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领导体制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的主人地位;二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

1.领导体制改革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治本之策。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家长制和搞特权、特殊化等现象。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重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2.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需要和切实保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领导体制改革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是对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改革既然是对存有弊端的原有领导体制的革命,而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那么这种改革的性质就必然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改变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长期发展起来的那一套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模式,建立起适合于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合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的新型领导体制。

(三)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住务非常繁重复杂,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之外,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2.适当下放权力,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

3.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5.加强领导制度建设,使领导工作走上按制度办事的轨道。

(四)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途径

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渐进地发展。既不能囿于阻力而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而盲动冒进,而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在具体途径的选择上,注意下述问题:

1.注意改革方案的科学论证和试验。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有些问题,中央在原则上决定以后,还要经过试点,取得经验。

2.从领导职能界定入手进行领导体制改革。进行领导体制改革,固然要精简机构和人员,但机构是职能的载体,职能是机构的灵魂。领导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的调整、职责分工的明确、领导关系的理顺和人员编制的确定,是一个系统工程,都要以领导职能为基础和前提。

3.把领导体制的改革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进行领导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快立法工作,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并使之逐步完善。要树立法律和制度的权威,增强其约束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第四章领导体制

第四章领导体制 经管教学部丰云 [学习目标]: 1.界定领导体制的含义; 2.了解领导体制的演进历史; 3. 比较各种类型领导体制的特点及优缺点; 4.阐述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方向及难点; 5. 讨论分析我国领导体制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对策。 [自学提示]: 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的载体,也是领导者借以开展工作的舞台,同时又是充分发挥领导的功能、提高领导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领导体制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到领导活动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把握领导体制的含义、内容、作用、演变历史是理解不同类型的领导体制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领导体制的现状与弊端,改革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前提。 一、领导体制概述 (一)领导体制的含义 1. 体制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2. 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指领导系统中的上下左右之间权力划分和机构组织设置及领导工作制度。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领导体制是一种权力划分机制 它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划分领导权的问题。实际上,领导权的合理、科学分配是领导科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领导权的科学分配有三个方面的检验标准:一是权利和责任是否一致。二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明确。三是权利和责任的划分要科学。 (2)领导体制是一种组织体系 领导体制的组织体系在工作中起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 (3)领导体制是一种制度安排 领导体制是领导功能的制度化表现形式,是以领导权为中心内容,以实现特定组织的管理目标为主要职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或制度设置。

(二)领导体制的内容 领导体制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组织结构,指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即各级各类领导机关的地位作用;二是领导的层次与跨度,即领导机关的组织制度或者说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三是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四是领导机关的决策方式和指挥、监督方式等。 1.领导机关的组成要素 领导体制内部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领导组织内部是各个基本要素的构成的。任何一个领导机关都是由若干不同性质和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系统。 现代领导机关的组成一般有五个要素。 (1)决策中心 决策中心是一个领导机关的灵魂,包括党委会、行政领导办公会等。 一个领导机关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否则政出多门,就不能有好的行政效率。 (2)信息反馈机构 信息反馈机构运用一切可能和必要的手段,搜集、筛选、整理各种数据、资料、情况,反映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和决策的执行情况,供决策机构参考。 信息反馈机构应具有反应灵活、及时、准确的特点。 (3)咨询参谋机构 咨询机构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决策用的信息和各种方案,供领导者决策服务,是决策中心的参谋部。 我国设立的顾问机构、各种政策研究机构、各种研究中心等都属于这一类。 (4)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的任务是执行决策中心的各项决定。 (5)监督系统 监督系统的任务是根据决策对执行系统实行监督,以保证决策、指令执行的准确无误。 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司法机构、审计部门等都属于监督机构。 2.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 领导机关的结构方式,即领导机关内部、领导机关与领导机关之间都有一种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的存在方式。 领导者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往往需要委托一定数量的下属为其分担管理工作。 委托的结果是领导者减少了必须直接处理的业务工作量,但同时又产生了领导的纵向幅度与横向幅度的问题。 对于一个规模固定的领导机构来说,领导的幅度和层级是成反比例的关系,每一个领导者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下属的等级层次就越少。

浅析当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

浅析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中的官僚制理性精神 事例: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朝代众多。有着很长的官僚制历史渊源。历朝历代都对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特别重视。但是在众多的朝代中,无一例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传统权力和超凡权利比法定权利更具有影响力。即使到了近代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的官僚制也依旧如此。虽然中华民国时期提倡三权分利,依法统治,依法办事。但是在实际地行政管理现实中依旧是人性大于法制,人情管理的成分远远多于理性管理。这违背了现代官僚制最基本的理性特征。现代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越来越加快,行政法制化改革的深度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微。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公共行政法制化越来越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和现在人们对“官僚”一词的含义理解不同。【1】它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位特征,以社会管理为目标的组织形式。韦伯通过区分三种权威模式,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合理合法型权威来论证自己的官僚制理论中具有相当的理性因素。 官僚制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摩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呢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的进行。【2】 官僚制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其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就是理性,概括地说,官僚制拥有的理性精神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组织效率的追求。第二,非人格化的组织管理。第三法制精神。 在现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充分的吸收了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越来越理性化和高效率。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行政组织是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缺乏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而先天拥有的各种理性精神。如自由契约精神、法制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等。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行政体制显然早已不适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是中国共产党充分的吸收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理性因素,理性精神,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管理制度,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发展。 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中国的行政组织的发展出现了止步不前的状况。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但中国的行政组织改革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90年代的行政体制缺乏合理的职类分类和职能分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比较低,讲门第、拉关系等缺点逐渐暴露出来;重人治,轻法治、重身份,轻契约的感性精神占据了官僚制中理性精神成长的空间;行政管理“以身份取向”凌驾于“成绩取向”之上,官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领导的基础.doc

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领导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整体效能的中心环节。行政体制的科学化,是实现科学领导,保证领导者有效行使管理职能的关键。建国以来,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从创建、建立、调整、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体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领导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改革。当前行政领导体制改革,本人认为应注重科学化、民主化,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行政领导体制。 一、合理划分事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我们进行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划分事权是重要一环。 首先,合理划分事权是转变经济体制的需要。解放以后,为确保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巩固已夺取的革命政权,我国针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现状,实行了计划经济。这在我国解放后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对集中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工业基础,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计划经济从内在要求上需要有高度集权来保证,因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随着经济发展,生产社会化、贸易全球化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经济也逐步进入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社会总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解决,社会生产的方式有较大转变。原有的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讲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央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关系必须要改变,从而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

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校长负责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1995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从法律上确立了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和内容 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明确校长在学校的法人代表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责任,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校长应具有以下权力:(1)决策指挥权。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校长有权对本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进行决策和统一指挥。(2)干部任免权。在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与学校党组织共同考察、讨论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职责,可提名、任免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经党组织讨论研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3)学校改革权。校长有权根据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等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但改革方案和措施需经过学校党组织的讨论,并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由校长组织实施。(4)教职工奖惩权。校长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对教职工进行奖惩。对教职工的重大奖励或行政处分需听取学校党组织和工会的意见,按有关规定,报上级教育部门批准。(5)经费和固定资产使用权。校长有权按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合理支配、使用教学经费、校舍和仪器设备。保证校长实施以上权力,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前提。 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积极作用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是管理学校的责任及相应的职权集于校长一身,有利于学校行政工作的统一指挥,有利于建立层层负责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人浮于事、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效率低下的状况,从而提高学校行政工作的效能。 实行校长负责制,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由校长主持,按照程序进行科学论证,提出决策方案,经校长办公

《行政领导学》名词解释题及答案1——12章

第一章导论 1、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合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和方法。 5、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得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 1、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性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客观条件。 3、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进行决策,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可分为三种:一是柔性授权,二是模糊授权,三是惰性授权。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领导体制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的主人地位;二是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 1.领导体制改革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治本之策。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家长制和搞特权、特殊化等现象。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重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2.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需要和切实保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领导体制改革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领导体制的改革是对领导体制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管理体制、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领导体制改革既然是对存有弊端的原有领导体制的革命,而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那么这种改革的性质就必然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领导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改变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长期发展起来的那一套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模式,建立起适合于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合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需要的新型领导体制。

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中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分析 摘要 政府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行政改革中的政府制度创新的路径作了理性思考,指出政府制度创新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指明效率、民主与公正的价值诉求是政府制度创新的价值诉求、政府制度创新为我国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显示出光明的前景。 关键字:行政改革,制度创新,政府制度创新

中国政府如何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把握政府改革的发展路向,关键在于创新。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行政改革,是一个政府管理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在政府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较人进展。当前,在我国政府加人WTO后,进一步从制度创新视角对政府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无疑刘一深化当前的公共行政改革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行政改革的战略定位 一般认为,中国改革战略系统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上下两个结构,但由于既有的改革基本上循于经济主导模式,形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先导,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发展序列,这就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时间落差和进度落差,这两大落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拉大,政治体制的不适应性也日渐积累,从而引发了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重困境,并且相互激化。对此,邓小平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就在政治体制改革进退维谷而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三大体制改革的思路。而当“行政体制改革的诉求被提出后,它就同时承担起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双重任务: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某些弊端,巩固新的经济基础”,由此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启动的共同要求,处于中国体制改革逻辑发展全程的结合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根据政治——行政“两分法”的基本理论假设,政治体制改革导向权力利益分配和公平与民主诉求,而行政改革导向责任和效率,可以改善政府成本——效益关系(紧缩编制、转换职能、澄清吏治、提高效率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同时避免政治体制改革可能造成的超前政治参与等“转型问题”,从而保证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两个方面兼顾。而且,虽然从法理上讲,中国“议行合一”的国家政权体制决定

行政领导学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行政领导学 1、行政领导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了解] 答:从一般意义上说,行政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是行政领导活动特有的矛盾、特点与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也就是指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 二是行政领导活动的结构,包括行政领导活动赖以展开的体制与组织形式,行政领导环境与文化,行政领导关系。 三是行政领导活动的过程,行政领导决策,行政领导选才用人,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方法与艺术。 四是行政领导未来发展的趋势性研究,包括行政领导效能与发展,行政领导与电子政务。 研究行政领导学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生理研究方法,心理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等。 2、行政领导权力的作用。[掌握] 答:从行政领导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来看,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政治统治 治的工具,因此,政府的任何行政领导权力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服务的。二是政府的任何行政领导权力都是从统治阶级或全体人民的“政 治意志”转换而来的。 (二)调节政府职能的平衡 ,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社会职能分工 的体现。政府的行政领导权力除了具有政治统治的作用外,还具有管理社 会、服务社会和平衡社会职能的作用。而调节政府职能平衡,始终是政府行 政权力其他作用赖以存在的基础。 (三)优化行政领导权力本身结构 (四)解决治理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理社会问题,是基于它管理社会的职能,而这一职能的 实现,是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来保证的,它为稳定社会的需要所决定。 化发展、人的素质发展,在上述每一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权力始 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3、领导权力的制约。[掌握] 答:行政领导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行政领导权力的限 制与约束。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权力制约关系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权力才能形成,单独的权力无法形成制约。其次,权力制约关系是横 向的,各种权力的地位是平等的或同层次的,而不存在隶属关系。最后, 权力制约的关系是双向的,各种权力之间的限制与约束是双向的。行政领 导权力制约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权力制约主体活动的独立性;权力制 约对象活动的公开性;权力制约关系的对等性;权力制约手段的强制性; 权力制约机构的协调性。领导权力制约的基本功能是对权力正常运行的肯 定和保护,是对权力偏离轨道的防范与矫正,是对权力的补充与完善。它 具体体现为权力制约的导向功能、保障功能、防范功能、矫正功能、惩戒 功能、调整功能。要对行政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完善合 理的制约机制,主要体现为三种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权力制约机制,以 权力制约权力;道德制约机制,以道德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机制,以权利 制约权力。 4、行政领导文化的功能。[掌握] 答:行政领导文化的功能:①内化功能,a、为个体行为提供理性支持, 提供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b、决定个体行政活动的动机和热 情。②维持功能,有助于建立和保持稳定、有序的领导环境,对于保证 领导活动的健康运转和行政组织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③调适功能:a、 在领导活动中调节个体行为;b、在领导活动中催发个体行为;c、在领导 活动中帮助个体克服挫折。 5、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熟悉]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集权制 与分权制,根据行政领导系统中各层级领导机关与领导者职责 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集权制与 分权制。(2)一长制与委员会制,根据行政领导机关中最高决 策者人数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制划分为一长制和委员会 制。(3)完整制与分离制,根据上级行政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 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行政领导体 制划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4)层级制与职能制,根据行政组 织系统内部各机构的职责权限的性质与范围的不同,可以将行 政领导体制划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 6、中国领导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结合现实情况论述中国领导 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掌握] 答: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主要弊端:(1)权力过分集中。(2) 组织结构的设置不科学。(3)行政领导法规的缺失。我国行政 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1)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原则。(2)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3)效 能与效率原则。(4)统一原则。(5)精简原则。(6)权责相称 原则。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内容:(1)按照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理清政府职能。(2) 按照统一、精简的原则构建政府的组织结构,精简机构。(3) 按照权责相称原则确定职权体系,理顺职权关系。(4)按照政 企分开、两权分离原则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实行政企分开。 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的建议:(1)实现行政领导权力划分的 科学化。(2)建立合理的政府组织机构,实现行政领导机构设 置和人员编制的法制化及其运行活动的程序化。(3)建立高素 质专业化的政府公务员队伍。(4)实现行政领导行为方式、方 法及手段的现代化。(5)努力树立良好的政府领导形象。(34-36 页) 7、行政领导关系中领导者角色的特征。[熟悉] 答:领导角色的特征:1、导向性,领导角色的主要特征是 率领和引导下属朝着一定目标前进,即发挥导向性作用;2、服 务性,领导角色的服务性特征,不仅要求领导者全心全意为本 群体成员服务,而且要求领导者通过为下属完成任务创造有利 条件来实施领导;3、感染性,领导者的领导效力,不仅取决于 权力的运用、才智的发挥,而且领导者的一些习惯、嗜好也会 在群众中产生很大影响。领导角色的感染特征,一方面要求领 导者必须敏于行、镇于行、善于行;另一方面也要求领导者时 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索质,借以形成自己的人格凝聚力、渗透力、 组合力和向心力。4、非我性,领导者要想胜任领导角色,必须 首先完成自我的超越。领导角色要求他在才能、气质、作风等 方面,都必须超过以往的“自我”,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对领导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做出科学的反应。5、多重性,领导角 色的本身,是一个“角色丛”:当他与下属成员发生联系时,他 的角色是“领导”;当他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联系时,他的角色 是“公民”;当他与上级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被领导者”。 每种角色对领导者都有着为社会心理所接受的独特的规范要 求。10、行政领导关系与行政领导体制的关系。 8、行政领导关系与行政领导体制的关系[掌握] 答:行政领导关系与行政领导体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 方面,行政领导关系不受行政领导体制的影响而在各种体制下 普遍存在并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行政领导关系又常常在成熟 的行政领导体制下受到基本的框定,反过来,行政领导体制也 受到行政领导关系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行政领导关系是行 政领导体制的源头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领导关系的权威表现形 式。行政领导关系是解决很多领导问题的根本所在。 9、行政领导个体素质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熟悉] 答:行政领导个体素质的主要内容:一、政治素质。主要 体现在:1、政治理论;2、政治知识;3、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 4、政治理想与政治信念; 5、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 6、政治作 风;7、法律修养;8、政治阅历和政治经验;9、政治技能与艺 术。 二、道德素质。主要包括:1、事业心和使命感;2、进取 心;3、胸怀宽阔;4、公正;5、自身廉洁。 三、能力素质。主要包括:1、政治能力;2、科学决策能 力;3、选才用人能力。;4、计划规划能力;5、组织协调能力; 6、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7、控制与自控能力。; 8、应变与解 决复杂矛盾的能力;9、开拓与创新能力;10 、学习能力。 四、知识素质。主要包括:1、宽广的知识面;2、熟悉现 代管理知识;3、一般的科学知识;4、本职专业知识;5、丰富 的社会实践知识。 五、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1、乐观的情绪;2、坚 强的意志;3、广泛的兴趣;4、开朗的性格。 行政领导个体素质的作用:1、行政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 竞争力。二十一世纪竞争空前激烈,而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的竞争,更是领导人才的竞争,领导人才的素质高低关系到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及我国 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2、行政领导素质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领导力是在领导活 动中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所产生的作用和结果的叠加。而要达 成既定目标,优化并提高领导力,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优秀 的领导素质,如树立先进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渊博的学识,以 及娴熟的领导艺术等。 3、行政领导素质是形成优化高效领导班子的基础。集体领 导是现代领导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规律,任何领导集体 都是由若干领导者个人组成的,只有个体的领导素质达到良好 状态并在个体之间形成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集体 的整体优化高效。 10、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掌握] 答: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1、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 智能结构。(1)年龄结构,是指一个行政领导群体中不同年龄 成员的比例构成及相互关系。(2)知识结构,是指在一个行政 领导群体中,不同知识积累和背景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状态。 (3)智能结构,是指一个行政领导群体中,不同智能优势的人 才个体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2、心理素质结构,主要是指 一个行政领导群体中,不同气氛、性格的成员的构成比例及相 互关系。(1)气质,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 征,也是人在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关 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综合特征。(2)性格,是 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也就是一 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行政领导群 体的心理素质结构应当是成员在气质和性格上能够互补的合理 结构群体。 11、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熟悉] 答:这是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提出的一种领导方式理论,又 称俄亥俄模式。他们从两个维度即“关心人”(关怀维度)和“关 心组织”(结构维度)研究领导行为。1、“关心人”的领导方式, 是指领导者注重与下属建立互相信任的人际关系,尊重下属的 意见,鼓励和支持下属的工作,关心下属的生活等等。2、“抓 组织”的领导方式,就是以工作为中心,指领导者注重工作的 组织和计划,明确规定员工的工作职责,建立明确的组织形态、 信息沟通渠道、工作目标以及工作程序方法等等。 关心人和关心组织虽然是互相独立的两种领导行为维度, 但领导功能的两个维度并不互相排斥,它们可以任意搭配。 12、理性决策模型、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渐进理性决策模型。[掌握]87-89 页 答:理性决策模型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人”的假设的影响,认 为决策者应该具备绝对的理性,拥有完备的知识和掌握充分的决策信息, 能够设计所以的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的决策后果从而求得最优方案。它的 基本内容是:1、决策者面临一个既定的问题;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定的各 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并且按重要性排序;3、决策者能,寻找到 所有的决策方案;决策者能准确预测每个方案的后果并按优劣排序;4、决 策者能正确地选择最优方案,从理想的角度来看,理性决策模型的确很科 学,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理性决策模 型并不能确保以纯理性的方式来进行决策,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限制决 策的主要障碍,帮助决策者更为清晰地回应决策环境的限制。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对传统的理性决策 模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模型。西蒙认为,现实 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的价值取 向和目标是多元性的,由于每一项决策的制定,都要受到决策者主观条件 和特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与限制,因此经常处于变动状态而且表现出冲突 特征。西蒙认为,决策不可能达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而只能在现实中追 求有限理性,他提出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佳原则,并认为决策研究不仅应注 重结果,更应往重过程,并提出决策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 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 渐进决策模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针对传统理 性决策模型的缺陷,建立了一套有特色的渐进决策模型,其特点是:摸着石 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渐进主义,积小变为大变,稳中求变。推行渐进 决策的原因是:现实政治是渐进的,很难有大的变革; 技术上的困难及现行 政策的巨额成本决定决策是渐进的。林德布洛姆认为政府决策目标是逐渐 明确的,是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决策过程中,把现有的 方案同以往的政策进行比较,然后不断地对决策进行补充和修改。渐进决 策的过程实际是不断地摸索和实验、不断地学习和反馈、不断地协调和调 节的一个稳健的连续决策过程。渐进模型要求政府在制订政策的时候不要 好大喜功,在决策目标尚未明确之前,先制定和实施与现实政策能够连续 的大致方案,然后在摸索前进的实施过程中逐渐明确目标。这一模型一方 面具有灵活性和现实可行性,但同时又失之于保守性,不适应剧烈变革的 社会。 13、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程序及主要方法。[掌握] 答: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发现问题。(2) 确立目标。(3)拟定方案。(4)分析、评估与优选。(5)决策的实施与反 馈。现代行政领导决策的主要方法有:1、头脑风暴法:在会上可以自由畅 想随心所欲地发言,不受限制;无批评原则,对他人的任何发言、见解和意 见不做反驳和否定的判断; 欢迎与会者杨所欲言,多提意见或建议,多多 益善; 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广开言路,以便集思广益; 与 会人员地位相同不分尊卑,有同等的发言权; 禁止会上私下交谈,以防止 受他人的意见相左,破坏个人独立性。2、德尔斐法:有如下特点,(1)意 见具有独立性。(2)匿名性。(3)多轮反馈沟通。(4)预测结果的量化特 征。3、鱼缸法:鱼缸法是一种通过领导者宏观智能结构效应的发挥来进行 决策的方法。运用这个方法时,所有决策人员围成一个圆圈,通过某个中 心人物同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来进行决策。因其形似鱼缸,故得名“鱼缸 法”。4、模拟决策法:模拟决策法是人们为取得对某种客观事物的准确认 识,通过建立一个与所番要研究和领导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似的模 型,即同态模型,然后运行该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模拟运行结果 进行评价、分析和优选,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5、决策树法:“决策 树”法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树状图一般由决策点(常用方块 表示)、方案枝(常用细线表示,一个方案枝代表一个方案)、状态结点(常用 圆点表示)、概率枝(常用细线表示,每条概率枝代表丫~种自然状态)、结果 点(收益值或损失值)几个关键部分组成。决策树分析步骤为:(1)绘制决 策树图;(2)计算收益期待值;(3)修枝。

《行政领导学》练习题(按题型整理)

根据上级领导机关对下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挥、控制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将领导体制划分为( B完整制与分离制)。 A. 集权制与分权制 B. 完整制与分离制 C. 层次制与职能制 D. 一长制与委员会制 2. 人力资源区别于物质资源的根本所在是由于它的( D 能动性)。 A. 开发性 B. 增值性 C. 时效性 D. 能动性 3. 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宜采用(A. 直线式)组织结构。 A. 直线式 B. 职能式 C. 混合式 D. 矩阵式 4. 从长远来看,在综合国力中起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力和(C. 领导力)。 A. 经济力 B. 外交力 C. 领导力 D. 军事力 5. 被公认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 舒尔茨)。 A. 舒尔茨 B. 丹尼森

C. 杜拉克 D. 贝克尔 6. 提出期望理论的是( D. 弗洛姆)。 A. 马斯洛 B. 赫茨伯格 C. 弗洛伊德 D. 弗洛姆 7. 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B. 气质)。 A. 性格 B. 气质 C. 素质 D. 道德 8. 通过指挥渠道来协调组织内部的关系属于( B. 纵向协调)。 A. 内部协调 B. 纵向协调 C. 上行协调 D. 下行协调 9. 封建制领导效能理论注重对( A. 领导者个人特质)的研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A. 领导者个人特质 B. 领导者 C. 领导组织 D. 领导效益 10. ( C.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A. 原始社会 B. 转型社会

C. 现代社会 D. 传统社会 11. 运用同态模型的原理进行决策的方法是(D. 模拟决策法)。 A. 头脑风暴法 B. 鱼缸法 C. 德尔斐法 D. 模拟决策法 12. ( C. 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是反映领导者能力和领导活动成效 的综合性指标。 A. 领导目标 B. 领导效果 C. 领导效能 D. 领导效率 13. 在伯恩斯编制的测量超越型领导的问卷MLQ(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中,超越型领导包括三个子维度,分别是领导魅力、个性化关怀和(C. 智能激发)。 A. 良好的沟通 B. 协作精神 C. 智能激发 D. 动机激励 14. 在领导生态系统中,领导者、被领导者与领导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其中领导活动的基本关系是(B.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A. 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作用 B.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