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壮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很多次分裂和战乱,但是,分裂和战乱之后,最终却是会实现统一的。不但会实现统一,而且会实现壮大。

(蚩尤之乱)

最早是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发生战乱,实现了统一和壮大。接着和蚩尤发生战乱,又实现了统一壮大。往后走,夏朝和周边发生战乱接着又统一。商朝和夏朝发生战乱,再统一,同时壮大。然后周朝联合周边各部落和商朝发生战乱,又统一壮大。春秋战国战乱多年,最后秦汉统一,而且又获得了南方百越,北方匈奴,河西走廊,地盘越来越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但是隋唐又实现了统一,还扩大到越南。五代之后,两宋小统一,但元朝的时候,不但实现了南北大统一,而且又统一了吐蕃,面积变得非常大。明朝南北再次分裂,但是清朝又实现了南北大统一。经过民国的分裂,到我们现在的大统一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统一壮大的规律中呢?

(赵光义剧照)

第一,中原国家对周边的打击与怀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主要是中原国家对周边民族的统一。虽然元朝和清朝,看起来像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一。但实际上,当元朝和清朝统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中原国家了。元朝统一的时候,占据中原的国家其实是金国。当蒙古统一金国,迁都大都,建立元朝后,元朝也就成了中原国家。元朝对南宋的统一,也算是中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清朝情况差不多,也是满清迁都到北京,才最终有了统一的基础。若是满清还一直定都在关外,不算中原国家,也是很难统一的。中原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军事上对周边国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比如秦汉对匈奴,隋唐对突厥等。不过,中原国家虽然在军事上占优势,但并不是一味地打击。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不打,而是采用怀柔的方式。

什么怀柔方式呢?理论上叫做“以德服人”,行动上则是“和亲”与“岁赐”。先说“以德服人”。中原国家之所以能统一周边,靠的就是以德服人。赵匡胤说开封缺乏防御,想迁都洛阳。当时赵光义说,治理国家“在德不在险”。当时赵匡胤一下就无话可说。为什么无话可说,就是因为赵光义说的是中原国家征服周边国家的一个大法宝。

当然了,这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就是“和亲”和“岁赐”。而这两条,在历史上也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郑和下西洋)

第二,中国古代有强大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原地区有强大的核心价值观,这个强大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包括我们上面所说的“以德服人”,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因为有这样一个核心价值观,有灿烂先进的文化,因此,周边国家对中原汉民族国家一直以来,都是处在学习和仰慕之中。就算周边国家在军事上一时强大无比,他们也是很崇拜很仰慕中原文化的。传说完颜亮看了柳永写的《望海潮》,就挥鞭南下,就是一种文化仰慕。金国打败了北宋,但是金国最终彻底汉化。元朝和清朝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汉化,就是这个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

我们经常说郑和下西洋不能和哥伦布、麦哲伦航海的意义相提并论,没有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但是,郑和所做的,虽然不是经济发展,但却是文化辐射。这个文化辐射力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而且也是相当有效的。

当然了,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还有包括地域比较集中、政治处于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经济比较发达等各种因素。不过,上面的那两个原因,应该是最主要的。(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一、中国历史上的分合大势及其特点 中国历史经历了三次从大分裂走向大统一的发展历程:一是从春秋战国走向秦汉大统一;二是从魏晋南北朝走向隋唐大统一;三是从五代十国走向元、明、清(前期)持续三代的大统一。这种历史的发展进程除表现出鲜明而旺盛的统一趋势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尽管发生过多次割据、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如秦、西汉、新、东汉四代共441年,其中统一年代为273年,隋、唐两代共327年,统一年代为215年,元、明和清前期三代共570年,而统一达465年,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与此相应,大分裂时期所经历的时间则越来越短,如春秋战国历经549年(前770~前221),汉末魏晋南北朝经历了405年(184~589),唐末五代十国仅经历了86年(874~960)。 (二)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 从夏、商时的集中在中原地区到西周时扩展至长江以南。而秦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汉通西域。唐朝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陁界。到明、清其疆域东极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三)统一的程度越来越坚实 中国早期王朝夏、商、周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而非王朝的直接统治上。如实行分封制。秦统一后,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又修驰道、凿灵渠、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通过各方面的制度把全国各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后,历代又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多有发展和创造,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王国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隋唐开凿运河;元代创立行省制度等。同时,为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的巩固统一,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二、分裂的代价与统一的意义 (一)分裂的代价 其一,分裂就意味着天下大乱、兵连祸接、百姓涂炭,都往往会造成百姓的流离失所,甚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其二,分裂割据也往往会对思想学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摧残,如隋代牛弘就曾把秦、新莽末、东汉末、晋末和南朝梁陈图书典籍所遭受的五次毁灭性破坏称为书之五厄。 (二)统一的意义 统一对于社会进步的巨大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 其一,统一局面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重要保障。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均出现在统一时期。 其二,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交融,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三,统一时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边疆开发活动。比如万里长城的修筑、大运河的开凿以及秦朝时江南、岭南的开发和元明清三代西南、西北、东南诸地的开发,这都是统一的好处。 其四,统一国家利于文化建设的繁荣。如大型图书的编纂,唐修八史,宋有四大类书,明有大全系列、《永乐大典》,清有《四库全书》,等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文化建设和繁荣局面多集中在统一王朝。 总之,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颇大,正如前辈史家白寿彝所言: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末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三卷)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4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3.(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总是趋向于统一,而且统一一次,壮大一次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统一壮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发生过很多次分裂和战乱,但是,分裂和战乱之后,最终却是会实现统一的。不但会实现统一,而且会实现壮大。 (蚩尤之乱) 最早是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发生战乱,实现了统一和壮大。接着和蚩尤发生战乱,又实现了统一壮大。往后走,夏朝和周边发生战乱接着又统一。商朝和夏朝发生战乱,再统一,同时壮大。然后周朝联合周边各部落和商朝发生战乱,又统一壮大。春秋战国战乱多年,最后秦汉统一,而且又获得了南方百越,北方匈奴,河西走廊,地盘越来越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但是隋唐又实现了统一,还扩大到越南。五代之后,两宋小统一,但元朝的时候,不但实现了南北大统一,而且又统一了吐蕃,面积变得非常大。明朝南北再次分裂,但是清朝又实现了南北大统一。经过民国的分裂,到我们现在的大统一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统一壮大的规律中呢?

(赵光义剧照) 第一,中原国家对周边的打击与怀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一,主要是中原国家对周边民族的统一。虽然元朝和清朝,看起来像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统一。但实际上,当元朝和清朝统一的时候,他们已经是中原国家了。元朝统一的时候,占据中原的国家其实是金国。当蒙古统一金国,迁都大都,建立元朝后,元朝也就成了中原国家。元朝对南宋的统一,也算是中原国家对中国的统一。清朝情况差不多,也是满清迁都到北京,才最终有了统一的基础。若是满清还一直定都在关外,不算中原国家,也是很难统一的。中原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军事上对周边国家是处于强势地位的。比如秦汉对匈奴,隋唐对突厥等。不过,中原国家虽然在军事上占优势,但并不是一味地打击。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不打,而是采用怀柔的方式。

B8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 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随之产生了丰富的都城 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枢纽、军事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须很讲究。 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产、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这样,就产生了者城风水的理论和实践。 ?古汉语中,“国”字往往者城的代名词。《吕氏春秋·慎势》说:“古之王者,择天下 之中而立国。” ?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都城又称京师。《公羊传》说:“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 ?夏朝、商朝的都城称邑。如夏邑、商邑。周朝至京朝,都城多被称为京师。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严肃而重大的事情。从考古看,殷商的卜辞中有许多关于建筑 的记载,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上帝同意吗?)“王有石才鹿北东,乍邑于之?”(王有石在鹿地的东北,作邑于此。)这些卜辞是问修城邑有没有祸祟? 方向合不合适?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基址底部呈水平状。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平的技术。 ?秦咸阳(陕西咸阳东) ?西汉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雄阳(河南洛阳东) ?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 ?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隋大兴城(陕西西安)东都洛阳(河南洛阳) ?东都(河南洛阳)京师(陕西西安) ?唐长安(陕西西安)东都洛阳(河南洛阳) ?北都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中都河中府(山酉永济西南)北宋汴梁(河南开封) ? ?南宋临安(浙江杭州) ?元大都(北京市)上都(内蒙古多伦西北) ?明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北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京顺天府(北京)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 ?清京师顺天府(北京市)留都盛京(辽宁沈阳)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 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

2018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后练习题 (无答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选择题 1.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2.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皇帝是秦朝的( ) A.商汤 B.商纣 C.嬴政 D.胡亥 3.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4. 中国历史上第一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的( ) 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5. 假如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去哪座城市( ) A.西安 B.咸阳 C.上海 D.敦煌 6.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④实行分封制⑤焚书坑儒⑥修建灵渠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7.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印有上都、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8.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9. 假如张三是秦朝的一名地方官员,他在任期间欺压百姓,行贿上级官员,那么他可能会被那个机构监督()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军机处 10.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职,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皇帝权力 B.实现权力间的制衡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11. 柳宗元评价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朝(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允许土地买卖 D.建立丞相制 12.假如你生活在秦朝,要给朋友写一封信,所写字体最有可能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13.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14.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一位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民族。”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体系 15.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采取措施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中国史学,非常看重地理,过去叫史地之学。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魏源《海国图志》,都可反映这个传统。地理在中国是经世之学。 毛泽东是当代革命家,也是著名军事家。兵家都很重视地理。他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地理,唐晓峰做过介绍。 唐晓峰发明两个词,一个是“救国地理学”,一个是“革命地理学”。(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我这篇笔记就是讲这两个学。 ∷ 中国地理太极图 《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斜,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有一句,“不周山下红旗乱”,他说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这个故事讲什么?讲的是中国的地形。小时候学地理,我们就知道,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画一条线,西北高,东南低。中国是块倾斜的大地,从海边到帕米尔高原,分三个阶梯,500米以下一级,1000-2000米一级,4000米以上一级。

西北、西南是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东南沿海也是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中国地形图 这是中国地理的太极图。其实,北京把着第二阶梯的一个角,也是这么一个地势。中国早期,重心在西北。西北是个“高压槽”,风是上风,水是上水。中国有四京,西京(长安)比东京(开封)早,北京(燕亳)比南京(金陵)早。兵法,西北为阴,东南为阳,讲究“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引《兵法》)。兵家一向以西北伐东南为顺势,以东南伐西北为逆势。 ∷ 中国的东西南北 中国的东西是以晋陕峡谷间的黄河为分界线。早先,函谷关以东是一块,函谷关以西是一块。晚一点儿,潼关以东是一块,潼关以西是一块。 中国的南北是由秦岭、淮河分界。人,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就连橘子都不一样。“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 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南北干线是大同到洛阳和洛阳到荆州的古道,东西干线是沿渭水和南河(灵宝到郑州的黄河)去连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统一时间只有81年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统一时间只有81年! 引言: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山如此,我们看中国历史,往往也是如此。 何为统一 为什么以上计算出来的统一时间要比传统的说法短得多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统一的解释标准不同,或者说对统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统一”的本义 统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不妨追根寻源作一番讨论。 统,原来是指丝的关绪。《淮南子.泰族训》中有这样一段话“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茧子是丝构成的,但如果不是由缫丝的妇女把它们放在热水抽出头绪来,就不能成为丝。)由此派生出把种种分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归于一致,将各个部分合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意义的“统一(壹)”一词。 “统一”的原意并不是专指某一事物。如《汉书.董仲舒传》的赞中说“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那是指学说、学术思想。《汉书.西域传》赞中“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

不相统一”;以及《后汉书.隗嚣传》中“帝知嚣欲持两端,不愿天下统一”;则专指国家和“天下”,实质上是就政权而言的。 毫无疑问,我们所要讨论的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文化、民族、语言、风俗、经济、思想、宗教、血统甚至地理环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说明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人所指的统一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范围。当然,我并不认为其他方面的统一与国家的统一毫无关系,或者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可以孤立于其他方面的统一之外,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正统僭伪之争 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的一切政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囿于封建的、正统的、汉族的观念。 例如北宋期间,用宋朝的标准或正统的标准看当然可以算是统一的,契丹人的辽朝是“虏”,是“僭伪”,可以置之不理。但事实上,辽(契丹)和北宋应该具有同等地位,因为:第一,辽(契丹)建国比宋朝还早,宋朝从来没有征服过它,连形式上的从属关系都没有存在过,相反的,北宋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对等地位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乐深远影响 三、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的原因: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工程的政治活动都具有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地理条件的整体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作用 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春秋》提倡大一统,董仲舒发挥了这种观点。这种思想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4、民族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5、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6、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对国家统一与分裂的规律认识 (一)国家统一的规律 1、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凝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其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分裂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失衡,都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国家统一的原因 2、从过程上看,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在克服了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的 3、从影响上看,封建国家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抵御外来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的统一局面也孕育着各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土地兼并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政府财政困难引发了统治危机等 (二)国家分裂的规律 1、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政策的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加剧;民族融合不稳定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外国势力的策动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 2、从过程上来看,每次分裂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都崛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分裂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从影响上看,长期的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影响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国弱民穷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如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等,而且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对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的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的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应作具体的分析,既要分析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于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要给予充分肯定。中华民族先后相承、绵延不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以及科技文化的繁荣等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注意:要指导学生辩证的认识封建社会的统一与分裂形成的原因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民族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姓名钱玺涵 所在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号 01012003 日期 2011年05月23日 得分

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摘要:从古至今,统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而民族精神则是统一的主要原因。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和精华,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间的文化、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共同铸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统一将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统一民族精神 正文: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在汉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汉朝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秦汉“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既有汉族建立的,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国。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置土官(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西藏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元朝的民族成分包括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公元十七世纪,满族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年)。清朝在西域设立伊犁将军并建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并确立了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佛的历史定制,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方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委派)等一系列政策。 民族精神是统一的主要原因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因素还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和升华,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存在物,而是民族的宗教、伦理、风俗、科学、艺术等具体内容的共同特质和标记。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创造中华的伟业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近代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知识分享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难点5 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中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分裂时期,但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这一难点不仅是历年高考的考点,也是一个热点。 ●难点磁场 1.(★★★★★)据史书记载:“当满洲人入主中原时,原明朝将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投降清朝:郑成功坚持抗清且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并光复台湾,未几病故。1683年,其后代郑克塽遣使诣清军前请降,台湾与大陆统一,次年清设台湾府。 你是如何看待郑氏三代人的行为的?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之。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同意态度,还是反对态度,只要是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2.(★★★★)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建立的封建王朝,请回答: (1)它们建立起对全国统治的条件是什么? (2)简述元朝和清朝前期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谈一谈你对它们历史作用的认识。 ●案例探究 1.(★★★★★)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北方各族人民被迫大量南迁 B.汉族封建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西汉王国问题没有解决 D.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学生要通过分析比较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分裂的众多原因,然后才能找出社会根源。 知识依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及原因。 错解分析:解答该题较容易犯的错误是错选B项,汉族封建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因为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这一问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南北不能统一。但这毕竟只是政治上分裂局面的表现,而不是社会根源。 解题方法与技巧:(1)从题干的关键语“社会根源”入手。导致分裂局面的社会根源不会是分裂的表现,也不是经济根源,我们知道分裂的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那么社会根源是什么呢?在此题目中,指的是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这是形成地方割据的政治因素。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集权削弱,豪强地主割据一方,后来演变成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2)用排除法去做。 选项A、B都是当时的具体现象:选项C又离题太远,而且西汉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故此题答案只能是D。 答案:D 2.(★★★★★)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请回答: (1)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的再现和理解,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科技文化的概况,两宋时期的阶段特征。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两种:一是全部答成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的阶段特征;二是罗列史实,没有概括归纳。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审好题,没有弄清题目的要求。 解题方法与技巧:全题两问,实际是五个求答项目,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格局”的特点,不要误答成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第二问的四个方面的影响,都要以这种政治特点为出发点,说明这些影响是由这种政治特点产生的。因此,能否准确地概括出两宋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1)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列出其他类似特点,文字有差异的也可) (2)影响概括说明 (1)发展趋势①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如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如辽、西夏、金等民族的封建化。 (2)民族关系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如宋辽战争,“榷场”的出现。 (3)对外关系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南方海外如南宋有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贸易空前发展 (4)科技文化①为了战争的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与生产得到发展武器。 ②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如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的社会现实诗词。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攻略二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备考导航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 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 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 能力目标 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①全国大统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西晋的短期统一; 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②局部统一:在我国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很多时期是局部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 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 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 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 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一、古代的统一与分裂 1、三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蒙古并立时期(简称宋元时期)。 2、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3、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4、四次局部统一  ①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  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④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近现代的统一与分裂 1、统一 ①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成统一。  ③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④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分裂:  ①历史上的多个政权并立时期:  晚清时期:1853-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北洋军阀政权3

政权并立。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延安抗日民主政权 长春伪满洲国、南京伪国民政府4政权并立。  ②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③局部分裂:葡萄牙占据澳门、英国占据香港、日本一度占领台湾(1895-1945年)。 【重点难点】 一、四次大统一朝代:秦、西晋、隋、元的统一条件 1、秦统一的条件: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快,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局部统一,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等,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③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④秦已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⑤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正确的战略战术是实现统一的主观原因。 2、隋统一的条件  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民族融合,统一条件成熟。 ③北方农业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major events in Chinese history 1. 秦始皇统一中国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by Emperor Qin Shi Huang 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灭六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楚国、齐国],统一天下,正式建立秦朝,称"始皇帝",时年三十九岁;秦始皇统一制度、修筑长城,为中国历史做出重要贡献。 2. 鸦片战争Opium War (1840-1842) 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3. 太平天国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1851-1864) 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国家,前身为1843年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势力遍及中国十省。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3年。太平天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特例,以西方宗教名义组织势力,中国官方认定之"中国农民起义"且"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而在清朝初年剃发易服之后,太平军因拒绝此俗,亦被称作长毛、发贼。 4. 戊戌变法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维新运动失败,使中国损失一批热心于国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将中国推上革命的道路。 5. 辛亥革命the 1911 Revolution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6. 新民主主义革命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Old-democratic Revolution)。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018全国I卷,含网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美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贡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贡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贡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贡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贡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 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 国使臣。这表明当时【B】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的更新 28.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C】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C】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