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f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管理办法

mainf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管理办法
mainf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管理办法

中地环发〔2004〕107 号

关于印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处(室、中心)、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已经2004年7月29日院务扩大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自2004年11月开始遵照执行。

二○○四年十月十三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资料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为院、政府、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料管理办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其它有关地质资料管理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地质资料是指,院各部门及院委托项目承担单位在地质项目工作中,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和形成的文字、图表、图片、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由院出资(包括项目经费)所购买的纸质、电磁介质等形式的数据、报告、图件、软件等资料;院职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报

告评审会议及学术考察等活动所获得的有价值的专业技术资料。

第三条本办法适于院及院委托项目承担单位,主要规范上述除实物地质资料外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与管理工作,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及管理办法另行规定。地质环境监测资料汇交办法另行规定。

第四条科技情报资料中心(以下简称情报中心)负责院资料接收、整理、汇交、保管及服务工作,并提供资料利用服务。各部门负责人督促和监督本部门人员按要求汇交资料。

第二章资料汇交

第五条资料汇交包括:

1.情报中心按有关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其它下达给我院项目的部门(单位)汇交资料;

2.院各部门及院职工向情报中心汇交各类地质资料及专业技术资料,包括:在地质项目工作中获取和形成的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实物资料;由院出资(包括项目经费)所购买的数据、报告、图件、软件等资料;院职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评审会议及学术考察等等活动所获得的有价值的专业技术资料;

3.院委托项目承担单位向院情报中心汇交原始资料、成果资料等项目合同中规定汇交的资料。

第六条院承担和组织实施的所有地质项目均应汇交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因故终止项目均应提交原始资料、阶段成果资料或工作总结报告。

需汇交资料的项目包括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项目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三类项目:

1.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监测项目:指国家出资的计划项目。

2.科研项目:包括计划内项目;各类基金项目。

3.横向项目:除上述两类项目以外,与外单位合作项目,及生产、经营、开发等其它地质项目。

第七条院内项目资料汇交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可由项目负责人指定项目组人员具体完成资料汇交工作,项目负责人必须在汇交资料清单上签字;院委托项目资料汇交,由被委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负责。

第八条汇交的地质项目资料应符合有关规定和本办法的要求。基本要求是:

1.汇交的地质资料应完整、齐全;

2.资料内容真实、符合实际。

3.经过认定、评审、鉴定、验收等批准程序的地质资料,应附相应的批准文件;

4.汇交的资料必须盖有项目负责人印章及单位印章。

5.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同时汇交。

汇交项目资料的规格、材料、制印、装订等方面技术要求见附件一、附件二。

第九条院科技项目与外事管理处(以下简称科技处)在成果报告终

审后一周内,向情报中心提供应汇交的详细的项目资料清单(成果资料清单、原始资料清单、实物资料清单),见附件九。汇交人(项目负责、单位)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20日内向情报中心汇交。

第十条成果报告终审按评审意见修改后,按汇交要求印制。向情报中心汇交前到科技处进行资料可否汇交认定。科技处对汇交的资料内容进行检查,主要认定汇交的成果报告资料是否为终审后修改稿,并出具资料汇交的证明。

第十一条项目成果资料必须汇交纸质报告和与其内容一致的电子文档,电子文档的载体一般要用光盘,采用磁带或硬磁盘汇交的,应事先征得情报中心的同意。

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资料及地质环境监测专项等国家出资的项目成果资料需汇交纸介及电子文档4份;其中,情报中心保存2份,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管理部门及全国地质资料馆汇交2份;其它部门及单位下达给我院的项目成果资料汇交份数,根据项目合同书而定,至少向情报中心汇交纸介及电子文档2份。仅需向院汇交的项目成果资料只需汇交纸介及电子文档2份。

汇交成果资料的同时附汇交资料明细清单(院情报中心统一印制的资料报送4联单)和原始资清单2份;应附与电子文档汇交份数相同的电子文件登记表(见附件十);科技处出具的资料可否汇交证明1份。

成果资料汇交要求见附件一。

第十二条每个项目工作完成后,项目参加人员必须将项目工作中所获取的各类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与成果资料一同向情报中心汇交。应汇交的原始资料细目见附件三。

汇交原始资料的同时,附原始资料清单2份。

原始资料汇交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三条涉及国家秘密的资料汇交,按照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的保密规定执行。汇交人(单位)在汇交时应出具主管单位保密部门对资料密级确认等有关证明文件。

第十四条院内人员汇交资料,需将汇交的资料送到情报中心,验收手续在情报中心资料室内进行,交接双方根据汇交清单清点核对;外单位向院汇交资料,可将资料直接交至或邮寄至情报中心。

验收合格的汇交资料,由接收人员开具资料汇交证明(格式见附件四),并签字盖章;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补充和修改(格式见附件五)。

第十五条因不可抗力无法按期汇交项目资料的,应在汇交期限届满之日前15日内向情报中心提出延期汇交申请,填写《项目资料延期汇交申请书》(见附件六)一式两份。情报中心在收到申请后的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单位)。

第十六条其它资料汇交

由院出资(包括项目经费)所购买的图件、资料、实验数据、软件等资料,交情报中心登记,办理借阅手续后借用。购买资料为电子版的,由情

报中心复制后借用。

院职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评审会议及学术考察等等活动所获得的有价值的专业技术资料,各类专业会议及考查资料在会议(考查)结束一个月内汇交。

第三章资料的整理与保管

第十七条汇交的资料应保持完整,并按规定整理好。

第十八条对验收合格的成果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再按整理流程进行整理。

1.检查汇交资料是否属于汇交范围;

2.检查所交资料是否与库存资料重复;

3.检查汇交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4.检查汇交资料印刷、装订是否合乎要求;

5.注记编目;

6.录入资料数据库(录入内容包括下列字段:馆藏号、资料名称、承担单位、报告编写人、形成日期、报告类别、工作地区、报告关键词、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附表类、附件类等);

7.正确装袋(盒)及填写标签;

8.制作检索卡片并按专业分类插好;

9.根据有关规定,确定资料保密程度,标注资料的秘密等级。

第十九条为保证资料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资料的寿命,确保有效提供资料信息,要加强档案库房的硬件建设及科学管理。资料库房应具备一定的规模,应预留五年的库存量,配置保存、保护和安全等必要设施,保障

资料的完整和安全。资料库房应具有防火、防潮、防尘、防虫、防霉变、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的条件。

第二十条纸质资料的保管

1.定期检查制度。每两年对所有资料检查清点一次,内容包括资料总数、每份资料报告、附图、附件是否齐全,是否按顺序号摆放,装具是否完好,有无霉变、虫蛀现象等。

2.填写“地质资料定期检查清点登记表”,内容包括检查日期、资料总数、缺失情况及原因,霉变、虫蛀、破损、褪色情况、装具完好情况等。

3.形成年度“地质资料定期检查清点登记表”。

第二十一条纸质资料抢救修复制度

1.凡破损、霉变、虫蛀、散失、字迹退色、蓝晒图褪色的资料均属抢救修复对象。

2.对上述损坏地质资料进行鉴定。

3.根据鉴定结果,填写“地质资料抢救修复清单”,内容包括资料的编号、名称、编着者、编着时间、汇交人;抢救修复的种类、件数、损坏程度。

4.制定抢救修复和经费预算方案。

5.根据抢救修复和经费预算方案分轻重缓急制定抢救修复计划,分期分批进行抢救修复工作。

第二十二条电子版资料保管办法

电子文档进行归档保管和转入数据库进行备份保管。电子文档数据库每年备份一次,确保资料数据的安全。

1.填写“资料光盘标签”,内容包括光盘编号、资料编号、名称、份数、刻盘时间、刻盘者等,并随光盘保存。

2.填写“资料光盘登记表”,内容包括光盘编号、资料编号、名称、编着者、编着时间、汇交人、件数、刻盘时间、归档时间、总份数、总数据量、计算机运行支持软件名称、运行硬件环境等。光盘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随光盘存档,一份备查。

3.资料光盘应依序存放在专门的装具中,并进行防磁化及防病毒等工作。

4.存档的资料光盘每2年进行一次抽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每3年对光盘进行复制,以保证光盘存储数据的可靠性。

第二十三条涉及国家秘密的成果资料,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以有其它有关地质资料的保密规定保管。

第四章资料借阅制度

第二十四条院职工可直接借阅密级外的资料、并可复制;涉密资料需经院安全委员会负责人批准方可查阅,不可摘抄复制;原始资料只可查阅,不可借出与复制。

第二十五条本院职工每人每次最多借阅五份资料,所借资料仅限本人查阅,不得转借。借阅时间一般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由项目经费购买、需长期使用的特殊资料,如软件,借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到期应归还或办理续借手续。如违反借阅规定或丢失资料,将视情况停借或罚款处理。

第二十六条外单位人员借阅资料,必须持有正式公函或带有编码的介绍信及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并按规定查阅,不得将资料带出资料室。凡需摘录和复制资料,必须说明复印资料的名称及用途,办理登记审批手续,经资料管理人员批准后方能摘录和复制。

第二十七条如遇特殊情况,急需收回借出资料,情报中心有权随时收回。

第二十八条不得涂改、标注、划线、损毁、折页,撕页,违者应酌情予以赔偿。

第二十九条借阅程序:自查资料目录—填写借阅单—清点借阅资料—查阅资料—阅完后依序还原整理,未借资料交还管理人员检查清点—详细登记所借阅的资料。

第三十条资料室属重点防火地点,禁止吸烟和乱扔烟头。

第三十一条借阅者因种种原因,造成涉密资料泄密的,按照国家的有关保密规定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院各相关部门、项目负责人及院项目委托单位要重视资料汇交工作,避免无故拖延资料汇交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无故不定期完成资料汇交的有关部门(单位)及人员,院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通报,并限期改正。

第三十三条院科技处、财务部门、人事处协助情报中心做好资料管理工作。有资料归档证明的项目才能予以办理项目终结手续;有情报中心归档

证明的购买各类资料的票据才能予以报销;职工在调离院或长期到外地工作时必须将所借资料归还资料室。有院资料室出具的资料归还证明,人事处才能予以办理调出手续。

第三十四条伪造资料或在资料汇交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取消次年该项目负责人及弄虚作假者担任项目负责人的资格。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院制定,情报中心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一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要求

附件二原始资料汇交要求

附件三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附件四项目资料汇交证明

附件五项目资料汇交补充修改通知书

附件六项目资料汇交延期申请书

附件七项目成果报告封面格式

附件八项目成果报告扉页格式

附件九科技处向情报中心提供的资料汇交清单

附件十电子文档应附电子文件登记表

附件十:5英寸成果地质资料光盘外标签

附件一

项目成果资料汇交要求

一、基本要求

(一)汇交的成果资料应符合有关地质成果报告编制等要求。

(二)汇交的成果资料应是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并经审查后的成果报告及相应的附件等材料;同时,还要包括项目任务书、项目成果报告评审意见书、项目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复制件;项目发生变更的应提交变更批准文件;涉及探矿权的应附勘查许可证复制件等审批材料。

成果资料必须完整、齐全,与审查后的报告一致。

(三)成果资料一般分为以下类别

1.审批类地质项目有关审批文件。

2.正文类项目成果报告全部正文(含插图、插照和插表)。

3.附图类项目成果报告中除正文插图外的各种图件。

4.附表类项目成果报告中除正文插表外的各种表格。

5.附件类项目成果报告所附的技术性或说明性材料。

6.数据库类数据库及其各种技术性和说明性材料。

7.软件类软件主体、源代码及各种技术性和说明性材料。

8.其它类有关上级规定的其它成果资料。

(四)在汇交纸介质资料同时,应汇交与其内容一致的电子文档。电子文档载体(光盘)应无损伤,无划痕,无病毒感染。

二、成果资料纸介质汇交要求

(一)一般要求

汇交的成果资料内容应与项目成果报告评审意见书中的“提交的技术文件目录”清单一致。

(二)汇交的成果资料技术要求

1.纸张

(1)正文、附件纸质资料规格为21.0cm×29.7cm(A4);

(2)附表纸质资料规格一般为21.0cm×29.7cm(A4),特殊情况可为29.7cm×42.0cm(A3);

(3)附图(册)纸质资料规格为21.0cm×29.7cm(A4)或

29.7cm×42.0cm(A3);

(4)单张附图无论幅面大小,可折叠成21.0cm×29.7cm(A4)的手风琴状,图签折在外面;

(5)其它类纸质资料应以21.0cm×29.7cm(A4)为准。

2.封面、扉页、封底

(1)文字报告的封面应包含地质调查项目名称、工作单位名称以及报告完成时间等;左上角标注“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格式见附件七)。

(2)文字报告的扉页应包括地质调查项目名称、项目编码、任务书编号、工作起止时间、项目负责人、报告主编、报告编写人、单位负责人、总工程师、提交单位、提交时间、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并加盖汇交单位公章(格式见附件八);

(3)文字报告须在封底附300到500字的内容摘要(可另附页,插放在报告的最后);图件资料须在适当位置附300字左右的内容说明(没有成果报告的图件必须有说明);数据资料要有元数据文件。

3.正文、附图、附表、附件及图件等编排

正文、附图、附表、附件等目录须与内容相符。报告目录上除正文目录,必须有附件、附表、附图目录。

目录顺序编排:

(1)正文目录:按文字报告章节顺序编排,注明页码。

(2)附图目录:应反映图件的顺序号、图名、比例尺。顺序号应依序一张一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3)附表目录:附表与文字报告合订的,在附表目录标题后面应注明所在报告内的页码,如单独成册的,应分册编目。

(4)附件目录的编排要求与附表相同。单独成册的照片(图版)应作为“附件”编目。

(5)所有附图的右下角,必须有责任栏(图签),其中图件名称和顺序号尽可能明显突出,图签位置应利于折在外面。

(6)报告装订顺序:

封面、扉页(盖章)、审查意见书、评审意见书、任务书、正文、附件、附表、附图、内容摘要(300-500字)。

(7)附表、附图多的最好单成册,20页以上必须单成册。

4.制印

(1)制印方式应采用胶印方式,或采用激光打印,纸质一般要求在70克以上中性纸;大幅面附图(A3以上)可采用喷墨打印,纸质应采用高质量绘图纸;

(2)文字、图件生成及打印精度应在300dpi以上;

(3)制印的纸质资料应清晰、完整。

5.包封和装订

(1)装订厚度一般不超过20mm;

(2)封面、内衬、装订物不得使用塑料制品;

(3)装订固定物不得高于文件厚度。

(4)装订必须牢固(线装),不易散页,易于长期保存。

三、成果资料电子文档汇交要求

(一)一般要求

1.每份成果资料的电子文档必须要有一个说明文件(文件名为Readme.txt),说明该资料中各电子文件对应的文件名、大小以及运行或阅读所需的软件平台、版本、必要的参数。

2.成果资料电子文档汇交一般要用光盘,采用通用格式存储,一张光盘只准刻一份报告,采用磁带或硬磁盘汇交的,应事先征得资料中心的同意。

3.电子文件应装入方型外包装盒内,并附有标签(按附录A制作标签)。不要在光盘盘片上贴标签。

4.数据库建设类和软件开发类项目,成果资料由负责综合或集成的单位统一汇交。

(二)成果资料电子文档要求

成果资料的电子文档制作及要求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执行。

(三)数据库建设类成果资料电子文档要求

数据库建设类成果资料电子文档应包括数据库、元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文件及用户手册、建库研发报告等文档。

1.属性数据

应汇交ACCESS、SQL Server、Foxpro或Oracle格式。

(1)Access:全部*.mdb文件及其外部链接文件;

(2)Foxpro:全部*.dbf、*.dbc、*.dct、*.dcx、*.fpt、*.tbk及相关文件;

(3)SQL Server:对应的*.mdf、*.ldf文件、文件组及其外部链接文件;

(4)Oracle:*.dat及各类入库数据文件。

2.GIS矢量数据

应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要求,汇交MAPGIS或ArcGIS数据文件。附加要求如下:

(1)MAPGIS:应包括全部图层文件、属性文件和系统库文件。

(2)ArcGIS:可采用以下格式(具体按照任务要求):

①ArcGIS Shape文件:应包含全部shape文件(每一个图层文件包括:SHP、SHX、DBF、PRJ、影像等类文件);

②ArcGIS Coverage:应包含完整的数据目录、INFO目录,并有PRJ 投影定义文件;

③ArcGIS数据交换E00文件:应包含全部*.E00交换文件。

(3)元数据:按《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格式标准》填写,并着重指明数据存储组织结构、空间数据投影各参数、代码库及新增代码。

3.制图数据

应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的要求,汇交MAPGIS或ArcGIS格式数据文件。

(1)MAPGIS:工程文件*.mpj及其所包含的全部要素的图层文件(*.wt、*.wl、*.wp等格式点线面文件)、属性文件、系统库文件和图面整饰文件;

(2)ArcView 3.X:工程文件*.apr及其所使用的全部数据源文件;

(3)ArcGIS 8.X及以上:工程文件*.mxd及其所使用的全部数据源文件。

(4)元数据:按《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格式标准》填写,并着重指明数据存储组织结构、空间数据投影各参数、代码库及新增代码。

4.栅格数据

包括遥感数据和其他栅格类图像图形数据。

(1)遥感影像数据:TM/ETM、MSS、RBV、HRV、MODIS、AVHRR、SLAR等各类原始遥感影像数据与数字影像数据;

(2)数字栅格数据:TIFF、PCX、IMG、ECW、MrSID、JPG等格式数字栅格数据及相关文件;

(3)数字高程模型数据:GRID、TIN等格式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及相关文件。

5.空间数据库

应汇交包含全部MDB文件并定义各数据集投影参数的ArcGIS GeoDatabase空间数据库、或基于SDE的SQL Server或Oracle空间数据库的全部文件及其外部链接文件。

6.地调局批准推广使用的其他信息系统,数据格式按相应要求执行;

(四)软件开发类成果资料电子文档要求

1.软件开发类成果资料应汇交软件主体程序、源代码、软件研发工作报告、软件系统说明、用户手册及其他所有技术性或说明性相关文件;

2.汇交软件的源代码可编译成主体程序并能被正确使用。

(五)电子文档三级目录的制作

1.盘目录名为main_dir.m1,放在光盘的根目录下;类目录名为

sub_dir.m1,和各类文件目录等放在以电子文档号命名的子目录下。三级目录可用浏览系统软件制作,也可直接在用写字板或记事本一类的字处理软件直接制作,但要注意各级条目的记录格式(尤其注意字节要求,@的键入,其扩展名不要隐藏),另要注意:每行后都要有一个回车符。

2.文件目录文件的命名:其文件名与对应的电子文件名相同,但文件序号的取值为该分册中文件序号最大的那个序号,文件后缀应改为

“.m1”。

3.附图类文件目录文件,其目录条目的标题部分若有比例尺,比例尺符号用半角字符“/”表示,小于等于1:100的比例尺,用中文“百”、“千”、“万”表示数字单位。

4.若目录文件(不管哪一级)中含有上、下角标时,以符号“^”表示上角标的开始;以符号“|”表示下角标的开始。每个角标用中括号“[]”括起来。如III2E+B表示为III^[2]|[E+B]。

5.在编制类目录文件时要按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附表类、附件类和其它类的顺序排列。

附件二

原始资料汇交要求

一、基本要求

1、原始数据准确,符合客观实际。

2、资料必须完整、齐全。

3、文字记录、计算数据、图面注记等要书写清楚,字迹工整,清洁美观。

二、原始资料汇交归档技术要求

1、规格

文字材料、表格等应为标准纸16开本、8开本、32开本或A4、B4、B5大小。

图件朝里按19×27cm的规格折成手风琴式,图面朝里,图名责任栏(图签)朝外,不易折叠的图件应加图袋(筒)包装。

2、载质

使用优质的载质(纸张、胶片、磁带、光盘),字迹工整,清楚美观,着墨牢固。书写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野外记录用2H铅笔。禁止使用圆珠笔、彩色笔等易褪笔迹的材料书写。不许用氨熏蓝图纸、普通透明纸作底图,聚脂薄膜图件和胶片图件应加涂保护膜。

3、整饰

地质报告的全部底图和编录图件、野外编录中的各种素描图、重要数据、观测点、样品编号、标本编号等一律着墨,书写工整。按规定着色的图件,必须按色标着色,图面编排符合综合整理规范要求。

4、包封和装订:

(1)装订厚度一般不超过2cm;

(2)封面、内衬、装订物不得使用塑料制品;

(3)装订固定物不得高于文件厚度;

(4)需要装订成本、册的地质资料,必须用棉线(绳)或不锈钢订书钉装订整齐,严禁使用易生锈和易腐蚀的金属物装订。

5、其它要求

(1)将原始资料系统分类整理后装入资料袋内,资料袋上注明内装的资料内容、汇交单位。

(2)成册的原始资料册内从扉页开始至结尾应编页码。

(3)图件的右下角及成册文件材料的扉页,应有图名、拟编人、审核人及完成时间的责任栏,与文字材料有关的附图还应有编图号及顺序号。

(4)两张或两张以上拼成的图件,在最后一张图的右面下角编责任栏,其余各张仅附图名、图号及顺序号的标签。图签中的顺序号应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排列。

(5)照片应有文字说明,每张底片的编号要与照片一致,要注明拍摄时间,摄影者姓名。

(6)电子文档应装入盒内,并附有标签。标签上应填写盘号、项目名称、资料内容、形成单位、形成日期。不要在光盘盘片及磁带上贴标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范宏喜 7月10日~11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2009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谈到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的科技水平,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作为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环境管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技术支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正以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为重点,加紧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并以此带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针对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三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候金武和三个示范基地的负责人。 监测预警基地将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 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 候金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为依托,采用多种手段方法,点面结合,建立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当地的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对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通过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与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技术支持专家库等,共同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四川雅安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已经开展多年,目前取得了初步的示范效果;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刚刚启动,此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两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将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和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以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等密切配合,建成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群测群防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三峡库区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正在规划之中,但通过长期以来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和工程警实践,监测预警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示范区建设起点高、影响大,将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所密切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成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院技术业务发展规划(2007-2020年),在未来五年内,

光明岩盐地质环境监测报告打印版

地面沉降监测、水质监测报告 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 2019年12月

地面沉降监测、水质监测报告 编写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 项目负责人:杜小亮 主要编写人:杜小亮郝瑞娥 审核:吴树明 总工程师:高发祥 单位负责人:刁海忠 提交单位: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 提交时间:2019年12月

一、目的、任务 通过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达到将矿山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的目的,其主要任务包括地质环境问题监测、地下水水质及水位监测和土地资源监测。 二、矿山概况 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矿区位于泰安市城区西南约23km,肥城市东南约25km的东向村附近,东采矿区位于东向村东北1500m处,西采矿区位于东向村东北约300m处,行政区划隶属肥城市边院镇所辖。矿区西距S331约5 km,南部距104国道约2.5 km。以上公路均可通往泰安、肥城等地,交通非常便利。见图1。 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分东、西两个采矿区,东采区原为肥城市制盐厂,西采区为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2004年,两个采矿权合并,采矿权人为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合并后没有办理新证。整合后的西采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极值直角坐标为:X:3987350~3988010,Y:39495489~39496210,开采标高:-810m至-1175m,面积0.4006km2。整合后的东采区由6个拐点圈定,其极值直角坐标为:X:3987450~3988260,Y:39496910~39498000,开采标高:-715m至-1160m,面积0.6028km2。采矿许可证号C3709002010126110095324,发证机关为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有效期2018.2.5—2023.2.5,开采规模为30万t/年。拐点坐标见表1。 2008年矿区整合后没有颁发新采矿证,直到2010年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办理了新采矿证,发证机关为泰安市国土资源局。采矿许可证号:C3709002010126110095324。采矿权人: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生产规模:20万吨/年。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2010年12月27日~2011年12月27日。西采区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极值直角坐标为:X:3987304.41~3987964.42,Y:39495433.96~39496154.97,开采标高-810m~-1175m;东采区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圈定,其极值直角坐标为:X:3987401.42~3988214.43,Y:39496854.98~39497945.00,开采标高-715m~-1160m。矿区面积1.0048km2。 2011年12月,肥城光明岩盐有限公司办理新采矿证,发证机关为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采矿许可证号:C3709002010126110095324。采矿权人:肥城光明岩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于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总站组建、沿革及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 (一)、总站成立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处江西省南昌市,1981年7月在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水文观测站(第三、四分队)的基础上组建的。1982年11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劳[1982]573号文件批准设立:“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属县、团级事业单位。1983年9月局(83)370号文将“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更名为“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1991年8月30日,局(1991)248号文,将“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更名为“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并同时挂“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驻地、经费渠道不变。至此,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沿革、发展到现在。 (二)、职工情况 总站现有职工总数219人,其中:退休职工65人,在职职工154人。 1.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25岁以下7人;26~35岁29人;36~45岁71人,46~55岁47人,55~60岁3人。 2.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3人,大学20人,大专29人,中专30人,高中(技校)57人,初中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在岗职工总数的47%。 3.专业结构:全站各类专业人员98人,占全站职工人数的62.4%;其中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占总站专业技术人员的5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48%。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16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0%;中级技术职称43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55%;初级职称20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5%。 4.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比例:全站各方面专业人员9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全站技术人员之比为49%。 二、领导班子及成员简介 总站设立党委,实行站长负责制。党委成员由肖旦红、颜春、孙健、寇颖、黄长生5人组成。颜春任站长,肖旦红任党委书记。

洁净区环境监测管理规定

1.目的: 洁净区是药品生产及药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为确保药品生产及检测环境符合要求,因此需要对洁净区(室)、层流工作台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室)、层流工作台环境的监测。 3.职责: 质量管理部QA、QC以及生产人员对本规定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 区域划分: D级,口服液体和口服固体制剂的暴露工序区域;C级,主要用于物料微生物检测背景区域;A级,微生物检测暴露操作区域; 4.2 监测项目:尘埃粒子数、微生物、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压差、照度; 4.3 测试方法依据:悬浮粒子测试方法按国家标准GB/T 16292-2010及ISO14644-1执行,沉降菌测试按国家标准GB/T 16294-2010执行,浮游菌测试按国家标准GB/T 16293-2010执行;灯检区照度应在3000LX,其他工作区域不低于300LX。 2000 ~ 4.4 监测状态:压差、温、湿度的监测应动态测试,换气次数、尘埃粒子和微生物在静态条件下测试;照度每班需检查灯管是否完整,如发现灯管损坏或更坏需仪器检测。 4.5 洁净区空调系统,在非生产班次时,空调系统作值班运行,使室内保持正压并防止结露; 4.6 各项指标监测工具、标准、监测点及监测周期见表1; 4.7 空气洁净度超过标准时的纠正措施 4.7.1 当空气洁净度中的悬浮粒子数量超过规定的标准时,由质量部联合设备部查明原因,如果换气次数和风速均正常,则可通过进行洁净环境重新清洁,按要求净化至少半小时,依法测定,应符合规定;如属过滤器问题,由设备部对初效、中效过滤器进行处理或更换高效过滤器; 4.7.2 当微生物数量超标时,则必须对此区域进行重新进行清洁,然后重新监测,测试结果应符合规定。 4.7.3 若仍旧不符合规定,则彻底调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经过重新监测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或生产。 4.7.4 若相对湿度及压差不符合要求,由设备部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调整,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4.8 当生产间断10天以上,必须在生产前对洁净室进行清洁消毒,并监测悬浮粒子及微生物,应符合规定。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 争创2005年度首都文明单位的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机关于2004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一年来,院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改革和推进科技创新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工作,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队伍凝聚力,提高院机关的文明程度,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确保中心任务的完成,圆满达到年初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今年4月份,我院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班子上任后工作千头万绪,但始终没有忘记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重要工作日程。为切实加强对全院及院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院党委首先对相关组织机构及时进行了调整,根据工作需要或人员变动情况,健全完善了院精神

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对院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保密委员会、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物业管理领导小组、献血领导小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等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工作的12个组织机构以及这些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完善,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各职能处室,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形成了院党委统一领导,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党政工团、各处室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良好局面,为顺利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上半年,根据中央精神和部、局党组的部署我院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院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党支部主动开展工作,全体党员积极参加,广大群众大力支持,院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展顺利,全面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圆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地调局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我们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契机,在院党委整改方案中,涉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30T10:01:20.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李艳娟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所以对地质环境的遥感监测就尤为重要。我国对矿产资源巨大的需求量,导致对矿床的大量开采,矿山附近的生态平衡造到破坏,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作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深入分析原因和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检测技术 引言 我国矿山开采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不合理的开采工作也会影响生态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解决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防控开采过程中的灾害问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而对环境监测并进行有效的测评,有利于保护矿山环境,可以有效的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1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矿业大国,拥有众多矿山,且分布范围广,各地的地质情况也有所不同。与此同时我国对矿产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强,这些连接不断的开采作业在为我国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增加了地质环境的压力,导致很多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地区出现了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矿山的环境问题与矿藏的种类、开采方式以及地质背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各个矿山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各有不同,若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专业且系统的监测方能实现。只有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监测,才能判断矿山开发是否对地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我国在矿山环境监测方面起步较晚,监测技术还不完善,本文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为后期矿山环境管理、保护以及恢复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2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 2.1废水污染、矿山开采破坏 矿山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型矿山以及中型矿山数量接近一万座,数量庞大,合理有效的开采将极大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开采过程中,经常会占用一系列的土地资源,比如说工厂房屋、工业场地等。另一方面,在开采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废弃的固体材料,并且难以分解和处理,还会出现废水污染等,对环境造成相应的破坏。废水主要的来源是矿坑里的排水、矿产经雨水冲刷产生的废水以及其他的生活、生产、工作废水。 2.2资源方面 矿山开采的同时会产生很多固体垃圾,通过对这些垃圾进行检测可以发现这些物质的组成相当复杂,成分中重金属比重较大,一些还含有对人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通常堆放在矿山露天环境里,不但妨碍了对矿山的地质勘查或野外作业,还有可能影响周边的耕地、地下水或是森林地资源。此外,随着开采的深入,废气物质越来越多,所占空间也逐渐增大,这些大大的增加了清理的难度和时间,而且一些有毒物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很难修复。 2.3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是我们常听到过的一种地质灾害,矿山地质滑坡灾害的形成可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过度的露天开采,矿山植被层严重遭到破坏,对表层的土层失去固定作用,在外力作用下,极易造成滑坡现象;二是矿山开采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堆放没有一个严格的控制标准,且堆放的方式与管理欠缺,一旦遇上雨季或者是其他外力作用下,极易造成坍塌,影响周边的施工。 3检测内容和方法 3.1地下水监测 矿山的开采不仅仅止于表面,对矿区内的地下水、地表水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榆神府矿区对煤炭的高强度开采导致萨拉乌苏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最多部分超过15m,导致窟野河基流量减少、干涸,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该地区的沙漠植被发育。对于不同的矿山其地质背景不同,需检测的地下含水层也属于不同的地质年代。因此,在检测前要考察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含水层,再通过建立含水层检测系统和泉流量检测系统,定期采取水样进行分析化验,检测变化情况。从而能够及早发现矿区里地下水严重受开采影响的区域,采取对应措施,保护含水层的地质结构、水位和水质的稳定。 3.2矿山地质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与技术 如今矿山地质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相比较传统的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有更多的优点,运用遥感动态监测可以降低成本,减少了人力的消耗,而且减少了疏忽漏洞,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得到信息的时间很短,而且很完整,能充分的反应矿山地质环境的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下达措施,为矿山地质环境的发展提供了高技术的支持。由于矿产资源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的综合发展,利用遥感监测的技术的优势,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制定合理的规划,防止对矿业的盲目开发。遥感监测有利于对矿山的管理,实现数字化的模式,储存足够的信息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分析。操控系统,随着时代的变迁,操控系统由原来的手工操作模式正在一步步转向人工智能操控系统,计算机相对于人脑来说更准确,能迅速的做出反应和提取信息,并不会被其它因素影响,随时处在理性的状态。 3.3监测地质灾害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除了可以监测灾害类型,还能够监测灾害体的信息。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运用的时间比较长,领域经验也比较丰富,不仅仅涉及影像光谱,还涉及地貌地形覆盖等技术。可以自动的识别灾害以及灾害体的数据情况。特别是矿山区地震之后,遥感技术可以第一时间的提供地质信息,为灾害后的分布信息进行数据获取,最终转换为直观性的地图,为灾后的救援以及修复工作提供帮助。滑坡监测,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施工动作过大可能会导致滑坡,遥感动态监测在对矿山滑坡监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的对危险进行评估。遥感技术在对地势的监测上颇有研究,利用遥感得到众多数据,了解到矿山的地势条件,分析地势条件对滑坡的影响力,为对滑坡的监测奠定了基础。塌陷监测,地势塌陷的前兆又快又急,要长期连续的对矿山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矿

地质环境监测规程

地质环境监测 一、地质环境含义及地质环境监测内容 1、地质环境含义 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的总和,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环境等。 2、地质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第五章规定P6): 地质环境监测主要监测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较大的、可能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或利用的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及自然地质保护区地质环境监测。 二、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依据DZ/T0133-94) 1、监测的目的及主要监测内容 为了进一步查明和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地下水开采区,即人类影响较大的地区,包括区域的及城市区的。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通过地下水的露头,代表性的钻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进行监测。 2、监测网点的布设 2.1监测点的分类 2.1.1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依据监测内容可分为水位、水质、水量及水温监测点,通常水位、水温、水质可共用一个点。 2.1.2根据监测点的控制作用大小,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区级等三级监测点。

2.2监测网点的布设原则 2.2.1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区域,应以地下水流向为主,垂直地下水流向为辅布设监测网;对于面积较小的监测区域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进行控制性布设。 2.2.1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主要是控制国家的主要农业区、经济开发区及主要城市,监测的目的层应是具有现实的供水意义或开发远景的主要含水层,监测区内的名泉、大泉及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热井应为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主要布设在我国主要平原、盆地区及地下水作为主供水水源的城市区。 2.2.3省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应在国家级监测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次一级水文地质单元及具有供水意义和前景地区,监测点应包括区内代表性泉、自流井、地热井等。 2.2.4地区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布设则起到加强和强密国家级、省级监测网点的作用,使监测网点更全面、更完善、包括区域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排水影响区及水质污染区等。 2.2.5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密度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密度主要依据地下水类型(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及监测网类型(区域网、城市网),以及地下水供水程度等因素而定。 对于孔隙水、中等复杂地区,区域型监测网每1000km2,应布种类监测点10~8个,城市型监测网每100 km2应布各类监测点10.7~8.5个(地下水供水程度>80%)。 2.3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建设 2.3.1各类监测点(井、孔)的孔深、孔径必须满足监测要求,具有地层岩性和井管结构资料,监测孔尽可能为非开采井(以受多开采干扰),其中国家级监测点要求最高,地区级监测点可用机井、民井代替。 2.3.2每个监测孔必须建卡,作为永久档案资料,卡片内容包括:统一编号、原编号、观测点类别、位置、座标、井位示意图、地层岩性柱状与井结构图、监测目的层的起——止深度、监测项目、建卡日期、始测日期、其他。

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式方法

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式方法 【摘要】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该文提出了企业在发展中开发新项目选址、土地征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及时申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明确地质性质、条件、论证项目选址的适应性,对申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手续进行须明确,对从事前期项目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注意事项 一、前言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非工程性重要措施,其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区域发展及中长远规划提供基础背景资料;为评价建设工程用地的适宜性及基础设施布设提供依据;为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制定应急措施以及为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提供工作基础;直接为科学而经济地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工程服务;为灾害保险及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损失提供参考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也是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认识地质灾害灾情、制定防灾政策、规划防治区域、实施防治措施以及优选防灾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在一些领域进行的灾害评估,已经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我国一些区域或城市完成的洪水灾害评估、地震灾害评估等,不但为国家经济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直接指导了减灾工作。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减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土资源规划,重大工程选址以及地质灾害治理、监测、预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已相继开展了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开展了部分地区-多发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价;部分建设用地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重大工程(如三峡水库、青藏铁路等)的危险性和风险性评价。 1、为国土资源规划和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全国和区域性的风险评价与区划,可以为各种重大工程建筑的选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各种工程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各种重大工程建筑应建在地质灾害风险程度较低的地区。 2、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发生规模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治理或综合治理。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低、易损性小,则宜采用工程防治措施;如果地质灾害危险性高、易损性大,则应采用躲避或搬迁措施;在无法躲避、无合适搬迁地址,或不允许搬迁时,则宜采用高标准的工程措施。

(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解读

(管理制度)环境监测管理 办法解读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解读《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2007-09-27 2007年7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9号,以下简称《办法》),已于9月1日实施。日前,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就《办法》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问:请介绍壹下《办法》出台的背景 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要求抓紧拟订包括环境监测于内的关联法律法规草案,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经过多年发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各关联领域、各关联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基本均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壹些重点工作领域的法律、法规仍根据形势要求不断进行修订。然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明显滞后,目前尚未出台统壹的、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1983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目前环境监测管理的需要而废止。现行法律对环境监测的规定比较分散,关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分散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放射性等关联污染防治法律中。有必要出台环境监测专门法律法规,推进环境监测统壹监督管理。考虑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制订的周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决定先行出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问:如何见待《办法》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办法》的发布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将进壹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环境监测体系是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壹。通过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才能实现对减排工作成效的客观评价,对各项减排措施的科学验证。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手段来量度,科学的减排考核体系必须依靠监测数据来支撑。《办法》的出台,对环境监测属性、定位、管理、规范、处罚等长期依靠行政指令规范的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问:请介绍壹下《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23条,分别明确了《办法》制定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规定了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分工、标准规范的制定、环境信息发布、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环境监测网的建设原则和管理主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企业的环境监测责任和义务、环境监测机构资格认定等。 问:如何见待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工作。任何环境决策均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每壹项环境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均要依靠环境监测来验证。于我国,长时期以来壹直存于的环境监测工作性质是政府行为仍是市场行为之争,环境监测工作及关联机构、人员于定位上始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办法》从三个方面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 壹是重申且拓展了环境监测的内涵。即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为环境情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这几类环境监测活动均是政府行为,是代表公众利益,为更好地行使公权力开展的公共事务。从我国环境监测的实践见,将以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为主体的环境监测工作定性为政府环境管理行为是符合国情的。 二是规定了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依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 三是强调了环境监测活动及环境监测设施受法律保护。当下存于壹种不良风气,就是企业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个别企业甚至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项目概况 工程区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左岸,最高中山地形,构造剥蚀地貌,最高点为后缘二蛮山,高程1063.4米,最低处为瀑布沟电站库区正常蓄水水面,高程为850米。850m~960m呈陡缓交替的山地斜坡地貌,其中高程为920米~960米为平缓台地,是集镇所在地,地貌坡度8°~10°;高程960米以上为山势陡峭的中山地貌。2010年7月27日凌晨5时许,因持续强降雨加上暴晴,后背山突发滑坡,造成万工集镇91户房屋受损、1人失踪、1500人被迫连夜转移。为了避免山体再次滑坡,采取监测、防治等措施。 万工集镇边坡变形监测系统概况 基坑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有哪些? 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 监控要求。 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 影响。 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一、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 1.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 2.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 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3.巡视检查的记录; 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 5.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 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 及建议; 7.其他相关说明。 二、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该监测期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 2.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 3.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4.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5.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三、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监测依据; 3.监测项目;

中国地质科学院就业派遣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毕业生就业派遣流程2010-05-02 11:30:07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一、确定毕业去向 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分为:就业( 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 、升学(提前攻博、考博及做博士后)、灵活就业(包含签订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四种形式)、出国(自费出国留学)、待就业。毕业生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毕业去向,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相关手续。 〈一〉签订《就业协议书》就业 1. 领取《就业推荐表》 《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以下简称《就业推荐表》)是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唯一正式依据,领取时须经研究生部盖章并登记备案。毕业生联系用人单位时可使用推荐表复印件,在基本确定签约意向后方可将推荐表原件交予用人单位。推荐表每人一份,由本人妥善保管,遗失不补。 2. 领取《就业协议书》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签约意向后,将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的《就业推荐表》“回执”交回研究生部,并领取空白《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并登记备案。《就业协议书》由北京市教委统一印制,每人一式三份,不得遗失。 3. 签订《就业协议书》 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将相关信息填写清楚并经学生本人签字、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须及时将《就业协议书》返还研究生部,经审核通过并盖章后协议方可生效。《就业协议书》签字盖章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效力。另外,三方各自的要求、承诺及约定等,应在协议书“备注”栏中注明,并视为《就业协议书》的一部分。 毕业生到无人事权的用人单位就业时,应由用人单位将其档案关系挂靠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就业协议书》需加盖人才服务机构的公章或由人才服务机构直接来函同意接收后,方可办理有关就业手续。 4. 上交《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学校上报就业方案、为学生办理《报到证》的主要依据。毕业生应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截止时间(一般在6 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下同)之前,将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送交研究生部。 5 .毕业生离校及报到 在规定时间内返还《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毕业派遣时应按时办理离校手续,领取《报到证》并办理户口、档案转移手续。《报到证》是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重要凭证,要妥善保管,遗失不补。 〈二〉升学(考博、攻读博士后)的有关规定 硕士考博、博士做博士后已录取的毕业生,应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持录取通知书复印件或相关证明到研究生部备案。 上报就业方案为升学的毕业生录取后提出不再攻读的,回生源地就业。 〈三〉灵活就业的有关规定 除通过签订《就业协议书》参加就业的形式之外,其他未取得工作地户口指标的各种就业形式均为灵活就业,其中包含“签订劳动合同”、“单位用人证明”、“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四种具体形式。 1 .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须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前到研究生部递交相关证明材料: (1 )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的毕业生,须递交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完成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办法

山东省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暂行制度 第一条为提高山东省1:5万比例尺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以下简称调查工作)质量,保证调查工作成果的客观真实性,依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地丘陵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213号)、《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及有关规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调查工作完成情况野外验收,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与市国土资源局联合组成技术工作验收小组进行审查验收,省国土资源厅督导。 第三条技术工作验收小组专家一般不少于5人。由从事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工作10年以上,水、工、环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第四条项目承担单位在野外工作全部结束后,对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并提交当地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提交材料包括:野外工作总结、原始资料及清单、本单位对调查工作的野外验收意见。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对项目承担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复核后,分别向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地质灾害调查野外验收申请。 第五条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或方案)规定的野外工作量;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并进行了初步整理; (三)编写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四)项目承担单位对其调查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内部野外验收,并提供初审意见。 第八条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野外验收于当地市(县、区)进行。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和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收到野外验收申请后,及时确定专家组成员,并与当地市国土资源局主管部门协商确定具体验收时间和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社会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优化环境监测队伍,提高环境监测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等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以外的对外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可自愿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取得《社会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证书》后,方可对外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第四条申请社会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的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属于依法设立或注册的具有固定场所、固定设施设备、固定人员的实体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2)具备10名以上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合同制人员要有三年以上聘用合同),并通过上岗考核; (3)具有与所申请认定能力相适应的监测设施和设备;监测用房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不低于700平方米;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4)申请认定类别一般不少于三类: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申请认定参数一般不少于60项,重点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主要监控项目;申请认定的类别和参数必须通过计量认证;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5)具有完善的监测管理制度和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能确保各项监测质量活动协调有效运行; (6)在我省开展工作的省外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在我省境内具有固定场所、固定设施设备和相应的上述其他条件。 第五条能力认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监测能力、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实验条件、监测工作、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建立等。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第六条能力认定的具体程序为: 1、申请认定的机构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供基本条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2、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书面申请、申请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3、对符合认定基本要求的机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认定,形成认定报告; 4、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认定报告提出审批意见,对合格者颁发认定证书。 第七条从事社会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 第八条认定证书包括正本和副本。副本应详细注明单位名称、承担的监测类别、监测项目等具体事项。 第九条持有认定证书的机构,应按照所持认定证书中批准的监测类别和项目实施监测,不得超范围监测;如需增加监测类别和监测项目,应按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申请扩项认定。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 第十条持有认定证书的机构提供的监测报告等,应附认定证书影印件。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属性表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属性表 C.1 地下水监测 C.1.1 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 记录地下水观测井(点)的基本情况,每一个观测井(点)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调查点基础数据表关联,向下与一系列的检测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1。 表C.1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JCDSGCJB) 192

表C.1(续) C.1.1.1 地下水自动监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监测的原始数据,主要作为资料性数据保存,每一次监测数据是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2。 表C.2地下水自动监测记录表(JCDSZDJC) 193

C.1.1.2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位观测数据,数据库的每一条记录为观测井某一时间的观测数据。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3。 表C.3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JCDSSWGC) C.1.1.3 地下水位观测成果汇总表 记录经过计算、汇总的地下水位观测值,每年某一特定日(5,10,15,20,25,30)观测的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4。 表C.4地下水位观测成果汇总表(JCDSSWHZ) 194

C.1.1.4 地下水温观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每一次观测数据是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5。 表C.5地下水温观测记录表(JCDSWDGC) C.1.1.5 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汇总表 记录经过计算、汇总的地下水温度观测值,每年某一特定日(5,15,25)观测的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6。 表C.6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汇总表(JCDSWDHZ) 195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污染源监测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产生和排放污染物单位的排污状况监测。放射性污染源、流动污染源监测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污染源监测是指对污染物排放出口的排污监测,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处置、利用排放点监测,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三同时”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现有污染源治理项目(含限期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 第四条凡从事污染源监测的单位,必须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或省级环境保护局组织的资质认证,认证合格后可开展污染源监测工作,资质认证办法另行制订。污染源监测必须统一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污染源监测技术规范》。 第八条排污单位的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对本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和防治污染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监测结果负责,并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局报告排污情况。 第十三条排污单位所在地环境保护局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环境管理的需要、排放污染物的类别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排污单位在对其污染物排污口、污染处理设施进行定期监测时,应监测的项目、点位、频次和数据上报等要求。不具备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可委托当地环境保护局所属环境监测站或经环境保护局考核合格的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十四条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和现有污染源治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项目审批的环境保护局申请“三同时”竣工验收监测或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监测由环境保护监测机构负责实施,其监测结果是验收的依据。 第十九条排污单位应将已安装的污染源监测设施的维护管理纳入本单位管理体系,遵守下列要求: (一)污染源监测设施应与本单位污染治理设施同时运行,同等维护和保养,同时参与考评。 (二)对污染源监测设施应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及分析化验制度。 (三)建立污染源监测设施日常运行情况记录和设备台账,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局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工业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暂行)》((91)环监字第086号)同时废止。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 (1)位移监测 (2)应力应变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表水动态监测 (5)地声监测 (6)放射元素监测 (7)环境因素监测 (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