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中共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对比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七大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出了以下13名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高岗、康生、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

其中毛泽东为主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人为书记处书记,是党的最高决策者。后来,又增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但任在1950年去世。1945年选举的13名政治局委员中,只有高岗于1954年被清洗,1955年被开除党籍。建国后,邓小平被补选为政治局委员和秘书长。其他人到八大召开时,都仍然留在党的权力中心。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在北京召开,八大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出了以下17名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林彪、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

其中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加上总书记邓小平,一共有6名常委,取代了原先书记处的职能,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书记处下降为中央秘书和执行机构,由总书记邓小平领导。

此外,八大一次会议还选举出6名政治局候补委员:

乌兰夫、张闻天、陆定一、陈伯达、康生、薄一波

对比七大和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显著的变化:

1、八大政治局成员数目比七大增加了许多,如果算上候补委员,增加了80%。考虑到同期中共党员数量增长了好几倍,而且执政党的任务更加复杂、更加需要人才,因此政治局成员增加是理所当然的。

2、八大政治局将党的最高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开,常委会负责决策,书记处负责执行,这是一种更高效也更保险的体制。此后历届政治局都沿用了这个体制,党的制度创新还是很有成效的。

3、七大政治局中,来自军队的委员很少,只有朱德、彭德怀、林彪算是军队的人,其中又只有彭德怀当时主要负责军事。这并不是当时党轻视军事,而是当时的军事将领大都在各个敌后根据地作战,远离中央,而政治局是中央的决策机构,他们当然无法参与。八大召开时,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因此十大元帅有七名都当选政治局委员。但元帅中真正管事的只有罗荣桓、彭德怀、贺龙而已,其他大都只有崇高的威望,在军队中镇的住局面而已(林彪是个例外,毛泽东很想用他,但他身体实在不好)。在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叶剑英、在国防工业系统负责的聂荣臻反而没有入选政治局。

4、毛泽东的嫡系势力和敌对势力都下降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间势力”大行其道。在七大政治局委员中,高岗被整肃,主要是因为他想打倒刘、周的势力;康生降级为候补委员,可能是因为当时批判斯大林的“特务统治”,作为党内肃反头目的康生不太受欢迎;林彪虽然仍然是政治局委员,但由于健康状况不好,地位明显下降。但与此同时,邓小平作为毛泽东的“新嫡系”,地位明显上升。文革期间把刘邓作为“资产阶级司令部”一起打倒,其实邓小平在历史上拥护毛泽东的时候远多于拥护刘少奇的时候,算是毛泽东信赖的人。李富春虽然在政治上总是能紧跟毛泽东,但在经济政策上与毛相左,虽然毛泽东不能不任用他,

但他显然不是坚定的毛派。反观毛泽东的“反对派”,张闻天降格为候补委员,彭德怀虽然仍然当选政治局委员,名次却低于林彪,在军队的实权也下降了。两人都在三年后的庐山会议上被打倒。八大真正的胜利者是刘少奇,彭真、陆定一、薄一波三个刘少奇嫡系都选进政治局,分别掌握党务、宣传、经济计划大权,虽然地位还不够高,但实权已经很重。周恩来、陈云一贯是中间派,朱德则是只有威望,没有实权;林伯渠、董必武都是中立的元老,董比较倾向于毛;其他人虽然在重大问题上一般同毛保持一致,但都不能赢得毛的绝对信赖。

5、中央势力明显压倒地方。当时,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实行高度集权,地方几乎完全服从中央,在政治局委员的分配上就可以看出来。正式委员中,兼任地方干部的只有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但彭真同时还是书记处书记,不能算地方的人;候补委员中,也只有内蒙古省委第一书记乌兰夫。当时省委第一书记在中央的地位很低,连湖南这样大省的第一书记都只是中央候补委员,连表决权都没有。直到1961年恢复设立中央局之后,地方的地位才有所上升,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都被选进政治局。但中央绝对强势、地方绝对弱势的局面在根本上没有改变。

可以说,八大政治局委员(包括候补委员)当中,按照权力的大小和说话的分量,可以分为四个档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是第一档次,无论在威望上还是实权上都无可争议,毛泽东是领袖,刘少奇是接班人,周恩来是宰相,邓小平是候补接班人或候补宰相。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陈毅、李富春、贺龙是第二档次,朱德虽然没有实权但威望毕竟崇高,说话有分量;陈云主管经济工作,政治素养也很高,但喜欢隐忍;彭德怀虽然地位下降,但毕竟还主管军队;彭真、李富春看起来不引人注意,但主管党务和经济计划的实权,不能小看;陈毅、贺龙也都是老资格的元帅,在外交和军事上有很大影响力,后来他们的地位一路上升,文革前一个是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一个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林彪、林伯渠、董必武、罗荣桓、刘伯承、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是第三档次,前五个人是实权很小,虽然威望较高,但说话不多;后三位虽然有实权,但资历较浅。乌兰夫、张闻天、陈伯达、康生是第四档次,乌兰夫在中央发言权不大,张闻天是党内斗争失败者,陈伯达资历太浅,而且是幕后秀才型的人物,康生则处于暂时的挫折阶段,隐居起来钻研斗争把戏去了。

到1966年文革爆发时,林伯渠、罗荣桓已经去世(后来增补的委员柯庆施也已去世);彭德怀、张闻天于1959年被打倒;其余政治局委员都还保留在权力中心。但“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几乎使所有政治局委员受到严重冲击,1966年一年,就有彭真、陆定一、薄一波被公开宣布打倒,刘少奇、邓小平实际上已经被打倒,但到1967年才公开宣布。陈毅、李富春、刘伯承本来可以涉险过关,但在1967年“二月逆流”上攻击文革后,实际上也被打倒,同时打倒的还有增选的政治局委员谭震林。贺龙开始是周恩来的重点保护对象,后来在强大压力下,于1967年被打倒。朱德、陈云虽然始终没有被宣布打倒,但早已靠边站,在群众心目中被列入打倒之列。陈伯达、康生则一路突飞猛进,成为文革的主要旗手和军师。到1969年九大召开时,实际留在权力中心的八大政治局委员,只剩下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李先念、董必武。到文革结束时,董必武、周恩来、康生已经去世,陈伯达、林彪被打倒,只剩下李先念一人在中央撑到了最后。

通过上面正确的名单看可看出:

1、军队的地位正在提高。

2、刘少奇派系的人马壮大了。

3、邓小平坐火箭了。(后来还有林彪。)

4、高岗下台了。

5、张闻天、康生出问题了。

军队地位的提升是理所当然的,打完仗了,当然要论功行赏。

刘系在壮大,但却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不同意楼主所说的:毛泽东的嫡系势力和敌对势力都下降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间势力”大行其道。

作为最高领袖的毛,并不需要什么嫡系,他只需把各方面的力量搞平衡。刘少奇既然是一派之首,当然不是什么中间势力,高派被打倒了,周派虽然千丝万缕,

却不显山露水。任由刘派坐大,这是毛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说刘倒台的苦果,实际

上是从八大就开始种下的。

邓小平在56年之前,确实可算是毛的亲密部下,他和林彪、李富春、彭德怀、贺龙、罗荣恒的当选,应该是一种平衡的作用。当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以后的

际遇,是任何人在当时都没有想到的。

其中罗荣恒早死,李富春算起来还是毛的干妹夫,得以善终。邓小平熬出头,笑到了最后。而其它的几位,莫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可见伴君如伴虎啊。

张闻天与其说是毛的反对派,不如说因为他曾是毛的领导。再比较一下王稼祥,他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陈云、李富春、李先念是搞经济的。他们的入选表明了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相对应的,康生作为“棍子”,是该放一放了。

朱总、林老、董老、刘帅才算是真正的中间派,他们的当选只是一种荣誉。

再有就是周派了,周的势力之大,是后来的历届总理所远远不及的。这也是他几十年始终处于峰头浪尖,却始终不倒的原因。八大中的朱德、邓小平、陈毅、李

富春、贺龙都与他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利害关系。他们都应该算是平衡刘系的政治力

量吧。

分析:七大政治局委员共13人,八大为17人,变动如下:

高岗,康生、张闻天由政治局委员变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剩下11人再增加刘伯承、邓小平、罗荣桓、贺龙、陈毅、李先念、李富春。为17人

八大将中央政策的制定机构和决策机构分开,设中央书记处为执行机构,总书记邓小平,书记处书记有:彭真、王稼祥、谭震林、谭政、黄克诚、李雪峰

国家发改委领导人员名单

国家发改委领导人员名单 张平男1946年1月生,安徽萧县人,2005.12-2008.03 国务院副秘书长(负责国务院办公厅常务工作,正部长级)、机关党组副书记,2008年3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领导全面工作,负责政策研究、发展规划方面的工作。分管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司。 张国宝男,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负责能源、工业、国民经济动员方面的工作,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正部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委员,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国家一级定型委员会委员。分管东北振兴司、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 解振华男,2006年12月起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直属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方面的工作。分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应对气候变化司、直属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联系培训中心、国家节能中心。兼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 朱之鑫男,2005年8月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分管国民经济综合司、社会发展司、人事司、国家物资储备局。联系宏观经济研究院(由杨伟民同志协助联系)、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兼任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彭森男,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和价格管理方面的工作。分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价格司、价格监督检查司。联系价格认证中心、价格监测中心、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中国改革报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徐宪平男,1954年10月出生,湖南省隆回县人,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负责基础产业、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工作。分管基础产业司、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协助张平同志分管发展规划司。联系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张晓强男,2002年12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高技术产业、经济贸易和外事方面的工作。分管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高技术产业司、经济贸易司、外事司。负责京沪高速铁路、沪杭磁悬浮专项工程和内地与香港大型基础设施协作会议方面的工作。联系国际合作中心、中国经济导报社、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联系国家粮食局、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 杜鹰男,1952年10月出生,1969年5月参加工作。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国家计委农村经济发展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等职。2005年8月起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负责地区经济、西

各国领导人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总书记:胡锦涛 2002.11—— 主席:胡锦涛 2003.3---- 总理:温家宝 2003.3---- 蒙古国 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雅尔 2005.6—— 总理:米耶贡布·恩赫包勒德 2006.1----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 1997.10---- 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泳南 1999.5---- 内阁总理:朴凤柱 2003.9---- 大韩民国 总统:卢武铉 2004.5---- 总理:韩明淑 2006.4---- 日本国 天皇:明仁 1989.1---- 首相:安倍晋三 2006.9----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总书记:农德孟 2001.4---- 主席:阮明哲 2006.6---- 总理:阮晋勇 2006.6----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人民革命党总书记:朱马利·赛雅贡 2006.3---- 主席:朱马利·赛雅贡 2006.6---- 总理:波松·布帕万 2006.6---- 柬埔寨王国 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 2004.10---- 首相:洪森 1998.11---- 缅甸联邦 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 1992.4---- 总理:梭温 2004.10---- 泰王国 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玛九世 1946.6---- 总理:颂提·汶耶拉卡林 2006.9----

马来西亚联邦 最高元首:端古·赛义德·西拉杰丁·伊卜尼·马胡姆·赛义德·普特拉·贾马卢莱尔 2001.12---- 总理:达图·斯里·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 2003.10---- 新加坡共和国 总统:塞拉潘·拉马纳丹·纳丹 1999.9---- 总理:李显龙 2004.8---- 文莱达鲁萨兰国 苏丹: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穆伊扎丁·瓦达乌拉 1967.10-- 首相: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穆伊扎丁·瓦达乌拉 1984.1---- 菲律宾共和国 总统:格洛利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 2001.6----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 2004.10----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总统:若泽·亚历山大·沙纳纳·古斯芒 2002.5---- 总理:若泽·拉莫斯——奥尔塔 2006.6---- 尼泊尔王国 国王:贾南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 2001.6---- 首相: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 2006.4---- 不丹王国 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 1972.7---- 首相:利翁波·坎杜·旺楚克 2006.9----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总统:亚祖丁·艾哈迈德 2002.9----

历届国家领导人名单

历届国家领导人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构中的一种。自1954年开始设立。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它对外代表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必须是年满45周岁并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实践上则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高级干部。宪法第三章第二节界定了主席的职责与义务。主席的主要权力包括,根据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它组成人员、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动员令、授予国家勋章;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或废除与外国缔约等。 按宪法,主席职务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的元首。如果主席同时任别的职务,其实际权力则来自其他职务,自杨尚昆开始,国家主席一般都兼任中央军委主席或副主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如果国家主席出缺,由国家副主席继任;如果正副主席都出缺,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主席职位至新的国家正副主席人选产生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此时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19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至1975年第二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撤消;自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至1982

年第四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以及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国初期到1954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臵专门的国家主席,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设主席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6名,委员56名,秘书长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和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不是国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过在实际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行使了一部分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因此,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相当于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臵国家主席开始于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同时第一部宪法还对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地位和职权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1954年至1965年,中国的国家主席制度基本上得到正常运转。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刘少奇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