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说身体的麻、木、酸、胀、痛、痒

中医解说身体的麻、木、酸、胀、痛、痒
中医解说身体的麻、木、酸、胀、痛、痒

中医解说身体的麻、木、酸、胀、痛、痒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区诊断

(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

(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5、脾区诊断

(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

(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

(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

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

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适,要用热来解决。通常,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

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

二、痛tòng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字形结构。痛,是病字旁,里边是一个甬字,“甬”,什么意思呢,路也。我们这样可以理解痛这个字,它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的。那这个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络,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血管、淋巴等各种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

有痛经的问题,那这部分,大都是由于受寒凉,导致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那解

决的方法,就是要通把路打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三、痒yǎng

在古字中“羊”和“阳”是相通的。在中医里,阳与人的生命关系密切。得阳者生,失阳

者亡。那阳在病里旁里,说明什么呢?阳气病了,受阻了。因此,我理解,痒,实际

上是“痛和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

什么情况下人体会痒呢?长伤口时,人会痒,说明气血在通达到伤口时,受到一定的阻碍,不顺。人体从一股暖流,变成无数条暖流时,就会感觉痒。还有人的后背也经

常会痒,也就有人发明了痒痒挠这种工具。那这种痒,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人体

的阳气在往外顶体内的湿。在顶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经络不是很畅通,因此,会遇

到一定的阻力,所以会痒。

对于皮肤痒,很多人都爱用激素,其实,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对人体有危害。其实,人体很有意思,当你面对痒的时候,人最爱做的事,就是挠,而这个挠的过程,其实也是疏通经络的过程。只不过,这是在表皮。而更深层、更好的办法,就是刮痧,让更深层的寒湿出来。如果原来痛,现在变成痒了,其实,说明你的身体在向好的方

向转换。反之,原来痒,后来变成痛了,那就说明向坏的方向转换。

四、酸suān

酸字的左边是一个酉,右侧是“夋”qūn。酉,在天干地支中,对应的是17-19点,刚好是肾经当值。而“夋”字,意为:“行走迟缓的样子”。所以,在人体上,基本可以理

解为肾虚了。

我们身体最容易酸的地方是哪,是腰对吧?在中医里,腰为肾之府。所以,腰酸,大体上可以找到的原因就是肾虚了,我们身体代谢缓慢了。还有一种状况,就是我们

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其实,这也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的结果。而中医

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所以,还是和肾虚有关。

我觉得,酸其实和痒一样,也是一种身体的临界状态,往好的方向,就是健康;往坏的方面,可能就是疼痛了。对于酸,解决的方案,就是加温和加速,热敷和按摩,对

缓解酸有很大的效果。同时,枸杞也是强肾的佳品。总之,强壮你的肾,才是解决酸

的根本之道。因为,你很少听小孩说他腰酸的。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是肾气十足。

五、胀zhàng

胀是肉月旁+一个长字。如何理解呢?主要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的扩大。它和肿基本上是同意。肿,主要是表现在外观;而胀,经常会是外观看不到的情况。造成胀的原

因很多,外在的,可能是外伤引起的发炎,或者捆绑造成气血不畅。其实大都也是由

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的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要做的工作,也是疏通经络,解决淤堵。

六、麻má

麻,也是一种病态,病字旁里一个林。怎么解释这个词呢?我们什么情况下会感觉麻了?是不是肢体被压的时间过长以后,导致气血供应不上而使肌体产生不适之感。那

和“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这样理解了,“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

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那在中医里,什么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汇聚,那到好。关键是加了一个“病”字旁,说明是不正常的汇聚。解决麻的

方法也很简单,解除这种不正常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是外在的,也有可能是内

在的。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产生肢体麻木,也主要是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

常汇聚引起的。

七、疲pí

疲,也是病字旁里一个皮字。疲字的主义:懈怠,不起劲。皮在中医里是由肺主管的。而肺在中医里是管疏布血的,是相傅之官。疲多从外在表现出来,比如疲软等,

是看得见和摸的着的。

八、乏fá

乏字的主要意思是缺少和无能。缺少什么?当然是缺少气血啊。与疲不同,乏,多为身体内在的感觉。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今天很乏”,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能说,“我今天很疲”。如果说我很疲乏,则是指身体由外到内都打不起精神来。疲和乏

都与我们气血不足有关。解决的方法,需要综合调理了。这与我们前面说的各种症状

相比,相对严重些。

总之,人体和各种不适症状,从汉字的构成上大体可略见一斑。基本都与病字旁相关联。而且多与寒、外伤造成的经络不通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经络,也就不言而喻了。

谈谈饥、饿、劳、累、聪、明等病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的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曲黎敏对中医的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她对汉字的理解。因此,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每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我们都要认真研究我们的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过程。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继续研究字与病症的关系。

一、饥jī

饥,一个食字旁,加一个几。什么意思呢?肯定和食物有关。“几”像什么,是不是像蚕在蠕动。因此,理解饥,可以想像为,因食物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产生的肠胃的蠕动。因此会有“饥肠辘辘”这么一个词组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饥更代表着人体那种条件反射式的肠胃蠕动。

二、饿è

什么是“饿”呢?一个食字旁,加一个我字。官方解释是更严重的饥。本义:饥之甚。按: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我个人理解,饥与饿最大的区别在于,饥主要是因食物产生的生理反应;而饿,则是因食物产生的精神层面的反应。换言之,饿就是“我想吃”的意思。

我在做健康咨询时,非常强调饥饿感。实际上,我更在强调的是“饿”字。直白的理解,就是“吃饭香不香?”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很多人在亚健康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饭点,吃也行,不吃也行。甚至肠胃都咕咕响了,而自己却并没有一点食欲。没有“饿”的感觉,说明身体已经出现很大的问题。主要是体内的垃圾排不出去。如果从西医角度来说,很可能是尿酸和肌酐过高。因此,要想解决饥饿感的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排毒的问题。很多人都只顾上面,只顾进补,而不顾下面,不顾排出,这是对养生的一大错误理解。如果你没有强烈的饥饿感,你吃再多的东西,也不会被人体吸收。只有当你饥饿感很强时,你即使吃非常普通的饭菜,也能吸收到大自然给予的食物之精华。因此,人要量出为入,具体地说,说是根据你的大便情况,大便是否成形,来考虑你吃什么和吃多少。不信你就试试,凡是大便不成形的人,如果你减少进食量,尤其是晚餐的进食量,多数情况下,大便会变的成形,这点,我们以后再详

说。

饥和饿,在英文中,都用“hungry”来表示,但在中文里,还是有不少区别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可以非常精准地表达我们内心的意思。三、劳láo

“勞”,是劳的繁体字。而“劳”字的小篆字形,上面是焱( 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你可以理解为用力过火了。毕竟三个火,更能代表劳的本意。

在中医里,如何理解“劳”字呢?最好的解释就是“五劳七伤”。

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因此,“劳”这个字,和“久”是有关系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了,就是劳。比如“过劳死”,就最能形象地理解劳这个字了。还有我们现代人得的颈椎病、腰椎病,都是和持续地坐着用电脑、开车等有关系,这些病,都是积劳成疾的结果。

四、累lèi

累字的结构是,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糸”mì(音“密”)。那“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基本字义1. 细丝。2. 幺。3. 微小。4. 量词,丝的二分之一。详细字义〈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一端象丝束的绪,一端象丝束的头,中间是丝绞。本义:细丝) 同本义 [fine silk]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说文》。

当我们知道了“糸”的意思,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累了。这就好比,我们用一根很细的丝,来顶着一大块田地,这悬殊的力量对比,本身就说明一个不协调。因此,累,可以被理解为身体无法承受的压力。从官方辞典中,我们可以看到:累的基本字义:1. 疲乏,过劳:劳~。~乏;2. 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着。

和“劳”那种“久”引起的身体不适不同,“累”其实是一种短期形成的身体不适。比如说,我今天走了一天的路,你可以说,“我累了”,而不能说,“我劳了”。累可以睡完一觉,马上恢复过来,但劳却不行。比如,如果你是天天用电脑,最后导致颈椎病,那就不是“累”造成的了,而是“劳”。积劳,一定会成疾。

你可以这样理解,持续的“累”,最后就会变成“劳”。换句话说,“劳”是由持续的“累”引起的。

五、聪cōng

聪,左边是一个耳,右边是一个总。在中医里,什么开窍于耳呢?对,肾开窍于耳。因此,官网解释为:基本字义:1. 听觉:失~。2. 听觉灵敏:耳~目明。3. 心思灵敏:~明。~睿。~慧。~颖。可以看出,“聪”确实和听力有关。

左边耳,右边总,你可以理解“聪”这种状态为人肾气最足时。为什么大家都说这孩子聪明,而很少有人岁数大的人说这句话,而改用“智慧”了呢?实际上,“聪”多来自于先天的,也就是从父母的精血那继承过来的,而智慧,则多来自于后天努力形成的。为什么人老了,听力就慢慢下降了,那是和肾气衰竭有关。原来这种老年人得的疾病,也就是功能退化,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有了,这就是未老先衰的结果。这和现代人不注重养生,过度消耗自己的肾气有关。

曲黎敏经常把人体先天得来的那点肾气,比喻成煤气罐。有的人大火猛烧,到不了老,就挂了;而有些人,小火慢烧,可以烧很长的时间。因此,当你未到岁数就开始失聪的时候,你就知道,你肾气已经衰竭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除了正常的肾气衰竭以外,还有很多的小孩子也会“失聪”,为什么呢?那就是乱用药的结果。比如庆大霉素,很多小孩在感冒,或者拉肚子时都打过,如果剂量不大还行;如何长期打,最后一定是会把耳朵打聋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其实,耳朵聋受伤害的并非只是耳朵本身,寻根溯源是肾。所以,很多药物的说明书上都写有:肝肾不好的人慎用。因为,所有的药物毒素,都要通过肝肾代谢掉的。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有的药还不只是三分毒,甚至是五分或者七分毒。

六、明míng

明是什么?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我们都说耳聪目明,那在中医里,谁和明有关?对,肝!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

什么日和月加在一起就是明呢?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精髓是什么?对,阴、阳。日和月,就是宇宙间最大的阳和阴。人生活在地球上,就要顺应这个阴阳。可是,我们很多人偏偏不这么做。古人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晚上不睡觉,白天没精神。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化工厂,它的工作时间是在凌晨的1-3点,它主要的工作是处理体内的垃圾,可我们很多人,偏偏在这个时间大吃大喝,偏偏在这个时间K歌,偏偏在这个时间打游戏,结果把肝脏处理垃圾的时间给错过了,时间长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就被完全打乱了,血液里的垃圾一多,人所有的病全来了。张悟本一直强调人体肝最重要,看来,也就是因为肝是调节人体阴阳最大和最重要的器官吧。

有一句话,叫“花不花四十八”,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人体到了48岁,眼睛开始花

了,也就是看东西不清楚了,聚焦不准了。那我们追根溯源,就追到了肝上了。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嘛。其实,眼睛花,代表着你身体的阴阳已经逐渐被打乱了。还有很多人没到老年就有白内障了,这是为什么?同样也是肝受损了。人体的眼睛就相当于一架相机,白内障,其实就是眼部的垃圾,换到照相机上,就是镜头脏了。这个还好办,做个小手术,换个镜头就解决了。还有很多人,是眼底出问题了,也就是底片的成相系统坏了,这个就不好办了。因此,所有人体肢体末端出的问题,你最后都可以归纳到肝肾上。

总之,肝肾同源,当我们阴阳失衡之时,当我们肾气衰竭之时,我们必然就会耳不聪,目不明了。人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你得病的时候,你要想到,你今天的病,不是你今天才得的,而是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有原因,才会有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

水停津阻:一般认为,水液代谢失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故有“虚损之痰,总不离脾肺肾三经之不足也”(《不居集·痰证扼要》)之说,较少涉及于心。实际上心亦参加水液代谢的过程。心主血脉,血中含有大量津液,心阳推动血液运行全身时,亦将津液洒布全身。如心阳不振,温运失职,在伴随气血失运的同时,亦常发生水津失布,水停津阻,生饮化痰,蓄积为患的病机。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水气上逆,凌侮心阳,此时正值心阳已衰不能布散阴弥,又可发生水气凌心的病机。常见心悸,气短,眩晕,心下逆满,小便不利等症状。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又如《伤寒明理论·悸》说:“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心下停饮,虽有水气凌心,但心脏自身阳虚是其根本,否则水气不会停留心下而致心悸。若心阳虚弱,不能充分化气行水,水停胸中,化生痰浊,发生寒痰血瘀互结的病机,引起胸痹,可见心胸憋闷胀痛、胸背引痛、喘息咳唾、心悸气短、舌淡胖、苔厚腻、脉弦滑等症。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医宗金鉴》注解其义时说:“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则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证之必有也。”在胸痹胸痛的同时,见喘息咳唾之症,是心阳虚、寒痰与血瘀共存所致。手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心阳虚衰,不能温通少阴经脉,津血运行不利,寒凝咽喉,津停血瘀,或心阳素虚又外感寒邪,寒凝津血于咽喉,均可见咽喉疼痛、喉间暗红、咳吐痰涎、声音嘶哑、舌淡苔白等症。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伤寒贯珠集》在阐述其义时说:“少阴咽痛,……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用半夏散及汤治疗,方中半夏化痰散结,可知此咽痛的病机为寒郁咽喉,津血凝滞。并从使用桂枝温通心阳而推测,此类咽喉疼痛,既可由外寒进犯,亦可由心阳虚衰,气不化津,水津停阻所致。

心阳虚衰的发展趋势比较复杂,常可引起心的阴阳两虚、心脾阳虚、心肺阳虚、心肾阳虚、心阳暴脱等病机变化。

心的阴阳两虚:心阳不足,阳虚则阴无以化,继而阳损及阴,可至心阴不足,形成心的阴阳两虚的病机。既有胸闷心痛,形寒肢冷,又有五心烦热,舌红光滑之症。

心脾阳虚:心属火,脾胃属土,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心火有助脾暖土的功能。心阳虚,火不暖土,可引起脾胃虚寒。既可见胸痛胸闷,面舌晦黯,又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

心肺阳虚:心肺同居上焦,宗气贯心脉行血气。心阳虚衰,久之必导致肺的阳气亏损,引起心肺阳虚的病机。既见心悸胸痛,形寒肢冷,又见喘息咳唾等症。

《黄帝内经素问》

心肾阳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虚衰,不能下温肾阳,可致肾水寒凝和水气凌心,引起心肾阳虚的病机。病人先有心悸气短,而后出现水肿,下肢尤甚,腰膝酸冷等症。

心阳虚反复发作,逐渐加剧,或心阳受到严重损伤,阳虚至极,宗气大泄,可形成心阳暴脱的病机。

心血虚:《黄帝内经》只有血虚的笼统论述,尚未提到心血虚的名称。《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讨论脏腑病机,提到心的虚证时,往往多是“血气衰少”并提。《济生方》中开始有“心血不足”的提法,如该书《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这是对心血虚病因病机最早、最精辟的论述。其后《医学入门》、《杂病源流犀烛》、《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则采用“心血一虚”等提法。直到《症因脉治》才最准确地使用“心血虚”的名称。是书《内伤不得卧》中说:“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至此之后,有关心血虚病机的论述更加完善,广泛用于阐述各种病证。

引起心血虚的病因,多由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脾胃失运,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心血减少;或温热久恋,伤津耗血;或心气先伤,由气及血;或久病体弱,失治误治所致。由于血液是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心血虚的 ...

肺阳“肺阳”的概念历来讨论也很少。从古籍中看,直接用“肺阳”一词的基本未见。所以现行教科书也不涉及它。但近年来,讨论肺阳虚的文章屡有发表,论述亦较有深度,现摘其要简介如下。1)肺阳虚证是客观存在的:肺阳虚证是否存在?不少作者从研究文

献入手,证明它自古就已被认识到了,只是表达方式不甚明确而已。朱广仁等指出:

①阴阳是互根的,既然承认有肺阴,就不能否认有肺阳。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何独肺

无阳虚呢?若无肺阳,肺阴从何而化生?《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五阳以布,疏涤五脏,……”,明确指出了五脏皆有阳气,自然寓肺阳在内。②《金匮要略》论肺痿时提出“肺中冷”的病机概念,并说明是“上虚不能制下”。既冷且虚,自是肺阳虚证。肺阳虚,津液不化,留伏于肺而作饮,故吐涎沫而不咳不渴。③明清以后,一些医家逐步认识到“上焦虚寒”证的存在,如喻嘉言《医门法律·咳

嗽门》、林珮琴《类证治裁·咳嗽门》都提出对“上焦虚寒”和“肺胃虚寒”用温肺汤治疗。至近代名医蒲辅周则直接提出“肺阳虚,则易感冒”。2)肺阳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肺阳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过去有人认为肺阳的概念已包含在肺

气之中,但肺阳的功能与肺气还是有区别的。归纳起来,肺阳有如下主要功能:①温

化蒸腾:因阳性温暖,固主气化。气化之对象,包括肺阴和津液。王德春认为,肺阳

能蒸化肺阴为气,然后推动呼吸运动。津液经肺阳温化蒸腾,则如雾露一样灌溉一身,然后由上而下,通调三焦水道而令下行。津液的代谢,在下靠肾阳,在中靠脾阳,在

上靠肺阳。当然,推动津液代谢的不独肺阳,还有肺气,但两者作用有所不同。柯新

桥指出:“在宣降水液过程中,肺气以宣降敷布为主,肺阳则以温煦津液为主。” ②宣

发输布:上文已述,肺有宣发肃降的功能,以输布水谷精微,这主要是依赖肺气的作用。然在此处,论肺气而忽略了肺阳,实际上肺气的功能中已包含了肺阳的作用在内。从“气一元论”观点看,人身之中,无非气而已。但从“阴阳二元论”观点看,气之中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肺气之中,应包含肺阴、肺阳,而只有肺阳,才真正具有宣散的

功能。因阴阳特性相反,阴主敛降,阳主升散,而肺气既能宣发升散,又能肃降收敛,其阴阳的分判应是明确的。在肺阳的宣发鼓舞下,津液卫气上行至头面,外达于肌表。

③暖身卫外:阳主温煦,在内温养脏腑,在外温养形体。王德春认为,人体五脏的温

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内温煦本脏及其邻近组织器官,二是对外温煦本

脏所属组织器官。如脾阳,在内温暖脾胃,在外温煦肌肉;肾阳在内温暖肾肝,在外

暖及骨髓。同理,肺阳的温煦作用,在内主要是温养肺心胸膈,在外则温养鼻窍皮毛。皮毛围护人体外表,直接与环境接触,故皮毛能否得到温养,关系到人体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肺阳温养皮毛,则皮毛功能健全,使具有抗御外邪的能力。但是肺阳主温暖,故主要是抗御外来寒邪,若要抗御温热之邪,还得有肺阴的协调。肺阳抗御外邪的作用,与卫气有些类似。但卫气不专属于肺,而是整体气的一部分。柯新桥指出,卫气

的功能主要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且又是通过肺的宣发到达肌表的,因此很容易与

肺阳温暖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相混。但卫气由水谷精气所化,除抗御外邪外,并能司

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而肺阳乃系本脏之阳,主要只能抗御外来寒邪。我

们认为主要区别在于:卫气是靠其自身的生理作用,在肌表直接抗御外邪的,而肺阳

则是通过温养皮毛后,使皮毛功能健全而具有抗邪作用,二者有明显不同的含义。然

而二者也有相互作用关系,肺阳能使肺的宣发功能正常,故肺阳虚而宣发无力时,卫

气也不能温养皮毛,此时肺阳与卫气皆不足以抗御外邪,而其临床表现就相互混合在

一块了。3)肺阳虚证病因病机:王德春归纳出了肺阳亏虚证的病因病机,可资参考。

①肺阳亏虚证的病因:过劳伤气,久损及阳。此说明肺阳虚可在肺气虚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形寒饮冷,损伤肺阳。此说明寒邪外袭,阳受阴制,使肺阳受伤;它脏阳虚,

波及于肺。如心阳、脾阳及肾阳之不足,皆可导致肺阳虚。②肺阳亏虚证的病机:温

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等;化

气无权,大气衰少。表现为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等;津液不化,聚而为水。或咳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肺阳虚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

要证候,因而“肺阳”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较少提及“肺阳”,只不过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肺阳虚证描写为“上焦虚寒”或“肺虚寒”而已。经云“阳虚则寒”,故肺之虚寒证实质就是肺阳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不少人一步入中年,就常感到气短乏力,尤其是患有老慢支、哮喘的人,就更为

此苦恼了。其实,这都是肺气不足惹的祸。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35岁以后,人体肺活量开始下降,并出现肺虚的情况。“肺气健旺,则五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故中年人保健应先补肺,才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而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原因,多由肺气衰弱引起。一般而言,

肺气虚的人会出现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如果被医生诊断为

肺气不足,除了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外,还有一些小方法值得一试。

“呬”字功补肺气做法是两唇微微后收,上下齿相合而不接触,舌尖插上下之缝,微出。呼气念呬字,两手从小腹前抬起,逐渐转掌心向上,与胸同平,然后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分别向左右两边推掌,就像鸟翼一样。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

臂自然下落。

深呼吸深呼吸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每天以太阳刚出来之时为最佳时间,到户外做做深呼吸,有利于锻炼呼吸机能,从而达到补肺气的作用。一般来说,每天做20~30次即可。

朗读和唱歌也能补肺气唱歌、朗读可以起到扩胸作用,通过对横膈肌的运动,将气吸入肺部,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声音经过共鸣腔体,进行综合调节。无论是唱歌

还是朗读,呼吸量的大小、节奏快慢,都是根据曲调和情感需要,进行高低、大小等

变化来调整呼吸,这就能让肺气得到调养。这个方法须使用适度,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锻炼,而不是乱喊,否则会适得其反。

除了以上这几种做法外,还有一些食疗方法可以帮助补肺气。在平时饮食中,可

以选择百合、花生、桔梗、黄芪、党参等放入食材内,帮助润肺补气。但是,黄芪吃

多了容易上火,需掌握用量。

肺主皮毛,肺气足脸色才美

肺主皮毛,肺气足脸色才美

“气色”这个词都应该听说过,

那么,“气色”究竟指的是什么,为何能用来衡量人的身体状况,却没有多少人能

真正搞清楚。

其实,气色这个词得拆开来看,“气”,在中医学中指的就是先天的元气和脏腑经

络之气,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和肺中清气等组成,分布在全身各处;而“色”,

指的就是人的外表相貌,所谓“有诸内,必形于外”,内在的气与外在的色是存在联系的,因此曾国藩才在他的相面书《冰鉴》中说:“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一个人的身体好坏、体内气足与不足,能从外表的脸色中一窥即知;而一个人的脸色要红润好看,最根本的也就在于要补气。

而说到补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补肺气。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也就是说,肺

脏通过它的宣发作用把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以滋养周身皮肤、肌肉。我们常常看到

有些女性朋友脸色苍白,或者萎黄憔悴,没有光泽,又或者色素沉着、年纪轻轻就生

出了皱纹,这就是因为人体气虚血少、津血不能滋润充养肌肤所导致的。肺气足的人,皮肤就滋润光滑、有弹性,而肺气虚的人,则免不了皮肤黯淡干燥、毛发憔悴枯燥。

肺气不足不仅会影响皮肤的暗淡与粗糙,更重要的是,还会引发各种病症。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年纪轻轻就体弱多病,患上了肺痨,而人的整个身体是分工

合作、联系紧密的,肺功能一旦失调了,五脏肺腑的功能也会受到阻碍,从而使身体

每况愈下,直到最后早夭,留下无尽的遗憾。当然,大多数女性的先天体质没有林黛

玉这样娇弱,但是肺气一旦不足,身体也是会对你进行报复的。

肺与大肠还互为表里,如果肺火肃降,那么大肠也可能传导失常,导致大便困难,而众所周知,便秘又会影响人体排毒,毒素在体内越积越多,各类大大小小的毛病都

会接踵而来。不仅如此,肺气不足还容易引发风疹、过敏等病症,如果肺热上蒸,痤疮、酒渣鼻、牛皮癣等症状也会不胜其扰。

所以,要想养出一身光滑细腻、滋润健康的皮肤,绝对不能忘了补肺气。尤其是

在季节变幻的时节,比如冬春之交,或者秋冬时节,天气干燥寒冷,正是肺部特别容

易受到侵袭的时候。此时更应该选用一些补肺润燥的食谱,给自己的肺穿上滋润温暖

的“外套”。

补肺的食物首选白色,因为按照中医理论,白色入肺,比如白豆、白木耳、山药

等等,都可以。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清肺补肺食物,比如白木耳、百合、鲜藕、猪肺、海蜇、柿饼、枇杷、荸荠、无花果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适当用些药膳,如清炖水鸭、

百合、甲鱼、生地、北芪煲、猪肺、党参等等,或者用淮山、北沙参、麦冬、五味子

煲汤,再加蜂蜜水调和,常喝能有益于补肺气。比如有一道“黑木耳红枣瘦肉汤”,就

非常适用于那些气虚血瘀的人,尤其是面部有色斑,面色萎黄、黯黑者。黑木耳能凉

血止血、健脾润肺、滑肠解毒;而红枣健脾益气,滋润肌肤;瘦肉益气养血,健脾补肺,三者合用,共奏洁肤去斑,美容护肤之功。

当然,一个人的肺气强弱,不仅与饮食习惯有关,也与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女性

朋友要补肺气,除了要通过饮食、药膳来加以滋补,更要注意养成规律的生活。比如

熬夜、抽烟等,都很有可能导致“肺气弱”,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容易使肺部

受到侵袭。所以要使肺气“足”起来,不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摒弃,不健康的生活环境

也应该加以改善。

除了注重饮食和生活规律之外,还要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俗话说“过悲伤肺、过怒伤肝”,如果性格过于悲观,遇到一点小事就悲尤伤感,导致肺气郁滞,也很可能会伤到肺腑,从而导致肺气不足,而气弱又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更容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愁惨悲戚的恶性循环,那不就成为“林黛玉”第二了么?所以,要补

肺气,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才能养足肺气,谁不

想让脸色漂漂亮亮的,走到哪里都能被人夸一句“气色好”呢?

治皮肤瘙痒症秘方

治皮肤瘙痒症秘方 13.1皮癣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当归、赤芍、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解】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润燥;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苍耳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清热止痒。诸药相伍、共奏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证、丘疹性湿疹。证见瘙痒极甚,丘疹色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疗效】验之临床,每获佳效。 13.2二地汤 【来源】胡建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生地、赤芍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生黄芪、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 【方解】本病系阴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故方用当归、熟地、首乌养血;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生地、麦冬、玉竹滋阴润肤;以防风、蒺藜、浮萍祛风止痒;入赤芍、川芎凉血活血,推动养血作用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作用;防己祛风湿;白鲜皮止痒;枳壳理气宽中;黄芪补气固表。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共奏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全身性瘙痒症。 【疗效】治疗167例,总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45例(占27%),显效60例(占36%),有效59例(占35%),无效3例(占18%)。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对病后、产后及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尤佳。 13.3当黄汤 【来源】梁存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各10~12克,

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所以临证悟出肢体麻木一症,可用调和营卫之法。临床上用桂枝汤加味治之,多能获效。基本处方如下:桂枝12白芍12鸡血藤15桑寄生30炙甘草6生姜5片大枣5枚。 水煎二次,饭前分二次温服。药渣再煎5~10分钟连药渣带水乘热泡洗患手或足。 加减:麻为气虚,可加生黄芪30~60克,亦可白术等加健脾益气之品; 木属湿痰死血,可加白芥子6~10川椒6制没药6 久病入络者,加地龙10,或加乌梢蛇15克。 请大家一试,并请方家正之。 1.2症状:持续麻木者18例,间断麻木者14例。夜间麻甚者5例,劳累后麻木者4例。12例患者给予轻刺激感觉不灵敏,其中2例浅感觉消失。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23例。15例伴有肢体疼痛,其中3例为刺痛,12例为胀痛。痛时喜用手揉擦,手指活动受限、持物不便,做细小动作不协调者,9例。17例有酸胀及沉重感,经

按摩后可减轻。26例患者持物无力,提重物常自手中滑脱,且持物后麻木加重、肢体疲乏。6例患者肢端发凉,掌心无汗。2例肢体如虫行、奇痒。舌苔多为薄白,少数病例舌质较淡。脉象沉缓为主,其次是弦细或浮弱无力。麻木部位以手指及腕至手指端为最多,其次为膝至脚趾端,左右无明显区别。 1.3治疗方法。基本处方:黄芪5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栆6枚,路路通15g,桃仁15g,鸡血藤15g,川芎15g.加减:头晕、乏力、心悸、间断麻木,手指屈伸不利,脉微等气虚较重者加人参、白术、重用黄芪。肢端发凉、苍白掣强、持续麻木,此为阳虚阴盛,加附子、肉桂。肢端枯燥,劳累后麻木加重者宜加当归、熟地。有抑郁不舒,气壅胸胁而致胁肋胀痛者可去黄芪加香附、柴胡、枳壳。如麻木持久伴肢端紫暗而有刺痛,手指活动不利,浅感觉消失,肢体掐之不痛,日轻夜重,此为瘀血或死血,加丹参、红花、赤芍。麻木日久,脉滑者,加陈皮、半夏、云苓、苍术。加引经药:上肢麻木、手指拘急加桑枝、姜黄。下肢麻木加牛膝以活血通络。蚁行感加全虫,僵蚕。 本组麻木症多数有神疲乏力,肢体感觉迟钝,头晕气短,脉微无力等症状,故而以虚证为多。用在治疗上着重益气养血而重用参、芪、归、芍。有瘀血者在原方上加活血通经之品,如丹参、红花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大活血药物后肢体疼痛早于麻木而先消失。此外,上肢麻木加桑枝,量须大,25~50g,有刺痛者加姜黄15g以破气血

有效治疗皮肤瘙痒的中医偏方2011

[导语]皮肤瘙痒是指无原发皮疹,但有瘙痒的一种皮肤病。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 1、老生姜治皮肤瘙痒 新鲜老生姜1块捣烂如泥,以纱布包裹,涂擦患处。每次10—20分钟,每日l—2次,疗效显著。此方既能止痒,又能滋润皮肤。 2、大枣雪梨膏治皮肤瘙痒 大枣(或金丝枣)10枚,雪梨膏20毫升。将枣先泡半小时,入砂锅内加水煮至枣烂后加入雪梨膏后服用。此方可润肺护肤,健脾益气。适用于冬季皮肤干燥脱屑,老年皮肤瘙痒。 3、中药煎剂治冬令皮肤瘙痒 苍耳子、艾叶各30克,苦参、地肤子、白藓皮、露蜂房、土槿皮、苏叶、川椒各20克,每天1剂,加适量水煎煮后,滤取药液,趁热洗浴,早晚各一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连用7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皮肤瘙痒症。 4、盐水或醋治瘙痒 每晚睡前,用面盆盛半盆清水,放适量食盐或米醋,加热至盐溶解,用毛巾蘸水搽洗患处,一般3—5次可见效。如有反复,可继续搽洗。适用于中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较好。 5 .凉血祛风汤治疗皮肤瘙痒症

【方剂】生地30克,白鲜皮、玄参、苦参、银花、连翘各15克,地肤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荆芥、防风各10克,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蝉蜕3克。 【制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内服;药渣再煎反复擦洗患处。一般用药2剂即可。 【功效】治皮肤瘙痒症。 【验证】叶xx ,女,17岁。全身性皮肤瘙痒1月余。瘙痒以夜晚尤剧,奇痒难忍,经用西药内服及外用,稍有缓解,但停药后复剧痒。患者全身 6.醋蒜治神经性皮炎 【方剂】蒜瓣、米醋各适量。 【制用法】将较鲜蒜瓣洗净捣烂,用纱布包扎浸于米醋内,2-3小时取出。以包擦洗患处,每日次,每次10-20分钟。

皮肤瘙痒治疗秘方偏方18则

皮肤瘙痒治疗秘方偏方18则 皮肤瘙痒症是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限性两种。其临床表现为初起并无皮肤损害,由于搔痒难当经常搔抓,患处可出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化或湿疹样变,有时可继发感染。 1 .苍艾洗剂治皮肤瘙痒症 【方剂】苍耳草、艾叶各50克,蜂房、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川槿皮各30克,川椒、白矾各20 克。 【制用法】水煎滤渣,集药液,趁热洗浴,每天1剂,每天洗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7天l疗程。 【功效】祛风、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验证】莫xx ,女,47岁,工人,1987年11月4日来诊。自述患全身皮肤瘙痒症多年,每逢冬季更甚,不分昼夜。曾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和静注葡萄糖注射液、内服强的松、外搽硫磺软膏等,均不显效。笔者用该方煎水,嘱每次外洗30分钟,3 剂后瘙痒消失,追访2年未复发。 2 .凉血祛风汤治疗皮肤瘙痒症 【方剂】生地30克,白鲜皮、玄参、苦参、银花、连翘各15克,地肤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荆芥、防风各10克,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蝉蜕3克。 【制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内服;药渣再煎反复擦洗患处。一般用药2剂即可。 【功效】治皮肤瘙痒症。 【验证】叶xx ,女,17岁。全身性皮肤瘙痒1月余。瘙痒以夜晚尤剧,奇痒难忍,经用西药内服及外用,稍有缓解,但停药后复剧痒。患者全身皮肤致密丘疹,并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舌质淡红,脉弦细。即予上方,每天l剂,内服并外洗。2剂后告愈继服2剂以资巩固,后未再复发。 3 .盐泔煎洗治皮肤痛痒症 【方剂】食盐、米泔水。 【制用法】取米浴水1000毫升放食盐100克,置锅内煮沸5-1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于面盆中,温热以适应为度,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部,早晚各l

四肢麻木两千年古方能治

四肢麻木两千年古方能治 手麻、脚麻、四肢麻!这叫“血痹”,两千年古方能治。 今天我这篇文说,跟您谈谈“麻木不仁”这件事。 麻木不仁,作为成语,本来形容一个人冷血,对眼前的任何事物无动于衷。其实,从源头上讲,麻木不仁指的是一个症。什么叫麻?指的是不痛不痒,如万千异物或蚂蚁游走于其上。什么叫不仁?说的是挠一下皮肤,没感觉,好像隔了一层衣服一般。 说起这个症状来啊,咱们很多人都有感受。尤其是年龄大一点的人,或者大病初愈的人,或者女性产后,在这方面感受尤为明显。有一些颈椎病、肩周炎的患者,也会产生此类症状。当然,最明显的,就是西医诊断,所谓“多发性神经炎”、“末梢神经炎”的人。他们的主要感受,就是手脚四肢麻、凉、感觉迟钝,或者疼痛,或者肌肉无力。我见过最惨的一个患者,到什么程度了?一年四季都要戴手套,而且是很厚的手套,薄了就不行。平时开门都要戴手套。否则,只要手指头直接触碰异物,那感觉就像针扎一样。 这个时候,怎么办?怎么理解这症状呢?用治颈椎、治腰椎、治肩关节的方法,能改善不? 这些,还真就不好说。医学这事儿,本来就是探索中发展的学问,很多事情,我们任何人都无法一口咬定。 但是,我作为一个中医人,却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们中医在近两千年前的《金匮要略》里面,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并且取名叫做“血痹”,同时也有了调治它的具体方药。 什么叫血栓啊?顾名思义,就是气血不通了,痹阻了。骨头,有骨痹,血,也有血痹。这个血栓怎么来的?一方面,是因为血虚,气血在经脉内运行得虚少、不畅。另一方面,就是气血营卫不和,导致外邪,尤其是风寒之邪袭击进来,阻遏经脉。两方面原因,形成血痹。 根据这定义,我们基本就理出来血痹的症候了。这就是肌肤肢体麻木不仁,有一点怕凉,有一点怕风,或痛,或肌肉无力,舌头往往比较淡,脉象为微涩而紧的。部分人舌头会青紫。现代医学诊断,往往是末梢神经炎。同时,这组症候也可以出现在皮炎、中风后遗症、肩周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上。 你看,这件事儿是不是牵涉甚广啊? 遇到这个情况,怎么办?治疗方法之一,就是用《金匮要略》里面的一张经方,叫做黄芪桂枝五物汤。 【配方】:黄芪9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方解】:简单说,就是利用黄芪和桂枝来散寒、祛风、温通经脉、固护卫气。用芍药来养阴,养血,配合桂枝来调和营卫。生姜和大枣,固护中焦,促进气血生化之源,让更多的气血充养四肢,提振正气。如此,血不虚了,风邪没了,经脉通了,血痹也就解除了,症状随之消失了。

七大偏方疗法【手脚麻木】

七大偏方疗法 偏方1、老丝瓜筋汤。取老丝瓜筋50克,煎汤1碗1次服下,每日2次,连服1星期,有特效。 偏方2、桑叶足浴。 用霜桑叶适量,晒干后用砂锅加水适量煮沸,捞出桑叶,趁热泡手脚15分钟。每日2次,一般3天即可见效。 偏方3、蜂蜜蒸木耳。 取黑木耳50克,蜂蜜50克,红糖25克。将木耳洗净放碗内,蜂蜜,红糖拌于其中,放锅内蒸熟食用。分3日服完。 偏方4、花椒露汁。 取鲜花椒300克(干品60克),加5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盛入碗内,放在房上露一夜,用箩盖上,在太阳将出时取下,冷服。盖被出汗,一般1次即愈。 偏方5、云南白药(行情,问诊)泡酒足浴。 用云南白药粉40克。浸入白酒(50度以上)500毫升内,放置一昼夜后即可。用时将患肢浸入药酒内,并反复揉搓,以肌肤发热为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在1日内阳气很盛之午时与阴气很盛之子时进行治疗,15日为1疗程。500毫升药酒可用一疗程。治疗期间禁食油腻、冷酸之品,禁涉冷水,勿过劳。 偏方6、路路通中药足浴。 取海桐皮、桂枝、姜黄、羌活、独活、松节、路路通、刘寄奴、透骨草、红花、当归各15克加水和白酒后煎煮并滤取煎汁。每次乘热泡洗麻木的手或脚,每日泡洗2次。 偏方7、黄芪当归瘦肉汤。 用瘦肉5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田七3克,大枣3枚。共炖汤,服用。黄芪、当归具有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本方适合中风后遗症肢体软、手足麻木,气虚血瘀的患者。 老年人手脚麻木原因 3.1营养不良 主要是与长时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摄食减少,由此造成机体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密切相关。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可致神经营养与代谢功能阻碍和传导速度减缓,引起末梢神经炎和神经根病变而造成手足麻木。老年人平时需要加强饮食调理,做到饮食易消化,促进吸收,预防营养不良性麻木。

中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因正气不足,风湿热毒浸淫,或脾失健运,营血不足,湿毒滞留,瘀血内阻,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发。 除湿止痒症见皮肤瘙痒或脱屑,伴身倦乏力,纳呆腹胀,口淡无味,苔腻脉滑。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白术、茯苓皮、太子参各15克,扁豆、山药、薏苡仁、白鲜皮各30克,陈皮、地肤子、苦参各10克,赤芍20克。 祛风止痒皮肤瘙痒时轻时重,呈游走性,或头痛,恶寒发热,大便溏,睡眠欠佳,舌苔薄白脉弦。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芦根各15克,牛蒡子、蝉蜕、白鲜皮各10克,竹叶、薄荷、赤芍、丹参、黄精、生地、防风、钩藤。 搜风止痒皮肤瘙痒日久,多见皮肤局限性干燥,肥厚皲裂,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眩晕耳鸣,或健忘心痛,记忆力下降,舌红苔薄或少苔,脉弦细。用酸枣仁汤加味,炒枣仁、合欢皮、白鲜皮、天花粉各30克,川芎、柏子仁、夜交藤各10克,云苓、知母、丹皮、白蒺藜、制首乌各9克,甘草6克。 养阴止痒皮肤奇痒难忍,遇热加重,干燥脱屑,见色素沉着、血痂或皲裂。伴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失眠盗汗,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用玉女煎加减,生石膏、天花粉、白鲜皮、制首乌各30克,怀牛膝、黄精、生地、天门冬各15克,知母、丹皮、丹参、赤芍、玄参、蝉蜕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 验方二则 乔蔚然医师是石家庄一位民间老中医,从医数十年,经验丰富。笔者在随其抄方过程中,见其好用经验方二则介绍如下。 补气养血汤:黄芪30克,山药15克,玄参30克,苍术15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枸杞15克,党参15克,桂枝6克,麦冬15克。水煎服,日1剂。功效:补气,养血,活血,滋阴。主治:气血不足,血脉运行不畅。可用于下肢不宁综合征、脉管炎、皮肤病、痿证、糖尿病并发的皮肤瘙痒、妇女月经量少或痛经等。 何首乌汤:何首乌30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桑叶12克,女贞子6克,旱莲草6克,豨莶草12克,黑芝麻10克,桑葚10克。水煎服,日1剂。功效:滋阴补肾,滋水涵木。用于失眠、眩晕、高血压、脱发、虚劳等病机属肾水不足、肝肾不足,甚或虚火、肝火亢旺者,症见不寐、头晕、耳鸣、落发脱发、腰酸无力、烦躁等。肝火盛者,加夏枯草15克;兼痰热扰动虚烦者,加竹茹10~15克;烦躁不安者,加甘松8克。2012 09 03 “玉泉汤”治糖尿病并发全身瘙痒验案 患者,高某,男,66岁,饮食失时,暴饮暴食以为常。患糖尿病12年余。曾服消渴丸、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空腹血糖波动在8.0mmo1/L左右。 2012年3月7日,出现头晕,口干渴而乏力,空腹血糖12.0mmo1/L。住院西医药治疗20天,症状有所控制,但继发全身瘙痒,皮肤颜色正常,无丘疹,上自头皮下至足尖等无处不痒,心烦不安,昼夜如此,难易入眠。曾输液抗过敏,口服西药均无良效。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 2012年3月28日来诊:患者精神尚好,神志清晰,语言自如,食欲尚可,因全身皮肤瘙痒而心烦不安,坐卧不宁。脉沉缓无力,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舌苔白薄微干。此乃久病阴伤,气阴不足,血虚化燥而致全身瘙痒。治宜益气生津,活血除风润燥。玉泉汤加味。 处方:甘葛根20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太子参15克,百合20克,当归12克,红花10克,全虫10克,蜈蚣2条,僵蚕12克,蝉蜕15克,百部12克,升麻10克,苦参15克。水煎服,一日三煎三服,上方连服5剂症状明显好转,同上方继服5剂。 4月8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余有会阴部瘙痒但能忍受,其他皮肤均趋于正常,效不更方,再以原方继服5剂。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名老中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秘方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 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 本病诊断依据,发病年龄较大,有下肢慢性缺血症,患肢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腹股动脉狭窄处可听到收缩期杂音。X线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波浪形扭曲,管腔呈不规则狭窄或闭塞。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眼底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在诊断上需与男青年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女青年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区别。 本病的发病因素,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动脉壁功能障碍也是 重要因素。 西医治疗本病常采用扩血管、降脂、抗凝类药物,以及 选择性动脉重建手术。本病坏疽发生后,疗效较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气弱,痰湿不化,痰 瘀凝结络脉而致病。以益气温肾、活血通络,祛痰化瘀等法

治疗。有心肾虚者,有肝阳亢者,有感染化热者,有气阴两亏者,宜兼顾并治。本病早期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与防治,至关重要。(奚九一)方名 方名:软坚通脉饮【功能主治】 功能软坚消痰,化瘀通络。主治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性 闭塞症。 【处方组成】 海藻30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失笑散15克、豨莶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气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肾阳虚者加仙灵脾、 附子、肉桂;坏疽伴感染者加制军、黄柏、金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45?80岁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42例,临床治 愈118 例(83.1%),好转18 例(12.7%),截肢6 例(4.2 %)。 【处方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奚九一

22肢体麻木

一肢体麻木的原因有哪些? 营养缺乏和代谢障碍性肢体麻木:病人可有长时间的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或有严重营养缺乏的病史。上述疾患导致病人体内维生素B族严重缺乏,而引起肢体麻木。 中毒性神经性麻木:病人可有长时间与有汞、砷、铅或有机磷等重金属或农药以及呋喃类、异烟肼等化学药品的接触史。这类化学物品可引起中毒性神经炎,该病初期即可出现肢体远端麻木感,多伴有疼痛、皮肤蚁行感。 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这是由于细菌分泌的神经毒素或病毒直接侵犯神经系统而引起肤体麻木。这类疾病主要有白喉性神经炎、麻风性神经炎等,表现为肢体麻木、肢体感觉丧失。 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性麻木:病人先表现为发热,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2个月后出现肢体远端麻木,呈对称性。同时产生肢体无力,严重的还会出现瘫痪、呼吸困难。 脊椎骨质增生性麻木:这种麻木在老年人中相当多见,其主要原因是椎骨骨质增生压迫了椎管内神经,有些病人还可伴有肢体疼痛等感觉。 骨髓病性麻木:某些骨髓病的早期,可出现至下而上的肢体麻木,随病情加重而向上发展,进而出现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 动脉硬化性麻木:多见于患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缺血,大脑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发生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这类麻木的特点多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或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能及时治疗,会发展成半身不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麻木:这种麻木部位多不固定,呈游直走性,时轻时重,病人常伴有焦虑、烦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和周身乏力等症状,一般多能自愈。 二肢体麻木的护理与预防 多睡硬板床 肢体麻木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注意腰间保暖 白天腰部戴一个腰围(护腰带),加强腰背部的保护,同时有利了腰椎病的恢复。 避免弯腰又用力的动作 平时不要做弯腰又用力的动作(如拖地),急性发作期尽量卧床休息,疼痛期缓解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疼痛。 少提重物少弯腰 平时提重物时不要弯腰,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多卧床休息 尤其急性发作期尽量卧床休息,疼痛期缓解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疼痛。

皮肤瘙痒中医治疗(一)

皮肤瘙痒中医治疗(一) 【关键词】皮肤瘙痒中医治疗 (一)血热 1.临床表现:见于青壮年人,好发于夏季。皮肤瘙痒,触之灼热,遇热尤甚,遇寒则轻,搔破呈条状血痕。口干心烦,情绪急躁则痒甚。舌红苔薄黄,脉数。 2.病因病机:青壮年血热禀赋,过食辛热或情绪烦躁,引动风生而致身痒。 3.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4.方剂:止痒息风汤(朱仁康经验方)加减。 药物:生地10~15g,当归10g,丹皮6~10g,赤芍10~15g,玄参15g,白蒺藜10g,蝉衣6g,防风10g。 方义:生地、当归、丹皮、赤芍、玄参凉血清热,白蒺藜、蝉衣、防风消风止痒。 加减:心烦口渴加知母、黄芩清热,身痒灼热加苦参、地肤子清利。 5.变通法:可用四物汤(《局方》)合消风散(《医宗金鉴》)加减,药如荆芥、蝉衣、防风、知母、石膏、生地、当归、赤芍、苦参、胡麻仁等,以祛风泄热为主。 (二)血虚 1.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者,秋冬为多。皮肤干燥,遍布抓痕,夜间痒甚,经常搔抓处出现苔癣样变化,皮肤脱屑如糠秕状。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舌淡,脉虚细。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血不养肤,血虚风燥。 3.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4.方剂: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加减。 药物:当归10g,生熟地各10g,天麦冬各10g,天花粉10g,生黄芪10~15g,胡麻仁10g,刺蒺藜10g,蝉衣6g。 方义:当归、熟地补血,黄芪益气,生地、天冬、麦冬养阴,花粉、胡麻仁润燥养肤,刺蒺藜、蝉衣祛风止痒。 加减:若病久入络加桃仁、红花祛瘀,皮肤肥厚加丹参、姜黄活血,血虚加旱莲草、何首乌养血,痒甚加皂角刺、苍耳子祛风止痒。 5.变通法:阴血亏虚者可用当归饮子(《济生方》)加减,药如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养血祛风。 (三)风盛 1.临床表现:多发于春季,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搔破出血,日久不愈,皮肤呈苔癣样变,状如牛领之皮。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2.病因病机:肌腠不密,风邪外侵,郁久生热。 3.治法:祛风清热止痒。 4.方剂:乌蛇驱风汤(朱仁康经验方)加减。 药物:羌活6~10g,蝉衣6~10g,防风10g,荆芥10g,银花10g,连翘10g,黄芩10g,乌梢蛇6~10g。 方义:羌活、蝉衣、防风、荆芥祛风,银花、连翘、黄芩清热,乌梢蛇搜络止痒。 加减:痒甚加钩藤、蒺藜祛风止痒,见血热加丹皮、赤芍凉血清热。 5.变通法:风热者可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蝉衣、防风等,清热祛风。

中医解说身体的麻、木、酸、胀、痛、痒

中医解说身体的麻、木、酸、胀、痛、痒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区诊断 (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 (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5、脾区诊断 (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 (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 (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

-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

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 1、祛风止痒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钟益生方) 歌诀】祛风止痒用牡蛎,珠母益母归生地,防风荆芥夜交 藤,甘草蝉衣粉丹皮。 组成】牡蛎 30 克,珍珠母 30 克,生地 24 克,当归 24 克,益母草 24 克,夜交藤 24 克,丹皮 15 克,防风 12 克, 荆芥 9 克,蝉衣 7 克,甘草 9 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 30 分钟,牡蛎,珍珠母另煎 小时,再合余药,共煎煮 30 分钟,每剂煎 2 次,将 2 次煎 功效】平肝熄风,凉血止痒。 方解】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的症状。究其病因不外乎风 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等几个方面,临床最常见的是 肝肾阴虚、血虚生风,也有血热或夹湿者。该证皮肤剧痒, 但多无原发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湿 疹化、苔癣样变等继发皮损。本方系自拟方,经数十年临床 验证,疗效良好。方中牡蛎、珍珠母平肝熄风;生地、当归 滋补肝肾,畅通血脉;丹皮、益母草凉血化瘀;夜交藤宁心 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 中药验 、、 出的药液混合。每日 1 剂,早、 中、晚各温服 1 次。

安神;防风、荆芥、蝉衣祛风止痒;甘草缓和,解毒矫味。 全方合成,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血虚生风之“风瘙痒”。 其审证要点为:多为老年,病程较久,瘙痒与情绪有关,苔 薄舌红,脉细数或弦数。 主治】风瘙痒。 加减】若热重者,加黄柏;夹湿者,加泽泻。 附记】尚需注意,服药期间勿饮酒,忌食辛辣食物,避免 各种刺激,以免影响疗效。 2、益气凉血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益气凉血用黄芪,归地桑叶黑豆皮,山栀蝉蜕苍耳子,橘叶杭菊白藓皮。 组成】生黄芪10 克,当归6 克,生地10 克,桑叶10 克,苍耳子10 克,黑豆皮10 克,栀子皮10 克,蝉蜕10 克,白藓皮10 克,杭菊花10 克,橘叶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可连服数剂 功效】益气凉血,清热祛风。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生用重在走表而外达肌肤;橘叶行气,消肿散毒;生地、当归凉血散血以去血分之热;桑叶、苍耳子、黑豆皮、栀子、蝉蜕、白藓皮、菊花等有疏风清热之功。药用皮而不用实,取其轻能上升,偏于宣散,用于皮

治疗手脚麻木偏方

治疗手脚麻木偏方 病理介绍 :脉络不通微循环不好神经传导功能下降 治疗手脚麻木的偏方,“痛轻、麻重、木难医,久木必瘫”,手脚麻木是肢体运动神经受损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大多是由于糖尿病、颈椎病、中风、高血压、神经炎以及风湿、类风湿、脉管炎、腰椎病等引起,运动神经纤维周边的微细血管被堵塞,导致神经纤维缺乏养分,造成神经元、神经纤维严重受损,神经的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下降,出现手脚麻木。 手脚麻木的症状:手脚感觉灵敏度下降或异常 轻者指(趾)端麻木,重者可延伸至整个手掌及足部、四肢,甚至全身。自我感觉手脚麻木困胀、屈伸不利、运动不灵活,有“蚂蚁爬一样”或“针刺样”感觉,部分患者有“袜子”“袖套”型异常感觉,自觉皮肤变厚一样,感觉迟钝。不少患者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以致被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双手困胀,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动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在受寒,劳累后往往加重并伴有神疲乏力,手脚怕凉等表现。个别患者还有一些复杂的异常感觉,脚底如踩棉花或鹅卵石样异常感、或者触物刺痛感、烧灼感、触电感。 专家提醒: 手脚麻木——当心大病来敲门~~ 据《黄帝内经》记载:手足麻木乃瘫痪中风之先兆,属痹症范畴,是由风、寒、湿、邪毒气侵入体内的一种重要信号,当邪毒气侵入五脏六腑之前,第一感觉是手脚麻木,四肢酸胀、沉、痛、有针刺感,这就是经络受阻发出的信号,也是人体防御的最后防线,如不及时治疗,经络受损,神经纤维断裂,从而破坏了人体神经传导功能系统,最终发生肢体瘫痪而抱憾终生。 权威报道:30%的麻木病患者最终发生肢体瘫痪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手脚麻木病患者越2亿,并且每年10%速度增加,其中 30%的麻木病患者最终瘫痪或截肢,目前我国每年约有300万手脚麻木病人出现肢体瘫痪。最近北京医院、人民医院等十多所特别三级甲等医院传出消息:每年有很多手脚麻木病人,因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瘫痪比例急剧上升。治疗手脚麻木刻不容缓。 产品介绍 产品研发;祖国经典配方美国科研技术中美联合开发 治疗手脚麻木的偏方,目前,由中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国际麻木病防治协会等国内外数十名专家博士经过数十年潜心研究,历经上万次试验成功联合开发的麻木病专用产品——麻木通已成功上市。产品的组方来自的《千金方》中经典名方,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超临界离子萃取技术、离子透化技术,从数十味名贵中草药中提取离子精华,独含“离子活力素”和“神经修复因子”,具有超强透化修复功能,近距离给药,可以直接穿透皮肤组织,快速活血通络改善病灶部位微循环提高血氧供应,同时可以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有效增强神经的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深度滋养神经,快速彻底消除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手脚麻木、酸痛、发凉、肢体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有效防止肢体麻木的发生。克服了口服药物副作用大、药效难以到达病灶的不足,而且见效快,安全无毒副作用,是中药现代化的突破和创新。 产品功能;麻木通两步解决手脚麻木疾病 第一,特有的“离子活力素”快速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激活细胞麻木通喷剂中独有的“HD离子活力素”,具有超强透化修复功能,近距离给药,可以直接穿透皮肤组织,3分钟快速活血通络改善病灶部位微循环提高血氧供应,排除血管垃圾,使麻木的手脚立刻有热乎乎的感觉,麻木发凉症状消除或减轻。

手脚麻木竟是6大疾病先兆

手脚麻木竟是6大疾病先兆 手脚麻木是生活中比较常出现的症状,如站得太久或坐得太久,又或是长时间保持某一个姿势,都有可能导致手脚麻木。因此,手脚麻木的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可能因为疾病出现麻木症状。偶尔一次或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不是大问题,但如果麻木长时间无法缓解,就必须要提高警惕了!手脚麻木是哪些重大疾病的先兆?该如何有效地缓解手脚麻木?今天,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找答案吧! 手脚麻木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吗? 单手麻木警惕颈椎病。如果是一侧的手臂、手指麻木,那可能是颈椎病引起,通常是慢性、反复发作的麻木,同时伴有颈肩部的酸痛、僵硬等症状。 上肢和腿麻木当心腰椎病。腰椎病引起的手脚麻木,它是由腰椎病变引起的上肢麻木和腿麻木,这种四肢分散麻木出现的情况是局部神经受到了刺激,如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压迫神经可导致人体行动不便,甚至大小便失禁等。 手指麻木无力或是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指腕部外伤、骨折、脱位、扭伤或劳损等原因引起腕横韧带增厚,管内肌腱肿胀,瘀血机化使组织变性,或腕骨退变增生,使管腔内周径缩小,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起手指麻木无力为主的一种病症。 单侧肢体麻木可能是脑梗先兆。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完全正常,那就要警惕是脑梗的先兆了。脑梗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都是急性的,同时还可能伴随言语障碍、半侧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紧急就医。 对称性麻木应防糖尿病病变。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异常。 麻痛不止小心肿瘤。老年人出现长期慢性的手脚麻木,持续不能缓解,还要考虑可能由恶性肿瘤引起。肿瘤晚期因远隔部位效应影响,会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如手脚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因此,未查出常见原因者,一定要做全面检查,比如肝、胃、血液等,女性需要特别查看卵巢和乳腺。以便尽早发现肿瘤,及时治疗。 哪些疾病会引起手脚麻木? 1动脉硬化 麻木特点多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或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半身不遂而瘫痪。

名中医治皮肤瘙痒症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皮肤瘙痒症四个秘方 治皮肤瘙痒症秘方(4首) 13.1皮癣汤 【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组成】生地30克,当归、赤芍、黄芩、苦参、苍耳子、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生 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解】血热风燥,故方用生地、当归、赤芍凉血润燥;黄芩、甘草清热解毒;苍耳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清热止痒。诸药相伍、共奏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证、丘疹性湿疹。证见瘙痒极甚,丘疹色红,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疗效】验之临床,每获佳效。 13.2二地汤 【来源】胡建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生地、赤芍各10克,当归10~12克,川芎6~9克,女贞子、枸杞子、玉竹、麦冬、菟丝子、浮萍、防风、防己、枳壳各10克,生黄芪、首乌、刺蒺藜、白鲜皮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

【方解】本病系阴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故方用当归、熟地、首乌养血; 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生地、麦冬、玉竹滋阴润肤;以防风、蒺藜、浮萍祛风止痒;入赤芍、川芎凉血活血,推动养血作用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作用;防己祛风湿;白鲜皮止痒;枳壳理气宽中;黄芪补气固表。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共奏养血滋阴润肤、祛风止痒之功。【主治】全身性瘙痒症。 【疗效】治疗167例,总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45例(占27%),显效60例(占36%),有效59例(占35%),无效3例(占18%)。 【附记】验之临床,本方对病后、产后及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效果尤佳。 13.3当黄汤 【来源】梁存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12~15克,熟地、黄芪、白蒺藜、川芎、荆芥、白芍各10~12克,何首 乌30克,防风、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肾补肝,益气固表,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方解】方中重用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黄芪益卫固表;当归、川芎、白芍活血祛风; 白蒺藜善行血分,舒肝解郁,疏散肝经内热,止皮肤之痒;与荆芥、防风配伍,能入肌表,宣散风邪而增强止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风、润肤止痒之功。 【主治】老年性皮肤干燥脱屑型瘙痒。 【加减】湿热重者,加黄柏、黄芩、苡仁;寒重者,加桂皮、附子;阴虚者,加玄参、 麦冬;有瘀血之证,加丹参;风盛者,加蝉蜕、白鲜皮;阳虚者,加仙灵脾、仙茅。 【疗效】治疗78例,总有效率为96.15%。其中临床治愈36例,平均服药28例,有效39 例,平均服药26.5剂,无效3例。

治疗四肢麻木的一些方法-治疗四肢麻木的中草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治疗四肢麻木的一些方法 导语:有些人在平时的这个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个四肢麻木的这个现象,有时候症状比较轻微的时候,大家可能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注意这个问题,只有当情 有些人在平时的这个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个四肢麻木的这个现象,有时候症状比较轻微的时候,大家可能也没有什么很大的注意这个问题,只有当情况变得比较的严重的时候,可能才会注意这个问题,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才会变成比较关心的话题,现在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个治疗四肢麻木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是有所帮助的。 手脚麻木是肢体运动神经受损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大多是由于糖尿病、颈椎病、中风、高血压、神经炎以及风湿、类风湿、脉管炎、腰椎病等引起,运动神经纤维周边的微细血管被堵塞,导致神经纤维缺乏养分,造成神经元、神经纤维严重受损,神经的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下降,出现手脚麻木。 目前治疗手脚麻木有口服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而手脚部位都属于人体血管和神经的末端部位,一般常规口服药物,绝大部分随着血液循环而流失,药效大大降低,这就是常规口服药物治疗手脚麻木效果不佳的根本所在,针灸按摩一般也只能起到舒筋活络的效果,很难真正打通微循环、恢复神经传导功能,所以不能从此根本上解决肢体麻木、手脚麻木疾病。 传统的治疗手脚麻木大多只注重原发病的治疗,没有把手脚麻木当成一种独立的病去治疗,其根源在于经络不通,微循环受阻,神经传导功能下降,因而导致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麻木通采用深层透化缓释给药技术治疗手脚麻木疾病,能快速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有效修复受损的末梢神经纤维,恢复人体神经传导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手脚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四肢麻木

肢体麻木病因分析 1330705024 姚开 导致肢体麻木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生理性的,有的则是病理性的。生理性麻木并非病态,如身体某一部位长期受压,使血液循环受阻所致;而病理性麻木则可能是多种严重疾病的早期信号,应引起重视。 【一般表现】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有其他症 状。如: 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手脚麻木,可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血压增高或偏低,血脂增高等改变,且这种手脚麻木是半侧的,病人年龄也偏大; 病引起的麻木是患侧手或上肢麻木,伴疼痛,活动受限; 引起的麻木是肢端(手指、脚趾)对称性麻木,伴疼痛; 也能引起趾端或足部发凉、发冷,剧烈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 高血压的患者,反复单侧手脚麻木,应及时去看医生排除病理性麻木。 【分类及病因】根据病因,麻木可一分为一下几个类别: 1.肢体压迫性麻木: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引起,以颈椎、 腰椎等部位最常发生,在肢体出现麻木的同时还往往伴有疼痛等症状。 2.骨髓病变性麻木:常是某些骨髓病变的早期症状,可出现自下而上发生的肢体麻木,一般先从脚开始,随着病情加重而向上发展,进而会出现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 3.动脉硬化性麻木:最常见于患脑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

脑皮质因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发生功能障碍,从而造成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这类麻木的特点,大多为下肢或一侧上肢或半身麻木, 麻木往往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如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发展为半身不遂。 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麻木:麻木的部位往往不固定,多呈游走性,变化多样,时轻时重,而且常随着情绪的改变而加重。这类麻木青年人往往多发,病人常伴有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与周身乏力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5.感染性麻木:感染可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由于细菌分泌的神经毒素或病毒可直接侵犯神经系统从而导致肢体麻木。这类疾病除了肢体麻木甚至肢体感觉丧失外,还会出现原发疾病的特有症状。 6.中毒神经性麻木:病人多有与有机汞、砷、铅和有机磷等重金属、农药以及异烟阱、映喃类等化学药品接触史,因引起中毒性神经炎而导致麻木。此病初期即可出现肢体远端麻木,并伴有肌肉疼痛、皮肤出现蚁行感等。 下面具体地介绍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 脑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包括医学上常常提到的脑(大、中动脉)、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的玻璃样变都称为脑动脉硬化。 本病形成的原因很多,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脂肪与失常、、、月肥胖、吸烟及年龄等均可成为导致脑动脉硬化的因素。 [发病原因] 年龄与性别

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肢体麻木中医辨证施治 提要: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包括面部、口舌、皮肤、肩背、胸腹、腰腿、四肢、指端等处。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中医临床以辨证施治效果最佳。 现列举如下: 一、风邪入络: 1、病因:感受风邪、入侵面部、肌肤等处的脉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   2、症状:多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热、脉浮等。 3、治则: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   4、治疗:药用天麻、白术、乌药、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蝎子、蜈蚣、防风、甘草之类。二、中气不足:   1、病因: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伴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   3、治则:治以补中益气,佐以益血。 60; 4、治疗:药用北芪、西洋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淫羊藿、炙草等。若兼肺气虚、肌肤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山萸肉之类。   三、营血不足: 1、病因:营血亏损、血虚液燥,气血不能随之运行,肢体、肌肤失养。   2、症状: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见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   3、治则: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   4、治疗: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杞子、何首乌、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1)

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辨证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