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201220310262

姓名:高义丰

班级: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

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从表中可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865,即小鸡的体重与鸡冠的相关系数为0.865,显著性水平是0.01,这两者之间不相关的双尾检验值为0.001。从统计结果可得到,小鸡的体重与鸡冠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小鸡的体重越大时,则小鸡的鸡冠越重。并且,否定了小鸡的体重与鸡冠重之间不相关的假设。

2、偏相关

当有多个变量存在时,为了研究任何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使与这两个变量有联系的其它变量都保持不变。即控制了其它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影响下,计算两个变量的相关性。偏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任何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大小。

选择Analyze—Correlate—Partial打开偏相关,如下:

在统计学中,自由度(DF)指的是计算某一统计量时,取值不受限制的变量个数。通常df=n-k。其中n为样本含量,k为被限制的条件数或变量个数,或计算某一统计量时用到其它独立统计量的个数。自由度通常用于抽样分布中。

结果分析:在固定变量x2下Y与x1的偏相关系数为0.9483在a=0.001下线性关系显著。

3、距离过程

距离相关分析是:对观测量之间或变量之间相似或不相似的程度的一种测量,可用于同一变量内部各个取值间,以考察其相互接近程度;也可以用于变量间,以考察预测测值对实际值的拟合优度。

距离相关分析的结果给出的是个变量或记录之间的距离大小,以供用户自行判断相似性。选择Analyze—Correlate—Distances 距离分析

设置如图所示点击确定就可以达到结果:

Proximity Matrix

Correlation between Vectors of Values

h1 h2 h3

h1 1.000 .573 .731

h2 .573 1.000 .088

h3 .731 .088 1.000

This is a similarity matrix

三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矩阵。第一次测量与第二次测量结果的r = 0.573,第一次测量与第三次测量结果的r = 0.731,第二次测量与第三次测量结果的r = 0.088,由此可见,后两次测量的结果一致性较差,这意味着第一次恰好是后两次的“均值”,故对该指标作重复测量意义不大。

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为它是不可观测的,即不是具体的变量,这与聚类分析不同),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选择[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显示的[Factor Analysis]

结果分析:

共同度(公共因子方差),共同度越大表示Xi对因子的共同依赖程度越大,因子描述变量越有效。

两个因子对所有变量的共同度都很大,在0.880 到0.988 之间。

从结果可以看出五个变量在第一个因子上都具有大的正负荷,尤其是X4 的负荷特别大。在第二个因子上变量X1 和X3 都有较大的正负荷,X2和X5 都有较大的负荷,X1、X3 和X2、X5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在X4上的负荷非常小。

因子得分:对公共因子的取值进行估计,计算各个样本的公共因子得分。在公共因子的空间中,按照各个样本的因子得分值标出其对应的位置。

结果如下图所示:

5、回归分析

如果在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把其中的一些因素作为所控制的变量(自变量),而另一些随机变量作为它们的因变量,这种关系分析就称为回归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

选择主菜单[Analyze]=>[Regression]=>[Linear]打开线性回归

因变量为y,自变量为x,得到下列参数分析表:

拟合优度检验:

样本观察值聚集在样本回归直线周围的紧密程度利用判定系数R2来判定R2越大模型拟合度越高

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两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R来判别,SXY 称为X 与Y 的样本协方差,SX 称为X 的样本标准差,SY 称为Y 的样本标准差。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和样本容量n,查相关系数表得到临界值rα。若|r|>rα,则X 与Y 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否则X 与Y 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

TSS=ESS+RSS (ESS可由回归直线解释,RSS不可解释的残差e)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 检验):

对回归总体线性关系是否显著的一种假设检验

根据给定的显著水平α确定临界值Fα(1,n-2),或者计算F 值所对应的p 值来判定。如果F 值大于临界值Fα(1,n-2)(或者p<α),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输出结果中的非标准化的系数估计值(B)及其标准误差(Std.Error)。可以看出,系数估计值分别为b 0= 0.607和b1 = 0.542,则。0.607+ 0.542X。

Std.Error表示b i与βi之间的差异,其值越小证明b i越可靠。

回归参数的显著性检验(t 检验):

根据样本估计结果对总体回归参数的有关假设进行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是由显著水平α和自由度决定的,如果t 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或者p(实际显著性水平)<α),说明X 对Y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6、多元线性回归

选择主菜单[Analyze]=>[Regression]=>[Linear]

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拟合优度检验:

1.R2=0. 902,说明Y的变动中95%可由x1,x2解释

2.调整判定系数去除自变量个数对拟合优度的影响

3.复相关系数R等于R2开平方,反映样本观测值与拟合直线间的线性相关程度。R=0.95,

说明y与x1,x2之间相关程度为95%。

7、时序分析

系统中某一变量的观测值按时间顺序(时间间隔相同)排列成一个数值序列,展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过程,从中寻找和分析事物的变化特征、发展趋势和规律。它是系统中某一变量受其它各种因素影响的总结果。

特征识别认识时间序列所具有的变动特征,以便在系统预测时选择采用不同的方法。

(1)随机性:均匀分布、无规则分布,可能符合某统计分布。(用因变量的散点图和直方图及其包含的正态分布检验随机性,大多数服从正态分布。)

(2)平稳性:样本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在某一固定水平线附近摆动,即方差和数学期望稳定为常数。

平稳过程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都会以某种方式衰减趋近0,前者测度当前序列与先前序列之间简单和常规的相关程度,后者是在控制其它先前序列的影响后,测度当前序列与某一先前序之间的相关程度

基本步骤

(1)作直方图:检验正态性、零均值。按图形Graphs—直方图Histogram

如上图所示可得直方图结果:

按分析—预测—自相关Autocorrelations打开选项:

Maximum Number of Lags设定为16。设置如下图所示:

确定后得到结果:

我们从上图中看出样本序列数据的自相关系数在某一固定水平线附近摆动,且按周期性逐渐衰减,所以该时间序列基本是平稳的。

相关图法:

运行自相关图后,出现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

从图中看出: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具有相似的衰减特点:衰减快,相邻二个值的相关系数约为0.3,滞后二个周期的值的相关系数接近0.1,滞后三个周期的值的相关系数接近0.05。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该时间序列为ARMA(p,q)模型形式,但还不能确定是ARMA (1,1)或是ARMA(2,2)模型。但若前四个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40、0.16、0.064、0.0256,则可以考虑用AR(1) 模型

实际上,具体应用自相关图进行模型选择时,在观察ACF与PACF函数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函数值衰减的是否快;是否所有ACF之和为-0.5,即进行了过度差分;是否ACF与PACF的某些滞后项显著和容易解释的峰值等。但是,仅依赖ACF图形进行时间序列的模型识别是比较困难的。

8、实习总结

spss是我们专业接触的第一个统计软件,功能强大,虽然对它很多的输出结果还不会做出解释,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这将使我们的一个好帮手,帮助我们完成很多的任务在SPSS 学习中,对它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个攻克,学习这种在日常工作中有价值的分析方法,使我们更能轻易应付日后的社会的信息工作;掌握这种高级的技能,对我们工作就业提供了竞争优势。在做时序分析的时候,借着前面的讲解,后面的操作还是比较好做的,比较棘手的是输出结果的解释,有的时候是上网搜的,有的时候是翻翻书,实在不行了只能问同学,其实大家都不太懂这个,才刚刚这种课程,还不能轻松的对输出结果进行解释,但是以后我们一定会掌握好这个软件的。

Spss的实习也是我们开始认识统计开始熟悉统计的过程,少部分东西在统计学原理上

已经学过了,很多还没有学到,等学过之后我想我们就能很轻松地对结果进行解释了。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定稿版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学号: 姓名:高义丰 班级: 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计量地理学实验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计量地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袁程 学号: 专业班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4-02 指导教师:郜智方 2017年3月31日 ┄┄┄┄┄┄┄┄┄┄┄┄┄┄┄┄┄┄┄┄┄┄┄┄ 实验成绩: □优秀: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图标美观,结果正确,体会深刻;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良好: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图标规范,结果正确,体会较深刻;严格遵守实习纪律,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中等:格式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完整,结果正确,有一定体会;能遵守实习纪律,能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及格:格式问题较多,内容基本完整,结果基本正确,有一定体会;能遵守实习纪律,能按时上交实验报告。 □不及格:格式问题突出有抄袭现象/不遵守实习纪律/未时上交实验报告。 实习报告一: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作简单的统计处理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14-02班姓名:袁程 一、实验目的:利用Excel和Matlab对数据做简单的统计处理。 二、实验内容 (1)练习在Excel (2)练习在Excel中,对“铅.xls”文件中数据进行分组,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的操作,并绘制频数分布柱状图和累计频率曲线图; (3)在Matlab中进行简单统计处。

点击界面中选择相应函数即可实现运算,或者在运算格键入“=”后直接输入函数实现。 (4)如果对函数用法不清楚,点击上图中“有关该函数的帮助”查看帮助。在“搜索函数”栏还可以输入汉字查询相关函数。 (5)相关函数:平均值AVERAGE、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极差MAX(:)-MIN(:)、离差平方和DEVSQ、方差VARP、标准差STDEVP、标准差无偏估计(S)STDEV、偏度系数SKEW、峰度系数KURT。 (6)分组可借助COUNTIF函数实现绘制直方图和曲线图,在excel中,点击“插入”——“图表”,然后根据提示完成。 三、实验结果: 1.表一的处理: 点击——选择——在如下界面中选择相应函数即可实现运算,或者在运算格键入“=”后直接输入函数实现。在Excel2010中直接点击 如果对函数用法不清楚,点击上图中“有关该函数的帮助”查看帮助。在“搜索函数”栏还可以输入汉字查询相关函数。 离差(deviation),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计算公式为: 计算结果如下: 再依次进行以下统计处理: 平均值AVERAGE、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极差MAX(:)-MIN(:)、离差平方和DEVSQ、方差VARP、标准差STDEVP、标准差无偏估计(S)STDEV、偏度系数SKEW、峰度系数KURT。 2.表“铅”的处理 1.实验步骤 对分组中的所有数据选中,定义一个名字。累计频数的计算:利用公式“=COUNTIF(XS,”<=某值)”实现。依次计算出频数、频率、累计频率,并利用公式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平均值(AVERAGE)反映了地理数据一般水平。计算方法: 中位数(MEDIAN)

南京邮电大学工程制图实验报告示例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制图基础及计算机绘图 学生姓名:某某某 班级学号: B14020XXX 指导教师: XXX 指导单位:理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实验一平面图形的设计 班级B140209 学号姓名 第周星期第节成绩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打开、关闭和保存图形文件和熟悉MDT2004DX的界面。熟悉MDT2004DX环境及 常用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 2. 学会部分常用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掌握工具栏的调用方法。 3. 学会视窗的显示控制和图层的建立,学会注写文字。 二、实验内容 按图示尺寸完成横置A4图一张,尺寸标注不作要求。横置A4图纸幅面尺寸、图框、标题栏按教材第1章相关内容绘制。 注意:在标题栏的绘图后面填写姓名和学号信息!!! 三、实验步骤 (结合屏幕截图,详细描述作图主要步骤) 1 启动Mechanical Desktop

选择“开始→所有程序→Autodesk→Mechanical Desktop 2004 DX→Mechanical Desktop 2004 DX”。 2 创建新图形文件 选择菜单“文件→新建部件文件”执行New命令,在选择样板对话框中选择Gb_a3.dwt,如图1所示。 图1 3 绘制420*297的矩形框。 选择菜单“设计→直线”,使用Line命令按下述操作。 结果如图2所示: 4 绘制图框。

选择菜单“修改—偏移”,使用偏移命令按下述操作完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5 去除图框四角多余部分。 选择菜单“修改—圆角”,按下述操作完成。 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6 创建表格框 选择菜单“修改—偏移”,使用偏移命令按下面步骤进行。结果如图5所示。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

电路实验报告1-叠加原理的验证 所属栏目:电路实验- 实验报告示例发布时间:2010-3-11 实验三叠加原理的验证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 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 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六、思考题 1.电源单独作用时,将另外一出开关投向短路侧,不能直接将电压源短接置零。 2.电阻改为二极管后,叠加原理不成立。

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XXX理工大学 CHANGSH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ECHNOLGY 题目:多领域建模理论与方法 学院: XXX 学生: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2015年7月2日

多领域建模理论和方法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ulti-domain Modeling Student:XXX Teacher:XXX 摘要 建模理论和方法是推动仿真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系统仿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文中综述了多领域建模主要采用的四种方法,并重点对基于云制造的多领域建模和仿真进行了叙述,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领域建模仿真;云制造;展望 Abstract: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ystem model building is not only the key factor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imulation technique but also the base of system simulation. This paper analysis four prevails way in Multi-domain Modeling, especially to the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 cloud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We give a detail on 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Keywords: Multi-domai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Cloud manufacturing; Future development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产品的升级需求,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模对象的组成更加复杂,涉及到各个学科、进程的复杂性以及设计方法的多元化。这些需求都是以前单领域建模方案无法满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建模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完成对繁杂目标的多领域建模、结构仿真、多元化分析等。 多领域建模是将机械、控制、电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模型“组装”成一个更大的模型进行仿真。根据需要的不同,实际建模过程中,可以将模型层层分解。将不同领域的仿真模型“零件”组装成“部件”,“子系统”则是由不同学科下的部件装配而成,与此同时装配完成的不同学科的分子系统还能再装配成为一个全面仿真模型,称之为“系统”,由此可见多领域建模技术在繁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具有出众的优势。 本文对多领域建模常用的四种方法:基于各领域商用仿真软件接口的建模方法;基于高层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多领域建模方法和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云制造环境下多领域建模方法进行了展望。

优秀地理学实验报告.doc

优秀地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利用ArcCatalog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理解Personal Geodatabse空间数据库模型的有关概念。 2. 掌握在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的基本操作。 3. 掌握根据GPS数据文件生成矢量图层的方法和过程。 4. 理解图层属性表间的连接(Join)或关联(Link)关系。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ArcCatalog 用于组织和管理所有 GIS 数据。它包含一组工具用于浏览和查找地理数据、记录和浏览元数据、快速显示数据集及为地理数据定义数据结构。 ArcCatalog 应用模块帮助你组织和管理你所有的 GIS 信息,比如地图,数据集,模型,元数据,服务等。它包括了下面的工具: ? ? ? ? ? ? 浏览和查找地理信息。记录、查看和管理元数据。创建、编辑图层和数据库 导入和导出 geodatabase 结构和设计。 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搜索和查找的 GIS 数据。 管理 ArcGIS Server。 ArcGIS 具有表达要素、栅格等空间信息的高级地理数据

模型,ArcGIS支持基于文件和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两种数据模型。基于文件的数据模型包括Coverage、Shape文件、Grids、影像、不规则三角网(TIN)等GIS数据集。 Geodatabase 数据模型实现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一体 化存储,有两种格式,一种是基于Access文件的格式-称为Personal Geodatabase,另一种是基于Oracle或SQL Server 等RDBMS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 GeoDatabase是 geographic database 的简写,Geodatabase 是一种采用标准关系数据库技术来表现地理信息 的数据模型。 Geodatabase是ArcGIS软件中最主要的数据库模型。 Geodatabase 支持在标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表中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 在Geodatabase数据库模型中,可以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同时存储在一个数据表中,每一个图层对应这样一个数据表。 Geodatabase可以表达复杂的地理要素(如,河流网络、电线杆等)。比如:水系可以同时表示线状和面状的水系。 基本概念:要素数据集、要素类 数据准备: 数据文件:National.mdb ,GPS.txt (GPS野外采集数据),(ex2.rar)。软件准备: ArcGIS Desktop 9.x ---ArcCatalog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制图A》实验报告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制图A》实验报告 学院:自动化学院 班级:自动18班 姓名: 学号: 上机时间:2018.11.3 上机地点:一号实验楼238号

实验一AutoCAD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AutoCAD基本概念 2、学习AutoCAD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内容 (一)几何图形绘制 I、实验要求: 1. 启动AutoCAD,熟悉工作界面。 2. 根据所注尺寸1∶1绘制图1-1所示图形。 图1-1 几何图形 II、实验方法: 1.首先打开AutoCAD2007进入到工作界面,选用矩形命令设置为六边形,然后画图如图所示 2. 选用矩形命令设置长宽制出矩形,并选中对象设置其线宽,绘制定位线并且进行平移和设置线型和线宽,再进行旋转,剪切。最后得到如图所示 3. 选用圆形命令设置半径先绘出两个半径不一的同心圆,随后选用椭圆命令画一个椭圆使其长轴的两个顶点与两个同心圆相接,再使用镜像命令以圆的直径为镜像线画出其他椭圆 4. 首先使用画圆命令,在页面中心画出一个大圆,再使用画圆命令,画出两个中圆内切于大圆,再次使用画圆命令,画出两个直径略小的小圆,最后使用删除指令,删除不必要的线段,使用图案填充添加拾取点涂上颜色,一个太极图片就出来了 三、实验总结和心得 1.通过这堂AutoCAD的上机,我第一次用电脑独立的完成绘图,能够绘制一些基本的图形,掌握了如何绘制出一些符合要求的图形,学会运用了cad的一些绘图命令,感叹cad功能强大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作为大学生的基本基础绘图技能 2.我基本掌握到了CAD的基础操作,没有了对之前CAD的陌生感。

实验二基本实体三视图的绘制 一、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极轴追踪、对象捕捉和对象追踪画简单三视图 二、实验内容 绘制三视图 一.实验要求: 1 .熟悉并掌握用AutoCAD二维交互功能绘制三视图 2.正确使用极轴追踪、对象捕捉和对象追踪 3.熟悉使用图层操作 二.实验方法 (1)用“图形单位”对话框确定绘图单位(使用缺省值)。 (2)用“LIMITS”(图限)命令选A4图幅(长297mm,宽210 mm)。 (3)打开正交、栅格及栅格捕捉。 (4)建图层、设线型、线宽及颜色。 粗实线黑色实线(CONTINUOUS) 0.5 mm 虚线黑色虚线(JIS_02_1.0) 0.55 mm (5)先画正视图,用直线绘制图形的基准线,再绘制图形;在绘制俯视图,用直 线绘制基准线,再用粗实线根据主视图绘制完成俯视图;绘制左视图,根据主视 图和俯视图,绘制一条135度的辅助线,在根据主视图用直线绘制基准线,然后 利用辅助线,根据俯视图绘制完成左试图。运用剪切,删除等修改图形,最终绘 制成习题2.1的图案 图2-1 绘制三视图 画简单的三视图(不注尺寸),如图2-1所示。注意利用“极轴追踪”、“对象捕捉”和“对象追踪”使三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三、实验总结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图型界限的含义,掌握了绘图编辑的基本操作和重要操作,同时也掌握了使用正交绘图、动态输入命令和设置光标捕捉、栅格、对象捕捉、极轴追踪的方法,熟悉了对象特性包括线型、线宽、颜色等的设置。

叠加原理 实验报告范文(含数据处理)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叠加原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原理说明 叠加原理指出:在有多个独立源共同作用下的线性电路中,通过每一个元件的电流或其两端的电压,可以看成是由每一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元件上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线性电路的齐次性是指当激励信号(某独立源的值)增加或减小K倍时,电路的响应(即在电路中各电阻元件上所建立的电流和电压值)也将增加或减小K倍。 三、实验设备 高性能电工技术实验装置DGJ-01:直流稳压电压、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电流表、叠加原理实验电路板DGJ-03。 四、实验步骤 1.用实验装置上的DGJ-03线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图3-1,将两路稳压电源的输出分别调节为12V和6V,接入图中的U1和U2处。 2.通过调节开关K1和K2,分别将电源同时作用和单独作用在电路中,完成如下表格。 表3-1

3.将U2的数值调到12V,重复以上测量,并记录在表3-1的最后一行中。 4.将R3(330 )换成二极管IN4007,继续测量并填入表3-2中。 表3-2 五、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图3-1的线性电路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回路电流法或节点电压法列出电路方程,借助计算机进行方程求解,或直接用EWB软件对电路分析计算,得出的电压、电流的数据与测量值基本相符。验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测量有一定的误差,都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验证叠加定理:以I1为例,U1单独作用时,I1a=8.693mA,,U2单独作用时, I1b=-1.198mA,I1a+I1b=7.495mA,U1和U2共同作用时,测量值为7.556mA,因此叠加性得以验证。2U2单独作用时,测量值为-2.395mA,而2*I1b=-2.396mA,因此齐次性得以验证。其他的支路电流和电压也可类似验证叠加定理的准确性。 对于含有二极管的非线性电路,表2中的数据不符合叠加性和齐次性。

Smart3D系列教程1之《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原理与方法》精编版

Smart3D系列教程1之《浅谈无人机倾斜摄影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一、引言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国际测绘遥感领域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以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方式全面感知复杂场景,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设备及专业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的数据成果直观反映地物的外观、位置、高度等属性,为真实效果和测绘级精度提供保证。同时有效提升模型的生产效率。三维建模在测绘行业、城市规划行业、旅游业、甚至电商业等的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无人机航拍不再是大众陌生的话题,商场到处可见的DJI商店,各种厂商的无人机也是层出不穷,这将无人机倾斜数据建模推到了一个关键性的阶段。 二、倾斜摄影原理概述 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目前常用的是五镜头相机)。同时从垂直、倾斜等不同角度采集影像,获取地面物体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垂直地面角度拍摄获取的是垂直向下的一组影像,称为正片,镜头朝向与地面成一定夹角拍摄获取的四组影像分别指向东南西北,称为斜片。摄取范围如下图:

在建立建筑物表面模型的过程中,下图可以看到,相比垂直影像,倾斜影像有着显著的优点,因为它能提供更好的视角去观察建筑物侧面,这一特点正好满足了建筑物表面纹理生成的需要。同一区域拍摄的垂直影像可被用来生成三维城市模型或是对生成的三维城市模型的改善。 利用建模软件将照片建模,这里的照片不仅仅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倾斜摄影数据,还可以是单反甚至是手机以一定重叠度环拍而来的,这些照片导入到建模软件中,通过计算机图形计算,结合pos信息空三处理,生成点云,点云构成格网,格网结合照片生成赋有纹理的三 维模型。区域整体三维建模方法生产路线图: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 201220310262 姓名:高义丰 班级: 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工程制图与实习实验报告模板.docx

工程制图与CAD 实习报告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化工 0801 学号: 姓名:李天宇 指导老师:张平 实验一:AutoCAD的基本操作 指导教师实验时间: 2011 年3月10日 学院学院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室 一、实验题目: AutoCAD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目的: 1、了解AutoCAD基本概念 2、学习AutoCAD2008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主要步骤及结果: 1、几何图形绘制 (1)启动AutoCAD 用下拉菜单“格式”→“单位”或命令行输入:UNITS↙,查看和设置绘图单位、精度(建议使用缺省值)及角度(建议使用缺省值)。

(2)设置图幅(选A3图幅)。 (3)用绘图工具栏的直线命令绘制,绘图时确定点的方式:用鼠标导向“直接距离”方式画各水平、垂直线(打开极轴);用“相对坐标”方式画斜线。 (4)将绘制的图形存盘,在后面标注尺寸时使用。 2、图框设置与绘制 (1)用“图形单位”对话框确定绘图单位(建议使用缺省值)。 (2)用“LIMITS”(图限)命令选A3图幅(长420 mm,宽297 mm)。 (3)打开正交、栅格及栅格捕捉。 (4)建图层、设线型、线宽及颜色。 粗实线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 0.7 mm 细实线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 0.35 mm 点画线红色点画线(CENTER) 0.35 mm 虚线蓝色虚线(HIDDENX2) 0.35 mm 尺寸白色(或黑色)实线(CONTINUOUS) 0.35 mm (5)用绘图工具栏的直线命令图标按钮绘制边框,在粗实线层上画图框线,在细实线层上画图幅线。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验,我对CAD绘图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 CAD中基本绘图操作 以下书写实验的有关格式,仅作参考:

电路基础实验报告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组长:曹波组员:袁怡潘依林王群梁泽宇郑勋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加深对“节点电流代数和”及“回路电压代数和”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验验证叠加定理,加深对线性电路中可加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①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结点,所有流出结点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②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0。 ③叠加定理:在线性电阻电路中,某处电压或电流都是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处分别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 三、实验准备 ①仪器准备 1.0~30V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15V直流稳压电源 3.200mA可调恒流源 4.电阻 5.交直流电压电流表 6.实验电路板 7.导线

②实验电路图设计简图 四、实验步骤及内容 1、启动仪器总电源,连通整个电路,分别用导线给电路中加上直流电压U1=15v,U2=10v。 2、先大致计算好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同时调好各电表量程。 3、依次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 AB、U BE、U ED,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4、再换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I2、I3,并记录好电流读数。 5、然后断开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6、然后断开电压U1,接通电压U2,用直流电压表测出电阻电压U、、BE,用电流表分别测出支路电流I、、1并记录好电压表读数。 7、实验完毕,将各器材整理并收拾好,放回原处。 实验过程辑录 图1 测出U AB= 图2 测出电压U BE=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地理建模原理实验报告 学号:201220310262 姓名:高义丰 班级:1223102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指导老师:陵南燕 2015年6月27日

目录 一、实习项目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内容 (3) 1、简单相关分析 (3) 2、偏相关 (5) 3、距离过程 (6) 4、因子分析 (7) 5、回归分析 (9) 6、多元线性回归 (11) 7、时序分析 (12) 8、实习总结 (15)

一、实习项目 1.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课堂); 2.学习SPSS软件,学会如何该软件随机时序分析(课堂); 3.利用SPSS软件,完成数据文件里的一系列操作。 二、实习目的 在实习后根据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对spss软件有所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用实习数据完成此类实习操作,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有相关系数、相关分析与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三、实习内容 1、简单相关分析 在进行相关分析时,散点图是重要的工具,分析前应先做散点图,以初步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以及数据中是否存在异常点。否则可能的出错误结论。 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Graphs—Scatterplot 散点图 确定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趋势,该趋势是否为直线趋势

Bivariate相关分析的步骤: (1)输入数据后,依次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打开Bivariate Correlations 对话框。 如图打开双变量相关后在点选项就会得到结果图右边结果,如图设置即可得到结果 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量表,如下:

实验二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实验报告

实验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设计项目的建立和管理; (2)掌握原理图图纸参数的设置、原理图环境参数的设置; (3)掌握元器件库的装载,学会元器件、电源、接地、网络标号、总线、输入/输出端口、节点等电路元素的选取、放置等操作; (4)掌握电路元素的参数修改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创建一个新的项目文件。 在Altium Designer 10中,根据不同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的项目文件,分别是:PCB项目文件,文件后缀为PrjPCB;FPGA项目文件,文件后缀为PrjFPG;库文件,根据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图设计的不同,其后缀有SchLib和PcbLib 两种。在我们实验中均建立一个PCB项目文件。 (1)执行菜单命令“文件\工程\PCB Project”,建立一个空的项目文件后的项目工作面板; (2)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 Project”,保存文件。 2、新建原理图文件 (1)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Schematic”,在刚才建立的项目中新建原理图,默认的文件名为Sheet1.SchDoc。 (2)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 Project”,保存文件。 3、设置原理图选项 (1)图纸参数设定:执行菜单命令“设计\文档选项”,系统弹出文档选项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方块电路选项”标签页设置图纸参数。 (2)填写图纸设计信息:执行菜单命令“设计\文档选项”,系统弹出文档选项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参数”标签页设置图纸参数。 (3)原理图环境参数设置:执行菜单命令“工具\设置原理图参数”,系统将弹出“喜好”对话框,在此对话框的左边树状图中选择原理图选项,此选项组中有12个选项卡,它们分别是原理图参数选项、图形编辑参数选项、编译器选项、导线分割选项、默认的初始值选项和软件参数选项等,分别用于设置原理图绘制过程中的各类功能选项。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必修) 学时:72 学分:3 开课学期:7 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 参考教材: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学主要讨论数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应用,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地理建模,解决地理问题。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系本科生(包括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对现代地理学中数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授和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等教学环节,达到如下目标: 1.让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数学方法的产生背景、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建立起定量概念和地理学方法论的基础,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用定量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地理(自然和人文)现象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看懂相关科技文献中所应用的一些常用计量方法,理解计量地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使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学问题,正确处理资料,根据实际的地理研究对象,建立起适宜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分析的结果给予专业上的解释,把数理逻辑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4.通过做练习、多媒体演示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该课程重视新理论、新技术讲授,与时俱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素养,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服务。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理解或掌握;C—了解) 四、教学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于地理建模中涉及的数学方法多,理论性较强等特点,所以本课程采用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上机操作练习辅助的授课方式。 考试方式为平时作业考核(占20%)和书面闭卷考试(80%)。 五、参考书目 1. 徐建华编,《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韦玉春编,《地理建模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3. 赵鹏大编,《定量地学方法及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修订者:XXX 审定者:XXX

电路原理图设计及Hspice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微电子技术系) 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图设计及Hspice 学号: 姓名: 教师: 年06月15日 实验一基本电路图的Hspice仿真 实验时间: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Cadence软件画电路图。 2.用Cadence软件导出所需的电路仿真网表。 3.对反相器电路进行仿真,研究该反相器电路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设备 Hspice软件、Cadence软件、服务器、电脑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激励源:直流源、交流小信号源。 瞬态源:正弦、脉冲、指数、分线段性和单频调频源等几种形式。 分析类型:分析类型语句由定义电路分析类型的描述语句和一些控制语句组成,如直流分析(.OP)、交流小信号分析(.AC)、瞬态分析(.TRAN)等分析语句,以及初始状态设置(.IC)、选择项设置(.OPTIONS)等控制语句。这类语句以一个“.”开头,故也称为点语句。其位置可以在标题语句之间的任何地方,习惯上写在电路描述语句之后。 基本原理:(1)当UI=UIL=0V时,UGS1=0,因此V1管截止,而此时|UGS2|> |UTP|,所以V2导通,且导通内阻很低,所以UO=UOH≈UDD,即输出电平. (2)当UI=UIH=UDD时,UGS1=UDD>UTN,V1导通,而UGS2=0<|UTP|,因此V2截止。此时UO=UOL≈0,即输出为低电平。可见,CMOS反相器实现了逻辑非的功能. 四、实验步骤

1.打开Cadence软件,画出CMOS反相器电路图,导出反相器的HSPICE网表文件。 2.修改网表,仿真出图。 3.修改网表,做电路的瞬态仿真,观察输出变化,观察波形,并做说明。 4.对5个首尾连接的反相器组成的振荡器进行波形仿真。 5.分析仿真结果,得出结论。 五、实验数据 输入输出仿真: 网表: * lab2c - simple inverter .options list node post .model pch pmos .model nch nmos *.tran 200p 20n .dc vin 0 5 1m sweep data=w .print v(1) v(2) .param wp=10u wn=10u .data w wp wn 10u 10u 20u 10u 40u 10u 40u 5u .enddata vcc vcc 0 5 vin in 0 2.5 *pulse .2 4.8 2n 1n 1n 5n 20n cload out 0 .75p m1 vcc in out vcc pch l=1u w=wp m2 out in 0 0 nch l=1u w=wn .alter vcc vcc 0 3 .end 图像: 瞬态仿真: 网表: * lab2c - simple inverter .options list node post .model pch pmos .model nch nmos .tran 200p 20n .print tran v(1) v(2) vcc vcc 0 5 vin in 0 2.5 pulse .2 4.8 2n 1n 1n 5n 20n cload out 0 .75p m1 vcc in out vcc pch l=1u w=20u

差分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

差分方程模型的理论和方法 引言 1、差分方程:差分方程反映的是关于离散变量的取值与变化规律。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离散变量取值所满足的平衡关系,从而建立差分方程。 差分方程就是针对要解决的目标,引入系统或过程中的离散变量,根据实际背景的规律、性质、平衡关系,建立离散变量所满足的平衡关系等式,从而建立差分方程。通过求出和分析方程的解,或者分析得到方程解的特别性质(平衡性、稳定性、渐近性、振动性、周期性等),从而把握这个离散变量的变化过程的规律,进一步再结合其他分析,得到原问题的解。 2、应用:差分方程模型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际上,连续变量可以用离散变量来近似和逼近,从而微分方程模型就可以近似于某个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背景。在经济金融保险领域、生物种群的数量结构规律分析、疾病和病虫害的控制与防治、遗传规律的研究等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只要牵涉到关于变量的规律、性质,就可以适当地用差分方程模型来表现与分析求解。 3、差分方程建模:在实际建立差分方程模型时,往往要将变化过程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时段,根据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对每个时段引入相应的变量或向量,然后通过适当假设,根据事物系统的实际变化规律和数量相互关系,建立每两个相邻时段或几个相邻时段或者相隔某几个时段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运算关系(即用相应设定的变量进行四则运算或基本初等函数运算或取最运算等)等式(可以多个并且应当充分全面反映所有可能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或者对事物系统进行划分,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在每个子系统中引入恰当的变量或向量,然后分析建立起子过程间的这种量的关系等式,从而建立起差分方程。在这里,过程时段或子系统的划分方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应当结合已有的信息和分析条件,从多种可选方式中挑选易

工程制图实验报告(1)

第一次工程制图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0.10.11 2010.10.18 2010.10.25 课程名称::工程制图实验名称:AutoCAD 二维绘图技能训练 实验目的:熟悉 AutoCAD 的绘图环境设置方法及绘图辅助功能使用技巧,掌握常用 二维绘图及编辑命令,达到能绘制二维工程图样的目的。实验过程:共上机操作 3 次,实践的内容有: 1、学习图纸界限、图层的设置,图线特性选择; 2、学习各种坐标输入方式,捕捉,夹点编辑; 3、掌握二维绘图及编辑命令; 1、图样分析: 根据分析,已知主视图和左视图求画俯视图,此图由一个长方体切割而得,中间再镂空一个小圆柱体并且中间为空心求只有一半,而且其的具有一定的厚度,然后小圆柱体中间偏后面同样被镂空一个小圆柱体,同样也只有半圆,如此我们便能得到大致的轮廓。根据大小,我们应该选择A3或者

A4的纸,图层设置应该包括粗实线,虚线中心线这三种。根据相应的大小及分析,得到我们想要的俯视图。 2、绘制过程: ①limits命令设置图纸界限为A3 幅面;然后 先点击文件新建一个再点击打开建立一个公制类型的无样板打开。 ②激活图层特性管理器,新建粗实线层、中心线层、虚线层其中粗实线宽设为0.3毫米、中心线选用加载的CENTER,且颜色设为黄色,虚线层用dashed线性且为红色。 ③将粗实线层置为当前层,用多段线命令画出图样的主视图的大致轮廓,后面再用圆命令将两个小圆出来,再利用剪接命令得到圆弧最后得到主视图; ④在主视图的右侧再利用多段线命令画出左视图,长与俯视图的宽一致,宽则与主视图的高一致。 将中心线层置为当前层,画时先打开对像捕捉,再捕取主视图的上下两边中点,做出中心线,且可向下延伸一段距离作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2

幻灯片1 电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谢辉煌 幻灯片2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第4章到第6章分别介绍了同步发电机组、动态等值、电力负荷的建模,这些是电力系统建模的主要研究对象。电力系统建模还有许多研究方面,比如输电线路和动力系统。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兴未艾,微电网的研究日益增多,其建模问题也需要关注。所以,本章介绍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问题。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2 火电厂动力系统的建模 7.3 水电厂动力系统的建模 7.4 风力发电系统的建模 7.5 微网的建模 幻灯片3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1.1 概述 7. 1. 2 单电网断面下的参数可观测性分析 7. 1. 3 多电网断面下的参数估计 7.1.4 基于PMU的线路参数估计 7.1.5 算例验证 幻灯片4 第七章电力系统的其他建模 7.1 输电线路的建模 7.1.1 概述 输电网参数的准确性是各种电网分析计算软件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线路及变压器的参数往往存在一些错误或偏差,从而影响到在线及离线计算程序的可信度。随着电网量测覆盖率及精度的提高,输电网参数估计的在线应用成为可能。 如果电网中只有少数参数错误时,可以借助EMS中的SCADA量测来进行参数估计,将具有较高精度的PMU测量向量引人参数估计中,从而有可能取得更好的估计效果,但是其对PMU的配置要求较高。 如果电网中有许多参数都偏离了准确值,则参数的原始值将不能作为伪量测参与估计,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恶劣局面下的参数估计。分析了单个电网数据断面下的参数可观测性,提出了线路电容及电抗参数的估计方法。为提高电网参数的可观测性,引入了多个电网量测数据断面及PMU相角量测,从而实现了电网参数的完全可观测估计。该方法对电网中的PMU 配置要求较低,对于环网线路,只需要在每一个圈基组中有一至两个PMU配置点即可,下面

电路分析 等效电源定理 实验报告

电路分析等效电源定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等效电源定理 二、实验目的 1. 验证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三、原理说明 1. 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含源一端口网络)。 戴维宁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oc,其等效内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诺顿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一个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此电流源的电流I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I SC,其等效内阻R0定义同戴维宁定理。 Uoc(Us)和R0或者I SC(I S)和R0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 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1) 开路电压的测量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oc。 (2)短路电流的测量 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sc。 (3)等效内阻R0的测量 Uoc R0=── Isc 如果二端网络的内阻很小,若将其输出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因此不宜用此法。

五、实验内容 被测有源二端网络如图5-1(a)所示,即HE-12挂箱中“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线路。 (a) (b) 图5-1 1. 用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定戴维宁等效电路的Uoc、R0。 按图5-1(a)接入稳压电源Us=12V和恒流源Is=10mA,不接入R L。测出U O c和Isc,并计算出R0(测U OC时,不接入mA表。),并记录于表1。 表1 实验数据表一 2. 负载实验 按图5-1(a)接入可调电阻箱R L。按表2所示阻值改变R L阻值,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曲线,并记录于表2。 表2 实验数据表二 3. 验证戴维宁定理 把恒压源移去,代之用导线连接原接恒压源处;把恒流源移去,这时,A、B两点间的电阻即为R0,然后令其与直流稳压电源(调到步骤“1”时所测得的开路电压Uoc之值)相串联,如图5-1(b)所示,仿照步骤“2”测其外特性,对戴氏定理进行验证,数据记录于表3。 表3 实验数据表三 4. 验证诺顿定理 在图5-1(a)中把理想电流源及理想电压源移开,并在电路接理想电压源处用导线短接(即相当于使两电源置零了),这时,A、B两点的等效电阻值即为诺顿定理中R0,然后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