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发热ppt课件

常见症状发热ppt课件

常见症状发热ppt课件

西医诊断学1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得分度就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 ;超高热。 2.引起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得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与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② ;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得功能性低热有: 、、、。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② ;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得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10.发热得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② ;③。 11.临床上常见得热型有: 、、、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得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得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得强弱无关。( )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 ②稽留热型( ) 弛张热型( ) 稽留热型( )

不规则热型( ) 波状热型( ) 回归热型( ) 驰张热型( ) 4.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5。多数患者得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 ) 6、低热就是指37.3—38℃。( ) 7、高热就是指39.1—41℃。( )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得疾病就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 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型题 问题(1—7)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型 D.不规则热??E.波动型 1.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 ) ?2。败血症( ) 3。疟疾 ( ) ?4、支气管肺炎( ) 5.布鲁菌病( ) 6.结核病 ( ) 7.化脓性炎症 ( ) 问题(6-21) A.发热伴寒战?????B.发热伴皮疹? C。发热伴淋巴结肿大?D.发热伴肝脾肿大 E、先发热后昏迷 ?8、中毒性菌痢 ( ) ?9、中暑( )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 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7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 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 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 6. 低热是指 3 7.3 — 38 C 。() 7. 高热是指 39.1 — 41 Co () 三、 名词解释 1 .发热(fever ) 2. 稽留热(ontinued fever ) 3. 弛张型(remittent fever )或败血症热型 4. 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 5 .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 7.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 选择题 A 型题 1.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 感染性发热疾病 B. 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 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 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 39 — 40C 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C B. 稽留热指体温常在 39C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C, 且都在正常 水平以上 C. 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 歇期)可持 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 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C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 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 型题 问题(1 — 7) A 稽留热 B .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 波动型 1. 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 2. 败血症 () 3. 疟疾 () 4. 支气管肺炎 () 5. 布鲁菌病 () 6. 结核病 () 7. 化脓性炎症 () 问题(6-21 ) 波状热型() 回归热型() 驰张热型() C.间歇型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 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②稽留热型() 弛张热型() 稽留热型() 不规则热型()

波状热型()回归热型()驰张热型()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6.低热是指37.3—38℃。() 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型题 问题(1—7)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型 D.不规则热E.波动型 1.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2.败血症() 3.疟疾() 4.支气管肺炎() 5.布鲁菌病() 6.结核病() 7.化脓性炎症() 问题(6-21)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 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一节发热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rn),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⑴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⑵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⑶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⑸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atisorp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