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

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附《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

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

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

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憬剑ぱ镂淖郑嗤恋蹦晖蚧Ш睢钡木咛迥谌荩质切醋髡馐状实氖贝尘啊A私庹飧霰尘埃兄谖颐墙徊教寤岽手猩烈诺母锩叱绺咝牧榈拿赖墓饷ⅰ?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

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

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苏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拼音 百舸(gě)争流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三、词类活用

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 四、重点词语漫江满江。漫:满、遍 2.百舸争流舸:大船争流:争着行驶3.鹰击长空击:搏击,这里指鹰飞 得矫健有力鱼翔浅底翔:这里指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 游动浅底:江水清澈,显得很浅 5.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一切生物秋天:深秋怅寥廓怅: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 的心绪寥廓:高院空阔,指宇宙的广阔7.谁主沉浮主: 主宰沉浮:事物的盛衰、消长8.峥嵘岁月稠峥嵘:不平 常稠:多9.恰同学少年恰:正当、刚好 10.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书生意气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概念12.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 有力13.激扬文字激扬:激浊扬清14.粪土:把……看做粪土15.击水:游泳16.浪遏飞舟遏:阻止 五、课文理解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橘子洲头所见的湘江秋景。下阙:回忆往事,寄托胸襟和抱负。2.全词共有几幅画面?各取一个小标题。 4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①上阙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一句话概括)上阙中的景物(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特点:万类霜天竞自由。(绚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 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 多音字: 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 重要字形: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重要词义: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

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文本释要】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

高中必修1语文(苏教版)必背课文与课外阅读课文

必修1语文必背课文与课外阅读课文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得它弯曲成车轮,它的弧度可以符合于圆规。即使再枯干了,也不会挺直,这是用人力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可以使它变直,金属作的刀斧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天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我曾经整天冥思默想,却不如片刻工夫学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却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并不比别人走得快,但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精神、智慧就会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不一步步积累,就不可能远达千里之外;不汇集涓涓细流,就不可能汇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前进。如果刻一下就停下,朽木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但它上吃地面的泥土,下饮地底的泉水,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大夹,但没有蛇或鳝鱼的洞穴,它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课文《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附《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高一上必背《沁园春·长沙》《劝学》《师说》 词注释与全文详解

高中必修一第一专题的《沁园春·长沙》、第二专题的《劝学》《师说》。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园春1·长沙 独立寒秋2,湘江3北去,橘子洲4头。看万山5红遍,层林尽染6;漫江7碧透,百舸8争流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10,万类霜天竞自由11。怅寥廓12,问苍茫13大地,谁主14沉浮15? 携来16百侣17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8。恰19同学少年20,风华正茂21;书生意气22,挥斥方遒2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4,粪土当年万户侯25。曾记否,到中流26击水27,浪遏28飞舟29? [1] 词句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 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 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 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 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7.漫江:满江。漫:满,遍。 8.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 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 秋天,即上文“寒秋”。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吟读,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能力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作品绚丽而壮美的艺术形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是中国的一代伟人,他不仅是领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全体回忆背诵),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同样大气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作于1925年。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过去曾在这里度过的许多峥嵘岁月,想起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想起自己此时正肩负的重大事务,毛泽东百感集心,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词的宏伟大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 3,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4,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品析鉴赏 1,首先来看第一幅画面 这首词一开篇就猛地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镜头的具体画面:时在深秋,已让人感觉深深的寒意,苍茫的大地上,一个人在默默伫立,纵目远望,他身穿长衫,英姿飒爽,猎猎的秋风吹动着他的衣服;在他身边,滔滔不绝的湘江水正向北奔流。 开头这三句,围绕“立”这个字写了三个内容:一、写了“立”的情境,是独自一人站立在那里;二、写了“立”的时间,是在已有寒意的深秋;三、还写了“立”的地方,是在湘江的一个沙洲上。 这三句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背景,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情感来读呢?应该要读出一种伟人应有的深沉、沉稳、有力的情感。(听录音,而后齐读) 2,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境下,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一副湘江秋景图。作者是怎样描写眼前的景色的呢?(问:从观察角度上看,作者写景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 ) 有视角的变换: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有动静景的描写: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地形象,极富表现力。比如“万”言山之多,“遍”写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品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

高一上册《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题解】: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 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精品教案)《沁园春·长沙》讲课稿

(精品教案)《沁园春·长沙》讲课稿 精心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讲课稿,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恭敬的各位老师: 大伙儿晚上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关于本节 课的讲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让我来讲一讲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明白,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明白,尊重学生的个人感觉和独特见解的过程。所以,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觉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讲完教学理念,再来讲讲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 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XXX首领XXX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经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接下来讲一讲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差不多识记和积存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明白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时期差不多学过XXX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

作者生平、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然而学生以往的学习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咨询题的深入考虑和探索,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咨询题探索、体验感悟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经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 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办法目标。经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觉作者的XXX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体味作者英勇无畏的XXX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依照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明白这首词在意象挑选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明白诗意、领略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经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依照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纳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举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经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会情境交融的意境。并经过灵便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制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明白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觉诗篇的艺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抒发了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毛泽东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是怎样的,因此对学习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毛泽东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如此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毛泽东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沁园春 长沙》文本素材

互动课堂 疑难妙句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赏析】词的开头推出一个“特写”镜头——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混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赏析】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赏析】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迸发出一声惊动天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没有个人的单独突出,没有“舍我其谁”的架势,而是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书生”“同学”之间,他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在丛中笑”。这大概是“我”之力量的真正源泉吧,是“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词作的思想意蕴到此处结晶了:谁主沉浮?“我”的“我们”,“我们”的“我”!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赏析】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吗?不,“我”和“我们”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穴的一问之中! 语段剖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剖析】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所写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作者描写又由上到下,层次分明。结构分析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看”领起七句,下阕“忆”领起八句(“恰”领起四句)。 看:山、林、江、舸、鹰、鱼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鸟瞰)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 长沙》课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赏析 原文呈现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②。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③?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湘江、万山、飞鹰、游鱼、霜天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名师赏评: ①开头三句有何作用?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一开始,词人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②这几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渲染了氛围。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话有何作用?

这几句是全词的“词眼”。借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由谁来主宰国家命运的问题,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和雄心壮志。 段落探究1:上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下阕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开启,由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联想到求学时与同学、战友一起来游玩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④。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⑤。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⑥? 下阕:有记叙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1925年名师赏评: 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最新教学文档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品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 漫江:满江。漫:满,遍。 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