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4章气体第1节气体实验定律教学案鲁科版3

高中物理第4章气体第1节气体实验定律教学案鲁科版3
高中物理第4章气体第1节气体实验定律教学案鲁科版3

第1节气体实验定律

第1课时玻意耳定律

对应学生用书

P30

气体的状态

[自读教材·抓基础]

1.状态参量: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性质时,通常用气体的压强、温度和体积这三个物理量来描述气体的状态。

2.研究方法:控制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跟随名师·解疑难]

1.温度: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t+273。

2.如何确定封闭气体的压强?

(1)液体封闭气体模型:

①直玻璃管中液体封闭气体的压强:设气体压强为p,大气压强为p0,液体产生的压强为p h,则

图4-1-1

②“U形管”中封闭气体的压强:

1.物理学中研究气体的性质时,常用气体的压强、温度、

体积来描述,这三个量叫气体的状态参量。

2.玻意耳定律(等温变化):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

变的条件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即p∝

1

V

图4-1-2

(2)气缸活塞模型:设活塞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活塞面积为S ,气缸质量为M ,则

图4-1-3

③气缸在光滑水平面上

图4-1-4

?????

F =M +m a F -p ·S =ma

p =

MF

M +m S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

在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6 c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下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由于管中混有少量空气,水银柱上方有一段空气柱,如图4-1-5所示。这时管中稀薄气体的压强相当于下列哪个高度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

图4-1-5

A .0

B .60 cm

C .30 cm

D .16 cm

解析:选D 气体压强p =p 0-p h =76 cmHg -60 cmHg =16 cmHg 。

玻意耳定律

[自读教材·抓基础]

1.等温变化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装置

图4-1-6

3.探究过程

实验器材 针筒、气压计等 研究对象(系统) 针筒内封闭的空气

数据收集 压强由气压计读出,气体体积(长度)由针筒本身的刻度读出 数据处理 以压强p 为纵坐标,以体积倒数1V 为横坐标作出p -1

V

图像

图像结果

p -1

V

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实验结论 温度恒定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倒数成正比,即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4.玻意耳定律

(1)内容: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2)公式:pV =C 或p 1V 1=p 2V 2。

[跟随名师·解疑难]

1.对玻意耳定律的理解 (1)适用条件:

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

(2)定律也可以表述为pV =常量或p 1V 1=p 2V 2,其中的常量与气体所处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常量越大。

2.p -V 图像与p -1

V

图像

(1)一定质量的气体的p -V 图像如图4-1-7甲所示,图线为双曲线的一支,且温度t 1

图4-1-7

(2)一定质量的气体p -1

V

图像如图乙所示,图线的延长线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且温度

t 1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

(多选)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做等温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物理量发生变化的有( ) A .气体的体积 B .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C .气体的压强 D .分子总数

解析:选ABC 等温过程中,p 、V 发生相应变化,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

P31

对玻意耳定律的考查

[典题例析]

1.(海南高考)如图4-1-8,一气缸水平固定在静止的小车上,一质量为m 、面积为S 的活塞将一定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平衡时活塞与气缸底相距L 。现让小车以一较小的水平恒定加速度向右运动,稳定时发现活塞相对于气缸移动了距离d 。已知大气压强为p 0,不计气缸和活塞间的摩擦;且小车运动时,大气对活塞的压强仍可视为p 0;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求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图4-1-8

[思路点拨]

(1)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活塞相对气缸的运动方向?封闭气体体积如何变化?

提示:活塞相对气缸向左运动。体积减小。

(2)当小车以水平恒定加速度向右运动时,如何求出被封闭气体的压强? 提示:选活塞为研究对象,将压强转换为压力,对活塞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解析:选气缸内被封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 小车静止时为状态1,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p 1S =p 0S 气体的压强p 1=p 0, 气体的体积V 1=SL

设小车加速度为a 时为状态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p 2S -p 0S =ma 气体的压强p 2=p 0+ma S

, 气体的体积V 2=S (L -d ) 由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2V 2 联立各式得a =p 0Sd

m L -d

答案:

p 0Sd

m L -d

[探规寻律]

应用玻意耳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并判断是否满足玻意耳定律适用的条件; (2)然后确定始末状态及状态参量(p 1、V 1,p 2、V 2);

(3)最后根据玻意耳定律列方程求解(注意p 1和p 2、V 1和V 2统一单位); (4)注意分析隐含的已知条件,必要时还应由力学或几何知识列出辅助方程。

[跟踪演练]

一个气泡由湖面下深20 m 处上升到湖面下深10 m 处,它的体积约变为原来体积的(温度不变,大气压p 0的值相当于10 m 深的水产生的压强)( )

A .3倍

B .2倍

C .1.5倍

D .0.7倍

解析:选C 大气压p 0的值相当于10 m 深的水产生的压强,所以p 1=p 0+p h 1=p 0+2p 0

=3p 0,p 2=p 0+p h 2=p 0+p 0=2p 0,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 1V 1=p 2V 2,得V 2V 1=p 1p 2=3p 0

2p 0

=1.5。

对p -V 图像和p -1

V

图像的考查

[典题例析]

2.(多选)如图4-1-9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等温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4-1-9

A .从等温线可以看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B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线是不同的

C .由图可知T 1>T 2

D .由图可知T 1

(1)p -V 图像中等温线为双曲线。 (2)会比较两条等温线对应温度的高低。

解析:一定质量的气体的等温线为双曲线,由等温线的物理意义可知,压强与体积成反比,且在不同温度下等温线是不同的,所以A 、B 正确。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等温线离坐标原点的位置就越远,故C 错误,D 正确。

答案:ABD

[探规寻律]

解决图像类问题的应用技巧

(1)首先区分是p -V 图像还是p -1

V

图像。

(2)在p -V 图像中离原点远的等温线温度高,在p -1

V

图像中斜率大的等温线温度高。

(3)在分析过程时要先分析过程中的特殊点再分析过程。

[跟踪演练]

(多选)如图4-1-10所示为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两条p -1

V

图线。由图可知

( )

图4-1-10

A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压强与体积成正比

B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发生等温变化时,其p -1

V

图线的延长线是经过坐标原点的

C .T 1>T 2

D .T 1

解析:选BD 由玻意耳定律pV =C 知,压强与体积成反比,故A 错误。p ∝1V ,所以p -

1

V

图线的延长线经过坐标原点,故B 正确。p -1V

图线的斜率越大,对应的温度越高,所以T 1

故C 错误,D 正确。

对应学生用书

P33

[课堂双基落实]

1.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等温变化时,若体积增大为原来的n 倍,则压强变为原来的倍数为( )

A .2n

B .n C.1n D.2n

解析:选C 设气体原来体积为V ,气体质量一定、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知p 1V =p 2nV ,解得p 2=p 1

n

,故C 正确。

2.在验证“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实验中,下列四个因素中对实验的准确性影响最小的是( )

A .针筒封口处漏气

B .采用横截面积较大的针筒

C .针筒壁与活塞之间存在摩擦

D .实验过程中用手去握针筒

解析:选B 玻意耳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质量一定、温度不变的气体,A 会造成气体

的质量发生变化,会对实验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故A错;D会造成温度发生变化,也会对实验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故D错;针筒壁与活塞之间存在的摩擦越大,对压强的读数造成的偏差就会越大,故C错;本实验与针筒的横截面积无关,因此只能选B。

3.如图4-1-11所示,竖直放置的弯曲管A端开口,B端封闭,密度为ρ的液体将两段空气封闭在管内,管内液面高度差分别为h1、h2、h3,则B端气体的压强为(已知大气压强为p0)( )

图4-1-11

A.p0-ρg(h1+h2+h3)

B.p0-ρg(h1+h3)

C.p0-ρg(h1+h3-h2)

D.p0-ρg(h1+h2)

解析:选B 求B端气体的压强,要从管口开始依次向里进行分析。中间密封气体的压强p等于外界大气压p0和h3高的液柱产生的压强差,即p=p0-ρgh3,而B端气体的压强p B等于中间气体的压强和h1高的液柱产生的压强差,即p B=p-ρgh1,由以上两式可得:p B =p0-ρg(h1+h3)。

4.体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体检中抽血化验是常规项目,将有针头的一端插入胳膊上的静脉,将另一端通过胶管与封闭的抽血化验用容器相连,如图4-1-12为抽血化验时用的容器,封闭容器使用前气压为0.9 atm,当容器内气压变为1 atm时,抽血过程完毕。若容器的容积为50 mL,抽血过程中认为容器内气体的温度不发生变化,则此容器可以抽多少静脉血?

图4-1-12

解析:设化验用容器的容积为V,使用前气压为0.9 atm时为状态1,p1=0.9 atm,V1=50 mL。当容器内气压变为1 atm,抽血过程完毕时为状态2,p2=1 atm,气体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知p1V1=p2V2得V2=45 mL,故此容器可以抽50 mL-45 mL=5 mL静脉血。

答案:5 mL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描述气体状态的参量是指( )

A.质量、温度、密度B.温度、体积、压强

C.质量、压强、温度 D.密度、压强、温度

解析:选B 气体状态参量是指温度、压强和体积,B对。

2.放飞的氢气球上升到一定高度会胀破,这是因为( )

A.球内氢气温度升高 B.球内氢气压强增大

C.球外空气压强减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选C 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气球上升过程中可看做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p1V1=p2V2知,当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减小时,体积增大,最终会超过气球的弹性限度,从而胀破,故C正确。

3.图1是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状态变化的p-V图像,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

图1

A.一直保持不变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选D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当质量一定时,平均速率越大。在题图中,A、B两点在同一条等温线上,而等温线离原点越远,温度越高,由此可知,温度先升高后降低,D正确。

4.如图2所示,某种自动洗衣机进水时,与洗衣缸相连的细管中会封闭一定质量的空气,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管中的空气压力,从而控制进水量。设温度不变,洗衣缸内水位升高,则细管中被封闭的空气( )

图2

A.体积不变,压强变小 B.体积变小,压强变大

C .体积不变,压强变大

D .体积变小,压强变小

解析:选B 由题图可知,空气被封闭在细管内,水面升高时,气体体积减小,根据玻意耳定律知,气体压强增大,B 选项正确。

5. (多选)内径均匀两端开口的V 形管如图3所示,支管B 竖直插入水银槽中,支管A 与支管B 之间的夹角为θ,支管A 中有一段长为h 的水银柱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3

A .

B 管内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面高h B .B 管内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面高h cos θ

C .B 管内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面低h cos θ

D .管内封闭气体的压强比大气压强小h cos θ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解析:选BD 支管A 中的水银柱呈倾斜状态,所能产生的压强相当于竖直方向上h cos θ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管中封闭的气体压强比大气压小h cos θ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故D 正确。从竖直支管B 分析,管内外水银面存在高度差,由于管内气体压强比大气压小

h cos θ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所以管内水银面比管外高h cos θ,故B 正确。

6.(福建高考)某自行车轮胎的容积为V ,里面已有压强为p 0的空气,现在要使轮胎内的气压增大到p ,设充气过程为等温过程,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轮胎容积保持不变,则还要向轮胎充入温度相同,压强也是p 0,体积为多少的空气。( )

A.p 0

p V B.p p 0

V

C.?

????p p 0

-1V D.?

??

??p

p 0

+1V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想气体状态关系,意在考查考生对理想气体状态的理解。设所

求体积为V x ,由玻意耳定律,p 0(V x +V )=pV ,可得V x =? ??

??p

p 0

-1V ,C 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重庆高考)如图4为一种减震垫,上面布满了圆柱状薄膜气泡,每个气泡内充满体积为V 0,压强为p 0的气体,当平板状物品平放在气泡上时,气泡被压缩。若气泡内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其温度保持不变,当体积压缩到V 时气泡与物品接触面的面积为S ,求此时每个气泡内气体对接触面处薄膜的压力。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感受欧姆得出欧姆定律的不易,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2.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思路 欧姆定律是把电学中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欧姆定律,在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验的探究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电学知识,并通过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降低了难度,达到启发学生正确设计实验的目的,从而突破本节的一个难点。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关注探究过程的细节,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之处,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另外要充分利用好交流和评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修改完善自己实验方案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干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 1A)、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教师演示器材:家用调光台灯、实物投影仪、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五、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2017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4)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4)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5) 必修2 静电场 (6) 电路及其应用 (7) 下篇选修课程 选修1-1 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 (9) 磁场 (9)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10) 传感器 (10) 选修1-2 固体、液体和气体 (12) 热力学定律 (1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2)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2) 电磁振荡与电磁波 (13) 选修1-3 光及其应用 (14) 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14) 原子与原子核 (14)

2017年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和海南省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新方案、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的现状下,为统筹安排高中三年教学,实现旧教材与新方案、新课标的有效衔接,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普通高中2017届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017年高一新生高中物理课程结构(必修和选修Ⅰ) 注: 1. 上图中每个模块的主题源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的模块内容,但有些主题的位置有所移动。 2. 必修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0项,选修Ⅰ课程中有学生必做实验11项,具体内容与“修订版”的规定相同。 3. 若与“修订版”配套的选修Ⅰ系列课程的教科书2018年秋季出版,则建议在选修Ⅰ课程的教学中使用新教科书。

一、上篇: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必修课程学完后,学生可参加用于高中毕业的学业水平考试。 (一)必修1 本模块由“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三个主题组成。 【内容与要求】 1.1 机械运动与物理模型 (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2)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用公式、图像等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 (3)定性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2 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4)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3 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1)理解功和功率。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功率大小及其意义。 (2)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高三物理《理想气态的方程及气体分子动理论》教案

理想气态的方程及气体分子动理论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理想气体,能够由气体的实验定律推出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适用条件。 4、掌握克拉珀龙方程并能利用方程计算有关问题。 5、明确摩尔气体常量,R是一个热学的重要常数,其重要性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样的。 6、应用克拉珀龙方程解题时,由于R=8.31J/(mol· K)=0.082atm·L/(mol· K)。因此p、 V的单位必须与选用的R的单位相对应。 7、明确p-V, p-T, V-T图线的意义。 8、能够在相应的坐标中表达系统的变化过程。 二、重点难点及考点 1、这一节的内容重点在于能够知道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 能解决有关具体问题,还要注意到计算时要统一单位,难点在于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解题时有时压强比较难找。 2、本节重点是克拉珀珑方程的应用,应用克拉珀龙方程可以解决很多气体问题,如果把 它学习好,对学生的学习气体这一节会有很大帮助,本节难点是对克拉珀龙方程的应用,但本节在高考中所占比例并不是特别大,因为这一节为现行教材中的新增长率加 内容。 3、本节重点是把气体的三个状态量用分子动理论来描述清楚,难点是用分子动理论解释 气体三定律,要从逻辑严谨的理相气体模型出发解释每个气体定律,本节在高考中涉 及的题目不多但出曾出现过。

三、例题分析 第一阶段 [例1]在密闭的容器里装有氧气100g,压强为10×106Pa,温度为37oC,经一段时间后温度 降为27oC,由于漏气,压强降为6.0×105Pa,求该容器的容积和漏掉气的质量。 思路分析: 本题研究的是变质量气体问题,由于容器的容积和气体种类(设氧气摩尔质量为M)仍未变,只是质量变为m2,再由克拉珀龙方程列出一个方程,联解两个方程,即可求得容器的容积和漏掉的氧气,抓住状态和过程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可得: ①② 方程①可得: 将V代入②可求: 所以漏掉的氧气质量△m=m1-m2=38g 答案:该容器的容积8.05×10-3m3,漏掉气的质量是38g, [例2]一个横截面积为S=50cm2竖直放置的气缸,活塞的质量为80kg,活塞下面装有质量m=5g的NH3,现对NH3加热,当NH3的温度升高△T=100oC时,求活塞上升的高度为多少?设大气压强为75cmHg,活塞与气缸无摩擦。 思路分析:本题研究的是定质量气体问题,首先确定定研究对象HN3,确认初态压强与末态压强相等,由于温度升高,NH3变化过程是等压膨胀,体积发生变化。由克拉珀龙方程可列两个状态下的方程,求出体积变化。再由体积变化和横截面积求出活塞上升的高度。确认等压膨胀是解本题的关键。 根据题意:根据克拉珀龙方程得: 所以活塞上升高度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学生实验专题.docx

高中物理学生实验 【考纲要求】 要求能在理解基础上独立完成的学生实验有: 1.长度的测量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3.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5.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7.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8.验证动量守恒定律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11.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12.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14. 研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5.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6.练习使用示波器17.用多用电表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18. 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19.测定玻璃的折射率20.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21.用气缸导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2.研究玩具电机的能量转化 并注意应用这二十二个实验中所获得的实验思想、方法、技巧,灵活解决其他类似实验或实际问题。 【知识结构】 高中阶段的二十二个学生实验,按实验目的和特点可分为五个类型: 热点导析 1.选择仪器的原则①可行性原则:要根据实验要求和客观条件选用合适仪器。如测量某电阻阻值,可根据要求的 测量精度。实验的条 件确定采用电桥法、伏安法、欧姆表、替代法等,还要根据电阻的规格、电表参数(量程、内阻、精度)选择电压表和 电流表。 ②准确性原则:怎样的测量实验需要,决定选用怎样精度的测量工具,对一定的实验要求,精度不是越高越好。如 测金属丝电阻率实验中,测直径需2~ 3 位有效数字,所以用螺旋测微器,而测长度时,用毫米刻度尺足够了。③操作性

既要考虑阻值范围,又要考虑它的额定电流和功率。 当然仪器的选择,首先依托于电原理图已定测量方法已明确的前提下,从安全、准确、节能、方便顺序给予统盘考虑。 2. 变阻器分压和限流接法比较 限流接法 分压接法 变阻器 R 工作状态 R 的一部分在工作 R 全部工作,且 I > I RL Rmax L 的电压调节范围 R L ε - ε 0~ε 负载 R R L R R L 与 R 阻值相近且不要求 R < 1 R 以上,或电压从 0 L 适用条件 U 从 0 开始调节 2 L 开始调节 优、缺点 电压调节范围小, R 工作电流 电压调节范围大, R 工作 较小(等于 R L 上电流) 电流较大(大于 R L 上电流) 备注 一般先考虑限流接法 后考虑分压接法 典型例析 例 1 在做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实验时, 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秤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某一确定的 O 点。以下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同一次实验过程中, O 点位置允许变动 B. 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 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条 另一端拉到 O 点 D. 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 O 点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 90o ,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解析 本题为 1994 年上海高考试题 实验中有严格的要求: ( 1)结点 O 不允许移动。 (2) 弹簧秤不要达到最大量程,因为一个达到最大,另一个将不好调整。 (3) 两个弹簧秤的拉力夹角不易过大, 也不易过小, 取 90o 也可以, 并不是必须取 90o 。所以, 本题操作中错误的是 A 、 C 、 D 。 说明 本实验的所有规定都是为了更有利于操作,有利于减小测量误差,合力一定的前提下,一个力大小或方向的 改变,都可导致另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夹角太大太小、拉力太大太小、拉力与木板不平行均会带来较大误差。 例 2 如图 9-17-1 所示是做匀加速直线的小车带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上打出的点的一部分。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 有四个点没有画出, 交流电的频率为 50Hz ,测得第二个、 第三个计数点与起点相距 d =6.0cm,d 3=10.0cm ,则( 1)第一个、 2 第四个计数点与起点相距 d 、 d 各为多少? 1 4 ( 2)物体经过第一个、第二个计数点的即时速度 v 1,v 2 和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 解析 设相邻两计数点相距依次为 s 1、 s 2、 s 3、 s 4,则 s =d ,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欧姆定律是一个重要的电学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电学的核心定律,也是分析解决电学问题的金钥匙,在学生的学习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学情分析: 1.能否在实验中熟练应用控制变量的思想; 2.能否熟练设计出规范的电路图; 3.能否合理规范使用测量工具; 4.能否处理简单的电路故障; 5.能否结合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为科学探究类型课。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数量关系,即欧姆定律。采用“变量控制法”来进行,分别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团队合作精神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会使用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利用实验探究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初步掌握用图像法处理数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了解“欧姆”当年研究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求真精神;通过对超导的了解与展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高中物理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教学建议一: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和知识结构的更新,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学生应学会钻研教材、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 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种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很多学生以前 未曾尝试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作业形式给一 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允许他们相互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 题的途径。在课上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让 学生相互讨论,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以鼓励他们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活跃状态,以最佳的方式 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生愉悦的体验。而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 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 生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 如实验、小制作、问题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速学生完成 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内容及表达式。 2.知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条件。 3.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简单的运算。通过推导理想气 体状态方程,培 养学生利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理想气体是学生遇到 的又一个理想化模型, 正确建立模型,对于学 好物理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注意对学生进行 物理建模方面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 具 1.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内容及表达式。知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使用条件。 2.正确选取热学研究对象,抓住气体的初、末状态,正确确定气体的状态参量,从而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求解有关问题。应用理想 气体状态 方程求解 有关问题 启发、讲 授、实验探 究 投影仪、 多媒体、 实验仪 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气体 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查理定 律、盖-吕萨克定律。这三个定 律分别描述了怎样的规律?说出 它们的公式。 2.以上三个定律讨论的都是一个 参量变化时另外两个参量的关 系。那么,当气体的p、V、T三 个参量都变化时,它们的关系如 何呢? 一、理想气体 问题: 压强(p)(atm)空气体积V(L)pV值( 1×1.013×105PaL) 1 100 200 500 1000 1.000 0.9730/100 1.0100/200 1.3400/500 1.9920/1000 1.000 0.9730 1.0100 1.3400 1.9920 在压强不太大的情况下,实验结果跟实验定律——玻意耳定律基本吻合,而在压强较大时,玻意耳定律则完全不适用了。 (2)为什么在压强较大时,玻意耳定律不成立呢?如果温度太低,查理定律是否也不成立呢?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 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和论证:I、U、R的关系 结论:→ (1课时)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U=IR 或 R=U/I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短路:R=0,I很大 断路:R很大,I=0 3、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 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 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 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学生练习:完成21页的4个计算题(认真检查) (1课时) 4、综合练习 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 电压和电阻。 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 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一、案例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本案例的研究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时代发展对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其中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准绳, 以新课改的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基础, 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贯彻学以致用、实事求 是、因材施教、突出个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获得 物理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物理学观点,初步掌握研究自 然科学的方法之一——实验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工作奠 定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过程的总结及认识 1.建议增加演示实验,优化实验过程要持久地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光靠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应充 分挖掘身边现有器材甚至是很不起眼的器材,结合特定的物 理情境(如新课引入、巩固概念规律、评讲习题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引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有一些内容或实验只作为“做一做”或课外实验来处 理,实际上,很多内容都可以通过仪器和方法的改进来优化 为演示实验。比如在“超重和失重”一节中,课后的“做 一做”就可以改进为演示实验。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

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 开手,让罐子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对于演示超重失重现象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1)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出水孔(开得小一点),在罐中水位较低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不从小孔流出。若使 罐子突然向上加速运动,水就会从孔中喷出,由此可以说明 超重现象。 (2)用透明的塑料可乐瓶,里面装入大半瓶水,盖上瓶塞,由于重力的作用,空气在水面的上方,水面是平的。将 塑料瓶向上抛出,可以看到,瓶中的空气在水中形成了一个 或几个大小不同的空气泡,呈球形。 (3)在悬挂的木板上放一块砖,在砖和木板之间放一条 纸带。静止时抽动纸带,由于有比较大的压力而使纸带断裂。如果剪断吊砖的悬挂线,而使砖块和木板自由下落(下方放置减撞垫),则抓住纸带的手可以不费力地把纸带完好地抽出。教材的有些章节对于公式或定律的导出几乎是灌输式的,在这种地方,我们完全有必要加入一些形象而又简单的 演示实验来说明定律或公式得出的原因或用以说明验证。 2.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期末复习提纲(一)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一部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基本概念辨析 1.质点的概念---------实际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于我们的研究而言属于无关的或者次要的因素时。 例题1:做下列运动的物体,能当做质点处理的是: A.自转中的地球 B.旋转中的风力发电机叶片 C.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 D.在冰面上旋转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例题2:某校高一部分学生分别乘甲、乙两辆汽车去参加社区劳动实践,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甲车内的同学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同学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问参考系,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乙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行驶 D.甲车、乙车以相同的速度向西行驶 3.位移与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出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例题3从5m高处落下一个小球,它与地面相碰后弹起,上升到2m高处被接住,则在全段过程中: A.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7m B.小球的位移为2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7m C.小球的位移为3m,方向竖直向下,路程为3m D.小球的位移为4m,方向竖直向上,路程为3m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对应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一个时刻。 例题4: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是一位公认的“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记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高中物理选修3-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教案

8.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初步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 (2)掌握运用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熟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答有关简单问题。 (3)熟记盖·吕萨克定律及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用它来解答气体等压变化的有关问题。 2.通过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盖·吕萨克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用实验验证盖·吕萨克定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来验证成正比关系的物理定律的一种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学阶段解答气体问题所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2.对“理想气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一概念对中学生来讲十分抽象,而且在本节只能从宏观现象对“理想气体”给出初步概念定义,只有到后两节从微观的气体分子动理论方面才能对“理想气体”给予进一步的论述。 另外在推导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中用状态参量来表示气体状态的变化也很抽象,学生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三、教具 1.气体定律实验器、烧杯、温度计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玻意耳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查理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变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即这两个定律都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中都有一个参量不变,而另外两个参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若三个状态参量都发生变化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理想气体”概念的教学 设问: (1)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即它们是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还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来的?答案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的。 (2)这两个定律是在什么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老师引导学生知道是在温度不太低(与常温比较)和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的条件得出的。 老师讲解:在初中我们就学过使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这就是说,当温度足够低或压强足够大时,任何气体都被液化了,当然也不遵循反映气体状态变化的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了。而且实验事实也证明:在较低温度或较大压强下,气体即使未被液化,它们的实验数据也与玻意耳定律或查理定律计算出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5

(完整版)2017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及解答

2017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 本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包括六大题,第一、二大题为单项选择题,第三大题为多项选择题,第四大题为填空题,第五大题为实验题,第六大题为计算题。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指定的位置上。 2.第一、第二和第三大题的作答必须用2B 铅笔涂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需要更改时,必须将原选项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第四、第五和第六大题的作答必须用蓝色或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作图可用铅笔). 3.第30、31、32、33题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而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中,不能得分。有关物理量的数值计算问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分,每小題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逸出,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取决于入射光的( )A , (A )频率 (B )强度 (C )照射时间 (D )光子数目 2.下图为红光或紫光通过双缝或单缝所呈现的图样,则( )B , (A )甲为紫光 的干涉图样 (B )乙为紫光的干涉图样 (C )丙为红光的干涉图样 (D )丁为红光的干涉图样 3.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现象是( )C , (A )电离现象 (B )光电效应现象 (C )天然放射现象 (D )α粒子散射现象 4.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 )B , (A )“光子说”本质就是牛顿的“微粒说” (B )光的波长越大,光子的能量越小 (C )一束单色光的能量可以连续变化 (D )只有光子数很多时,光才具有粒子性 5.在轧制钢板时需要动态地监测钢板厚度,其检测装 置由放射源、探测器等构成,如图所示。该装置中探测器接收到的是( )D , (A )X 射线 (B )α射线 (C )β射线 (D )γ射线 6.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50N ,分力F 1的方向与合力F 的方向成30?角,分力F 2的大小为30N 。则( )C , (A )F 1的大小是唯一的 (B )F 2的方向是唯一的 (C )F 2有两个可能的方向 (D )F 2可取任意方向 7.如图,低电位报警器由两个基本的门电路与蜂鸣器组成,该报警器只有当输入电压过低时蜂鸣器才会发出警报。其中( )B , (A )甲是“与”门,乙是“非”门 (B )甲是“或”门,乙是“非”门 (C )甲是“与”门,乙是“或”门 (A ) (B ) ( C ) ( D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心得体会,对如何开展好实验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论述了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心得 物理知识的掌握需要建立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实验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等各类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物理实验教学注意的几点问题 首先,学生每次实验,要进行全面预习,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充分估计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订出实验操作步骤,尽量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在预习好的基础上进行正式操作实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失败,并引导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教师要评定每项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完成的数量、质量打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2)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更广博的知识,促使学生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

(3)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培养学生爱探索的习惯。 二、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重视并搞好物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课题、实验原理、仪器用品、方法步骤、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结论等各个实验程序中,设疑、质疑、解疑能活跃学生思维,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创新思维品质和习惯。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要重视探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思路,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问题。 (3)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①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多媒体电教设备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循序渐进,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加强实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因为物理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普遍存在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多加强运用这方面的分析。 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要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达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知识网的目的。 三、物理实验的探究性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应该采用科学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构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以及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有效感知和理解物理规律,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完成探究的过程中,要经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2篇)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初步理解“理想气体”的概念。 (2)掌握运用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熟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答有关简单问题。 (3)熟记盖·吕萨克定律及数学表达式,并能正确用它来解答气体等压变化的有关问题。 2.通过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导盖·吕萨克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用实验验证盖·吕萨克定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用实验来验证成正比关系的物理定律的一种方法,并对学生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它不仅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还是中学阶段解答气体问题所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2.对“理想气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这一概念对中学生来讲十分抽象,而且在本节只能从宏观现象对“理想气体”给出初步概念定义,只有到后两节从微观的气体分子动理论方面才能对“理想气体”给予进一步的论述。另外在推导气体状态方程的过程中用状态参量来表示气体状态的变化也很抽象,学生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三、教具 1.气体定律实验器、烧杯、温度计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玻意耳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而查理定律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变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即这两个定律都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的体积、压强、温度三个状态参量中都有一个参量不变,而另外两个参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若三个状态参量都发生变化时,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理想气体”概念的教学 设问: (1)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即它们是物理理论推导出来的还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来的?答案是:由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的。 (2)这两个定律是在什么条件下通过实验得到的?老师引导学生知道是在温度不太低(与常温比较)和压强不太大(与大气压强相比)的条件得出的。 老师讲解:在初中我们就学过使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液化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这就是说,当温度足够低或压强足够大时,任何气体都被液化了,当然也不遵循反映气体状态变化的玻意耳定律和查理定律了。而且实验事实也证明:在较低温度或较大压强下,气体即使未被液化,它们的实验数据也与玻意耳定律或查理定律计算出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P (×1.013×105Pa) pV值(×1.013×105PaL) H 2 N 2 O 2 空 气 1 1 .000 1 .000 1 .000 1 .000 100 1 .0690 .9941 .9265 .9730 200 1 .1380 1 .0483 .9140 1 .0100 500 1 .3565 1 .3900 1 .1560 1 .3400 1000 1211

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物理实验操作考试(完整版)

2012年学业水平考试 物理实验操作考试 一、操作实验 传统实验:DIS实验: 实验1: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实验4:用DIS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2:多用表的使用实验5:用DIS测平均速度 实验3: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6:用DIS测加速度 实验8:用DIS研究通电螺线管内磁感应强度 实验7:用DIS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二:分组: 小组实验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实验仪器设备的初设状态 A组 实验一: 用DIS研究 通电螺线管 内的磁感应 强度 长螺线管1个,稳压电源1个, 滑动变阻器1个,导线3根,计算 机1台,数据采集器1个,磁传感 器(整个探管上至少标有10个等 间距刻度)1个,相应的连接线。 (1)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磁传感器三者 已连接; (2)计算机显示本实验的界面; (3)长螺线管、稳压电源、滑动变阻器三 者已连接。 实验二: 互成角度的 共点力的合 成 图板1块,图钉4只,橡皮筋1根 (附有2个小绳圈),弹簧测力计2 个,带刻度的三角板1副。 (1)在图板上固定实验用纸; (2)橡皮筋的一端已用图钉固定在“参考 固定点”上(根据橡皮筋的长度可适当调整 固定点的位置); (3)一个弹簧测力计指针设置于非零位置。 B组 实验一: 用DIS研究 气体的压强 与体积的关 系 注射器1个,计算机1台,数据采 集器1个,压强传感器1个,相应 的连接线。 (1)在大气压下,将注射器的活塞定在约 12mL的位置; (2)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压强传感器与 注射器四者已连接; (3)监考教师依次输入12mL、11mL、 10mL、9mL四个体积值,并采集对应的压 强值; (4)计算机显示本实验界面(已含四组数 据)。 实验二: 多用表的使 用 多用表(建议用MF30型)1个,1 号碱性干电池2节(装在电池盒内 组成串联电池组),定值电阻(10 欧,电阻值用橡皮胶布贴盖)1个, 导线4根(其中2根导线带鳄鱼 夹)。 (1)电池、电键和定值电阻已按图连接; (2)断口处的导线均带鳄鱼夹(便于和多 用表表笔连接),并夹在一起。

[探究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

[[探究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 课题:探究欧姆定律 白丽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活动中的协作精神。 【重点】 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 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器材: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定值电阻变阻器、开关、小灯泡、学生24人一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和滑动变阻器,通过课本P54“活动3”知道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可改变灯泡的电流,下

面我们再通过实验回顾一下在这个活动中变阻器是怎样改变灯泡的电流的。 演示实验组装一电路,电源为学生电源,闭合开关,滑动变阻器片,使灯泡发生明暗变化。 问: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后,为何能改变通过灯泡的电流? 有没有其他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由以上两问可知,电压和电阻都影响通过电路、电流,是不是知道电压和电阻的变化就可以判断电流的变化呢? 如果电路两端的电压增高,电路中电阻也增大,电路中电流如何变化? 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由学生讨论第问的答案,从而提出探究的问题“一段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与假设 由于小组讨论作出猜想与假设,并说出自己的根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设计实验。 温馨提示: 研究电流I与电压U之间关系时:

①是否应该保持电阻不变? ②怎样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 ③实验中用到哪些器材?各器材如何使用? ④如何设计电路? 研究电流I与电阻R之间的关系? ①是否应该保持电压不变?你用什么方法? ②怎样改变电阻? ③实验中用到哪些器材?各器材如何使用? ④如何设计电路? 设计完毕,将学生设计的电路图用大屏幕展示,由学生简述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多种简述方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先由学生回答一下连接电路中注意的事项,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5、分析和论证 展示学生的测量数据,并由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然后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得出: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此结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早在19世纪初就得出来了,为纪念他的贡献,这个结论就被称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欧姆得出这个结论是不是也像我们这么容易呢?请阅读课本P59“信息浏览”。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鲁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 含模块综合测试题,共6套 阶段验收评估(一)运动的描述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6~8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得6分,选不全得3分,选错不得分) 1.2015年11月18日,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在实战中使用了最新的X-101巡航导弹对叙利亚进行了轰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析该导弹的形状时,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B.研究该导弹的飞行时间时,不可以把它看成质点 C.研究该导弹滑行过程中经过某标示物的时间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D.分析该导弹在空中的飞行轨迹时,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解析:选C分析该导弹的形状时,其大小和形状不能被忽略,A错误;研究该导弹的飞行时间时,导弹的大小远小于飞行距离,可以把它看成质点,B错误;研究该导弹滑行过程中经过某标示物的时间时,导弹的长度即为位移的大小,不能忽略,故不能把它看成质点,C正确;分析该导弹在空中的轨迹时,导弹的大小可以忽略,可以把它看成质点,D错误。 2.一个人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1所示,则在这几种情况下,该人的() 图1 A.运动轨迹一样B.路程相同 C.位置变化不同D.位移相同 解析:选D在题中所述的三种情况中,人的运动轨迹不同,路程也不同,但人的始末位臵相同,故位移相同,即位臵变化相同,选项D正确。 3.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 Δt可知() A.加速度a与速度的变化Δv成正比B.加速度a与时间Δt成反比

C .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相同 D.Δv Δt 叫速度的变化率,它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析:选D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知,加速度a 等于Δv 与Δt 的比值,当Δv 一定时,加速度 a 与时间的变化量Δt 成反比,当Δt 一定时,加速度a 与速度的变化量Δv 成正比,故选项A 、B 均错;加速度a 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 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无关,选项C 错误;Δv Δt 是速度变化量与时间变 化量的比值,反映了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选项D 正确。 4.如图2所示,F1赛车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运动。F1赛车不仅加速快,而且有很强的制动特性,可以在1.9 s 内从200 km/h 减速到0,则其制动加速度大小约为( ) 图2 A .10 m/s 2 B .20 m/s 2 C .30 m/s 2 D .40 m/s 2 解析:选C 其制动加速度a =Δv t =0-200× 1 3.61.9 m/s 2≈-29.2 m/s 2,即制动加速度的大小约为30 m/s 2, C 正确。 5.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沿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度为v 1,下山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A.v 1+v 22 v 1+v 22 B.v 1-v 22 v 1-v 22 C .0 v 1-v 2 v 1+v 2 D .0 2v 1v 2 v 1+v 2 解析:选D 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s =0,平均速度v -=s t =0,由于此人往返一次的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设单程为s ,则平均速率v - ′=s +s t 1+t 2=2s s v 1+s v 2 =2v 1v 2v 1+v 2 ,所以D 项正确。 6.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 ,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 ,可知( ) A .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 .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 .这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 .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 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解析:选ACD 速度是矢量,其正负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