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1、砂坑治理

沙坑的成因分析

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

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

沙坑的危害

(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

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着改变了地表景观,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

(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

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

(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

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

(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

1)平整最小边坡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

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

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

(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

(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

2、土壤改良

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

(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4:3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

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3)壤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2: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3、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的主要目的

(1)自然生态系统的保全

因为开发而引起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或是完全消失的植物群落的恢复。

(2)周围环境的保全

因为开发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周围的影响保持在最低限度。例如,泥沙向下游的冲击等。

(3)景观的保全

是指在景观上对重要地区的保护,特别是开发不能影响原始的景观风貌。

植被恢复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2)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原则;

(3)适用乡土树种及粗放管理型原则。

在整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段、不同环境、不同功能、不同景观和游人心理,结合绿化带,确定不同的植物设计风格和配植方式,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展现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使沿线绿化成为步移景异,景随时迁的绿色长廊。

植被恢复分区

(1)堤顶绿化

行道树:按有巡河路侧,在巡河路两侧各设置一排;无巡河路侧,在堤顶处设置一排。树木间距5m,主要以本地植物为主,并考虑随季节变化,树木色彩的改变,树种主要选用柳树、杨树、银杏、国槐。

(2)水生植物种植带

在浅水区种植大量水生植物,形成水生植物特色区。在水环境中,水生植物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能固持底泥、抑制藻类、澄清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此外庞大的水生植物群也有类似于生物膜的净化功能,能很好的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根据河道特点,选择对应植物种类,以本土水生植物为主,设计植物群落结构配置和景观结构,实现净化功能。采用生境和生物对策,因地制宜,设计以沉水植物为主,挺水植物为辅,结合少量漂浮植物和全系列生态模式。水生植物包括芦苇、菖蒲、千屈菜、水葱、红廖等。

荷花芦苇菖蒲水葱

水生植物种植区植物参考图片

(3)河坡种植区

河坡主要以常绿草坪地被和大量花草、灌木为主,局部设置小乔木,充分展示植物的色彩、层次和韵律,衬托河道的美感,同时对河坡水土流失进行防护。地被包括野牛草、品种月季、鸢尾、大花萱草、玉簪、马蔺、狐尾草、早熟禾、地被菊、砂地柏等;灌木包括丁香、紫薇、黄刺玫、迎春、锦带花、红瑞木、金

银木、金叶女贞、紫叶矮樱、木槿、黄杨等;小乔包括紫叶李、高杆紫薇、山桃、榆叶梅等。

大花萱草地被菊鸢尾品种月季

紫薇木槿红瑞木迎春

河坡种植区植物参考图片

植被恢复的措施

(1)在3~10年洪水位线进行植物品种的合理搭配

结合3~10年洪水位进行多种品种植物的搭配,原则为“三草五灌十乔”种植。在3年洪水位以下植物种植上考虑,以花卉、草地、水生植物为主,3~5年植物种植上以花灌木为主,5~10年以湿地小乔木为主,10年以上种植大乔木,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在进行精心的配植后。

从功能上考虑,采用草地、灌木、水生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沉降泥沙,有利于吸收上游水系污染物,两者合理搭配,这样,能保持项目区生态系统的良好的生态效益。

(2)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以乡土植物形成的植物景观为主体的情况下,适当引进管理粗放、适应性强的外来植物品种和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品种,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原则。

(3)苗木规格密度上以主次分明,体现自然朴野气息为主。

既要求在短时间内达成较好的效果,又希望尽可能降低造价,同时不希望建成的景观像苗圃一样全是规格均等、呆板缺乏自然朴野气息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苗木选择上首先规格并未要求完全一致,同时在重点地段使用大规格苗木看,保证效果,而非终点地段、密植地段使用较小规格苗木。苗木规格从多个方面要求,也是为了保证施工方选择高质量的绿化苗木,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苗木选择考虑到市场供应情况,结合种植搭配形成主次分明的整体自然朴野气息。

(4)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尽可能保留现有植被,在现有植被基础上增加植物群落的层次,营造自然植物群落特色,提高生态环境效益,是生态设计理念的体现。

(5)耐旱与耐水湿相结合,实现水少多绿的特点。

越接近常水位线,植物的耐湿性越墙,远离水位线的地方,植物的耐旱性越强,坚持“黄土不露天,水少多绿”的原则。

4、河岸缓冲带的修复

河道缓冲带构建宜遵循下列原则

(1)分类治理的原则,河道缓冲带的不同区段应根据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别,实行分类治理。

(2)“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原则,河道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应考虑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因素,因地、因类的优化组合,合理有效的确定其功能及其适用的恢复措施。

(3)“解决突出问题,重要功能优先”的原则,河道缓冲带宜充分考虑河流的主要环境功能和使用功能,突出解决主要问题,如:平原河岸带,工农业用水、旅游、渔业为主的河流,应重点考虑生态功能的修复;山区河道则宜重点考虑水土保持的功能修复。

(4)“可操作性、实用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河道缓冲带的功能区确定

宜充分考虑缓冲带修复工程的可实施性、实用性以及技术、经济的合理性,是否利于当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便于管理的原则,河道缓冲带各功能区边界分类和确定时,应综合考虑土地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流域界线,便于地方管理。

(6)充分结合河道蓝线及相关用地规划的原则,河道缓冲带布置应满足河道蓝线及陆域建筑物控制线规划的有关要求。当没有相关规划要求时,应充分结合地方有关用地规划,从土地综合利用、减少征地拆迁和耕地及农用地侵占、满足环境需求、经济可行和便于实施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缓冲带总体布置。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应充分考虑缓冲带位置、植物种类、结构和布局及宽度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并满足下列要求:

(1)缓冲带位置确定应调查河道所属区域的水文特征、洪水泛滥影响等基础资料,宜选择在泛洪区边缘。

(2)从地形的角度,缓冲带一般设置在下坡位置,与地表径流的方向垂直。对于长坡,可以沿等高线多设置几道缓冲带以削减水流的能量。溪流和沟谷边缘宜全部设置缓冲带。

(3)河道缓冲带种植结构设置应考虑系统的稳定性,设置规模宜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功效和生产效益。

(3)河道缓冲带种植结构设置应考虑系统的稳定性,设置规模宜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功效和生产效益。

(4)植被缓冲区域面积占所保护的农业用地总面积比例宜为3%~10%。

(5)河道缓冲带宽度确定应综合考虑净污效果、受纳水体水质保护的整体要求,尚需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其它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沿河不同分段的设置宽度。

缓冲带的植物种类配置

河道缓冲带的植物种类配置及设计宜满足下列要求:

(1)缓冲带植物配置应具有控制径流和污染的功能,并宜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2)宜充分利用乔木发达的根系稳固河岸,防止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并为沿水道迁移的鸟类和野生动植物提供食物及为河水提供良好的遮蔽。

(3)宜通过草本植物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强对地表径流的渗透能力和减小径流流速,提高缓冲带的沉积能力。

(4)宜兼顾旅游和观光价值,合理搭配景观树种。

(5)植物的种植密度或空间设计,应结合植物的不同生长要求、特性、种植方式及生态环境功能要求等综合研究确定,一般要求可参照如下:1)灌木间隔空间宜为100~200cm;

2)小乔木间隔空间宜为3~6m;

3)大乔木间隔空间宜为5~10m;

4)草本植株间隔宜为40~120cm。

5、生态多样性修复

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

先锋物种的选择原则:适应性、本土性原则,净化能力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

群落搭配:基于河道基底设计,选择对应植物种类、生活型,设计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节律匹配和景观结构,实现净化功能。采用生境和生物对策,因地制宜,设计以挺水植被为主、沉水植被为辅,结合少量漂浮植被的全系列生态系统修复模式。

挺水植物选择河流所在区域常见植物,例如香蒲、芦苇。沉水植物选择不同季相的种类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挺水植物一般以2-10丛/m2,沉水植物以30-100株/m2的密度种植。

水生动物的恢复

水生动物的修复应当遵循从低等向高等的进化缩影修复原则去进行,避免系统不稳定性。当水体沉水植物生态修复和多样性恢复后,首先选择修复水生昆虫、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待群落稳定后,引入本地肉食性的凶猛鱼类。

底栖动物选择河流所在区域常见动物,投放面积占河流岸带恢复区的水面10%,动物选择不同季相的种类,水生昆虫、螺类、贝类一般以50~100个/m2,杂食性虾类和小型杂食性蟹类以5~30个/m3的密度投放。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

河道生态修复基础知识 一、概况 河道生态修复是指在生态学原理基础上,使用综合方法,改善水文条件和河道地貌学特征,修复受损伤的水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改变因城市化和传统水利工程所造成的河道的非自然面貌,消除因此带来的生态胁迫,为河道内及滨河的生物重新构建栖息场所,使得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从而恢复城市河道各种功能,保持河道健康。 二、世界河流生态修复进展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河道重返自然的生态修复。从上世纪70 年代起开始,发达国家针对人类活动干扰对河道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开发了河道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并在河道整治工程和堤防工程设计、施工规范中增加了河道生态建设的内容,或颁布了专门的河道生态工程设计导则。 目前,国外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以下:根据“给河道以空间”的洪水管理理念,建设分洪道、降低河漫滩高程;恢复河道连续性和蜿蜒性;河道岸坡生态防护;重建深槽和浅滩序列;恢复洪泛区湿地;创建河道内生物栖息地结构;建设亲水设施;应用多孔和透水护岸材料和结构等。同时,利用生态学理论,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受污染河水,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如: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生物操纵技术等 1)德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 德国的Selferr 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它是指能够在完成传统河道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接近自然、经济并保持景观美的一种治理方案1。20 世纪50 年代,德国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70 年代中期,德国进行了称之为“重新自然化”关于自然的保护与创造的尝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拆除了被砼渠道化了的河道,将河道恢复到接近自然的

贯彻落实“河长制”推动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情况汇报

贯彻落实“河长制”推动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切实按照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XX主任来县视察指导“河长制”相关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县区域范围内主要河流的分布情况,全面推动县区域内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河长制”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体系。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县、乡、村三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对全县范围内18条主要河流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由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县委、县政府分管同志分别担任盱江和黎滩河“县河长”,河流所经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河长”,所经村委会主任担任“村河长”,各级“河长”名单均在政府网站公布,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同时,设立了县、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落实了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具体负责全县“河长制”日常工作。

二、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先后研究下发了《&&&“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河长制”工作督办制度(试行)》等文件,对各级“河长”、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总河长”、“副总河长”领导全县“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县级“河长”指导、协调所辖河流河湖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河长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河长制”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工作;乡(镇)“河长”牵头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巡查保洁、河湖生态修复和河湖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负责河道治理具体工作的落实。同时,针对“河长制”工作,专门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通报、问题督办三大机制,确立了由“河长”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河湖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湖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 三、把握工作重点,着力开展污染源治理。一是工业污染治理。在全市县(区)中率先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污口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加强河流水质监测,重点对沿河1公里工业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多家污染较大的小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1、砂坑治理 沙坑的成因分析 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 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 沙坑的危害 (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 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着改变了地表景观,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 (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 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 (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人工采石挖沙,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 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 (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 1)平整最小边坡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 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 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 (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 (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 2、土壤改良 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 (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 (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4:3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60%,有机质(泥炭和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2018.8.30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 水环境生态修复六大技术汇总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 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

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关于河道整治及生态建设的探讨

关于河道整治及生态建设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3-25T16:02:25.1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5期作者:党侃刘拓 [导读] 摘要:水是生命之根本,现代社会,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需求质量都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内河道的整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及重视。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水是生命之根本,现代社会,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需求质量都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内河道的整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及重视。对于城市的整个环境系统来说,河道系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对于河道的整治无疑为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发展,但同时由于整治方式不当,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不仅需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而且要充分发挥河道的防涝泄洪作用,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多,河道泄洪能力不断下降,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加强河道岸坡生态整治,不但能够使河道的基本功能得到恢复,而且能够使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是打造绿色河道、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相关部门要对河道的防洪抗旱作用加强重视,建设自然环境良好、地域文化丰富的河流,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 1城乡河道功能以及综合整治原则 1.1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愈加重视河道整体环境,其自身具有以下方面功能。(1)防洪排涝:以相应的河道自然形态为关键点,城乡河道使得相应的洪水行进速度得以减缓,有效防止下游相应的洪峰强度过大,是河道的自然功能。(2)灌溉供水:蓄水及滞水是河流自身所具备的功能,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内容就是充分利用河道输水,对农田进行灌溉。(3)交通运输: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呈快速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河道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交通运输成本。(4)调节气候并净化空气:城乡河道对气候有天然的调节作用,其自身高热容、流动性及流畅性的特点,可增加空气湿度,从而让相应的热岛效应得以减缓[2]。 1.2综合整治原则 城乡河道在综合整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发挥河流自身特性:这是河道整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符合自身特性及其发展规律,将其作为关键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发挥城乡河道功能。(2)防洪与生态安全并存: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河道综合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供水安全,为相应的水环境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让水体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能得以净化,推动相应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3)地域适用性:各地区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大多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整治措施,同时注重景观功能,从而让人们能更加亲近大自然。具体实施要根据本地区气候特性,将相应的水利工程与工程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当地人文信息,最大限度上确保最终的整治方案具有实效性[3]。 2现阶段我国河道存在的几点问题 2.1河道防洪能力薄弱 现阶段,整个社会的趋利性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人们对河道的建设逐渐改变了河流原有的形态,人为的将原本弯曲的河流变成了直流,这种情况极易造成河流的急流和浅滩呈现相向的局面,再加上修建河道时对河道的防洪系数没有严格的把控,或者河堤本身不够坚固,导致许多河道的防洪性能并不达标。另外,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建筑用地越来越少,一些地产开发商人为侵占了城市河流面积,很多本应起到保护城市作用的泄洪区和蓄洪区也建起了高层建筑。这些原因使城市目前的河道系统越来越脆弱,一旦发生洪涝,根本无法抵御灾害,极易引发对堤坝、道路甚至居民住宅的毁损。 2.2河道淤积严重,行洪能力减弱 部分城镇河道对通航具有一定的要求,受风浪和行船影响,严重破坏了河堤的完整度,使其出现坍塌或地基松动等问题,从而导致河岸边坡和堤顶面的水土大量流失,在河床内大量的泥沙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另外,许多城镇不恰当的开发使岸坡绿地面积大量减少,增加了河道行洪压力;不断变窄的河道也使水位越来越高;垃圾废弃物的大量倾倒导致河床变高。上述现象都扰乱了河道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而传统的河道整治模式一般硬化了城镇河道,这就导致河水与地下水体之间的联通互换通道被硬化的河道阻隔,使河道调节洪水的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减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3河道整治的相应措施 3.1治理河道内水体污染 对于河道内水体的治理主要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对排入河道的污水进行截流,有关部门应该对河道两侧的生产加工型企业的工业污水排放和周围居民生活用污水排放情况作出相应的统计,根据统计数据在适当的地点设置二级污水管道,对排放进河道的污水进行截流。第二,加大污水管网的建设,根据以往的河道治理经验分析,污水管网对水质的有效治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要想加快河道水体污染的治理速度就必须要配合当地二级污水管网的建设一同实施,使河道水体的治理与污水管网的除污有机的配合起来。第三,治理河道水体污染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发展,在修建污水处理厂的同时还要对厂内的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好水体环境的指标,另外,如果一些偏远地区无法做到所有排出的污水都经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可以充分的利用好河道周围的滩地进行污水过滤,具体做法是可以在河道周围的滩地布置大量的污水处理槽,在槽内放入大量的卵石,这样卵石上的真菌可以对进入槽内的污水进行生物分解,有效降低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经过这种污水处理槽之后再排入河道内就可以大大的降低水质的污染程度。 3.2采用自然型治理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土壤生物工程法”“结构措施法”等,是在原生态型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天然护底材料,充分利用石材、木材等制作成木桩、石笼、各种种植包设置在坡脚进行护岸,植被种植在斜坡上,实行乔灌结合,形成“植物加筋土”,固堤护岸,避免岸坡出现坍塌现象。自然型治理模式一般在岸坡较陡或地段冲蚀严重的区域应用,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能够提高河道岸坡的稳固性。 3.3合理调控生物多样性 保障河道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对受污染水质进行净化,河道的整体价值主要取决于河道生物的多样性,相关部门可以将水生生物人工放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摘要:虽然河道生态治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的治理效果 并不是很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之前,相关工作 人员对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因素并不了解,河道治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鉴于此,就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展开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 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措施 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因其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日益受到 人们的关注,河道污染导致水质变坏,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 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到工业的发展,更加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加速生 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河道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1河道治理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我国的水质污染,城市中的河道过水面积正在 逐渐减小。在处理河道的污水时,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人工渠化、裁弯取直等传统 方式,从而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几乎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河道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方法经验发现,在河道修复工作中,仅仅恢复 河道的基本生态功能仍然无法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改善环境、净化水体以及美化景观的目的。作为承载城市文化底蕴以及 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人文以及生态 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新型的河道生态模式,这就要求河道生态不仅要发挥出 抗洪、排涝的机泵功能,同时还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恢复河道的环境生态 特征,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原则 2.1生态治理的原则 目前,人们的一些不良生产和生活习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进而 威胁着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治理河道工程时,不能破坏 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相反,我们应该创造一种生态手段,如河岸景观和选择树木或灌木,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以有效地保持原有的 生态系统的河流。 2.2区域规划的原则 治理好河流,必须考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应过分考虑 某一方面。毕竟,我们必须为人民服务,以便本末倒置。如果有冲突,我们应该 从两个方面进行权衡,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管理是城市总体规划 的一部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2.3远近结合的原则 河流治理工程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对 于河流管理,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长期坚持治理距离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根据渠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 长期目标的治理计划,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程序的每一个阶段,逐步推进,从 而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系统。 3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修复河床断面

城镇河道整治及生态景观修复

城镇河道整治及生态景观修复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河道除了承担防汛除涝功能,还承担了航运、水资源调配以及生态景观等功能。 文中以涨水洪河道整治为例,提出了河道的整治目标,同时介绍了护岸结构设计,通过采取生态护坡建设,岸坡生态绿化等工程措施改善河道水环境。 关键词:城镇河道整治;生态景观;修复 引言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和中国东部海岸的中心位置。崇明岛内河道密布,纵 横交错,水面率较大。密集的河网水系,是崇明岛特色生态景观之一,河道除了 承担防汛除涝功能,还承担了航运、水资源调配以及生态景观等功能。涨水洪河 道位于崇明岛东部的陈家镇,是崇明岛南北向的主要输水通道之一,现状河道南 接老南横引河,北至四号河以北,西边相邻的南北向竖河为溪家港。现状河底高 程为-0.74~1.97m,现状河道河口宽度约为18~58m;河道岸线现状较顺直,以 轴线河为界,南段河道较宽,平均河宽在50m左右;北段河道较窄,宽度约为 20m。区域规划控制的最高水位3.65m、常水位2.50~3.00m,突击预降水位 2.10m。现状河道堤岸普遍存在坍塌现象,加之调引长江水中的泥沙淤浅作用, 河道规模不断缩小和退化,严重影响和降低区域洪涝水蓄滞和排泄能力,对区域 防洪除涝安全构成影响,存在较大的洪涝灾害风险。水污染日趋严重,现状水质 较差。随着崇明经济的加速发展,由于污染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同时由于河道 淤浅,水环境容量不断降低,导致河道水质逐年下降,部分断面水质下降到劣V 类。再加之河坡平台被人为擅自侵占,修造码头,河坡、青坎、削坡违章种植常 有发生。河道中任意设置明暗捕鱼的设施以及不合理的引排水等,都不同程度地 加剧了河道的水体污染。 1河道整治目标 1)增加河道的过水断面,提高河道的槽蓄和过流能力,并且增加岸坡的抗 冲能力,防止河道岸坡坍塌,降低河床淤积速度,更好地发挥河道在区域防汛除 涝和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2)对岸坡易冲蚀部位采取工程措施,增加河道岸坡 的稳定性,并种植防风固土的植被护坡,增强边坡的抗冲能力,使边坡不再坍塌,可以有效控制河岸的水土流失。3)使河道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环境怡人的 景致,为河道两岸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4)涨水洪横穿陈家镇开发区。涨水洪位于开发的裕安社区和实验生态社区的东侧,与奚家港间距约2.1km。将 涨水洪规模扩大并向南、北延伸,对提高两个社区的排涝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 能提升地区整体形象,可依水造景,联动开发,提升地块价值。 2工程措施 为满足现代城镇对景观及生态河道的要求,根据周围环境及功能,经过对仿 木桩钢筋混凝土挡墙、干砌石、景观叠石和浆砌块石等各类生态护岸的经济性和 合理性进行综合比选,该工程选择稳定性好的挡墙加仿木桩护岸和景观性较好、 生态和谐的景观叠石挡墙护岸。断面设计充分考虑保持水土、人水和谐、生态优 先的原则,为生态建设和景观提升提供有利的条件。1)仿木桩挡墙护岸。斜坡 式钢筋混凝土直立挡墙加仿木桩结构,适用于南段生态社区段和北段的裕安现代 社区段,从河底以边坡1∶3至高程2.5m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平台,平台宽0.80m,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发明名称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 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 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 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 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

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 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 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 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 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 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

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监理细则

淮安市白马河上游九条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 监 理 细 则 监理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说明: 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设计文件以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6版》等有关工程规范编制。 2.编制单位: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批准人: 编制人: 洪泽县白马湖生态保护项目监理部 日期:2016年11月22日

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1、总则 1.1本细则依据工程承建合同文件及有关工程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 1.2 本细则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理。 2、承包人的责任 2.1承包人应向监理提交建筑材料的采购合同、出厂质量证明、出厂合格证和出厂试验报告。 2.2承包人必须按合同的有关规定建立检测试验室或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对施工中采用的建筑材料进行自检取样试验,并按规定将试验报告报送监理审查和核备。 2.3监理可按监理合同规定或项目法人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抽检试验,承包人应为监理的抽检试验提供方便。 2.4承包人计划使用代用材料时,应报送监理审批。 2.5承包人应对提供使用的所有材料负全部责任。一旦发现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应按监理指示予以更换并将不合格的材料运离工地,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合同责任。 2.6承包人未按规定进行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而造成施工进度延误的,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3、申报签证程序

3.1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合同有关条款规定,将拟选择的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采购或使用计划,一并报监理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3.2在建筑材料进场前,承包人应按规定,进行检测试验,并向监理报送《进场材料报验单》。 3.3上述报送文件连同签审意见单均一式四份,经承包人项目经理签署并加盖公章后报送监理部,监理部在检查合格后予以签证确认,承包人方可使建筑材料进场。 3.4 如果承包人未能按期向监理部报送上述文件时,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和其他损失,均由承包人承担合同责任。 4. 质量检验程序 4.1钢筋与型材 4.1.1钢筋与型材,生产厂家应有生产资质和生产许可证,每批应有出厂日期、生产合格证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4.1.2钢筋使用前,按同品种、同等级、同炉号、同厂家生产每60t一批(不足60t的按一批)验收,每批至少取样一组,做抗拉及冷弯试验。 4.1.3钢号不明的钢材,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但不能在承重结构的重要部位上使用。对钢号不明的钢材进行试验,其抽样组数不得少于6组。 4.1.4钢筋的焊接方法应符合有关规程规范,对使用的不同品种、钢号、直径的钢筋之间焊接均需至少进行一组焊接强度试验。

河道治理方案资料

城区河道治理项目 河 道 治 理 方 案 编制人: 有限公司 2013 年 3 月 15日

一、治理方案设计依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分类指标标准 3、某景观河综合水样检测数据 4、生态微生物学原理 5、水生生态学原理 二、景观河道污染形成原因 城市的景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污染水体形成的基本途径流程图: 三、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1、物化方法 物化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对污染水体不断进行电解、絮凝、催化氧化、过滤等方法,硝化、降解、分解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此种方法在处理污染水体效果明显,但是投资费用较大,运行成本较高,不适应治理大型水体。 2、生态湿地修复法

生态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功能,使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逐步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但是生态湿地要求面积大,净化效率低。目前,在上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区不具备建造大型生态湿地的条件,而且对于重污染水源无法治理,甚至会使生态湿地遭受破坏,植物死亡产生腐蚀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3、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 的治理。 4、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目标是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 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践中将物化(人工增氧)和微生物栽培技术相结合,整治景观河道是比较理想的方法。这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案例。 三、某景观河概况 景观河道是原来老河道改造而成,整个河道面积约3000m2,平均水深约1.5米。1993年清过一次淤泥,后一直未清淤。我公司于2005年3月11日上午对景观河道进行综合水样检测,详见指标如下表: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谈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26T15:00:00.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肖孟富 [导读]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10600 摘要:人均水资源的逐渐减少,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破坏了水生态的平衡,导致水体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从水生态修复概念入手,介绍了水生物基础修复技术,然后分析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但是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及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水华泛滥等现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而且不需要耗费能源,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低,因此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河道整治的新措施。 1.水生态修复概念 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需要具备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水生动物,同时,还要有数目巨大的微生物以及原生动物等。而水生态修复技术这是运用栽培植物和培养微生物的方法来进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或者进行转移降解等方法,来改善水生物的生存环境,以此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技术在目前也是国际上常用的用于治理水体污染的其中一个方法,水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具有治污效果好造价低,而且运行成本也低的优点。根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对河道水体的治理,就一定要从污染源开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之相结合,从而达到根本上进行治理,恢复水体生态。 2.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内容 水生态修复系统是在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的当今,生态治水新理念的提倡而应运而生。水生态修复技术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是目前治理河道水生态的关键技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包括水生植物群落和鱼、虾、螺、贝类、大型浮游动物等水生动物,以及种类和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内容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净化水质,改善、修复水生物生存环境。作为目前来讲国际上常用的水体污染治理办法之一,水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治污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践生活表明,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必须采取污染源控制和水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截污治污、恢复生态”。 3.水生态修复主要技术类型 3.1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以及厌氧-好痒组合处理三种。其运用人工培养的适用于分解污染物的一些微生物。运用控制这些微生物的品种、数量以及生长环境等,并结合人工曝气等措施,来加快并稳定诸如COD、氨氮以及有机氮等污染物的处理。生物处理技术依照河道水体的流域面积、水流以及污染程度等因素予以具体制定,现在主要为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运用于污染较为严重河道的水质净化。 3.2修建生态岸坡 水生态修复技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对受到污染的水体生物环境进行合理的修复,重新建立完整的水生态系统生物平衡体系,使其可以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完成生态食物链的重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环保理念也随之改变。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已经逐步的由传统的防洪、排涝向安全、生态的水环境观念转变。生态型岸坡的修建,不仅改变了传统河坡直立的结构形式,同时随着岸边植物种植数量的不断增加,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实现土壤固结的目的,不仅有助于岸坡稳定性的全面提升,降低了岸坡被雨水冲刷现象发生的几率,而且岸边种植的大量的植物,也发挥出其在水生物保护方面的作用,为水生物营造了良好的栖息城所,加快了水体生态系统恢复的速率。 3.3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运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转化、分解、吸收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优化的效果。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是单一动植物与微生物的修复,还可为不同动植物与微生物一同构成的水生态系统来开展水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动植物与微生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其都在水体净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重要作用,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作用实现水体净化工作。人工湿地的修建可以维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调节地表径流,通过重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人工湿地不仅能够美化当地环境、构造景观,更能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对局部气候有效进行调节。 4.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将植物的种类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选择适合该河道的植物种类对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对土质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不同,这就要求在选择植物护岸时,就必须按照河道不同的水位来进行,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4.2建设多样性河流 通过恢复河流横、纵向连通来实现建设河流的多样性,河流形态多样可以有效减少岸坡和河床材料硬质化。进行河流横向的连通,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河流蜿蜒、曲折、多变的形态;进行纵向的连续性,即将河流建设成有护坡地基主河槽的复合断面状态。如果是在用护岸的地段,就需要采用透水岸坡防护结构,与此同时,科学的运用植物护坡和天然材料,像木桩、水葱、芦荟、柳树和乱石等,以此避免河流护岸硬质化。 4.3布置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比较常见的人造景观,有些湿地是在现有河道形态基础上进行开凿和布置人工湿地;也有部分人工湿地经由人工开凿,完全由人工来重现湿地景观。人工湿地作为水生态净化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恢复河道的水生动植物系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通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一、项目概况 (1) 二、项目任务 (1) 三、项目规模 (1) 四、设计依据 (1) 五、设计原则 (2) 第二章技术分析 (2) 一、物理法 (2) 二、化学法 (4)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4) 四、最终技术方案 (8) 第三章方案设计 (8) 一、设计水量 (8) 二、设计水质特征 (9) 三、治理目标 (9) 四、实施阶段 (9) 五、实施路线 (9) 六、方案设计 (10) 第四章投资运营费用估算及维护 (16) 一、投资估算 (16) 二、运营费用 (17) 三、系统维护 (18)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项目概况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黑臭、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 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在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的同时满足居民活动需求队河道进行治理规划和设计。 二、项目任务 本项目涉及35000m3河道水体的治理和维护,主要任务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污染物消减和生态自净功能恢复。去除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提高水体含氧量和透明度。建立河道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维护水体水质。 三、项目规模 本项目设计规模35000立方,河道长约700m,河宽25m,平均水深约1.95m。根据现有水体的污染现状,对水体进行水质治理和生态维护。 四、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 3、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5、《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河道修复工程 河道是包括土地、动植物、水体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供水生、陆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植被特征明显不同于两侧土地,有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物生产率。 我国目前河道修复工程多考虑河道的水利条件,常见的河道整治工程如下:1、加高河堤;2、采用钢筋混凝土和块石结构;3、河道人工化、渠道化;4、清淤。采用以上方法将极大的影响河道生态功能,造成河道生境单一,水生植物缺乏,周边生态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净化能力较差等后果。 河道生态修复以生态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的复杂过程。生态修复需要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包括水质净化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河床生态修复设计,河岸生态修复设计和河岸带生态修复设计。 一、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主要任务是将人工河道形态修复成近自然的河道形态。自然河流有如下四中类型:1、顺直微弯型:总体顺直并略有弯曲,深槽、浅滩交错分布其中;2、弯曲型:具有外形曲折、蜿蜒蠕动的动态特性,分布范围广,任意两相邻浅滩的间距约为河宽的5~7倍;3、分汊型:又称江心洲型河道,具有一个或几个江心洲,河身呈莲藕状,具有两股以上的汊道,汊道交替消长;4、游荡型:河身顺直宽浅,沙滩众多,汊道交织,河床变形迅速,主槽摆动不定,水流散乱。河流生态修复中,主要应针对河流形态,将沟渠化的河流形态改造成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1.河流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应设计有深潭和浅滩,断面上植物设计应注意层次,设计时应注意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布置的位置和宽度,理想的河道断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河道剖面理想断面设计 对于硬质化现象严重的河道断面,应以河道修复理想剖面为基础,加以改造。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如图2所示。 图2 硬质化河道生态修复剖面 2.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设计 深潭和浅滩是自然河道中常见的较复杂的生境,为浮游生物,鱼类等提供复杂的生活环境,躲避天敌,有利于河道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对于河流生态修复有着重要意义。针对人工河道,应在沿河流方向剖面,塑造地形,形成近自然的深潭和浅滩,深浅变化明显。沿河流方向生态修复剖面如图3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