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认识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英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

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4.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素养”一词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核心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是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因此,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

5.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

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6.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整体特性不仅决定了其学习获得具有系统性,也决定了它们可以在实践应用中相互交叉与整合,共同发挥价值。这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核心素养的功能是整合性的,每个核心素养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需要基于情境进行整合性的作用发挥,不能单独地进行价值比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主要关注通过不同学段的教育后,学生最终能够达成的关键性素养全貌,相对而言比较宏观。在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基础上,下一步还需要把总体框架具体化到各学段,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总线衔接,这也是实现核心素养最终落实的基本保障。

中国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孙双金语文核心素养

谈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要谈“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厘清几个概念。 什么叫“素养”?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什么叫“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人文修养包含三个维度: 其一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有没有兴趣。有了兴趣,有了爱好,他(她)就会乐此不疲,其乐无穷。钱理群先生说过:“兴趣使人优秀,任务只能让人合格。”冰心先生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就有了动力,就有了乐趣,就有了时间,就有了积淀,就有了底蕴,就有了生长,就有了成就…… 价值观为能力导航。所谓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是非好坏的判断与选择。国家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原先没有价值判断或混乱价值观教育的纠正。有一阵子,教育界提倡多元价值,甚至是没有价值取向,结果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好坏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马路上,年轻人不敢去扶起;以为赚到钱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这些错误价值导向对青少年贻害无穷。中国几千年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就是价值观。我们可千万别把老祖宗优秀的传统丢弃了啊! 其二为,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包含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么是美,却见仁见智。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让学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不能以怪为美、以奇为美、以俗为美,更不能以丑为美。那什么是美呢?我以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实、真诚、真理,美就没有了基础。一切假的东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今社会假货泛滥,假唱为荣,以假充真,假话连篇,怎么得了?真是底线,是美的保证。善也是美。一切善举皆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养一个善良的公民,胜过一百个高分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要为学生点滴的善行点赞,同情弱者,公平正义,见义勇为,怀有恻隐之心,不献媚,有风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培养孩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美的双手,那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其三为,文化底蕴。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作为一名语文人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 养的认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应用意识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之一,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忽略。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教师还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认为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每一节课,把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我们课堂的常态。面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切记不要忽略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每一次课改,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很多教师故步自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能够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先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变化较大,纯数学问题基本消失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在,我们难免还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做做样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基本上都弱化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务必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把该理念作为课堂常态。习惯成自然,若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有用、要用数学”。我们在转变我们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课,先集体辨认方向,再分小组体验校园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回到教室后我再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校园内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不仅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一举两得。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导写及4篇范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李岚清)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丢掉了人文精神,就会失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 5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 6.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巴斯德)。 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材料简析】本次作文属于组合材料作文,其中1、6两句是名人名言。2、3句来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5句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名言警句。第1句是李岚清的讲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国民素质”,第2句明确了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这两句谈教育的本质: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发展核心素养,都要培养国民应具备的品格;第3句谈“人文底蕴”包括的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第4句用假设复句强调“人文精神”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作用,这两句谈人文素养,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第5句揭示科学精神的内涵,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第6句用巴斯德的名言讲科学的重要作用,这两句主要强调科学精神的本质和意义。材料提供的六句话从不同侧面都强调当代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实际上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也是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体现。这六句话具体谈到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素养,这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应该双向并举,齐头共进,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弄清这些基本内容,写作的方向就清楚了。 同学在具体作文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指向“当代中国学生需要何等素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等要求,如果你选2、3、5句,就可谈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底蕴,科学和人文一个都不能少;如果你选2、3、4句,就可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是中学生素养的底色,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选2、5、6句,就谈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科学精神又是学生探索未来、飞向未来的翅膀,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无论如何选择,人文和科学都可谈论,但一定要选好立足点,要扣住材料,不能脱离“中学生需要何等素养”这个中心。 【例文点评】 人有素养国威壮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28005904.html, 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作者:王蕾 来源:《教育》2017年第30期 2016年9月,历时3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它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部分包含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对于小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根据小学低年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趣味十足的识字教学?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人文底蕴核心素养概述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低年段的识字教学,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且不说课标其他要求,单就识字方面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生活的儿童来说,真可谓是“步履沉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甚至是“难于上青天”!对于教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师来说,识字教学的高效性也是“小语届”亘古不变的话题与难题。 笔者认为,识字教学中,只有依据低年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过程,教学中能以“趣”导学、以“趣”促学,学生才能凭“趣”想学、以“趣”自学,“趣味性”是提高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高效性之王道。哪些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学变得有趣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课前激趣之“预习趣味卡” 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如何提升预习“趣味性”,让学生能“爱”上预习,主动预习?“趣味预习卡”也许能为您揭开这层面纱。 低年级学生爱玩,喜爱新鲜、有创意的东西。据此,我们备课组设计出趣味十足的预习卡,让学生在课前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在第二天的学习中,新知识就“自动”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课中促趣之“字理识字法”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让每个生字植根于班级学生的脑海可谓是语文课追求的“终极目标”。有无一些“便捷工具”,可让儿童在语文课堂上尽快通往识字彼岸,是语文教师在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应用意识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之一,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忽略。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教师还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认为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每一节课,把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我们课堂的常态。面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切记不要忽略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每一次课改,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很多教师

故步自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能够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先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变化较大,纯数学问题基本消失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在,我们难免还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做做样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基本上都弱化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务必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把该理念作为课堂常态。习惯成自然,若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有用、要用数学”。我们在转变我们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课,先集体辨认方向,再分小组体验校园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回到教室后我再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校园内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不仅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一举两得。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良好的情境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但很多教师迫于成绩压力,都会以枯燥的复习导入。认为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巩固已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让小学数学走向核心素养 老河口市袁冲小学吴小静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责任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小学数学关于“数”的学习贯穿问题解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有关“数”的概念以及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经历问题的提出、算理的探究等活动,形成较为丰富的抽象和推理活动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而形成基于抽象与推理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以小学阶段“数”的学习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学习核心素养 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素养是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

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学习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务必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注重学生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一、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新知学习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可以顺利习得新知,更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升学习能力。因此,应在“数”的学习中全程贯穿问题解决。 “数”及其运算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自然数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计数的需要产生的;小数是各种测量活动中不同单位之间换算的产物,也是自然数除法运算结果的自然推广;分数是基于表示非整数的个数的需要产生的,同时又可以用来刻画整数除法的结果、比值等。数的运算更是现实需要的产物,现实情境中产生了数量的比较、归并、分配等问题,自然需要研究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因此,在“数”及其运算的学习中,务必基于现实问题,让学生从情境中自发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地习得新知。例如:对于“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苏教版教科书中呈现了如图2所示的情境,课堂教学大致可以用下面几个问题贯穿: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 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 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素心素养二: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具有问题意识; 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核心素养三: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 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核心素养四: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 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 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 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核心素养五: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 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 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2、国家认同 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 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核心素养六: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 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水平。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动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水平,每个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水平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水平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能够看出,它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准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水平,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六大核心素养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 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核心素养的认识

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理解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体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但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注重,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升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实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持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所以,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使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持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

们提升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合,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实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理解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实行量化分析,能够大大增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实行思维,不但能够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能够通过对问题实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核心素养之社会责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提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其中社会责任排在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 我个人愚见,社会责任就是培养责任心。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借口:“我可以早到的,如果不是下雨。” “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事做完,是因为— “我没学过。” “我本来会的,可没有足够的时间”。 “如果不是粗心,我一定可以……” “是别人先讲话的……” 通道上有垃圾,你也说不是你扔的,我也说不是我扔的,从来听不到说是我扔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呢? 1.学科渗透法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想像,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借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绪体验,对学生来说课程的渗透与延伸是对责任心的培养最好途径。 2.活动熏陶法 开展少先队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做好自己的事”大讨论、“做好每一件

小事,争当优秀中队”、“争当责任心小明星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会、辩论会、故事会和主题队会,让学生讨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人为集体争光,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责任感。 3.情绪感染法 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心,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热爱自己的集体,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与学生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同时,以同样的感受去爱别人,我们用爱心发掘学生的隐匿心理,诱导潜在情绪,深化自我责任心。 最后,跟大家玩一个小测验。有一个小男孩用力将球扔了出去,你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A.皮球撞到墙壁后又弹回来。 B.皮球自然掉落了,什么意外的事情也没发生。 C.皮球打到了一户人家的窗户,玻璃立刻应声而碎。 选择A的人:你是一个比较有责任心的人,总会坚持自己的意见,有时候别人和你有不同的看法,你肯定会为此争论到底,以证明你的说法或者做法是正确的。当然你可能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才这样的,但是你想过没有,其实每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你应该放开心胸多接纳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自己的责任感表现得更加完美。 选择B的人:很不幸,你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生性自由,不喜欢受拘束,同时也还害怕失败。因此一看到不易解决的事,就会立刻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典型的缺乏责任感的表现。生活中的你唯有鼓起勇气面对现实,才能开创美好的前途。

如何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进行了阐释。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认识、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听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不少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

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一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身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 4号)中。“意见”明确提出

涵养人文底蕴 提升核心素养

涵养人文底蕴提升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对完善人格,塑造品格,促进人的全面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学生 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也是中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利用人文课程, 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成长。 关键词:人文底蕴,核心素养,语言教育,方法 引言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经济增长,职业需求,教育质量提高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核心素养的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总趋势。教科文组织,欧洲联盟,经合组织等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并应对未来的时代和社会。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它提出并倡导“核心素养教育”。 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生活个体,促进个体身心的持续和谐发展。通过知识,情感,意义和行为整合的精神元素和成长基因。核心素养教育提供了思想的地图和生命增长的精神密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为中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建立了六个核心素养(人文科学,科学精神,学习,健康生活,责任,实践和创新)。核心素养是解码个人生活的增长,核心素养教育是“看待生活,通过生活,促进生活,提升生活”的教育。本文阐述了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施。 一、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底蕴,主要是学习者在学习,理解和运用人文知识和技能方面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它包含人文积累,人文情怀和审美趣味。它具有丰富性和及时性,与语言学科密切相关。人文底蕴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培养人文底蕴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2]。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文底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要了解人文底蕴,有必要将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文化特征相结合,以区分传统人文底蕴和当代人文底蕴。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有必要去其糟粕,并不断改进;对于当代文化而言,要不断创造当代人文底蕴。人文底蕴的基础应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理解,人文意识和文化素养。人文底蕴的内涵是每个时代对科学的追求,对仁慈和正义的尊重以及对美的渴望。人文底蕴的核心是人文价值。在当今时代,要把握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相结合,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人文底蕴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1、语文教育的学科特征符合人文底蕴的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知识。除了培养实用语言和写作技能的基础外,汉语学科还应进一步贯彻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