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课文研读

诫子书 课文研读
诫子书 课文研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君子之行”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静——学——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意思是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有志——成学——广才)“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诸葛亮讲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学习时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同时学习态度也要端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好高骛远(意思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博而不精(意思是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不求甚解(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所以更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社会,为社会所用。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顺带提的,也是作者对儿子的要求,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

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16 诫子书

1、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方法是“静”和“俭”。“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平静,不会为贪图

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

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 ,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 ,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 ,则不能安心学习,也就不难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三者之间关系:诸葛亮主张俭以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指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 ,也就是时时将“志”放

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 ,意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

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参考答案: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

1. 2. 3.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 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 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 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 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 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诫子书 课文研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劝诫、劝勉之义。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君子之行”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 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 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八、说明文或议论文阅读,掌握题型很重要。 九、古文阅读,课内文(包含在50篇初中生必背古诗文内)、课外文各一篇。 十、诗歌鉴赏。 十一、作文。 一、字词部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我最喜欢用的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很多家长很怕孩子查这种小字典不够,于是就给孩子买了很多大部头的字典,殊不知最权威的字典就是《新华字典》,携带方便,又容易查阅。

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经常读错的字词,举个例子:电饼铛,豆豉。很多人都在念:电饼当,豆gu正确的读音是:cheng,chi。又比如:呱呱坠地,很多人在念:gua正确的读音是:gu. 再举个例子:龟一共有几种读音呢?宿一共有几种读音呢? 查字典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其实查字典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查字典,不要求查一遍就能记住,第一遍也就是有个印象,第二遍、第三遍查的时候才能彻底记清。 初中阶段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总共也就是几页,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地去查,到初三的时候就不会再为这些字词发愁了。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译文注释赏析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

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的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知识讲解

《诫子书》知识讲解 责编:高菲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蜀汉丞相,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263)。书,书信。《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知识积累 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8.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9.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10.广才:增长才干。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11.志:志向。这里指立志。 12.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13.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4.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15.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16.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7.日:日子、岁月。 18.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9.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0.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1.何:怎么。 考题例析 1.(2016?山东淄博中考)下列句子中,加红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屠暴.(残忍)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B.将军身被.(通“披”,穿着)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C.尝贻.(赠)余核舟一(魏学洢《核舟记》) D.非澹泊 ..(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无以明志(诸葛亮《诫子书》) 2.(2015?浙江嘉兴中考)“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是清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对《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赞誉。小说中,下列哪个人物也当得起这样的评价?说说你的理由(50字以内)。 A.赵云 B.吕布 C.诸葛亮 D.刘备

诫子书讲解

《诫子书》专家讲解 专家 | 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诸葛亮的《诫子书》。 中国传统社会是家族社会,以家庭为本位,所以特别注重子女的家庭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家训,比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短小精悍的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子女的书信。“诫”就是告诫、劝告的意思。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入川建立了蜀国,最终和北方的曹操,东吴的孙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一位对子女教育有深刻见解和独特体察的人。他的《诫子书》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时隔两千年,今天我们再来读《诫子书》,依然会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会感受到他教育方法的得体和恰当。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自己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信中诸葛亮告诫儿子,做人的根本是修养自己的德行。通俗一点说,就是君子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简朴节制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在信中论述了才、学、智这三者的关系。这封家书,以86字的箴言,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地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成人、成才,成为德才兼备的真正的人。 下面,我们来逐句地赏析,开篇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是一个发语词,也叫句首语气助词,就是表示引起下文的议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说起。说起君子之行,那么何为君子呢?君子在西周春秋是贵族的通称,后来就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称呼。“行”就是品行,这里主要不是指行为,是品行、操行。 那么君子之行是如何历练的,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是一个倒装句,就是以静修身,用静思反省来修持自己的心性。“俭以养德”,也是倒装句,以俭养德,用节俭节制来培养自己的道德。这里有两个字特别重要,一个是“静”,一个是“俭”。 “静”原本可以有好几种理解,一般来说,一个是外在的静,一个是内在的静。外在的静,首先可以指自然的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杂音,排出了干扰,是那种万籁俱寂的天籁之静。外在的静也可以指社会的静,就是说可以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是外在的静。内在的静,主要是指一种内心的静,也就是说陶渊明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那种心远就是指内在的静。上升到一定高度,内在的静,可以看作一种高级的修身养性之道。“静”这里可能有学会放下,学会珍藏,学会珍惜,学会宽容,学会懂得,学会放下等等含义在里面。“静”是一种修身的必备要素,“静”还常与“安”连在一起,我们说安静。四书的《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内在的心静。

诫子书优秀教案

诫子书优秀教案 导语:《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优秀教案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子书课文讲解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 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同义词,“淫慢”“险躁”则是其反义词。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 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顺带提的,也是作者对儿子的要求,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蕴。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明确:“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联系生活,联系一些名人的事例,理解语句的含义。 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中理解,并能通过反复诵读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将来读其他文章碰到同样一个词,能很快联想到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套进去理解。这才是实词、虚词积累的有效率的方式。

诫子书(课文解读)

《诫子书》文本分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附录【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 一、诫子书概况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二、《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四、注释 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五、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六、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文讲解

《诫子书》课文讲解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还有如下提升语文素养的价值。 其一,勾画关键词,理解其内在联系。“静”是一个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同义词,“淫慢”“险躁”则是其反义词。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考虑其内在联系。 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顺带提的,也是作者对儿子的要求,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这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其三,不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层内蕴。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则不易。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但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确志向”,何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难度了。一方面要调动抽象思维,理解关键词,明确:“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贵功利,不受外界诱惑干扰,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职责是什么;而内心纷纷扰扰,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又如何能明确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联系生活,联系一些名人的事例,理解语句的含义。 其四,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义项和用法,每一个词都要放在语句中理解,并能通过反复诵读熟记相关语句;要善于联想,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 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创作背景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诫子书鉴赏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 “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

《诫子书》文章内容理解与赏析(简答题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内容理解与赏析(简答题) 《诫子书》 重点问题理解 1、《诫子书》的内容主旨是什么? 《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作者对后代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这样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3、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4、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淡泊明志,以静求学,以学广才,珍惜时间,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学是成才的途径,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5、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句富含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观点一:“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观点二:现在的“淡泊”“宁静”正是丰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观点三:“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观点四:“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诫子书》名师教案

《诫子书》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1. 教学时间:2 课时 2. 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可从介绍诸葛亮生平经历,或从相关小故事进入。尤其要介绍诸葛亮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品行。 3. 初读,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再读,尝试解决疑难。如不能解决,可以在组内讨论,或请老师指点。 4. 疏通文意。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是难点。因此,需要抓住“静”“淡泊”“淫慢”“险躁”等关键字词,借助生活经验去理解。教师不妨将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首先可以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次可以由教师先给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句式特点来断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朗诵,感受交流文章的文化魅力和语言魅力等。一、学情分析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刚刚学习了《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短文,以及《论语十二章》这篇对学习、做人很有启示的经典文章,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很浓,尤其喜欢记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很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句话,所以在学到《诫子书》一文时,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反倒是有一定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文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2.通过对精美语句的反复品味咀嚼,领会其丰富的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切期望。通过品读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 成 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

致远” ;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部编版七上《诫子书》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诫子书》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作品梗概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主题概述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 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 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二)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三)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 (四)重要虚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 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示判断) (六)成语积累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四、鉴赏品读 1.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2.诸葛亮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述又是怎样展开的? 诸葛亮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要注重的都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3.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的关系如何?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解析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 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 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 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 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 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 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 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 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重点虚拟词: 1、夫君子之行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以修身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3、淫慢则不能励精则:副词,就。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 234 年),是诸葛亮 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 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诸葛亮 诸葛亮( 181 - 234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 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 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 234 年在五丈原(今宝 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