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1、信令网的演进方向

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现话音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网的融合,产生了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采用业务、控制、承载全分离的结构,使得业务接入手段多样化,并可在同一个承载网络中实现多种业务的互通。近两年来中国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公司使用基于软交换R4结构的设备扩建GSM网络,部分省R4交换局已达到了相当规模。

此外,承载方式IP化也是网络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的GPRS、2G软交换网中的媒体流、即将开始建设的3G R4核心网电路域及分组域以及未来的IMS业务流均已采用或将要采用IP承载方式。

随着媒体流的IP承载化,信令消息承载的IP化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R4阶段,信令应用层与七号信令相同,底层承载有TDM和IP两种方式;R5阶段以后的IMS网络信令消息不再是七号信令,而是基于IP技术的信令,如SIP等。从长远来看3G网的发展,若R4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考虑到成本优势,则IP信令网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概述

2.1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

3GPP定义的WCDMA系统有R99、R4、R5、R6和R7版本。其中R99版本的3G核心网与GSM核心网相比从网络结构到信令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沿用了传统的No.7信令及信令网;R4版本的3G核心网引入了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同时信令也从传统的基于TDM的承载方式开始向IP承载演进,而高层使用的仍是No.7信令应用部分;R5版本在R4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软交换架构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域,IMS域将采用全新的基于SIP的会话方式,信令寻址采用全新的DNS+ENUM方式,而CS域与PS域本身没有过多变化;R6版本在网络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更加深入的定义了IMS域的业务。

从上述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来看,R5/R6版本的IMS域根据设备厂家的不同采用新建节点或在现有节点上(硬件平台相同)叠加的方式实现功能,其功能及信令是全新的,不存在从现有网络演进的问题。对于现有信令网的演进主要集中在核心网CS域,而由于在R4版本以后CS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现有信令网的演进主要针对R4版本的演进。

2.23G网络中的信令需求及信令网组成

以下首先对3G R4核心网与2G GSM核心网中的主要接口与协议进行列举、比较,如表1所示。

表1R4核心网与GSM核心网信令接口、协议及承载方式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移动网络中,大部分的信令业务都是MAP和CAP信令,这两种呼叫无关的信令主要完成移动用户的位置更新、路由查询和智能网业务相关操作等。从协议栈看,不论MAP和CAP采用TDM、ATM或IP承载,SCCP层都是必须的,也就是说MAP信令和CAP信令需要SC CP的GT寻址功能来实现路由查询。在2G网络中,信令网中STP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进行GT翻译和消息转发。在3GPP R4网络中,基于SCCP层的寻址方式没有改变,STP的GT翻译和消息转发功能仍然是必须的,即仍然需要信令网进行MAP和CAP的承载和转发。因此,在组建R4网络时,仍然需要一个信令网提供信令路由和转发功能。

R4网络中新引入的协议还有BICC和H.248。H.248协议属于点到点的协议,不存在路由和寻址问题,MSC Server上已经配置了MGW的地址信息,因此无需信令网进行路由查询。BICC协议通过IP承载有两种方式,当采用3GPP建议的M3UA/SCTP/IP承载时,由于M3UA中包含了目的信令点信息,可以通过信令网进行转发;当BICC直接承载在SCTP上时,为点对点的方式,可直接承载在IP网上而不需要信令网承载。目前中国移动建设的软交换汇接网中的软交换机之间采用的是BICC/SCTP/IP方式。今后建设3G网络时,可以采用同样的协议栈,并对MSC Server进行分层,由CMN(或TMSC Server)负责转接省际BICC信令。

此外,在R4网络中,除了产生信令的SP点本身和用于信令转接的STP以外,还需要有一个功能实体用于与目前2G电路型交换网中的七号信令网相连,将窄带七号信令转换为适于在IP网中传送的信令,即信令网关(SG)节点,该节点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MSC Server、MGW、STP等网元合设。

综上所述,IP信令网首先是解决MAP和CAP协议的IP承载问题(BICC协议和H.248协议则不需要IP信令网承载);而对于信令的路由和转发功能则既可以由传统的No.7信令网络实现,也可以构建IP STP的信令网。

3、基于全IP承载的信令组网分析

3.1IP信令网的概念

IP信令网是指利用IP作为承载技术来传送信令消息的网络。R4阶段和现有传统No.7网相似,在IP信令网中其节点功能划分也可以分为IP SEP和IP STP两类,主要负责转接MAP、CAP消息,信令消息的选路也仍旧使用No.7信令点编码的方式。

对全IP信令网结构的讨论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否需要采用分层结构;第二,采用何种SIGTRAN的适配层协议。

3.2全IP承载的信令网的组成与结构

如果3G网络建成后一段时期仍采用网状平面方式规划IP信令网,则从全国整张大网来看,对每个节点的MAP/CAP信令路由能力(SCTP偶联数量和SCCP寻址能力)的需求都是相当大的,且任何一个省新增1个网元节点,全网网元都需要修改路由数据,这对整网信令路由的规划和维护来说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IP信令网中引入完成SCCP GT翻译功能的节点,即:IP STP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由于MSC Server所能支持的呼叫路由能力是有限的,平面组网将极大的限制网络的扩展性,因此网络中也需引入汇接层(TMSC Server或CMN)。在具有汇接层的网络中,MSC Server需要支持的呼叫路由和信令路由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其好处是可以减少MSC Server的信令链路组和SCTP偶联的数量,网络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并有利于管理和维护。

综上所述,建议IP信令网应该采用分层结构。对于省际的MAP、CAP信令采用GT寻址方式,IP STP提供GTT功能;对于省内的MAP、CAP信令采用目的地信令点编码寻址方式,初期可以采用直联方式,通过IP STP转接的准直联作为备用路由。省内、省际BICC 信令通过TMSC Server或CMN转接。

3.3SIGTRAN协议的选择

SIGTRAN是在IP网络中传递No.7信令的协议,它利用标准的IP传送协议作为低层传送,并通过增加自身的功能来满足No.7信令的传送要求。SIGTRAN协议体系如图1所示。

图1SIGTRAN协议体系图

SIGTRAN协议的底层为传输层SCTP协议(流控制传输协议),为No.7信令在标准IP 网上传送提供可靠的连接,高层为适配层协议,根据功能和组网应用的不同主要分为M2PA、M2UA和M3UA 3种,简单介绍如下。

(1)M2UA:M2UA是MTP2的延伸,没有自己的信令点编码,适用于RANAP、ISUP

等接入信令,利用SIGTRAN(M2UA/SCTP/IP协议)进行转发,提高组网的灵活性,并降低信令的传输成本,不具备GTT功能,不能够用于组建IP信令网的骨干层面。

(2)M3UA:M3UA是目前3GPP建议采用的SIGTRAN协议,M3UA能同时支持目前所有的移动网络协议,包括BICC、ISUP、MAP、CAP。但是M3UA是一种落地协议,主要是针对SG应用设计的,只能进行一跳的信令转接,或者是IP SP间的点到点协议,适合作为IP SP的边缘接入协议,不适宜用于组建IP信令网的骨干层面。

(3)M2PA:M2PA的适用范围更广泛,既可以用于信令网关也可以用于信令网上的STP。M2PA具有自己的信令点编码和自己的上层协议诸如MTP3和SCCP,可以支持信令转接和GTT功能,因而可以作为IP STP的协议。

由于3GPP建议的R4信令的承载主要是采用M3UA协议,即MSC Server、HLR、SCP 等都不支持M2PA协议(目前大部分厂家能够提供的设备均没做M2PA的开发)。因此在组建IP信令网时,单纯采用M3UA协议或M2PA协议在现阶段都是不可行的,目前来看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IP STP之间(骨干层)采用M2PA协议,在IP信令点和IP STP之间(接入层面)采用M3UA协议。

3.4全IP承载信令网的目标网结构

综合前两节的分析,移动全IP信令网应采用分层结构建设,引入IP STP完成GTT和信令转接功能,使IP信令网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MSC Server、IP HLR、IP SCP 等IP SP采用M3UA接入IP信令网,满足3GPP标准的要求;IP STP间使用

MTP3/M2PA/SCTP/IP协议栈,在IP信令网中保留MTP3功能可以继承原有的信令网管理和维护体制,同时又利用了基于IP的信令传送,降低了信令消息的传送成本。

IP STP的建设方案可参考传统No.7信令网骨干层面的建设方案,即:IP STP成对设置以保证安全性;初期在全国分大区设置IP STP对,所有IP STP之间网状相连(不同于No.7信令网中分平面网状相连),各IP SP点与成对IP STP均相连,IP信令网目标网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图2IP信令网目标网网络结构示意图

4、IP信令网的引入方案

4.1IP信令网的引入方案

结合与现有TDM No.7信令网的组网关系,考虑引入IP信令网的方案有以下几种。

方案一:新建IP STP替换现有STP,今后同时承担2G、3G信令业务。

方案二:用3G网中今后建设的独立SG升级为IP STP,最初承担3G网内信令,逐步分担2G网信令业务,最终完成替代。

方案三:省内新建LSTP首先采用IP STP,今后逐步分担HSTP业务,最终升级为HSTP 后,对现有HSTP进行替换。

方案四:新建IP STP,独立建设IP信令网,与现有七号长途信令网重叠,逐步分担现有信令网的业务,最终完成替代。

从这4种方案的特点来看,对其他设备的共同要求都是:现网网元能够通过升级改造或新建的方式,部分或全部支持IP信令接口(即:IP STP),且IP STP设备本身要通过中国移动的入网测试。方案一网络风险和一次性投资都是最高的,因此不建议采用该方案建设IP信令网。方案二则需要在3G网络建设进行后,视3G网中是否建设有独立SG而定,且建设独立SG的先期费用较高。方案三遵循“从边缘到核心”的演进方式,先将IP STP在省内作为LSTP试用,时机成熟后改作省际长途信令网节点使用。方案四工程实施较容易,且独立于现有信令网组网,网络安全性较高。

考虑到方案的可实施性并结合3G网络的建设规划,4种方案中较可行的为方案三和方案四,以下对这两种方案做简单介绍。

4.2方案三(逐步演进方案)分析

目前中国移动现网内有部分省是HSTP兼做LSTP、有部分省已建设LSTP设备(其中有些省建设了不止1对LSTP)。考虑到现有HSTP在经过设备升级后,容量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尚未建设LSTP的省份,暂时不需要建设LSTP设备。而已建有LSTP的省份多为经济发达、业务发展较好的省份,因此存在着扩建LSTP的需求。本方案建议这些省份使用IP STP 设备建设LSTP,并对软交换架构的MSC Server进行改造,支持IP信令接口功能,并要求今后新建的HLR、SCP等设备均支持IP信令接口功能(现有HLR、SCP等设备由于网元众多,改造成本太大,暂不建议改造),组网结构如图3所示。

图3组网结构图

该种方案情况下,省内支持IP信令的网元直接与IP LSTP相连(两级组网情况下还需要通过TDM方式与现有HSTP相连),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仍保持原有连接方式与现有LSTP相连(两级组网情况下还要与HSTP)。省际信令消息仍由现有长途No.7信令网疏通,省内信令由LSTP疏通。

随着支持IP信令的网元逐渐增多,尽量保证原有LSTP不再扩容,省内信令主要由IP LSTP承担。在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将IP LSTP的地位提高为兼做HSTP,对现有HSTP

的省际信令进行部分分流,即:与其他省的IP LSTP通过MTP3/M2PA/SCTP/IP方式疏通部分省际信令,逐步降低现有骨干长途信令网的负荷,最终达到替换现有HSTP、形成IP信令网目标网的目的。但各省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将同时共存,不同省的这两类网元之间的信令互通方式与信令的选路策略有关(省际信令在两张网上如何分配),而不同的选路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省内网元局数据设置的复杂度、信令网的组网结构如何调整等很多相关问题。

假设要求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由IP信令网疏通,两省间支持IP

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间省际信令也由IP信令网疏通,只有传统的不支持IP

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仍由现有长途信令网疏通。以下仅对这种信令路由策略,介绍一种对省内网元局数据设置和路由判断相对简单、避免路由迂回的组网方案,组网结构如下图4所示。

图4组网结构图

该方案下,省内长途信令通过LSTP之间疏通,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间的省际信令为两级组网方式(信令路由为:本省SP→本省IP LSTP/HSTP→对端省IP LSTP/HSTP→对端SP),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保持现有省际信令疏通方式(通过现有HSTP,两级或三级组网疏通到对端省)。

由于该方案下,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同时与原有LSTP和新建的IP LSTP都连接,因此需要这些网元能够判断出对端省哪些网元支持IP信令,并选择正确的路由(可以考虑通过为支持IP信令的网元设置特殊号段ID号的方式实现)。或者也可以让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只与现有LSTP相连,由LSTP负责判断将省际信令送至现有长途信令网还是IP信令网(同样要求LSTP能够判断对端省哪些网元支持IP信令),但会增加信令的跳数(三级组网)。考虑到今后信令IP化的趋势,为节省投资,不建议新建的支持IP信令的网元再配置TDM信令接口,这些网元只通过IP接口与IP LSTP相连。

今后随着支持IP信令的网元逐渐增多,省际信令将逐步改由IP LSTP/HSTP疏通,省内信令逐步改为支持IP的网元间通过IP承载网直联,最终IP LSTP完全作为HSTP使用,达到IP信令网目标网结构。

4.3方案四(叠加组网方案)分析

叠加网方案下,将与现有长途信令网平行建设一张全新的IP信令网(IP STP初期可以分大区建设),同样由于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需要互通信令,路由策略将会影响组网结构。以下仅提供其中一种组网方案,如图5所示。

图5组网方案图

该种方案下,省内信令通过现有LSTP疏通,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两省间支持IP信令的网元与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间的省际信令为两级组网方式(信令路由为:本省SP→本省IP HSTP→对端省IP HSTP→对端SP),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之间的省际信令保持现有省际信令疏通方式(通过现有HSTP,两级或三级组网疏通到对端省)。这种组网方案能够避免两个平面之间的HSTP之间进行互通(需要相互做数据),将对现有网络的影响降到最小,也能避免信令在STP间过多的跳接。但是同样的需要不支持IP信令的网元能够判断出对端省哪些网元支持IP信令,并选择正确的路由(至现有HSTP还是IP HSTP)。

今后随着支持IP信令的网元逐步增加,省际信令负荷在IP信令网上承载的比例也将逐步增大,最终可达到目标网结构。

4.4方案比较及建议

方案三和方案四相比,初期投资差不多(均只在部分省建设);从网络结构来看,由于逐步演进方案涉及新建IP LSTP与现网STP设备的组网关系,因此网络结构较为复杂,网络结构不如叠加网方案清晰;从工程实施来看,两种方案均为新建设备,工作量和难度基本相同,但逐步演进方案涉及后期从IP LSTP到兼做HSTP再到最终独立HSTP的不断变化,数据修改量较叠加网方案大;从网管维护等方面看,逐步演进方案中初期作为LSTP是由省公司进行维护管理的,对省内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后期转变为HSTP时按目前的管理方式需要改为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而叠加网方案则始终由有限公司统一管理IP HSTP,对省内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小。

考虑到用IP网承载信令的方式受IP网特性的制约,QoS、时延、丢包率等对传送信令的影响尚不明确,如果初期中国移动能够在某些省内进行小范围的组网测试,对设备在现网运行的性能和组网能力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选择叠加网建设IP信令网是较为简单的方案,但如果在先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在省内首先应用IP STP则是较为稳妥的方案,但后期网

络调整工作较大。

5、结束语

经过几期工程的建设,中国移动现有长途七号信令网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逐步走向成熟、安全、可靠。随着设备厂家对设备容量的升级工作完成,设备容量已不再成为网络瓶颈,新建的2G网元以及即将建设的3G网元在一定的时间内完全可以接入现有七号信令网,由其负责疏通省际长途信令消息。

IP承载与传统的TDM承载方式相比,虽然在QoS、时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距,但在管理维护、投资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继续扩容现有长途七号信令网还是推动IP信令网的建设,需要中国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比较、继而进行抉择。

七号信令基础知识

七号信令基础知识(本文档只用于北京博安天慧的内部培训,请勿分发)

1. 信令的基本概要 1.1. 信令的概念 ● 信令:控制交换机动作的信号。 ● 信号:信号是一种统称,而信令是指具有动作含义的操作控制命令。 ● 信令方式:信令的传送所要遵守的一定的规约和规定。它包括信令的 结构形式,信令在多段路由上的传送方式及控制方式。 ● 信令系统:指完成特定的信令方式时所使用的通信设备的全体。 1.2. 信令的分类 1.2.1. 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 按照信令的信道技术来分类,信令可以分为: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 随路信令:信令和话音在同一条话路中传送的信令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的随路信令称为中国1号信令系统。 两端交换机的信令设备之间没有直接相连的信令通道,信令是通过话路来传送的。当有呼叫到来时,先在选好的空闲话路中传信令,接续建立后,再在该话路中传话音。信令是信令通道和用户信息通道合在一起或有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的信令方式。 共路信令:两端交换机的信令设备之间有一条直接相连的信令通道, 话路 交换机A 交换机B 交换网络 交换网络 公共 控制 信令 设备 信令 设备 公共 控制 图1-1随路信令系统示意图

信令的传送是与话路分开的、无关的。当有呼叫到来时,先在专门的信令链路中传信令,接续建立后,再在选好的空闲话路中传话音。共路信令,也称公共信道信令,指以时分方式在一条高速数据链路上传送一群话路的信令。 共路信令是以时分方式在一条高速数据链路上传送一群话路的信令的信令方式。通常用于局间。目前我国采用的公共信道信令就是中国7号信令。7号信令的特点是:信令速度快,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潜力,具有改变和增加信令的灵活性,便于开放新业务,在通话时可以随意处理信令,成本低。目前得到广泛应用。 1.2.2. 线路信令、路由信令和管理信令 按功能划分: ● 线路信令是具有监视功能的信令,(用来监视主、被叫的摘、挂机 状态及设备忙闲) ● 路由信令是具有选择功能的信令(指主叫所拨的被叫号码,用来 选择路由) ● 管理信令是具有操作功能的信令(用于电话网的管理和维护) 1.2.3. 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 按区域划分: 用户线信令是用户和交换机之间的信令。 交换机A 交换机B 交换网络 交换网络 处理机 信令 设备 信令 设备 处理机 话路 图1-2共路信令系统示意图 数据链路

七号信令详解

七号信令基础

第1章 GSM信令系统简介 我们已经知道,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由NSS、BSS、OSS三大子系统和 MS组成,但这只是根据功能划分的物理上的组合,大多数功能是分布在不同 的设备中的,这样在执行任务时就需要交换信息,协调动作:分散的设备需要 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某项任务,设备或各个子系统之间必须通过各种接口按照规 定的协议实现互连。在通信系统中,我们把协调不同实体所需的信息称为信令。 信令系统指导系统各部分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GSM系 统中,信令消息具体体现在接口的协议和规范上,我们先从子系统互连和接口 的分层模式来说明GSM系统中主要协议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1.1 接口和协议 接口代表两个相邻实体之间的连接点,而协议是说明连接点上交换信息需要遵 守的规则。两个相邻实体要通过接口传送特定的信息流,这种信息流必须按照 一定的规约,也就是双方应遵守某种协议,这样信息流才能为双方所理解。不 同的实体所传送的信息流不同,但其中也可能有一些共同性,因此,某些协议 可以用在不同的接口上,同一接口会用到多种协议。图1-1表示了在无线接口 (Um接口)上存在的不同协议,其中SS规程用于移动台对HLR设置补充业 务的参数;MM和CM用于移动台和MSC/VLR之间交换用户移动性管理信息 和通信接续信息;RR用于移动台和BSC之间交换无线资源分配信息。 图1-1通过无线接口的各种协议 一种协议在传送过程中可以通过若干个接口,例如上述MM和CM协议在移 动台传送到MSC/VLR过程中至少要通过无线接口、Abis接口和A接口。

图1-2表示了GSM 系统的信令结构,横向是根据物理的设备从最左边移动台开始顺次接入系统的各种系统的各种地面设施;纵向对应于各个功能层面,从最低的传输层开始,逐步到各种高层面。 MS BTS BS C MS C/VLR HLR GMS C 传输层 RR MM CM 图1-2 GSM 系统的信令结构 让我们先来看无线接口,它们涉及到GSM 系统中的许多重要协议。最底层是BTS 和MS 之间的传输层,然后是无线接口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和第三层的应用层,其中包括协议RR (无线资源管理),此协议也出现在“Abis ”接口和“A ”接口上。从这里可以看出,BTS 和BSC 这些设备对有些信令的交换是透明的,它们的作用只是传递信息,并不做处理。 对于网络一侧的内部连接,各设备都具备单一的接口,即用CCS7信令网支持相互间的信令交换。 1.2 GSM 系统中的接口和协议 在GSM 系统中,信令消息在不同的接口有不同的形式,也就是有不同的信令协议。为什么采用不同的协议呢?比较直观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得到优化,这一点表现在无线接口上;另一个原因就是迁就已经存在的标准。 图1-3表示GSM 系统的信令模型:

移动通信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二、移动通信专业 (一)无线通信专业基础知识 1.移动通信概述: (1)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分类; (2)移动通信的特点; (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当前主要移动通信体制、发展历史和地域特点; (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6)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2.移动通信组网: (1)移动通信网络结构; (2)蜂窝网技术; (3)移动通信网的频率配置; (4)信令方式; (5)路由计划与接续要求。 3.电波传播与抗衰落技术: (1)移动信道的特性; (2)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 (3)抗衰落技术。

4.移动通信中的调制与编码:(1)调制技术; (2)编码技术。 5.多址技术: (1)多址的概念和类型;(2)频分多址(FDMA); (3)时分多址(TDMA); (4)码分多址(CDMA); (5)空分多址(SDMA)。 6.CDMA基本原理与扩频技术:(1)CDMA基本原理; (2)扩频技术; (3)地址码与扩频码;(4)CDMA同步。 7.交换基础理论: (1)电信交换基础知识;(2)移动交换基本技术;(3)移动交换系统。

8.话务量基本知识: (1)话务量基本概念; (2)呼叫处理能力; (3)信道配置。 9.其他: 本专业维护规程。 (二)无线通信专业技术知识 移动通信专业分为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移动数据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五个职业功能,每一个职业功能又分为不同的工作内容。每个工作内容为一个考试模块,考生只需选择某一考试模块参加考试。第一,CSM/CPRS移动通信系统:供C网范围相关工作人员按工作内容选择考试模块。 一、GSM/GPRS移动通信系统 ●工作内容1:GSM/GPRS核心网技术 ●专业能力要求: 1.掌握GSM网的专业知识:(1)GSM900和GSMl800系统组成与

七号信令对照表

目录 第一章 TUP消息 1 第二章 ISUP消息 5

第一章 TUP消息 ACB 接入拒绝信号 ACC 自动拥塞控制信号消息 ACM 地址全消息,其中包括六种信号: ADC:地址全、计费 ADN:地址全、免费 ADX:地址全、投币式用户 AFC:地址全、空闲、计费 AFN:地址全、空闲、免费 AFX:地址全、空闲、投币式用户 ADI 地址不全信号 ANC 应答信号、计费 ANN 应答信号、免费 ANU 应答信号、未分类 BLA 闭塞证实信号 BLO 闭塞信号 BSM 后向建立请求信号 CBK 挂机信号 CCF 导通故障信号 CCL 主叫用户挂机信号(国内任选) CCM 电路监试消息 请输入资料

CCR 请求导通检验信号 CFL 呼叫故障信号 CGC 电路群拥塞信号 CHG 计费消息 CLF 拆线信号 COT 导通信号 CRA 主叫用户再摘机信号 CPM 被叫用户空闲消息 CRM 闭合用户群选择和确认响应消息 CSM 呼叫监视消息 CVM 闭合用户群确认检验消息 CVS 闭合用户群选择和确认检验请求消息 CNM 电路网管理消息 DPN 未提供数字通路信号 EAM 扩充应答消息指示 EUM 扩充后向建立不成功信息消息 FAM 前向地址消息 FOT 前向转移信号 FSM 前向建立消息 GRA 电路群复原证实消息 GRM 电路群监视消息 GRQ 一般请求消息 GRS 电路群复原消息 GSM 一般前向建立信息消息 请输入资料

HBA 因硬件故障的群闭塞证实消息 HGB 因硬件故障的群闭塞消息 HGU 因硬件故障的群解除闭塞消息 HUA 因硬件故障的群解除闭塞证实消息 IAI 带有附加信息的初始地址消息 IAM 初始地址消息 LOS 线路不工作信号 MAL 恶意呼叫识别信号 MBA 有关维护的群闭塞证实消息 MGB 有关维护的群闭塞消息 MGU 有关维护的群闭塞解除消息 MPM 计次脉冲消息 MUA 有关维护的群解除闭塞证实消息 NAM 国内地区使用消息 NUB 国内呼叫监视消息 NNC 国内网拥塞信号 NSB 国内后向建立成功消息 NNM 节点到节点消息 NUB 国内后向接续不成功消息 OPR 话务员信号 RAN 再应答信号 RLG 释放监护信号 RSC 电路复原信号 SAM 后续地址消息 请输入资料

简述七号信令网在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简要版090829.

简述七号信令网在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曹彦飞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七号信令网基本概念的介绍,在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分析了七号信令在移动通信网中的一般鉴权流程, 举例阐述了七号信令的在移动通信网中的计算方法及其配置原则。 【关键词】 :七号信令、七号信令网、信令链路 1 七号信令系统简述 在通信网中,除了传递网业务信息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信息在网上流动,这部分信息不是传递给用户的声音、图像或文字等与具体业务有关的信号,而是在通信设备之间传递的控制信号,如占用、释放、设备忙闲状态,被叫用户号码等,这些都属于控制信号。因此我们说:信令是通信设备(包括用户终端、交换设备等之间传递的除用户信息以外的控制信号。 七号信令是交换设备之间传递的控制信号,属于局间信令。局间信令就如同交换设备之间的对话语言, 双方遵守同一个语法规则。七号信令的语法规则就是由国际电联 ITU 提出的七号信令技术规范。我国根据这个规范制订出中国七号信令技术规范。在我国通信网上运行的交换设备都是符合中国规范的。因此任何两种交换设备之间都可以实现七号信令的互通。 2 七号信令系统的结构 七号信令系统由消息传递部分(MTP 和多个不同的用户部分 (UP组成。消息传递部分由信令数据链路 (第一功能级、信令链路功能(第二功能级、信令网功能(第三功能级三个功能级组成。用户部分主要包括电话用户部分(TUP 、数据用户部分(DUP 和其他用户部分等。

2. 1 七号信令系统的功能级结构 七号信令系统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即低层的消息传递部分和高层的用户部分。消息传递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将一个信令点上用户部分的消息准确可靠地传递到另 一信令点的用户部分。用户部分是消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 2. 2 七号信令系统的消息传递部分功能级划分 消息传递部分简称 MTP ,它由七号信令系统的第 1、 2、 3功能级构成。 2. 2. 1 第一级信令数据链路

7号信令基本概述

七号信令系统概述

9在通信设备之间传递的各种控制信号,如占用、释放、设备忙闲状态、被叫用户号码等,都属于信令。 9信令就是各个交换局在完成呼叫接续中的一种通信语言。信令系统指导系统各部分相互配合 ,协同运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信令的分类有多种方式 9按信令的功能分为: 9线路信令、路由信令、管理信令 9按信令的工作区域分为: 9用户线信令、局间信令 9按信令的信道传送方式,信令分为:9随路信令 9共路信令

9信令信道和业务信道完全分开,在公共的数据链 路上以消息的形式传送一群话路的信令方式。 97号信令就是共路信令系统。 交换网络交换网络 信令设备信令设备 信令链路 话路 广州市宜通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G uang Z hou E astone C entury T echnology 共路信令系统的特点(1) 91)信道利用率高 ?一条64Kbit/s 的信令链路可平均为3000个中继话路服务。 ?随路信令中,16个子帧的TS16仅仅为30个中继话路服务。 92)信令传送速度快 ?一条64Kbit/s 的信令链路每秒至少传送8000个数字。地址号码可以在一个消 息中发送完毕。 ?随路信令系统的记发器信号采用收发互控信号,发送持续时间长,一个信令 只能包含一个数字,如发送8位被叫号码,就需8个信令收发周期,持续几百 毫秒。在随路信令系统中,一个信令链路一般每秒传送10个左右的数字。 93)信令容量大 ?共路信令系统一个信令消息长度最大为272个字节,一个八位码就能表示256 种不同的含义,可包含多种消息,信息容量很大。 ?随路信令系统的记发器信令采用多频编码信令,前向信令为六中取二,有15 种,后向为四中取二,有6种。可见信令容量十分有限。

IP技术介绍

IP技术介绍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之间互连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是应当遵守的规则。 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联互通。正是因为有了IP协议,因特网才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因此,IP协议也可以叫做“因特网协议”。 IP是怎样实现网络互联的?研究IP技术,离不开具体的网络环境。INTERNET是一种最典型的IP网络,它也是IP技术的一种最成功的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INTERNET规模增长之快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想。它已经由最初位于美国的4个节点扩展到今天分布在175个国家、连接数百万台主机的计算机网络。 基于INTERNET的新应用也不断涌现,如IP电话、IP传真、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这些客观事实引起了人们,特别是众多的电信专家和从业人员极大的兴趣。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P技术也是综合业务的最好方案。因此,有人预言,一场融合了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当今的INTERNET就是这场革命的先兆。 什么是INTERNET?有人说,INTERNET是“网络的网络”。 它采用TCP/IP协议簇,使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用户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总的说来,INTERNET具有以下特点:由众多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组成;是一个世界性的网络;主要采用TCP/IP协议;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由众多的路由器连接而成;是一个信息资源网。 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INTERNET。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先后建成了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T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联能互联网(UNINET)等几个主要的互联网络。 对用户来讲,互联网就是一个统一的网络。这就是TCP/IP的基本思路,也是它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实质所在。 IP层协议在TCP/IP确立的网络层次结构中起着核心作用: 其一,采用无连接方式传递数据报,这样上层应用不用关心低层数据传输的细节,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二,通过IP数据报和IP地址将各种物理网络技术统一起来,达到屏蔽低层技术细节,向上提供一致性的目的。这样可以使物理网络的多样性对上层透明。 因此,INTERNET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通信媒介,从而将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通过统一的IP协议连在一起。 IP协议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和其它设备都规定了一个惟一的地址,叫做“IP地址”。

什么是七号信令网关

什么是七号信令网关 现有的通信网络可分为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不同的网将按各自的最佳方向独立演进,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融合的主要是以IP为基础的分组化网。然而,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到分组化网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渡过程。 电信业务将会跨网络发展。在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融合的过程中,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网络和以分组交换为基础的网络之间的通信势必要求信令能够互通,两个全球最大的网络将长期共存,信令互通的潜力将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网络是以IP为基础的,无论是软交换体系结构还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都采用基于IP的分组交换网络,因此信令网关是必不可少的,信令网关就是两个不同的网之间信令互通设备。 另外在分布广阔的接入网中,利用普遍存在的IP网络来传输接入信令,如DSS1和V5.2,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SS7信令网关 信令网关的作用就是完成两个不同网络之间用于控制的信息的相互转换,以实现一个网络中的控制信息能够在另一个网络中延续传输。信令网关是在两个网络的边界接收和发送信令的代理,是两个网络间的信令关口,对信令消息进行翻译、中继或终结处理。信令网关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其他网关综合设置,来处理与接入线路或中继线路有关的信令。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两个网络一个是电话交换网络,其中包括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另一个是IP网络,包括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 电话交换网络中,常用的信令如下图所示:

图中MAP,CAP,RANAP,BSSAP为移动通信系统使用的信令;ISUP,TUP,INAP为固定网使用的信令;DSS1和V5.2为接入网使用的信令。 九十年代末,IETF成立了信令传输(SIGTRAN)工作组来解决分组形式的电话信令在IP网络上传输,确定电话信令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实现在IP网络节点之间传输如SS7 ISUP,TUP和DSS1之类的信令。 SIGTRAN构架是在流控传输协议(SCTP)上加一个用户适配层(UAL)。用户适配层是由多个适配模块所组成。它们分别为上层现有的电话用户/应用提供原来的原语接口(如管理指示,数据操作等原语),并把上层特定信令协议打包在SCTP上传输。SCTP基于标准的互联网协议(IPv4,IPv6)之上。SIGTRAN 构架如下图所示:

7号信令基础

7号信令基础 1. 前言 2. 数字中继 3. 7号信令系统的功能级结构 4. 7号信令网的基本特点 5. 信号网功能 6. 电话用户部分TUP 7 初始地址消息 8 几种典型接续的信令过程 1.前言 一种通信网,不外乎网路结构,信令方式,编号方式,计费方式,通信质量。 任何通信网都离不开信令系统. 它可以知道终端、交换系统及传输系统协同运行,在指定的终端之间建立临时通信信道,并维护网路本身正常运行。通信网中采取何种信令方式,与交换局采用的控制技术密切相关。随着交换技术的由步进制、纵横制向程控制发展,信令系统也从随路信令向公共信道信令发展。我国目前的通信网是数模混合的,所以我国目前的信令系统也处于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并存,随路信令逐步向公共信道信令发展的阶段。 按照信令的信道来分类,信令可以分为: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 随路信令:信令和话音在同一条话路中传送的信令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的随路信令称为中国1号信令系统。 公共信道信令:以时分方式在一条高速数据链路上传送一群话路的信令的信令方式。通常用于局间。目前我国采用的公共信道信令就是中国7号信令。7号信令的特点是:信令速度快,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潜力,具有改变和增加信令的灵活性,便于开放新业务,在通话时可以随意处理信令,成本低。目前得到广泛应用。 CCITT自1980年提出7号信令黄皮书,先后多次修正,至1993年提出白皮书。中国7号信令规范于1990年8月实施,该规范是以CCITT于1988年颁布的蓝皮书为参考制订的,只在电话网中使用,即只采用了消息传递部分(MTP)和电话用户部分(TUP) 2.数字中继 数字中继是一个E1接口(又称一个PCM),是一对引自程控交换机的同轴电缆线,在电

南邮IP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 / 201 学年第学期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IP网络技术基础(英) 实验名称:实验一:实验工具软件介绍 实验二:以太网实验 实验三:TCP/IP协议分析实验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实验工具软件介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该实验能掌握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为后面的实验做准备。 2.能够利用这些工具了解网络的运行状态。 二、实验环境: 1采用方案一进行实验,学生每人微机一台和一个虚拟机编号,安装光盘中的/book/tools目录下的虚拟机和软件工具,再次 利用VMware运行光盘系统并按照虚拟机编号选择IP地址,另 外教师可利用随书光盘系统架设被观测网络(三物理机或三虚 拟机,使用备用地址)。 2 实验涉及软件的列表如下: 被动式工具:NetXray, Netmonitor, WinPcap/Ethereal, tcpdump 主动式工具:ping,route, traceroute,nslookup,iperf, SNMP_utils,trapwatcher。 综合工具:solarwinds,IPSwitch。 其中tcpdump、ping、route、traceroute、nslookup、SNMP_utils 几个软件在随书光盘系统中已经安装好了,无需额外安装。请注意NetXray、Netmonitor、solarwinds和IPSwitch有版权问题。 三、实验原理: 通过被动工具,获得并分析数据包;通过主动工具发现网络问题

(可以手工制造);通过强大的综合工具对网络进行分析。 四、实验步骤:(包含结果分析) 软件安装 安装各种工具软件。 安装各种供测试的应用软件。 实验环节 被动工具 windows:Ethereal; 主动工具 windows:ping,ipconfig, tracert,iperf,trapwatcher. 五、实验心得 IP网络技术主要讲述网络基础知识, 虽然不是广电的主修课程,但对于我们大学生解决实际的网络问题有着指导作用。书本知识告诉了我们原理,实验内容帮助我们学会抓包、分析报文,查看网络通断。不过,对于此课程的实验来说,可以学到不少东西,这也是比较好的一面。 实验二:以太网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以太网的认识,特别是其封装格式。 2.通过该实验能加深对ARP协议的认识。 二、实验环境:

(完整word版)中国电信的笔试题库

电信基础知识题库 (以下题目可以按填空、判断或简答方式出题,也可以经过变化成为选择题)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异步传输模式(ATM)ATM是一项数据传输技术,有可能革新计算机网络建立的方法。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建立在异步时分复用基础上,并使用固定长度的信元,支持包括数据、语音、图象在内的各种业务的传送。 ATM技术特点: ATM真正具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双重性 二、业务/产品适用范围 金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制造业,交通运输,政府机构等。 三、业务/产品应用方案与成功案例 通过ATM技术可完成企业总部与各办事处及公司分部的局域网互联,从而实现公司内部数据传送、企业邮件服务、话音服务等等,并通过上联INTERNET实现电子商务等应用。同时由于ATM采用统计复用技术,且接入带宽突破原有的2M,达到2M—155M,因此适合高带宽、低延时或高数据突发等应用。 ADSL(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是一种能够通过普通电话线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技术,是目前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接入技术。ADSL素有“网络快车”之美誉,因其下行速率高、频带宽、性能优、安装方便、不需交纳电话费等特点而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成为继Modem、ISDN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的、更快捷、更高效的接入方式。 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中文名称是综合业务数字网,通俗称为“一线通”。目前电话网交换和中继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即电话局和电话局之间从传输到交换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但是从电话局到用户则仍然是模拟的,向用户提供的仍只是电话这一单纯业务。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使电话局和用户之间仍然采用一对铜线,也能够做到数字化,并向用户提供多种业务,除了拨打电话外,还可以提供诸如可视电话、数据通信、会议电视等等多种业务,从而将电话、传真、数据、图像等多种业务综合在一个统一的数字网络中进行传输和处理。 综合业务数字网有窄带和宽带两种。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向用户提供的有基本速率(2B+D,144kbps)和一次群速率(30B+D,2Mbps)两种接口。基本速率接口包括两个能独立工作的B信道(64Kbps)和一个D信道(16kbps),其中B信道一般用来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D信道用来传输信令或分组信息。宽带可以向用户提供155Mbps以上的通信能力。 ISDN(2B+D)具有普通电话无法比拟的优势:综合的通信业务:利用一条用户线路,就可以在上网的同时拨打电话、收发传真,就像两条电话线一样。通过配置适当的终端设备,您也可以实现会议电视功能,把您和亲人朋友之间的距离缩到最短。高速的数据传输:

简述七号信令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简述七号信令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大连工业大学 通信102班07号 毛逸菲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七号信令系统的特点、应用范围等七号信令系统的概念,七号信令网的功能和组成等概念,简要分析了七号信令的应用。 关键词:七号信令、七号信令网、七号信令应用 一、No.7信令系统 信令是通信网的神经系统,是在通信网的各节点(交换机、用户终端、操作中心和数据库等)之间传送控制信息,以便在各设备之间建立和终止连接,达到传送通信信息的目的。公共信道信令技术的基本特征是将话音信道与信令信道分离,在单独的数据链路上以信令消息单元的形式集中传送若干话路的信令信息。 No.7信令是局间公共信道信令,应用于数字通信网络,它不但适用于电话、数据、移动电话业务,而且适应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中多种业务的要求。 No.7信令系统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准化的通用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可用于传送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局间信令,还可支持智能网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 1.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 a.使用公共信道传送信令,利用分组交换技术,确保信令可靠传输。 b.采用可变信令单元,信令传输速度快,呼叫建立时间短,能满足现在和将来传送呼叫控制、遥控、维护管理信令及处理机之间事务处理信息的要求。 c.信令容量大,且易随需要改变,可适应各种新业务的要求,可提供多种网络集中服务信令。 d.采用功能模块化,使用方便,易扩展。 e.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网络的互联。 1.2 No.7信令系统的应用 a.电话网的局间信令(国际和国内)。 b.电路交换数据网的局间信令(国际和国内)。 c.传送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局间信令。

南邮 IP网络技术复习试题

《I P网络技术基础》试卷 一、LAN技术(12分) 1、说明LAN中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并且分别写出以下三图的冲突域和广播域 的个数。 Hub(集线器) Switch(2)(二层交换机) Router(路由器)冲突域:144 广播域:114 ·冲突域是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物理网段上所有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 ·广播域是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 二、IP编址(15分) 目的IP: 目的IP:.255/24 1、请问主机是否接收该IP数据报,为什么? ·源IP:?? 目的IP:/24? ·因为网络号全0表示本网络,且主机号相同,所以可以接收。 2、在下列地址块组中,哪个组可以构成超网,其超网掩码是多少?(a) 3、 【解析】在构造超网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1):地址块必须是连续的<排除d> (2):待合并的地址块的数量必须是2的n次幂<排除c> (3):被合并的c类网络的第一个地址块的第三个字节的值必须是待合并地址块的整数倍<排除b> 4、下图所示为6to4自动隧道。6to4地址表示方法:2002:ab:cd:xxxx:xxxx:xxxx:xxxx:xxxx(ab:cd是用十六进制表示的IPv4地址)。写出隧道源和宿的v4地址。 源:宿:20 三、分组的转发(10分) 下面是路由器R的路由表。 a.说明表中每一行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路由。 四、IPv4和IPv6互通(10分) ●ISATAP隧道技术 ■部署ISATAP的前提条件? PC需是V4/V6双栈PC;有一台支持ISATAP的路由器;主机首先需要知道ISATAP 直接转发路由 特定网络路由默认路由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七号信令网IP化的演进分析 1、信令网的演进方向 随着近年来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现话音和数据等多种业务网的融合,产生了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采用业务、控制、承载全分离的结构,使得业务接入手段多样化,并可在同一个承载网络中实现多种业务的互通。近两年来中国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公司使用基于软交换R4结构的设备扩建GSM网络,部分省R4交换局已达到了相当规模。 此外,承载方式IP化也是网络发展的大趋势,目前的GPRS、2G软交换网中的媒体流、即将开始建设的3G R4核心网电路域及分组域以及未来的IMS业务流均已采用或将要采用IP承载方式。 随着媒体流的IP承载化,信令消息承载的IP化也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在R4阶段,信令应用层与七号信令相同,底层承载有TDM和IP两种方式;R5阶段以后的IMS网络信令消息不再是七号信令,而是基于IP技术的信令,如SIP等。从长远来看3G网的发展,若R4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考虑到成本优势,则IP信令网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概述 2.1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 3GPP定义的WCDMA系统有R99、R4、R5、R6和R7版本。其中R99版本的3G核心网与GSM核心网相比从网络结构到信令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沿用了传统的No.7信令及信令网;R4版本的3G核心网引入了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同时信令也从传统的基于TDM的承载方式开始向IP承载演进,而高层使用的仍是No.7信令应用部分;R5版本在R4的基础上引入了基于软交换架构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域,IMS域将采用全新的基于SIP的会话方式,信令寻址采用全新的DNS+ENUM方式,而CS域与PS域本身没有过多变化;R6版本在网络结构上没有变化,只是更加深入的定义了IMS域的业务。 从上述3G网络及信令的发展来看,R5/R6版本的IMS域根据设备厂家的不同采用新建节点或在现有节点上(硬件平台相同)叠加的方式实现功能,其功能及信令是全新的,不存在从现有网络演进的问题。对于现有信令网的演进主要集中在核心网CS域,而由于在R4版本以后CS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现有信令网的演进主要针对R4版本的演进。 2.23G网络中的信令需求及信令网组成 以下首先对3G R4核心网与2G GSM核心网中的主要接口与协议进行列举、比较,如表1所示。 表1R4核心网与GSM核心网信令接口、协议及承载方式对比

综合基础七号信令题库

综合基础七号信令题库 综合基础(七号信令)题库(206题)2 1.1 单项选择(每题1分,56题)2 1.2 多项选择(每题2分,58题)16 1.3 判断对错(每题1分,21题) 33 1.4 填空题(每空1分,57题) 37 1.5 简答题(14题) 41 说明: 试题的形式包括:单选、多选、判断、填空、简述与论述题,对于每道的分数及答案将一并给出。 分数标准:单选与判断每题1分;多选每题2分;填空每空1分;简述5-10分,论述每题10~15分。综合基础(七号信令)题库 1.1 单项选择(每题1分,1.2 56题) 1.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是由MTP的哪一功能级产生并接收的?(1分) A. 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 B. 信令链路功能级 C. 信令网功能级 D. MTP第一功能级 正确答案:B 2.MTP第二功能级完成消息单元的分界与定位,它是通过信令单元中的哪一字段来完成的?(1分) A. CK B. LI C. BSN, BIB, FSN和FIB D. F 正确答案:D 3.哪一类业务的SCCP消息在传送时,SLS是随机选择的?(1分) A. 0类业务 B. 1类业务 C. 2类业务 D. 3类业务 正确答案:A 4.管理阻断链路后,此链路上____(1分) A. 无任何消息传递 B. 只能传送信令网维护测试消息 C. 只能传送SCCP消息 D. 只能传送TUP消息 正确答案:B 5.在TCAP中,某信息元的标记值为48H。可以判断该信息元格式:(1分)

A. 基本式(本原体) B. 构成式(复合体) C. 光从标记无法判断 D. 不定型编码 正确答案:A 6.信令消息属于哪一个信令网和哪一用户部分,是由信令单元中的哪一部分决定的?(1分) A. F B. SIF C. SI0 D. CK 正确答案:C 7.在设定七号信令数据时,对开双方链路的SLC(信令链路编号)()(1分) A. 必须相同 B. 最好相同,但可以不同 C. 必须从1开始 D. 必须从0开始 正确答案:A 8.某局给定的信令点编码为“27-255-04”(十进制),那么在“MTP目的信令点表”中信令点编码应配置为()。(1分) A. 1834756(十进制) B. 27-255-04(十进制) C. 1B-FF-04 D. 1A-FF-04 正确答案:C 9.No.7信令通道的速率为()。(1分) A. 64kbps B. 128kbps C. 256kbps D. 没有限制 正确答案:A 10.C&C08机实现No.7信令第二功能级的单板是()。(1分) A. DSL B. TUP C. BNET D. NO7 正确答案:D 11.MSU 是()。(1分) A. 填充信令单元

[《IP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ip网络技术isp

[《IP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ip网络技术isp 《IP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xx002 责任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时数: 40 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1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通过对IP网络技术的学习,掌握IP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局域/城域网络的信道访问控制技术和组网技术,IP 网络的编址、转发和路由技术,以及TCP/IP协议簇中部份关键协议的技术特征和软件实现方法;提升IP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分析能力,增强TCP/IP协议软件编程实现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 IP网络体系结构(3学时) 1、本章教学内容:(1)IP网络技术概述(2学时),(2)局域网体系结构与特点(1学时)。 2、本章教学要求:熟练掌握TCP/IP的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层的功能特点;理解网际互连的原理、异构多网互连的思想,以及“通用网络”的含义;掌握下层网络(物理网络)对IP通信的支持及构成网络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类型下层网络对TCP/IP的通信带来的主要影响。掌握主流的物理网络——局域网的体系结构和特点。 3、本章教学重点:TCP/IP层次结构划分及各层功能和主要协议。 4、本章教学难点:不同下层网络对IP通信的主要影响。

第二章局域/城域网MAC技术(5学时) 1、教学内容:(1)共享信道网络特点,MAC技术概述(1学时),(2)典型的竞争性MAC 协议CSMA系列协议原理与应用(3学时),(3)多种MAC机制共存与应用(1学时)。 2、教学要求:理解共享信道网络通信的特点,理解MAC技术的主要类型(竞争式与非竞争式,分布式仲裁与集中式仲裁等)及其特点。掌握竞争性基础MAC协议CSMA的基本原理并理解其局限性。掌握CSMA/CD协议原理以及在以太网中的应用特点,CSMA/CA协议基本原理以及在802.11中的应用特点。了解预留、预约以及竞争等多种MAC机制在802.16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CSMA协议原理以及局限性,CSMA/CD、CSMA/CA协议特点及应用。 4、教学难点:CSMA/CD和CSMA/CA的比较分析;多种MAC机制的混合应用。 第三章局域/城域网组网技术(6学时) 1、教学内容:(1)网桥工作原理与交换式以太网(2学时),(2)虚拟局域网VLAN以及

七号信令系统及其GSM应用

七号信令系统和其GSM应用的讨论(v1 2002/2/7)

前言:通信网络、协议和信令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人们象离不开物质、能源一样离不开信息。信息在国计民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物质、能源不同的是,信息常常需要在传递以后才能够发挥效用,而其传递的载体就是通信网络,按照特定的规则在数个主体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就是通信。从功能上来分,广泛意义上的通信网络是包含了媒质和协议的传输载体,更通俗的说,媒质就是网络的“硬件”,而协议相当于是“软件”。我们常常把通信主体(有时也称之为通信终端)、通信媒介和通信协议称为通信的三要素。从这个角度上说,通信协议的历史就和信息交流一样长。例如中国古代的狼烟、擂鼓鸣金,还有王二小的消息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协议通常包括终端间的翻译协议和网络各网元间的(信令)控制方式。翻译协议完成的是通信过程和内容的表述,而信令主要是保证控制消息的传递和控制过程的实现。各种通信协议标准化组织制定了通信协议,主要的通信组织有:ITU(国际电信联盟),ETSI(欧洲电信标准组织),ANSI(美国国家标准局)、等。其中ITU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而其电信标准部简写为ITU-T在1993年3月成立,并取代了原来的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一般情况下,即使在通信领域,协议或规范PROTOCOL较之信令SIGNALLING也使用得更为广泛。信令常用于电路交换系统中,其最早的含义是控制(触发)交换机操作的方式和内容,现在一般是指电信网络连接的建立、保持、释放等过程的控制信息和网络管理信息的交换。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种现在被广泛应用的信令:七号信令和其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GSM网络中的应用。我们盼望参加讨论的人员能够在这些讨论中至少得到三方面的信息: 1,信令是网络功能实现的载体; 2,SS7的垂直结构,有关SS7和GSM应用的规范; 3,技术结构和工作结构的结合,能够产生良好的工作成效。 所谓能够体会出SS7甚至通信协议的精神和原则,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领会甚至起指导作用,则是较远的目标了。

南邮IP网络技术复习试题

南邮I P网络技术复习 试题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I P网络技术基础》试卷 一、LAN技术(12分) 1、说明LAN中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并且分别写出以下三图的冲突域和 广播域的个数。 Hub(集线器) Switch(2)(二层交换机) Router(路由 器) 冲突域:14 4 广播域:11 4 ·冲突域是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说是同一物理网段上 所有节点的集合或以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 ·广播域是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 二、IP编址(15分) 目的IP: 目的IP:.255/24 1、请问主机是否接收该IP数据报,为什么 ·源IP:目的IP:/24 ·因为网络号全0表示本网络,且主机号相同,所以可以接收。 2、在下列地址块组中,哪个组可以构成超网,其超网掩码是多少(a) 3、 【解析】在构造超网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1):地址块必须是连续的<排除d> (2):待合并的地址块的数量必须是2的n次幂<排除c> (3):被合并的c类网络的第一个地址块的第三个字节的值必须是待合并地 址块的整数倍<排除b> 4、下图所示为6to4自动隧道。6to4地址表示方法:2002:ab:cd:xxxx: xxxx:xxxx:xxxx:xxxx(ab:cd是用十六进制表示的IPv4地址)。写出隧道源和 宿的v4地址。 源:宿:20 三、分组的转发(10分) 下面是路由器R的路由表。 a.说明表中每一行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路由。 直接转发路由 特定网络路由 默认路由

信令基础知识

信令基础 定义 ?信令系统指导系统各部分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信令网由信令点(SP)(各种交换系统和特服中心等)、信令转接点(STP)及与它们连接 的信令链路组成。信令网不仅可以传送电话网的局间信令、电路交换的数据网的局间信令,完成本地、长途和国际的电话和非话的各种信令接续,而且可以传送与电路无关的各种数据消息,完成信令业务点(SSP)和业务控制点(SCP)间的对话,开放智能业务。 ?信令指各个交换局在完成呼叫接续中的一种通信语言(节点之间要互相交换的控制 信息)。 分类 ?按工作区域分: 用户线信令 局间信令?按信道传送方式分: 随路信令 公共信道信令(No.7信令系统) No.7信令网构成 ?在采用No.7信令方式的通信网中,信令消息在与话路分离的数据通道中传送,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专门传送信令的网络,它对通信网起业务支撑作用,逻辑上独立于通信网,称为No.7信令网。 ?No.7信令网基本组成: 信令点SP、信令转接点STP、连接SP、STP的信令链路(Link)。 ?SP:既能发出又能接受信令消息的通信网节点(交换局、操作维护中心、业务控制点、信令转接点等); ?STP:具有信令转接功能,可将信令消息从一个信令点转发到另一个信令点;信令转接点分为综合型和独立型两种。 ‥综合型STP是除了具有消息传递部分MTP和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的功能外,还具有用户部分功能(例如TUP/ISUP、TCAP)的信令转接点设备; ‥独立型STP是只有MTP和SCCP功能的信令转接点设备。 ?Link:连接各个信令点(或信令转接点)、传送信令消息的数据链路; ?信令链路集LKSET:具有相同属性的信令链路组成的一组链路集。即指本地信令点与一个相邻信令点之间的链路的集合。 ?信令链路编码SLC:对于相邻两信令点之间的所有链路,需对其统一编号,两局一一对应;对于到不同局向的信令链路可以有相同的链路编码。 ?信令链路选择码SLS:用于选择信令路由和链路,通常由CIC的后四位组成。 信令传送方式 ?信令消息经由怎样的路线由源点发送至目的地点。有三种信令传送方式: ?直联工作方式:两个相邻信令点之间的信令消息通过直接相连的链路传送。 ?准直联工作方式:指两个信令点间的消息,通过两条或几条串接的信令链来传送,但只允许通过预定的路由和信令转接点。 ?全分离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与准直联工作方式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按照自己选择路由的方式来选择信令通路,比较灵活。(此方式目前尚未采用) ?直联方式主要用于STP之间,为了充分利用信令链路的容量,两个非STP交换局之 间采用直联方式的条件是,这两个局之间有足够大的中继电路群。 信令网中信令转接点的连接方式 ?信令网中信令转接点间有两种连接方式:网状连接和A、B平面连接方式。我国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