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房县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弓I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1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疫情的监测

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中设立的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肠道门诊监测按照《湖北省肠道门诊工作规范》要求开展。

1.2疫情的报告

发现感染性腹泻病病例,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疫情的判定

1.3.1蓝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0?4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0?19例。

1.3.2黄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0?299例病例,且地

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20例以上。

133红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0例以上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出现多个暴发点,并有2代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在县辖区内造成流行。

2疫情的应急响应

2.1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乡(镇)卫生院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接到报告后在6小时内到达疫情现场,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在前期县级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流行病学调查

3.1.1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个案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传染病疫情应急预 案

诚意学校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 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不发生校园内蔓延。 二、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罗隆汉 副组长:姜永山、段赛武、段宪忠 成员: 姜山青、谢远见、王腾达、李春晖、曹泗梅、各班班主任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分工情况:

1、组长(罗隆汉)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负责学校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的全面指挥,出现传染病病例、传染病爆发,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启动并指挥落实预案。 2、副组长(姜永山、段赛武、段宪忠):制定各类传染病防控预案与制度,协助组长在疫情出现时做好指挥与预案落实。 3、总务处(段赛武、王腾达): (1)负责学校教学建筑等环境质量及设备、设施达国家卫生标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并对教室、办公室、厕所及学校各公共场所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2)按照饮食、饮水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学校食堂、 校园、饮水卫生管理工作和安全工作。 (3)、管理好卫生室工作,并指导班主任做好晨检午检,做好资料收集,汇总和上报。 4.教导处(谢远见)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负责学校体育卫生和教学卫生工作,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 (2)按照有关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与课表。 5.政教处(段宪忠、李春晖)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负责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和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2)负责开展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完整版本

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 为了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领导机构 ㈠成立预防与控制传染病领导小组 组长:XXXXXXX(校长),电话:XXXXXXX 副组长:XXXXXXX(副校长),电话:XXXXXXX XXXXXXX(副校长),电话:XXXXXXX 成员:XXXXXXX 职责:根据传染病疫情预测和变化情况,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本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措施,检查、督导学校各部门、各班级防控工作开展和落实。负责全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指挥,有效应对传染病疫情,维护校园稳定,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校长室:建立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网络,负责全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指挥。 2.卫生室:对患者提供基本救护的同时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实施消毒。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发病情况进行登记、检测与排查。 3.政教处:限制或停止集会等人群聚集活动,假期及长假后对学生流动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如有到过疫区的学生,则对其进行跟踪观察,督促班主任坚持执行学生因病缺勤登记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与卫生室联系。 4.办公室: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缺勤的师生员工进行登记,查明缺勤原因。 5.总务处:做好保障措施,严格学校门卫管理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掌握校内各类人员流动情况。做好防护用品等传染病防控物资供应,做好应急保障。 ㈡日常管理机构 卫生室具体负责学校日常突发传染病的业务指导、组织管理与监督检查,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现场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常见急性职业中毒现场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总则 1.1 目的: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1.2 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急性职业中毒卫生应急救援预案(试行)》、《苏州市急性职业中毒卫生应急救援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订本技术方案。 1.3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新区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时,卫生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的应急处置技术工作。 当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后,医疗卫生机构要在政府或现场指挥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对事故可能对健康带来的影响、危害进行快速评估,同时要根据医学救援力量,迅速落实具体救治方案。 2 现场调查与处理 2.1 现场调查的目的 2.1.1 确定造成急性职业中毒危害的物质; 2.1.2 对急性中毒原因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2.1.3 向现场救援者及决策者提供救援建议; 2.1.4 对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并向临床工作者提出处理建议; 2.1.5 对公众、媒体提供建议; 2.1.6 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2 出发前准备 2.2.1信息资料收集,结合接到的报告内容收集有关急性职业中毒的文献,包括专业数据库、杂志、书籍和网上资料等,必要时可向有关专家请教; 2.2.2检查应急调查包是否配备完好(快速检测仪器、采样装备、现场调查表、现场记录表、照相机、录音机等); 2.2.3个体防护装备和通讯、交通工具; 2.2.4 拟订调查计划,确定调查组成员及负责人,安排现场调查工作中的组织分工。 2.3 现场调查

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房县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弓I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1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疫情的监测 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中设立的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肠道门诊监测按照《湖北省肠道门诊工作规范》要求开展。 1.2疫情的报告 发现感染性腹泻病病例,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疫情的判定 1.3.1蓝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0?4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0?19例。 1.3.2黄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0?299例病例,且地

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20例以上。 133红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0例以上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出现多个暴发点,并有2代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在县辖区内造成流行。 2疫情的应急响应 2.1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乡(镇)卫生院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接到报告后在6小时内到达疫情现场,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在前期县级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流行病学调查 3.1.1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个案

腹泻病人的护理常规

腹泻症状护理常规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液状便,每日三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克,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超过两个月者属于慢性腹泻。 一护理评估 1.腹泻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或诱因、病程长短;粪便的性状、次 数和量、气味和颜色;有无腹痛及疼痛的部位,有无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失水表现; 有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因素。 2.急性严重腹泻时,应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皮肤弹 性等,注意病人有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血容量减少。慢性腹泻时应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的体征。 3.腹部体征,有无腹胀、腹部包块、压痛,肠鸣音有无异常。肛周 皮肤:有无因排便频繁及粪便刺激,引起肛周皮肤糜烂。 4.正确采集新鲜粪便标本送检。 二护理诊断 1.腹泻――与肠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腹泻引起失水有关 三护理措施 1.腹泻

1)监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全身情况及生化指标。 2)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注意休息,腹部保暖。 可用热敷以减少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并有利于腹痛 等症状的减轻。慢性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3)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刺激性食物。急性腹泻应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于 禁食、流食、半流食或软食。 4)药物:应用止泻药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排便情况,腹泻得到控制时应及时停药;注意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时的副反 应: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 5)皮肤:排便频繁时,粪便的刺激可导致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 燥,涂抹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或促进 损伤处愈合。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动态观察病人的液体平衡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有无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 少、神志淡漠等脱水表现;有无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 低钾血症的表现;监测生化指标的变化。 2)遵医嘱及时给与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的补充,以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补充额外丢失量,恢复和维持血容量。 一般可经口补液;严重腹泻、伴恶心呕吐、禁食或全身症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氧化碳(CO)是一种窒息性气体。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较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吸入较大量一氧化碳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气体,比空气稍轻。成人急性吸入中毒剂量约为600mg/(m3·10min),或240mg/(m3·3h);吸入最低致死剂量约为5726mg/ (m3·5min)。 一氧化碳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接触一氧化碳的常见机会有:炼钢、炼焦等冶金生产;煤气生产;煤矿瓦斯爆炸;氨、丙酮、光气、甲醇等的化学合成;使用煤炉、土炕、火墙、炭火盆等;煤气灶或煤气管道泄漏;使用燃气热水器;汽车尾气;使用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现场处理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内(例如煤气泄漏未得到控制的事故现场核心区域,或者现场快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高于1500mg/m3),须采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并佩戴一氧化碳报警器,防护服无特殊要求;进入煤气泄漏事故现场周边区域,未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尾气等中毒事件现场,须使用可防护一氧化碳和至少P2 级别的颗粒物的全面罩呼吸防护器(参见GB2890-2009),并佩戴一氧化碳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的生活取暖、汽车废气等现场时,对个体防护装备无特殊要求。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救援和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 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生产工艺流程,通风措施,煤炉、煤气灶、燃气热水器及其他(燃煤、燃气、燃油)动力装备以及煤气管道等相关情况,并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诚意学校传染病防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 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 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不发生校园内蔓延。 二、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罗隆汉 副组长:姜永山、段赛武、段宪忠 成员: 姜山青、谢远见、王腾达、李春晖、曹泗梅、各班班主任 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职责分工情况: 1、组长(罗隆汉)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负责学校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组的全面指挥,出现传染病

病例、传染病爆发,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启动并指挥落实预案。 2、副组长(姜永山、段赛武、段宪忠):制定各类传染病防控预案与制度,协助组长在疫情出现时做好指挥与预案落实。 3、总务处(段赛武、王腾达): (1)负责学校教学建筑等环境质量及设备、设施达国家卫生标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设施,并对教室、办公室、厕所及学校各公共场所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2)按照饮食、饮水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学校食堂、 校园、饮水卫生管理工作和安全工作。 (3)、管理好卫生室工作,并指导班主任做好晨检午检,做好资料收集,汇总和上报。 4.教导处(谢远见)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负责学校体育卫生和教学卫生工作,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 (2)按照有关要求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与课表。 5.政教处(段宪忠、李春晖)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负责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和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 (2)负责开展好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3)负责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并做好相应的安全、卫生防护工作。 6、班主任传染病防控主要工作 (1)每天加强晨检,做好晨检午检、因病缺课登记,发现学生缺课,及时与家长联系,确认学生缺课原因。 (2)一旦发现班级内有传染病发生,及时向段赛武主任汇报,

8-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狂犬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前言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近年以来,我国狂犬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病死率高居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目前我省狂犬病疫情、疫区有所扩大,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我市近几年也是有疫情发生,对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加强应急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 根据狂犬病发生的病例数、流行的范围和趋势,将狂犬病疫情划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2-3例,或发生动物间狂犬病疫情。 3.2较大疫情(Ⅲ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4-5例,或疫情波及3个及以上镇(乡、街道)。 3.3重大疫情(Ⅱ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内出现狂犬病疫情6-10例,或发病数虽未达到10例,但扩散至毗邻县(市、区)。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1个月内,本市范围发生狂犬病疫情20例以上,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4.应急措施 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应急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报告:按照《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内部报告”和“对外报告”的要求进行疫情报告。 4.1.3网络报告 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 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 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 4.2.1流行病学调查表:《狂犬病个案调查表》、《狂犬病宿主动物基本情况调查登记表》、《犬伤病例调查登记表》等。

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分析

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2-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为更好的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例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5~10月病例占报告总数的62.05%,0~5岁儿童病例占报告总数的43.29%。2004-2011年间,全省共报告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结论0~5岁的散居儿童是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重点人群;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学校和村组。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慢性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广义上讲,所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都属于感染性腹泻;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法定丙类传染病[1]。为了了解四川省2002-2011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情况,现将相关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自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疾病汇总数据和中国疾病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 1.2 方法对由上述系统中收集到的全部数据进行数据清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情况2002-2011年期间,四川省累计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39173例,发病率在35.25/10万~至59.21/10万之间波动;共死亡62例,病死率为0.018%。2002年-2006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09年发病率有所下降,2010、2011发病率较2009年略有上升(图1)。 图1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与死亡率 2.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份均有腹泻病例报告,从感染性腹泻发病数来看,病例主要出现在5~10月,占病例总数的61.47%(图2)。 图2 2002-2011年四川省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月分布 2.3 人群分布2002-2011年四川省其他感染性腹泻以婴幼儿发病为主,0岁~组发病最高,占发病总数的44.08%(153330例),男、女性病例比例为1.32:1;0~5岁的儿童病例中,又以0~1岁的病例最多(图3,表1)。 2.4职业分布病例主要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9.58%、21.85%和10.56%,其他职业共占28.01%。 2.5暴发疫情2004-2011年间,四川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分布在13个市州,发病1617例,死亡5人。其中,构成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起,报告病例1181人,死亡4人;构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报告病例310人,死亡1人;未分级事件4起,报告病例126人。 23起暴发疫情中,调查报告完整的有18起,分别发生在农村小学(8起)、乡中学(3起)、县中学(2起)、乡村(3起)、场镇(1起)和厂矿(1起),发生时间以6月(4起)和9月(7起)为主。 2.6病原学监测2010-02以来,四川省开展了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腹泻病原调查,对262名腹泻病例进行了采样和病原检测。结果显示,腹泻病原以病毒居多,主要是杯状病毒和腺

30例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30例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感染性腹泻 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心理、饮食、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肛周皮肤等综合护理治疗 措施。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治愈28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 结论:预防能有效降低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日脱 离病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90- 01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对排便次数每天超过3次、粪质稀薄、 排粪量超过200 g/d、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者判定为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患胃、胰、胆、肠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就称为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感染性 腹泻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其预防及护理工作也得到临床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措施及 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30例,均符合感染 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13例,女17例;急性腹泻12例,慢性腹泻18例。起病时间1 d~8个月,平均1.3个月。 2 护理方法 2.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出冷汗,精神极 度萎靡,四肢发冷,脉搏细数,尿量少,都是休克的表现;精神烦躁或萎靡是脱 水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肌肉无力、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 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师,以及时对症处理。此外,还要监测 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及其他症状。 2.2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 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2]。 2.3饮食护理: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 体内热能过度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采用逐渐加 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避免食用加速肠蠕动的食物或饮料,如乳制品、水果、蔬菜、胡椒、辛辣事物等。还应供给低渣饮食,可以尽量减少食物在消化后给肠胃消化道留下的残渣量,从 而减少粪便量,并排除机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质,以减少肠胃道的蠕动, 使其获得休息。 2.4 肛周皮肤护理腹泻常造成肛门或肛周皮肤损害,发生糜烂、溃疡等。护 理中我们针对患者肛周皮肤有完整性受损的可能,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指导患 者采取大便后随时纸巾以温水蘸洗肛周并擦干,并用指腹轻轻按摩数秒,待干后 外涂消毒防溃软膏,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了肛周皮肤糜烂或溃疡。 2.5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慢性腹泻病的患者。慢性腹泻治疗效果 不明显,病期长,加上病症对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患者表现为悲观脆弱,抑 郁寡欢,故有焦虑、抑郁、恐惧、烦躁心理。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护士面对患者,应该开朗亲切,与患者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了解患者与家庭成员的情况,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罗店镇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肠道传染病是指一组传播与人体消化道密切相关,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夏秋季节因气温较高,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蚊蝇又多,食品变质快,是多种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由于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多,容易在学校食堂、饭店引起暴发。目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02)、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 一、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因为,他们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从体内排出后如不注意消毒处理或不注意个人卫生,就会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物等,健康人如不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及个人卫生,细菌和病毒就可经饮用水、食物和污染的手、苍蝇、蟑螂或者密切接确病人等途径经口腔进入体内(医学上称为粪口传播途径),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在胃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又可再经粪便排出病原体再传给别人。主要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或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以造成水源的污染,健康人如饮用了此水,可引发疾病的发生。经水传播的常可引起霍乱、伤寒、菌痢、甲肝等爆发流行,

而且感染的人数多面广,因此,在医学上霍乱、伤寒、菌痢被又称为三大水媒病。 ②经食物传播:食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冷藏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有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食品的容器、进餐用具、变质的食物等,以及意外的中毒或故意的投毒等。 ③密切接触传播:通过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造成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可能。 ④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到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因此,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肠道传染病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急性食物中毒等,由于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三、介绍几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预防;护理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患胃、肠、胰、胆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就称为感染性腹泻(in 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 )。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其预防及护理工作也得到临床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情况,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142 例,均符合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65例,女77例;急性腹泻52例,慢性腹泻90例。起病时间1 d?6个月,平均1.2 个月。 1.2护理方法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2]:精神烦躁或萎靡都 可以是脱水的表现;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出冷汗,精神极度萎靡,四肢发冷,脉搏细数,尿量少,都是休克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肌肉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师,积极对症处理。此外,还要监测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2)饮食护理: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热能过度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还应供给低渣饮食,可以尽量减少食物在消化后给肠胃消化道留下的残渣量,从而减少粪便量,并排除机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质,以减少肠胃道的蠕动,使其获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复。(3)用药护理]3]: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4)肛周皮肤护理:感染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多,粪便的刺激使肛周皮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使用软纸揩拭,清洗肛周,并使其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5)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慢性腹泻病的患者,慢性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常会出现担心、焦虑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开导、鼓励患者,使其积极地配合检查和治疗。 1.3疗效标准

继续教育课程作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整理文本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2、根据本讲,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需要多部门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处置,这体现了突发事件的()。 正确答案:D、综合性和系统性 3、自然灾害的间接影响不包括()。 正确答案:C、建筑物倒塌、溺水等 5、下列不属于应急响应分级中的事件等级的是()。 正确答案:A、较小突发事件 6 "我国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对优势不包括()。" 正确答案:D、资源优势 7、自然灾害卫生工作周期不包括()。 正确答案:C、事后评估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3、灾后卫生应急工作面临主要挑战有()。 正确答案:A、灾区通讯、交通中断 B信息不通 C医疗卫生需求不清 D灾区环境卫生条件差 5、自然灾害导致()从而引起传染病流行风险增加。 正确答案:A、”生态改变” B环境恶化 C医疗服务破坏 D生活形态改变 6根据本讲,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B、具有突发性、群体性 C易造成巨大损失 D难以避免,但可通过相关措施减轻E分布广泛且不均等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1、自然灾害在全球广泛分布,并且均匀分布。 正确答案:错误 4、应急计划与预案属于应急响应阶段。 正确答案:错误 6在本讲中,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环节的准备环节不包括科研。 正确答案:错误 7、洪涝、台风、海啸、甲型H7N9均属于自然灾害。 正确答案:错误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整理文本 3、下列()不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正确答案:B、事后评估 2、"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机制不包括()。" 正确答案:B、中非合作机制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我国传染病类突发应对机制包括()。 正确答案:D、指标监测 E事件监测 5、突发事件的应对重点包括()。 正确答案:B、报告规范 C报告时限、通报 D信息发布 E启动预案及应急响应分级 &根据本讲,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形势。 正确答案:A、近几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B各类事件以一般事件为主,特大时间相对较少 C传染病事件为主,食物中毒和其他事件所占比例小,但病死率较高 E学校事件数和病例数所占比例较大 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 2、灾害衍生突发公共事件不是灾害卫生应对的重点。 正确答案:错误 3、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国家之一。 正确答案:正确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传染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最新版本

传染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发生、流行,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中的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法定管理的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可能会对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和蔓延。 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并实施属地管理和依法管理的原则。 三、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宁远华 副组长:毛华李海霞 成员: 朱云云刘亚玲刘彦玲李德玲吴丹毛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长室)、宣传组(副校长办公室)、监测与疫情处理组(各教研组组长、各班班主任)、健康教育组(校工会)和后勤保障处(总务处)。明确各人员的职责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传染病防控工作任务。 职责分工: 1、组长抓总体工作,副组长负责分管工作的落实。 2、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及卫生的整治、购置有关器械和药品,消杀(除“四害”)以及防控物品保障等具体工作。 3、少队负责学校班级卫生工作检查督促,各班晨、午检的检查监督与管理、指导疫情处理等。政教处做好平时防控的督查、数据统计、上报等临时办公室工作。 4、工会、少队: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阵地,组织在校内和班级宣传,组织联系社区宣传。 5、各教研组组长、各班班主任:负责班级晨、午检和平时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学校,必要时要协助疫情处理等。 6、工会:负责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师生尽快掌握防控知识和技能。 7、校办公室:负责学校与上级机关及其他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以及相关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工作。 四、工作职责 1、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负责全校日常传染病防治工作和全面协调、组织全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收集、汇总与报告管理工作制度;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目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 三、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常规病例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四、现场调查 (一)病例个案调查 (二)暴发疫情调查 五、实验室检测 (一)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 (二)样本采集 (三)标本保存、包装和运送 (四)标本检测 六、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二)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三)切断传播途径 (四)保护易感人群 (五)开展应急监测 七、控制效果评价 (一)控制效果评价 (二)环境安全性评价 八、调查报告的撰写:见技术要点部分 九、应急措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人员保障 (三)技术保障 (四)物资准备 十、附件 技术要点 思考题 培训目的1、掌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程序 2、掌握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3、掌握不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2 学时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概述 (一)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病原体 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包括EPEC、ETEC、EIEC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不凝集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小肠耶尔森氏菌等。 2、病毒性腹泻病原体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系由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病毒的核心为双股RNA。轮状病毒按其抗原性和核酸的不同,分为A~F 6个组,其中A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耐乙醚和酸,在56℃ 1小时才可灭活。 3、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其中贾第鞭毛虫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近十多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也有其共性。例如,尽管都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