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

三、讲授新课

(一)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第一、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的生存根据。

第二、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还在于它的出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要满腔热情地扶持新事物。

(二)发展的进程——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

1、质、量、度

(1)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

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事物有多方面的质。(黄金)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也是多方面的。(商品)

(3)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关节点即临界点(水)

2、量变和质变

(1)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变化一般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备好了的。同时,质变总是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增加的量与减少的量)的较量,它们都在为质变做准备。事物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取决于是什么量的增减,朝着什么方向的增减。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制地持续

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对原有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它内含着破坏质的趋势。因此,在事物的连续性(量变)中就孕育着非连续性(质变),包含着发生连续性中断的可能;当量变达到并突破关节点,这种可能性就变为现实性。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进入到另一种质态,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的成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在新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与深度。质变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这个关节点,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纽结一样,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端;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它是质量互变的契机或枢纽。因此,把握这个关节点,是把握质量互变的关键。

(4)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其一,量变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关系上的变化;其二,质变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即以剧烈外部冲突的方式实现的质变,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即以量的逐渐改变而实现的质变;其三,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即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又伴随着量的扩张。

3、方法论意义:

(1)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2)把握“适度”原则。

(3)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

(三)发展的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2、辩证否定的含义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

3、否定之否定

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发展的周期性是指在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中,事物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这样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有规律运动,在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中具有回复性。这样,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接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无数“圆圈”衔接起来的无限链条。例如,麦种经过否定长成麦株,麦株再次经过否定结出麦粒,麦粒

仿佛回到了出发点麦种.,呈现出周期性。

第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发展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特征。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并不是简单循环和重复,而是前进和上升。无论从肯定到否定,还是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都是质变,都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都是前进或上升。而且否定之否定阶段既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又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更是前两个阶段矛盾充分展开基础上在更高阶段上的综合,是创新和发展,是前进或上升。如在麦种一麦株一麦粒的周期中,否定之否定阶段的麦粒,不仅保留了麦种、麦株的营养物质和遗传因素,而且在新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自己,不仅在量上超过了麦种,而且在质上也有了新的变异。由此可见,否定之否定不是循环,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

反对形而上学:直线论,循环论

4、意义: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巩固新教材

五、布置思考题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事物的发展动力之规律对你有哪些启迪?(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板书)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发展

(二)发展的实质:

(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二、发展的进程——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

(一)质、量、度

1.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

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的排

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3.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二)量变和质变

1.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

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

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

跃。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4.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三)方法论意义:

三、发展的道路——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

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二)辩证否定的含义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

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2.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三)否定之否定:

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1.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2.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四)方法论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摘要:“世间万物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同时也具备着无数的对立面和统一面。而对立统一及时一个整体又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关系。他们普遍的存在事物的内部,同时也普遍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规律,阴阳,发展,绝对性,相对性。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时也可称对立属性为斗争性,统一属性称为统一性。而两个对立面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统一于斗争。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是同事,他们之间在工作上存在一件分歧,这也可以算作一个对立,虽然是很小的矛盾,但它必然是存在的。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所作的都是为了公司的运营,整体公司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来他们之间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 所谓的对立面我们可以理解为竞争,统一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条件或者整个竞争的过程。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不论对立还是统一都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竞争必然能推动事物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知的。同时一件事有统一固定的规律可循,这不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吗? 谈及对立与统一,我们不妨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去理解。对立与统一也可意象理解为天地阴阳。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案: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导也。导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阴阳学说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天地万物都存在阴阳的关系。如男和女,天和地。日和月等等。很明显天地日月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物体。但是他们却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此为太极。而太极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万物本源。从现在的话解释,也就是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练习题(附答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知识点一:发展的普遍性 1.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阿拉巴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马克?乌恩曾宣布,现代鲸类的祖先也曾长有四肢,而且它们在水中行进时依靠的主要是两条后肢。乌恩指出,鲸类的远古祖先曾经也是生活在陆地上、依靠四肢爬行的动物,之后,它们逐渐开始了半水生的生存方式。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鲸类祖先的身体形态也逐渐发生了适应水中生活的变化――原先的四肢演化成了鳍,而尾巴的形状也变得与鱼类非常相似。鲸类的演变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鲸类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前进的上升的过程C.没有自然界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2.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表明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C.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变化就是发展 3.在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世界顶级天文学家通过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为“矮行星”。冥王星被降级后,大阳系最大的行星海王星也正面临着被开除的危险。这表明别了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②旧的理论观点是荒谬的③真理是不 断发展的④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5.发展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点二:发展的实质 6.(2010江苏盐城调考)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B.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7.(2010江苏盐城调考)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A.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变化是发展,发展不一定是变化 C.变化是倒退向下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变化既有前进的也有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04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5 BACAC 6-10 BDDCD、 辨析题 11. 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简答题 12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3.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14.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认识的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一,现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的向导。 第二,通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第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5. 内容和形式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和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服务。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 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因果关系的特点: 第一,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 第二,在前的原因和在后的结果之间必须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事物发展的逻辑

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样都是一种“关于发展的学说”。然而,二者却有根本不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以“绝对精神”为本体,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绝对精神自我“分裂”、自我“回复”的学说。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为本体,因而它在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的现实事物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的学说。概括地讲,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现实事物)发展的学说,是对事物发展的逻辑的理论表达。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与本体的虚幻性 二、“现实事物”——唯物辩证法的本体 这就是说,以现实事物为辩证法的本体,首先必须确认“物质的先在性”,确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当以劳动为基础、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大领域时,科学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就成为阐释辩证法的物质本体的关键问题了。此是其一。其二,社会是人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形式。因而在确定的本体论视域内,现实事物作为一种“物质的东西”无疑是包括人和人类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认为,“现实的人”具有感性、对象性、活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等特征。这里,我们可先来分析前三个特征。第一,现实的人首先是感性的人,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第二,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人。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也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像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就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从而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因此,在马克思那里感性的存在物必然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反之亦然。同样,正像感性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样,现实的人作为感性的人也必然是对象性的人,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必然“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而且,现实的人的“感性的对象”,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与现实的人处于密不可分的状态中(正如不能将农民与其所耕种的土地人为地割裂开来一样),二者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三,现实的人是活动的人。然而,这种活动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想像的主体的想像活动”,也不是“直观的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感性客体”而存在的活动,而是“对象性的活动”。[4](P73、54)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作为人的活动的实践在本质上又是“物质实践”,所以,尽管现实的人是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着的人,但它依然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层次、一种客观存在。换言之,在本体论的视域中,无论人作为感性的人、对象性的人乃至活动的人的规定性,都被客观物质化了,都是物质世界的构成部分。只不过,人及人所构成的社会是物质世界能动的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已。进一步讲,由于现实的人作为对象性的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感性的对象”的方式去改变自己,因而在逻辑上“感性的对象”的改变优先于现实的人的改变,现实的人的能动性和“本质力量”只有转化为“感性的对象”得以自我改变的能动性和力量时才能展现出来,这样,“感性的对象”的能动性反而成为现实的人的能动性的根据。总之,自然、社会包括现实的人在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从而构成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客观世界,就是作为唯物辩证法本体的“现实事物”。 三、事物“自生的发展”与人的目的性追求的统一 由于唯物辩证法以现实事物(以下事物指现实事物)为本体,因此,作为一种发展学说的唯物辩证法,具体而言,就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对于事物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来理解。 从外在形式上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事物自己运动自己、自己生成自己、自己扬弃自己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 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整理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读后心得_创新思维心得

整理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读后心得_创新思维心得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读后心得 1、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又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杨杰董事长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一流企业。我们作为区县基层就要坚定发展信心,全心全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夯实发展基础,助力公司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2、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事物的发展存在渐进性和飞跃性,渐进性是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飞跃性是指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事物不是处于量变就是处于质变之中,整个世界就是质变和量变交织的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和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客户服务工作中,我们是不能“质变”的,要严控客户投诉数量,牢记“客户为根、服务为本”的宗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客户投诉、客户的监督中找到自身不足、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不是不负责任,敷衍推塞,任由客户不满情绪升级,失去客户依赖,守住底线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这里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同时通过主观努力,避免重大的曲折和错误,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在工作中目标和计划是容易确定的,比如月度考核,确定目标及计划后发展的通道绝不会是平坦通畅的,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或阻碍目标的达成,作为基层管理人员

(高中议论文)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议论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同一的。量和质的同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规模、程度在增减,双方的内部结构和整个事物的内部结构在变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中的连续性。例如我国国民经济这个事物内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双方在发生量的消长,在消长的过程中双方各自的结构在变,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因而也在变,这种量的减增和比例的变化就是量变。量变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静止、相持、平衡、连续性的保持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在质变时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点是统一体的分解、静止、平衡、相持的破坏。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作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际,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李泽厚说中国实现民主的途径就和开门是一个道理,不能急燥,这就是适用了量变是质变必 要准备的哲学道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说的明白些, 就拿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总要从最简单的单词开始,从 1 23到你好,再见。一天 天积累,一天看似微小的渐进,就渐渐为你学好这门语言打下了基础。这就是量变的最好体现。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 会发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信念、毅力常常会半途而废,所以成功者毕竟不是多数。不仅量变的终点是有意义的,而且量变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这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质变的回溯。质变目标的回溯使量变过程的艰难困苦具有意义。 人生中会有很多很多挫折困难,在高中的时候,特别高三时候,每天都是无数的作业,无数的试卷, 无数的考试,很多时候我们都厌倦,都疑惑,这么日以继夜的做,学习,到底是否值得,是否会起作用,其实,我们当时就应该相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应当有信心,因为,只要量变到了一定阶段,质变是必然发生的,做了那么多习题,考了那么多的试,当然会有用,当有一天真正面对高考的时候,你才不会慌乱,不会手足无措,你会习惯。这就是质变啊, 由于你高三一年的努力和奋斗,这种量变终于变成了最后的成功。 当然,也有不好的例子,比如现今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贪污腐败。每一个大贪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贪污那么多,他们总会想我只收这么一次,只收这么一点点钱,不会有什么关系的,可是,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作文【高中高二700字】

遵循事物发展规律 传说春秋时候,宋国有个农夫,播下麦种后,整日蹲在阡陌上,望着自家那一亩见方的麦田,希望麦子赶快成熟抽穗,可是麦苗仍旧慢慢地生长。一日清晨,他实在急不可耐,来到麦田里,把每株麦苗都拔高了一节。直到日落西山,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他兴奋地对儿子说:“今天把我累坏了,不过田中的麦苗,都长高了一大节。”儿子听罢,大惊失色,跑到田里一看,麦苗全都枯萎了。 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首先,要适时下种,其次,要有足够的水分,适当的肥料,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温度,只有遵从这一切,植物才能生长茂盛,违反了这些规律,植物轻则生长缓慢,重则导致死亡。可见,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这其间同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每一节课都专心听讲,对每一个定义的含意和适用范围都能透彻理解,每一天都认真预习、复习,仔细琢磨定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运用自如,学习才能获得“丰收”,如果诸如此类的事情都不去做,只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那即使得到“理想”的分数,知识也会象那被拔了节儿的麦苗一样,很快枯萎,如果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去抄袭他人的现成答

案,就连心灵中智慧的禾苗也要枯死。 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循序渐进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对待有错误的同学,首先应当相信他能改,然后对他善意诚恳地提出批评,这种批评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实事求是的。不能认为批评越尖锐,言词越刻薄越好。如果急于求成,企图一蹴而就,或是脱离实际,只图一时痛快,反而会好心办了坏事,引起被帮助者的反感。这种类似拔苗助长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是常常发生的。 我们千万不要学那个农夫,只一味地求快,不按客观规规律办事。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我们只有认识事物规律,按照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胜利。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五讲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发展是事物前进的变化或上升的运动,意味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自然界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变迁,乃至人的思维变化,总体上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食物是永恒发展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发展”与“运动”、“变化”密切相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孔子感慨“逝者如斯夫”,说的是运动;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也是运动。唯物辩证法肯定事物的联系,就必然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因为相互联系包含着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的各种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它们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运动具有多种形式、不同方向,总体上看无非三种方向:一是单一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间的转化;二是下降的运动,即从高级形式向低级形式变化;三是上升的运动,即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 发展指的是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仅是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变化的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就用生物进化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现象总体上升运动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理论,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自然界的上升运动。自组织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纯粹的孤立系统在现实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系统。当开放系统具备某些内外部条件时,如远离平衡状态、存在非线性作用和随机张落时,就会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由于这一过程的指令来自系统内部而非外部,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组织”。从宇宙的演化到人类历史的演变表明,现实世界以进化、上升为主线,在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即前进、上升的变化趋势。 发展的这种方向性又是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的。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因此,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辩证法认为,不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且这种运动变化的主导趋势和必然结果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就要坚持发展的观点,把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不断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依然不能自我陶醉、固步自封,而要保持居安思危、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我们事业发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第一讲事物的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 三、讲授新课 (一)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 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2)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东西。 (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第一、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着自己的生存根据。 第二、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还在于它的出现,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要满腔热情地扶持新事物。 (二)发展的进程——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 1、质、量、度 (1)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

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它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事物有多方面的质。(黄金)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也是多方面的。(商品) (3)度: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关节点即临界点(水) 2、量变和质变 (1)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变化一般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备好了的。同时,质变总是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增加的量与减少的量)的较量,它们都在为质变做准备。事物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取决于是什么量的增减,朝着什么方向的增减。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制地持续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

2019届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5】事物发展的趋势(含答案)

专题25 事物发展的趋势 【2019高考预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一个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近年来,本专题高考命题采用了多种形式,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不仅要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所了解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能力。本单元知识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有密切联系,可以广泛分析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适合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本单元命题既可能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 【难点突破】 难点一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辨识扑朔迷离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发展的快慢、成熟和完善与否,都不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新事物力量可能比较弱小,发展速度可能较慢,或者存在某种缺陷,也是必然的。 例1、我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变式】破解“蜀道难”,四川亮出大手笔,成灌高铁长龙在川西平原横空出世,16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造就了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城际高速铁路。这告诉我们( ) A.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B.人类可以发挥创造力改变联系的客观性 C.把握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D.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导致人们总无法准确认识联系 难点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

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 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

第二框题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第二框题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量变、质变的含义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要重视量的积累。 能力目标: 本框题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为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1、量变和质变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量变和质变的辩正关系 2.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

把棋盘的64格放满就行了。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 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 1+2+22+33+44+……262+263 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的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 分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师】事物是发展的,而发展总是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一、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例子:同学们一定看到过庄稼生长的情形,如果你蹲在旁边观察它一天,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在生长,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你去看,还是没有丝毫变化,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停止了生长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只是很不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发觉罢了。这种变化就是量变。量变——事物在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逐渐的变化,叫做量变。 如果你两个月后从旁边走过,你会发现过去绿油油的禾苗现在已金黄的一片,显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即将收割了,这种变化是根本的明显的,就是质变。 质变——事物性质上的根本性变化。 量变和质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质变。 例如:P69 二、量变的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