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四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内容简介:

本资料包含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10个)

二、简答题(8个)

三、论述题(4个)

一、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历年名词解释考试真题

1.代际流动[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代际流动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或是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化。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水平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但富有才华的人能够沿着社会分层阶梯向上流动。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2.政府议程[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研]

【答案】

政府议程是指政府觉察到某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和讨论,该问题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与可能,从而将其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到了政府议程阶段,对问题则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与陈述。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大体可视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

3. 社会角色[北京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摸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 角色距离[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

【答案】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5. 强关系与弱关系[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案】

强关系与弱关系是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认为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强关系是指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弱关系则是指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大多数人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弱关系网络。

6. 参照群体[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2011年研]

【答案】

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7. 主干家庭[北京大学2016、2015年研]

【答案】

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8. 再社会化[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O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9.文化冲突[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研]

【答案】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

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称为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

10.社会互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

文得学习网——考研资料、职业资格考试题库分享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会互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摸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二、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简答题解释考试真题

1. 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答案】

发展社会化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1)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例如老年人学习计算机新科技,是为了完善、提高自身生存能力,适应现代生活,这是发展社会化;而改造罪犯是为了让其抛弃原有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习得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这是再社会化。

(2)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发展社会化着重于学习新知识,完善提高自身能力,而再社会化着重于改造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变更思想行为。

(3)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2. 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简述角色冲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2)举例阐释角色冲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3)举例说明角色内的冲突。[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案】

(1)角色冲突的概念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角色冲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①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②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a.一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实。由于这种情况常使角色的承担者在时间上与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因而也有人把它称为"角色紧张"。

b.一个人所承担的几种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产生角色内冲突。

c.在单一的角色内部,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当处在某一角色上的人需要在两种尖锐对立的目标上做出选择的时候,便容易发生这种单一角色内部的冲突。

(3)角色冲突妨碍与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应尽力避免。防止角色冲突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措施,而只能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针对一个人因承担角色过多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就应减少他的过多的兼职,使他能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岗位上。针对因角色规范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就应采取使人的角色单一化的做法,即在一种场合只扮演一种角色。

3. 简述社会交换论的六个基本命题。[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

霍曼斯构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包括:

(1)成功命题

个人的某种行为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为。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有相同或相似的行动。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则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种行为,或相似的行为。

( 3〉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一个人总会认为已经得到的奖赏没有多大价值,而需要通过新的行动寻找不同的奖赏。

( 5)攻击与赞同命题

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酉或超过预期的价值,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赞同这种行为。

(6)理性命题

人类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一个人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生的报酬的价值,还要考虑获得报酚的可能性。如果报到的价值大,但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不大,总会减少行动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报酬的价值大,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也大,总会提高行动的可能性。

4. 简述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试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

(2)试述转型期初级群体衰落的表现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

【答案】

(1)初级群体含义与功能。

①初级群体的含义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初级群体的功能

a.初级群体的正功能

第一,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社会化是在人际互动中进行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促进社会成员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社会成员的生活技能,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初级群体内富于感情的人际关系和表现多种角色的人际交往,使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第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初级群体在满足人们感情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群体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在潜移默化中保存和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初级群体的形式本身,也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因此,初级群体自身的稳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b.初级群体的负功能

第一,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第二,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2)从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一面

a.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b.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c.初级群体的日趋衰落,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更多的受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②消极的一面

a.初级群体的衰落削弱了社会支持网络;

b.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

c.初级群体的衰落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人们的情感等精神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成为现代社会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5. 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代际流动[中山大学2015年研]

【答案】

社会流动按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结构性流动,其二是非结构性流动。

(1)结构性流动是指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发生的根本变化。在这种变动中,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2)非结构性流动则是在常规状态下社会分层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它是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的阶级、阶层地位发生的变化。在这种流动中,一些人从较低的层次上升到较高的层次,另一些成员则由较高的层次下降到较低的层次。

①垂直流动

垂直流动可以分为两种,即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影响上向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a.工业化水平; b、教育的发展程度。这是因为,在一个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一些笨重的、危险的体力劳动逐步由机器来承担,同时又会创造出一些条件较好的职业,如看管机器、处理信息等。这就为上向流动创造了条件。

②水平流动

水平流动是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所谓同一水平线,是指两种职业在收入、地位、名声等方面基本相同。

③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流动。这种流动既可能是垂直流动,也可能是水平流动。代际流动是指一个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流动,即子女从父亲所在的阶层向别的阶层流动。

6. 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项目制”进行,试问其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北京大学2017年研]

【答案】

分税制改革之后,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项目制""实行对农村社区的晨响表现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村庄自给能力、村庄权利结构三个方面,而这些影响有积极部分,也有消极部分:

(1)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

项目制设计的初衷是解决分税制带来的村庄基层经济实力不足,避免村庄"块块机制""的低效率和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进一步改善国家一农民关系,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村庄公共品的供给。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有的村庄能够正确利用"项目制""的优点,调动各方资源发展自身,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然而也存在大部分村庄单纯为了政绩,一味集中资源"树典型",以及无法解决村庄行动主体之间利益分配问题,导致农村公共品供给出现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即自上而下的公共品供给在村庄层面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公共品供给在村庄中遭遇供需错位、农民之间利益难以协调、农民积极性不高、公共工程难以实施等问题。

( 2)村庄自给能力

"项目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体制,包括国家部门的""发包“机制、地方政府的”"打包"凯机制以及村庄的"抓包"机制,也就是说,在后税费时代,村庄没有了以前的公共产品集体供给机制而一味依赖于政府的项目投资,导致基层政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丧失自给能力。

(3)村庄权利结构

在"项目制"响下的农村,资源即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手中拥有某种村庄建设或有利于"抓包的资源,就能够在村庄中拥有一席之地。于是,村庄中交际能力强、关系网络广且关系重心和利宝空间在村庄之外的部分村民能够凭借资源优势登上村庄政治舞台,村庄内各种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同时运作,传统士绅阶层没落,乡村治理出现"新代理人"。传统政治性精英被如今的"土豪劣绅"所替代。也就是说,项目资源的注入使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出现分化,在后税费时代,基层政府悬浮,农民也失去与政府讨价还价的资格,农村社会秩序开始受到威胁,乡村灰色势力膨胀,农村进一步原子化。

7. 简述社会指标的功能。[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研]

【答案】

社会指标的比较重要的功能有以下四方面:

(1)反映社会状态功能。这是社会指标最基本的功能。在异常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前,要想凭直接经验认识社会已越发不可能。社会指标的作用在于,它集中了最重要和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并使之具有一定条理,从而将社会或某一方面的状况清楚地再现出来,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把握。

(2)社会监测功能。通过指标的测量,可以监测社会运行状态,如人口、家庭、健康营养、住房、环境、交通运输、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情况。监测的功能可以分为对社会状况的监测和对社会目标的监测。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对社会状况的监测是指人们通过对社会指标的比较、分析而定期或随时监视社会或某一方面的运行。

(3》预测功能。这是指根据已占有的材料,在对过去、现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摸索出社会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而对未来的结果加义测算。社会指标的预测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预测发展,例如,根据本年度工农业生产增长情况预测下年度的增长率﹔二是预测问题,即提早发现那些将会给人们或社会带来危害的问题。

(4)比较和评价功能。社会指标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因而使事物之间的比较成为可能。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对社会运行与发展、社会计划与政策进行评价,分析利弊得失,得出正确结论。比较有横向与纵向之分。

8.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初级群体,又称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级群体有家庭、邻8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与次级群体相比,初级群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情感。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

(5)成员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存在着富于情感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

(6)群体整合程度高。在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和维持。

三、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论述题考试真题

1. 谈谈社会角色失调的一般状况。[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如何理解社会角色的失调现象?[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研]

(2)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3)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

(4)举例说明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5)什么叫角色失调?请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四种表现。[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

(1〉角色失调的概念

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2〉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主要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五种情况。

①角色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②角色冲突

a.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b.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实,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

c、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例如,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生很大变化。在传统上,一个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是艰苦朴素、不重衣着打扮、听老师和领导的话、循规蹈矩等等。然而,现在的很多青年注重衣着、仪表、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交际广、不那么温顺等等。这样,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形象的讨论便兴起了。这种讨论无疑会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会角色。

④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一方面,他没有做任何准备,不知道一个待业青年还可以做哪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待业青年的角色与他原来的高中学生"的角色在社会声望、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这些都在这位青年的心理上造成压力。这便是角色中断。

⑤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

a.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

b.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们的表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2. 试运用社会分层理论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富二代、官二代等“二代”现象。[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①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②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③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变化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⑤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马克斯·韦伯创立了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

①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a.韦伯将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视为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其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不同;

b.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肯定到否定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

c.权力地位则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竟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②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a.在一定条件下,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b.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

c.三者重要性不一样,特定社会情势常常将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地位上。

3韦伯分层模式的特点:

a.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b.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c.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 3)对我国富二代、官二代等”二代“现象的解读。

①社会资源主要是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国外,三种资源往往是统一在某些少数群体手上,收入、权力、声望,一般都是一致的,三者统一。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头前,三种资源是不统一的:干部有权,但他的经济收入和文化资源相对较少﹔知识分子原来是有声望有文化,社会名声不错,但极太小,钱太少;老板有钱,但是声望和权力资源匮乏。

对于"富二代""官二代"而言,他们大多数于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上金字塔尖,成为没有经历过自我打拼而进入社会上波的精英"和"强势群体"。表现在他们不需要经过努力就可以坐享其成,拥有大量物质财富,或是取得高官厚禄,与一般人相比,他们的成功更容易、更轻松。二代现象,即指中国在市场转型时期所日益出现的子女继承父辈的身份、职位、财富、机会等资源禀赋,从而复制父辈阶级地位的社会结构分化现象。

②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一种动态的,-方面这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另-方面也可能由于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导致陷入困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如今的社会已经渡过了剧烈变化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开始走向稳定。但同时,社会提供的剩余资源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在减少,流动的成本在增加,“官二代”和“富二代”等“二代"现象就是社会结构开始趋向稳定和阶层固化的表现。韦伯认为,各个社会集团都试图将获得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归属到具有某种资格的小圈子里,通过设定相应的资格规定,排挤限制某些人加入,或者某些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以加入,以达到自身获益最大化的过程。官僚阶层的结构固化和封闭性意味着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官僚系统不对外开放,而是陷入了-种自我服务的内在循环,在当下中国,官僚阶层的固化和封闭性主要表现为,由于公共权力和资源的高度集中,官僚系统的公共价值发生了扭曲,权力的公共性降格为私人性的物品,官员不仅可以随意支配权力,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授予“自己人”,“-代"官僚所在阶层的结构固化与封闭化直接为其后代圈定了无形的势力范围,为“官二代”成为优势阶层奠定了先天的基础,阻塞了其他阶层流入优势阶层的渠道,从而使社会流动的空间受到挤压,许多人没有进入优势阶层的机会。

③中国二代现象之所以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某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将自身的财富、权力与地位以不正当的方式转移给下一代,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例如,- -些高层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人利用转型期的体制性漏洞,或以职权之便聚敛大量财富,并将这些非法财产迅速向下转移给自身子女;或通过权力的非正式运作,将其子女安置在官僚体制与垄断行业之内,以破坏公平正义为代价,实现了优势资源的不正当传递,导致了官二代与富二代阶层的形成。

④中国的二代现象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在代际间的继承传递模式和格局,形成精英的内部循环与底层社会的再生产,从而呈现出类似于戈德索普论证的美国社会的“三点流动”式的封闭性特征,然而,中国的这种封闭式流动更为集中地体现为精英阶层与非精英阶层间流动的封闭与断裂,结果是精英的子女始终占有精英的地位,非精英子女则难以跨入精英统治的领域。

3. 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案】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正好处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平稳,特别是在“一五”期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人口被大量地吸收进城市和工矿区,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1957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15.4%。

②第二阶段(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实行”大跃进”,导致城市人口非正常地急剧上升,从1958年的1.0721亿人迅速上升到1960年的1.3073亿人,其间城市化水平亦从16.39%猛升到19.8%。以后,我国被迫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动员进城的人口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这样,到1965年,城市人口回落到1.017亿人,城市化水平下降到14%。这-阶段,城市人口大起大落, 起伏很大。

③第三阶段(1966年~1978年)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总体而言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这12年间,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率仅相当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由1966年的13.4%下降到1978年的12.5%。

④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

中共中央召开第+- -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生产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开始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2)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①城市化道路的理论主张

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我国官方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 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 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在我国, 关于城市化道路的理论主张有以下几种: .

a.小城镇重点论

小城镇重点论认为,我国应当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在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

b.中等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走西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 即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c.大城市重点论

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

d.并举论

进入90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基础上提出来的。

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

②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来说,我国城市化面临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虽然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如农产品的价格偏低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耕地面积的比例关系以及在这样的人地比例下形成的规模过小的经营方式。作为这个问题的背景,除了现实中无法改变的人地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少说几十年、多达上百年的工业

化过程之后,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中的工业转移的任务并没有实现,城市化的过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过程,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仍然滞留在极为有限的耕地_上。城市化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b.内需不足

城市化滞后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量农民被甩在工业化的过程之外。这是-种分裂的工业化。于是,当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耐用消费品的时候,突然发现没有能够消费这些产品的大量消费者。

c.城市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大

政治因素事实上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的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流入城市。20世纪80年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屏蔽功能大大削弱了。进入21世纪,有的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也许这不仅仅是对人权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反城市化政策的终结,中国开始了从人口的城乡逆向流动转变为城市化的正向流动。

d.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内地则发展缓慢。另外,大城市、特大城市数量多,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这使得在城镇人口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所占比例较高。

③我国城市化发展契机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会成为快速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契机。目前,我国有许多行业的产值已经在世界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提供了- -次加速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迅速实现工业化的机会。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会对我国加速实现城市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 论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社会学主要有四大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问卷调查法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法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就是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每一一个个体都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根据一定抽样原则,从所要研究的对象中选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调查。

(2)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法,也叫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田野调查对于研究- 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实验法.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实验法也较多地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所谓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为了控制某些自变量可能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常常在实验中将被试或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组是实验组,另-组是控制组。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比较,检验某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历史比较法

支撑历史比较法的方法论原理是: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连续的、受某种力量影响或支配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或因果链上,或者通过不同背景的比较,能够发现现在的事件或现象的真正原因。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 - 是政府文献资料,包括政府和机构文件档案材料、统计资料和保存下来的其他历史资料;二是民间历史资料,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地方史志材料,以及民间口述史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四版考研重点及真题答案解析 内容简介: 本资料包含三部分。 一、名词解释(10个) 二、简答题(8个) 三、论述题(4个) 一、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历年名词解释考试真题 1.代际流动[吉林大学2020年研] 【答案】 代际流动指的是父代与子代之间,或是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化。一个社会的代际流动水平是衡量其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明社会中有多少出身低微但富有才华的人能够沿着社会分层阶梯向上流动。代际流动的状况,反映社会进步的程度和分层体系的变化和发展状况。 2.政府议程[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研] 【答案】 政府议程是指政府觉察到某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和讨论,该问题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与可能,从而将其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到了政府议程阶段,对问题则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与陈述。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大体可视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 3. 社会角色[北京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摸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4. 角色距离[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河北大学2017年研] 【答案】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什么是社会工作(由一般定义—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 翻译而来,基本内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②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工作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美国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国家,其普遍接受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小组、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而我国于1991年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2.简述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解释专业—从学科、职业上—国家、地区表现) ①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作为一个专业应表现为:执行这些功能的机构由一批有专业资格的人组成,他们经过专门训练,精通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使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在社会上起着专门的作用、担负职责,享受优惠。 ②学科上来说,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职业上来说,社会工作脱胎于早起的慈善事业,但随着受助人情况的复杂化和现代社会对受助人正当权利要求,组成社会工作专业团体成为必要。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3.对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助人方法—过程论—建构论-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从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之上,因而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是指社会工作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如下过程模式: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强调过程的模式化、程序化。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建构过程(含义-具体解释-补充说明) a.社会建构理论:不认为人们完全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行事的,而认为人是社会的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人们对外部现象进行何种解释,赋予它何种意义,决定了人们会采取何种的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呈现这种行动影响的特点。强调能动和创造性。 b.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行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互动系统的每一个人(或机构)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程及结果产生影响。 c.此外,佩恩在这种互动系统中又增加了文化因素,他指出社会工作的三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和他们面对的情景。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是有差异,社会工作是建构的。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北大王思斌版)

社会工作导论(3.18。5.4版) ●现代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包括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他的弱势群体。 贫困群体:主要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生活的物质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脆弱群体:指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 弱势群体: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①社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社区组织、社区融合也成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②面对有需要的人群:有需要的人群是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任何一个现代人(焦虑的扩大化). ●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其服务领域。具体包括社会救助、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士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家庭服务等几个方面。 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精神健康服务、医务社会工作、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需要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角色有以下几种: ①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②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③治疗者:社会工作者系统地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以便对那些发展性、人际互动或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控制或减轻症状,从而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 ④倡导者: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会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成功。 ⑤教育者:教育者的角色是社会工作者提供机会,让受助者学习特定的社会技能;供给信息,使其更有效地扮演与发挥角色功能;预防问题与困难生活情境的发生。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 6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中山大学2013年研]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 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 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 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 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 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 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 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 一。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 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 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 3、人道主义价值观 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 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 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人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j救助的责任,并建立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急救工作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基础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基础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很明显,如今考研已成为大趋势。高等教育的普及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学历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的一大目标。同时,外在就业的压力与学校相对单纯的知识氛围也成为很多人选择考研的重要动因。存在主义重视个人的选择自由,而这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与导致的后果更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所以,选择是进一步行动的指挥家, 诺登学习网作为一家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学习网站,给出一些专业的学习建议,以帮助考生顺利上岸。 该专业适用于中国人民大学以下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 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全套(会员免费) 1.考研真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社会工作硕士《437社会工作实务》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社会工作硕士《437社会工作实务》名校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2.教材教辅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3.视频讲解 社会工作硕士《437社会工作实务》网授精讲班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真题精讲班 注意要点: 专业课要记忆+理解,前期要把知识点理解透彻,后边背起来才不吃力,不然就算你记住了,到考试你生硬的写出来也是得不到高分的。背了又忘是常态,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你要有一个平常心对待,背个四五遍一点也不为过,而且这是起码的次数。每看完一章可以通过课后题目进行自查与回顾,形成自己的记忆逻辑与笔记。背诵可以在自己的笔记基础上可以参考上岸学姐的笔记综合。可结合他人重点与自己整理的笔记进行后期背诵。看书的过程中保持高效率,看过的要充分理解,并努力记忆,看下一章前先回想一边之前的早点。这样第二轮会轻松一些。 百度搜索:诺登学习网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经验分享,参考书目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经验分 享,参考书目 作为认真备考并且最后取得了不错成绩的首师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经验,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针对英语,前期我主要是把时间用在背单词上面,毕竟英语单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基本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背单词,然后再做两套阅读,考研的英语阅读跟六级不一样,六级主要是侧重在速度,而考研阅读更多的是在对于全篇阅读文章的理解和把握,所以需要认认真真的通读全文,不需要求快,因为考研阅读在选择上面会有比较多的陷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理解文章的意思,因为社会工作专硕考的是英语二,所以总体来说难度并不是非常大,只要认真准备,问题还是不大的。 政治主要就是对于选择题的把握,一般大家在政治的大题上面不会拉开太大的差距,但是选择题确实一个得分的重要区域,尤其是在政治的多选中,所以在前期,需要对政治选择题进行大量的练习,这当然需要的是你对整本政治书上面考点的把握,需要我们至少应该认真把政治书上面的所有知识点过三遍,不要遗漏,然后再进行刷题,大题的话后期可以去买肖秀荣的试卷,大题放在最后两个月来背是完全来得及的。

这里我想重点讲一下专业课,毕竟专业课是分数最大的一个模块。首师大社会工作的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31社会工作原理④437社会工作实务。331社会工作原理参考书: 《社会工作理论》何雪松,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版 《社会学教程》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谢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王汉生,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437社会工作实务参考书: 《个案工作》许莉娅,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小组工作》刘梦,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小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社会行政》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社会政策》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 历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 答:为应对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政策来救助贫民,开创了由政府以社会政策的形式来规范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其中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最为著名,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以工代赈。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a.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 b.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院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院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规定家庭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 a.为体力健全的贫民. 这种人在接受救济时必须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 对这种人救助的方式分为进入“济贫院”,即进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c.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 对这种人救助的主要救济措施是进行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方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①分区救助,这为后来政府公共救助行政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②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自助的模式,也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国家与家庭的双重责任。 ③《伊丽莎白济贫法》承袭了以前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对救助对象的分类是现代社会救助资格审查的开端。 ④政府责任的原则,规定教区须为所在地区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这一原则表明,政府有责任承担对无力供养自己的人的救济义务,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种具有现代社会福利行政性质的立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了一个合法性前提,成为后来各国公共救助的依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伊丽莎白济贫法》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南京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南京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专业课真题复习笔记学习建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诺登学习网作为一家专业的研究生考试学习网站,给出一些专业的学习建议,以帮助考生顺利上岸。 该专业适用于南京大学以下学院:社会学院 2023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全套(会员免费) 1.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精选社会工作硕士名校考研真题,含金量高真题取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真题,所选真题难度适宜、考频高、针对性强,有助于考生快速了解考题难度以及出题思路! (2)按照名校常考题型进行编排,考点突出针对常见考试题型(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精选考研真题,知识点突出,适用于备考各大院校社会工作硕士的考生。 (3)提供视频讲解,答案及解析质量上乘诚邀社会工作硕士名校考研高分学长对部分真题进行了讲解,真题答案解析质量上乘,能帮助考生尽快建立答题框架,把握答题要点,实用性强。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名校考研真题汇总(含部分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 复旦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山东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 2.教材教辅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注意要点: 先整理笔记,笔记整理完了,对专业课的整体框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复习的时候思路也会更加清晰。而且笔记要尽量全面,把知识点都囊括在里面。然后对照着笔记背诵,翻来覆去,一遍一遍地背,背得越熟,优势相对越大。同时在背诵的时候,可以把之前漏掉的知识点加到笔记里。然后可以自己看一些案例分析,看别人的分析思路。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 (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 6.1复习笔记 一、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调 1.社会协调 (1)社会协调的涵义 ①社会协调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在结构比重上比较合理、功能上相互配合、整体上协同一致的状态。它一般表现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结构排列上的相对有序、功能上的配合一致。社会协调可以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间,也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协调,这种协调又可以发生在任何相关的两个或几个领域之间。 ②相近的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和谐、使社会体系达致均衡的努力和目标状态,因此,社会整合基本上指功能的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协调的一部分。 (2)社会协调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协调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整体协调与部分协调 a.整体协调是社会在整体上的协调。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形成整体协调的状态。 b.部分协调则指整体的亚层次或个别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个社会可以在部门或地区内部是协调的,但在整体上可能是不协调的。 ②结构协调与功能协调 a.结构协调是整体各部分之间关系、地位的协调,即对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能力上、地位上的合理配置。 b.功能协调是各部门之间作用的协同一致,即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以为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结构协调是通过功能协调表现出来的,即结构协调是形式,功能

协调才是本质。 ③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社会各集团、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常常是有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利益协调是指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符合社会稳定及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社会工作看待社会协调的重要角度,显然,其中隐喻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3)社会协调的意义 ①为人们提供正常生活的条件 社会协调作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实际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关系结构反映了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人们认可这种秩序,它也就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条件。 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a.社会有静态协调与动态协调两种协调状态。静态协调是即时性的结构关系上的协调, 动态协调是历时性的各部分关系上的协调。 b.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理论,社会整体总是由平衡状态经过内部的协调或整合走向新的均衡的。这就是社会由原来的静态协调向新的静态协调过渡的过程,协调成为社会增强其适应性及发展的基础。 2.社会失调 (1)社会失调的涵义 ①社会失调是指社会各构成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失去协调,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也称社会失衡,即社会系统内部失去平衡。它常常是被当作社会病态来看待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帕森斯的社会均衡论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②社会失调是对社会协调状态的破坏,并非所有对社会协调的破坏都成为社会失调。一般地,社会失调是指对社会协调状态的较为严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习题解析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习题解析 331社会工作原理和437社会工作实务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这是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社会工作原理和实务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专门的专业课解析参考书,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公共服务均等化”“函数关系”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专业课背诵:书本整理完之后,九月份开始搜集专业课的历年真题,重点看10年到14年这五年的题目以及对应的章节。主要是根据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二遍背诵之后会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先列出框架,再根据记忆往里面填内容,之后和笔记内容对照,不理解的再翻书,基本上后面几遍都是用这种方法背诵的。凯程老师指出背诵专业课的技巧就在于要善于总结性记忆、理解性记忆,并且反复进行,直到考试前一刻,因为有可能前一眼刚看过的知识点就会在试卷中问到了呢。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 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就业方向,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学费介绍,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参考书,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社会工作硕士考研机构! 一、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招生人数55人,总体来说,中华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不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2019郑州大学社会学考研753社会学理论与816社会工作与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真题试卷

2019郑州大学社会学考研753社会学理论与816社会工作与社会研究方法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郑州大学考研753社会学理论复习全析(共两册)由鸿知郑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辅导经验,组织教学研发团队与郑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合作整理。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郑州大学考研同学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年郑州大学考研753社会学理论复习全析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资料旨在帮助报考郑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郑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为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 适用科目:

753社会学理论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与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该部分通过归纳各章节要点及复习注意事项,令考生提前预知章节内容,并指导考生把握各章节复习的侧重点。 Part 2 - 教材配套经典题型/课后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经典题型/课后习题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郑州大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二战上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初复试考研经验教训分享

研途宝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2319359468.html,/zykzl?fromcode=9820楼主是上海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姐。她一战河海大学失败,但所幸二战上海大学成功!成绩英语60,政治67,原理114,实务140。楼主通过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来告诉考研er们面对考研应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同时也要拥有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楼主将自己的初复试经验同研苞们分享,希望对研苞们有所帮助! 楼主首先说说一战失败原因,各位引以为鉴: 1.信心不足。楼主当时信心不足,总是觉得自己考不上,但是不想放弃,总是在觉得考不上和还要学习之间纠结。给后来的学妹学弟的建议,既然选择了考研,就不要想结果,全力以赴,相信努力就会有回报。 2.一定要提前准备,搜集资料,选定学校。楼主一战河海,河海感觉每年都在改革,那年考的时候10月份五本专业书换了三本,当时楼主就感觉崩溃了。感觉学校好坑。所以二战就选了比较不错,又好考的上海大学。 3.一定要制定个计划。即使不制定每天完成的计划,也要想一下自己大概一本书看多长时间,几月份能把书看完一遍。最好是每天都有计划,这样为了完成每天的计划也是很充实。 4.一定要找个靠谱的研友。楼主第一年一个人考研,可谓锥心似骨。而且自己自制力又不好,所以一定要找个靠谱的研友,合脾气很重要。如果自制力不好,

研途宝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2319359468.html,/zykzl?fromcode=9820那就找个自制力好的,要不然两个自制力不好的人一刷一天手机。 其次,讲一下上海大学17年社会工作专业情况。今年招45个人,全部是全日制,推免7个,名额38个,复试比例1:1.2,复试45个人,有一个人没来,实际44个人复试,刷了6个人。复试完大家去一个办公室等着,当场念结果。 一、初试情况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这本书是上大范老师写的,每年都是重点,但是今年初试貌似没怎么考。但是一定要看,重点看。特别是每章课后总结,这个是一定要会背的。就是多看多读多背 2.王思斌的《社会工作导论》, 这本书有三本,大家去淘宝搜搜就知道了,绿皮的我用的是第二版,重点主要是个案工作模式,小组工作模式,社区模式,这个一定要会。还有黄色的那本,这两本是重点看的。可以先看黄皮的,也可以先看绿皮的,但是一定要两本都看,因为两本内容有的可能不太一样,要查缺补漏。我是把绿皮和黄皮这两本书结合起来自己做的笔记,后期就看自己的笔记。还有一本是综合的,稍微看看就可以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习题解析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习题解析 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习题解析 331社会工作原理和437社会工作实务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这是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社会工作原理和实务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专门的专业课解析参考书,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公共服务均等化”“函数关系”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专业课背诵:书本整理完之后,九月份开始搜集专业课的历年真题,重点看10年到14年这五年的题目以及对应的章节。主要是根据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第二遍背诵之后会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先列出框架,再根据记忆往里面填内容,之后和笔记内容对照,不理解的再翻书,基本上后面几遍都是用这种方法背诵的。凯程老师指出背诵专业课的技巧就在于要善于总结性记忆、理解性记忆,并且反复进行,直到考试前一刻,因为有可能前一眼刚看过的知识点就会在试卷中问到了呢。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详解 202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全套 目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全国名校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部分真题提供了视频讲解。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孙立平《社会学导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指定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3.视频讲解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网授精讲班【43课时】说明:本部分为该科目的通用视频讲解产品,对复习备考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真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真题练习试 卷B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60题) 1、老安,80岁,老伴去世,无其他亲属,住在一家养老院里。社会工作者小刘长期为老安提供服务。老安希望趁自己现在头脑清醒,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委托小刘管理,并请他不要把此事告诉任何人。小刘的下列做法中较适当的是()。 A.拒绝老人的请求,并告知养老护理院 B.接受老人的请求,并答应老人为其保密 C.将老人转介给养老护理院的其他工作人员 D.告知老人自己不能接受委托,但可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 【答案】 D 2、(2018年真题)在一次个案服务中,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说:“我花自己的钱吸毒,又没有妨碍别人,凭什么要我强制戒毒?”根据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实践原则,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做法是()。 A.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指出其言行的不良后果 B.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对其言行进行分析评价 C.尊重服务对象权利,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反感 D.接纳服务对象言行,对其错误看法避而不谈 【答案】 A 3、(2017年)某新建小区的居民之间缺乏交往,彼此都不认识。针对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宋通过组织社区联欢活动来增加居民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增进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上述小宋的做法,主要体现社会工作在社会层面功能的是() A.维持社会秩序

B.建构社会资本 C.促进正常生活 D.实现社区照顾 【答案】 B 4、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网络通常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 A.组织化的社会支持网络 B.个别化的社会支持网络 C.系统化的社会支持网络 D.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答案】 D 5、同事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督导形式,但是,同事督导的人员构成是有一定要求的。关于同事督导团体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团体成员技术层次相同 B.团体成员不少于10人 C.团体成员来自本机构 D.由一个专业权威主持 【答案】 A 6、某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量标准由社会工作者、督导、机构主管共同讨论制定,已执行了三年。但机构新进的社会工作者小刘觉得个案服务工作量指标过高,向机构主管老王提意见。此时,老王最适宜的做法是()。 A.了解小刘的想法,向小刘解释指标制定原则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de)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de)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de)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de)工作.它帮助社会上(de)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de)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de)和谐一致,促进社会(de)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de)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de)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de)过程中都以一定(de)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de)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de)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de)发展为社会工作(de)发展提供了深厚(de)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de)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de)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de)产生 西方(de)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de)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de)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de).

①社会工作(de)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de)贫民实行有条件(de)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de)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de)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de)发展. E.1884年兴起(de)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de)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de)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de)“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de)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de)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de)总结 (3)社会工作(de)发展 ①专业目标(de)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de)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