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开放式的街巷取代。城市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丰州古城的遗址内的千年古塔-“万部华严经塔",还详实记录了当时丰州城内的30余条街卷和城郊40多个村庄的名称。

(二)城市布局形态的“复古”

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末全欧洲的文艺复兴,不仅带来欧洲城市的盛兴,而且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的城市规划。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明王朝的城市普遍进行过重建,不只是城墙营造材料普遍采用包砖,而且在城市规划与功能结构上,也有意识地朝传统的古典礼制观念复归。两个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不断受到北方侵扰的大明王朝,都曾经在城市的营造和规划上,有一个明显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礼制观念复归的举动,对中国王朝后期的都城和地方建制城市的规划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呼和浩特地区最著名的城市是明代的归化城和清代的绥远城。归化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区的玉泉区境内。该城始建于公元1572年。最初的归化城,占地面积很小,城围仅2.4里、城垣也高不过10米。只有南北二个城门。清代中期后,归化城的内城逐渐

成为官署衙门的所在地。外城,则主要是蒙汉官吏的住宅区。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市肆、作坊等多散居在外城的城区周围。尤其是南门外一带最为集中。这里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方,也

是归化城的商业

区和召庙寺院最

集中的地区。自乾

隆年后,归化城又

曾多次重修和扩

建。逐步发展成一

座闻名塞外的历

史名城。

绥远城是仿

照北京城的形制

建造的,最初的绥

远城,完全是一座

驻军的城堡。城内

街道整齐、布局合

理。全城共有大小

街巷50余条。以

钟鼓楼为中心,分

出通向东南西北

四城门的四条主

干大街。在四条大

街的两旁又延伸

出若干条整齐的

小街小巷,构成了

一个棋盘式的图

形。

到清代末期

时,绥远、归化这两座姊妹城形成了东西相望的城区格局。这一格局也最终奠定了呼和浩特市近百年来一直到今天城市发展的基础(见图1)。

图1 清代末期绥远、归化城

呼和浩特的历史古城,大多是按照一定规划思想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查证从春秋战国的城市一直到明清时代,为地区统治中心和军事重地。城市形态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由于所处于中原农业和北方游牧民族畜牧业过渡地带,同时又融合较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特色。明清以前,经济较原始,城市形态简单,政治内容突出,城市形态为“向心”集中式。随着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作用和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城市的发展机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仿制度和日中为市的限制,建有归化城,它与后建的绥远城遥相呼应,形成姊妹城。

在全国城市演化大的格局下,呼和浩特城市也随之经历了频繁的政治动乱与战争,兴盛与衰败,民族的迁徙和融合,城市形态也随中原格局而建立,同时又融入游牧民族的文化内容。正是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原因,奠定了城市现在空间形态的发展基础。

二、工业化城市形态

工业化的标志是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转变与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大工厂为核心的现代生产使城市成为资本、人口、生产与生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规模的迅

速扩大,冲击着那种脱胎于以自然经济为中心的封建的城市结构,引起城市结构、内容、形态深刻的变化。

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工业化的初期的归绥市随着交通和城市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向城市集中,导致了城市空间上的扩大,。1921年平绥铁路开通,火车站行成了独立的居民区。呼和浩特市城市形态由“绥远城”、“归化城”双组团演化为

由“绥远城”、“归化城”、

火车站居住区形成三

个独立的组团呈“品”

字形城市形态(见图

2)。这时的城市虽然

发展很快, 但城市规

模还很有限,人口为

12.4万,建城区面积9

平方公里,城市内部

结构还未明显分化。

解放后至文化大

革命前为城市正常发

展阶段。随着城市经

济的发展,面粉厂、

纺织厂、食品工业、

钢铁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企业建立,在城市东、南、西、西北形成了四个工业区。城市空间进一步扩张,规模扩大,人口达到82.4万(1960年统计),城市发展以“摊大饼”式逐渐扩大,组团之间逐渐充填,成为密实地区。城市原有的三片连成了集中的城市形态。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化, 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城市中心是商务区, 其外围是居住区、工业区。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在城区东9公里处修建了白塔机场。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阶段。

改革开放20 年来,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呼和浩特进入了城市发展加速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密度和规模加大。1979年后,在城区东南兴建了炼油厂、化肥厂化工区;在白塔机场以北,依托京包铁路形成了城市大型储运基地。九十年代初,在城市东西两翼兴建了如意和金川技术开发区。九十年代末,城市规划发展方向为城市东南、西南,在城市东南部规划建设金桥开发新市区,在城市南部规划建设蒙古风情园。城市形态呈圈式自内向外发展。解放前呼和浩特“三足鼎立”的城市格局在现状城市肌理中仍有显现,以三组团“品”字结构向外缘扩展形成一个城区,与白塔组团和石化组团形成了由一个城区、两个组团组成的“集中组团式”城市结构形态(见图3)。

图3“集中组团式”城市结构形态

三、信息化的城市形态

进入信息社会, 城市的空间区位影响逐渐削弱, 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取代传统的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城市形态出现逆转, 传统的圈层式发展模式被突破, 城市结构脱离了原有轨迹。城市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 城市的各种功能在信息互联网络的影响下, 其区位不受距离的限制,网络化城市的社区是开放的系统, 不断通过信息网络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 通过快速通道如城市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城市交通网络化后, 还可以节约市中心宝贵的土地资源, 减少市中心或商业区的交通拥挤,“让网络去跑腿”, 既节省了经费, 加快了速度, 减少雇员, 降低了成本, 避免交通堵塞。网络化后不仅加快了科教信息的传播,提高了教学与科研水平, 有利于实现呼和浩特市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在呼和浩特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城市有向南和东南扩展的趋势,同时在城市外缘形成卫星城市。后工业社会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信息生活网络结构,城市形态将以“集中多层组团”并呈扩散化、市郊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多层组团可分为三层结构:首层为市区范围;二层有托县工业区、盛乐工业区、河西公司、托电公司;第三层为武川、托县、清水河

等(见图4)。城市发展正步入网络化“集中多层组团”形态有机整合阶段。

未来的呼

和浩特城市既

具有高效的、

信息化的工作

环境, 又有舒

适、方便、安

全的现代化的

生活环境。在

城市中, 人们

可以高效、有

序地工作, 过

着舒适安宁的

现代化城市生

活。

四、结语

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结构的历史演变经历了:“集中式—自身外缘扩展—相对分散组团—有机整合体”四个阶段,将走向后工业化“网络化集中多层组团”形态。

参考文献:

1、《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呼和浩特市规划局,2001。

2、《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

3、呼和浩特计划委员会,呼和浩特发展与布局,1992

4、程永魁,呼和浩特地区古城浅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2)

5、孙世界,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出探城市规划,2001

6、周毅信息化与工业化,中国经贸导刊2002

7、林琪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专刊,2001

8、顾朝林李满春数字城市研究漫谈,城市规划汇刊,1999

9、黄文波王浣尘网络革命中的城市演变趋势分析,预测,2000

10、甄峰朱喜钢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0

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概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目前,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呼和浩特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经过50多年的建设,呼和浩特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教发达、交通便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新型城市。今年的8月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祖国北疆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众多,故又称之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故又称之为“召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召、寺、塔、壁画等。著名的有大黑河畔的汉代昭君墓,东郊的汉代白塔,明清时代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将军府、玉泉井等。其中罕见的五塔寺蒙文天文图,端庄的召庙佛像,高耸的望月楼,庄重的公主府,巍峨的白塔,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的建筑艺术珍品。还有土默特学校和尔齐召等早期革命纪念地。乌素图召、青山公园、喇嘛洞、哈素海、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象征大窑文化等。从大窑文化算起呼和浩特至今已有50万年前历史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直至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演兵,并沿阴山修筑长城,并设云中郡。汉朝初期,匈奴与中原地区兵戎相争,,后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古今闻名的“昭君墓”就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外大黑河南岸,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当时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庭”在今南阴山的草原上驻牧,这里便有了“敕勒川”之称。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就在今呼和浩特南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内;隋唐时期,突厥在此一带活动频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边塞互市场所——“白川道”。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李责率兵至云中,大败突厥于白川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帮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辞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并改名为“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清末,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政府绥远省主席董其武率部起义,绥远省全境解放。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同时更名为“呼和浩特”,成为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总和平原土默特平原的东东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北枕巍峨的大青山,南临滔滔黄河水,东依连绵起伏的蛮汉山,西与土默特右旗接壤。周围分别与卓次县毗连,隔黄河相望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高原。黄河、大黑河会乌拉素河形成的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 (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分,共20分) (2019·内蒙呼和浩特)1.结合下图,选出对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合理的描述() A.西濒地中海、东达印度河、南跨红海、北含里海 B.西到马其顿、东到印度丰岛、南达波斯、北括黑海 C.西邻埃及、东达印度、南临阿拉伯、北至马其顿 D.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达埃及、北抵中亚 (2019·内蒙呼和浩特)2.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2019·内蒙呼和浩特)3.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世界”的观念确立,开始于() A.地圆说的流行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神学观念的形成 (2019·内蒙呼和浩特)4.近代历史上英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共和国时期(1649年~1660年),这期间掌握国家权力的是() A.查理叔侄 B.詹姆士兄弟 C.威廉夫妇 D.克伦威尔父子 (2019·内蒙呼和浩特)5.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这主要得益于该行业() A.海内外市场广阔 B.采用雇佣方式经营 C.劳动力资源充足 D.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2019·内蒙呼和浩特)6.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有“Tsar Alexander 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存有“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等图片和资料,请判断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019·内蒙呼和浩特)7.观察下图,该图可以揭示的社会现象是()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演变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为研究对象,阐明其从蒙古宗教游牧的城市转化为商业定居城市再到一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从方法上进行补充。 关键词:呼和浩特、归化城、绥远城、空间演变 本文以呼和浩特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图、地方志、、档案、游记、等文献为依据,在阐明呼和浩特城市空间演变的同时,对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史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即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对自史而今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发展史进行研究。 1、呼和浩特的创立——元大都的再现(1575~1581) 16世纪20年代初,漠南蒙古右翼王俺答汗率领土默特部驻牧在阴山山脉东端大青山南北的平川上筑王城。俺答汗出于再现元大都,将王城建为每边约300米大小的正方形,城墙高8米,和最初的喇嘛教寺院弘慈寺,成为漠南蒙古的宗教汇中心,并打算在周围建设罗城。城于1575年竣工,明朝赐汉名“归化城”。 2、蒙古库伦型的城市构成(1582~1727) 到1727年止,在城南建成的喇嘛庙大召、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均以方城中轴线的延长线大南街为轴在两侧分布。这是蒙古在国制、军制上运用的左右两翼制相对的构造方式,也是游牧民族在宿营时的基本布局方式,即汗帐设于北,下属营帐在左右八字形排列。这时的呼和浩特是以蒙古人开拓空间的思考原型为依据而形成的,可谓是蒙古特有的城市空间构成。方城是俺答汗的汗城,城内仅设顺义王府、府仓等少数固定建筑。城南以喇嘛寺院为中心,个喇嘛寺院周围的东西北侧为喇嘛仓是喇嘛修行和居住之地,再往外围散着以耕种或手工业为生的汉族居民的村庄,称为“板升”。在板升村圈外的草原上散步着牧民的游牧部落,在节日之时,这些部落的蒙古包就扎包在城及喇嘛庙的周围,这种游牧和定居并存的城市形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 3、贸易中转城市(1727~1862) 呼和浩特的城市空间构成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完成了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城市空间构成到定居为主的城市空间构成的转型。 1723年,清朝解除边禁,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呼和浩特设立归化城理事同知,隶属山西省朔平府,曾以行商活跃于内外蒙古的山西人商人于1724年正式在归化城建店,转为坐商。1727年10月,清朝与俄国在外蒙古与俄国的边界恰克图签订《恰克图通商条约》,这大大缩短了俄商的经商路线,经恰克图、大库伦、多伦淖尔、归化城、张家口进京。18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叶商业移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呼和浩特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呼和浩特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 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餐饮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城区居民消费需求中发展速度、增长幅度较快的行业,也是我市目前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为了全面掌握我市餐饮业所处的现状、业态分布和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扩大开放,做大产业,做强品牌,更好地进行产业引导,促进我市餐饮业业态合理布局,提升档次,健康发展,巩固商贸中心地位,内蒙古财经学院成立临时调查组,于2011年5月对全市餐饮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基本摸清了我市餐饮业状况及发展需求等情况,现就餐饮业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餐饮业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一)基本现状 从近年来统计和发展情况来看,我市餐饮业总体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喜来登、凯宾斯基等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的纷纷入驻,呼和浩特市饭店业质量水平也必将得到跨越式提升。 (二)我市餐饮业快速发展呈现出几大特点 1、经营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餐饮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私营、股份合作、连锁店、个体经营企业迅速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通过改制也得到了发展。总体来说,个体餐饮业和私营企业整体规模和经营档次得到增强,主体多元化趋势逐渐明显。 2、经营品种齐全化。在我市既有传统的中式餐馆、饭店和酒楼,如"昭君大酒店"、"四川会馆"、"乡里人家"、"等,也有西式和融合中西文化于一体的

如"万利隆"、"肯德基"、"麦当劳";既有高档传统餐饮店,如"新城宾馆"、"假日宾馆",也有便民传统饮食如"土菜馆"、"人民公社"、"铁锅焖面"、"街头巷尾的小炒店更是星罗棋布。使市民在消费种类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吃饭、饮茶,也可以悠闲地品咖啡、泡酒吧,还可以在商务会所进行商务活动,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经营业态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餐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资"快餐企业早也已涉足我区餐饮市场,并得到迅速发展。如"巴西烧烤城"、"肯德基"、"麦当劳"、"上岛咖啡"、"耶利亚"等已发展多家连锁经营店;中式快餐也加快了发展,一些老牌的中餐店如"食为天","蒙古人"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方面保持和发扬了经营正餐传统,另一方面也积极发展快餐、西餐经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如锦江大酒店集饮食和娱乐融为一体,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消费对象大众化。无论是高档餐饮或个体经营企业,消费的对象主要都瞄准了大众化群体。以大众口味,大众消费为主,适当配备特色饮食。如"草原狼"、"越来越好"等个体店面主要是针对大众消费,以实惠的价格、优良的环境赢得大量回头客。 5、"假日消费"新增亮点。随着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餐饮消费不断升温,特别是假日餐饮消费快速增长,不仅活跃了市场,而且也成为消费的一个亮点。据调查我市餐饮企业在2010年"春节"、"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的营业收入远高于平时日均营业收入3-5倍。随着假日餐饮消费的升温,节假日预订餐饮已屡见不鲜,有时甚至要提前十多天。 二、我市餐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呼和浩特经济发展》

《呼和浩特经济发展》 《呼和浩特经济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围绕建 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中心任务,推进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1 999 年至2∞1年三年间,全市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9.5%、14.4%和1 9.9%。2()()2年全市GDP 达到316.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1.4%。财政收入32.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1.8%。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 31.3亿元人民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6996元人民币,农民人均纯收入 2822元人民币。 一、工业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了以乳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 纺织服装、石化、贵金属冶炼、电力工业、烟草、机械行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过程中,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了产业 呼和浩特市

结构的全面升级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 999年至2001年,工业经济增 长速度分别达到 10.8 9/6、13.6 9/6和24.8%。200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01.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0.8 9/6。 其中规模以上5-业增加值57.6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为39.5%,在全国 42个中心城市位居 首位。伊利集团、蒙牛公司、内蒙古TCL公司、乾坤公司、托克托电厂、 华蒙金河公司等一大批 企业集团的成长壮大,使呼和浩特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明显提高。"伊利"、"仕奇"、 "蒙牛,已成为中国的驰名品牌。仕奇集团、伊利集团、金宇集团、民族集团已成为中国的上市公 司。在积极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呼和浩特的民g-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 和民营企业达64328户,注册资金达71.5亿元人民币。 二、农业 呼和浩特地域辽阔、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条件十分优越。现 有耕地532千公 顷,其中水浇地163千公顷,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莜麦、养麦等,粮食产量稳定在年产80 万吨左右。200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5.6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呼和浩 特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 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区域特色农牧业,重点开展乳品、玉米、-6铃薯、蔬菜等农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完整版)2019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19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3.本试卷满分7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历史部分(满分4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1分,共20分) 1.结合下图,选出对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合理的描述 A西濒地中海、东达印度河、南跨红海、北含里海 B.西到马其顿、东到印度丰岛、南达波斯、北括黑海 C.西邻埃及、东达印度、南临阿拉伯、北至马其顿 D.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达埃及、北抵中亚 2.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伊斯兰教的多神崇拜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3.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世界”的观念确立,开始于 A.地圆说的流行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神学观念的形成 4.近代历史上英国有过一段短暂的共和国时期(1649年——1660年),这期间掌握国家权力的是 A.查理叔侄 B.詹姆士兄弟 C.威廉夫妇 D.克伦威尔父子 5.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这主要得益于该行业 A.海内外市场广阔 B.采用雇佣方式经营 C.劳动力资源充足 D.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6.新学期,学校组织历史活动课,在一个标有“Tsar AlexanderⅡ“字样的小组资料袋中,存有“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林肯”“明治维新时期的小学课堂“等图片和资料,请判断该小组参加活动课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 C.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7.观察下图,该图可以揭示的社会现象是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第二章:第1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部分练习答案(2018年全国文综卷3)【答案】3. D 4. C 5. B 【解析】3. 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 4、“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5. 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对应练习:1.读图,根据图中人口集聚特点,说明中心的阴影区是中心商务区,B错。根据城市地租理论,甲地带与商业区相邻,距市中心较近,应是住宅区,占城市用地的主要部分,C对。行政区不占城市中心的位置,A错。工业区占城市的外围或郊区,D错。2.B,城市地域结构是团块状,道路程同心圆网格状,综合推断位于平原。第3题:A ;第4题:D ;第5题:C ;第6题:D ;第7题:D ;第8题:B ;第9题:D。 巩固练习: 【2017全国卷I】【答案】1.B 2.D 3.A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

呼和浩特市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城市概况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双拥模范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有“中国乳都”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6万,其中市区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207万,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呼和浩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留下了大窑文化遗址。战国时期,赵国在土默川建云中郡,修筑赵长城。西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出塞,在这里留下了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碑——昭君墓。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定都于今呼市南40公里的和林格尔,取名“盛乐”,后迁都到平城(今大同)。辽代契丹族在此设天德军,并建丰州城。公元1572年,成吉思汗17世孙阿拉坦汗与其夫人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蒙古语称“库库和屯”,后译作“呼和浩特”。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清代乾隆年间扩城屯

兵开市,建立新城绥远。从此,呼和浩特逐渐成为南北商品交流的集散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设绥远省,呼和浩特为绥远省省会,时称归绥。1954年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原蒙古名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呼和浩特北依大青山,南傍黄河水。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和东南部是大青山和蛮汉山;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050米。黄河过境106公里。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市内有蒙古风情园、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大召、五塔寺等众多古迹和人文景观,周边还有茫茫的草原,群山环抱,风景独特,是自治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呼和浩特及周边资源丰富。距呼和浩特市50公里的准格尔煤田已探明储量260亿吨;距呼和浩特约300公里的苏里格气田是全国最大的整装大气田。市域北部可利用的风能资源在400万千瓦以上,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风能、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呼和浩特土地资源和电力资源富足,装机容量达770万千瓦。 呼和浩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完善。拥有内蒙古自治区70%的科技与教育资源,每年科技成果产出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