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昌邑市北孟小学姜亦银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课前准备:

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

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

(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小结:

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2)根据课文的提示,课文制作风向袋,并观察风向袋有什么作用?

第12课《夜晚的实验》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2 夜晚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细读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实验”的过程写具体的,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采用先分次再整体的方法复述实验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难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给段落加小标题,提炼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借助拓展小练笔,搜集有关仿生学的知识和例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课件导入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超声波”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板书课题: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预习单,检查学生对文中难读和易读错词语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核”以及外国人名。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1、实验名称:验证空气的存在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过程:用塑料袋兜空气 实验现象:发现能兜住空气 实验结论:空气存在 2、实验名称:探究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线、小木棒等 实验过程:把气球套在瓶子内,吹气球;把两个气球挂在小木棒两头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个;用少许力按气球。 实验现象:气球吹不大;刺破的那头上升;按气球能按扁,放手由恢复原状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具有质量、能被压缩 3、实验名称: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性 实验器材:热水、冷水、透明玻璃瓶、玻璃片、香、实验过程:把两个玻璃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把香点燃放入其中一个, 在把他们对接一起,中间隔着玻璃片,抽调玻璃片,观察现象。冷热玻璃瓶上下 调换位置观察, 实验现象:热的空气总是上升,冷的总是下降 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4、实验名称: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情况 实验器材:镜子、凡士林

实验过程:把凡士林涂在三面镜子上,放在不同地方实验现象:几天后,观察镜子灰尘多少 实验结论:确定空气污染是否严重 5、实验名称:正确使用酒精灯 实验器材:酒精灯 实验过程: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6、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温度计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过程:温度计使用过程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无 7、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三种不同温度的水、温度计 实验过程: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实验现象:无 实验结论:五 8、实验名称:热在固体液体中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汤勺、试管夹、三角支架、石棉网、木屑、烧杯实验过程:a、给汤勺不同位置滴蜡烛,给其中一个位置蜡烛加热b、把木屑放入烧杯、并加热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⑵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

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今天老师要请客了,请同学们吃馒头好吗?(好)。但是老师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同学们在吃的时候,不能狼吞虎咽的吃下去,一定要慢慢的吃,细细的品,看看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开始品尝馒头的味道。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 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 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 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 的环境。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新)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蚯蚓(书上9页)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实验器材 活蚯蚓(自备)、粗纸、棉球、放大镜。 实验步骤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注意观察它身体是否分节。辨认蚯蚓的前端,数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节共有多少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右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3、将蚯蚓放在粗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身体的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看看是否有黏液。 应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的腹部有小突起(刚毛),在玻璃板上爬行慢,在纸板上爬行快。 实验结论 了解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书上76页) 实验目的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器材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3、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4、用解剖针挑起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应观察到的现象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结论 认识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12、夜晚的实验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夜晚的实验》是六年级下册第4 单元的一篇叙事性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4 次实验,揭开了蝙蝠是依靠听觉来飞行的秘密,人们由此发现了超声波,并将超声波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工业、农业、军事、医疗等领域。文章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了斯帕拉捷的实验过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以及超声波的广泛用途,告诉孩子们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设计思路: 遵循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采取“ 质疑式探究法”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介,多次走进文本,层层深入,充分与文本对话,由表及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超声波” 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 愤”“ 悱” 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教学案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特性和特殊的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实验知识与技能,分析解答该类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具体问题中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实验探究在实践中的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看谁记得准】 ⑴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H2能在O2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只生成;CO能在O2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只生成;而CH4在O2中燃烧生成和。 ⑵ H2或CO能使色CuO变,能使色Fe2O3变。 ⑶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⑷铵盐遇到碱性物质生成有气味的。 ⑸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 ⑹特殊颜色的沉淀:Cu(OH)2色;Fe(OH)3色。 ⑺白色沉淀: ①CaCO3、BaCO3等(碳酸盐)能溶于且产生大量气泡; ② Mg(OH)2等(碱)溶于但不产生气泡; ③ AgCl、BaSO4不溶于。 (8)溶液颜色:CuSO4、CuCl2、Cu(NO3)2溶液显色; FeCl3、Fe2(SO4)3溶液显色; FeCl2、FeSO4溶液显色。 【探究过程】 例1、根据要求选择或连接实验装置: A B C D E (1)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欲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用到的装置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4)实验室是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例2、设计实验检验或鉴别物质 张大爷种植蔬菜,现在他有点苦恼,去年购买的化肥,由于外包装上的字迹看不清无法辨别,只记得该化肥是K2SO4、NH4HCO3、NH4Cl中的一种。小明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帮张大爷鉴别化肥: [实验步骤] 取上述化肥少量于一容器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实验现象] 嗅到氨味. [实验结论] (1)小明由上述实验推断该化肥不是。 (2)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结论 ,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 (3)通过小明的实验,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 事项: 反馈练习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溶液,已知它 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小民同学对这瓶无色 溶液进行探究。 (1)根据所学知识他认为溶液不可能是。 (2)对剩下的两种可能性,他进行了设计和验证,并制成了实验报告,请你帮助他一起完成报告内容: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近几年高考对实验的考查侧重于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的评价,较多以教材为基础,注重对教材实验的延伸和拓展,综合探究等。故设计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进行三个小探究,以期真正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进一步注意教材实验的原理,注意对教材实验进行反思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一】乙醇催化氧化原理的探究 采用演示实验:取一根铜丝,把其中一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分别放在外焰、焰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热条件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 【探究二】乙醇催化氧化的应用 提出问题:有一个铜制工艺品,因被放置在较高温的地方而表面变黑,该如何除掉表面那层黑色物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热条件下,乙醇可被氧化铜中的氧氧化生成乙醛, 而氧化铜变为红色光亮的铜。 【探究三】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探究 以2008年高考化学试卷中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为例。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对装置图进行思考,使用该装置进行乙醇催

化氧化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再对改进后的装置图进一步反思,又存在哪些优缺点「讨论后达成共识」: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有机学习的主干线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鉴于此,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验和改进实验学习创新精神,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乙醇催化氧化原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及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探究。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学生模拟操作进行实验,最后演示动画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 三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提纲

1、点亮小灯泡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使学生会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纪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 3、使学生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实验材料: 小灯泡、电池、导线等 要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的意义。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电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那么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观察的重点。

学生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分别除去外包皮约1.5厘米;干电池是1.5V的;小灯泡最好挑选电压最低的那种,这样连接在电路中比较亮,容易观察。 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们就可以尝试着点亮小灯泡了。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 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让学生都要尝试连一连,知道哪种连接小灯泡亮,哪种连接小灯泡不亮,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亮) 2、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小灯泡只有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短路)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锌壳接触。(亮) 4、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小灯泡的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断路)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3.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4.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教学重点: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下列装置为实验室用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 (1)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是 ②发生装置是(填序号);理由是 ③使用该装置的注意事项之一是 ④使用该装置还可完成的另一个实验,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序号) ②能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物理性质是 ③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简述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④假若二氧化碳气体始终不能收集满,除装置漏气外,还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例2: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 猜想一:全部是NaOH;猜想二:全部是Na2CO3;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1】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固体样品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 请分析此实验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固体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气泡产生, 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为了进一步验证你的结论,如何进行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4】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通过远程学习,我认为:一是探究性实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结论 的解释;二是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三是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定一般有书内书外两个实验渠道;四是探究性实验展现出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特点,既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五是探究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尝试到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印象深刻的感性知识,使得理性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现举两个例子: 如何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 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本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表达与交流、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能从实验中总结 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学会、掌握和运用探究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 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性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 鼠妇通常躲在阴暗的花盆、石块下,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 (二)、作出假设: 因为鼠妇怕光,所以所以鼠妇通常躲在阴暗处。 (三)制定计划

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一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生物科学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现将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 2.学生分组实验,也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生实验全部开齐。对于学生实验,若能当堂看清实验结果的须在实验室里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监督学生对每个实验达到操作规范、熟练的程度;培养他们浓厚的生物学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开放实验室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提前列出实验配档共学生们参考和选择。每次开放实验室之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并且对实验进行预做,使教学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

高,并且激发学生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设备条件等因素,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锻炼自己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去归纳出这些知识,这样做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和想象力。 四、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定出本学期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并写明实验目录,写明实验的日期、班级、节次、名称,教学中按计划安排实验。 2.任课教师须将实验通知单提前送交实验室,实验教师必须将每个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以及其他有关事宜提前准备好,做到有备无患。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讲多练。 2、抓紧抓好课堂时间,完成完好本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任务。 3、能做的实验一定做,不能做的也要认真讲解尽量达到实验效果。 4、指导学生认真做实验,认真填写报告册,并给予批改和指正。 六、实验教学进度安排 总结:生物科学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探究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实验知识,同学们认真学习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她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发展她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她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她们终身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与“岩石与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就是从“什么就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她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与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就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与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与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与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就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就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与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与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就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与矿物”单元就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与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与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本学年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与思维方式,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与学习质量。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同学们对科学都很感兴趣,实验习惯与态度也有所形成,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优劣悬殊较大,好的学生具有了独立实验的能力,差的学生几乎没有科学实验、科学探索的概念,并且差生面较广。 (2)重新编组以后,各小组内的协作能力逐渐好转,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 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二、教学设想: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 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实践活动。2013年中考考纲试卷结构表明,科学试题探究占18分,分布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部分中。

根据我们这两次的模拟试卷分析实验探究题是我们丢分最多的部分,没有 达到中考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 三、教学过程 1、近几年科学探究热点题型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2)有关化学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3)有关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回收的探究;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5)有关废水、废气(尾气)分析及处理的探究等。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注意事项

(1)提出的猜想要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信口开河。 (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要简单易行。 (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作、 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 4、解题思路 (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2)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一、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例题解析:例1、(06 陕西)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实验与探究的考查目标; 2、会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3、熟悉常见实验的操作过程 4、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微课讲解、ppt展示、网络云盘。 三、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克服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低效,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复习内容: 1、初中物理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 2、重温课本实验过程,夯实实验基础; 3、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4、回归课本,整合教材资源,加强实验训练。 熟悉测量仪器、牢记仪器规则 复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ppt展示):解答测量型实验,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特点、 读数,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PPT展示初中常见测量仪器。 1、实物演示:刻度尺。 2、思考:刻度尺的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看教师演示并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汇总ppt展示。 3、思考:刻度尺应该怎样读数?重点提醒:记录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4、读数练习:(ppt出示习题) 5、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2013·黄冈中考)图中小球的直径是cm。

三、教师引导看《温度计微课视频》 1、ppt播放视频。 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归纳总结。 2、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四、学生自由观看微课视频《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五、典型示例: 1、PPT展示:(2016.黄冈中考)请按要求填空 (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使天平横梁. (2)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3)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2、【考点】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功率的测量实验. 3、【分析】(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 (2)寒暑表的示数是玻璃管内液柱液面显示的位置的刻线数值,同时注意它的分度值. (3)测量功率的实验,首先要看清是克服什么力做功,然后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 而w=Gh,再根据公式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 答案:(1)向左移动游码、平衡(2)36℃(3)楼高h 六、巩固提升(微型试卷:近几年黄冈中考测量题汇集) 七、课外练习:云盘 重温实验过程、夯实基础知识 一、导入: 1、(ppt再现2016.黄冈中考实验与探究真题) 题目: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彭利勇 摘要:探究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这个教学活动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呈现,而且还作为一个目标向学生提出,在这里学生提升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其他过程方法和能力,而且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将在此积极体现。本文就中学物理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及其课程设计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一、物理实验的特点及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学应该紧紧扣牢实验这一学科基石,着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造就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来决定的。 1. 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的环境。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要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运用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提炼的素材,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2. 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 强调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主要原因:a.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尤其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知觉兴趣。b.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操作行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操作的欲望,让学生动手实验,从而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 3. 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实验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和手脑并用能力;与此同时,在大脑中抽调出储存的有关信息,进行更深入的思维加工,从而加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把思维加工的结果以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又培养表达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能够活化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 4. 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 综上所述,实验在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意义,切实改变某些不重视实验的旧观念,始终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方向。 二、实验教学的几种常见形式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四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第2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就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 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 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瞧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就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瞧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她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教学 设计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教学设 东光县第一中学郑乐乐 一、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研究问题——平抛运动,我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合作的方法来全面体验和感悟实验探究,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物体的初速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设计出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不被教材所束缚的创新实验方案,突出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平抛运动的轨迹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创新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经生与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得出较合理的多种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方案 四、教学资源 书籍、资料、网络等。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抛运动,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什么(给学生总结一下) (3)那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并计算初速度,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讨论计算,得出实验结论。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1)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方案来研究平抛运动呢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交流,汇总设计的方案。 结论: 方案(1):利用斜面小槽等器材,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方案(2):用数码相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方案(3):将装满水的饮料瓶倒置,在瓶塞内插入两根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向外喷水 由于器材有限,以方案(1)来做探究实验,方案(2)(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后进行问题1:如何确保初速度水平 问题2:实验中需要多次描点,如何保证轨迹的一致性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交流、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