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的研究进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金盈刘琮琳

血管钙化是异位钙化一种,分为中膜钙化和内膜钙化,中膜钙化相关的疾病有肾病、糖尿病等,而内膜钙化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动脉钙化是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之一,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的程度直接与粥样硬化疾病的斑块负荷及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关,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标志。因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病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形成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 atherosclerotic calcification, A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到一定程度,钙盐在斑块中沉积而形成的。目前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Bobryshev运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人和载脂蛋白E (Apo E) 基因敲除鼠斑块的细胞类型时发现坏死的脂质核周围出现类软骨样细胞(chondrocyte-like cells),且这些区域中,一些平滑肌细胞表现出了软骨样细胞的特征,当软骨样细胞裂解后,细胞间隙出现许多羟磷灰石结晶的小囊泡,推测可能是平滑肌细胞分化为软骨样细胞,最终导致AC。观察体外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模型可发现斑块的钙化主要是由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造成。Tada Y等的研究也发现,过度氧化应激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参与了糖基化终末产物介导的血管钙化过程。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等技术的发展,发现粥样硬化动脉的钙化是一个与新骨形成极为相似的受基因调控的主动性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多种功能复杂的糖蛋白、mRNA、谷氨酸羟基酶等参与,这些糖蛋白主要是与新骨生成和钙化有关的蛋白,如骨桥素、骨连接素、骨钙素以及骨形成蛋白-2a等,因此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钙化是一个有组织、有调控的主动性过程,其钙盐的主要成分是羟磷灰钙,而不是原来认为的磷酸钙,此过程需要基因调控并通过以下基因/蛋白包括基质GLA蛋白和骨保护蛋白、端粒、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和BMP-2。40-50%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与基因有关。既往对相关基因的研究已证实,一些基因位点与冠状动脉钙化相关,而其中部分基因位点与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例如9p21位点与血管疾病广泛相关,同时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相关。最近一项关于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肌梗死的META分析显示,对来自5个同年龄组的1000名受试者定位了在9p21位点临近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DKN2B和CDKN2AA处的48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编码的细胞周期蛋白可能与细胞衰老及炎症广泛相关。这种基因定位尚不清楚,因为它是一个固有的基因缺乏区,故起始DNA序列仍存在争议。因此,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机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测定方法

冠状动脉钙化(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 可定量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目前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方法有电子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多排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等。近年来通过以上技术的推广使用,发现多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的病人及90%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病人的动脉都有钙化。

2.1 MSCT和EBCT:MSCT和EBCT是目前定性、定量检测 CAC 最常用、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无创方法,可进行CAC的检测和积分测量, 在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和斑块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ACS) 的计算为: 钙化面积×钙化灶峰值记分( 130~199 Hu 为1分, 200~299 Hu为2分,300~399Hu为3分,400 Hu为4分),各支血管CACS之和即为钙化总积分。CACS>100有明显临床意义,CACS>400则为高分。

常用的钙化进展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方法[13];(1)第2次CT扫描与第1次CT扫描的CACS绝对值之差,即[CACS 随访—CACS基线];(2)前后两次CT扫描CACS平方根之差,即[√CACS 随访—√CACS基线],通常将此差

值>2.5作为钙化进展的界值;(3)前后两次CT扫描CACS的自然对数加25后之差,即[(In CACS随访+25)—(In CACS基线+25)];(4)前后两次CT扫描CACS变化的百分比,即[(CACS随访一CACS基线)/ CACS基线],通常将每年CACS进展>15%作为钙化进展的界值。

2.2血管内超声( IVUS):血管内超声可以观察血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组成和病变等形态结构, 是识别易损斑块形态、评价组织结构的重要方法。Rieber等[14]认为 IVUS可以准确地鉴别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IVUS在检测致密钙化斑块时, 可测量钙化的范围、深浅, 敏感性高达90.0%。

2.3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冠状动脉造影仅显示被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轮廓, 通过管腔形态的改变间接反映位于管壁上的粥样硬化病变,因此只能对病变进行定性,在定量方面( 如斑块体积大小) 不能作出有效判断。

2.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OCT): OCT成像系统可以清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特征, 对钙化病变的识别优为明显, 但由于受到血液的衰减作用以及对组织穿透能力的限制,所以目前主要作为一种研究工具。

3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影响因素钙化逐渐被认为是斑块破裂的预测因子,因此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防治粥样病变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对易损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的研究有很大作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因素主要有两类:动脉钙化相关调节因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3.1 动脉钙化相关调节因子 3.1.1骨桥蛋白与动脉钙化: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性的糖蛋白。在各种肿瘤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泌尿系统结石等情况下,OPN 表达微量的多种组织细胞表达水平可能显著增高,并证实OPN 在各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细胞免疫反应、控制各种炎症反应的强度以及调节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等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Campos AH等研究证实,OPN 在正常动脉管壁的表达极其微少甚至不表达,但是在血管受到各种病理损伤后新生内膜中 OPN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上调[16]。国内外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血浆OPN 浓度增高,且其升高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7]。张文勇等通过对比研究证实与单纯冠状动脉狭窄而不伴钙化的患者比较,伴有冠状动脉钙化的患者血浆 OPN 的升高更为明显,并通过观察患者在经PCI

治疗前后血浆OPN 水平的变化发现,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24小时血浆 OPN 水平明显升高,而术后2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3.1.2 骨保护素与动脉钙化: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的成员,由活化的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OPG 在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激活和骨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Jono S等认为,血清 OPG 水平与冠心病的存在及20]。Morony S等通过动物。

3.1.3 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与动脉钙化: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是骨形成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生物抑制剂。BMP 是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在胚胎发育期间由多种上皮和间叶组织产生,它参与软骨与骨的发育。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部位MGP的过度表达,引起BMP 活性减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病变的进展。相反,MGP 表达减少,BMP 的活性增强,限制内皮细胞的粘附及单核细胞的浸润,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钙化的形成。Schurgers LJ等研究证实,MGP 可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衍生囊泡的结合,而抑制其钙化的发生,并提出这一作用可能是维生素 K 依赖性的。

动脉钙化相关调节因子还有很多,如一氧化氮、LDL-C、血磷、血钙、TNF-α、1,25 一二羟维生素 D、胎球蛋白-A 等等。此外Sposito AC等研究发现[24]血管紧张素原的基因多态性及HDL-2与有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相关。虽然部分因子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认识到这些因素在动脉钙化斑块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2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近年来被看成是一慢性的炎症过程,其中氧化型脂质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刺激因素。研究发现脂质氧化产物可以提高成骨细胞分化的标记物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诱导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钙化,但是对骨细胞却起着相反的作用[25]。同样,实验证实了脂质氧化产物特别是ox-LDL对血管细胞的促钙化作用及对骨细胞的抑制分化作用[26]。此外,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包括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矿物质及激素失衡均可导致动脉壁上类成骨细胞形成,从而导致动脉钙化发生。

4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动脉钙化是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之一。动脉粥样硬化临床重要事件是血栓的形成,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重要机制。与完全钙化的斑块不同,斑块内接近纤维帽或者通过纤维帽向管腔突出的钙化结节是易损斑块的特征之

一,美国心脏协会也将斑块表面结节钙化作为判断易损斑块的次要标准。目前认为,在钙化尚未形成融合状态时,斑块肩部即不同密度组织的交界面由于受压而易破裂,钙化融合后,这种交界面减少,破裂发生率随之降低[27]。而Huang等[28]认为钙化可能不会影响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稳定性,他们对20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的研究发现,在破裂的或稳定的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显著地增加纤维帽的应力,而钙化对纤维帽应力的影响并不明确。因此,目前对于钙化本身是否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或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这一问题尚存在争议。

5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5.1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作为一个指标对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分层进行重新定义。Raimund E等对4129例基线无钙化的45-75岁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Framingham积分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平均随访5年后,93例发生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将CACS<100归为低危组,CACS=400归为高危组后,在原来的Framingham分组基础上,低危组增加了 21.7%,高危组增加了30.6%,融入CACS因素后,将由Framingham积分预测发生心脏事件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由0.681提高到0.749(P<0.003)。

圣弗朗西斯心脏研究所在一项近5000人的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对CACS高危因素和C-反应蛋白进行评估并生成建立这些变量的多变量模型。CACS>100分的钙化相对于CACS<100分预测粥样硬化心血管病事件、所有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的相对风险4.3年内为9.5~10.7。这项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排除不需要治疗的患者。CACS为0分者,每年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提示为低危险组,可以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得到有效治疗,而高危因素和C-反应蛋白却不能预测。

以上研究证实,CASC对心血管事件有较高预测价值,有助于及时发现冠状动脉事件的高危人群,从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5.2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 Nieman等通过对 CACS、CT 血管造影术及运动试验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CACS为0的患者中仅有2%经CT血管造影术证实有冠心病,而在 CACS >400 的患者中 CT 血管造影术的冠心病排除率不到6%,认为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CAC 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冠心病排除诊断手段。但也有研究认为,CAC 阴性只说明在今后2~5年中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低,并不意味着包括不稳定斑块在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存在,Gottlieb等在72例CACS为0的患者中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有14 例患者至少存在1支冠状动脉狭窄,其程度≥50%;在所有未见钙化病变的 383 支血管中有47 支狭窄≥50%;在完全闭塞的 64 支血管中有13 支未见钙化病变。由此可见,CAC 与冠状动脉狭窄并不完全存在相关性。未见钙化病变并不能排除冠状动脉狭窄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必要性;而CAC严重不一定存在狭窄性病变。

6 小结

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临床标志,是在慢性炎症刺激下软组织钙化的特殊表现。近年来发现的与动脉钙化相关的调节因子虽然大多已经得到证实,但是仍然需要鉴定。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钙化的研究有利于预测和缓解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

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失眠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并提高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都和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对动脉硬化和睡眠障碍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引发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两者中医证型上的关联。 标签:睡眠障碍;动脉硬化;相关性 睡眠障碍是睡眠的质或量发生异常,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的身心状态。常见的慢性失眠会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心理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1]。 睡眠障碍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同时也是血管疾病后常见的并发症。Ogilvie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受试者与睡眠7~8小时的受试者相比,BMI、腰围和体脂显著升高,少于5小时的更甚,由此可知睡眠障碍和肥胖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关联[2];美国一项调查发现,睡眠障碍在中老年人中普遍存在,并因种族、民族、性别和肥胖状况而不同,中国人比白人更容易获得睡眠障碍[3];在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有学者意外的发现,血糖控制不良也与睡眠质量差有关[4];不仅如此,台湾某地区的医务人员在试验中还发现较短的睡眠时间会增加患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风险[5];睡眠障碍也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它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出现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6]。 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已有研究[7]表明,PWV升高易出现睡眠障碍;患者的PWV越高,更易患高血压病。另一方面OSAHS可增加动脉硬化发生率和动脉硬化的程度[8],同样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研究[9]显示50%~92%的OSAHS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而30%~5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OSAHS。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随着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程度的加重,其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水平的指标明显升高[10],其动脉硬化程度较非OSAHS高血压患者严重,说明OSAHS能加重动脉硬化[11]。尽早干预OSAHS 对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12],但也有学者认为OSAHS非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13],两者之间的引发机制尚无明确定论。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4]。不广为人知的是,心血管病也与睡眠障碍也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心血管疾病多种多样,患者群体庞大,其中合并有失眠的比例很高,与原发疾病相互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临床结局[15]。曾有实验

高阻力病变中钙化的处理策略

高阻力病变中钙化的处理策略 高阻力病变是目前PCI中遇到的较常见的复杂病变,通常表现为器械通过困难甚至通过不了病变段,导致后续操作困难。高阻力病变主要由中重度纤维化病变,钙化病变,CTO病变组成。主要类型包括血管内膜的钙化、偏心性钙化、严重突入管腔的钙化病变、深层的钙化,IVUS 根据钙化病变范围分为Ⅰ~Ⅳ级,Ⅰ级为钙化范围小于90°;Ⅱ级为钙化范围在91°~180°之间;Ⅲ级为钙化范围在181°~270°之间;Ⅳ级为大于271°的钙化病变。由于钙化密度较高,超声不能穿透,IVUS只能探测到钙化病变的前缘而不能检测其厚度。钙化病变处理的挑战在于三个主要方面:一、钙化病变往往伴有血管的成角、扭曲,增加了介入相关器械通过的难度,如支架难以到达病变处;增加了PCI相关并发症如支架脱落等的发生。二、钙化病变属于高阻力病变,球囊难以充分扩张,甚至会发生球囊破裂等情况。高压扩张后,发生血管夹层、穿孔及血管破裂的机率也明显增加。三、在未充分扩张的钙化病变段内植入支架,容易出现支架膨胀不全、贴壁不良等情况。对于严重钙化病变,如不经过斑块旋磨处理,很难达到支架的满意释放,是引起急性、亚急性和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 钙化病变除了会产生不良缺血事件,也会对PCI手术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显示钙化可能在PCI手术各个阶段引起手术并发症。在PCI

术前,钙化会导致在球囊扩张或预扩时发生夹层、甚至球囊孔状破裂,以及球囊充分扩张困难;在PCI术中,钙化会导致支架扩张不全、输送无法到位、贴壁不良等多种并发症;在PCI术后,钙化病变会刮蹭支架涂层,导致药物释放不充分和术后再狭窄。 处理高阻力病变的方法很多,包括使用支撑力好的导丝,指引导管,通过性好的球囊支架等。甚至需要使用特殊器械例如切割球囊,Guidezilla延长导管和旋磨等处理高阻力病变。这里我们讨论一下旋磨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治疗策略中,对于严重钙化病变使用斑块旋磨术联合DES置入具有较好的即刻和远期效果。建议介入心脏病学医师首先要正确识别和评估钙化病变,有条件的医院尽量用IVUS评价钙化病变,掌握不同程度钙化病变的治疗策略,认真了解旋磨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熟练掌握旋磨术相关器械的操作流程,掌握旋磨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旋磨术主要适用于钙化病变和球囊无法通过或扩张的病变。冠脉钙化病变是PCI术者的大敌,处理不当可导致冠脉夹层、闭塞、破裂、支架脱载、支架血栓等几乎所有的严重并发症。旋磨术以其强大的去除斑块能力,可以有效减轻钙化负荷,改良病变的顺应性,是处理严重钙化

冠状动脉CT钙化积分解释指南

冠状动脉CT钙化积分解释指南 1、胸痛、多种危险因素、年轻患者或绝经前的女性患者应该应该采取更积极的处理和治疗措施。 2、钙化积分的解释: ●临床要求钙化积分,并综合其它因素(年龄、性别、症状、危险因素)作出决策; ●对于任何年龄的理想的钙化积分是0,钙化积分在超过75%或分布在2根或更多血管时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因为冠状动脉钙化是粥样斑块十分明显的标志,1-3年的随访有利于观察粥样硬化的进展; ●积分为0时说明没有冠状动脉钙化,意味着99%的病例没有明显的动脉狭窄。但是并不说明没有软斑块,尤其在年轻病人和严重吸烟者。 增加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提高冠心病风险分级准确性 作者:AAAS 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日期:2010-04-30 6)。 心病风险的分级依然不是很清楚。

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的Polonsky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在一个冠心病预测模型中,在基于传统的风险因子之上再增加CACS是否能够提高冠心病风险分级的精确性。研究人员用电脑断层扫描(这是一种成像的方法)的方式对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ulti-Ethnic Study of A therosclerosis ,MESA) 中的6814名参与者的CACS进行了估测。该人群组没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 模型-1中所用的风险因子有年龄、族裔、性别、是否抽烟、是否使用降压药、收缩压以及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值。模型-2在这些风险因子之上再增加上了CACS。研究人员通过对模型-2与模型1进行比较来计算风险重新评估的改善净值。 在一个最终有5878人的群组中,在一个中位数(中点)为5.8年的随访期中发生了209起CHD事件,其中122起为严重事件(其中包括心肌梗塞、因CHD而死亡,或因心脏停搏而实行复苏术)。研究人员发现,与模型-1相比,模型-2显著改善了风险预测的结果。在模型-1中,团组中有69%的人被划分到风险最高或最低的部类之中,而在模型-2中,这一数字为77%。在模型中加入了CACS之后,这些经历了心血管事件的人中有另外23% 的人被重新归划到高风险部类,而那些没有经历心血管事件的人中有另外13% 的人被重新归划为低风险部类。在中级风险的人中,有16%的人被重新划归到高风险组中,而39%的人则被划分到低风险组中。 研究者写道:“本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一个取自4个美国族裔人群的无症状样本中,当传统的风险因子之中加入了CACS之后,它可显著改善预测患者发生CHD事件的风险分类。加入个人的CACS 可获得比仅使用传统的风险因子对CHD未来风险的更为精确的估计。” “这些结果可鼓励人们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评估:用CACS来评估临床后果。”

最新CT冠脉钙化积分专家共识(4)

ACCF/AHA关于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心血管 整体危险性评估以及胸痛患者的评估中应用的 专家共识 2007-10-8 15:33:57 点击:268 次发表评论投票推荐此文 关键字: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 编者按:本共识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与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描述了ACCF/AHA关于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心血管整体危险性评估以及胸痛患者的评估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本共识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与组织相关专家撰写,并得到动脉粥样硬化显像与预防学会(SAIP)和心血管计算机体层扫描学会(SCCT)认可。 自2000年ACC/AHA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专家共识颁布以后,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公布。基于这些新的研究证据,本共识对原有文件进行了更新,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计算机体层成像(CT)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无症状的中度冠心病危险(10年预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10%-20%)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对于中度冠心病危险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存在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较高的患者可能应重新分类为高度冠心病危险群组,其治疗策略亦应作相应调整。因此本共识修订委员会推荐在该人群中应用CT扫描技术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二、CT 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低度冠心病危险(10 年预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不足10%)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现有研究证据未发现低度冠心病事件危险性的人群中冠状 动脉钙化有助于患者预后评估,因此共识制订委员会不推荐在 此人群中进行CT 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三、CT 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高度冠心病危险(10 年预期冠心病事件发生率超过20%,或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中 的应用价值 由于这些患者已被相关指南确定为需要强化干预的高危人 群, 因此本专家委员会不推荐在此人群中进行CT 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四、对于钙化积分为0的中度冠心病危险患者是否应降低其干预力度?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对这一问题做出最终结论。因此,专家委员会建议对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为0的中度冠心病危险患者仍应根据现行指南性文件进行药物性及/或非药物性干预。 五、对于中度冠心病危险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是否较其他检测手段更有助于校正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度? 迄今尚无头对头试验直接比较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其他危险度评估手段在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根据现有研究结果不能对此做出肯定性结论。 六、当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较高时(超过400),是否应该进一步行其他检查? 根据现行相关指南,当患者因存在高危因素或存在高危疾病(例如糖尿病)而被分类为高危患者时,应立即采取强化预防或治疗措施。现无证据表明对于高危患者进行其他无创性检查能够为其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七、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不典型心脏综合征患者中有无应用价值? 现有证据表明,对于考虑为不典型心脏综合征的低危患者,检测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助于除外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在此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与严重程度。但迄今为止,尚无关于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其他检查手段之间的头对头比较,因此不同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的大小尚不明确。 八、目前有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女性与黑人)? 目前有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资料主要来自于白人男性,专家委员会谨慎推荐将这些结果应用于白人女性与其他种族人群。 九、快速冠状动脉CT 检查时如果在肺部或其他非心脏组织中发现钙化病变,应如何对待? 如果在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时发现其他部位的钙化病变,应该根据有关的放射学指南的要求对其进行进一步随访或处理。

冠状动脉钙化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钙化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的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子束CT(EBCT)和多层螺旋CT(MSCT)是目前定性、定量研究冠状动脉钙化的最佳无创方式。本文就CAC的发生机制,CAC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CAC检测方法及积分,血管重构在严重的冠脉钙化却没有明显的管腔狭窄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标签:冠状动脉钙化;冠心病;血管重构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各种无创心血管检查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钙化的检出率越来越高[1],发现CAC即意味着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而动脉硬化却不一定都有钙化。通常钙化越严重,冠脉管腔狭窄程度也就越高。 1 发病机制 血管钙化有两种不同的机制:①中层钙化,发生于平滑肌细胞的不同细胞层之间,与年龄增长,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相关;②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是由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而发生于动脉的内膜。后者最常见。 2 CAC积分 在冠心病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同时,冠状动脉狭窄率越高,CAC钙化积分越高,提示钙化积分与管腔的狭窄呈正相关。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时,其钙化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冠心病组患者中只有极少数无冠状动脉钙化灶,表明冠状动脉钙化阴性预测值高对除外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CAC積分对冠心病的假阳性诊断率高[2]。 3 EBCT和MSCT及IVUS在CAC积分的临床应用及现状 冠状动脉钙化检测方法主要有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lectron-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row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IVUS)、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临床以EBCT和MSCT及IVUS应用较多。 EBCT具有快速(亚秒级)扫描功能,可减低心脏运动产生的伪影,并能一次屏气完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扫描(50~100ms),易检出钙化并能对其精确测量。EBCT能够反应病变的范围,且EB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对冠状动脉钙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其价格昂贵,适应证单一,限制了其应有的发展前景[3]。 目前,MSCT的开发应用、亚秒级及心电触发扫描、体积扫描技术提高,使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4287(2007)09-1268-04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贵星1,刘双凤2 (1.四川大学华西院实验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有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三大学说,即脂质学说、炎症学说和感染学说,但仍没有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动脉粥硬化与脂代谢、免疫、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1脂化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脂质源于血浆脂蛋白的浸润,主要为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脂(CE),其次为甘油三酯(TG)、磷脂和载脂蛋白。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在不同水平通过各种典型的和不典型的机制起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天然的与氧化的LDL是几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效生长因子。另外,LDL还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2]。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将胆固醇降得越低越好[3]。 有文章分析认为: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中国人群)LDL-C水平正常,而TG水平升高。研究发现LDL亚组分颗粒大小同血浆T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体外模拟实验成功将大颗粒疏松的LDL 在高TG条件下,经胆固醇转运蛋白(C TP)、胆蛋白脂酶(LPL)的作用,转化成为小颗粒致密LDL,故认为体内高TG可引起体内大颗粒LDL向小颗粒LDL 转化。大颗粒LDL又称为A型LDL,小颗粒致密型LDL又称为B型LDL。A、B型LDL的氧化易感性不同,B型抗氧化性低,较A型易氧化。LDL氧化程度(氧化型LDL/LDL比值)同LDL脂质组成(甘油三酯/胆固醇比值)相关,血浆氧化型LDL同小颗致密LDL氧化易感性相关,同小颗粒致密LDL蛋白浓度亦有相关趋势。因此,认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的高水平氧化型LD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主要来源于氧化的B型LDL[4]。LDL升高及氧化的B型LDL形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5],wallenfeld k[6]等研究进一步证实循环中的ox-LDL独立于其它因素与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另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 M)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二者的残体可转化为LDL而能被巨噬细胞摄取,沉积于粥样斑块内[1]。最近发放成人血脂处理方案指南指出:TG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些富含TG的脂蛋白(常称为脂蛋白残粒),有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冠心病(CAD)的严重程度与血浆中富含TG的颗粒数呈正相关。循环中含APO-B的脂蛋白升高,如LDL 和VLDL,已经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展的重要物质。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一组同源微粒,由于它们的合成和代谢及在血管内通过酶和转运蛋白的重塑,形成大小不一、化学组成不同[8,9]的一组脂蛋白。许多资料表明,HDL-C浓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一般新的HDL-C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且流行病学资料已表明HDL浓度升高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另外,研究表明HDL可通过抑制LDL的氧化,参与氧化型LDL 的逆向转运,降低氧化型LDL引起的损伤,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到血管内膜,刺激内皮细胞修复和增殖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0]。在过去10年里,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LDL-C水平,此方法已经表明在冠心病(C HD)的一期及二期预防中有益。大量干预实验证明升高HDL-C浓度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前瞻性)的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江飞李银官郑义浩曹代荣游瑞雄 [摘要] 目的应用Toshiba Aquilion M16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心脏冠状动脉粥样钙化进行前瞻性的扫描。旨在对冠状动脉的粥样钙化的程度做出较准确的评分。方法应用心电门控技术,使CT在心脏处于舒张期时相进行扫描,同时利用ECG技术获得重建图像的数据。使用Toshiba Aquilion M16全身CT扫描机制造商日本东芝提供的专用测量软件(Agatston score)进行钙化评分。结果应用此方法对128例患者进行CT扫描,96例能显示满意的冠脉钙化影像,27例显示欠佳,5例显示不满意。结论当患者心率介于60次/分和80次/分之间时,在心电门控控制下所获得的冠脉影像为最佳影像,并能做出准确的钙化评分。因此,无创特点使MSCT(multi-slice CT)在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方面具备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关键词] 16层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钙化心电门控 在当今社会冠心病是心脏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用于冠心病的早期确诊及后续治疗的非侵袭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当中。冠状动脉钙化非常普遍,被视为是冠心病的前兆。常规CT因其扫描速度慢,因此对心脏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普通螺旋CT机无优势可言。现今,多层的螺旋CT机已成为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的有效方法。心电门控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应用 16层 CT机有助于提高CT对冠脉疾患的诊断价值。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的显示。并能够定量测量。患者某一段血管壁钙化与否等均一目了然。临床实践证实,尚未完全钙化的粥样硬化软斑块是十分危险的因素。因此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的检查对于尚未完全钙化的粥样硬化软斑块做出定量测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材料与方法】 1.设备 Toshiba Aquilion M16全身螺旋CT扫描机,心电门控设备(ECG)。 2.方法 扫描位置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同胸部CT检查。做胸部正位定位平片,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下1.5cm~2.0cm至心脏膈面以下1~2cm。 步骤及扫描参数 1.将心电门控(ECG)设备的3根监护导连连接好。并且确认在ECG监视屏上可见心脏的波形以及闻及心脏博动的提示音。 2.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争取患者积极的配合,同时进行呼吸和屏气动作的训练。保证吸气屏气在同一相。

冠状动脉钙化研究进展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的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子束ct(ebct)和多层螺旋ct(msct)是目前定性、定量研究冠状动脉钙化的最佳无创方式。本文就cac的发生机制,cac与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cac检测方法及积分,血管重构在严重的冠脉钙化却没有明显的管腔狭窄中的作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冠心病;血管重构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各种无创心血管检查技术的进步,冠状动脉钙化的检出率越来越高[1],发现cac即意味着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而动脉硬化却不一定都有钙化。通常钙化越严重,冠脉管腔狭窄程度也就越高。 1 发病机制 血管钙化有两种不同的机制:①中层钙化,发生于平滑肌细胞的不同细胞层之间,与年龄增长,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相关;②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是由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而发生于动脉的内膜。后者最常见。 2 cac积分 在冠心病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同时,冠状动脉狭窄率越高,cac钙化积分越高,提示钙化积分与管腔的狭窄呈正相关。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时,其钙化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冠心病组患者中只有极少数无冠状动脉钙化灶,表明冠状动脉钙化阴性预测值高对除外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cac积分对冠心病的假阳性诊断率高[2]。 3 ebct和msct及ivus在cac积分的临床应用及现状 ebct具有快速(亚秒级)扫描功能,可减低心脏运动产生的伪影,并能一次屏气完成,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扫描(50~100ms),易检出钙化并能对其精确测量。ebct能够反应病变的范围,且eb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对冠状动脉钙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其价格昂贵,适应证单一,限制了其应有的发展前景[3]。 目前,msct的开发应用、亚秒级及心电触发扫描、体积扫描技术提高,使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临床应用得到广泛推广。采用心电门控自心底至心尖一次屏气扫描,层厚2.75mm、连续4o~50层、扫描时间800 ms、z轴范围12o~150 mm。扫描后在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过程中,msct根据心率自动调整螺距和球管旋转速度,舒张期图像被选择做为研究对象,钙化沿着血管走向分布。钙化面积、体积、血管分布决定积分。对于ebct 整合优化心电门控。优化的心电门控可以提高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可重复性[4]。 血管内超声(ivus)对血管所作的360o横截图象,除可清晰显示管腔形态外,还可清晰显示血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组织形态学特征采用文献报道的标准对斑块进行定性的分析,识别出斑块的稳定与不稳定性。 4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方法及意义 1990年agaston首次报道冠状动脉钙化的积分方法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记分规定:13o-199hu为1分,200~299hu为2分,300~399hu为3分,≥400 hu为4分,将各支血管钙化灶记分之和得出该血管的钙化总积分。然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需要与其它相关因素结合,对具体患者进行具体分析。年龄大于50岁,如钙化积分为零或400意味着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存在,需重视[5]。 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cac的意义 经血管内超声检查证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夹层发生者偏心性斑块占77%,钙化斑块占80%。在狭窄血管段的钙化可以引起管壁的僵硬和钙化与非钙化区域张力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导致球囊导管扩张时较易造成纵向撕裂[6]。对钙化较重的病变,尤其是长病变和开口病变,

简单的介绍冠状动脉钙化

简单的介绍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钙化(即在电脑X线断层摄影术上所见的钙化斑块的聚集)的风险因子包括:已确定的心脏病风险因子,如男性、较年长的年龄、葡萄糖耐受不良、烟草的使用、血脂异常(脂蛋白代谢性疾病,其中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肥胖症、炎症标志物增加以及教育水平低下等。最近的数据提示,睡眠的量与质与数个这类风险因子有关联。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钙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腔径狭窄程度并不与以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成线性关系,更可能与冠状动脉壁的病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不稳定的斑块出现裂缝甚至破裂,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钙化可出现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较年轻成人的病变,为在脂质核的脂质小体中的结晶钙的聚集。钙沉积在较年长人群中更为多见且程度更重。在多数进展性病变中,当矿化(mineralization)现象占主导时,显示有包括脂质成分发生沉淀和纤维组织增加。 矿化现象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机制和结局中的地位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认为,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可能改变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特征,通过加强脆弱的、易于破裂的粥样硬化斑块,即稳定斑块,而对受威心肌起保护作用。当大范围冠状动脉发生钙化时,血管易于破裂的可能性较小,而在钙化发生的早期和较中期,斑块脆弱性显著增加。 尽管钙化始终出现于局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区域,但是它的显现也意味着冠状动脉血栓综合征和血管成形后的冠状动脉夹层。有研究认为,轻或中度的狭窄斑块更可能发生破裂和导致冠状动脉综合征。 二、冠状动脉钙化与临床预后 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将来的冠心病事件发生是一个强力的独立预测因子。Margolis等研究了800例心绞痛病人,观察发现,传统X线检查显示钙化且有症状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58%,而无钙化者的5年生存率为87%。因此,冠状动脉钙化的预后意义似乎是独立于年龄、性别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的。另外,冠状动脉钙化也独立于运动试验和左室射血分数。Detrano等的 研究也指示,传统X线检查显示的冠状动脉钙化有助于识别1年期间无症状高危患者心脏事件的风险增加。Naito等对241例老年患者随访4年,发现有冠状动脉钙化的82例中其4.9%发生心肌梗死,而在159例无冠状动脉钙化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但是这两组的总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0年12月 第31卷 第6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 nal of C apitalM ed icalU niversity D ec .2010V o.l 31 N o .6 [do:i 10.3969/j .issn .1006 7795.2010.06.031] 综 述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王浩然 于春江 *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三系,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神经外科二病区)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对其发生机制已有较新的认识,血管内皮黏附因子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他汀类调脂药及A CE I 的确切作用得到充分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新进展。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治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 R 541.4 N e w Progress i n M echanis m and Treat m ent of A therosclerosis WANG H ao ran ,YU Chun jiang * (T he Th ird Faculty of N e urosurgery Ins titute ;The Eleven t h M edical Co llege ;The Second D istr ict ,D e p ar t m ent of N e urosurg ery,Sanbo Brain Institute ,Cap italM edical Universit y ) ABSTRACT ! A the rosclero si s is the m a j o r d iseases threa ten i ng t he hu m an health .W it h the deve l op m en t o f research ,ne w understand i ng o f its pat hogenesis has been reached .VCAM 1and I CAM 1beca m e the ne w f ocus .T he anti atherosclerotic e ffect o f Sta ti ns and ACEI has been f u lly confi r m ed .G reat adv ance m ent i n prevention and trea t m en t of a t herosc l e rosis has been m ade ,In this paper ,w e rev ie w the new progress in m echan is m and treat m ent of atherosc leros i s . KEY W ORDS ! atherosclero si s ;m echan is m;treat m ent ;drug s * Correspond i ng au t hor ,E m a i :l cj yu1955@si na .co m 动脉粥样硬化(ather osc lerosis ,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AS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的各个器官,已成为多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基础病变。AS 最常累及心、脑、肾,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度相关。AS 是多种脑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与颅内动脉瘤、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脑部血管状况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颅脑手术的成功及术后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期:首先在动脉内膜出现略为隆起的含有脂质小滴的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黄色条纹。#期:由于脂质(磷脂、脂蛋白、胆固醇)的不断沉积,条纹增大,变软形成斑块。?期:斑块表面纤维变化,呈灰色或珍珠白色,内部隆起的内膜增厚,而内部的蛋白质常常含有胆固醇结晶,斑块发展进入中层。%期:斑块表面坏变脱落,形成 粥样硬化溃疡,有钙盐沉着及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机体器官缺血,发生功能障碍 [1]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 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是目前公认的AS 始动因素[2] ,其基本过程如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某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刺激发生损伤后,发生功能改变和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脂质在内皮下沉积。随后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损伤处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也逐渐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的损伤处。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黏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并合成胶原纤维,脂肪斑演变成纤维斑块。此时脂质进一步沉积,沉积的脂质进一步加重吞噬细胞的黏附、血小板的聚集和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脂质不断沉积,多种炎性细胞逐渐浸润,纤维帽渐渐变薄,慢慢演变为不稳定斑块。以不稳定斑块的裂缝、糜烂或破裂为基础形成 血栓,最终导致严重心脑血管损害[1,3 4] 。上述过程各阶段的演变机制十分复杂且相互交织,人们对其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有关学说甚

周玉杰冠状动脉钙化成因及治疗新进展完整版

周玉杰冠状动脉钙化成因及治疗新进展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冠状动脉钙化成因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1][1]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文章号:W1091982015-9-16 10:14:08 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1]。临床研究表明, CAC程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和突发冠脉事件死亡的危险[2,3],无论在普通人群还是进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CAC的出现都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证实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发育类似的主动的、可预防和可逆转的高度可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因素都参与了血管钙化的发病过程。 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1]。临床研究表明, CAC程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和突发冠脉事件死亡的危险[2,3],无论在普通人群还是进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CAC的出现都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证实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发育类似的主动的、可预防和可逆转的高度可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因素都参与了血管钙化的发病过程。 CAC病理生理学及危险因素 血管钙化是一个类似于生理性矿化的主动代谢过程,可发生于几乎全身的血管床,并同时累及血管的中膜和内膜。血管中膜钙化多与年龄、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相关,既往认为它对机体起保护作用,但近年来证实,中膜钙化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血管内膜钙化则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关系密切,炎症介质和高脂质含量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中诱导平滑肌细胞成骨化[4]。 CAC的程度与斑块负担密切相关[5],微钙化如发生于覆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的纤维帽,可引起微裂缝和斑块破裂[6];钙化结节可破坏纤维帽结构,导致血栓形成[7]。反复的斑块破裂、出血、愈合可导致阻塞性纤维钙化斑块形成,常常见于稳定心绞痛型和猝死型冠心病患者[7, 8]。许多危险因素可影响CAC(表1)的发生、发展。有研究甚至发现,CAC可能与常见的等位基因变异(如染色体9 p21)和磷酸代谢的罕见突变相关[9 – 11]。一些微小核糖核酸可诱导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表型转变[12],也与CAC的进展相关。

!!!钙化病变介入治疗难点与挑战(摘要)

钙化病变介入治疗难点与挑战(摘要)目前,动脉钙化是否一种独立的疾病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其病理意义也依附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展开。尽管动脉钙化的机制和调控研究在最近十余年中收获颇丰,临床实践中却仍然未能找到逆转甚至延缓其进展的药物。虽然介入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的里程碑,但是,仍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横亘在介入治疗面前,钙化病变即为此中难中之难。 一、动脉钙化的一般特征 动脉钙化不发生于正常血管壁,仅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处,动脉钙化主要有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两种形式;前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关系密切,后者多与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有关,且往往伴随着内膜钙化,共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进程。动脉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有着类似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代谢综合征、终末期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等。来自病理学的证据提示,炎症甚至是动脉钙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桥梁。 二、钙化病变增加介入治疗难度 钙化的冠脉病变会对介入操作产生不良影响: 1,但多个临床研究证实冠脉钙化也使得介入术后患者的(预后更差); 2,MESA研究不仅阐明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还是评估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marker; 3,安贞医院一个对照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严重冠脉钙化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梗的风险较无钙化患者增加了3.6倍,是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4,最近发表在Heart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严重冠脉钙化患者更难于达到完全血运重建,出现更多MACE事件,有着更高的死亡率; 5,严重冠脉钙化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钙化的患者,其表现形式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围手术期心梗外,还包括以下主要并发症:血管夹层、穿孔、破裂致心包填塞,冠脉痉挛、无复流、慢血流致继发型心肌梗死,支架膨胀不全、贴壁不良、

冠状动脉钙化成因及治疗新进展

冠状动脉钙化成因及治疗新进展 作者:周玉杰[1] 柴萌[1]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文章号:W109198 2015-9-16 10:14:08 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1]。临床研究表明, CAC程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和突发冠脉事件死亡的危险[2,3],无论在普通人群还是进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CAC的出现都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证实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发育类似的主动的、可预防和可逆转的高度可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因素都参与了血管钙化的发病过程。 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CAC)可导致血管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心肌灌注受损[1]。临床研究表明, CAC程度能够预测心肌梗死和突发冠脉事件死亡的危险[2,3],无论在普通人群还是进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CAC的出现都提示预后不良。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证实血管钙化是一个与骨发育类似的主动的、可预防和可逆转的高度可调控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因素都参与了血管钙化的发病过程。 CAC病理生理学及危险因素 血管钙化是一个类似于生理性矿化的主动代谢过程,可发生于几乎全身的血管床,并同时累及血管的中膜和内膜。血管中膜钙化多与年龄、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相关,既往认为它对机体起保护作用,但近年来证实,中膜钙化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血管内膜钙化则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关系密切,炎症介质和高脂质含量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中诱导平滑肌细胞成骨化[4]。 CAC的程度与斑块负担密切相关[5],微钙化如发生于覆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心的纤维帽,可引起微裂缝和斑块破裂[6];钙化结节可破坏纤维帽结构,导致血栓形成[7]。反复的斑块破裂、出血、愈合可导致阻塞性纤维钙化斑块形成,常常见于稳定心绞痛型和猝死型冠心病患者[7, 8]。许多危险因素可影响CAC(表1)的发生、发展。有研究甚至发现,CAC可能与常见的等位基因变异(如染色体9 p21)和磷酸代谢的罕见突变相关[9 – 11]。一些微小核糖核酸可诱导平滑肌细胞向成骨样表型转变[12],也与CAC的进展相关。 表1 CAC的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之令狐文艳创作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前瞻性)的多层螺旋CT 扫描技术 令狐文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江飞李银官郑义浩曹代荣游瑞雄 [摘要] 目的应用Toshiba Aquilion M16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心脏冠状动脉粥样钙化进行前瞻性的扫描。旨在对冠状动脉的粥样钙化的程度做出较准确的评分。方法应用心电门控技术,使CT在心脏处于舒张期时相进行扫描,同时利用ECG技术获得重建图像的数据。使用Toshiba Aquilion M16全身CT扫描机制造商日本东芝提供的专用测量软件(Agatston score)进行钙化评分。结果应用此方法对128例患者进行CT扫描,96例能显示满意的冠脉钙化影像,27例显示欠佳,5例显示不满意。结论当患者心率介于60次/分和80次/分之间时,在心电门控控制下所获得的冠脉影像为最佳影像,并能做出准确的钙化评分。因此,无创特点使MSCT(multi-slice CT)在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方面具备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关键词] 16层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钙化心电门控在当今社会冠心病是心脏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用于冠心病的早期确诊及后续治疗的非侵袭方法正在不断地探索当中。冠状动脉钙化非常普遍,被视为是冠心病的前兆。常规CT因其扫描速度慢,因此对心脏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普通螺旋CT机无优势可言。现今,多层的螺旋CT机已成为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的有效方法。心电门控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应用 16层 CT机有助于提高CT对冠脉疾患的诊断价值。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的显示。并能够定量测量。患者某一段血管壁钙化与否等均一目了然。临床实践证实,尚未完全钙化的粥样硬化软斑块是十分危险的因素。因此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的检查对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进展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血管钙化发生率逐年增加。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中重度钙化病变比例可达30.8%,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急诊PCI患者中,31.9%存在钙化病变[1]。冠脉钙化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相关,但其究竟是由钙化本身独立作用引起,还是仅仅作为高危斑块的标记(marker),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正是由于钙化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至今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有方法只能起到缓解作用,难以从病因上干预,钙化病变可导致患者手术成功率降低(支架难以到位、膨胀不佳、贴壁不良及支架血栓、再狭窄等风险增加),预后差。血管钙化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瓶颈。 (一)冠脉钙化病变PCI指证 PCI指证遵循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PCI指南。钙化病变使得冠脉造影评估管腔狭窄情况变得更加困难[2],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分别从解剖学和功能学评价冠脉钙化病变,可用于PCI术中评估。 (二)冠脉钙化病变斑块修饰

冠脉钙化患者PCI手术成功率低,常出现支架难以到位、膨胀不佳、贴壁不良及支架血栓、再狭窄等并发症,预后较差。斑块修饰(Plaque Modification)是目前临床遇到普通球囊无法通过或无法扩张情况时必要的预处理手段。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切割球囊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钙化病变,切割预处理后可使支架充分膨胀。 2. 冠状动脉旋磨术切割球囊不能移除冠脉钙化斑块,而高速转动的带有钻石颗粒的旋磨头可以祛除钙化的动脉硬化斑块,其旋转速度最高可达200000 rpm,可将坚硬组织研磨成极微小的颗粒(< 10mm)。近年来,欧美专家共识[3,4]均肯定了旋磨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操作规范包括:旋磨头选择应从较小磨头开始,逐渐增大(不超过参考血管直径的70%);旋磨时应采取边进边退的手法,缓慢推进旋磨导管,避免转速下降;每次旋磨时间不宜过长,时刻警惕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并发症包括:慢血流或无复流、冠脉撕裂、磨头嵌顿及穿孔。 3. 冠状动脉轨道旋切术系统由一个旋转的金刚石涂层冠冕构成,用于支架置入前打碎斑块的坚硬部分,但不触及柔软的结构和组织。旋磨后管腔直径获得由磨头大小决定,而此旋切术的特点是冠冕的直径可随转速

冠状动脉CT钙化积分解释指南

冠状动脉C T钙化积分 解释指南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冠状动脉CT钙化积分解释指南 1、胸痛、多种危险因素、年轻患者或绝经前的女性患者应该应该采取更积极的处理和治疗措施。 2、钙化积分的解释: ●临床要求钙化积分,并综合其它因素(年龄、性别、症状、危险因素)作出决策;

●对于任何年龄的理想的钙化积分是0,钙化积分在超过75%或分布在2根或更多血管时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因为冠状动脉钙化是粥样斑块十分明显的标志,1-3年的随访有利于观察粥样硬化的进展; ●积分为0时说明没有冠状动脉钙化,意味着99%的病例没有明显的动脉狭窄。但是并不说明没有软斑块,尤其在年轻病人和严重吸烟者。 增加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提高冠心病风险分级准确性 作者:AAAS 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日期:2010-04-30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除了传统的之外再使用一种基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可改善预测事件的风险。研究论文4月28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10;303[16]:1610-1616)。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在大型的前瞻性研究中显示,它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关联。然而,人们对将CACS加入到传统的冠心病()风险因子之中究竟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提高冠心病风险的分级依然不是很清楚。 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的Polonsky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确定在一个冠心病预测模型中,在基于传统的风险因子之上再增加CACS是否能够提高冠心病风险分级的精确性。研究人员用电脑断层扫描(这是一种成像的方法)的方式对多种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 ulti-EthnicStudyofAtherosclerosis,MESA)中的6814名参与者的CACS进行了估测。该人群组没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 模型-1中所用的风险因子有年龄、族裔、性别、是否抽烟、是否使用降压药、收缩压以及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值。模型-2在这些风险因子之上再增加上了CACS。研究人员通过对模型-2与模型1进行比较来计算风险重新评估的改善净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