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论唐代落第诗主题

容提要:唐代落第诗是唐代士子落第后创作的诗歌作品,但是对落第诗的看法,学界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界定落第诗的围,并讨论唐代落第诗的四大主题。

关键字:唐代落第诗;界定;四大主题

科举制度产生后,人才的选拔不再像隋以前的察举制度,只要推举了便能进入仕途,而是有了登第和落第的区别。从唐时开始,人们关注的大都是登第的人群,因为他们可以算是登上了文学的顶峰,获得了世人的承认,徐松的《登科记考·凡例》里说:

唐人撰登科记不下十余家,见于《新书·艺文志》者,惟三家而已。曰氏《显庆登科记》五卷,康《科第录》十六卷,奕《唐登科记》二卷。氏书自武德逮贞……后有续之者,迄周显德,见《书录解题》。康字汝谐,南仲也,其书自武德至长庆二年十一卷,续之者自长庆三年毕天祐丙寅为五卷,洪兴祖作《昌黎年谱》尚引之。……奕官兵部郎中,金吾将军,其书宋时已不存。最后有大中十年颢所进《诸家科目记》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乐史有《修定登科录》四十卷……乐史又有雍熙三年正月所上《登科记》三十三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十卷,起武德讫天祐末。三十年十月,洪适又重编《唐登科记》为十五卷,《书录解题》云:“洪忠宣得康书五卷于北方,丞相适又得别本——起武德,终大和——于毗陵钱伸氏,乃合氏之书,凡三本辑为一书,天宝前书为正,天宝后则三本合为一。【1】17

又《玉海》又引康《科第录》有长庆二年五月十二日叙曰:“自武德已来登科名氏,编纪凡十余家。”【1】15

从上引文可以看出,唐代就有很多部《登科记》,这说明当时人对登第之文士的重视。

又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贡举》载:

好事者纪其,自神龙已来迄于兹日,名曰《进士登科记》,亦所以昭示前民,发起后进也。余初擢第,太学诸人共书余于旧纪末。进士繟,汉阳王柬之曾也。时初落第,两手捧《登科记》顶

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虽然记录的起始年代不同,但也说明当时有纪录登第者的习惯,且以为其目的是“昭示前民,发起后进”,而繟所为则又是把《登科记》当成是神佛来膜拜了。

在科举一途上,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唐时每年取士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大多时候都是二十五到四十余人,而每年都有上千计的士子赴试,登第者总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王定保说:“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唐摭言·卷九》),落第之人所受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关系到族的“馁”、“绝”的问题了,因此,我以为对落第士子的关注,似乎比关注登第士子更为有价值。

据黄云鹤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作的统计,有唐一代,考进士落第人次总数是334600人次,考明经落第人次总数是7845人次,共计342445人次。若按年平均计算,则二者落第人次每年为1184.9人次。若按榜平均,则每榜为1254.4人次,从《会昌五年举格节文》对各州举人人数来看,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为重要的是,从钱起以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登第,从衡的“一一鹤声飞上天”的名诗,从愈因贾岛诗作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些参加科举的人,大多是能诗的。因赋出名而赴试的不是没有,但比起因诗出名而赴试的人来说少多了,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落第士子们每一个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诗人。

落第士子们都希望能“一登甲科第,九族光彩新”,但现实却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落第之痛,“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些痛苦发泄在诗上,也就有了落第诗。

一、落第诗的界定

对落第诗的定义,精一认为:“‘落第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落第’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1”也有人认为是“以‘落第’为题材和主题的诗歌,主要描写唐代士子应举落第后的心情、感悟和精神状态等”2,但该文在绪论里说落第诗“包括赴举自述诗、送人赴举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赴举自述诗和送人干谒诗应当划进干谒诗里,

1李精一《唐代落第诗所反映的士人情感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5年6月第6期

2龙丽《晚唐落第诗研究》

尚未考,如何落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划进落第诗里去。如果包括的话,很多在科举考试以前献给主座或行卷的诗也可以称作落第诗,但显然并不是。

其实对落第诗的定义不是重要的问题,从目前对落第诗的研究的论文来看,如何界定落第诗才是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研究的对象,对象不明,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会失之偏颇。

我认为,确定一首诗是否落第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一)诗题中有“落第”、“下第”、“失意”字样的;

这一类诗最容易确定,也在落第诗中占一定有的分量,唐人一般都把科考不得称为“落第”或“下第”,诗题中有这样的字样,那肯定是落第诗无疑了。失意者,不遂心,不得志之谓也,谷《赠落第举公》诗中说“见君失意我惆悵,记得当年落第情”,可知“失意”也是落第的一种称谓。如顾况的《送友失意南归》:

衣挥京洛尘,完璞伴归人。

故国青山遍,沧江白发新。

邻荒收酒幔,屋古布苔茵。

不用通名姓,渔樵共主宾。

这就是很明显的落第诗。

(二)诗题中无法获得落第信息而诗歌容与落第密切相关的;

这一类诗在落第诗中占的比例也比较大,我们无法从诗题中获取是否为落第诗的信息,必须从诗歌的容入手,方能断定其是否落第诗。如孟郊的《长安羁旅行》,诗中说“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不觉春”、“失名”等词语比较明白地表达了下第的信息,因此可归入落第诗。

这类落第诗一般都有一些与落第有关的词语,比如:梯媒、无桂枝、失春、无春、无媒、失意、不得春、璞玉等。

(三)从创作时间考察。

唐代科举考试的时间一般都在正月,进士考试在前,明经考试在后,然后是关试。士子们在科举考试结束后,一般都会在长安等着放榜,榜出后再决定去留。从放榜后到寒食间,大部分落第试子都会决定他们的去留:有留在长安赁屋读书者,谓之过夏;有去各州筹措经费者,有去名山读书者,有直接回家者。但落第的失意一般都还会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一些送别诗,都能表达落第的意思。故而不管是安慰还是鼓励,都是与落第有关的诗,应当归入落第诗。

如籍的《送从弟删东归》,诗中说“诗价已高犹失意,礼司曾赏会成名。旧山风月应知好,莫向秋时不到京”,“莫向秋时不到京”分

明就是劝从弟删在秋天一定要再次赴京参加进士试。

又如郭《夏日途中》诗云“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很明显也是落第后无颜归故里的意思。

得仁《春日雨后作》诗云“枉是吾君戚,何门谒紫宸”。得仁是贵主之子,然而屡上不第,所以发牢骚说:“枉说还是我家的亲戚呢,有什么办法让我也登第啊!”抱怨之意,溢于言表。

项斯《送欧阳衮归闽中》诗云“城几年住,犹着故乡衣。失意时相识,成名后独归。

(四)在唐朝,有极少数覆落的情况,《唐摭言》中有记载,《全唐诗》中有几首诗是写给覆落的士子的,这一类诗也应当称为落第诗。因为虽然被覆落者曾经及第,但毕竟被覆落了,相当于未及第,从一般人的角度说,他们的心情可能比从未登第的士子更为难堪,故我将这类诗也当作落第诗。

第二节唐代落第诗的分类

对唐代落第诗的研究,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方能明了唐代落第诗的思想容情况,也有利于对唐代落第诗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不主龙丽把落第诗只分为下第自感诗、落第送别诗两个主要类型的看法,那样过于简单,我以为晚唐的落第诗按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怀乡类:

士子久居京中,远离家乡,不免会起故园之思,有些士子是离家几年甚至几十年,大好的青春都消磨在科场中,故乡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虽然有些士子在考完后即回乡,如蜕说的“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是一岁之中,独留一月在长安。王侯听尊,媒妁声深。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求抱关养亲,亦不可期也”,能回乡也是辛苦万分的。但有些士子因囊中羞涩,无法回家,只能呆在京中,或寄居僧房,或寄居道观,或赁屋而居,或丐食于权贵之门,正如敦煌曲子词中所说的“遥望家乡肠断,此是贫不归”啊!落第后,名落山,心境萧索,更容易引起故园之思。如许浑的《下第归朱方寄三复》中说“故里迹犹在,旧交心更亲。”章碣的《下第有怀》中说“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沧的《下第后怀旧居》:

几到青门未列名,芳时多负故乡情。

雨余苑绿芜合,春尽灞原白发生。

每见山泉长属意,终期身世在归耕。

苹花覆水曲溪暮,独坐钓舟歌月明。

在这些诗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山水景物的牵挂,也许在他们的心中,最能慰藉自己的便是几千里外的家乡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给他们带来片刻的安慰,让他们因落第而沉重的心找到一丝宁静。然而,他们不能总想着故园,他们还有艰巨的任务,只有及第才能出人头地,才能让全家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生活不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属于科举考试,属于这并不是他们家乡的地方。

二、抱怨类:

在士子们的眼里,不能及第不仅仅是自己的水平不高,而是体制的不完善,于是就出现了报怨主司、报怨朝廷的下第诗,著名的有胡曾的《下第》:

翰苑何时休嫁女,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诗中直接说不是我们不行,而是主试者不让寒士们及第。再如贾岛的《下第诗》: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后,荆棘满庭君始知。

既是对朝廷的怨抱,也是对所取士子非人才的怨抱。再如马戴的《下第寄友人》:

金门君待问,石室我思归。

圣主尊黄屋,何人荐白衣。

年来御沟柳,赠别雨霏霏。

“白衣卿相”到这时候不再是值得炫耀的事,只要你不及第,一切都是空谈,但是寒门士子门是很难找到人举荐的,有谁会记得那么多身怀济世之才的白衣呢?御沟的柳条并不能为士子们增添什么美感,只是每年被落第的士子折釆相送罢了。再如郢的《送友生下第出关》:

无榜无名玉未焚,几飘凝泪泣青云。

挈将孤剑家何在,叫断重阍帝不闻。

花笑旅人惟赖酒,镜欺双鬓莫言文。

糟床滴沥余声尽,还典重裘又送君。

“几飘凝泪泣青云”、“叫断重昏帝不闻”,皇帝哪能知道士子们的心理啊,在他眼里,及第的都是上才,却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都在痛苦地挣扎。士子们只能无奈地“镜欺双鬓莫言文”,连送朋友的酒钱都没了,只有把裘衣典了。再如于邺的《下第不胜其忿,题路左佛庙》:

雀儿未逐扬风高,下视鹰鹯意气豪。

自谓能生千里足,黄昏依旧委蓬蒿。

赴举前以为自己能遂青云之志,“下视鹯鹰意气豪”,“自谓能生千里足”,谁知道出榜之后又是名落山,“黄昏依旧委蓬蒿”。再如皮日休的《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唐时登进士第并不马上能做官,还得经过吏部的铨选,皮日休就是在吏部的铨选时落第了,他在诗中不无怨愤地说:“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也许那兵部侍郎曾应允他举荐他,但后来却还是落下了,所以说:“空发季布千金诺,但负弘一纸书”。

三、鼓励类:

劝举类有两种,一是落第士子间的劝举,另外一类是自己对自己的鼓励。第一类如嘏的《送裴延翰下第归觐》:

……

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

诗人鼓励友人,“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这次落第了没关系,下次再来,“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大不了就是再辛苦一些,此诗

应是落第士子间的鼓励。再如鹄的《送程秀才下第归蜀》:

莺迁与鶂退,十载泣岐分。

……

莫滞趋庭恋,荣亲只待君。

这里诗人告诉程秀才,不要在家里呆太久了,应该早些准备上京应试,“莫滞趋庭恋,荣亲只待君”。再如送贾岛的《秀才下第东归》:

……

生才俊秀,心肠无邪欺。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毁出疾夫口,腾入礼部闱。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东归家室远,掉辔时参差。浙云近吴见,汴柳接楚垂。

明年春光别,回首不复疑。

诗人在诗中说“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像你这样的人才不能荒废在草莽中,“明年春光别,回首不复疑”。再如邺的《送进士殷下第游汾河》:

……西门未归者,下马如到京。

还应一开卷,为子心不平。

殷勤说忠抱,壮志勿自轻。

再如杜荀鹤的《送吴蜕下第入蜀》:

……

临邛无久恋,高桂待君回。

第二类如薛能的《下第后春日长安寓居三首》之二、三:

暂屈固何恨,所忧无此时。来年空仰望,临日又参差。

劳力且成病,壮心能不衰。犹将琢磨意,更欲候宗师。

关东归不得,岂是爱他乡。草碧余花落,春闲白日长。

全家期圣泽,半路敢农伤。独立应无侣,浮生欲自伤。

鼓励自己要努力应举,“壮心能不衰。犹将琢磨意,更欲候宗师”,“全家

期圣泽,半路敢农伤”,全家人都在等着自己金榜题名归来,以便沐浴皇上的圣泽。再如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人相信,自己的未及第只是因为时机未到,因此“不向东风怨未幵”。再如杜荀鹤的《下弟投所知》:

若以名场,谁无一轴诗。

纵饶生白发,岂敢怨明时。

知己虽然切,春官未必私。

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

诗人的信念更加坚定,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及第,“宁教读书眼,未有看花期”,总有一天自己也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老就老了吧,只要有信心,什么困难也不在话下。再如王贞白的《下第日侍陆侍郎御宴赋得落花》:

何处足落花,漂泥与藉沙。

春深上林苑,日晚五侯家。

遍地轻难扫,当风势易斜。

无心愧蜂蝶,来岁即荣华。

借颂落花的机会写出了自己落第后的心曲,现在没有心情看落花,明年再来一定能够蟾宫折桂。

另外还有一类不是鼓励对方努力参加科举,而是鼓励对方去方镇。文人们赴举无望,只得寻求荐举,入幕由幕主荐举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杜荀鹤、殷文圭就是由方镇朱温荐举及第的。但是在落第诗中诗人们好像不只是劝人去求得藩镇的荐举,似乎可以在幕府中也发挥自己的所长。这与晚唐士人的入幕有一定关系,在唐前期,除安史之乱时各藩镇可以唯才是用外,其他时期对士人的入幕控制比较严格(后有详述),但在晚唐朝廷对藩镇的约束力大为下降,藩镇也有自主辟士人入幕的情况出现,且晚唐士人入幕观念也有改变,很多人把入幕也称为“释褐”,那么,士人入幕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藩镇的荐举了,也有入幕展示自己本领的成分。比如驾的《送友下第游雁门》:

……

雁门春色外,四月雁未归。主人拂金台,延客夜开扉。

舒君郁郁怀,饮彼白玉卮。若不化女子,功名岂无期。

藩镇能够“主人拂金台,延客夜开扉”,便有劝友人在幕府发挥自己的才能的意思。再如沧的《送友人罢举赴蓟门从事》:

人生行止在知己,远佐诸侯重所依。

……

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南雁归。

劝友人“人生行止在知己,远佐诸侯重所依。绿绶便当身是贵,青霄莫怨志相违”,然后又说“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雁南归”,分明是劝友人努力事诸侯。再如罗隐的《送臧濆下第谒窦鄜州》:

赋得《长》不值钱,却来京口看莺迁。

也知绛灌轻才子,好谒犹常醉少年。

万里故乡云缥缈,一春生计泪澜汍。

多情柱史应相问,与话归心正浩然。

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洞的《送友罢举赴边职》:

出剡篇章入洛文,无人细读叹俱焚。

莫辞秉笏随红旆,便好携家住白云。

过水象浮蛮境见,隔江猿叫汉州闻。

高谈阔略从事,盟誓边庭壮我军。

“高谈阔略从事,盟誓边庭壮我军”,则更明显地表明了要友人力事边职的想法,似乎事奉藩镇与欲人推荐没有多大关系,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有了藩镇的推举才名登仙榜的。

四、诉苦类

这一类诗主要写落第士子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落第之苦,发泄心中的怨气。如许浑的《下第贻友人》:

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

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马氏识君眉最白,阮公留我眼长青。

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

马氏当用太公典故,而青眼则很明显用的是阮籍的典故,马氏之休太公,阮籍之青白眼,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太公是未遇发达时,阮公是未遇明时,许浑心中的苦闷也可见一斑。

再如嘏的《下第后上中丞》

落第逢人痛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

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

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渔樵。

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余。

嘏的这首诗就更让人鼻酸,“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一生的精力就耗在这上面,并非无才,而是不逢时啊,怎么不让人“痛哭”呢!

再如他的《落第赠询》:

穿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

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

非无能也,有百步穿之能,却没有一点成功的希望,“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对于这不公,他只能向春风询问,可是春风又能如何?同样不能给他答案。

再如驾的《下第后屏居长安,书怀寄从事》:

刖足岂更长,良工隔千里。故山蠡上,归梦向汾水。

未达谁不然,达者心思此。行年忽已壮,去老年更几。

功名生不彰,身殁岂为鬼。才看芳草歇,即叹凉风起。

匹马未来期,嘶声尚在耳。

这首诗也是向别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牢骚,“低摧神气尽,僮仆心也耻”,“行年忽已壮,去老年更几。功名生不彰,身殁岂为鬼”,科举失利,并且年华渐渐逝去,怎么不令人心伤?可是功名却还是没有一点影子,把自己的窘态描写得穷形尽相。

再如邺的《下第寄知己》:

长安孟春至,枯树亦发花。忧人此时心,冷若松上雪。

自知才不堪,岂敢频泣血。所痛无罪者,明时屡遭刖。

故山秋草多,一卷成古辙。夜来远心起,梦见潇湘月。

大贤冠盖高,何事怜屑屑。不令弓伤鸟,日暮飞向越。

闻知感激语,胸中如有物。举头望青天,白日头上灭。

归来通济里,开户山鼠出。中庭广寂寥,但见薇与蕨。

无虑数尺躯,委作泉下骨。唯愁揽清镜,不见昨日发。

愿怜闺中女,晚嫁唯守节。勿惜四座言,女巧难自说。

在“枯树亦发花”的时候,诗人的心却是“冷若松上雪”,科场的不公令他有“举头望青天,白日头上灭”的感觉,在诗里诗人同样写到了年华的逝去,更为难的是,自己的本事自己说了不算,“女巧难自说”啊!

这种四分法,更具体地观照了科举落第诗的容,能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了唐代科举落第诗的情况,较之将科举落第诗只分为下第自感诗、落第送别诗两个主要类型更方便我们下一步对落第诗的研究。

惠特曼的诗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 那些机械工人的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雄伟的歌, 木匠一面衡量着他的木板或房梁,一面唱着他的歌, 泥水匠在准备开始工作或离开工作的时候唱着他的歌, 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属于他的歌,舱面水手在汽船甲板上唱歌, 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 伐木者的歌,牵引耕畜的孩子在早晨、午休或日落时走在路上唱的歌, 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在工作时,或者姑娘在缝纫或洗衣裳时甜美地唱着的歌, 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的年轻小伙子, 就放开嗓子唱起他们那雄伟而又悦耳的歌。 (邹绛译) --------------------------------------------------------------------------------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之小, 不断地从纱绽放丝,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啊! (飞白译)

-------------------------------------------------------------------------------- 哦.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群——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江枫译) --------------------------------------------------------------------------------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 它独自屹立着,树枝上垂着苔藓,

浅谈盛唐的山水田园诗

浅谈盛唐的山水田园诗 ——以王维为例 琼州学院教科院10级小教数学班沈坚 【摘要】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以下主要讲述的是该诗派中代表人物王维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盛唐王维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王维 王维○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后谪官济州。曾在骐上,蒿山一带隐居,开元二十三年被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出使凉州。天宝年间先后住在终南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被强迫任伪官。晚年笃奉佛,官终尚书右丞。王维是盛唐最负盛名的大诗人。 王维今存诗三百七十六首,其中山水诗一百零二首,田园诗三十五首,可见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就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其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谢灵运及同代山水田园诗人一样:具有质朴、自然、清新的风格,但他的山水田园诗,在熔铸陶诗的意趣和谢诗细腻逼肖的诗风的同时,继往开来,将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的诗个性与自然契合、情与景相融、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情调丰富多彩、富有诗情画意。这就使得他在这领域有很高的成就,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王维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会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 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生活的诗句。陶渊明、谢灵运这些前辈的诗歌给王维提供了创作基础。王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再加之独有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成为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2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数不多,大部分作于中年之后,前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呈现显著的不同。 王维早岁春风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又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雄伟壮丽的高山大川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豪迈开朗的思

山水田园诗(简介练习)

(一)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三)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五)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六)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七)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华美的筵席。[2]琴瑟:比喻友情[3]长河:指银河 1、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八)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1(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论唐代艺术的特色

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总结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建筑方面: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其代表建筑为:永宁寺塔,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 (二)服饰方面: 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惠特曼诗歌精选评析

惠特曼诗歌精选评析 惠特曼(Walt Whitman)诗选 惠特曼(1819-1892),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其中最长的一首《自己之歌》共1,336行。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惠特曼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传统的诗体大不相同。他一生热爱意大利歌剧、演讲术和大海的滔滔浪声。西方学者指出这是惠特曼诗歌的音律的主要来源。他的诗歌从语言和题材上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美国诗歌。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哦.船长,我的船长!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眼泪黑夜里在海滩上从滚滚的人海中一小时的狂热和喜悦我自己的歌(节选) --------------------------------------------------------------------------------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 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听见各种各样的歌, 那些机械工人的歌,每个人都唱着他那理所当然地快乐而又 雄伟的歌, 木匠一面衡量着他的木板或房梁,一面唱着他的歌, 泥水匠在准备开始工作或离开工作的时候唱着他的歌, 船夫在他的船上唱着属于他的歌,舱面水手在汽船甲板上唱 歌, 鞋匠坐在他的凳子上唱歌,做帽子的人站着唱歌, 伐木者的歌,牵引耕畜的孩子在早晨、午休或日落时走在路上 唱的歌, 母亲或年轻的妻子在工作时,或者姑娘在缝纫或洗衣裳时甜 美地唱着的歌, 每个人都唱着属于他或她而不属于任何其他人的歌, 白天唱着属于白天的歌——晚上这一群体格健壮、友好相处

的年轻小伙子, 就放开嗓子唱起他们那雄伟而又悦耳的歌。 (邹绛译) --------------------------------------------------------------------------------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丝,丝,从它自己之小, 不断地从纱绽放丝,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啊,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被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啊! (飞白译) -------------------------------------------------------------------------------- 哦.船长,我的船长!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 0 1 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 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 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 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 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

略论唐代绝句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并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诗体。总观整个唐代诗坛,绝句的创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绝句就是整个唐诗的缩影。清代王士缜就称“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同时由于绝句“篇只四语,而倚声为歌,能使听者低徊不倦。”(德潜<<说诗粹语>>)所以在唐代就曾广泛传唱。“考之开元、天宝以来,宫掖所传,梨园弟子所歌,旗亭所唱,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王士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直到今天,绝句仍是人们喜爱的诗歌样式。那么,这种四句型的小诗,何以能千百年流传不衰呢?究其原因还在于唐代绝句具有灵活轻便、节短韵长、宜于抒情、便于吟诵的艺术特点。同时,为克服绝句短小而篇幅和它要尽可能容纳较多的容这样一个基本矛盾,有唐一代诗人充分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以高度的艺术概况力和成熟的诗歌技巧,大力挖掘绝句体裁上的艺术潜力,使绝句达到了“语短意长而声不促”(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艺术妙境,从而化其体裁的特点为艺术上的优美。 一、短小精粹 “离首即尾,离尾即首”,是绝句的体裁属性,也就是短的属性,因为它只有四句,最少二十字,最多也只有二十八字,所以绝句篇幅上的限度,决定了绝句作者在写作上不可能大肆铺,纵横开阖,必须在概况凝炼上下功夫,以使绝句做到“微尘中显大千,刹那间见终古。”的表达效果。这样,便形成了绝句短小精粹的特点。明代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绝句又诗之精者也。”绝句所固有的精粹特点,使得它在表现手法和表达容上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为严格地选择表达角度,尽量摄取表达容中最典型的片段加以表现;同时更严格地锤炼字句,以求达到“一语胜人千百”(清代翼<<瓯北诗话>>)的效果。 白曾以庐山瀑布为题材写过两首诗,题目都是《望庐山瀑布》。一首是

惠特曼诗歌欣赏

惠特曼诗歌欣赏 惠特曼的诗歌欣赏——太忙碌的蜘蛛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他小时候生活穷困,只读了5年小学。他当过信差, 学过排字,后来当过乡村教师和编辑。1841年以后,他在纽约开始当印刷工人,不久就改当记者。几年以后,他成了一家较有名望的报纸《鹫鹰报》的主笔,不断撰写反对奴隶制,反对雇主剥削的论文和短评。 惠特曼的一生是反抗和叛逆的,他的诗歌更是如此。如果说艾略特的炸弹可以毁灭掉 古典诗歌地球一半的话,那么另一半就是由惠特曼来毁灭的。在那么久远的年代,惠特曼 就已经开始写散文诗,而且是极其口语化的散文体。个人以为,从现在的欣赏角度来说, 他的很多诗歌力量的确不足,但他开创了一个新鲜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诗歌和 他的人生一样都很值得被欣赏。他的《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和《哦,船长, 我的船长!》应该更被人熟悉,是写给林肯的。下面介绍他的另一首: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一只沉默而耐心的蜘蛛, 我注意它孤立地站在小小的海岬上, 注意它怎样勘测周围的茫茫空虚, 它射出了丝,从它小小的身躯, 不断地从纱绽放出,不倦地加快速率。 而你——我的心灵,你站在何处, 被包围孤立在无限空间的海洋里, 不停地沉思、探险、投射、寻求可以连结的地方, 直到架起你需要的桥,直到下定你韧性的锚, 直到你抛出的游丝抓住了某处,我的心灵。 如果说艾略特更注重思考的话,惠特曼则更注重观察,他的诗歌就是他所观察到的美 国生活画卷。而上面这首诗就是描写一只蜘蛛在美国的生活,也是他心灵不知疲倦的探索。 正是由于内战时辛劳过度,惠特曼于1873年患半身不遂,在病榻上捱过了近20年。1892年3月26日惠特曼在卡姆登病逝。他的人生就是这首诗歌的另一种翻译。

惠特曼诗选

Song of Myself 1 I CELEBRATE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I loaf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n and loaf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Houses and rooms are full of perfumes—the shelves are crowded with perfumes; I breathe the fragrance myself, and know it and like it; The distillation would intoxicate me also, but I shall not let it. The atmosphere is not a perfume—it has no taste of the distillation—it is odorless; It is for my mouth forever—I am in love with it; I will go to the bank by the wood, and become undisguised and naked; I am mad for it to be in contact with me. 2 Have you reckon’d a thousand acres much? have you reckon’d the earth much? Have you practis’d so long to learn to read? Have you felt so proud to get at the meaning of poems? Stop this day and night with me, and you shall possess the origin of all poems; 25 You shall possess the good of the earth and sun—(there are millions of suns left;) You shall no longer take things at second or third hand, nor look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dead, nor feed on the spectres in books; You shall not look through my eyes either, nor take things from me: You shall listen to all sides, and filter them from yourself. 你认为一千亩就很多了吗?你认为地球就很大了吗? 为了学会读书你练习了很久吗? 因为你想努力懂得诗歌的含意就感到十分自豪吗? 今天和今晚请和我在一起,你将明了所有诗歌的来源, 你将占有大地和太阳的好处(另外还有千百万个太阳), 你将不会再第二手、第三手起接受事物,也不会借死人的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文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不免的对风景和自然发起兴趣,诗歌的创作中就逐渐转变成描绘山川美景,乡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进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不是影藏起来道德,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中最有特点的一种诗体。 山水田园诗的具体风格以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为主。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代表了全盛的开元天宝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孟浩然清淡。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此类诗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李白雄奇豪迈,杜甫早年英气豪迈。表现在描写对象上则通常是一些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二、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因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 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 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 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1] 2唐代服饰的特点 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 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

浅谈惠特曼诗歌的表现内容与主题之初探

论文关键词:惠特曼表现内容主题 论文摘要:华尔脱·惠特曼(1810—1892)是美国的“诗歌之父”,他完全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框架,大胆地采用自由体进行创作,以其唯一的一部诗集《草叶集》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文坛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最初是受到了几乎来自四面八方的所有人的抨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意境赢得了极高的美誉,一跃成为闻名国内外的著名诗人,其创作风格也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影响。这位文坛巨匠除了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为文学史册添砖加瓦,痛快地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外,在他的写作内容方面也有创新。比如,关注以往诗人创作不曾关注或是不懈于关注的平凡的意象,对生活里的小形象、小角色进行描写,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关注社会的变革中的事件等内容。通过对这此内容的刻画,表现出他作为民主诗人的特质,他的诗通常以歌颂爱和寻求民主、自由为主题,尤其是对于民主思想的表达,几乎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 惠特曼用具有阳刚美的语言,洒脱地赞美每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的角色,颂扬整个美国甚至是宇宙。如《大斧之歌》: “赤裸的、苍白的、形体美观的武器,头颅从母亲内脏里伸出,木质的肉,金属的骨,只有一只胳臂,只有一片嘴唇,从高温中生长的青灰色的叶,从一粒小小种子产生的柄,栖息在草中和草上,依傍着又提供依傍。……那些与黄金的土地或小麦和果木的土地一样富饶的土地,矿藏的土地,雄伟而崎岖的矿苗的土地,煤、铜、铅、锡、锌的土地,铁的土地——造就斧头的土地。” 在诗中,不乏写景抒怀,描画他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绘制战争的宏大场景。如《父亲,从田里上来》: “父亲,从田里上来,我们的皮特来信了,母亲,到前门来吧,这里有封信,是你那亲爱的儿子寄来的。看哪,这是秋天,看哪,那里树木更绿了,黄的更黄,红的更红了,在和风中抖动着的树叶使俄亥俄的村落显得凉爽而香甜,那里的果园中挂着成熟了的苹果,葡萄藤架上悬挂着葡萄,(你闻到了葡萄的香味了没有?……啊,一个陌生人的手在代替我们亲爱的儿子写,啊,母亲的心被猛地击中!一切在她的面前晃悠,两眼发黑,只抓住了主要的词语,一些零碎的字句,胸口枪伤,骑兵遭遇战,送往医院;……” 这首诗写得极为巧妙,前面一部分描绘祥和平静的美好生活,用景物的美好的描绘抒写现实生活的简单的幸福,而战场上的来信,则侧面给人们放映了一副浓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可谓是对祖国河山与战争进行书写的有效的组合。此外,上文提过,惠特曼的诗中也有部分大胆地进行赤裸地肉体性欲的描写,对人性与爱极尽描摹,在许多前人研究的文章里大多提过《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我所爱的大群的人围绕着我,我也围绕着他们,他们不让我离开,直到我同他们一起走,答应了他们还要使他们免于腐朽,给他们满满地装上灵魂。难道有人怀疑那些坏了自己肉体的人会隐藏他们自己?怀疑那些玷污活人的人也与那些玷污死者的人一样差劲?……她们衣服上的皱褶,我在街上走过她们的风度,她们下身的轮廓,游泳池中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沃尔特·惠特曼

沃尔特〃惠特曼 自由诗体的创造者

简介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他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FreeVerse,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人物经历 ?1819年,惠特曼生于现今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然后开始做印刷厂学徒。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并开始在不同的印刷厂工作。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 ?学校执教。1838年至1839年期间,他在他的家乡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他一直教书直到1841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当了一名记者。他也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或发表政治演讲。 ?

?惠特曼的政治演讲引起了坦慕尼协会的注意,他们让他担任一些报纸的编辑,但是没有一个工作做的长久。在他担任有影响力的报纸《布鲁克林之鹰》的两年间,民主党内部的分裂使得支持自由国土党的他离开了工作。 在他尝试为自由国土办报纸的努力失败后,他开始在不同的工作间漂浮。 1841年到1859年间,他共在新奥尔良编辑过1份报纸、纽约2份报纸和长岛四份报纸。在新奥尔良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奴隶拍卖——当时很普遍的事情。这时,惠特曼开始着力写诗。

19世纪40年代是惠特曼长期工作的第一个收获期:1841年他出版了一些短篇故事,一年后他在纽约出版了小说《富兰克林·埃文斯》(Franklin Evans)。第一版的草叶集是他自己付费出版的,出版于1855年,也是他父亲去世的那年。但是他的诗集由12篇长篇无标题的诗组成。一年后,在草叶集的第二版,连同爱默生的祝贺信一同被出版。第二版有20组诗。爱默生一直企盼着一名新的美国诗人,现在他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从王维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摘要: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关键字:魏晋唐代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淡泊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人们对山水的这种喜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又同时与当时盛行的玄学有关。玄学的核心是道学之术和老庄之学,老庄人生境界进入文学,乃是山水进入文学的前奏。山水意识是建立在老庄人生情趣之上的。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忙于征伐战争,镇压人民的反抗和争夺统治权,两汉以来儒学那种重功利、主政教,主讽谏、崇实录,尚雅正的正统思想开始动摇。随着儒家正统观念的淡化,经学束缚的逐渐解除,思想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僵化的思想世界让位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世界。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和着佛教随之兴盛起来。“儒在钟鼎,道在山林”儒家思想较多地渗透到政治关系和伦理规范方面,道家思想则较多地积淀在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上。当时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阮籍《达庄论》)。“阳降阴生,一替一兴,流而为川,滞而为陵”(挚虞《思游赋》)。山川景物都是自然之形,“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孙绰(庚亮碑)),正如庄子所言“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游览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这也是嵇康所主张的“返乎自然”。不仅如此,钟情山水还成为士林衡量为人作文的价值标准,形成了一种崇尚潇洒明秀、高雅脱俗之美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在以后的士文化传统里占有者重要的地位。 总之,山水宦游已成为此时期的一种风气,一种时尚。这一风气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山水田园诗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兴盛的过程。 二、从王维看山水田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