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人类早期艺术萌芽的时期,诗歌与音乐一直是相互交融的。不论中外,古代的诗歌都是可吟可唱的。

唐朝是中华民族诗情郁勃的时代,外部的开疆拓土,国威四震;内部的豁达安定,文化交融,为唐诗繁荣和普及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一、别具韵味的唐诗

吟唱诗歌盛行于唐朝,文人雅客们游园揽景、把酒凭风兴致颇高时总忘不了吟唱一首唐诗。或宣泄淤积心头的烦愁,或抒发对秀丽风光的赞叹。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把玩的物件,如同现代比较高雅的流行歌曲一般,不住的传唱着。

由于中国汉字都是单音节字,而且通常二到四个单词即能组成一个词语或成语。而诗歌体裁非常简短,如果不能正确的组合词语,既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晦涩拗口。因此古人渐渐形成了利用押韵和字词之间的停歇来使诗具有更好的音乐感、节奏感。唐人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传统,创作出格律严格,形式固定的?律诗?和?绝句?,从而在诗歌中融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律诗绝句有着鲜明的节奏,每首诗的音节,洋溢顿挫,顿歇都匀称整齐。以李白的《行路难三首之一》为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总共六行十二句,除了第五行之外,其他五行每句都是二二三的句式,给人一种错落整齐的节奏美。

抑扬顿挫的音调、错落整齐的停顿赋予了唐诗独特的音乐美,唐人把多种平仄格式制成固定的?平仄谱?,诗人大多依谱而作,因而诗歌多具有悦耳的音乐效果。唐诗的押韵比古体诗更为严格,隔句押韵,一韵到底,给人通篇和谐的感觉。吟唱是可加强诗句的平仄对比和声音的抑扬变化,把语言声调的组合与优美的旋律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有独特韵味和音乐美感的吟唱作品来。一首出色的吟唱调就是一首优秀的歌曲。唐诗的吟唱也是我们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别具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二、音瑟和谐的古代诗词

诗和歌在唐代时分不开的,写得比较好的诗通常被编撰成曲,到处传唱。比如杜甫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凭借自由得体的格式,近乎完美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诗歌本身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而广为流畅。我国现代非常流行的音乐人王菲演唱的一首《明月几时有》,其歌词就是《水调歌头》,由此可见人们对这首词的喜爱程度。

中国汉字都是单音节字,字正腔圆,易于停顿或延长,非常便于吟唱或歌咏。中国古代很多诗词都是配合音乐用来吟唱的。这些诗歌因其别具匠心的押韵,顿歇和谐的节奏,瑰丽甜美的意境而颇受喜爱。歌妓们常常在古代比较高档的酒楼、客栈、青楼、茶馆伴着琴瑟,袅袅的唱起诗词,以此来招揽客人。艺人们也愿意花钱请人为歌曲填词,诗词编写的巧妙,幽美能够为艺人演唱增色不少,甚至出现了文人专门填词作曲。诗歌、美人、音乐,这三个最优美的因素聚集在一起,成了古代文人墨客、黎明百姓、宦官权贵追捧,迷恋的对象。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宋代词人柳永,因其细腻感人的描写,缠绵悱恻的抒情,和谐流畅的韵律,大受追捧。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都在吟唱柳永的词,甚至到了?凡有柳处,皆可歌咏词?的地步。即使在古体诗歌已经沦为经典被束之高阁的现代,人们读到李咏的《雨霖铃》时,仍然会其情真意切,凄婉缠绵所打动。

诗和歌从来都是分不开的,诗被用来抒情,歌更是用来抒情。诗是流动的字符,而歌则是流动着的音符。诗编撰成曲,使得诗不再是文人墨客,书香门第专享的文化食粮。而成了普天之下都能够吟唱的歌曲,这更加利于诗的传播与兴盛。人人读诗、唱诗,半个盛唐便成了诗的王国。

三、唐诗的情韵美

盛唐诗风不单单因为严格的按照规定好的韵谱来创作诗歌,使其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节奏感。更重要的是,唐诗在托物、言情、写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如果仅仅关注唐诗的音韵美而忽视唐诗的情韵美显然是本末倒臵。

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称奇。?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聊聊数字,就将天台山巍峨的气势描述的淋漓尽致。?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凭借这两句话,读者大概就可以想象到诗仙太白在太白山中游玩,道路蜿蜒曲折,错综复杂,正要要靠着石头小憩却发现天已经黑了。这两句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天台山的巍峨、巨大,也令人佩服诗歌的精简概要。?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云彩为衣,清风为马,天上的神仙纷纷驾临,这两句当然只有太白这样的诗仙才有如此瑰丽出奇的想象。诗歌通篇写景,但到最后诗人却转而笑道: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生性豪放洒脱,不拘一格的特点由此表露无遗,对权贵,政治的勾心斗角不屑一顾,逍遥行乐的处事态度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诗至唐朝,其写作手法也越来越丰富,不再像《诗经》那样笔法清纯,平白直叙。有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等手法。题材上也更加丰富,不再是单一的写景或写情。有感时伤怀,塞外征战,国破家亡,思想抱负,闺怨、离别、相思、思乡等等题材。诗记载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活着的瑰丽的大百科全书。

正是由于诗在文学艺术上面的不断发展,精益求精才使得诗不仅仅停留在音韵幽美,便于吟唱上,而上升到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体裁,一直流传至今。

总结:

中国诗歌从周朝的《诗经》开始,逐渐发展,至唐朝时期到达鼎盛,成为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我们忘不了杜甫李白口中那些千古绝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些诗句已经深深印入了中国人脑海里,成为永远的经典,永远的财富。它像柔美浪漫的梦境,安抚我们焦躁不安的心灵。它是一把琴,曼妙的拨动着优美的旋律。它更是一首歌,袅袅的唱起,于是我们的心也开始变得恬静。

参考文献:

《诗歌发展史》————百度文库,作者不详

《唐诗与音乐文化的渊源》————百度文库,张晶

武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工程

Sy1001班

桂江亨

学号:0121010680514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 王小江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已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

[VIP专享]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怡鞍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 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 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 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 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 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 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 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 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 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

音韵美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的音韵美的类型。 答:节奏是节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修辞中,我们知道,其节奏在语音链上的呈现形式,即音韵,有七种:即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重轻律和扬抑律。 音顿律,就是由相等音节或相等音步有规律交替出现的节奏,形成语音链上等音长序列和音空。音顿律表现最明显的是诗歌,特别是等言体诗歌。如杜甫的《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音步由音节组成,汉语语音链上两个字一顿、两个字一顿的双音节音步是汉语音顿律节奏的主要倾向。语流中的音步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平仄律,即以音高成素为主形成平声与仄声有规律的相互交替或上下句语段平仄相对出现,就形成语音链上的平仄节奏。自唐起,就开始采用四声二元对立的平仄律,把平声和上、去、入分为平仄两类,构成了实际上的平声字和非平声字的对立。 声韵律,即由音素的音色异同对立统一呈周期性组合,如同音节与异音节,同声母与异声母,或者同韵母与异韵母相间,就形成了同音色与异音色的有规律交替出现构成的声韵律节奏。 下面从音步节奏层和语段两个层面的声韵律,重点介绍汉语的双声、叠韵、叠音、押韵以及回文、顶针、对偶、排比、反复等辞格的运用,这些都可以形成语音链上音色异同相间、回环往复的声韵美。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主要体现于双声、叠韵、叠音音步词。包括单纯词、合成词和词组等。汉语中无论是双声还是叠韵,都是双音节音步词中由音色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声韵律节奏周期。双声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异韵母+同声母+异韵母。叠韵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异声母+同韵母+异声母+同韵母。而叠音是在一个音步中,由相同声母和相同韵母往复交替出现而形成的声韵律音步节奏。叠音词的声韵律音步节奏是:同声母+同韵母+同声母+同韵母。双声、叠韵、叠音都是乐音段,之所以好听,是因为音步中存在着声韵律节奏的同时,也伴随着音顿律,构成了音步中的复合节奏乐音段。我们汉民族自古便青睐用双声叠韵、叠音来建构语言的音乐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如“流丽”、“蟋蟀”、“踟蹰”、“玄黄”等。叠韵有“崔嵬”、“仓庚”、“绸缪”等。 音步节奏层的声韵律有连绵词和非连绵词之别。连绵词是古人追求语音美而创造的一种单纯词。非连绵词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由两个单音节组合产生的双声、叠韵、叠音的合成词。如“残年”、“读书”、“美满”、“星星”。因为它们和连绵词一样具有声韵律、音顿律音步节奏,所以,听起来也有一种乐音的效果。 在双音节词中,双声叠韵的分布相当广泛,其中以形容词和副词为最。如白居易《浩歌行》: 鬓发苍浪 ..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名词也有双声叠韵的。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还有一部分动词是双声叠韵的。如韩愈的《榴花》: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 ..青苔落绛英。 感叹词连用也能形成双声叠韵。如,《书·五子之歌》的: 呜呼 ..曷归! 叠音词在名词和动词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出现。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 ..半江红。 而叠音词在象声、拟态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如白居易《冬夜》:

五十首美到令人心碎的古风诗词句子简繁两体

五十首美到令人心碎的古风诗词句子,简繁两体 五十首美到令人心碎的古风诗词句子,简繁两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简体字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2、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4、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5、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6、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7、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8、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9、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10、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1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12、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13、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14、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15、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6、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17、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1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19、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20、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2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2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4、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25、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26、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27、山河拱手,为君一笑。28、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9、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30、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31、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32、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33、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34、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35、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36、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37、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38、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39、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40、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41、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42、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43、转身,一缕冷香远,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 《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的首句入韵,押平声韵。这里的“苔”、“栽”、“来”押韵(押ai 韵),它们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作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精选十五首描写失恋的诗词

一、西贝《路人》 不知为何,明明想和你说话, 却骗你说,风雨正好, 该去写点诗句。 不必嘲讽我,你笑出声来, 我也当是天籁。 不必怀有敌意,你所有心计, 我都当是你对我的心意。 我的宿命分两段; 未遇见你时,和遇见你以后。 你治好我的忧郁,而后赐我悲伤。 忧郁和悲伤之间的片刻欢喜, 透支了我生命全部的热情储蓄。 想饮一些酒,让灵魂失重,好被风吹走。 可一想到终将是你的路人, 便觉得,沦为整个世界的路人。 风虽大,都绕过我灵魂。

二、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三、马东写的,郭德纲经常用的一首镇场诗 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斯人不堪怜。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钗头凤斜卿有泪,荼蘼花了我无缘。小楼寂寞新雨月,也难如钩也难圆。 四、陆游、唐婉《钗头凤》 《钗头凤·红酥手》

宋代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五、无名氏《失恋》 不得不分手 我们的誓言 一文不值 不管你怨不怨

这世界少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请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带走 消失消失 不见不见 已没有退路 我的心好痛好痛 不送不送 六《惊觉》黄灿然 就像当你出门时大雨滂沱, 知道打伞在街上走三分钟也会浑身湿透,就转身走进附近茶餐厅坐下, 喝一杯咖啡,抽一根烟, 如此愉快如此舒服,当你推门出来 回到街上时看见雨已经停了, 街上被清洗得一干二净, 才惊觉你刚才避过雨。 七、普希金《致凯恩》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10句惊艳千年的古诗词美得令人心碎

10句惊艳千年的古诗词美得令人心碎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 《谢亭送别》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很多时候,离别的那一刻并不是最令人伤悲的。最伤悲的,是你自酒醉中醒来,自与友纵饮欢歌的快活中醒来,暮色沉沉,满天风雨,友人已远。你伫立原地怅惘良久,而后独自走下西楼......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 《人月圆·山中书事》 有谁的心中没有一个桃源梦,没有一个归隐深山的愿望呢?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我们都在人世间匆匆地走,为着生存的压力,可心中总藏着一片寂静的空山。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 多么祈望我是星星,而你是明月,在每一个夜里,我俩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明月有暂时晦暗的时候,被掩在云堆深处,而星星却是永远辉映着,高挂在夜空。每天每日,期待着那十五月圆盈满之时,你我星月皎洁辉映共成天地佳偶。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是在烟雨朦胧的江南,一夜里,春雨淅淅沥沥,不曾停息。清晨醒来,诗人立在小楼上,打开窗户,听着从幽幽小巷中传来的卖杏花的吆喝声声。那一刻,心间是无比的清新沉静。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里,暮色沉沉,诗人散发坐在小院里乘凉。徐徐山风,轻轻拂过荷塘和竹林,带来阵阵幽香和竹露的清响。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 《菩萨蛮·其二》 许多人的心中,许都有一个江南梦。杏花烟雨江南,如诗的景致,如画的女子。春水澄澈碧蓝,枕在小小的画船间,听着淅沥雨声沉入梦间。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若干意象交织成一副凄凉萧飒的画面。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诗人说,想要买上桂花,带上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却已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我们总是喜欢说——愿你千帆过尽,归来仍是少年。可我们又不得不无奈地承认,没有谁可以永远少年。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诗词中的音韵问题 一、音韵平仄问题 1、基本原则两条 一是以普通话《新华字典》拼读发音为准,一二声调字为平声字,三四声调字为仄声字,平不分阴阳,仄不分去上入。二是字的书写 和发音均以《新华字典》为准,不符合《新华字典》的书写字和字 发音则为错别字和错别音。 2、韵押与音押问题 二、诗的问题 诗,采用两分法。以新文化运动的“五四”为分界线,在这之前的诗统称旧体诗,旧体诗包括古诗和律诗两部分,唐代形成的格律 诗称旧律诗,不合唐律的诗称古诗;在这之后的诗统称新体诗,符 合新格律的诗称新律诗,不符合新格律的诗称新诗。“五四”以后 创作的字句整齐的诗符合新诗或新格律诗音押音律原则的划入新体诗,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1)新诗的特点有二 一是押音,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隔句一押,可押平音,可押仄音,也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可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等等。三字称三字诗,四字称四字诗,余类推。 (2)新格律诗特点有三:

一是押音,隔句一押,首句可起音押,也可不起音押。可押平音,也可押仄音,但不可平仄互押。 二是句数须是偶数,最少四句,多则不限。每一句的字数都相等。句的字数只能是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等,四字称四字律诗,余 类推。 三是诗句尾字除首句起音押外,都须符合平起仄受或仄起平受。如第三句尾字音是仄或平,第四句尾字音就应是平或仄。 由此可见,新格律诗依然需要讲究平仄,追求节拍,但不是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是一三五、二四六均可互变,变的前提是四字律诗应避免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五字以上律 诗应避免四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1、四字律诗,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押平音) 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三字平仄可以通变,通变的结果不能三字连平或三字连仄。如“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均可,不可“平平平仄, 平仄仄仄”。 2、五、七字律诗,基本格式依然是旧律诗的'平仄格式,除首句起音押外,隔句一押,句押平音或仄音,八句之内,不可平仄互押。除了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应避免四 字连平或四字连仄。 3、六字律诗,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押平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押仄音),除了 句尾字音平仄不可变外,前面的字平仄可以通变,但要避免四字连 平或四字连仄。 三、词的问题 词,采用两分法。“五四”以前的词统称旧体词,“五四”以后的词统称新体词。“五四”以后的长短句新诗符合新体词音押音律 原则的划入新体词,不符合的划入短杂文。 新体词特点有三: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 一、概述 1、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 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 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 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詞法上的屈折變化) 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 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勞也。從皮聲。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古音都為並母歌部) 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 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五千年来最美古诗词配国画,美到流泪!

五千年来最美古诗词配国画,美到流泪! 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但是,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谴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与其两个人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所以其实不要太早遇见好男人/好女人,因为万一捉不住他/她,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句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以笑映悲,很不错的手法,令人不禁感慨万千。众里寻他千百度 全句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往阴暗处寻找我们心中的她,却总不见其影踪,蓦然回首,才发现她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

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犹可追忆,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一个“已”字,可怕至极。若非当初年少无知,何至如此!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哪怕是苏轼那样的豪迈男儿,对着亡妻的坟墓,也只剩感伤。十年是一个恰好的跨度,看似不长,却足以让一个呱呱婴孩变成一个懂事孩儿,足以让一个满怀热血的青年变成一个得过且过的人,足以让一个正值壮年的中年人步入人生的晚期。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江城子》也许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这一句,若是不见也就罢了,若是相见,却互不认识,就这样在岁月里蹉跎地擦肩而过,那该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句应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人生一世,俯仰之间,多少爱恨情仇,多少癫狂执念,到头来终究一场空,到最后一堆荒冢而已,主编君劝诸位,及时快乐,有花堪折直须折。

在想象和阅读中感悟古诗词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2422309.html, 在想象和阅读中感悟古诗词的美 作者:邢磊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1期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试图从古诗词的绘画美、语言美、色彩美等方面入手,以期使古诗词教学中充满韵味,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想象联想——再现画面美 诗词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诗文大意,更需要“入境”,因为诗词主要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展现情境、表达情感的。只有入境才能感悟诗情,感受诗美,感知诗韵。而小学生由于其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认知的局限性,较难进入诗词描绘的情境之中。所以诗词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真正理解和品味诗歌的内涵和主旨。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 创设诗境,感知画面美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但是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场景,现在的学生很难接触和体会,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学生自然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通过声像、视频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在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中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我采用吟诗赏画的方法。在学生初步掌握诗文大意后,让学生欣赏一幅深秋山林图,学生边吟诵诗,边欣赏画,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悠然漫步在弯曲深远的石径小路上,两旁枫叶似火,随风摇曳,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多么惬意,多么舒畅!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必须用小学生能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从而为学生体验到诗歌的语言美打下基础,铺好水到渠成的基石。 展示意境,欣赏画面美意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词的作者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这也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