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第一节地震监测台网所在区域概况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是取当时政治中心的、经济中心的徽州两府的首字合成的,简称皖。

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陆省份;东连、,西接、,南邻,北靠。全省南北长约570km,东西宽约450km,总面积13.94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位于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样。平原面积达 34 608 km2,山地面积41 162 km2,丘陵面积40 448 km2,圩区面积12 097 km2,洼地面积5 256 km2,水面面积5 866 km2。全省大致可分为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五个自然区域。境主要山脉有大别山、、九华山等,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另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至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 312万人,人口密度为453人/ km2。

行政区划共有省辖市17个,辖县(市)61个,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濉溪县)、亳州(涡阳县、蒙城县、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凤台县)、(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马(当涂县)、(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县、繁昌县、南陵县)、(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县)、池州(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二、区域地震地质条件

省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岭~大别山断褶带三个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块体升降运动、断裂活动以及相伴的岩浆喷溢、温泉出露和地震活动,这就决定了的地震活动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历史上,的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于不同块体差异运动的交接地带、断陷盆地的边缘,以及活动性断裂的端点或交汇处,且都属于浅源地震。

省构造分区情况见图1.1.1。

图1.1.1 省构造分区简图

(一)主要构造板块

1.华北断块区

境的淮河中游地区处于华北断块区的南缘,南以摆渡~肥西断裂为界,东止于郯一庐断裂带。该断块经五台运动和中岳运动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为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霍邱一带为近南北。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断块大面积抬升,缺失中奥世至早石炭世地层。印支期盖层变形强烈,燕山期断裂活动加强,并伴随火山喷发活动。喜马拉雅期表现为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差异断块运动以及新生代断拗发育。

2.岭~大别山断褶带

省西南部位于岭~大别山断褶带的东段。它的南部是大别群,经过大别旋回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为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和北东。大别运动之后,南部处于长期隆起和遭受剥蚀过程之中,几乎没有盖层发育。它的北部是佛子岭群和梅山群地层,经加里东~印支旋回

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之后进入盖层发育阶段,燕山期裂陷作用加强,堆积中生代数千米厚的陆相碎屑岩,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

3.下扬子断块区

省郯庐断裂带和嘉山~响水断裂带以东部分处于下扬子断块区的中段,经晋宁旋回,皖南的板溪群和皖中的八岭群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为结晶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之后进入盖层发育阶段,南北两侧基底持续隆起,其间强烈拗陷,堆积了从震旦纪至早、中三迭世的海相沉积岩系,印支旋回使其褶皱,燕山旋回中断裂活动强烈,并伴随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

(二)主要断裂

省断裂构造的展布方向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北西西向四组,它们彼此之间互有切割和错动。其中著名的郯一庐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在郯庐断裂带的西侧,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为主,并被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错开,呈现北西西向断裂呈带、北东向断裂划块的构造格局;在它的东侧,则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并有向郯庐断裂带收敛的趋势,且被北西向断裂错开,呈现出北东向断裂呈带,北西向断裂划块的构造格局。省主要断裂分布见图1.1.2。

省主要断裂情况如下:

①王老人集断裂(图1.1.2中编号F1,下同)

该断裂北自永城向南经涡阳西侧、东侧延至固始、商城,抵麻城并继续向南延伸,长达340km,总体作北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西,倾角60°~70°。

该断裂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异常梯度带明显,三十铺以北断裂两侧重力高和重力低均被左旋错移,错距5~10km。

该断裂沿线附近境历史上有记载的破坏性地震有1481年涡阳6级地震。断裂近侧县村镇杜竹园村附近1999年12月30日曾发生一次Ms4.1级地震。

②涡河断裂(F14)

该断裂北西起自亳州,经涡阳至蒙城并继续向怀远方向延伸,全长大于150km,总体走向330°,向南西陡倾,顺北西向涡河直线状延伸。断裂在卫星遥感影像图上表现为延伸极好的线性异常带,在重、磁异常图上均有明显显示,航磁向上延拓10 km仍然清晰,表明断裂切割深度较大。该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第四纪早期曾有强烈活动,断裂南西侧落差达300m以上。据史料记载,沿断裂曾发生过较频繁的有感地震。1481年涡阳6级地震就发生在涡河断裂与北北东向王老人集断裂的交汇部位。

③颍上~定远断裂(F17)

该断裂西起颍上口孜集,向东延伸,经寿县城北珍珠泉、舜耕山北麓至定远山地,全长160km,作北西西方向展布,新生代以来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活动。该断裂附近曾发生公元294年寿县51/2级地震。

④肥中断裂(F18)

该断裂东起肥东梁园附近,向西延至寿县隐贤集、省固始、潢川至明港以西,呈北

图1.1.2 省主要断裂和震中分布图

西西向延伸,长达300km以上。它隐伏于新生代盖层之下,已为航磁、重力、电测深、钻探资料所证实。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仍有活动,江淮分水岭紧邻断裂北侧,在寿县隐贤集附近发现第四纪断裂剖面。该断裂与郯庐断裂带交汇部位近年来呈小震丛集现象。

⑤梅山~龙河口断裂(F22)

该断裂走向北西西,北西起自金寨梅山,大致沿响洪甸水库、霍山下符桥、复南山南侧再向南东延至舒城龙河口水库。断面向南西陡倾,性质先后压。断裂沿线呈现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发育糜棱岩、碎裂岩和断层泥。如自西向东,在汞湾附近,岩石产生糜棱岩化;在泗岭发现未固结的断层泥;鲜花岭至胶冲一带发育层间滑动及各种形态的微构造;下符桥以东断裂形成宽阔的碎裂岩带。复南山一带见碎裂岩与挤压扁豆体逆覆于中生代红层之上。断裂在布格重力方向(0°)导数图上显示为延伸极好的线性异常带。

在地貌上,自响洪甸~龙门冲~复南山南侧可见断续延伸的线状沟谷。沿断裂有一系列断崖和三角面山,在其与北东向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交汇地带曾发生1652年霍北6级地震。

⑥青山~晓天断裂(F23)

该断裂西起金寨青山,经龙井冲、磨子潭、东西溪至舒城晓天,走向东西~北西~近东西,地表倾向北(或北东),倾角60°~70°,深部可能反倾。该断裂具广泛的动力变质作用,整个变形影响带宽度为2~15km。断裂在布格重力方向(0°)导数图上显示为延伸极好的线性异常带。断裂对地貌轮廓及水系格局有明显影响,在霍山县石门山及舒城县晓天镇可见线性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地质、物探、卫片等方面资料均证实本断裂存在,且规模巨大,切割很深。在卫星影像图上,该断裂显示断续延伸的线状色带。

青山~晓天断裂带被北东向断裂组切割。如在诸佛庵南该带被北东向剪性断裂错移,北东盘相对北移,震旦纪岩被错移,视断距达300余米;1917年1月24日霍山61/4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与北东向落儿岭~土地岭断裂的交汇部位。

⑦落儿岭~土地岭断裂(F26)

该断裂自北东至南西经霍山落儿岭、家湾、烂泥拗、祝家铺、土地岭、树沟、漫涧冲和霍山七二岭,并继续向南西延伸,断面产状:50°~60°/NW(或SE)∠ 64°~84°,沿断裂线状沟谷极为发育,发育构造变形带,有韧性变形的糜棱岩,也有脆性变形的角砾岩和较新时代形成的断层泥。1652年霍北6级地震震中位于该断裂与北西西向的梅山~龙河口断裂的交汇处附近。断裂沿线历史上曾发生一系列的中强地震。

⑧郯庐断裂带(F3)

郯庐断裂带纵贯我国大陆东部,自肇兴向南西方向,经、、、和的泗县、五河、明光、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太湖等地抵广济,长达2 400km,在遥感影象上显现得十分清晰。该段在中生代晚期活动强烈,扩断陷形成裂谷,新生代后期进入裂谷收敛阶段,代之为侧向挤压。第四纪晚期新构造活动同样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但活动强度不如北边的沂沭段。

地震活动方面,自有史料记载以来,该段虽尚无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史志记载,但在五河、定远、等地曾发生数次5级左右地震,属伴随中强震发生的活动断裂段。

⑨桥头集~东关断裂(F20)

该断裂北西起自炎,向南东经大,沿南淝河穿市,在肥东桥头集左旋错移郯庐断裂,再沿巢东岸抵东关,全长大于100km。断裂通过处多被覆盖,据钻探、地震勘探、断裂与水系关系及遥感影象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条活动断裂。其与郯庐断裂带交汇部位曾有破坏性地震发生。

⑩江南断裂(F8)

该断裂自赣北经七都、石台沿清弋江至泾县、、郎溪入南部,作NE向展布,倾向SE 或NW。该断裂为中生代形成的性断层。泾县赤滩至章家渡一段青弋江河道及沿岸发育的楔入区的唯一一条狭窄的新第三纪~第四纪河床相泥砂砾石层,表明该段在新生代有过活动。推测该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

11宿松~枞阳(头坡)断裂(F10)

该断裂西南起自宿松,向东北经怀宁、北到枞阳,呈北东向延伸,主断面向SE陡倾(倾角>50°)。该断裂在重、磁异常图上反映为明显的交变带,卫星影象上线性特征清晰。该断裂早期以逆冲兼平移为主,晚期以正断层活动为主,控制晚白垩世及更新盆地堆积。地貌上断裂为一分界线,断裂西北侧为低山丘陵区,东南侧则为开阔平缓的河谷平原。

断裂沿线被错断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世(Q2),变形带物质的测年数据也证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曾有强烈活动。综合以上分析,该断裂定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12公镇断裂(F12)

该断裂北起木闸,向南经殷家汇、榔山冲、牌楼、辛田、东至高山、公镇至东至金田村,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或南东东,倾角高达70°~80°。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期,早期以左行平移剪切为主要特征。第四纪以来仍有微弱活动,断裂带北端曾有中等地震发生。

(三)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

地震活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特点、地壳物质结构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晚第三纪以来,全省新构造运动具有较明显的同一性,即以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为基本特征。这种整体升降运动存在着升降幅度的差异,但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渐变性。新构造运动的整体性和渐变性,使地应力不易有大的积累,决定了的地震活动水平要低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绝大多数Ms43/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沉降区或沉降区与上升区的交接地带,上升区的地震很少(霍山地区除外),表明不同的新构造区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上升区与沉降区的交接地带,是新构造时期构造差异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带,其地震活动水平亦较高,历史上有3次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带。构造差异活动强烈的程度决定了地震震级的大小,

皖北沉降区的地震活动相对来说较弱,以4~5级地震为主,除其他的构造条件外,它们大都发生在晚新生代沉积的凹陷部位。

霍山、地区是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区。该区是莫霍界面的斜坡地带,现代地形差异运动强烈,北西向活动断裂与北东向活动断裂在此交汇。上述深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导致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要高于其它地区。从有史料记载以来,霍山、地区已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和5次5~5.9级地震。

淮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它处在郯~庐断裂带等北北东向断裂和一些近东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构造比较特殊的地方。历史上该区发生过2次6级以上和6次5~5.9级地震。

省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地带和块体部的活动断裂带,如郯庐断裂带、江南断裂等。特别是北北东向与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处更是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地点。历次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征情况见表1-1-1。省主要断裂和震中分布见图1.1.2(Ms≥4.0)。

境地震的震源深度皆属浅源地震,已知的地震全部发生在地壳围,其部分又发生在地壳的上部,分布在康氏面附近。尤其是霍山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一般仅几公里,即使是1.0级左右的地震,也常有声有感。

(四)隶属的主要地震带

地处华南地震区和华北地震区的交界部位。主要隶属五个地震带:

Ⅰ华北地震区华北平原地震带

Ⅱ华北地震区郯城~地震带

Ⅲ华中地震区河淮地震带

Ⅳ华中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

Ⅴ华中地震区汉水地震带

省隶属的地震带分布见图1.1.3。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史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起始于19世纪中叶。地震勘探技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从1845 年Mallet 以“人工地震”测量地震速度实验开始,1922 年明特罗普地震勘探公司正式组建装备了两个地震勘探队,利用机械式地震仪在墨西哥和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进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1913 年由Reginald Fessenden 提出了反射法地震勘探,1924 年利用单次覆盖地震资料首次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发现穹隆油田。20世纪30年代,苏联Г。А。甘布尔采夫等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改进。20世纪50~60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20世纪70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 我国的地震勘探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电子管技术阶段、模拟技术阶段、数字技术阶段、遥测技术阶段。 1955年,我国煤炭工业上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技术,并在华东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地震勘探队伍。197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渭南煤矿专用设备厂研制成功MD-1型半导体磁带记录地震仪。1979年我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MDS-1型数字地震仪,对数字地震勘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4~1985年,随着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煤田地震勘探队伍开始从国外引进21套以DFS-V和SN338为主的数字地震仪,同时引进了以IBM-4381为主机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1978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伊敏河矿区开展煤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前提性研究。1989年、1993年山东煤田物探队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利用小型数字地震仪进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试验研究。1994年,由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煤田物探测量队联合开展的“煤矿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研究项目,在安徽淮南矿务局谢桥煤矿采区地震勘探中首次在采区地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 中国百年大地震概览,中国地震带详细分布图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分布和震中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01青藏高原地震区“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发生过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02华北地震区华北地震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地震带,东起渤海之滨的唐山地区,往西经华北北部燕山地区至五台山,然后转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过黄河向西经渭河流域至宝鸡市附近,全长1500多公里,该地震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8级大地震。“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发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发生过18次。华北地震区位于中国人口稠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地震灾害的威胁极为严重。⑴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中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⑵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⑶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⑷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6.4级地震也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03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分布情况:东南沿海地震带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及江西、广西邻近的一小部分。这条地震带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的新华夏系北东向活动断裂控制,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动断裂在形成发震条件中也起一定作用。这组北东向活动断裂从东到西分别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邵武—河源断裂带。沿断裂带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沿长乐诏安断裂带,曾发生过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震和南澳附近的一系列强震;沿邵武—河源断裂带曾发生过会昌6.0级(1806年)地震、河源6.1级(1962年)地震和寻乌5.8级(1987年)地震,政和—海丰断裂带也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总的强度比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第一节地震监测台网所在区域概况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是取当时政治中心的、经济中心的徽州两府的首字合成的,简称皖。 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陆省份;东连、,西接、,南邻,北靠。全省南北长约570km,东西宽约450km,总面积13.94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位于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样。平原面积达 34 608 km2,山地面积41 162 km2,丘陵面积40 448 km2,圩区面积12 097 km2,洼地面积5 256 km2,水面面积5 866 km2。全省大致可分为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五个自然区域。境主要山脉有大别山、、九华山等,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另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至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 312万人,人口密度为453人/ km2。 行政区划共有省辖市17个,辖县(市)61个,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濉溪县)、亳州(涡阳县、蒙城县、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凤台县)、(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马(当涂县)、(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县、繁昌县、南陵县)、(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县)、池州(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二、区域地震地质条件 省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岭~大别山断褶带三个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块体升降运动、断裂活动以及相伴的岩浆喷溢、温泉出露和地震活动,这就决定了的地震活动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历史上,的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于不同块体差异运动的交接地带、断陷盆地的边缘,以及活动性断裂的端点或交汇处,且都属于浅源地震。 省构造分区情况见图1.1.1。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时间:2009-04-07 11:14:00 来源:作者:共有0条评论北京女子形体训练 安徽地震带 第一节地震区、带划分 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 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地震区、带是指地震活 动特点和地震地质条件都密切相关的地区,即同一地震区、带内的地震活动具有共同特征和相互联系。地震区、带作三级划分,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 ,三级称为“地震带” 。全国共划分为10 个地震区,其中又划分出23 个地震亚区和30 个 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Ⅲ7)和 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进一步划分 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Ⅲ10),见图1—2。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 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1 ]安徽长江沿岸地区(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这 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 最大震级达6.75 级” 。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6.0 级地震, 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巢县5.5 级 和1743 年泾县5.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1]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 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75级以上的地震。 4 1图1—2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 。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

历史地震

第一章 历史地震 据《汉书?本纪》记载:“[文帝元年]夏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这是目前所见涉及安徽地区的最早的地震记载,公历为公元前179年。当时楚国都彭城,时领楚、东海、淮阳、薛四郡国60余县,其中甾丘县故城在今安徽宿县北60里。在已保存下来的史志之中,有关安徽历史地震的记载约有700多条。 根据目前已搜集到的地震史料的考证和推算,从公元294年至1903年,安徽共发生大于4.75级的地震12次,其地震参数见表2—1。1904年以后已有现代地震仪器记录。 1904年以前发生的12次地震中,5.0—5.9级地震10次,6.0—6.9级地震2次,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将各次地震的震害情况分述如下。 一、294年7月寿县5.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和格列历均为7月10日—8月8日间,旧历为西晋元康四年六月。 震中位置:北纬32.6°,东经116.8°。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晋书》卷四《惠帝纪》记:“六月,寿春地大震,死者二十余家。”寿春即今安徽寿县。 《晋书?五行志》则记:“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 二、1425年3月7日六安5.7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为3月7日,格列历为3月16日,旧历为明洪熙元年二月十八日。 震中位置:北纬31.7°,东经116.5°。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洪熙实录》卷2页6记:“直隶六安卫奏,二月十八日夜地震,七日乃止,域垣楼堞多倾塌。” 三、1537年5月13日灵璧5.5级地震。 发震日期:公历儒略历为5月13日,格列历为5月23日,旧历为明嘉靖十六年四月初

表2—1 安徽省历史地震目录(M sE4.75)(公元294年—1903年) 编号年 代 地震日期震 中位 置 月日北 伟东 经地 点 震级M s烈 度 1*294年732.6°116.8°寿 县5.5七 2*1425年3731.7°116.5°六 安5.75七 3*1537年51333.6°117.6°灵 璧5.5七 41585年3631.2°117.7°巢县南5.5七 51644年2832.9°117.5°凤 阳5.5七 61652年21031.4°116.3°霍 山5.5六 71652年32331.5°116.5°霍山东北6七—八81673年32931.8°117.3°合 肥5六 91743年63030.7°118.4°泾 县5六—七101829年111833.2°117.9°五 河5.5七 111831年92832.8°116.8°凤台东北6.25八 121868年103032.4°117.8°定远南5.5六—七  *表中序号1—3的地震发震日期均为公历儒略历,其格列历见各个地震分述。序号4以后的地震发震的日期均为格列历。 五日。 震中位置:北纬33.6°,东经117.6°。 震中烈度:七度。 震害情况:康熙十九年《灵璧县志》卷1页14记:“嘉靖十六年四月,地大震,民居坏十之四、五,夜复震。”嘉靖十六年《宿州志》卷8页7记:“四月初五日戌时,地震,屋壁若倾侧然,人有惊走者。本夜子时,复震尤甚。” 四、1585年3月6日巢县南5.5级地震 发震日期:旧历为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六日。 震中位置:北纬31.2°,东经117.7°。

安徽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Ⅰ3)和华北地震区(Ⅰ4)的交界部位,合肥—明港断裂以南隶属华南地震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Ⅱ4) ,进一步划分又分属麻城—常德地震带 (Ⅲ7)和扬州—铜陵地震带(Ⅲ8) ;合肥—明港断裂以北,隶属华北平原地震亚区(Ⅱ6) ,进一步划分又分属许昌—淮南地震带 (Ⅱ9)和营口—郯城地震带 (Ⅲ10) 。 安徽地震带分布图 安徽地

震带分布图 安徽省地震烈度区划

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带情况具体分述如下: 一、扬州—铜陵地震带 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安徽长江沿岸地区 (江南深断裂以北)位于该带的西南部分。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 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 25 次强震,其中 6 级以上地震 11 次。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全带 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 9 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 6. 75 级”。此外,该地震带中江苏溧阳地区紧邻安徽,1979 年又发生 6. 0 级地震,显示了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安徽部分,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 1585 年巢县 5. 5 级和 1743 年泾县 5. 0 级地震。 二、麻城—常德地震带 该带“北以鲁山—确山—息县断裂和肥中断裂与华北地震区的许昌—淮南地震带相邻,安徽隶属的各地震区、带情况,加引号部分均引自国家地震局1981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区划工作报告》,地震资料时间范围为公元前1177 年至公元1976年8 月31日;引文中的“破坏性地震”和“强震”系指4. 75级以上的地震。 安徽省地震区带分布图 摘自1978 年出版《中国地震区、带分布图》 南以洞庭湖盆地南缘的湘潭—安化一线为界。东界为郯—庐断裂南段,经幕阜山北麓沿崇阳—宁乡断裂延伸,西界即为长江中下游地震亚区的西部边界”。安徽的六安、合肥及大别山区处于该带的东北端。该带地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历史上共记载强震 30 次。6 级以上地震共 5 次,最大震级为 6. 5 级”。安徽霍山—六安及合肥地区是该带中地震较多的地区,历史上共发生 8 次 5 级以上地震,最大的为 1917 年霍山 6. 25 级地震。 三、郯城—营口地震带 该带“南起安徽省嘉山,向北经江苏宿迁、新沂、山东郯城、临沂、安丘、昌潍、莲莱等地,穿越渤海湾后,经辽宁的旅大、营口、鞍山、沈阳等地,止于开原一带,全长达 1200公里。”安徽省嘉山位于该带的南端。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中国主要地震带及历史震中分布图(组图) 图为中国主要地震带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如果这句话不是出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韩竹君研究员之口,我会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谎言。 “不是日本吗?”我脱口而出。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他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国人常为“我们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自豪,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这7%的国土上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人抗震意识的薄弱,是我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 以地质学家的专业眼光来看,这却是毫不意外: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在中国,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 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 “都说中国发生地震多,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觉察呢?”我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邓乃恭研究员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汶川大地震以前,我国近年的大地震是哪次?”“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我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不对,其实在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所以并不被大众所知了,中国西部的很多地震都是这样。”邓乃恭的手指在《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上自北向南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划过:“这是南北地震带,它把我国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往往西部发生5、6场地震,东部才发生1场地震。原因就是我国的‘邻居’印度板块太‘热情’,不断北移,把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 (刘晶晶/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第6期) 图为北京断裂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华北地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区,它对北京、天津、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10个省和直辖市都有影响。这一地区又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中国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倍受打击。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726 更新时间:2010-11-24 汪志国 (池州师专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无论当时,还 是之后,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 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本文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关键词]20世纪;安徽省;自然灾害;学术总结 [文章来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研究》,项目批号:2006SK309)。 [作者简介]汪志国(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 与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生态环境史、法律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极易受灾害袭击且受灾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安徽省又是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多灾省”之称。 步入近代,安徽各种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根据竺可桢《中国历

史上气候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i]就水灾而言,“近代以降,安徽水灾发生十分频繁”。[ii]对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本文拟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一、与安徽相关的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研究 (一)对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编 资料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20世纪百年时间里,自然科学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自然灾害史料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工作,它发端于30、40年代,兴盛于50-70年代,80年代以后学者们再次掀起了新一轮自然灾害史料整编的高潮。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资料就蕴含在这些成果里,或一些章节,或部分篇幅,记载了安徽自然灾害的历史状况,再现了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的原貌。 民国时期,一些学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爬梳整编出自然灾害史料,如,李清初的《汉代以来中国灾荒年表(一)》(载《新建设》1931年4月30日第14期);陈高傭编著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10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9年印行)等。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共和国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旅程中,自然灾害也频频地袭击华夏大地,促使科学工作者重视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资料的整编工作。 地震历史资料的整编成果较多。1954年,在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事迹简介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简要事迹报告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1级特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院党委反应迅速,立即动员全院各专业设计人员踊跃报名做好赶赴四川抗震救灾的准备工作。 院各专业设计人员积极报名,纷纷申请赶赴四川进行抗震救灾。据不完全统计,全院各专业先后有80余人报名,希望赶赴四川进行抗震救灾。我院先后两次组织支援四川灾区捐款,全院党员群众纷纷积极捐款,两次累计共捐款近10万元。 选派四名党员赴都江堰进行灾后安置房规划选址工作。在院领导的统一安排下,我院选派杨建辉、韩鹏、张卫华、符高翔四位同志为抗震救灾队伍随省建设厅领导火速赶往都江堰进行灾后安置房的规划选址和设计工作。经过十几天的艰苦奋斗,高质量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得到当地政府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8-2010年我院全力为我省援建四川省松潘县地震灾后重建做好技术保障和规划服务。(1)编制完成《松潘国际旅游胜地战略思路研究》。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下发后,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省长王三运为组长的省对口支援领导小组。2008年7月10日,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率有关部门到松潘县考察慰问,对未来松潘县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编制详实规划,并适时进入实施阶段,努力把松潘县建设成为国际旅游胜地。安徽省对口支援松潘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松潘县发展的需要及松潘县委县政府的要求,2007年7月22日发出了《关于派遣规划小分队赴松潘县开展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厅十分重视,立即组织了规划小分队。规划小分队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已有规划成果、听取县委县政府发展设想、与县有关部门座谈,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松潘县灾后国际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战略思路》。2008年8月22日,阿坝州委、政府听取了关于“四川省松潘国际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战略思路”的汇报。州委侍俊书记、吴泽刚州长及州委、政府等领导对思路给予高度评价。2009年5月30日在安徽省援建办和四川省松潘县委县政府在成都组织召开的“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研讨会”上,专题报告得到了阿坝州委、政府和国内与会知名专家肯

中国历史历来地震及江苏省内地震

陕西华县地震(1556.1.23) 1910年1月8日南黄海北部地震 1910年1月8日(清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22时49分,南黄海北部(北纬35.0度,东经122.0度)发生级地震,山东、江苏(含上海)、安徽、浙江四省40余州县保留有这次地震记载,其中山东省 民国临沂县志、民国莒志、宣统蒙阴县志以及江苏淮阴志、赣榆县志等记载了本地地震情况。《大公报》、《申报》、《时报》以及《字林西报》(英文)对此次地震波及各地,造成的破坏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这次地震是华北地区20世纪发生的第一次6级以上地震。

四川省炉霍地震(1973.2.6) 1973年2月6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炉霍县发生了7.9极地震,甘孜、道孚、色达、新龙、壤塘等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震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鲜水河中游。区内层状地貌发育。耸立于高原上的贡卡拉山,地势陡峻,高出鲜水河谷1000多米。震区内分布有二级夷平面和八级阶地。鲜水河河谷两侧为低山丘陵,左岸缺失高阶地,低阶地的宽度也小于右岸。西南侧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不少洪积扇呈串珠状分布。 这次地震发生在川西印支期的甘孜-阿坝褶邹带内的炉霍-道孚断裂带上。断裂带呈北50o西方向展布,沿断裂带有中、基性岩侵入,具有深断裂特征。断裂带上新构造活动十分显著,沿此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 过多次强震。 地震形成的地裂缝带呈北50o-60o西方向沿鲜水河谷、以斜列式或锯齿状断续展布。北西起于甘孜县 东谷附近,向南东经朱倭、旦都、虚虚、老河口,止于炉霍县仁达,全长约90公里。地裂缝带宽20-150米,一般可见五、六条地裂缝平行排列。地裂缝带穿过河漫滩、阶地、陡崖、山坡和垭口等不同地貌单元。 其展布显然受炉霍-道孚断裂带的严格控制,并继承该断裂带的左旋扭动性质 在极震区内,由于山题岩性软弱破碎,因此,在较陡的公路边坡出现不同规模的崩塌和滑坡,对公路 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震区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极震区内,房屋倒塌十分严重。建筑在基岩上 的房屋(如旦都附近)一般破坏较轻,而建筑在高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的房屋,由于土质疏松,地下水位 较高,破坏较重。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 1982年1月25日崖县西北部扎南4.0级地震发震时刻: 15时50分25秒。 震中位置: 北纬18.5°,东经109.4°。 震中烈度: 五度强。 震源深度: 15公里。 此次地震后至1982年3月16日止约50天共记录39次0级以上的余震,其中0—0.9级地震31次,1.0─1.9级地震7次,2.0─2.9 级地震1次,最大的为2.5级。 1982年3月崖县地震联合调查组《广东省崖县4.1级地震调查报告》: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崖县北 部与保亭、乐东三县交界一带,即在马咀岭南侧的千龙、毛胆、扎南、岭曲一带,与微观震中位置大体上

泉州地震历史资料

泉州地震历史资料

————————————————————————————————作者:————————————————————————————————日期: ?

泉州地震历史资料 【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大地震】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九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泉州地震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据史料记载,主震前一天即发生前震,29日夜发生大震,山石海水皆动;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开元寺东塔顶盖南部的椽石有两条毁坏,东南角有8条毁坏;洛阳桥被破坏;多处出现地裂缝;在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泉州沿海覆舟甚多。蒲田城墙崩塌数处,城中高大建筑多倾塌,乡间房屋倾倒无数。田地皆裂,并冒黑砂还带硫磺臭味,池水亦因地裂而干涸。漳浦南门外的田陷一穴,宽五丈余,深约二丈,水涌出,中有黑砂泥。南安民居坠坏甚多。同安庐舍多有倾颓者。安溪山川崩裂。福宁大震时听到如雷的响声等等。由于地震发生在傍晚,所以闽南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福建、江西、浙江3省22个县(市)记载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此次地震破坏较重,分布范围广,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震带,在地震活跃期的1445-1609年中,泉州-汕头地震带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 发震时刻:1604年12月29日10时左右 震中位置:中国福建省泉州以东近海海域(25.0°N, 119.5°E) 震级:8.0级(一说7.5及)[注1]1604年12月29日泉州8.0海外级地震在1994年昆明历史地震研讨会时定为设地震为7.5级. 震源深度:25公里 福建沿海是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一部分,但地震活动水平不高,大地震不多,仅1445年12月12日在漳州附近发生过一次6级地震和1604年泉州近海的8级地震,6级以下地震的频度也很低。在历史长河中,地震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并不严重。因此福建沿海很早就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的区域之一,特别是泉州,早在唐朝时期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城市,宋元时代被誉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初九酉时)夜,泉州古城的人们刚要进入梦乡,突然传来一阵阵闷雷似的巨响把人们惊醒,顷刻之间山摇地动,房倒屋塌,整座古城象大海中的小舟颠簸不止,距震中1000多公里外的广西遂溪、湖北钟祥、汉川和上海、苏州等地的人们都感到了震动,我国东南部10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县记载了这次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和广泛,泉州府(今晋江地区)至兴化府(今甫田地区)受灾最重。山崩地裂普遍,涌沙冒水激烈,城楼崩塌厉害,民房倒毁无数,人畜伤亡众多。明、清有关的府志、县志和乡志等都记载有当时的灾情:顷刻间,泉州古城楼铺雉堞倾圯殆尽,城内外庐舍倾圯,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建筑十分考究的开元寺东西镇国塔

广东历史地震

广东历史地震 自1067年广东地区记录到有M≥4.75级地震以来,广东省及其海域共发生M≥4.75级地震54次,其中M≥4.75-4.9级地震18次,M≥5.0-5.9级地震26次,M≥6.0—6.9级地震8次(不含本图区外海域地震6次),M≥7级地震2次(不含本图区外海域地震1次)。两次7级地震均发生在南 澳(1600年,1918年)。1918年南澳的7.3级地震是广东最大的地震。6级地震分别发生在南 澳、揭阳、海丰、河源、阳江等地区。1962年3月19日河源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是世界上4 个6级以上水库诱发地震之一。 南澳地震 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13秒在广东东部南澳岛东北约10千米的海中,即溜牛礁与星礁 之间(北纬23.5°,东经117.2°)发生一次7.5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X度,震中深度为23千米,极震区为南澳、汕头、诏安。南澳极震区绝大部分房屋倒塌为平地。深澳石 牌坊遭破坏,牌坊顶部分塌下,龙门塔顶部被震塌,塔身向西倾斜。人员死伤十之八。汕头极震区房屋倒塌百余间,死伤约千人。诏安极震区民房倒塌3000余间,死伤居民很多。极震 区内地裂、冒水喷沙普遍。单个地裂缝一般宽5-20厘米,长2-5米;大者宽60-100厘米, 长数十米。 此次地震使闽、粤两省南澳、东山、云霄、饶平、汕头、澄海、潮阳、揭阳等县市均受 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远离震中的江苏省苏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和广州也有破坏的记载。有感范围包括上海、浙江、台湾、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广西等省(区)市。 极震区主要长轴走向北东东,但中部明显向北北西方向突出,故亦有一走向北北西的长轴与之相交。 河源地震 1962年3月19日4时18分53秒在河源新丰江水库大坝下游仅约1千米(北纬23°43ˊ,东 经114°40ˊ)处发生6.1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Ⅷ度,震源深度约5千米,在极震区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距河源城镇五千米的双下村、三台山、亚婆山之间的新丰江沿岸一带,房屋毁坏90余间,严重迸裂的1500余间,占总数60-70℅,其余房屋均遭受损 失,无一完好者。钢盘混凝土建筑物及新式房屋也多裂缝。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 一、1917年1月24日霍山6.25级地震 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东经116.2°。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全境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全县恐慌。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其余诸佛庵、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表2—2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 (1904—1985年Ms≥4.01970—1985年Ms≥3.0) 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1917年12408481231.3°116.2°霍山6.25八121917年 22210124231.3°116.3°霍山西南5.7531934年31808164431.0°116.4°霍山、潜山间541954年61710083931.6°116.6°合肥、六安间5.25六351960年81123045331.5°117.8°巢县461962年71220462631.3°117.5°庐江东4五371963年31319322230.5°117.0°安庆附近4.25481965年 31504181433.5°117.3°固镇西北4五391966年72715331732.5°117.7°定远4五2101967年3302250130°54′117°40′铜陵附近4.21111967年71117154231°47′118°20′马鞍山4.6六1121969年 22807293533.1°116.1°利辛西南4.2五2131969年4213213132.8°115.8°阜阳、阜南间4五2141970年5915374031°00′116°24′岳西3.63151971年21171931°22′116°08′霍山3.53161971年316230730°36′119°18′广德3.22171971年713130433°36′117°42′灵璧3.33181971年121104580831°21′116°13′霍山3.02续表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191972年 31607113430°48′116°52′桐城徐河3.51201973年 3712305031°23′116°12′霍山落儿岭3.151211973年 31116324731°22′116°11′霍山落儿岭4.371221973年 31116400831°22′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31973年 311223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3.281241973年 31215214931°23′116°11′霍山落儿岭3.381251973年 31216210831°23′116°10′霍山落儿岭4.071261973年 82711285631°05′117°32′无为郑河3.0271973年 92211532533°35′116°31′濉溪临涣4.0五10281974年

河南历史上的地震情况

河南历史上的地震情况 河南省是我国地震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在河南省16.7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分布着一系列的地震活动的构造带。在豫北地区,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等三条断裂带。而在豫西地区,又有着秦岭北簏断裂带。这些断裂带的地质构造及其复杂,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5级以上的强震或者中强震,因此,完全具备了在河南省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 自公元46年10月,也就是东汉建武二十二年九月,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发生了6.5级地震以来至今,河南省共记录到可以造成地面局部破坏和人员伤亡的4.7级以上的地震共49次。在这49次给地面造成破坏的地震中,5.0级以上的地震有28次;6.0级以上的地震有6次。而且,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的50多年里,河南省没有发生过一次大于5.0级的地震,但是4.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次数却达到了9次,平均每过6年,就要发生一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无论是在地震发生的强度,还是在发生的频度方面,在国内均属地震发生中等程度省份,也就是“大震没有,小震不多”。 河南省的地震活动,与临近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六省相比,又有着强度较低,震中分散等特点。全省单位面积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不仅低于同属于华北断裂带上的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份,也远远低于临近的如陕西的水平。与历史上极少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的湖北、安徽相当。虽然在历史上,河南省也发生过一些大的如6.0级以上的地震6次,但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7.0级以上的强震,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省范围内没有大规模和高活动性的地震带分布,即使是通过河南省的地震带,也是比较稀松的。强震震中分散,而且多分布于与临省交界的地方,如林州、灵宝、淅川、南阳、潢川、项城等地。这个特点,又决定了在河南省即使发生较强的地震,也只是在边境地区,而不会对省内其他城市造成什么破坏性的影响,不会影响全局。 除了强度较低,震中分散的特点以外,河南省的地震活动还具有周期较长,重复率低的特点。在这个特点的作用下,河南省的地震活动呈现出相对平静期和显著活跃期的交替出现。在平静期里,地震发生的频率低,即便发生地震,也只是那些震级较小的地震,不会造成什么大的破坏性;而继之到来的地震活跃期里,地震发生频度和震级明显上升,尤其是在大的地震活动期里,又有更短的活动周期起伏出现。根据史料记载,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1987年,通过对华北地区的全部地震活动的对比可以发现,河南省的各级地震重复率是华北省份中最低的。而且从大小地震的关联性来看,河南省的高震级地震的重复率更低,这一方面说明了在河南省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强地震出现,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河南省的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较长。 河南省地震活动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震源较浅,烈度偏高。因为发生的地震的震级小,而震源的深度浅,导致了地震烈度偏高,破坏程度相对震级明显偏高的现象的发生。 1978年6月5日21时25分37秒,位于河北平原地震带南端的河南省新乡市,发生了一次4.9级的地震。这次地震是河南省在20世纪所发生的为数不多的几次较大规模的地震中的一次。震中位置在新乡市郊区的朱庄屯一带,震源深度为22公里,震中烈度为5度强。这次地震的震级不超过5.0级,不算大的地震,但却震撼了整个河南省北部地区,而且其有感范围远远超过河南省的北部!在北至河北省邢台市、南抵许昌市、西达山西省晋城市、东到山东省荷泽市的近550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不同程度都感觉到了震感的存在。而在这之前的1973年11月19日,在南阳市淅川县的4.3级地震、1975年4月22日在安阳林州市的3.7级地震,因其震源浅、震中烈度高,均给地面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并造成人民财产的不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河南省内地震活动的特点可见一斑。

中国近代地震灾害概况及分析

中国近代地震灾害概况及减灾对策分析 金沛剑 2012212577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安徽合肥 230009) 摘要: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板块构造中地处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两两交汇处,地震活动频繁,一直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近代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减灾工作作一展望。 关键词:地震灾害;建筑震害;地震史研究;减灾对策 Overview of Modern Chinese earthquake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Jin peijian 2012212577 (Civil Engineering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hui Hefei 230009) Abstract:China is located in the Pacific seismic belt and the Eurasian seismic zone intersection portion。Plate tectonics are located in the Pacific Plate, Eurasian Plate, Indian Plate twenty-two Interchange。Seismic activity is frequent and China is one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by the earthquake threat in the world。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Chinese Modern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undertake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duc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countermeasures, and work for a future disaster mitigation. Keywords:Earthquake Disaster;Building Damage;Seismic History;Mitigation Measures. 0.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MS≥7级的地震1200多次,其中的十分之一发生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危害最大的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地震,38%发生在中国境内。这些大地震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对地震的灾害分析,减灾对策的研讨就成为防灾减灾的热点问题。 1.中国的地震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近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达27.6万余人,伤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2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