重。

(2)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不明确等。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⑴创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

⑵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⑶给予合理的期望,适当鼓励

第六章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策略

(一)学校适应问题及其辅导

(1)学校适应不良

对学校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纪律的不适应、对快节奏的作息制度不适应、对学科学习的不适应。

(2)学校适应不良的辅导

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主动地引导儿童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学校适应不良问题。

(1)做好幼小衔接辅导。

(2)培养克服困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

(4)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

(二)学习困难及其辅导

(1)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

学习困难是由一组学习技能缺陷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算术、空间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的缺陷。

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不善于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差、不会读书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容易受学习效果的影响,经常性的失败经验导致自暴自弃、考前紧张、失眠、有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等问题。在意志力上表现为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动力,学习懒散,厌学,贪玩。

(2)学习困难的辅导

(1)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2)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帮助学困生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学习疲劳及对策

学习疲劳是个体经过长时间连续紧张的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1)合理安排课程

(2)睡眠时间充足

(3)保证饮食营养

(4)丰富课余生活

(四)考试焦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导。

(1)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2)指导学生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

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和放松疗法等。

(3)考前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人际关系问题及辅导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小学生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伴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所构成的社会交往体系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1)小学人际关系的主要问题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归结为四种,即攻击型(攻击性强、对人有敌意、经常谩骂别人、行为古怪、自命不凡、喜怒无常等)、学业型(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考试作弊、成绩差、不努力、不上进等)、吵闹型(活动或游戏中不守规矩,事事胡闹,缺乏责任感,不善于处理交往中的问题,无纪律、无约束等)、孤僻型(退缩的、安静的、孤独的、易于拒绝的、待人冷漠、不合群等)。(2)小学人际关系辅导

在对小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辅导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3)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的人格。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11年,单永花和李辉对2000—2010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文献进行元分析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在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度和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辛自强和张梅2009年采用横断历史研究,选取1992年至 2005年间107篇采用SCL — 90为工具的研究报告,分析了 111 925名中学生在该量表9个因子上得分随年代的变化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1) 1992—2005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测量的分值在缓慢增加,即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慢下降。(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再像以前那样趋同,而是逐年变得更为分化。

(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

(一)学习困难

1.学习困难的表现

学习困难的中学生作为一个异质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必然比普通学生差,并且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习困难的辅导

针对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特点及其与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异同,对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辅导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帮助学困生进行归因训练,消除不适应感。

(2)注重习得性勤奋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

(3)对学困中学生的心理干预。

(二)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因其特定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他们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同伴关系、与异性的关系、师生关系、与亲属的关系、与陌生成人的关系等。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如下特征:与同伴的交往水平增强,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与父母交往的关系逐渐弱化;与教师的关系只保持在学习和知识上,并

不与他们谈及个人问题。

对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应针对具体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辅导的学生认识到产生人际紧张的原因,形成合理的情绪和理性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学会在理解和宽容的原则下去与人交往。当然,交往方法的辅导,要由学生通过具体实践去应用和体验。

(三)青春期性问题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他们的身心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许多同学对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会引发许多矛盾和冲突,产生很多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更多地关注异性,他们普遍地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对异性的向往。男女同学间有了彼此接近的需要,产生了相互吸引的心理。

(四)网络成瘾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引导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

1.正确引导

2.重塑自信

3.有效治疗

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方法,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得到改变,心理压力获得缓解。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智能训练(2)学习心理指导(3)情感教育(4)人际关系指导(5)健全人格的培养(6)自我心理修养指导(7)性心理教育

(二)矫治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 (2)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 (4)身心疾患。 (5)性行为问题。

(三)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初中、高中不同阶段有侧重地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系统性,以期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全过程中。全面渗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德育工作、学生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在校园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七章

1.中年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超负荷的心理压力【(2)心理冲突(3)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4)亲子冲突(5)中年婚姻危机(6)中年空巢(7)工作倦怠可能考名词解释】(8)中年肥胖

第八章

1.职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职业选择带来的心理问题

(一)择业焦虑

择业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择业焦虑主要发生在毕业生群体中。

(二)择业自卑感

择业自卑心理是指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缺少勇气、惧怕失败、不敢竞争、主动示弱,它往往使得一些择业者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选择单位时降格以求,阻碍了自身聪明才智的发挥。择业者择业自卑感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1.自我评价低

2.消极的自我暗示

3.错误的归因

(三)择业心理冲突

择业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在择业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价值观念冲突、心理矛盾,难以做出选择的现象。

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择业意向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2.职业自我意识较强与耐挫力较弱的冲突

3.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二、职业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职业压力心理问题模型

(二)职业压力的心理症状

职业压力导致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紧张、迷惑和急躁、孤独感和疏远感、疲劳感、生气、憎恶、厌烦和工作不满情绪、情绪过敏和反应过敏、精神疲劳和低效率工作、感情压抑、注意力分散、交流的效果降低、缺乏自发性和创造性、退缩和抑郁、自信心不足等。在行为表现上,过度的职业压力使得个体对工作的承诺降低,容易出现拖延、逃避、旷工和离职行为。

(三)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呈倒U型关系

三、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职业倦怠有三个基本形态: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关系、个人成就感丧失。

职业倦怠对个体的影响:

职业倦怠的人通常表现为:

(1)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缺乏、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降低。

(2)心理方面,在认知上,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枯燥、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缺乏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低人一等;在情感上,对工作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经常感到抑郁、焦虑和烦恼等,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意志上,工作中碰到困难不愿钻研。

(3)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主要是应付组织的安排,不能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离职想法。

第九章

1.农民工的城市认同

(1)什么是城市认同

城市认同是指农民工对城市地域、市民群体的接纳和归属,以及对市民态度观念的内化。地域认同是农民工对所在打工城市地域的接纳和归属;群体认同是农民工对市民群体的接纳和归属;态度认同是农民工对市民态度观念的认同和内化。

在城市认同的研究中,主要有“同化论”和“多元论”两大主要流派。主张“同化论”的学者倾向于强调外来移民对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同,对原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习惯的抛弃。“多元论”则强调不同种族或社会集团之间享有保持差别的权利。无论是“同化论”还是“多元论”都试图将错综复杂的社会融合问

题化约为“文化融合问题”。

(2)城市认同的研究取向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认同状况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三个取向展开:一是农民工的个体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是社会网络因素。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是个体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网络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更是社会体制现代转型过程的产物。

身份认同不单纯是自我在环境中自然获得的,它还是与社会中他人互动获得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方式。

从心理层面来看,身份认同就是要实现心理上的完整统一,强调人格与心理品质的统一、稳定。与身份相对应的是社会角色,它具体包括适宜身份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身处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有着诸多的社会角色,其中职业是最为重要的角色。某种职业角色的获得,也就标志着获得了相应的社会身份。

农民工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非常突出,他们无法明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呈现出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内在的自我矛盾性,导致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身份焦虑。

第十章

1.女性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三)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

(五)人格完整统一

(六)能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七)心理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合

(八)有健康的性别观念

(自己拓展,有可能考问答题)

第十一章

1.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也称社区心理(精神)卫生服务,是指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求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疾病的目的。

具体来说,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宗旨是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培养其健康的人格;保持成年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维持老年人的心理稳定;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消除引起心理压力和各种不良情绪的心理因素。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观点

2.协调性观点

3.连续性观点

4.综合性观点

5.可及性观点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与内容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项:

(1)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的防治和干预、夫妻矛盾的心理咨询与干预;

(2)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孕妇孕期和产前的心理辅导、新手妈妈辅导、老年心理咨询、外来务工者心理健康教育、残疾人心理咨询、农民工心理咨询等;

(3)开展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如儿童自闭症的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干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性教育;

(4)对吸毒人员的教育与心理辅导等。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应包括以下三项特殊的内容:

(1)压力应对。

(2)危机干预。危机有两种类型:偶然性的,如家庭成员死亡、生病、交通事故、地震、失业等;发展性的,如成长、人学、上大学等。

(3)严重精神疾病的愈后心理健康服务。

(三)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

1.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包括:(1)心理健康定位的方案,如抑郁的预防、心理治疗的正确定位、端正心理障碍的态度等。(2)家庭生活教育方案,如减少儿童虐待、问题儿童的父母教育等。(3)社会能力或技能方案,如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的社会技能形成和培养。

2.社区心理咨询

(1)社区心理咨询的目标。社区心理咨询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社区居民的生活技能,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健康

水平。

(2)开放式社区心理服务系统。在社区中,要构建开放式的社区心理服务系统。

3.心理问题的干预

心理问题干预主要针对家庭或工作的突发事件对心理的影响和需要介入的公共危机事件对心理的影响。

(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

一般而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缓解社区人群心理问题中的效果

2.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感受存在差异

第十二章

1.网络对心理的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若能够自觉使用网络,合理安排网络使用时间和控制网络使用内容,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资源,则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成长。青少年消极地使用网络,不仅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还会延缓,甚至阻碍他们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虽然消极使用网络的青少年比例不高,但人数也不少,要引起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充分重视,要引导青少年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

(2)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对交往中的一言一行无须付出太多的代价。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性,信息交流双方也无须对信息的真实与否付出任何代价,这就使得人们在网上沟通交流时无拘无束,人性中情感交流的本性也得以充分地张扬和释放。而现实中人们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及复杂的人情世故使得人们不得不遮盖自己的本来面目。稍有不慎,可能就会为自己的言行付出惨重代价,搞得身败名裂。又如,网络交往的平等性、自由性、间接性、随意性和无限性丰富了网络人际交往的方式和途径,为人们宣泄不良情绪、舒缓压力提供了平台和场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维护。需要指出的是,当个体过分依赖网络社交时,很容易会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导致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技能退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受损。

(3)网络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网络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拓宽了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了人们搜集信息的效率,大大方便了人们获取各种信息。

其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为人们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造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再次,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在网络立法尚不健全的现代社会,网络中包含或传递的各种信息对于那些缺乏信息筛选与辨别能力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可能会造成他们的信息“超载”,导致他们错误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甚至促使他们形成扭曲的认知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从而危及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此外,相关研究还显示,网络会使人产生物理时间知觉的错乱。

(4)网络对人们情绪情感的影响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情感交流空间与场所,而且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表达自我的平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受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与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限制,需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真实情绪与情感以适应周围环境与社会的要求。而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则可以满足人们情感表达的多样化需求,为人们宣泄内心压抑的情绪和声音提供渠道。

当然,如果人们过分依赖网络来宣泄释放不良情绪,或者通过网络的虚拟性来逃避现实,势必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5)网络对人格的影响

在提倡个性化的时代,网络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状态,充分张扬了个性,增强了人们处理事件时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与现实行为出现较大的不一致。网络中频繁地角色转换,则容易导致人们的人格统一性受到影响和破坏,知、情、意的和谐统一出现动摇,易于出现人格分裂倾向及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导致双重人格及多重人格等极端性表现,甚至引发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

(6)网络对大众心态的影响

上网对于当代大众来说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网络在给大众带来了便利与娱乐性的同时,也渐渐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心态。

2.防治网络心理障碍

一、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

(一)网络依赖

(二)网络孤独

(三)网络自我迷失

(四)网络犯罪

(五)网络色情

二、网络成瘾

(一)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社会、心理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又可称为“网络成瘾症”、“病理性网络使用”和“强迫性网络使用”。

从总体上看,网络成瘾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网络,对网络有依赖性和耐受性,对网络操作出现时间失控;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上网或从事与上网有关的活动;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上网,才能激起兴奋以获得心理满足,而且随着乐趣的增强,欲罢不能,难以自拔。

(二)网络成瘾的类型

(1) “单纯性”网络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网络,以玩各种游戏、聊天及观看综合性节目为主。

(2)情感性网络成瘾。此类成瘾者把全部的情感和精力投人到交友和两性的情感关系中,把在线的朋友看得比家庭的成员更为重要。

(3)网络游戏成瘾症。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和金钱花费在网络游戏等活动中,导致家庭不和、财力丧失。

(4)信息性网络成瘾症。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在搜索与自己的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5)程序性网络成瘾症。此类成瘾者往往自认为自己能成为一流的游戏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者,并且对此深信不疑,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6)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此类成瘾者不可自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购物及拍卖等商业活动。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1.内在因素

个体的非理性认知是造成个体网络成瘾的充分条件。个体易患素质是造成个体网络成瘾的必要条件。

2.外在因素

(1)网络的特点。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强大功能性等特点本身对人们就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网络成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未成年人身上。

(3)学校教育。

(4)社会环境。

社会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对网络的管理不到位,有关网络管理的立法不全,执法不严,对

上网时间及网络游戏内容不加限制等,这是推动个体网络成瘾的大环境。此外,一些网络经营者受利益驱使,间接引导未成年人上网,甚至在网吧提供住宿,允许记账欠债等,也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更容易沉溺网络。

其次,以娱乐性和通俗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也是造成许多人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四)网络成瘾的诊断与治疗

1.网络成瘾的诊断

目前有三种主要的诊断标准:

第一种诊断标准是参照物质成瘾标准修改而成的,它包括:

(1)耐受性。个体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人程度,以获得原先体验过的满足。

(2)戒断症状。个体不上网时,即产生不良生理反应和负性情绪,如焦虑、狂躁等。

(3)渴求程度。个体渴望更经常地上网和更长时间地停留在网上。

(4)冲突性。个体因过度上网而与周围他人产生人际冲突或自我内在冲突,如失业、经济问题、婚姻和家庭问题等。

(5)突现性。互联网成为支配个体思维(全神贯注地思考如何打网络游戏)、情感(极度渴望上网)和行为的中心。

(6)情绪改变。个体通过上网来改变消极情绪。

(7)复发性。对个体的互联网成瘾性行为,即使尝试控制与治疗,仍然反复发作。

第二种诊断标准由美国心理学家杨提出的,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他认为在描述的10种情况中,一年间只要表现出4种,就可判断为网络成瘾症。

(1)下网后念念不忘网络上的事情。

(2)总认为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无法控制上网时间。

(4) 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

(5)上网时所有烦恼就会消失。

(6)认为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

(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交往和学习。

(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对亲人朋友掩盖上网的行为。

(10)离开网络就会感到失落。

第三种诊断标准主要参照冲动性控制障碍标准修改而成,包括8种情况。

(1)全身心迷恋互联网。

(2)为了获得原先体验过的满足增加上网时间。

(3)尝试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而不成功。

(4)因减少或停止上网而感到焦躁、情绪低落、抑郁和愤怒。

(5)比预期的上网时间长。

(6)因为上网而使重要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或谋职机会遭受损失。

(7)对家人、心理医生或他人隐瞒上网程度。

(8)利用互联网来逃避责任或调整负性情绪(如无助感、内疚感、焦虑、抑郁)。研究者认为,必须同时具备前5条标准,并至少具备第6?8条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才能被判定为网络成瘾者。

2.网络成瘾的干预与治疗

通常对网络成瘾者可以进行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

(1)行为疗法。行为疗法包括强化法、行为契约法、厌恶疗法、松弛疗法、自我管理法等,通过强化个体的正确网络使用行为,惩罚或消退个体的过度网络使用行为,矫治网络成瘾的方法。

(2)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包括认知重建、积极暗示、压力管理训练等,通过与来访者一起客观分析网络技术、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络信息的利弊,引导来访者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帮助来访者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和困难,协助来访者建立新的问题解决模式等。

(3)家庭干预。家庭干预主要调整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沟通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通过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和家庭功能来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行为问题。它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预备性谈话、治疗性会谈、布置作业和后续访谈。

(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咨询师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他们一起商讨,并为团体成员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和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解决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完善人格的目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日期:2008-12-26]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 )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A.健康 B.心理健康 C.人格完整 D.情绪稳定2.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 )。 A.生活环境的变化 B.人际环境的变化 C.学习内容及方法的变化 D.角色地位的变化 3.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表明其人际交往中的( )。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 );其二是能(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 )和较充分的( )。 3.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 )为目的的。 4.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 )的变化;二是( )的变化;三是( )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 5.大学生的( )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6.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 )、( )、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6c.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追求平等、( )、( )。

8.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 )。 9.要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就得学会( )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10.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11.为了提高学生的( )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 )性和( )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13.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 ),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 )。 14.大学生学习障碍是( )、( )、( )三方面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标准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Index。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 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 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 A 。 A感觉B知觉C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B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E自定步调原则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C道德感 D理智感E审美感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实验法B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E投射法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 A B E。

健康心理学总复习

健康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合理化(p53) “合理化”,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 2、心理健康(p86) 是指知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勇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3、分析式心理治疗(p374) 或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源,以达心理重建的治疗目的。 4、休闲(p124) 意指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 5、月晕效应(p97) 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6、人际关系(p93):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 7、自我意识(p181) 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系,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8、环境治疗 是指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9、生涯发展(p134) 是指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0、单对型核心家庭(p173):即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1、适应(p47) 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 12、压力(p333):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的行为模式。 13、自我评价(p186):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确立今日心理健康基础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毕尔士)。 2、现代社会大众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可分为(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三个层次。 3、人类行为的整个适应过程分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遭遇阻碍与冲突、形成挫折情境、产生行为适应)。 4、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被称为压力中心的是(下视丘)。 5、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可分为(客观焦虑或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 6、DSM-Ⅲ将常见的心理失常分为(恐惧症)、(抑郁症)、(适应障碍)、(反社会人格)、(精神分裂症)。 7、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为:(善用第一印象)、(避免错误印象)、(克服害羞)。 8、人际交往的相似性包括(态度)、(价值观)、(社会条件)、(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吸引。 9、生涯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自觉”)。 10、性与爱的观点有三种分别是(传统式“性”观点)、(温和式“性”观点)和(开放式“性”观点)。 11、婚姻关系的价值观可分为(关系中心型夫妇)、(工作中心型夫妇)和(混合型夫妇)三类夫妇。 12、当面临“两难”或“两可”的选择时,可采用(希望策略)、(逃避策略)、(安全策略)和(兼顾策略)。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健康心理学》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谁提出了三级健康水平模式?(D) A、格林伯格(Greenberg) B、美国学者马丁(Matin) C、弗洛伊德 D、汤纳特尔(R.J.Donatell) E、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2、健康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B) A、1980 B、1978 C、1982 D、1990 E、1991 二、多选题 1、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ABCDE) A、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B、研究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健康行为。 C、研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D、研究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E、研究如何改进社会健康和医疗保障机构的管理。 2、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首次提出健康的三维概念,这一概念从哪三个方面评价人们的健康状态?(BCE) A、生活条件 B、生理 C、心理 D、职业 E、社会功能 3、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CDE)

A、自我评价 B、医生评价 C、社会常模评价 D、专家评价 E、综合评价 4、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即:(ACD) A、疾病 B、死亡 C、一般人的健康状况 D、最佳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E、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 5、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区别 A、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病毒入侵获躯体变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 B、谁对疾病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个体自身无法控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个体自身对健康好疾病负有责任。 C、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应采用疫苗、手术、化学和放射疗法。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则认为应采用行为矫正、鼓励改变信念和应对策略。 D、谁对治疗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医生对治疗负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病人对治疗负有部分责任。 E、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上,生物医学主张身心二元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身体与心理功能互相影响。 6、下列关于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A、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B、身体健康的标准为“五快”,即,吃得快、走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便得快。 C、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三好”,即,个性好、处事能力好、人际关系好。 D、血压在80—120/60—90mmHG之间 E、心率在60—100次/分 7、哪些原因导致了亚健康?(CDE) A、规律运动 B、低脂膳食 C、环境的恶化 D、社会竞争的压力 E、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0279《健康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精)

0279《健康心理学》 2013年 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由五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 题型二:填空题 题型三:名词解释 题型四:简答题 题型五:论述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健康心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略。 二、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历史的观点:生理学、疾病的发展和心理 医学的发展建立在心理与身体分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健康与疾病的思考模式, 即生物医学模式。 2、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健康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作为主导思想,坚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方面研究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就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变关系而言,强调: (1健康与疾病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平衡或失衡状态 (2心身统一的观点 (3预防为主的观点 第二章健康心理学理论取向 一、心理动力学派理论 1、心理动力结构理论,又称为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心理动力人格理论 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又称人格构成学说,分两部分: (1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id :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 的储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②自我(ego :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 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同时在侍奉 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设计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汇总

设计心理学题库 1. 菲利德伦德尔在《论艺术和鉴赏》一书中说: “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2.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3. 设计心理学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4.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正在进入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发展的时代。 5. 设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它在(方法)论上是更加宽容的,但是必须有严谨 的科学态度。 6. 心理学不是对人类常识的描述,因为常识不是与人类(行为)相互一致的知识。 7. 设计心理学的艺术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对象)的性质上。 8. 设计心理学的人文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概念)的抽象上。 9. 布卢诺斯奇在《人类的升华》中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科学和艺术同样都是他的(精神)的可塑性表现” 10. 对麦克尔?怀特而言,(科学)就是探索、它提出问题,它是想象力的发挥,它是分析。 11. (达芬奇)被誉为第一位集合了科学与艺术大成的人物。 12. 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表现活动、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一起进行的。 13. 艺术家普遍认为视觉事物是绝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 14. 科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再现艺术,描述和解释也只是将(经验)的大体轮 廓呈现出来。 15. 科学的创造:直观、表象--- 抽象概念--- (理论) 16. 艺术的创造:直观、表象--- 意象形态--- (形象) 17. 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18.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9.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 20.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艺术史)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1. 设计是围绕着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 22. 德拉克山认为心理学学科的特别之处就是研究(心理),必定是自我反省式的。 23. 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因为它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24. 在审美研究中,人们看画展的行走方式、停留时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以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25. 心理学不仅是行为的科学,对人类意识体验的研究,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知识。 26. 阿恩海姆不仅仅是纯粹使用实验科学方法,或行为的研究,而是大量采用(意识)体验的研究。 27. 心理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一个内部过程,无法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和测量。 28. “人生是一场梦”这个课题,无法用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证其真伪,只有通过(艺术)的表现方法来实现。 29. 阿恩海姆说:“不管承不承认,实际上他们(艺术家)至终都在运用心理学,不是家传的,便是其他人留传下来的”。 30. (哲学)是心理学的前身,古希腊人很早就有系统的对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31. 心理学的真正起源源于正式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32. (现代)心理学强调理论应该有研究证据的支持,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或普通感觉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doc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适应: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 性的历程,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历程。 2.合理化:即歪曲现实,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 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假艺术为名,行色情之实等,有可分为:投射、酸葡萄、甜柠檬。3.心理健康:只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用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 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4.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得行为模式,其身心历程包含压力来源、 认知评估及焦虑反应三部分。 5.分析式心理治疗:又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据,以达心理重建的治 疗目的。 6.环境治疗: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 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7.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它反应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 因此,人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8.月晕效应: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9.休闲: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除了 工作与卫生活动以外,休闲的目的在于自我狡猾,并追求人生崇高境界与陶冶。 10.生涯发展: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 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 系。简言之,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由于个人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尊自爱或自卑自怜。 12.单对型核心家庭: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3.夫妻关系:以性爱为基础,同时包括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精神及心理等关系,其维系不能单靠 法律等社会因素加以保障,更主要的是基于爱,要靠双方共同的感情、道德、心理因素及社会舆论约束等,以增进和谐。 14.自我评价: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自学考试_设计心理学1_3重点总结分享

设计心理学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 【领会】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设计心理学定义】 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高消费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心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唐纳德A 诺曼(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物质心理学”,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赫伯特A 西蒙(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的研究,将设计当做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李彬彬(江南大学)——认为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的方向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赵江洪(湖南大学)——使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设计领域的问题。 李乐山(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心理学,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心理研究。 柳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领域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学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领会】1.2研究对像和研究范畴 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 基础本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 b)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念,理念等。 c) 个性心理,包括人性和能力等。 d) 心理过程,包括知(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动)。 【领会】1.3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 ⑴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1【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 2、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在经历压力事件时并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可以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可以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一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在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与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一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刘某的一段鉴别谈话:

2020年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1.继时性压力是指()。 A.同一时间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 B.经历某种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并可以努力适应的事件 c.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 D.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 答案:C 2.下列事件中属于破坏性压力的事件是()。 A.空难 B.恋爱 C.旅游 D.迁居 答案:A 3.“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答案:B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逢人就述说自己遭遇的行为,可推断其处在()。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答案:C 5.()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价的特征。 A.勒温 B.坎农 C.塞利 D.米勒 答案:B 6.塞利提出的适应压力的第三阶段是()。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答案:C 7.个体处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或消除和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这一阶段是()。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答案:B

8.个体表现出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答案:A 9.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又被称为()。 A.战场疲劳综合征 B.一般适应综合征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灾难综合征 答案:B 10.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这种对压力引发疾病机制的解释是()。 A.器官敏感论 B.体质、压力论 c.心身转化论 D.心身一体论 答案:A 1.女性求助者说,某夜她骑自行车下班,突遇一流氓,吓得大叫,流氓逃跑,但再次便喊不出声,此后说不出话,耳鼻喉科检查声带,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我们可以说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过程和接收过程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 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的目的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心理学里两个较为基础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 善,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知觉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 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关系 知觉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三、知觉选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如对象的标志、性质)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四、知觉的整体性及两方面含义

医学心理学 复习重点

08救援 第一章绪论(注意把概念与例子之间的对应) 1.(定义)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⑴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⑵研究深信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⑶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⑷研究各类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变化规律;⑸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治疗。 3.(概念)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像医学工作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注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理解P5)身心分离观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观念。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由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 5.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认知过程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心理现象意志过程 人格倾向性 人格(个性)人格特征 自我意识系统 第一节认知过程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2.感觉的特征(注意与例子的对应):⑴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其间成反比关系; ⑵感觉后像: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停留现象,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⑶感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现象最强,听觉和痛觉的适应现象较为少见,痛觉无适应现象; ⑷感觉的对比:同一感觉器官由于不同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会使感觉在强度上和性质上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⑸联觉:当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如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3.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如看到红红的苹果、听见动人的歌曲等。 4.知觉的特性:⑴只觉得相对性⑵知觉的整体性⑶知觉的理解性⑷知觉的恒常性(恒定、正常)视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如看五星红旗从不同角度都是红色,雪是白的等都属恒常) 5.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6.错觉:是指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7.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按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健康——幸福你我他 1、阳光心态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2、心理健康是____,而不是____。 3、黑色区描述的是心理状态的____。 4、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____、____、____的情绪,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 5、台湾患脑瘫的黄美廉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她的经典名言是:____________。 6、个体因受过去成功经验或过度赞扬的影响而产生对自己的能力等认识偏高的现象成为____。 7、____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8、防止过激反应,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是____的主要目的。 9、心理危机通常为自限性,多于____周内消失。 10、____创造生活,消极的心态毁灭生活。 11、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____,处于黑色区则是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界于上述两者之间。 12、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能力也没有,一味地打击自己,使自己无法振作。 13、一味地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都是____的表现。 14、____是指与入学考试、智能测验、学业测验等相关的焦虑,它是一种急性焦虑。 15、出现心理问题虽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完全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应当____。 16、每个人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可能遇到由突发事件引起____。 17、“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时间束缚自我的方式,消极思维模式的____。 18、追求成功、幸福的人们的三大生活主题是拥有____、成全美好的人格、拥有成功的人际关系。 19、成功的道路是由____铺成的。 20、____是一种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的心态。 1、健康、积极、进取、充满关爱 2、一个过程、结果 3、心理变态 4、积极、乐观、稳定 5、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6、光环效应 7、自我同一性 8、心理危机干预 9、1-4 10、积极的心态 11、心理健康 12、自我否定 13、心理不健康 14、考试焦虑 15、坦然面对 16、心理危机 17、永远长在 18、健康的心理 19、目标 20、阳光心态 二、判断题(10题) 1、阳光心态的人就是没有黑暗和悲伤的时刻。 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 3、把心理危机当成一种心理疾病来处理。 4、心理健康对人生成败的影响不大。 5、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 6、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结果。 7、一切心态健康的人都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 8、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已经很稳定,大多数人的内心体验很平稳。 9、大学生的智力发展非常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 1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题(5题)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结果使自己长期生活在痛苦、沮丧甚至绝望的心态中而不能自拔。这说的是消极心理的____(a )

设计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1.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者行为规律, 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工业设计活动是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的系统工程,可以称它为社会工程或文 化工程。(1、工业设计活动是观念设计的活动,也称元设计活动。2、工业设计活动是综合创造的活动,研究产品技术功能设计和美学设计的结合统一。3、工业设计活动是包容性的活动,自身的活动,各产品的造型、色彩、表面装饰、包装、装潢、商标等。 4、工业设计活动是以资讯为基础的,如:采集数据,采集消费者、企业、社会等满意 度数据。5、工业设计活动是一种整合企划活动,从产品构思到生产,从使用到销毁的全过程。6、工业设计活动是文化活动,如: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把握消费者生活方式变革,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3.消费者:是指任何接受或可能接受产品或服务的人。(1、潜在消费者:是消费者具有的 卖点和企业的现实卖点完全对位或部分对位,但尚未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2、准消费者:是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产生了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形成了局部购买欲,但未产生购买行动。3、显在消费者:是直接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能直接或间接影响40个潜在消费者)4、惠顾消费者:是常客(品牌忠诚,产品情结,服务到位)5、种子消费者:由常客进化而来,除自己反复消费外,还为企业带来新的消费者(忠诚性、排它性、重复性、传播性) 4.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的心理现象。共同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表现 为对产品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对产品的好恶态度,从而引发肯定和否定的情感。差异性:表现在他们对商品的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购买行为。 5.消费者行为规律:六个相互联系的行为过程:形成消费需求—产生购买动机—了解商品 信息—进行商品选择—发生购买行为—评价所购商品。 6.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投射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 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其它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可靠、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缺点:被动的等待)2访谈法:是透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谈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的一种方法(结构式访谈:优点、节约时间,缺点:受访者容易感到拘束。无结构访谈:优点,自然的交谈,缺点,费时费事,结果不准确)3,问卷法:是事先拟定出所有要了解的问题,列成问卷,交消费者回答,通过答案的分析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优点,同一张问卷可以测试众多的消费者)4、投射法:不让被试着直接说出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而通过他对别人的描述,间接的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和动机(优点,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信息的准确性,缺点,花费的劳动和支出的费用较大) 7.需要的概念: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 的一种反应。2.、消费者需要的特征:需要的多样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名族和生活习惯不同)需要的发展性(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产品的不断更新)需要的层次性(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需求,精神需求提高)需要的时代性(受到时代精神,风尚和环境的影响)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性需求(维持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生活必需品市场心 理)安全性需求(人们总希望有一个安全,有秩序的环境和生活保障、保健用品市场心理)社交性需求(即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社交产品市场心理)自尊的需要(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享有较高的威望、享受类产品市场心理)自我实现需要(一种个性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充分发挥潜能,干一番事业、发展类产品市场心理) 9.设计怎么满足需要:1、关注需要的多元化,2、关注需要的趋向性,3、研究生活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