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同步扩大的局面,使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我们要看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由于连续5年发行特种国债,我国财政的国债依存度呈现较高水平,财政赤字率基本上是逐年提高,2002年已达到了国际上认定的欧盟的警戒标准赤字率,即3%。尽管有分析认为我国连年的赤字并未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但当债务规模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远期的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国债累计余额计算公式如下:

t年国债累积余额=(t-1)年国债累积余额+t年国债发行规模-t年国债还本付息额

因此,财政赤字、中央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收入与国债累积余额、国债规模、国债还本付息额分别都是线性相关的。

事实上,与发行规模最直接相关的是国债余额。债务余额是发行者在一个会计年度终了时的总负债额,它反映发行者在一定时点上当年和历年从社会融人并正在使用的尚未偿还的债务规模。存量规模的形成与每个年度的发行规模和债务流动量紧密相关。存量具有刚性,增量具有弹性,因而年度发行规模受制于债务余额。

历年国债的还本付息额与国债的发行规模呈同方向变动关系。由于我国的财政状况仍未出现根本好转,所以,日益增长的债务规模加大了财政的偿还负担,特别是1994年以后,国家规定只能以举借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使发新债还旧债成为推动国债规模不断扩张的因素之一。

另外,考虑到国债的认购能力关系到国债能否顺利发行以及发行

的多少,而认购能力最终体现在社会资金的余缺状况上,我们再引入居民储蓄。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是推动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我国的居民储蓄现在已突破6亿大关,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潜在的资金条件:一方面,银行利率低于同期国债利率。银行储蓄利率1年期只有%,而国债3年期利率是%,5年期利率是%,而且国家比其他公司债券有更高的信用。与其存人银行,还不如购买国债。另一方面,国家有必要集中这6亿元社会闲置资金,把它用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所以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额的膨胀带动了我国国债规模的膨胀。

以上各因素相关关系如下图:

二、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多种因素的计量分析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实证性分析,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相关因素对国债的发行量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力度。

通过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理论分析,我们以国债发行规模为被

解释变量,引入相关经济因素: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国债累积余额、居民储蓄六个经济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量化分析。

(一)我们利用1979——2002年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因素的具体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详见表1)。利用输出结果得回归分析报告:

?Y

t= se=

t= (1)

2

R= 2R= F= df=17

其中,Y为国债发行规模,X1为国内生产总值,X2为中央财政支出,X3为中央财政收入,X4为国债还本付息,X5为国债累积余额,X6为居民储蓄。

由回归分析报告可看出,X2 X4 X6 的T统计量显著,而X1 X3 X5的T统计量很小,说明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收入、国债累积余额三个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模型的F统计量、可决系数2R和修正可决系数2R都很大,说明方程的总体拟合程度较好。经过经济意义检验并根据变量显著性和方程显著性的综合判断法可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因此,利用简单相关系数矩阵法作出判断,输出结果如下:

Y

X1

X2

X3

X4

X5

X6

可见模型存在高度线性相关。由于经济、社会资料大都为时间序列,这些序列都有随着时间增长的趋势,所以,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利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二)利用逐步回归法修正多重共线性

利用OLS方法逐一对国债发行规模的各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详见表2-7)

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从六个一元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

国债发行规模y对居民储蓄x6的拟合程度最好,即:

?Y

t=+ (2)

se=

t=

2

R= 2R= F= df=22

在此基础上,再逐一引入其他解释变量,重新做回归。

1、由于在(1)式中,中央财政支出X2的T值较大,说明中央

财政支出对国债发行规模存在显著影响,故首先引入中央财政支出

X2。(见表8)

回归分析报告如下:

?Y

t=++(3)

se=

t=

2

R= 2R= F= df=21

可见,模型的T统计量、F统计量均显著, 可决系数2R和修正

可决系数2R接近于1,因此,引入X2回归方程拟合程度依然好,保留X2。

2、在模型(3)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中央财政收入X3(见表9)

?Y

t=++

t=

2

R= 2R= F= df=20

由于X3的T统计量绝对值很小,同时结合经济意义,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因此,剔除中央财政收入X3。

3、在模型(3)中引入国内生产总值X1(见表10)

?Y

t=++

t=

2

R= 2R= F= df=21

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具体而言,国内生产总值越大,国债发行规模可以越大。而模型中X1的系数为负,经济意义检验不符合故舍去。

4、在模型(3)中引入国债还本付息X4(见表11)

?Y

t=+++(4)

se=

t=

2

R= 2R= F= df=21

从上面的回归方程看出,引入X4后,X4对X的影响显著,同时F统计量显著以及可决系数2R和修正可决系数2R更好。因此,保

留X4。

5、在模型(3)中引入国债累积余额x5(见表12)

?Y

t=+++

se=

t=

2

R= 2R= F= df=21

由于X5的T统计量很小,X5对Y的影响不显著,所以剔除变量国债累积余额X5。

6、在(4)式基础上引入其他解释变量回归,它们都对Y的影响不显著。所以,选择模型

?Y

t=+++

做进一步分析。

(三)对所采用的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由于存在样本数据的观测误差等诸多因素,对上述回归方程(4)进行异方差检验。

首先,利用图示法进行检验。

在回归方程输出框中点击resid保存残差,如图所示:

-150

-100-500501001500

200040006000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00

02

从图中看出,残差没有分布在-50到50的水平带内,说明异方差存在。

其次,用样本分段法对其进行检验:

将观测值按x2进行排序,将排列在中间的6个样本删除,首尾两段各留9个样,即分为1979-1987和1994-2002两段。 对1979-1987年9个样本进行回归,输出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5:28 Sample: 1979 1987 Included observations: 9

Variable

Coefficien 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2 X4 X6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21

e

∑=

对1994-2002年9个样本进行回归,输出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5:29 Sample: 1994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9

Variable

Coefficien 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2 X4 X6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22

e

∑=

0H :i u 为同方差性 1H :i u 为异方差性

21110.0522

22/()31316.08

17.0384065(5,5) 5.05/()

1837.97

e n k F F e

n k -==

=>=-∑∑

所以,拒绝0H ,回归方程存在异方差性。 最后,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异方差进行修正。

用残差平方的倒数即21/W e =(e=resid )作为权数,用OLS 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5:44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Weighting series: W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

C

X2

X4

X6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1191733.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Un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Durbin-Watson stat

?Y

t=+++

se=

t=

2

R= 2R= F=1191733 df=21

由此可见,修正后的模型减少了异方差性对模型的影响,提高了估计参数的精度。

(四)自相关检验

由于异方差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而自相关性也是随机误差现象,考虑到自相关较多地出现在时间序列数据中,为提高模型的拟合精度,对模型(4)进行自相关检验。

首先,利用自相关图示法进行检验

因为残差

e是随机误差t u的估计,所以在对模型参数估计后,

t

相应地计算出E ,有E 序列的图形来直观地判断t u 的自相关性。

-150

-100-50050

100150-150

-100-50050100150

E

E (-1)

由图形可见,图点呈散状分布,因此可判断,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

再利用D-W 检验做进一步检验

0H :ρ=0,即 t u 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1H :ρ≠0,即 t u 存在一阶自相

α= k '=3 l d = u d = d=

u d

所以,接受 0H ,(4)式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综上所述,对模型进行多方面的回归分析和检验、修正,最终

所采用的模型为?Y

t

=+++,即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中央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居民储蓄。 三、结论

通过实证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国债发行规模主要取决

于中央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额、居民储蓄。因此,要控制国债发行,首先就应当适当减少中央财政支出,控制国债还本付息额,并考虑居民储蓄等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从微观角度对国债发行规模进行分析的。从宏观层面来看,举借国债所带来国债规模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国债用以弥补财政赤字、调整国库出纳、调节货币流通、影响外汇收支、促进供求平衡时,它所发挥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所以,一定时期内一国债务的总规模不可能离开它所以被承担的来源和条件而独立存在。国债发行规模与偿债能力相适应,归根到底,是经济和国债相协调的问题。国债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承受能力越强。

同时,国债作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结合,是调节货币供应量,避免经济大的起伏的一个重要手段。确定国债发行规模时还必须与信贷规模相结合,避免出现互相挤占资金,抬高筹资成本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资金总量是一定的,用于购买国债的资金多了,信贷资金来源就少了,反之亦然。如果国债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来源不进行综合平衡,国债规模大了,信贷资金来源就缺乏保障,就会造成社会资金闲置和浪费,影响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影响生产发展,影响建设速度。

附:表1

年份国债发行规

模国内生产

总值

中央财政支出中央财政收

国债还本付息国债累积余额居民储蓄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3)》

《中国财政年鉴2003》

表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2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Variable Coefficien

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X1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4346506.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3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3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

C

X2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2026085.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4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3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

C

X3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1247448.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5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3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Variable Coefficien

t

C

X4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5848193.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6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4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Variable Coefficien

t

C

X5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2581795.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4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Variable Coefficien

t

C

X6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37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Variable Coefficien

t

C

X6

X2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9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45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

C

X6

X2

X3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10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4:46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Variable Coefficien

t

C

X6

X2

X1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11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5:54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Variable Coefficien

t

C

X2

X6

X4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表12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3/04 Time: 15:08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Variable Coefficien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t

C

X2

X6

X5

R-squared Mean dependent var Adjusted R-squared . dependent var

. of regression Akaike info

criterion

Sum squared resid Schwarz criterion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Durbin-Watson stat Prob(F-statistic)

最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三年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09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劳动力、投资、消费、经济增长、最小二乘法。 1.背景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的增长来计算。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拥有十

三亿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1978—2008年的31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增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和其相关的经济变量联系起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国经济增长变动趋势,以及重要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将得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体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预测与决策。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是有意义同时也是很必要的。 2.模型的建立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 )这个经济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用总就业人员数(1X )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X )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3X )去代表消费需求。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这里的被解释变量是,Y :国内生产总值, 与Y-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作为模型可能的解释变量,共计3个,它们分别为: 1X 代表社会就业人数, 2X 代表固定资产投资, 3X 代表消费价格指数,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期中作业

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 [摘要]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国债发行规模;计量分析 一、发行国债的目的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它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国债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弥补财政赤字 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加通过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名用之于名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

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3.筹建建设资金 国家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建设国债。如果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暂时的权益之计,那么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 对国家重点建设和基础产业进行必要的倾斜扶持则是发行国债的主要目的。建设资金的相对不足或短缺往往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在我国市场机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通过发行国债,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地发展。 5.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已逐渐演变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 素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广义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981年~1993年国债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1994年~2003年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政府要改善财政收支状况减少财政赤字来控制国债发行规模的快速增长关键词国债;发行规模;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一、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选择 现实经济中影响或决定国债规模的具体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国债的发行规模取决于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债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自然受到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还会受到社会资金总量的限制由于居

民投资者目前仍然是国债认购的主体居民储蓄会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小从国债自身的运作来看发行的新债有一部分要用于偿还旧债国债余额、国债的还本付息状况也是决定国债适度规模大小的因素为此我们将国债发行规模Dt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确定为国内生产总值GDPt财政赤字FDt财政收入FIt财政支出FEt居民储蓄St国债还本付息PDt上一期国债余额CBt-1 这里国债余额采用上一期数据是考虑到若采用本期数据本期国债余额CBt就包含了国债发行规模Dt国债发行规模Dt和本期国债余额CBt的关联度自然较高不利于找出国债发行规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 数据选取期间为1981年~2003年考虑到1994年以后

国债成为国家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资金来源为了分析出1994年前后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排序变化将数据分成两段第一段是1981年~1993年第二段是1994年~2003年其中国债余额来自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数据 由计算结果可知1981年~1993年各影响因素和国债发行规模综合关联度的排序为国债还本付息0.806>财政支出0.756>财政赤字0.742>财政收入0.729>国内生产总值0.674>国债余额0.641>居民储蓄0.5521994年~2003年各影响因素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的排序为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 上述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981年~199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一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还本付息、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这一时期由于财政赤字较低弥补赤字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当年国债部分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主要是用于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国债发行规模和国债还本付息、财政支出的关联度最高国债发行规模增长较慢1994年~2003年我国国债发行处于第二个模式其特点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4年《预算法》出台规定财政出现赤字不能向中央银

大学生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业不良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多,生源质量也发生了变化。在一些高等院校,因学生成绩不良而降级或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有日趋严重的倾向。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学业不良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某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业不良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与干预措施。 [关键词]学业不良影响因素对策 在高等院校,学业不良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学者俞国良认为,学习不良是可逆的,因为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依靠合适的教育训练可以加以改变。①当今,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引导与帮助成为当今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某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业不良学生的调查研究,对其出现学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剖析,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他们重新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为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业不良学生的概念界定 学业不良指学生智力正常,学习效果低,学业成绩未达到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所规定的及格标准的情况。②本研究所指的学业不良主要是智力正常而学业成绩落后于同辈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情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没有生理疾病,智商属于正常范畴且没有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第二,学习成绩排名靠后,在班级的成绩排名长期位于后5%;第三,期末考试出现三门及以上挂科情况,甚至因学业达不到学校最低要求而留级者。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某新建本科院校2010~2011学年度、2011~2012学年度206名因学业不良而降级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学习、生活情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设计了“学业不良学生调查问卷”与“学业不良学生调查访谈提纲”,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回收率为92%;访谈了90名学生,深度挖掘造成其学业不良的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1.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能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③调查发现,从生源地看,学业不良学生中有23.9%来自于农村家庭,76.1%来自于城市家庭;从家庭经济状况看,

国债发行机制.docx

国债发行机制 一、国债拍卖的参与者资格限制 我国对国债拍卖的参与者的资格限制比较严格,规定只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国债承购包销团成员,才分别有权参加财政部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的记账式国债拍卖①,包括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社会个人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凭证式国债,或向参与国债投标的承销商认购国债,不能直接参加国债投标。但是通过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国债发行比较成熟的国家,对于国债拍卖参与者的资格限制都比较宽松。以美国为例,美国任何居民、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向自营商购买国债,也可以直接向联邦储备银行购买;可以亲临购买,也可以邮购;可以参加竞争性投标,也可以参加非竞争性投标。事实上,从理论上讲,对参加国债拍卖的参与者设置较少的资格限制,可以扩大国债的需求量,从而降低国债的发行成本。 二、限制最高、最低投标量和投标价格 为进行必要的投标筛选,财政部在拍卖前通常不仅规定最低、最高投标量限额②,还经常会设定一定的投标价格区间。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在国际上在对国债竞争性投标进行必要筛选时,采用最高投标量限制的国家很少,而采用最低投标量限制的比较常见。理论和实践证明,实行最低投标量限制通常可以简化投标程序并降低管理费用,但是这一措施也会减少独立投标人的数量,鼓励小规模机构和个人进行投标合并(bid-pooling),从而产生投标过程中的非竞争性行

为的效果。因此,应在充分考虑本国人均收入水平和信贷政策限制的前提下,制定有效的最低投标量限额。 对于设定投标价格区间的做法,支持的观点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国债市场上缺少基准债券,投标人对市场看法的差别较大,设定区间有利于将中标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标人合谋控制市场的行为。但是很明显,设置投标区间是一种非市场化的表现,它使国债拍卖仍不能完全通过供求关系来确定中标价格。事实上,在国债拍卖中设定一个最低中标价格或者保留财政部一定的控制发行量或剔除部分不合理投标的权利的做法在国际上是比较常见的,但很少有国家在拍卖中设置最高价的现象。而且,由于财政部有时没能正确把握金融市场对利率的预期,还会出现设置错误的价格区间的现象。比如,20XX年7月31日,财政部发行了20XX 年第7期记账式国债(代码010107),招标区间定在4.25%和5.25%,期限为20年。由于市场普遍认为发行利率较高,所以在发行期间大力追捧,“都往4.25的上限打”,大批自营商拆借资金购买国债,并且该国债在上市后价格迅速上涨了20%.由此证明财政部设置了一个错误的价格区间。 三、规定自营商的基本承销额 财政部在每次国债拍卖时都规定自营商的基本承销额。基本承销额即按照一级自营商规模的大小向其分配一定量必须承购的国债额,然后再对剩下的发行量进行招标,基本承销额无需招标。这样设计主要是为防止在拍卖发行时,一级自营商参与国债拍卖的动力不足,所

财政学_西南财经大学_11 第十一章公债_(11.1.1) 11.1案例资料: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案例资料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国债发行史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国债的发行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到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种国债。在此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又于1954年~1958年间每年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1958年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的发行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从1981年至今。中国政府在1981年恢复了国债发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债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 1981年~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且发行日都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这一期间尚不存在国债的一、二级市场,国债发行采取行政摊派形式。即财政部将国债发行任务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各级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将任务层层分配给具体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或者是财政部委托人民银行将一部分国债分配给各专业银行,在这种行政分配发行方式下,利率杠杆几乎不起作用。而且存在利率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国债年利率高四个百分点。券种比较单一,除1987年发行了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年~9年的中长期国债。 1988年~1993年,国债年发行规模扩大到284亿元,并增设了国家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新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了国债的场外交易市场。1990年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的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额占证券交易总额120亿元的80%以上。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另外发行方式也有了较大的转变,1991年我国开始尝试国债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全年以承购包销方式发行国债66.44亿元,占当年总发行额的65%。这种发行方式在1992年~1994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承购包销发行国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在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通过国债一级自营商的承销、分销与零售来发行国债;1994年开始实行柜台销售方式,主要是各专业银行承购包销后利用各自银行的柜台进行凭证式国债的发售工作。 1994年,财政部首次发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国债;1995年,国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特别是期货交易量屡创纪录,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购债务链问题等违规事件频频出现,致使国债期货交易于5月被迫暂停。 1996年国债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首先是财政部改以往国债集中发行为按月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的频度。其次是国债品种多样化,对短期国债首次实行了贴现发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导语:什么是国债?它的发行有什么目的吗?那么接下来就是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国债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喜欢。 国债是什么_国债发行目的 国债简介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中国最早是从清朝末期开始发行国内公债并大量举借丧权辱国的外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曾多次发行公债,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分2期发行总额为180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

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国债种类 凭证式国债 这类国债通俗地说就是你去银行买国债,然后银行给你一张凭证,作为你借出钱的证明。 这类国债往往不能上市流通,因为这张凭证仅被视为“收据”而不是“正式发票”。但银行会承认这个“收据”,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凭证式国债作为银行的抵押贷款。 电子式储蓄国债 这种国债是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它只面向境内中国公民,企事业单位等机构是不能购买的。 与凭证式国债投资者可以直接用现金去银行柜台购买不同,电子式国债需要在银行开立国债账户,同时指定对应的资金账户才能购买。记账式国债 记账式国债,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电脑记账的方式来记录国家欠你的钱,和上面两种国债不同的是:它可以上市流通,通过股票账户可以买到它,另外一些试点的银行也可以买到。 在未到期之前,记账式国债不能提前支取,但可以通过股票(证券)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V AR模型的分析 上海金融学院方晏荷、程志远、谈松浩 目录 摘要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3)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二)存在的问题 (5) 三、模型构建前的准备 (6) (一)模型假设 (6) (二)变量选取与来源 (6) (三)数据预处理 (8) 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0) (一)VAR模型简介 (10) (二)单位根检验 (10) (三)最佳滞后期数的确定 (11) (四)脉冲响应分析 (14) (五)模型优缺点 (15) 五、结论与建议 (16) (一)主要结论 (16) (二)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高速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的显著特点。继2003-2004年高通胀之后,近期通货膨胀水平继续走高,然而对通货膨胀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影响因素更加趋于复杂,通货膨胀形势愈加严峻。本文从我国现有资料和数据入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2001-2010年十年的月度统计数据,通过选取适当指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政府购买支出、货币供应量、汇率、外汇储备和平均劳动成本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并运用V AR模型进一步探寻了各个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 论文首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通货膨胀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通货膨胀的分析方式和途径。接着结合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特殊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了基本描述,从而得到了相关的解释变量。然后结合国内外有关对V AR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入到统计模型的构建和检验过程,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运用相关数据,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应用V AR模型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八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结论表明,货币供应仍然是近期影响我国通胀水平的主要因素;汇率和外汇储备对缓解通货膨胀水平的作用有所减缓,需要加强重视;投资对通胀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政府购买可以作为财政政策措施之一增强通胀压力;劳动力成本和人民收入对通胀存在反方向的作用。 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和我国国情,就做好通货膨胀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V 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EVIEWS软件

近30年国债发行规模

1981-2010年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及GDP一览表单位:亿元 年份发行额当年财政 赤字 当年国债发行 额占财政赤字 比重% 当年财政 收入 当年国债发行 额占财政收入 比重% 当年GDP 当年国债发 行额占GDP 比重% 1981 46.65 51.02 95.37 1175.79 3.97 4891.6 0.95 1982 43.83 34.59 126.71 1212.33 3.62 5323.4 0.82 1983 41.58 83.07 50.05 1366.95 3.04 5962.7 0.70 1984 42.53 43.62 97.50 1642.86 2.59 7208.1 0.59 1985 60.61 20.22 299.75 2004.82 3.02 9016.0 0.67 1986 62.51 106.53 58.68 2122.01 2.95 10275.2 0.61 1987 63.07 80.02 78.82 2199.35 2.87 12058.6 0.52 1988 132.17 161.93 81.62 2357.24 5.61 15042.8 0.88 1989 138.91 176.41 149.60 2664.9 5.21 16992.3 0.82 1990 197.24 115.14 171.30 2937.10 6.72 18667.8 1.06 1991 281.27 217.01 129.61 3149.48 8.93 21781.5 1.29 1992 460.77 228.79 201.39 3483.37 13.23 26923.5 1.71 1993 381.32 298.87 127.59 4348.95 8.77 35333.9 1.08 1994 1028.57 666.97 154.22 5218.10 19.71 48197.9 2.13 1995 1510.9 662.82 227.95 6242.20 24.20 60793.7 2.49 1996 1847.77 529.56 348.93 7407.99 24.94 71176.6 2.60 1997 2411.79 582.42 414.10 8651.14 27.88 78973.0 3.05 1998 6383.6 922.23 692.19 9875.95 64.64 84402.3 7.56 1999 4015 1743.59 230.27 11444.08 35.08 89677.1 4.48 2000 4657 2491.27 186.93 13395.23 34.77 99214.6 4.69 2001 4883.53 2516.54 194.06 16386.04 29.80 109655.2 4.45 2002 5934.4 3149.51 188.42 18903.64 31.39 120332.7 4.93 2003 6283.4 2934.70 214.11 21715.25 28.94 135822.8 4.63 2004 6924.3 2090.42 331.24 26396.47 26.23 159878.3 4.33 2005 7042.0 2280.99 308.73 31649.29 22.25 183217.4 3.84 2006 8883.3 1662.53 534.32 38760.20 22.92 211923.5 4.19 2007 23483.44 -1540.43 -1524.47 51321.78 45.76 257305.6 9.13 2008 8558.21 1262.31 677.98 61330.35 13.95 300670.0 2.85 2009 16280.66 7781.63 209.23 68518.30 23.76 340506.9 4.78 2010 17778.17 6772.65 262.52 83101.51 21.39 397983 4.47

试述国债发行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试述国债发行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债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从1981年我国政府重新发行国债以来,每年国债发行的规模从数十亿元提高到数千亿元,国债发行累计余额在2000年就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已超过2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国债市场的容量与空间还有多大,是当前财经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财政赤字的重要性 在经济萧条时期,赤字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因此,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 第一,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公众。国家与公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国家欠公众的债务,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 第二,政府的政权是稳定的,这就保证了债务的偿还是有保证的,不会引起信用危机。 第三,债务用于发展经济,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弥补财政赤字。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债哲学”。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过发行公债来进行的。公债并不是直接卖给公众或厂商,因为这样可能会减少公众与厂商的消费和投资。使赤字财政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刺激经济的作用。当经济恢复发展起来后,就可以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收,从而偿还政府债务。 二财政赤字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二)消极作用

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为研究近年房价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用SPSS经济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与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银行贷款利率,国际汇率等变量的关系加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汇率、利率是影响近年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土地价格;GDP;CPI;贷款利率;汇率 【Content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gressive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ing price and GDP,CPI,land price; loan interest rate;exchange rate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housing price.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exchange rate and loan interest rate a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housing price. 【Key word】housing price;land price;GDP;CPI;loan interest rate;exchange rate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逐渐增大。我国房地产市场也是一路走高,过快增长的房价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百姓多有抱怨,政府对房价问题也高度重视,频频出台各项和政策,试图抑制房价,但效果不甚明显。对于房价影响因素,一种观点是从单一的角度解读房价上涨因素,他们认为,高房价是有高地价造成的。例如:杨慎(2003)、包宗华 (2004)认为地价大幅上涨必然造成房价大幅度提高;另一种观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房价的影响因素,例如:彭聪,聂元飞(2009)应用OLS法基于GDP、CPI、利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视角对房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总量、物价、贷款利率都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原源(2009)通过应用计量OLS方法对我国房地产销售价格与货币供应量(M2) 、利率和汇率等变量加以回归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上升、低利率和预期本币汇率上升 ,都是促进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本文首次将这些影响房价上涨的因素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影响我国房价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抑制房价提供可靠性政策,为此建立计量经济学模

第九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我国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方式

201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2015证券发行与承销 第九章 债券的发行与承销 知识点:我国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方式 ● 定义: 承购包销方式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签订承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 ● 详细描述: 承购包销方式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签订承购包销合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是通过双方协商确定的。对于事先已确定发行条款的国债,我国仍采取承购包销方式,目前主要运用于不可上市流通的凭证式国债的发行。 例题: 1.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办理提前兑现、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试点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储蓄国债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机构投资者不得购买。储蓄国债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通过投资者在试点商业银行开设的人民币结算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储蓄国债不可流通转让,但可以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等。储蓄国债个人债权托管账户实行实名制,具体办法比照《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执行。 所以,本题说法正确。 2.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记账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 A.承购包销方式;公开招标方式 B.承购包销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C.公开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

D.公开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方式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 目前,凭证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承购包销方式,储蓄国债发行可采用包销或代销方式,记账式国债发行完全采用公开招标方式。 所以,本题答案为A。 3.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可流通的人民币债券。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储蓄国债,是指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试点商业银行面向个人投资销售的、以电子方式记录债权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债券。 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4.目前,我国国债包括()。 A.记账式国债 B.凭证式国债 C.储蓄国债 D.基础建设国债 正确答案:A,B,C 解析:本题所要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债的发行与承销。 目前,我国国债包括记账式国债、凭证式国债和储蓄国债3类。 所以,本题答案为ABC。 5.国债发行申请人应当在申请截止日期以前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A.申请书 B.本机构概况,法人营业执照和金融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C.上一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复印件 D.前一年国债承销和交易情况 正确答案:A,B,C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发行说明书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008年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 一、债券条件 (一)发行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 (二)债券名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以下简称债券); (三)发行时间: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四)利率/价格/数量: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五)期限种类:每期债券期限品种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六)发行方式:采取竞标方式通过承销团承销发行,或采取经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方式发行; (七)发债的批准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达2008年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计划及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计划的通知》(银发〔2007〕494号)批复同意,农发行全年发行债券2600亿元; (八)托管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 (九)债券资金用途:农发行贷款发放; (十)承揽费: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十一)兑付手续费: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二、债券描述

(一)发行对象:承销商及人民银行认可的分销对象。 1、承销商:人民银行认可承销资格,并与农发行签订《2008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债券承销主协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和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机构(详见附件一); 2、分销对象:人民银行认可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和其他机构等。 如承销商和分销对象有所变动,将另行公告。 (二)发行方式: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采用记账方式(无纸化)网上发行。由承销商通过竞标认购,分销对象可以通过承销商分销认购。债券持有人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登记和托管手续。如有其他发行方式,需经批准并另行公告。 (三)缴款日: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承销商应在规定的缴款日之前(含缴款日),将承销款项汇入发行人指定的银行账户。 (四)起息日: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五)到期日: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六)利息计付:详见各期债券发行办法。 (七)兑付方式:发行人通过托管人向债券最终持有人兑付债券本息。在债券到期日前如兑付路径有变动,债券最终持有人应及时将新的兑付路径通知债券托管人。债券托管人在债券到期日,将本息直接汇至债券最终持有人指定的银行账户。因债券最终持有人未及时通知兑付路径造成的延期支付,发行人及债券托

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国债是以国家或政府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国家信用行为。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至今,我国累计发行国债近32927亿元。随着国债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债政策正逐步成为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工具,也日益成为维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98年的千亿元国债投资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2000年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2002年我国建设国债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的投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国债余额增长速度过快,偿债能力和国债依存度指标都已处于高位,所以我们认为:应当适度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一、理论基础 要控制国债发行规模,就要研究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微观上国债的管理水平与结构、筹资成本、期限安排、偿还方式等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是个别的,并且难以计量,我们只考虑宏观上的经济指标。 首先很直观地我们可以引入国内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一定的条件下,国债累计余额超大,国债的负担率就越高,增发国债就应

越要引起警惕。而且政府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它衡量了一国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状况,国内生产总值越高,政府的偿债能力就越强,国债的可发行规模就越大。 其次是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而财政赤字是由中央财政支出减去中央财政收入计算所得。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一般认为低的财政收人需要国债的发行来弥补,但高的财政收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减少国债的发行,这要根据国债发行的目的来定。如果发行国债仅仅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高的财政赤字将减少国债的发行;如果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分配,进行国家大规模项目的建设,那么高的财政收入还可能要增发国债。所以,我们在定量分析的时一半以上依赖于债务收入,这对财政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偿债的沉重压力和逐渐积累的高风险。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扭曲,即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份额太少,财政收入的基础十分脆弱,从而造成在财政依存度不断扩大的同时,国民经济的债务应债能力却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原因是受财政收入规模限制,财政支出的增加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实现,而财政赤字的弥补,又造成了国债规模的扩张,进而又导致国债依存度的加大。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和GDP的平均增长率,由此形成了支出膨胀-赤字加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大这样一种连锁反应。由此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

国债发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国债发行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国债、GDP、实证分析 一、相关理论 (一)国债定义、分类和发行目的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三种。 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记名、挂失,以“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记录债权,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计息。在持有期内,持券人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提取现金,可以到购买网点提前兑取。提前兑取时,除偿还本金外,利息按实际持有天数及相应的利率档次计算,经办机构按兑付本金的2‰收取手续费。 无记名(实物)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面值不等,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发行期内,投资者可直接在销售国债机构的柜台购买。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委托证券公司通过交易系统申购。发行期结束后,实物券持有者可在柜台卖出,也可将实物券交证券交易所托管,再通过交易系统卖出。 记账式国债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投资者进行记账式证券买卖,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设立账户。由于记账式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均无纸化,所以效率高,成本低,交易安全。 发行国债大致有以下几种目的: 1、在战争时期为筹措军费而发行战争国债。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为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赤字国债。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

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止到2014年)三十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出口贸易、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 关键词:GDP;投资;消费;出口贸易;计量经济学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DP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al econom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attracting worldwide attention.The paper accords to the knowledge of econometr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and Eviews software,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1985-2014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by the end of 2014) thirty year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factors, analysis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export trade, effect of consumption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establish econometric model, see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and the number of GDP,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est the model, and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GDP;Investment;Consumption;Export trade;Econometrics 1.背景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的贡献。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种商品齐全,是世界商品主要出口国,出口贸易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