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八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

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

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

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

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

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性

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舶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其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而后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例如,人的观察力得到发展,它可以提高知觉过程的质量。一个人有好记性,可以促使记忆过程的进行,从而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个性心理的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进行活动的。人总是凭着他最稳定而强有力的个性心理特征去实现一定的目的、需要,而人在这个变革现实,实现预期目的的过程中,自我意识调节作用是不可少的。有时调节自己的需要,以符合社会的需要;有时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目的的需要。

四、个性与因材施教

了解和掌握人的个性心理,在教育实践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育教学时因材施教的主要依据。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大为转移。所以,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不但能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防止和消除教育教学上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不良影响。

由于了解学生个性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所以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研究这一问题。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专家。他经常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一次他的弟子仲由和冉求一同去问孔子问题。冉求问:我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否马上照着做?孔子回答:不行,你要回家与父兄商量一下再做。冉求接着问:我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否可以马上去照着做?孔子回答说:可以,你明白一个道理马上可以去做,不要迟疑。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在一旁疑惑不解地问孔子:“两个人之间问同样的问题,老师为何回答不一样?”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这个学生胆小怕事,遇事总往后退,故我促他一下,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这个学生,大胆敢干,但做事粗心,所以我缓他一下,让他回家跟父兄商量后再做。这一进一退的做法,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范例。

第二节需要(2学时)

一、需要的涵义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事物的内在要求。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需要总是有自己的对象的,或是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等,或是精神的东西,如文化娱乐生活等。需要的对象于内容极其复杂、丰富、多样,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社会性

因为需要是由人的生活条件决定的,所以需要总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随之而来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的不断改进而发展变化着。古人衣、食、住的对象不同于今人,他们满足需要对象的方法也不同于今人。人类的需要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3、动力性

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主要源泉。需要一旦出现,行为的力量,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动力越大。需要越丰富多样,其活动领域也就越宽阔。

(三)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对物质对象的需要,如空气、阳光、食物、水、服装、家具、书籍等的需要。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人的物质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进步。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及其产品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交际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等。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美国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对各种人

物的观察和对人物传记的研究,把人类行为的动力从理论上加以系统的整理,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人的需要由五个层次构成。

1、生理需要

与有机体生存有直接的关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强烈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生存和延续。

2、安全需要

在生理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安全需要成为主要需要。这是自存的需要,包括身体的健康、人身安全、职业稳定、收入有保障、财产保险、年老后的生活保障等。

4、社交需要

也称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从属一定的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希望给予他人爱和得到他人的爱。这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会感到孤独、空虚。

5、尊重需要

包括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是指个体对胜任、自信、成就、独立自主等的需求。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指个体需要他人的肯定、赞赏。尊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自信心;反之,这些需要受挫则会产生自卑、脆弱、无信心等心理状态。

6、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表现为个人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对社会作出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自我实现的含义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他认为,需要具有层次性,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向高层不断发展的,只有低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级需要的产生和发展。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

第三节动机(1学时)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例如,喝水是由于机体内有渴的感觉而引起的;见到熟人要打招呼是出于礼节的要求等等。这些活动的原因,在心理学上我们称它为动机。

二、动机的功能

1、始发功能

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有动机才能唤起活动,它对活动起着启动作用,动机乃是引起活动的原动力。

2、调节功能

动机使行动有一定的方向,它象指南针和方向盘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使行动朝预定的目标进行。

3、强化功能

动机对行动起着维持和强化作用,强化活动达到目的。动机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对行动的激励作用也不同,一般地说,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多的激励作用。

三、动机的种类

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如下分类:

1、根据需要的种类来划分,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来划分,把动机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低下的错误的动机。

3、根据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来划分,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主导动机对活动起着推动支配作用,辅助动机起着次要的辅助性作用。例如,一个三好学生,努力学习的主导动机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报效祖国。而辅助动机是学习好可以受到老师表扬、同学赞扬,可以获得奖学金。

4、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宋划分,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第四节兴趣(1学时)

一、兴趣的涵义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

行活动的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二、兴趣的种类

人的兴趣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其主要有:

1、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划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例如,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结果的兴趣。例如,对通过学习取得职业的兴趣,对工作后的报酬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因为缺乏直接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就难以把学习坚持下去,这两种兴趣的有机结合,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

3、根据兴趣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兴趣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

短暂兴趣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的兴趣,它产生于活动中,并随着某种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稳定的兴趣具有稳定性,它不会因活动结束而消失。

三、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广阔性

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的范围大小。

2、兴趣的倾向性

是指兴趣所指向的具体内容和对象。

3、兴趣的稳定性

指兴趣的稳定程度。

4、兴趣的效能性

指兴趣对活动产生的效果大小的品质。凡是能促使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并产生明显效果的都是积极的有效能的兴趣。相反,兴趣只停留在口头或文字上,只具有一定的企图和愿望,不能推动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不产生任何效果,则是消极的无效能的兴趣。只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兴趣才是有价值的。

(四)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A-L-Lasarus)研究

表明: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与智力高的学生的成绩相比,显出更占优势。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与智力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兴趣更为重要。研究是在高中的语文课上进行的,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智能组,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20,但对阅读和写作不感兴趣;一组为兴趣组,学生平均智商为107,但喜欢阅读和写作。两组在学期结束时进行同样的澜0验,结果兴趣组的总成绩优于智能组。兴趣组平均每人阅读20.7本课外书,写论文14.8篇,智能组平均每人阅读课外书5.5本,写3.2篇论文。可见,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老师要爱惜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并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前应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事情和环境容易产生兴趣:

1、对过去经历过并获得成功结果的事情易发生兴趣。

任何一件获得成功的事都能产生满足感并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继而更关心这类事物的发展,并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对学生学习上成功的结果应利用各种机会予以承认,使学生得到愉快的体验。

2、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

动机作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其强度往往取决于对成功结果的期望。在学习活动中制定力所能及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3、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

学生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成败结果,致使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学生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多,因此,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课题,有助于发展学习兴趣。

4、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和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

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和特点,教材内容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和改革,用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充实原有的教材。

作业:

1、用“需要的层次说”分析自己的需要状态

2、如何培养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世富的《心理学教学指导》。人民出版社出版。

2、乔建华主编:《现代心理学概论》,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后分析: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的真正内涵,对个性的社会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能用于改善自己对个性的认识,在学生的邮件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思考自己个性的优劣与完善的方向,因此,本章讲解的内容并不多,但启发学生的思考是本章教学的成功之处。

我准备收集更多名著中典型人物,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川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案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5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需要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理解动机的概念,了解动机的分类 4、理解兴趣的概念及功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需要概念、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概念、动机的功能、兴趣功能兴趣品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概述部分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楚个性的特征; 2、用实验与实例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序理论; 3、动机和兴趣主要采用以自学为主的方式。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1学时)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不是指一时表现的心理现象,而是指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实践中,由于适应或改

变客观世界经常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因而个性心理都是比较稳定的。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2、个性的独特性 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 3、个性的社会性 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三个因素构成。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舶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

四川理工学院《物理化学》练习题5

练习题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在一个密闭恒容的容器中有A、B、C三种理想气体,恒温下再注入一定量D 气体(理想气体),则A气体分压力( ) (A) 变小(B) 变大(C) 不变(D) 无法确定 2.对于内能是体系状态的单值函数概念,错误理解的是( ) (A) 体系处于一定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内能 (B) 状态发生变化,内能也一定跟着变化 (C) 对应于某一状态,内能只能有一数值不能有两个以上的数值 (D) 对应于一个内能值,可以有多个状态 3.某气体由状态A出发,先后经B、C二状态又返回到状态A。已知:由A到B是绝热可逆过程,由B到C是绝热不可逆过程,由C到A是等温可逆过程。则整个循环过程系统对环境所做的功( ) (A) 大于零(B) 等于零(C) 小于零(D) 不能确定 4. 理想气体经一个不可逆循环过程,则( ) (A) △S(系)>0 (B) △S(环) >0 (C) △S (系) <0 (D) △S(环) <0 5.在恒温恒压下,可依据系统的哪个函数变化值判断过程的自发性?( ) A. ΔS B. ΔH C.ΔG D. ΔU 6. 关于偏摩尔量,下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偏摩尔量的数值只能为整数或为零 (B) 系统的强度性质无偏摩尔量 (C) 纯物质的偏摩尔量等于它的摩尔量 (D) 偏摩尔量是状态函数,其值与物质的数量无关 7. 298K、101.325kPa下,将50ml与100ml浓度均为1mol·dm-3 萘的苯溶液混合,混合液的化学势μ为( ) (A) μ = μ1 + μ2 ;(B) μ = μ1 + 2μ2;(C) μ = μ1 = μ2;(D) μ= ?μ1+ ?μ2 8.以下定律中不属于稀溶液依数性的是( ) (A) 渗透压定律(B) 沸点升高定律(C) 凝固点下降定律(D) 亨利定律. 9.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PCl5(g)在某种条件下的解离度为α,改变下列条件 何者可使α增大?( ) (A) 增加压力使体积缩小一倍 (B) 体积不变,通入N2气使压力增大一倍 (C) 压力不变,通入N2气使体积增大一倍 (D) 体积不变,通入Cl2气使压力增大一倍 10. 任何一个化学变化,影响平衡常数值的因素是( ) (A) 反应物的浓度(B) 催化剂 (C) 反应产物浓度(D) 温度

社会心理学(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7 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学生姓名 专业园林 层次专升本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2 年 4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1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 1.1人际关系与事业的成败 1 1.2人际交往与身心健康 2 2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2 2.1人际交往个体因素分析 2 2.1.1自我认识影响因素 2 2.1.2情感影响因素 3 2.1.3社会知觉与归因影响因素 3 2.2社会环境因素 3 2.2.1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3 2.2.2家庭的影响因素分析 3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4 3.1培养交往原则 4 3.1.1培养坦诚守信的人际交往原则 5 3.1.2培养宽容忍让原则 5 3.2掌握交往技巧 5 3.2.1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 5 3.2.2记住别人的姓名 5 3.2.3善于倾听 5 3.2.4学会说话 5 3.2.5给人鼓励和赞扬 6 参考文献 6

如何提高交往能力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日益成为“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各种方式的交往频率大大增加,这无疑对现代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交往能力重要性影响因素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总是要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日益成为“天涯若比邻”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各种方式的交往频率大大增加,这无疑对现代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如果说旧时代的政治家通过交际主要在于认识、了解并选择干部,做到知人善任,拥有治国用兵之才,从而促成大业,那么,在当代,政治家必须通过交际,和上至核心决策集团的要员,下至普通选民保持广泛而经常的联系。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一刻也不能脱离和父母、家人、同学、同事以及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日常交际。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个体交际网络中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为自己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和理想的环境,从亲人、朋友和他人那里得到真诚的理解、爱护、帮助和支持,这样势必会有助于你个人事业的成功。 1.1人际关系与事业的成败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合作,而合作始于人际交往。当今时代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时代,一方面竞争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若干人的合作才能完成,且不说从事政治组织工作、经济管理工作、工程建设工作等需要多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即便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也需要合作。

旅游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休闲与旅游 一、体闲活动与旅游 “休闲”或“闲暇”的英语是Lelsure,源于拉丁语的I.’lcere,意指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包含时间与恬动两个层面。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埃(J0ffre D…zedier)在《走向休闲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休闲的看法;“所谓体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一般地讲,我们可以把休闲解释为当一个人干完了他的工作,并满足了他的基本需要之后,这个人就有了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问,有了休闲的“资本”。人们可以根据其周期性和时间的长短,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 1.业余时间,可以用于看电视、看书读报、听音乐、看戏或参加其他文体恬动。 2.周末时间,可赴下述地点短途旅游(1)别墅、饭店、疗养胜地。 (2)野营营地。 (3)凡可以让人“躲避一下”的地方。 3.两三周短期休假到七周以上的长期休假,可以作一次异地旅行或度假。 旅赫和休闲是密不可分的,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 旅游和体闲活动的区别在于.只有离开居住地到异地一定时间.并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与旅游业 旅游是一项很古老的恬动,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少关于古代旅行家的记载。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这些旅游活动是由于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元前1490年.古埃及霍茨海风赛女王的奔达诸国(即现在的索马里)之行,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寻求安宁和观光为目的的旅游。在埃及的狄爱儿拜哈里神庙的墙上.记载着这次重大巡游事件的经过。 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行程最远的旅行家应数西汉的张骞。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1、心理学中的个性是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个性是心理发展的产物。日常讲的个性是指人的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2、一的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自己特有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强弱)、稳定性(反应持续的时间长短)、指向(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即外向还是内向)、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能力的表现。这些表现既与个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生理素质有关。个性的个别性突出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差异。3、世界观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形成的观点体系,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价值观使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观点和信念。价值观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意见和行为等,影响着价值判断。4、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动机分为正确的动机和错误的动机两类。5、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是由高到底发展的。6、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的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7、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较好的成绩。8、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与能力有关,受理想、志向和世界观的调节。9、儿童兴趣稳定性的发展为他们保持良好的认知定向、知识积累和技能形成提供了保证。10、志向是个性发展的一种动力,小学儿童的志向集中表现在职业志向上。11、小学儿童的价值观表现为从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的特点。儿童的自我评价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和校正的。简答1、个性的特征。1)个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和个别性的特征。2)心理的成熟水平保证了个性的稳定性,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3)个性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的特性,是一种整合(即综合)的结果。4)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的而不是生物的。5)个性的个别性反映一个人在个性方面与众不同的特性。2、简述个性整体性。1)个性作为一种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它是不可分割的。2)个性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成分的变化3)个性形成后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过程。3、为什么说个性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性。1)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形成对世界、社会、劳动、他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些个人的认识和观点的形成反映着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关系2)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交往越广泛,社会关系也就越复杂和越深刻,他的精神世界也就越丰富。3)人在活动时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也是社会的。语言即使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工具,它是社会提供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因此,个性的本质是社会的。4、简述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价值观)。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个性倾向中世界观的作用。1)世界观的坚定性决定个性的稳定性2)世界观的系统性决定个性的连贯性3)世界观的科学性决定个性的深刻性。6、简述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他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属维持生命的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及人际交往和交流感情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即追求社会肯定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7、简述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儿童具有强烈的活动需要。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儿童入学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方面发展。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8、如何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需要。1)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2)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儿童的各类需要总的趋势是由低到高发展的,不断培养儿童的新需要,推动他们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9、兴趣的种类。1)根据社会价值分为高尚兴趣和低级兴趣。2)从起因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活动效能水平分为有效的兴趣和无效的兴趣。10、简述儿童兴趣的发展趋势。1)学习上有直接兴趣向简接兴趣转化。2)兴趣的广度(即范围)逐步扩大。3)兴趣的稳定性(指兴趣持续的时间)与认知水平和情感的发展相一致,低年级差到中高年级有所增强。4)兴趣效能性(兴趣对人活动的激活程度)在低年级时较低,中年级之后增强。11、简述小学儿童的兴趣的引导和培养。1)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兴趣。2)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3)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强化兴趣的有效手段。12、兴趣迁移的条件。1)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2)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通点。3)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促使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13、影响儿童职业志向的因素。1)外因,包括家庭影响、宣传媒体、人物范型、学校教育2)内因,包括小学儿童的兴趣、对某种职业的意义和作用的初步认识、个人的心理品质、个人的学习成绩。14、如何培养儿童的志向。1)要加强志向教育,让儿童从小就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2)要帮助儿童把志向和行动结合起来。3)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为小学儿童树立切实可信、可钦可敬的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尤其是树立同辈的榜样,激发他们效仿榜样的愿望和行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志向的动力效能。15、小学儿童志向的特点。1)主要属于职业志向,涉及道德和政治方面的理想较少2)志向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直观体验,带有很大的模仿性,有幻想的性质。3)带有很大的易变性4)部分小学生能把职业志向与当前的学习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

心理学:个性倾向性

心理学:个性倾向性 一、名词解释 1、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动力。 3、学习动机:推动、引导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4、成就动机:个体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图在学习、工作、创造上取得成功的动机。 5、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 6、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7、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二、填空题 1、需要产生的原因是(肌体内部处于缺乏状态或不平衡状态) 2、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3、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成(倒U型曲线关系)。 5、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难度越大,动机的适中水平越低;学习难度越小,动机的适中水平越高) 6、兴趣的品质(指向性、广度、稳定性、效能)。 7、根据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8、动机产生的外在条件是(诱因) 三、判断题 1、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能促进个性和谐的发展。(错) 2、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成正比关系。(错) 3、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对) 4、只有满足儿童的一切需要,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错) 5、对个体来说,做任何事情,动机的适中水平是一样的。(错) 6、动机和活动之间是一致的,是一一对应关系(错) 四、选择题 1、需要产生的原因是( D )。 A、动机 B、政治 C、法律 D、机体的不平衡 2、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为( C )。 A、尊重需要 B、审美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认知需要 3、马斯洛认为,人最基本、最强烈的需要为(A )。 A、生理需要 B、友谊需要 C、安全需要 D、心理需要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2016.9.5 节次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 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 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劳动, 医学,商业,军事,司法,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1)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本能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解析第七章

第七章 恒定磁场 7 -1 两根长度相同的细导线分别多层密绕在半径为R 和r 的两个长直圆筒上形成两个螺线管,两个螺线管的长度相同,R =2r ,螺线管通过的电流相同为I ,螺线管中的磁感强度大小B R 、B r 满足( ) (A ) (B ) (C ) (D ) 分析与解 在两根通过电流相同的螺线管中,磁感强度大小与螺线管线圈单位长度的匝数成正比.根据题意,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细导线绕成的线圈单位长度的匝数之比 因而正确答案为(C )。 7 -2 一个半径为r 的半球面如图放在均匀磁场中,通过半球面的磁通量 为( ) (A ) (B ) (C ) (D ) 分析与解 作半径为r 的圆S ′与半球面构成一闭合曲面,根据磁场的高斯定理,磁感线是闭合曲线,闭合曲面的磁通量为零,即穿进半球面S 的磁通量等于穿出圆面S ′的磁通量;.因而正确答案为(D ). 7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一定没有电流穿过 (B ) 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都为零时,回路内穿过电流的代数和必定为零 (C ) 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必定为零 (D ) 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不为零时,回路上任意一点的磁感强度都不可能为零 分析与解 由磁场中的安培环路定律,磁感强度沿闭合回路的积分为零时,回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不一定为零;闭合回路上各点磁感强度为零时,穿过回路的电流代数和必定为零。因而正确答案为(B ). 7 -4 在图(a)和(b)中各有一半径相同的圆形回路L1 、L2 ,圆周内有电流I1 、I2 ,其分布相同,且均在真空中,但在(b)图中L2 回路外有电流I3 ,P 1 、P 2 为两圆形回路上的对应点,则( ) r R B B 2=r R B B =r R B B =2r R B B 4=2 1==R r n n r R B r 2π2B r 2 παB r cos π22 αB r cos π 2 S B ?=m Φ

四川理工学院 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6学时) 一、章节名称及学时分配 二、授课类别: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思维的概念,了解思维的种类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明确思维的过程及形式 3、理解想象、创造想象的概念,了解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的条件 4、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及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5、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熟练掌握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思维概念、想象概念、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解决、想象种类、创造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模拟讲课法 六、教学组织与设计 1、本章较抽象的部分是思维的过程与形式、问题解决,拟采用问题分析的方式来教授这两部分知识,用平时积累的一些思维问题来论证; 2、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3、在创造思维的讲解中结合学生自己的创造经历,用大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再现创造过程,同时,让学生学会心理过程的分析。 七、教学内容: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学时) 一、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 1、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进行反映。 通过思维,我们可以推知事物过去的历史、认识事物现在的规律性,预知事物未来的进程。 过去:珠穆朗玛峰,4千万年以前的地层。 现在:T根据ST表情推断去内心状态。 将来:“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怎知月晕而风?多次看到,概括出的。 2、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反映同一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看到具体某一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鸟的本质属性:有羽毛、卵生。鸡、鸭是鸟,而蝙蝠、蜻蜓不是。反映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月晕而风。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只所以能间接反映事物,是因为有了概括性的知识经验,而人的知识经验越概括就越能间接反映客观事物。 二、思维与感知的关系: (1)区别:反映内容、反映形式 (2)联系:感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感知的提炼与升华。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操作、实践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人类特有的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思维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可分为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4)根据思维过程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四、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

中专旅游心理学教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NO: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NO: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分类:心理过程,个性。 (1)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学代表理论流派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视为心理学的最早起源。 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的内省实验法研究心理1879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冯特. .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学,自此心理学研究被确定为一门新的科学 1、弗洛伊德心理学:精神分析法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经典案例介绍,与《周公解梦》比较,提问。 2、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华生格守一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所谓行为,乃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外观遗传生曾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无声语言)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他在《托)一文中断言“在人类的反射目录中,找不出哪一种相当于心理学家和(1925儿所对本能应提供的证词》生物学家所说的本能”。华生认为后天环境对行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不管孩子出生时如何,只要控制环境,就能训练孩子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他曾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作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提出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华生成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3注重分析人的需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为人所用,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旅游需求的解释 就运用到了此理论,后面的内容将详细讲解。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概述、心理过程1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NO: 认识:个体对环境中的某个对象的看法和评价(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道德,理智,尚美情感:情绪体验(好,不好或讨厌,喜欢)意向:由认知,情感决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个性心理2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1 (2)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1)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2)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3( . 欢迎下载支持版本可编辑.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心理现象(1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第二节旅游心理学 一、旅游心理学概述 1、概念:针对旅游者对旅游业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结合现代旅游的实践,研究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和旅游行为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

第八章 个性倾向性

第八章个性倾向性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个性、需要、动机的一般概念、种类、动机的理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需要、动机的理论(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2.本章难点: 个性的基本特点;动机的理论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心理测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什么是个性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 1.整体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稳定性与可变性 4.生物性和社会性 三、个性的结构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第二节需要 一、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

2.不平衡性 3.动力性 4.周期性 三、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1)生理性需要 (2)社会性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性质划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的顺序分为七类,即: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 (1)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了在每一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点对激人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复习与练习 第9章 个性倾向性

第九章个性倾向性 教学要求: 1、了解需要、动机、兴趣的概念,需要与动机、兴趣的关系。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种类、需要的结构、兴趣的品质。 3、掌握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方法。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一般概述 (一)需要的一般概念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随着人的生理的成熟,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使人的需要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学龄期前儿童:游戏 学龄期儿童:做好学生 少年期:独立自主、自尊和受人尊重、被集体接纳、获得地位 青年期:友情、创新、升学、就业、自我完善等 三、需要的结构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例:“草窝里飞进金凤凰”、公务员职业成新宠、老科学家们的追求 (二)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1.个人的需要必须符合个人的具体生活状况, 不与个人实际相脱 离 (1)个人的需要主导需要必须与个人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发展阶段相一致。 (2)个人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可能的现实的基础之上。 2.必须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一致 第二节动机 一、什么是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例:考研的动机:找一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获得别人尊重、自我实现……

(二)动机与需要 其实,人的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但需要处于静态时,便不成为动机。需要化为动机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某一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 ②客观上存在着满足这种需要的可能性。 动机与目的有联系,动机使人产生行动,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一种目的。 需要→动机→行动→目的 ↑←←←←←←←↓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据动机的起源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2.一般的、概括的动机和特殊的、具体的动机(据动机的范围分) 例: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3.长远的动机与短暂的动机(据动机的持续时间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4.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据动机作用的大小分) 结合以上考研例子分析 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间接地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例:产生名列前茅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学习 (2)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

中专旅游心理学教案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NO: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NO: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分类:心理过程,个性。 (1)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学代表理论流派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视为心理学的最早起源。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的内省实验法研究心理学,自此心理学研究被确定为一门新的科学。 1、弗洛伊德心理学:精神分析法 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 经典案例介绍,与《周公解梦》比较,提问。 2、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华生格守一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所谓行为,乃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曾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无声语言)、外观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 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他在《托儿所对本能应提供的证词》(1925)一文中断言“在人类的反射目录中,找不出哪一种相当于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所说的本能”。华生认为后天环境对行为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不管孩子出生时如何,只要控制环境,就能训练孩子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人。他曾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作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提出建立行为主 义的实验伦理学。华生成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 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注重分析人的需求,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为人所用,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旅游需求的解释就运用到了此理论,后面的内容将详细讲解。 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概述 1、心理过程

四川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学复习题

, 机械设计学复习题 第一章 1.机械的概念 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统称:完成做功的各种具体机器和以传递力与运动的各类机构总称为机械。 2.机械设计主要特点 1)多解性 2)系统性3)创新性 4)设计与科学研究 3.“机械设计学”的学科组成 1)功能原理设计 2)实用化设计3)商品化设计 . 4.现代设计,以功能为核心,构思实现该功能所需的方法和手段,具体方法和手段有: CAD/CAM/CAE技术,CIMS工程、并行工程、优化设计、有限元方法、可靠性设计、创新设计、快速响应设计、反求工程、逆向工程、虚拟设计方法等。 5. 近代“机械设计学”的核心内容 1)功能思想的提出2)人机工程学科的兴起3)工业设计学科的成熟 6.机械设计按其创新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适应性设计 2)变型设计 3)创新设计 第三章 1. 任何一种机器的更新换代都存在三个途径: 、 1)改革工作原理;2)通过改进工艺、结构和材料提高技术性能;3)加强辅助功能使其更适应使用者的心理。 2. 功能原理设计的工作特点 1).用一种新的物理效应来代替旧的物理效应,使机器的工作原理发生根本的变化的设计。 2).引入某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但首先要求设计人员有一种新想法(New Idea)、新构思。 3).使机器品质发生质的变化。 3. 功能原理设计的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 1).功能原理设计的任务:针对某一确定的“功能目标”.寻求一些(一种)“物理效应”并借助某些“作用原理”来求得一些实现该功能目标的“解法原理”。 例如:为实现直线移动的功能要求,可寻求液压、电磁或机构等物理效应,通过油缸、直线电机或刚体传动等作用原理,求得最终实现机械直线移动这个功能目标的解法原理。 @ 2).功能原理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 (1)明确功能目标;(2)构思能实现功能目标的新的解法原理;(3)改进、完善解法。 4.根据系统工程学用黑箱来描述功能,请描述采用的哪三种流的转换。 任何技术系统都可以视为3种流的处理系统: 能量流: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 物料流:气体、液体或各种形式的固体。信息流:各种测量值、输入指令、数 5.功能的分解。

旅游心理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心理学与你 【学时】2~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授课教材】《旅游心理学》(第三版)李灿佳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心理学和旅游心理学的概念,掌握心理活动的内容 2.理解心理的实质 3.了解心理学的历史,了解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和认识心理学知识 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材分析:本章为学科的绪论,介绍《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入门知识 2.重点、难点: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按每组6~8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各自自定组名,自选组长。2.布置前置作业: 1)谈谈你所认识的心理学? 2)心理活动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心理学知识对你未来的旅游服务工作将会有什么作用? 3.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组讨论并记录有关的讨论内容,准备在课堂上发言。 <新课引入> 问题:在系统学习《旅游心理学》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心理学了解有多少? 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讲授新课> 板书(PPT课件): 第一章心理学与你 任务一心理活动的内容是什么 一、人的心理活动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活动的内容: 学生在课本上归纳。 教师在PPT展示正确内容: 二、心理学的实质 问题:心理活动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所举的例子你如何理解人心理的实质?能不能再举一下你生活中的例子分别去说明心理实质的三个方面?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回答上节课讨论的问题:请分别举一些你生活中的例子去说明心理实质的三个方面? 请2~3个组,各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第10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十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2.个性的特征:(简单题) (1)个性的整体性:个性于人来说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人的整体心理面貌。 (2)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 (3)个性的稳定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个人的个性表征。个性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4)个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生物制约性:人的个性不仅受生物因素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制约。 3.个性心理结构 (1)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 (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需要 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人产生和维持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需要推动意志的发展 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5.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层):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和爱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认知和理解需要、 ⑥审美需要、 ⑦自我实现需要。 ⑴不同需要层次间的关系: 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等级 ①需要的满足具有一定顺序。 ②需要层次越低,需要的力量越强。 ③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满足高级需要。 ④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 ⑤不同的需要同时存在,但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 ⑥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成为激励行为的动机。 ⑵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论述题) 创建性: ①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和人与动物的差别。 ②指出需要具有层次和发展过程。 ③指出需要具有递进式发展的性质。 ④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将需要归纳为一个连续统一体,为理解人类需要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心理学

四川理工学院教案 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神秘的学科。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但大多数人对心理学依然知之甚少,习惯于带着神秘的面纱去看待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似乎是无所不能的,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因为它是研究我们自身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分为两大门类:生理学和心理学。生理学研究人的生理构造,了解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及活动规律;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生理学研究人的躯壳,心理学则赋予这躯壳以灵魂,使人变成有思想、有情感的生物个体,使人成为了万物之精灵。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神学。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门学科,用科学的精神来研究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目标 1、掌握心理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2、初步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技巧; 3、初步养成心理调节意识,学会基本的调节方法; 4、养成初步的专业意识,养成健康的心态; 5、为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学习要求: 1、认真听课,记笔记(用大学生的方式来记); 2、独立思考,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3、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至少完成5本以上参考书的阅读与读书笔记); 4、独立完成作业,体现自己独到的观点(本学期书面作业3次以上),严禁抄袭。 三、课程成绩核算方法: 1、平时成绩(20分):包括课堂答问、出勤、学习态度、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的情况、平时作业; 2、期中考试(20分):12周论文写作; 3、期末考试(60分):20周闭卷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