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三)计算题

1. 293K时,敌敌畏在酸性介质中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1127d-1。若敌敌畏水解为一级反应,试求其水解反应的半衰期。

解:t

=ln2/ k =0.6931/0.01127d-1=61.5d

1/2

2.某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a粒子的半衰期为15h。求该试样分解速率常数和分解80%所需的时间。解:放射性元素分解为一级反应,k=ln2/t

= 0.6931/15h=0.04621h-1

1/2

t=-ln(1-x)/k=-ln(1-0.8)/0.04621h-1=34.83h

二级反应规律

3. 某溶液含有NaOH 和CH3CO2C2H5,浓度均为0.0100mol ·dm-3。在308.2K时,反应经600s 后有55.0% 的分解。已知该皂化反应为二级反应。在该温下,计算:

(1) 反应速率常数?

(2) 1200s能分解多少?

(3) 分解50.0%的时

间?

(c A 解:(1) 反应为NaOH +CH 3CO 2C 2H 5

→CH 3CO 2Na + C 2H 5OH

该反应为二级且初浓度相同,故有

dc A /dt=kc A 2 , c A =c A0(1-x),

积分后得

k= (1/t)(1/c A -1/c A0) = x/tc A0(1-x)=0.550/[600s ×0.0100mol ·dm -3

×(1-0.550)] =0.204 dm 3·mol -1·s

-1

(2) x =1/(1+1/ktc A0) = 1/[1+1/( 0.204 dm 3·mol -1·s -1×1200s ×0.0100mol ·dm -3

)]

= 0.710 =71.0%

(3) t 1/2= 1/kc A0 = 1/( 0.204 dm 3·mol -1·s -1×0.0100mol ·dm -3

) = 490s

4. 溶液反应 A + 2B →2C + 2D 的速率方程为

dc B /dt=kc A c B 。20℃下,反应开始时只有两反应物,

其初浓度分别为0.01 mol ·dm -3和0.02 mol ·dm -3,反应26h 后,测定c B =0.01562 mol ·dm -3,试求k 。

解:因为c B,0=2c A,0,所以

c B =2c A ,代入速率方程得

dc B /dt =(k/2)c B 2

移项积分后得

k=2(1/c B -1/c B,0)/t =[2(1/0.01562-1/0.02)/26] mol -1

·dm 3·h -1 = 1.078 dm 3·mol -1·h -1

5. 某二级反应 A + B

→ C + D

的初速率为0.10 mol ·dm -3·s -1,初浓度均为0.1 mol ·dm -3

,试求k 。

解:速率=kc A c B =kc A 2

k=

0/c A,0= 0.10 mol ·dm ·s/(0.1 mol ·dm )= 10 dm ·mol ·s 2 -3 -1 -3 2

3 -1 -1 6. 某零级反应 A → C + D 开始时只有反应物且浓度为

0.1 mol ·dm -3

,反应600s 后反应物的浓度变为

0.05 mol ·dm -3

试求速率常数k 和反应的完成时间。解:

零级反应

c A =c A ,0–kt

k =(c A,0-c A )/t = (0.10-0.05) mol ·dm -3

/600s = 8.333×10 5

mol ·dm -3·s

-1

t =c A,0/k =0.10 mol ·dm -3/(8.333×10 5

mol ·dm -3·s -1) = 1200s

7.一种反应

A + 2B

→ C 的速率方程为

dc A /dt =kc A c B 2

。在某温度下,反应按化学计量比进行。试

推导出A 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求反应的半衰期。

解:c B =2c A ,代入速率方程得

dc A /dt=kc A c B 2

= 4kc A

3

积分得

(c A -2

- c A,0-2

)/2=4kt

-2- c A,0-2) = 8kt

半衰期

t 1/2=[(c A,0/2)-2- c A,0-2]/8k = 3/8kc A,02

以下求级数: 4 题

8. 硝酰胺NO2NH2 在缓冲溶液中分解的反应NO2NH2 →N2O(g) + H2O,实验得到如下规律:(1) 恒温下,在硝酰胺溶液上方固定体积时,用测定N2O 气体的分压p 来研究该分解反应,得到关系式

lg [p∞/(p∞p)] = k' t,其中p∞为硝酰胺分解完全时的分压。(2) 改变缓冲溶液的pH 进行实验,得到直线关系lg t1/2 = lg(0.693/k)pH。试求该反应速率的微分式。

解:(1) 恒容时,硝酰胺的分解量与N2O 分压成正比。因为开始时没有N2O,p0=0,根据实验结果lg[p ∞/(p∞p)] = k' t,即有lg[(p∞p0)/(p∞p t)] = k' t,此式为一级反应式lg(p A,0/p A)= k' t,故反应对硝酰胺为

1 级反应;

(2) 根据实验结果:lg t1/2 = lg(0.693/k)pH=lg(0.693/k)+lga(H+),即

t1/2 = 0.693/[k/a(H+)],准一级速率常数k’= k/a(H+),可知反应对a(H+)为负1级反应,故反应速率的微分方程应为

=kc(NO2NH2)a(H+)-1

9. 乙醛热分解CH3CHO →CH4+CO 是不可逆反应,在518℃和恒容下的实验结果见下表

初始压力(纯乙醛)0.400kPa0.200kPa

100 秒后系统总压0.500kPa0.229kPa

试求乙醛分解反应的级数和速率常数。

解:设甲醛为A,因为是恒温恒容反应,可用压力代替浓度进行有关计算。

A →CH4 +CO

t=0 p A0 0 0 总压p=p A0

t=t p A p A0p A p A0p A 总压p=2p A0p A

所以p A=2p A0p

反应级数可用多种方法求解。比较简单的是积分法。假设级数n=1,则

k=ln(p A0/p A)/t =ln[p A0/(2p A0p)]/t

代入数据:k1=ln[0.400/(2×

0.4000.500)]/100s=0.00288s 1 k2=ln[0.200/(2×

0.2000.229)]/100s=0.00157s1

速率常数相差太多,可否定为一级反应。

假设为二级反应,则k=(p A p A0) / t

1 1

代入数据得:

k1=[(2×0.400-0.500)-10.400-1] kPa-1/100s=0.00833 kPa-1·s1

k2=[(2×0.200-0.229)-10.200-1] kPa-1/100s=0.00848 kPa-1·s1

速率常数非常接近,所以可认为是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取

平均值k=(k1+k2)/2 =0.00841 kPa-1·s1。

10.反应物A在某温度下反应时的浓度与时间关系见下表

t / h0481216

c A/( mol·dm-3)0.5000.4800.3260.2220.151

(1) 用微分法和半衰期法分别求反应级数。

(2) 计算反应速率常数。

解:一级,0.0963h-1

11. 已知反应 A + 2B → C 的速率方程为 = kc A c B。在某温度下,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见下表:

c A,0/( mol·dm-3) c B,0/( mol·dm-3) 0 / ( mol·dm-3·s-1)

0.1 0.1 0.001

0.1 0.2 0.002

0.2 0.1 0.004

试求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解:将实验数据代入速率方程可得

0.001 mol·dm-3·s-1=k(0.1 mol·dm-3)( 0.1 mol·dm-3)

0.002 mol·dm-3·s-1=k(0.1 mol·dm-3)( 0.2 mol·dm-3)

0.004 mol·dm-3·s-1=k(0.2 mol·dm-3)( 0.1 mol·dm-3)

=2, =1,k = 1 dm6·mol-2·s-1

活化能(k~T):7题

12.某化合物的分解是一级反应,其反应活化能E a= 163.3 kJ mol1。已知427K 时该反应速率常数k = 4.3×10 2 s1,现在要控制此反应在20 分钟内转化率达到80%,试问反应温度应为多少?

解:已知T1=427K 时k1=4.3×102s1,E a=163.3kJ mol1。求T2,需先计算

k2= ln(1x)/t = ln(10.80)/1200s = 0.001341 s1

a 1

ln k 2 E a ( 1 1 )k 1

R

T 1 T 2

0.001341s 1

ln

163.3 1000J mol 1

(

1 1 )

0.043s

1

8.315J K

1

mol

1

427K

T 2

T 2 = 397 K

13.在一恒容均相反应系统中,

某化合物A 分解50%所需时间与初始压力成反比。

在不同初始压力和

度下,测得分解反应的半哀期见下表:

T /K 9671030p A,0/kPa 39.2048.00t 1/2/s

1520

212

(1) 求反应的级数和活化能。

(2) 求初压为60.00kPa 、温度为1000K 时反应的半衰期。解:(1) 反应的半衰期与起始压力(即浓度)成反比,说明反应为二级反应。对于二级反应,速率常数与半

衰期的关系式为

k = 1/(t 1/2 p A,0)

T 1=967K ,k 1=1/(1520s ×39.20kPa)= 1.678×10 5

s 1

·kPa

1

T 2=1030K ,k 2=1/(212s ×48.00kPa)= 9.827×10

5

s 1·kPa

1

反应的活化能为

E =

RT 1T = 2

ln

=k

1

T 1 T 2

k 2

8.315J K -1 mol -1

967K 1030K

1.678105 s

1 kPa 1ln

967K 1030K

9.827 10 5

s

1

kPa

1

= 232.4 kJ ·mol

1

(2)

先求1000K 时的速率常

k

k exp[

E a ( 1 1

)]1 R T T 1

1.678 105

s 1

kPa

1

exp[

232.4 1000J mol (

1

1 )]

= 4.355×10

5

s 1·kPa

1

8.315J K

1

mol

1

1000K

967K

t 1/2 = 1/(kp A,0) = 1 /(4.354×10

5

s 1·kPa 1×60.00kPa) = 382.7 s

14. 在433K 时气相反应N 2O 5 →2NO 2 + (1/2) O 2 是一级反应。(1) 在恒容容器中最初引入纯的N 2O 5,

3 秒钟后容器压力增大一倍,求此时N 2O 5 的分解分数和速率常数。

(2) 若在同样容器中改变温度在

T 2下进行,3秒钟后容器的压力增大到最初的

1.5倍,已知活化能是103

kJ mol 1

。试求温度T 2及反应的半衰期。

解:(1) 设A 表示N 2O 5 ,对于恒容反应,可直接用分压处理

A 2

2

1

N 2O 5 →2NO 2

+ 1/2 O 2t =0 p 0 0 0 t=t

p A

2(p 0 p A )

0.5(p 0

p A )

可得: p 总= 0.5 ( 5 p 0 3p A ) 当p 总= 2 p 0 时,p A = p 0/3,A 的分解率

x A =(p 0p A )/p 0 = 66.7%

1 p 0 1 p 0 1k 1

t ln p ln

3s ( p 0 0.366s

/ 3)

(2) 当p 总= 1.5 p 0 时,可得p A = 2p 0/3,

k 2= (1 / t) ln(p 0/p A ) = (1/3s) ln[p 0/(2 p 0/3)] = 0.135 s

1

得t 1/2= ln 2/ k 2 = (ln 2) / 0.135 s

1

= 5.13 s

ln k 2

E a (

1 1 )k 1

R T 2 T 1

ln 0.135s 1

103000J mol 1 ( 1 1 0.366s

1

可得

T 2= 418.4K.

8.315J K 1

mol

1

T

433K

)

15.某药物分解30%即为失效。若放置在3℃的冰箱中保质期为两年,某人购回此新药物,因故在室温

(25℃)下搁置了两周,试通过计算说明此药物是否已经失效?已知该药物分解百分数与初始浓度无关,

且分解

活化能E a 为130.0 kJ mol 1。

解:由于该药物分解百分数与初浓度无关,故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时间

t 1k

ln

11 x A

t 1,现x A 相同,故

t 2

k 2k 1

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有

ln k 2 E a ( 1 1 )

k 1

R

T 2 T 1

可得

t 1 k 2 exp[

E a ( 1

1 )]

t 2

k 1

R

T 2 T 1

t t exp[

E a

( 1

1 130 103

J mol

1

1 1

)] 730天 exp (

)

2

1

R T T 8.315J K

1

mol 1

298.2K

276.2K

= 11.2 天< 两周,故药物已失效。

亦可利用速率常数与转化率的公式先计算出

k 1= 1

ln

t 1

11

x A

1730天

ln

110.30

=4.886×10

4

天1,

再用阿氏公式计算出

1 A A

0 2

1

= k k E exp[

a (

1 )]

2

1

R

T T 4.886 10 4 天

1

exp

130000J mol

1

1 1

(

)

8.315J mol 1

K

1

298.2K

276.2K

= 0.03181 天1

进而计算出t 2

1 ln

k 2 1 1 x A

10.03181天

1

ln

11 0.30

=11.2天。16. 反应4A(g)

→C(g) + 6D(g)

在不同温度下的总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p 总/ kPa 0 min 40 min 80 min 950K 13.3320.0022.221000K

13.33

21.47

22.99

反应开始时只有A 。计算:

(1)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2) 反应的活化能及800K 时的速率常数。解:(1)

4A

→C + 6D t =0 p 0

0 0

p 总= p 总

t =t

p A (p A p A )/4 (p A p A )6/ 4

p 总=(7p A

3p A )/4

0 0

p A =(7p 0 4p 总)/3

用尝试法,假设反应为一级时计算的速率常数

k = ln(p A /p A ) / t 列于下表: T k 1/ s

1

k 2 / s

1

k 平/ s

1

950K 0.027470.027520.027491000K

0.04209

0.0421

0.04209

由计算结果可知,同温下的速率常数非常接近,故可肯定为一级反应,平均速率常数已列于表中。

(2) E a = [RT T ’/( T ’T)] ln(k ’/k)

= [8.315J ·K 1·mol 1

×950K ×1000K/(1000K

950K)] ln(0.04209s

1

/0.02749 s 1

)

= 67.30 kJ ·mol 1

T ”=800K 时,

k ”=kexp[E a (1/T ”1/T)/R]

= 0.02749s 1×exp[67300J ·mol 1(1/800K 1/950K)/8.315 J ·K 1·mol 1]

= 5.564×

10 3

s

1

8

17.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2A (g)→2B(g)+C(g)

的半衰期t 1/2 与A 的起始压力p 0 成反比。已知开始时只

有A ,其它数据如下

t / ℃p 0 / Pa t 1/2 / s 694 3.87×1041520757

4.74×10

4

212

(1) 求反应级数及694 ℃和757 ℃时的速率常数。(2) 求反应的活化能。

(3) 反应在757 ℃, 最初只在A 压力为5.26×104Pa 进行等容反应,127s 时系统总压应为多

少? (4) 半衰期时混合物中

B 的摩尔分数为多少?

解:(1)因半衰期与起始压力成反比,故为二级反应。1 1

967K 时k 1=t 1/ 2

p 01520s 3.87 10 4

Pa

1.70 10 8 Pa

1

s

1

1030K 时

k 2 1 t 1/ 2 p 01

212s 4.74 104

Pa 9.95 10 8

Pa 1

s

1

(2)ln

k 2 E a (T 2 T 1

)

k 1

R

T 1T 2

ln 9.95 10

Pa 1

s

1

E a

( 1030K 967K )1.70 108

Pa

1

s

1

E a =23.23 kJ ·mol -1

8.315J K

1

mol

1

967K 1030K

(3)从二级反应积分式可求得

t 时A 的压力,进一步可求总压。2 A

2 B +

C t=0 p 0 0 0 t=t

p

(p 0-p)

0.5(p 0-p)

p 总=p+(p 0-p)+0.5(p 0-p)=1.5p 0- 0.5p

p 0 已知,若求出p 则p 总

可求。

因为t

1(

1 1 )k p p 0

1 = kt

1p

p 0

9.95 10

-8

Pa -1

·s

1

127s

1 5.26 10 4

Pa

0.316 10 4

Pa

-1

p 3.16 104

Pa

3

p 总

= p 2

1 1 p

2

5

3 5.26 104

2

Pa

1 3.16 10 4

2

Pa 6.31104

Pa

(4) t=t 1/2

时p

p 0 ,所以

2

p

4 p 0

3 3

1

p (1/ 2) p y B =

B

0 0.4

p

(5 / 4) p

18.已知组成蛋的蛋白质的热变作用为一级反应,其活化能约为85 kJ ·mol 1

,在与海平面高度处的沸

水中煮熟一个蛋需要

10min 。试求在海拔4000m 的高原(如拉萨)上的沸水中煮熟一个蛋需要多长时间。假设空

气压力p 随高度h 的变化服从分布式

p = p 0exp(Mgh /RT), 式中p 0为海平面上的大气压,也即为通常的大气

压;重力加速度g = 9.8 m ·s 2;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M=28.8×10 3 kg ·mol 1;气体从海平面到高原都保持

293.2K 。水的正常蒸发焓为

41.05 kJ ·mol 1。

解:先求4000m 的高原上293.2K 时的大气压p 与海平面大气压p 0 的比值:

ln

p Mgh 28.8 10kg mol

1

9.8m s

2

4000m

= 0.4631

p

RT

8.315J K

1

mol 1

293.2K

由于大气压(外压)的不同,水的沸点由1标准大气压p 0 时的373.2K(T 0)变成其它温度T ,可用克克方程求解:

ln p H vap m ( 1

1

)

41.05 10 J mol (

1 1

) 0.4631

p

R

T T 0

8.315J K 1

mol 1

T

373.2K

解得T = 360.6 K 。

由于沸点的不同,“煮熟”一个蛋(热变反应)的速率常数不同,360.6K 与373.2K 的速率常数的比值可由

下式计算

ln

k E a (

1

1

)

85 103 J mol 1 1

(

1 ) 0.9571

k

R

T T

8.315J K

1

mol 1

360.6K

t

k 373.2K 对于一级反应,反应时间与速率常数成反比即

t

k

0.3840 ,

所以高原上“煮熟”蛋的时间为

t = t 0 /0.3840 = 10min/0.3840 =26.04 min

复合反应:对行反应:

3 平行反应: 3 连串反应:1

19. 一级对行反应

k 1A

B

k -1

25℃时半衰期均为10min 。在此温度下,

(1) k 1 和k

1

各为多少?

(2) 完成距平衡浓度一半的时间

?

(3)

若开始时只有1mol A ,反应10 min 后B 应为多少?

解:(1) 一级对行反应,由于

25℃时的半衰期均为10min ,故

t 1 1

ln 1

1

k k

ln 2

1/ 2

0.693

0.0693 m in 1 10 min

(2) t

ln 2

k1 k1

0.693

2 0.069

3 m in 1

5 m in

(3) 由于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故可直接用物质的量表示浓度,开始时A的量为a=1mol ,

某时刻t时为x,则

ln

k1a

(k k )t k1a (k1k 1 ) x 1 1

ln

k1 1mol

k1 1mol 2k1 x

2 0.069

3 min 110 min

x 0.375mol

20. 在恒容反应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k1

A(g) B(g)

k-1

300K 时k1=0.2min-1,k-1 = 0.005 min-1。温度增加10K,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k1 和k-1 分别为原来的2和2.8 倍。求

(1) 300K 时的平衡常数。

(2) 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热效应。

(3) 300K 时,反应系统中开始时只有物质A,测得压力p A,0 = 150 kPa。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系统中A、

B 各占多少?

(4) 若使系统中p A =10 kPa,需经过多长时间?

(5) 完成距平衡浓度一半的时间。

解:(1) K=k1 =0.2

min

= 40

k10.005 min 1

(2) 利用ln k ' E ( 1 1 ) ,可算出正反应活化能

k R T T '

E

RTT '

ln

k '8.315J K mol 1 300K 310K

ln 2= 53.6kJ·mol -1 T 'T k310K - 300K

同理可算出逆反应:E- = 79.6 kJ·mol-1,

Q v = U = E+ - E- = -26.0kJ·mol-1。

(3) 因反应前后总物质的量不变,故恒容反应时总压不变即p Ae+p Be=150kPa,又K= p Be/p Ae=40,联合求解可得p Ae=3.7kPa,p Be=146.3kPa。

(4) 一级对行反应p

A,0

p

Ae

p

A

p

Ae

(k1 k 1 )t,代入数值可得t=15.3 min。

-7

(5)t ln 2ln 2= 3.38min 。1

k k 1

2

1

1

(0.2 0.005) m in

21.有下对行反应

k 1

A(g)

B(g) + C(g)

k 2

式中k 1 和k 2 分别是正向和逆向基元反应的速率常数,它们在不同温度时的数值如下:

温度/K 300310k 1/s

-1

3.50×10-3

7.00×10-3k 2/(s ·p )

-1

7.00×10

1.40×10

-6

(1) 计算上述对行反应在

300K 时的平衡常数K p 和K 。

(2) 分别计算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活化能E 1 和E 2。(3) 计算对行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r

U m

(4)

300K 时,若反应容器中开始时只有

A ,其初始压力p 0 为p ,

问系统总压p ’达到1.5p 时所需时间为

多少?(可适当近似)。

解:(1) K p =k 1/k 2=3.50×103s 1/7.00×107(s ·p )-1=2000 p K =K p /p =2000

(2) E 1=RTT ’ln(k 1’/k 1)/( T ’T )= [8.315×300×310×ln(7.00/3.50)/(310300)]J ·mol

1

=53.6k J ·mol

1

E 2=RTT ’ln(k 2’/k 2)/( T ’T )

= [8.315×300×310×ln(1.40×106

/7.00×107

)/(310300)]J ·mol 1

=53.6k J ·mol

1

(3) U = E 1E 2=0 (4) A(g) = B(g) + C(g)

t =0 p p= p

t=t ’p A

p -p A p -p A p= 2p -p A

即p A =2p p

速率方程

-dp A /dt = k 1 p A k 2 (p -p A )2

≈k 1 p A ( ∵p k 2<

积分得

t=ln(p A /p A)/k1=ln[p/(2p p)]/k =ln[p/(2p 1.5p)]/3.50×

10

-3s-1 =198s 22.对一级平行反应: A k1 B 和 A k2 C,若B为主产物,试证明其选择性为

S B =k1/(k1+k2)

若平行反应非一级,但为同级,上述选择性公式是否变化?

证明:S B=d n B/(dn B +d n C)= B/( B +C)=k1c A/(k1c A +k2c A)= k1/(k1+k2)

对不是一级但为同级的平行反应,选择性公式不会变化,因为浓度项相互抵消。

23. 一级平行反应如下所示,其中主反应生成B,副反应生成C。

k1 B

A

k2 C

(1) 若副反应可忽略,800K 时A反应掉一半所需时间为138.6s,求A反应完成99% 所需的时间。

(2) 若副反应不可忽略(以下同此条件),800K时,A反应掉99% 所需时间为837s,求(k1+k2)。

(3) 若已知800K 时k1=4.7×103s1,求k2 及产物分布c B/c C。

(4) 若800K 时两反应的指前因子相同,活化能E1=80kJ·mol1,求E2。

(5) 欲提高主反应的产率,反应温度是降温还是升温好,为什么?

解: (1) 略去副反应,即为简单的一级反应,利用题目给出的半衰期,可求800K 时的k:

k 0.693

t1/ 2

0.693

0.005s-1

138.6s

t 1

ln

k

1

1 x A

1

0.005s -1

ln

1

1 0.99

921s

(2) 一级平行反应

t

1

(k

1

k

2

)

ln

1

1 x

A

(k k ) 1 ln

1

1

ln

1

0.0055s1

1 2

t 1 x A837s 1 0.99

(3) 由于(k1+ k2)=0.0055s1,而k1=0.0047s1,

∴k2 = (0.00550.0047) s 1 = 0.0008 s1

产物分布

c B/c C = k1/k2 = 0.0047 s 1 / 0.0008s 1 = 5.875

(4)k

1

A

1

exp(E

1

/ RT )

exp[(E E ) / RT ](A A ) k

2

A

2

exp(E

2

/ RT ) 2 1 1 2

k E RT ln

k 1

E

2

1 2

8.315J K 1

mol

1

800K ln 5.875 80000J mol

1

91.78kJ mol

1

(5) 因为dln k/dT = E a /RT 2

,E a 大,k 随T 变化大,主反应

E 1 小,故降温对反应(1)有利。

24.有一平行反应

k 1

B A

k 2

C

在500K 时,k 1、k 2 分别为4.65s -1 和3.74s -1。试求:

(1) A 转化90%所需要的时间。(2) 已知两平行反应的活化能

E a,1、E a,2 分别为20kJ ·

mol -1 和26 kJ ·mol -1。求总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解:

本题需掌握一级平行反应的规律才容易做。若没掌握,需自己推导。(1) A 的转化率x 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t = ln(1x)/(k 1+k 2) =ln(10.90)/(4.65s -1

+3.74s -1

)= 0.2744s

(2) E a =(k 1 E a,1+k 2 E a,2)/ (k 1+k 2)=(4.65×20+3.74×26) kJ ·mol -1/(4.65+3.74)

=22.67 kJ ·mol

-1

25.在简单的一级连串反应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中,若k 1 =k 2 时,试推导B 和C 的浓度关系式。(提示:

利用罗比达法则求极限

)

解:当k 1 =k 2 时,浓度关系式变成0/0 不定式,可用罗比达法则求极限得

c B =c A,0 k 1 t exp (k 1 t ),

c C =c A,0 [1(k 1 t+1)exp(k 1 t)]

近似法:稳态与平衡近似法:

3题链反应机理问题:1题

26.对于反应C 2H 6 + H 2 →2CH 4 ,其可能的机理为

(1) C 2H 6

= 2CH 3

K (2) CH 3 + H 2 →CH 4 + H k 2 (3)

H + C 2H 6

→CH 4 + CH 3

k 3

设反应(1)为快速对行反应,对

H 可作稳态近似处理,试证明

d[CH 4]/d t = 2k 2 K 1/2

[C 2H 6]1/2

[H 2]。

证:d[CH 4]/dt = k 2 [CH 3][H 2] +k 3[H][C 2H 6]

由d[H]/d t = k 2 [CH 3][H 2] - k 3[H][C 2H 6] =0 ,得k 3[H][C 2H 6]= k 2 [CH 3][H 2] 由

K =[CH 3]2/[C 2H 6]

得[CH 3]=K 1/2[C 2H 6]1/2

2

k

k k 2 2

所以

d[CH 4]/dt =2 k 2 [CH 3][H 2] =2k 2 K 1/2[C 2H 6]1/2[H 2]。

27.反应H 2(g) + I 2(g) →2HI(g)

的机理如下:

k I 22I 2I + H

2

1 k

2 k 3

2I (k 1 是I 2 消耗的速率常数)I 2

(k 2 是I 2 生成的速率常数)

2HI (k 3 是2HI 生成的速率常数)

假定I 处于稳态,试分别导出

HI 产生及I 2消失的速率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成为二级反应

?

解:dc(HI) k c(I)2

c(H )(1)

dt

而dc(I) 2k c(I 3

2 ) - 2k c(I)

2

- k c(I)2

c(H ) 0dt 1 2 2 3

2可得

c(I)

2

2k 1c(I 2 ) 2k 2

k 3c(H 2 )

,代入(1) 式得

dc(HI) 2k 1k 3c(H 2 )c(I 2 )

dt

2k 2

k 3c (H 2 )dc(I )k k c(H )c(I )

-

2 k c(I )dt

1 2- k c(I)2

1 3

2 2 2k 2 k 3c(H 2 )

即有dc(HI)/d t = -2dc(I 2)/dt 。当2k 2>>k 3c(H 2)时,两者均表现为二级反应。

28.某反应的机理如下:

A

k 1B

1

A +B

2

C C

3

P

其中B 、C 是活泼中间物,P 为最终产物,请导出P 的速率方程并讨论k -1>>k 2c A 时的情况。解:

dc P /dt =k 3c C 稳态近似可得:

dc B /dt =k 1c A -k -1c B -k 2c A c B =0 dc C /dt =k 2c A c B - k 3c C =0

可得k 3c C =k 2c A c B 和c B =k 1c A /(k -1+k 2c A )

dc P /dt =k 3c C = k 2c A c B = k 1k 2c A 2

/(k -1+k 2c A )

当k -1>>k 2c A ,dc P /dt = k 1k 2c A /k -1, 为2级。

29. 对于反应H 2+Br 2

→2HBr ,Christianse 提出的链反应机理如下:

链的开始Br k 1

2Br ·

链的传递

Br ·+ H 2

k 2

HBr + H ·

H·+ Br2k3 HBr + Br·

H·+ HBr k4 H2 + Br·

链的中止2Br·k5 Br

2

试证明速率方程为

d[HBr]k[H][Br ]1/ 2

2 2

dt 1 k '[HBr] /[Br2 ]

证明:d[HBr]/d t =k2[Br][H2]+k3[H][Br2]-k4[H][HBr] (1)

用稳态近似法求自由原子的浓度

d[H]/d t =k2[Br][H2]-k3[H][Br2]-k4[H][HBr] = 0 (2)

d[Br]/d t = 2k1[Br2]-k2[Br][H2]+k3[H][Br2]+k4[H][HBr]-2k5[Br] 2 = 0 (3)

(2)+(3)两式相加得

[Br] = (k1[Br2]/k5)1/2

代入(2)式得

[H]= k2[Br][H2]/( k3[Br2]+k4[HBr]) =k2(k1/k5)1/2 [H2] [Br2]1/2 /( k3[Br2]+k4[HBr])

将(2)式代入(1)式

d[HBr]/d t =k2[Br][H2]+k3[H][Br2]-k4[H][HBr]=2 k3[H]

= 2k2k3(k1/k5)1/2 [H2] [Br2] [Br2]1/2 /( k3[Br2]+k4[HBr])

= k[H2] [Br2]1/2 /( 1+k’[HBr]/ [Br2])

其中k=2k2 (k1/k5)1/2, k’=k4/k3

碰撞理论: 1 过渡状态: 1

30. 已知某一级反应在298K 时活化焓和活化熵分别为83.6 kJ·mol-1、13.3 J·K-1·mol-1,试用过渡状态理论计算该反应在298K 时的速率常数,实验值为0.11s-1。

k T S 解:k B (c)1n

exp( r

H ) exp(r )

h R RT

23

=1.38110298 s 1 exp( 13.3 ) exp(83600 ) =0.0684s-1

6.626 1034

与实验值0.11s-1 比较接近。

8.315 8.315 298

31. 实验测得丁二烯气相二聚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k/(dm3·mol-1·s-1)=9.2×106 exp(-12058J·mol-1/RT)

(1) 已知反应的活化熵为60.79 J·K-1·mol-1,试用过渡状态理论计算此反应在500K 时的指前因子A,

并与实验值比较。

(2) 已知丁二烯的碰撞直径为0.5nm,试用碰撞理论计算此反应在500K 时A值和概率概率因子。

1.3811023 500 60.79

解:(1) A k B T e2 exp(r S ) =exp(2 ) dm3·mol -1·s-1

hc R 6.626 10348.315

=5.146×1010 dm3·mol-1·s-1

(2) A= L (r A+r B)2 (8RTe/AB)1/2= 4L r AB2 (RTe/M A)1/2

={4×6.022×1023×(0.5×10-9)2×(3.142×8.315×500×2.718/0.054)1/2} m3·mol-1·s-1

=4.88×108 m3·mol-1·s-1

=4.88×1011 dm3·mol-1·s-1

与实验值相比,概率因子

P = 9.2×106/4.88×1011=1.89×10-5

光化学:4 题

32. 用波长为313nm 的单色光照射气态丙酮,发生下列分解反应

(CH3)2CO (g) + hv →C2H6(g) + CO(g)

反应温度840K,起始压力102.16kPa,照射7h 后的压力为104.42kPa。已知反应池的体积为0.059dm3,入射能为48.1×10-4J·s-1,丙酮吸收入射光的分数为0.90, 计算此反应的量子效率。

解:(CH

)2CO 起反应的量

3

n = n 终- n 始=(p 终V/RT) (p 始V/RT)

=(104420-102.16)Pa×

5.9×10-5m3 / (8.315 J·K-1·mol-1×840K)

10-5mol

= 1.909×

10-9m) J·mol-1

1 摩尔光子的能量E m = (0.1196m/) J·mol-1 = (0.1196m/313×

= 3.821×

105 J·mol-1

吸收光子的量=(48.1×10-4 J·s-1)×7×3600s×0.90/ 3.821×

10-4 mol

105 J·mol-1= 2.855×

量子效率= 1.909×10-5mol/2.855×

10-4 mol =0.06687

33.NOCl 的光化分解机理可能有下面两种情况:

(A) NOCl + hv →NO + Cl,Cl + NOCl →NO + Cl2

(B) NOCl + hv →NOCl*,NOCl* + NOCl →2NO + Cl2

(1) 估计每个机理的量子效率;

(2) 已知下列实验事实:使分解有效进行的波长范围为365.0640.0 nm;NOCl 在250.0 nm 以上有确定的吸收光谱,但无连续吸收区域;分解为NO 及Cl 所需的最小离解能为394 kJ mol1。试说明何者是可能的机理?

解:(1)由反应历程可知,一个光子使2个NOCl 分子分解,故量子效率为2。

(2) 根据实验所用光化分解有效的波长范围,当=365.0 nm 时对应的能量最大:

E = L hc /

= 6.022×1023 mol1×6.626×1034J·s×3×108m·s1/(365×109m)

=328×103 J mol 1 = 328 kJ mol1

其对应的能量小于NOCl 的最小解离能394 J mol 1 , 所以不足以使NOCl 解离;NOCl 在250.0 nm 以上有确定的吸收光谱,但无连续吸收区域,亦说明NOCl 能被光激发;因此可否定NOCl 解离机理(A),而可能的为NOCl 的激发机理(B)

34. 一氯乙酸在水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

CH2ClCO2H + H2O →CH2OHCO2H +HCl

用波长为253.7nm 的光照射浓度为0.5mol ·dm-3 的一氯乙酸样品,照射时间837min,样品吸收的能量为34.36J,产生氯离子浓度为 2.325×10 -5mol·dm-3。当用同样的样品在暗室中进行实验,发现每分钟有 3.5

×10-10mol·dm-3 的氯离子生成。设反应池溶液体积为1dm3 。

(1) 计算1mol 光子能量E m 。

(2) 求该反应的量子效率。

解:(1) 1mol 光子能量

E m = Lhv=Lhc/ =6.022×1023mol-1×6.626×10-34J·s×3×108m·s-1/253.7×10-9m

= 4.718×105J·mol-1

(2) 光化学反应产生的氯离子的量

=1dm3(2.325×10-5mol·dm-3 - 3.5×10-10mol·dm-3 ×837)mol

= 2.296×10-5mol

被吸收光子的量=总吸收光子的能量/每摩尔光子能量E m

= 34.36J/4.718×105J·mol-1= 7.283×10-5 mol

所以=2.296×10-5mol/7.283×10-5 mol=0.315

35.用光引发反应2HI(g) =H2(g)+I2 (g)的初级过程为HI+hv=H + I,HI的解离能(键能)为299kJ·mol-1 ,问所需光的波长为多少?选择光的波长为 2.510×10-7 m时能否引发初级过程?若 1 个光量子可以引起 2 个HI(g)分子的分解,试计算量子效率为多少?

解:光子的摩尔能量

E m=Lhc/= (0.1197m/) J·mol-1

光能=HI的解离能时即为所需光的波长:

=(0.1197m/E m) J·mol-1=(0.1197m/299×103 J·mol-1) J·mol-1= 4.00×10-7m

实验波长选 2.510×10-7 m时短于所需波长,故能引发初级过程。

2

p 量子效率 =2

催化: 2 题

36. 在酶催化反应中,反应物S 称为底物。单底物酶催化反应机理为

k 1

S(底物) + E(酶)

ES(中间络合物)

k -1

k

ES

E + P(产物)

用稳态近似法可推导出速率方程

max c S

K M c S

上式称为米氏方程。其中,max

= k 2 c E,0 称为极限速率,

c E,0 为酶的初浓度;c S 为底物的浓度;K M = (k -1 + k 2 ) / k 1称为米氏常数。

解:dc P /dt =k 2c ES ,c ES 采用稳态近似法和初酶浓度求取

dc ES /dt = k 1c S c E +(k 2+k -1)c ES =0

c E,0= c ES +c E

得c ES = c E,0c S /(K M + c S ), K M = (k -1 + k 2 ) / k 1

所以 = k 2c ES = k 2 c E,0c S /(K M + c S ) =

max

c S /(K M + c S )

其中

max

= k 2 c E,0

37. 在1100K 的恒容下,氨在钨丝上发生分解反应的半衰期t 1/2 与初压力p 0 的数据如下:

p 0(NH 3)/ Pa 35330173327733t 1/2 / min

7.6

3.7

1.7

(1) 求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2) 当p 0(NH 3)=19998Pa 时,6 分钟后总压为多少? (3) 若已知速率方程为 = k b p / (1+b p),如何解释此反应的级数

?

解:(1)

t 1/2 = B p 0 1

n

t'1/2p 0 '

) 1 ln(3.7

17332

可得n= 1 (ln

t 1/ 2

) /(ln

) / ln( )≈0

7.6 35330

将另一组数据代入计算结果类似,即可得

n = 0。

对于0级反应:

k= p 0 / 2 t 1/2,利用3组数据

k 1= 35330 Pa/ (2×7.6min) = 2324 Pa min 1 k 2= 17332 Pa/ (2×3.7min) = 2342 Pa min 1 k 3= 7733 Pa/ (2×1.7min) = 2274 Pa min

1

取平均得k = (k1+ k2+ k3)/3 = 2313 Pa min 1

(2) NH3 = (1/2) N2 + (3/2) H2

p A 0.5(p0p A) 1.5(p0p A) p总= 2p0 p A

对于0级反应p A= p0 k t

所以p 总= p0 + kt = 19998Pa + (2313×6) Pa = 33876 Pa

(3) 当压力高时,bp >>1,= k ,故为0级反应。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第六章答案word版本

第六章相平衡 6.1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相数P及自由度F。 (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2(g)成平衡; (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4)取任意量的NH3(g)和H2S(g)与NH4HS(s)成平衡。 (5)I2作为溶质在两不互溶液体H2O和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解:(1)C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2)C = 3 – 1 = 2, P = 3, F = C–P + 2 = 2 – 3 + 2 = 1. (3)C = 3 – 1 – 1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4)C = 3 – 1 = 2, P = 2, F = C–P + 2 = 2 – 2 + 2 = 2. (5)C = 3, P = 2, F = C–P + 1 = 3 – 2 + 1 = 2. 6.2 常见的Na 2CO 3 (s)水合物有Na 2 CO 3 ?H 2 O(s),Na 2 CO 3 ?7H 2 O(s)和Na 2 CO 3 ?10H 2 O(s). (1)101.325kPa下,与Na 2CO 3 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能有几种?

(2)20℃时,与水蒸气平衡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几种? 解:(1)C = S – R - R' = 2 – 0 – 0 =2 F = C–P + 1 =2 –P + 1= 3 – P ≥0,即P-2≤1,那么能与Na2CO3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只有一种。 (2)C = S – R - R' = 2 – 0 – 0 =2 F = C–P + 1 =2 –P + 1= 3 – P ≥0,即P-1≤2,那么与水蒸气平衡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两种。 6.4 单组分系统碳的想吐(示意图)如附图所示。 (1)分析图中各点、线、面的相平衡关系及自由度数; (2)25℃,101.325kPa下,碳以什么状态稳定存在? (3)增加压力可以使石墨转换为金刚石。已知石墨的摩尔体积大于金刚石的摩尔体积,那么加压使石墨转换为金刚石的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解:(1)OA线——石墨和金刚石的平衡 F=1 OB线——石墨和液相碳的平衡 F=1 OC线——金刚石和液相碳的平衡 F=1 O点——石墨,金刚石和液相碳的三相平衡点 F=0 A点——石墨和金刚石的不可区分点 B点——石墨和液相碳的不可区分点 C点——金刚石和液相碳的不可区分点 (2)从相图上可直接读得,碳在25℃,101.325kPa时稳定存在的形式是石墨;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化学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2. 下列三种胶体分散系统中,热力不稳定的系统是:() A.大分子溶胶 B.胶体电解质 C.溶胶 3.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4. 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 (A) 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B) 实际过程中功的损失无法避免 (C) 能量传递的形式只有热和功 (D) 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 5.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今以电阻丝为体系有() (A) W =0,Q <0,U <0 (B). W>0,Q <0,U >0 (C) W <0,Q <0,U >0

(D). W <0,Q =0,U >0 6. 对于化学平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态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化学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C) 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化学势相等 (D)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化学平衡态 7. 封闭系统内的状态变化:() A 如果系统的?S >0,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sys B 变化过程只要对环境放热,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变化过程是否自发无法判断 C 仅从系统的?S sys 8. 固态的NH H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 4 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9. 在定压下,NaCl晶体,蔗糖晶体,与它们的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独立组分数C和条件自由度f':() A C=3,f'=1 B C=3,f'=2 C C=4,f'=2 D C=4,f'=3 10. 正常沸点时,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 (A) ΔS=0 (B) ΔG=0

物化第六章---答案

第六章相平衡练习题 一、是非题,下列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纯物质两相达平衡时,两相的吉布斯函数值一定相等。() 2、理想液态混合物与其蒸气达成气、液两相平衡时,气相总压力p与液相组成x 呈线性关系。() B 3、已知Cu-Ni 可以形成完全互溶固熔体,其相图如右图,理论上,通过精炼可以得到两个纯组分。() 4、二组分的理想液态混合物的蒸气总压力介于二 纯组分的蒸气压之间。 ( ) 5、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挥发性溶质与其蒸气达 到平衡时气相中的分压与该组分在液相中的组成成 正比。() 6、恒沸混合物的恒沸温度与恒沸组成不随压力而改变。 ( ) 7、在一个给定的体系中,特种数可以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不同,但独立组分数是一个确定的数。() 8、自由度就是可以独立变化的变量。() 9、单组分体系的相图中两相平衡线都可以用克拉贝龙方程定量描述。() 10、在相图中总可以利用杠杆规则计算两相平衡时两相的相对量。( ) 二、选择题 1、在p下,用水蒸气蒸馏法提纯某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时,系统的沸点:()。 (1)必低于373.2 K; (2)必高于373.2 K; (3)取决于水与有机物的相对数量; (4)取决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2、已知A(l)、B(l)可以组成其t-x(y)图具有最大恒沸点的液态完全互溶的系统, 则将某一组成的系统精馏可以得到:( )。 (1)两个纯组分;(2)两个恒沸混合物;(3)一个纯组分和一个恒沸混合物。 3、已知A和B 可构成固溶体,在组分A 中,若加入组分B 可使固溶体的熔点提高,则组B 在此固溶体中的含量必________组分B 在组分液相中的含量。

物理化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三)计算题 1. 293K时,敌敌畏在酸性介质中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1127d-1。若敌敌畏水解为一级反应,试求其水解反应的半衰期。 =ln2/ k =0.6931/0.01127d-1=61.5d 解:t 1/2 2.某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a粒子的半衰期为15h。求该试样分解速率常数和分解80%所需的时间。解: = 0.6931/15h=0.04621h-1 放射性元素分解为一级反应,k=ln2/t 1/2 t=-ln(1-x)/k=-ln(1-0.8)/0.04621h-1=34.83h 二级反应规律 3. 某溶液含有NaOH 和CH3CO2C2H5,浓度均为0.0100mol ·dm-3。在308.2K时,反应经600s 后有55.0% 的分解。已知该皂化反应为二级反应。在该温下,计算: (1) 反应速率常数? (2) 1200s能分解多少? (3) 分解50.0%的时 间?

(c A 解:(1) 反应为 NaOH +CH 3CO 2C 2H 5 → CH 3CO 2Na + C 2H 5OH 该反应为二级且初浓度相同,故有 -d c A /d t =kc A 2 , c A =c A0(1-x ), 积分后得 k = (1/t )(1/c A -1/c A0) = x /tc A0(1-x )=0.550/[600s ×0.0100mol ·dm -3×(1-0.550)] =0.204 dm 3·mol -1·s -1 (2) x =1/(1+1/ktc A0) = 1/[1+1/( 0.204 dm 3·mol -1·s -1×1200s ×0.0100mol ·dm -3)] = 0.710 =71.0% (3) t 1/2= 1/kc A0 = 1/( 0.204 dm 3·mol -1·s -1×0.0100mol ·dm -3) = 490s 4. 溶液反应 A + 2B → 2C + 2D 的速率方程为 -d c B /d t =kc A c B 。20℃下,反应开始时只有两反应物, 其初浓度分别为0.01 mol ·dm -3和0.02 mol ·dm -3,反应26h 后,测定c B =0.01562 mol ·dm -3,试求k 。 解:因为c B,0=2c A,0,所以 c B =2c A ,代入速率方程得 -d c B /d t =(k /2)c B 2 移项积分后得 k =2(1/c B -1/c B,0)/t =[2(1/0.01562-1/0.02)/26] mol -1·dm 3·h -1 = 1.078 dm 3·mol -1·h -1 5. 某二级反应 A + B → C + D 的初速率为0.10 mol ·dm -3·s -1,初浓度均为0.1 mol ·dm -3,试求k 。 解:速率 υ=kc A c B =kc A 2 k = υ0/c A,0 = 0.10 mol ·dm ·s /(0.1 mol ·dm ) = 10 dm ·mol ·s 2 -3 -1 -3 2 3 -1 -1 6. 某零级反应 A → C + D 开始时只有反应物且浓度为0.1 mol ·dm -3,反应600s 后反应物的浓度变为 0.05 mol ·dm -3,试求速率常数k 和反应的完成时间。 解: 零级反应 c A =c A ,0–kt k =(c A,0-c A )/t = (0.10-0.05) mol ·dm -3/600s = 8.333×10-5 mol ·dm -3·s -1 t =c A,0/k =0.10 mol ·dm -3/(8.333×10-5 mol ·dm -3·s -1) = 1200s 7.一种反应 A + 2B → C 的速率方程为 -d c A /d t =kc A c B 2。在某温度下,反应按化学计量比进行。试 推导出 A 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求反应的半衰期。 解:c B =2c A ,代入速率方程得 -d c A /d t =kc A c B 2= 4kc A 3 积分得 (c A -2- c A,0-2)/2=4kt 即 -2- c A,0 -2) = 8kt 半衰期 t 1/2=[(c A,0/2)-2- c A,0-2]/8k = 3/8kc A,02

物理化学课件及考试习题 试卷 答案第6章 相平衡习题及解答

第五章 相平衡 一、填空题 1、一定温度下,蔗糖水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时的自由度数等于__________。 2、纯物质在一定温度下两相共存时的自由度数等于__________。 3、NaCl(S)和含有稀盐酸的NaCl 饱和水溶液的平衡系统,其独立组分数是_______。 4、设下列化学反应同时共存时并达到平衡(900-1200K ): ()()()g CO s CaO s CaCO 23+= ()()()()g O H g CO g H g CO 222+=+ ()()()g H s CaCO s CaO g CO g O H 232)()(+=++ 则该系统的自由度数为______。 5、含KNO 3和NaCl 的水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时,其组分数为____,相数为___, 自由度数为____。 6、在氢和石墨的系统中,加一催化剂,H 2和石墨反应生成n 种碳氢化合物,此系统的独立 组分数为______。 7、完全互溶的双液系中,在x B =0.6处,平衡蒸气压有最高值,那么组成为x B =0.4的溶液在 气液平衡时,x B (g )、x B (l )、x B (总)的大小顺序为______。将x B =0.4的溶液进行 精馏时,塔顶将得到______。 8、对于渗透平衡系统,相律的形式应写成______。 9、NH 4Cl 固体分解达到平衡时,())()(s Cl NH 34g NH g HCl +=,系统的独立组分数为_ __,自由度为___。 10、将AlCl 3溶于水中,全部水解,生成Al(OH)3沉淀,此系统自由度数f=____。 11、已知100o C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01.325KPa,用公式_________可求出25o C 时 水的饱和蒸气压。 答案 1、2 2、0 3、2

物理化学习题集及答案1教材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题解 物理化学教研组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选择题 1. 在100 ℃,101325 Pa下,1mol水全部向真空容器气化为100 ℃,101325 Pa 的蒸气,则该过程( ) (A) ΔG<0,不可逆(B) ΔG=0,不可逆 (C) ΔG=0,可逆(D) ΔG>0,不可逆 2. 如图,将CuSO4水溶液置于绝热箱中,插入两个铜电极,以蓄电池为电源进行电解,可以看作封闭体系的是:( ) (A)绝热箱中所有物质(B) 两个铜电极 (C) 蓄电池和铜电极(D) CuSO4水溶液 3. 体系的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状态函数的是:( ) (A) T,p,V,Q (B) m,V m,C p,?V (C)T,p,V,n(D) T,p,U,W 4. 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当一部分气体进入真空容器后,余下的气体继续膨胀所做的体积功:( ) (A) W > 0 (B) W = 0 (C) W < 0 (D) 无法计算 5. 在一个绝热刚瓶中,发生一个放热的分子数增加的化学反应,那么:( ) (A) Q > 0,W > 0,?U > 0 (B) Q = 0,W = 0,?U < 0 (C) Q = 0,W = 0,?U = 0 (D) Q < 0,W > 0,?U < 0 6. 对于封闭体系来说,当过程的始态与终态确定后,下列各项中哪一个无确定值:( ) (A)Q (B) Q + W (C) W (当Q = 0时) (D) Q (当W = 0时) 7. 下述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

(A)焓是体系能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能量 (B) 焓是人为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 (C) 焓是体系状态函数 (D) 焓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与体系吸热相等 8. 某高压容器中盛有的气体可能是O2、Ar、CO2、NH3中一种,在298 K时由 5 dm3 绝热可逆膨胀到 6 dm3,温度降低21 K,则容器中的气体是:( ) (A) O2 (B) CO2 (C) NH3 (D) Ar 9. 下述说法中,哪一种正确:( ) (A)热容C不是状态函数 (B) 热容C与途径无关 (C) 恒压热容C p不是状态函数 (D) 恒容热容C V不是状态函数 10. 热力学第一定律仅适用于什么途径:( ) (A)同一过程的任何途径 (B) 同一过程的可逆途径 (C) 同一过程的不可逆途径 (D) 不同过程的任何途径 11. 1 mol H2(为理想气体)由始态298 K、p被绝热可逆地压缩5 dm3,那么终态温度T2 与内能变化?U分别是:( ) (A) 562K,0 kJ (B) 275K,-5.49 kJ (C) 275K,5.49 kJ (D) 562K,5.49 kJ 12. n mol理想气体由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1)等温可逆;(2)绝热可逆两个过程压缩到达相同压力的终态,以H1和H2分别表示(1)和(2)过程终态的焓值,则: ( ) (A) H1 > H2(B)H1 < H2 (C) H1 = H2 (D) 上述三者都对 13. 如图,A→B和A→C均为理想气体变化过程,若B、C在同一条绝热线上,那么?U AB与?U AC的关系是:( ) (A)?U AB > ?U AC (B) ?U AB < ?U AC

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 C. 易于液化 D. 不易液化 2006-2007学年度上期物理化学试题,B, 水溶液置于绝热箱中,插入两个铜电极,以蓄电池为电源进行4、如图,将CuSO4 电解,可以看作封闭体系的是( )。 A. 绝热箱中所有物质 B. 两个铜电极 (可带计算器) C. 蓄电池和铜电极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得分 D. CuSO水溶液 4法后面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5、在体系温度恒定的变化中,体系与环境之间( )。 1、温度一定的时候,气体的体积与压力的乘积等于常数。( ) A. 一定产生热交换 B. 一定不产生热交换 2、热力学过程中W的值应由具体过程决定 ( ) C. 不一定产生热交换 D. 温度恒定与热交换无关 3、系统的混乱度增加,则其熵值减小。( ) 6、下列定义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4、处于标准状态的CO (g),其标准燃烧热为零。( ) A. G=H,TS B. G=A,PV C. A=U,TS C. H=U—PV 5、1mol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经过不同的循环途径后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不变。 7、在一个绝热钢瓶中,发生一个放热的分子数增加的化学反应,那么( )。( )

A. Q > 0,W > 0,ΔU > 0 6、吉布斯判据适用于理想气体的任意过程。( ) B. ΔQ = 0,W = 0,ΔU < 0 7、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适用于所有封闭体系的可逆过程。( ) C. Q = 0,W = 0,ΔU = 0 8、在纯溶剂中加入少量不挥发的溶质后形成的稀溶液沸点将升高。( ) D. Q < 0,W > 0,ΔU < 0 9、惰性组分的加入将使反应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 8、ΔH =Q , 此式适用于下列哪个过程: ( )。 p10、只受温度影响的平衡系统自由度F=C-P+1。( ) 655A. 理想气体从10 Pa反抗恒外压10 Pa膨胀到10 Pa 5B. 0? , 10 Pa 下冰融化成水得分二、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相应位 置。(每小题3分,共45分) C. 电解 CuSO水溶液 4 54D. 气体从 (298 K, 10 Pa) 可逆变化到 (373 K, 10 Pa) 1. 一定压力下,当2 L理想气体从0?升温到273?时,其体积变为( )。 9、下述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 A. 5 L B. 4 L C. 6 L D. 1 L A. 焓是体系能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能量 2、A、B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物总压力为100kPa,其中气体A的摩尔分数0.6,则气体B B. 焓是人为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的分压为( )。 C. 焓是体系状态函数 A. 100kPa B. 60kPa C. 40kPa D. 不确定 D. 焓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与体系吸热相等 3、当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Z 大于1的时候表明该气体( )。 10、凝固热在数值上与下列哪一种热相等:( )。 A. 易于压缩 B. 不易压缩 1

物理化学习题与答案

热力学第一定律练习题 一、判断题:1.当系统的状态一定时,所有的状态函数都有一定的数值。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所有的状态函数的数值也随之发生变化。4.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当热力学能与温度确定之后,则所有的状态函数也完全确定。5.系统温度升高则一定从环境吸热,系统温度不变就不与环境换热。7.因Q P= ΔH,Q V= ΔU,所以Q P与Q V都是状态函数。8.封闭系统在压力恒定的过程中吸收的热等于该系统的焓。10.在101.325kPa下,1mol l00℃的水恒温蒸发为100℃的水蒸气。若水蒸气可视为理想气体,那么由于过程等温,所以该过程ΔU = 0。12.1mol水在l01.325kPa下由25℃升温至120℃,其ΔH= ∑C P,m d T。13.因焓是温度、压力的函数,即H= f(T,p),所以在恒温、恒压下发生相变时,由于d T = 0,d p = 0,故可得ΔH = 0。16.一个系统经历了一个无限小的过程,则此过程是可逆过程。18.若一个过程是可逆过程,则该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可逆的。20.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后,因Q = 0,W = 0,所以ΔU = 0,气体温度不变。28.对于同一始态出发的理想气体的绝热变化过程,W R= ΔU= n C V,mΔT,W Ir= ΔU= n C V,mΔT,所以W R= W Ir。 1.第一句话对,第二句话错,如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ΔU = 0,ΔH= 0。4.错,理想气体的U = f(T),U与T不是独立变量。5.错,绝热压缩温度升高;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膨胀,吸热。7.错,Q V、Q p是状态变化的量、不是由状态决定的量。8.错,(1)未说明该过程的W'是否为零;(2)若W' = 0,该过程的热也只等于系统的焓变。10.错,这不是理想气体的单纯pVT 变化。12.错,在升温过程中有相变化。13.错,H = f(T,p)只对组成不变的均相封闭系统成立。16.错,无限小过程不是可逆过程的充分条件。18.对。 20.错,一般的非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不仅只是温度的函数。28.错,两个过程的ΔT不同。 二、单选题:2.体系的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状态函数的是:(A) T,p,V,Q ; (B) m,V m,C p,?V;(C) T,p,V,n; (D) T,p,U,W。 8.下述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A)焓是体系能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能量;(B) 焓是人为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C) 焓是体系状态函数;(D) 焓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与体系吸热相等。 12.下述说法中,哪一种正确:(A)热容C不是状态函数; (B)热容C与途径无关; (C)恒压热容C p不是状态函数; (D) 恒容热容C V不是状态函数。 18.1 mol H2(为理气)由始态298K、p被绝热可逆地压缩5dm3,那么终态温度T2 与内能变化?U分别是:(A)562K,0 kJ ; (B)275K,-5.49 kJ ;(C)275K,5.49kJ ;(D) 562K,5.49 kJ 。 21.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p1,V1,T1)出发分别经恒温可逆压缩(T)、绝热可逆压缩(i)到终态体积为V2时,环境对体系所做功的绝对值比较:(A) W T > W i;(B)W T < W i;(C) W T = W i; (D) 无确定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练习题 一、判断题:1.自然界发生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4.绝热可逆过程的?S = 0,绝热不可逆膨胀过程的?S > 0。5.为计算绝热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可在始末态之间设计一条绝热可逆途径来计算。6.由于系统经循环过程后回到始态,?S = 0,所以一定是一个可逆循环过程。8.在任意一可逆过程中?S = 0,不可逆过程中?S > 0。15.自发过程的方向就是系统混乱度增加的方向。16.吉布斯函数减小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24.指出下列各过程中,物系的?U、?H、?S、?A、?G中何者为零?⑴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⑵实际气体节流膨胀过程;⑶理想气体由(p1,T1)状态绝热可逆变化到(p2,T2)状态;⑷ H2和Cl2在刚性绝热的容器中反应生成HCl;⑸ 0℃、p 时,水结成冰的相变过程;⑹理想气体卡诺循环。1.对。 4 正确。5.错,系统由同一始态出发,经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过程不可能到达相同的终态。6 错,环境的熵变应加在一起考虑。 8.错。14.错。未计算环境的熵变;15.错,条件 16.错,必须在等温等压,W’= 0的条件下才有此结论。24.(1) ΔU = ΔH = 0;(2) ΔH = 0; (3) ΔS = 0; (4) ΔU = 0;(5) ΔG = 0;6) ΔU、ΔH、ΔS、ΔA、ΔG都为 0。 二、单选题: 2.可逆热机的效率最高,因此由可逆热机带动的火车: (A) 跑的最快;(B)跑的最慢; (C) 夏天跑的快; (D) 冬天跑的快。 12.2mol理想气体B,在300K时等温膨胀,W = 0时体积增加一倍,则其?S(J·K-1)为: (A) -5.76 ; (B) 331 ; (C) 5.76 ; (D) 11.52 。 13.如图,可表示理想气体卡诺循环的示意图是: (A) 图⑴; (B) 图⑵;(C)图⑶; (D) 图⑷。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在298K及101.325KPa下的1.00dm3氢气,等温可逆膨胀到 2.00 dm3,所做功的绝对值为C A、0.418 J B、0.0418 J C、70.3J D、7.11J 2. 对于孤立体系的实际过程,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D A、W=0 B、Q=0 C、△U=0 D、△H=0 3. 一封闭系统进行可逆循环,其热温商之和D A、总是正值 B、总是负值 C、是温度的函数 D、总为零 4. 液体A和B混合成实际溶液时,当A和B之间的作用力大于相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时,该溶液对拉乌尔定律将 B A、产生正偏差 B、产生负偏差 C、不产生偏差 D、无法确定 5. 关于偏摩尔量,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偏摩尔量是状态函数,其值与物质的量无关 B、偏摩尔量的值不能小于零 C、体系的强度性质无偏摩尔量 D、纯物质的偏摩尔量等于摩尔量 6.克拉贝龙方程dP/dT=△H m(相变)/T△Vm(相变),其应用条件是D A、只适用于纯物质的气液、气固平衡 B、只适用于服从理想气体行为的为气液、气固平衡 C、任何纯物质的相变热不随温度而变的两相平衡 D、任何纯物质两相平衡体系 7.含KNO3和NaCl的水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其自由度数f为D A、1 B、2 C、3 D、4 8.分解反应A(s)=B(g)+2C(g)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与分解压力P的数值之间为 C A、Kp=P3 B、Kp>P3 C、KpP凹>P凸 B、P凸>P平>P凹

物理化学习题集及答案2

相平衡 一、选择题: 1. 二组分体系恒温时.可能同时存在的最大相数为 ( ) (A) Φ=2 (B) Φ=3 (C) Φ=4 2. 在α、β两项中都含有A 和B 两种物质,当达相平衡时,下列哪种情况正确 ( ) A B A A A B A B (A ) (C) (D) (B )αααβαβββμμμμμμμμ==== 3. 在101325Pa 下,水、冰和水蒸气平衡的系统中,自由度为 ( ) (A) 0 (B) 1 (C) 2 4. 在密闭容器中有食盐饱和溶液,并且存在着从溶液中析出的细小食盐结晶, 则系统的自由度是 ( ) (A) 0 (B) 1 (C) 2 (D) 3 5. 系统是N 2和O 2两种气体的混合物时,自由度应为 ( ) (A) 1 (B) 2 (C) 3 (D) 4 6. 在101325 Pa 下,水和水蒸气呈平衡的系统,其自由度f 为 ( ) (A) 0 (B) 1 (C) 2 (D) 3 7. NH 4Cl(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达到平衡NH 4Cl(s) → HCl(g) + NH 3(g) ( ) (A) K =3, Φ=2, f =2 (B) K =2, Φ=2, f =1 (C) K =1, Φ=2, f =1 (D) K =4, Φ=2, f =1 8. 25 ℃及标准压力下,NaCl(s)与其水溶液平衡共存 ( ) (A) K =1, Φ=2, f =1 (B) K =2, Φ=2, f =1 (C) K =2, Φ=2, f =0 (D) K =4, Φ=2, f =1 9. 已知在318 K 时纯丙酮的的蒸气压为43.063 kPa ,今测得氯仿的摩尔分数为 0.30的丙酮-氯仿二元溶液上丙酮的蒸气压为26.77 kPa ,则此溶液: ( ) (A) 为理想液体混合物 (B) 对丙酮为负偏差 (C) 对丙酮为正偏差 (D) 无法确定

物理化学答案 第六章 相平衡

第六章相平衡 6.1 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相数P及自由度F。 (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2(g)成平衡; (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 (4)取任意量的NH3(g)和H2S(g)与NH4HS(s)成平衡。 (5)I2作为溶质在两不互溶液体H2O和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 解:(1)C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2)C = 3 – 1 = 2, P = 3, F = C–P + 2 = 2 – 3 + 2 = 1. (3)C = 3 – 1 – 1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4)C = 3 – 1 = 2, P = 2, F = C–P + 2 = 2 – 2 + 2 = 2. (5)C = 3, P = 2, F = C–P + 1 = 3 – 2 + 1 = 2. 6.2 已知液体甲苯(A)和液体苯(B)在90 °C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和。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今有系统组成为的甲苯-苯混合物5 mol,在90 °C下成气-液两相平衡,若气相组成为求: (1)平衡时液相组成及系统的压力p。 (2)平衡时气、液两相的物质的量 解:(1)对于理想液态混合物,每个组分服从Raoult定律,因此 (2)系统代表点,根据杠杆原理 6.3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示意如右图。 试用相律分析途中各点、线、面的相

平衡关系及自由度。 解:单相区已标于图上。 二相线(F = 1): 三相点(F = 0): 图中虚线表示介稳态。 6.4 已知甲苯、苯在90 °C下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54.22 kPa和136.12 kPa。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取200.0 g甲苯和200.0 g苯置于带活塞的导热容器中,始态为一定压力下90 °C的液态混合物。在恒温90 °C下逐渐降低压力,问 (1)压力降到多少时,开始产生气相,此气相的组成如何? (2)压力降到多少时,液相开始消失,最后一滴液相的组成如何? (3)压力为92.00 kPa时,系统内气-液两相平衡,两相的组成如何?两相的物质的量各位多少? 解:原始溶液的组成为 (1)刚开始出现气相时,可认为液相的组成不变,因此 (2)只剩最后一滴液体时,可认为气相的组成等于原始溶液的组成

物理化学习题集及答案2

相平衡 一、选择题: 1. 二组分体系恒温时.可能同时存在的最大相数为 ( ) (A) Φ=2 (B) Φ=3 (C) Φ=4 2. 在α、β两项中都含有A 和B 两种物质,当达相平衡时,下列哪种情况正确 ( ) A B A A A B A B (A ) (C) (D) (B )αααβαβββμμμμμμμμ==== 3. 在101325Pa 下,水、冰和水蒸气平衡的系统中,自由度为 ( ) (A) 0 (B) 1 (C) 2 4. 在密闭容器中有食盐饱和溶液,并且存在着从溶液中析出的细小食盐结晶,则系统的自由度是 ( ) (A) 0 (B) 1 (C) 2 (D) 3 5. 系统是N 2和O 2两种气体的混合物时,自由度应为 ( ) (A) 1 (B) 2 (C) 3 (D) 4 6. 在101325 Pa 下,水和水蒸气呈平衡的系统,其自由度f 为 ( ) (A) 0 (B) 1 (C) 2 (D) 3 7. NH 4Cl(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达到平衡NH 4Cl(s) → HCl(g) + NH 3(g) ( ) (A) K =3, Φ=2, f =2 (B) K =2, Φ=2, f =1 (C) K =1, Φ=2, f =1 (D) K =4, Φ=2, f =1 8. 25 ℃及标准压力下,NaCl(s)与其水溶液平衡共存 ( ) (A) K =1, Φ=2, f =1 (B) K =2, Φ=2, f =1 (C) K =2, Φ=2, f =0 (D) K =4, Φ=2, f =1 9. 已知在318 K 时纯丙酮的的蒸气压为43.063 kPa ,今测得氯仿的摩尔分数为0.30的丙酮-氯仿二元溶液上丙酮的蒸气压为26.77 kPa ,则此溶液: ( ) (A) 为理想液体混合物 (B) 对丙酮为负偏差 (C) 对丙酮为正偏差 (D) 无法确定 10. 苯(A)与甲苯(B)形成理想混合物,当把5 mol 苯与5 mol 甲苯混合形成溶液,这时,与溶液相平衡的蒸汽中,苯(A)的摩尔分数是: ( )

物理化学习题集及答案2

相平衡 一、选择题: 1。 二组分体系恒温时.可能同时存在的最大相数为 ( ) (A) Φ=2 (B) Φ=3 (C ) Φ=4 2。 在α、β两项中都含有A 和B 两种物质,当达相平衡时,下列哪种情况正 确 ( ) A B A A A B A B (A ) (C) (D) (B )αααβαβββμμμμμμμμ==== 3. 在101325Pa 下,水、冰和水蒸气平衡的系统中,自由度为 ( ) (A ) 0 (B ) 1 (C) 2 4. 在密闭容器中有食盐饱和溶液,并且存在着从溶液中析出的细小食盐结晶,则 系统的自由度是 ( ) (A) 0 (B) 1 (C ) 2 (D ) 3 5. 系统是N 2和O 2两种气体的混合物时,自由度应为 ( ) (A ) 1 (B) 2 (C ) 3 (D) 4 6。 在101325 Pa 下,水和水蒸气呈平衡的系统,其自由度f 为 ( ) (A) 0 (B ) 1 (C) 2 (D) 3 7。 NH 4Cl (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达到平衡NH 4Cl(s) → HCl(g) + NH 3(g) ( ) (A ) K =3, Φ=2, f =2 (B ) K =2, Φ=2, f =1 (C) K =1, Φ=2, f =1 (D) K =4, Φ=2, f =1 8。 25 ℃及标准压力下,NaCl(s)与其水溶液平衡共存 ( ) (A ) K =1, Φ=2, f =1 (B) K =2, Φ=2, f =1 (C) K =2, Φ=2, f =0 (D) K =4, Φ=2, f =1 9. 已知在318 K 时纯丙酮的的蒸气压为43。063 kPa ,今测得氯仿的摩尔分数 为0.30的丙酮-氯仿二元溶液上丙酮的蒸气压为26.77 kPa ,则此溶液: ( )

物理化学试题及答案B

2006—2007学年度上期物理化学试题(B) 考试(考查)命题人:刘勇审题: 开(闭)卷笔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可带计算器)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 法后面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温度一定的时候,气体的体积与压力的乘积等于常数。( ×) 2、热力学过程中W的值应由具体过程决定 ( √ ) 3、系统的混乱度增加,则其熵值减小。(×) 4、处于标准状态的CO (g),其标准燃烧热为零.( × ) 5、1mol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经过不同的循环途径后回到初始状态,其热力学能不变。 ( √ ) 6、吉布斯判据适用于理想气体的任意过程。(×) 7、四个热力学基本方程适用于所有封闭体系的可逆过程.(√ ) 8、在纯溶剂中加入少量不挥发的溶质后形成的稀溶液沸点将升高.( √ ) 9、惰性组分的加入将使反应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 10、只受温度影响的平衡系统自由度F=C—P+1。( √ ) 二、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相应位 置。(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一定压力下,当2 L理想气体从0℃升温到273℃时,其体积变为( B ). A。 5 L B。 4 L C。 6 L D. 1 L 2、A、B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物总压力为100kPa,其中气体A的摩尔分数0.6,则气体B 的分压为( C )。 A. 100kPa B。 60kPa C. 40kPa D。不确定 3、当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Z大于1的时候表明该气体( B )。 A。易于压缩 B. 不易压缩 C. 易于液化 D。不易液化 4、如图,将CuSO4水溶液置于绝热箱中,插入两个铜电极,以蓄电池为电源进行电 解,可以看作封闭体系的是( A )。 A。绝热箱中所有物质 B。两个铜电极 C。蓄电池和铜电极 D。 CuSO4水溶液 5、在体系温度恒定的变化中,体系与环境之间( C )。 A. 一定产生热交换B。一定不产生热交换 C. 不一定产生热交换 D. 温度恒定与热交换无关 6、下列定义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B )。 A. G=H+TS B. G=A+PV C. A=U+TS C。 H=U—PV 7、在一个绝热钢瓶中,发生一个放热的分子数增加的化学反应,那么( C )。 A. Q > 0,W 〉 0,ΔU > 0 B。ΔQ = 0,W = 0,ΔU < 0 C。 Q = 0,W = 0,ΔU = 0 D。 Q < 0,W > 0,ΔU 〈 0 8、ΔH =Q p,此式适用于下列哪个过程:( B )。 A. 理想气体从106 Pa反抗恒外压105 Pa膨胀到105 Pa B。 0℃ , 105 Pa 下冰融化成水 C。电解 CuSO4水溶液 D. 气体从 (298 K, 105 Pa) 可逆变化到(373 K, 104 Pa) 9、下述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A )。 A。焓是体系能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能量 B. 焓是人为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 得分 得分

物理化学习题集及答案1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题解

物理化学教研组

热力学第一定律 、选择题 1. 在100 C, 101325 Pa下,1mol水全部向真空容器气化为100 C, 101325 Pa 的蒸气,则该过程() (A) 出<0,不可逆(B) 出=0,不可逆 (C) A G=0,可逆(D) A G>0,不可逆 2. 如图,将CuSO4水溶液置于绝热箱中,插入两个铜电极,以蓄电池为电源进 行电解,可以看作封闭体系的是: (A) 绝热箱中所有物质(B)两个铜电极 (C)蓄电池和铜电极(D) CuSO4水溶液 3. 体系的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状态函数的是:() (A) T,p, V,Q (B) m,V m,C p,?V (C) T,p,V,n (D) T,p,U,W 4. 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当一部分气体进入真空容器后,余下的气体继续膨胀 所做的体积功:() (A) W > 0 (B) W = 0 (C) W < 0 (D)无法计算 5. 在一个绝热刚瓶中,发生一个放热的分子数增加的化学反应,那么:() (A) Q > 0,W > 0,?U > 0 (B) Q = 0,W = 0,?U < 0 (C) Q = 0,W = 0,?U = 0 (D) Q < 0,W > 0,?U < 0 6. 对于封闭体系来说,当过程的始态与终态确定后,下列各项中哪一个无确定 厂1“L|蓄电池

值:() (A) Q (C) W (当Q = 0 时) 7. 下述说法中,哪一种不正确: (B) Q + W (D) Q (当W = 0 时)

(A) ?U AB > ?U AC (B) ?U AB < ?U AC (A) 焓是体系能与环境进行交换的能量 (B) 焓是人为定义的一种具有能量量纲的热力学量 (C) 焓是体系状态函数 (D) 焓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与体系吸热相等 8. 某高压容器中盛有的气体可能是 02、Ar 、CO 2、NH 3中一种,在298 K 时由 5 dm 3绝热可逆膨胀到6 dm 3,温度降低21 K ,则容器中的气体是: ( ) (A) 02 (B) CO 2 (C) NH 3 (D) Ar 9. 下述说法中,哪一种正确: ( ) (A) 热容C 不是状态函数 (B) 热容C 与途径无关 (C) 恒压热容C p 不是状态函数 (D) 恒容热容C V 不是状态函数 10. 热力学第一定律仅适用于什么途径: ( ) (A) 同一过程的任何途径 (B) 同一过程的可逆途径 (C) 同一过程的不可逆途径 (D) 不同过程的任何途径 11. 1 mol H 2(为理想气体)由始态298 K 、p 被绝热可逆地压缩5 dm 3,那么终态 温度T 2与内能变化?U 分别是: ( ) (A) 562K ,0 kJ (B) 275K ,-5.49 kJ (C) 275K ,5.49 kJ (D) 562K ,5.49 kJ 12. n mol 理想气体由同一始态出发,分别经(1)等温可逆;(2)绝热可逆两个过程 压缩到达相同压力的终态,以 H 1和H 2分别表示(1)和(2)过程终态的焓值,贝 (A) H 1 > H 2 (D) 上述三者都对 13. 如图,A -B 和A -C 均为理想气体变化过程,若 B 、C 在同一条绝热线上, 那么?U AB 与?U AC 的关系是: (B) H 1 < H 2 (C) H 1 = H 2 B

物理化学第六章课后完整版

第六章 相平衡 6.1 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 ,相数P 及自由度F 。 (1) I 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 CaCO 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 2(g)成平衡; (3) NH 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 3(g)和H 2S(g)成平衡; (4) 取任意量的NH 3(g)和H 2S(g)与NH 4HS(s)成平衡。 (5) I 2作为溶质在两不互溶液体H 2O 和CCl 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 解: (1)C = 1, P = 2, F = C – P + 2 = 1–2 + 2 = 1. (2)C = 3–1 = 2, P = 3, F = C –P + 2 = 2–3 + 2 = 1. (3)C = 3–1–1 = 1, P = 2, F = C –P + 2 = 1–2 + 2 = 1. (4)C = 3–1 = 2, P = 2, F = C –P + 2 = 2–2 + 2 = 2. (5)C = 3, P = 2, F = C –P + 1 = 3–2 + 1 = 2. 6.2 已知液体甲苯(A )和液体苯(B )在90℃时的饱和蒸气压分别为 = 和 。两者可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今有系统组成为 的甲苯 -苯混合物5 mol ,在90 ℃下成气-液两相平衡,若气相组成为求: (1) 平衡时液相组成 及系统的压力p 。 (2) 平衡时气、液两相的物质的量 解:(1)对于理想液态混合物,每个组分服从拉乌尔定律,因此 (2)系统代表点 ,根据杠杆原理 mol .n mol .n n )..(n )..(.n n n )x x (n )x y (l g l g g l l l ,B o ,B g o ,B g ,B 784321612503030455605 0==-=-=+-=- 6.3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示意如右图。试用相律分析图中各点、线、面的相平衡关系及自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