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第23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3No.42006年11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Nov.2006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东方比较文学观念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即已初创;1946年开始从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50-60年代,他对中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新时期以来,他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和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季羡林;东方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4-0070-07

季羡林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思想进入学理层面的理论有很多,东方比较文学的思想无疑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所谓东方比较文学是指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将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不仅可以纠正欧洲中心论的偏颇,以及法国学派初萌时期法国中心主义的影响,而且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 没有东方文学,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较文学,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也必然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1]5

实际情况也如

此。中国比较文学发展20多年来,无论是当前的发生学研究、流散文学研究、形象学研究、译介学研究等,离开中国文学,离开东方文学,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参照意义。我们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季羡林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既有理论探讨意义,又有实践研究意义。

一、东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

早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

术讨论会的开幕词中,季羡林先生就指出: 现在许多国家的比较学者都承认,讲比较文学而忽视东方文学,这一条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东方文学真正归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我们这个学科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有所突破,才能焕发

出新的异样光彩,才能开扩视野。 [1]29

为了东方

比较文学的研究,他没有停留在文辞上,而是积极倡议付诸行动。在会议期间,季先生委托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卢蔚秋、韦旭升组织张朝柯、许友年、孙景尧、温祖荫、孟昭毅等人召开小型座谈会,商议讨论如何开展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准备在适当时机成立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先生身体力行从中印文学关系入手研究探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便缕清线索,发现问题,总结出东方比较文学总体研究的规律。这表明季羡林先生对这一问题已形成自己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

季羡林自留学德国十年归来就开始涉足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其学术思想明显受到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根源主要在于德国学界历来对东方学有精深的研究。德国自19世纪就开始形成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热潮,包括相同的主题、母题和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热潮,并逐渐成为传统。季羡林在德国十年接受了这种学术之风。他曾在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一书中指出: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初期,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就以德国为例,在19世纪中叶,梵文学者本发伊(Theoder Benfey)发表了他的名著: 五卷书:印度寓言、童话和小故事 ,有德文译文、长篇导论和详尽的注

70

收稿日期:2006-09-18

作者简介:孟昭毅(1946-),男,北京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释。在导论中,他使用了多种语言的材料,详详细细地追溯了书中故事在欧洲和亚洲等地流传的过程。他从此奠定了一门新学科的基础:比较童话学或者比较文学史,两者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并得出结论: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民间文学,就不会有比较文学的概念。 [2]1因此,他自1946年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后,主要从事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都是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入手的。而此类研究正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建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很显然,季羡林是深知其中三昧的。1946年底,他正式开始了在这一学术领域里的研究与探索。最初在 北平时报 上发表了 一个故事的演变 ,1947年5月在山东 大华日报 上发表了 一个流传欧亚的笑话 ,同年6月在 文学杂志 上发表了 梵文 五卷书 :一部征服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9月又在天津 大公报 上发表了 木师与画师的故事 。同年年底,他又在 经世日报 上发表了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总结性文章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寓言和童话 ,找出了从民俗学、民间文学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首次将这两个学术领域打通,表现出开始介入学术研究就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态势。

1948年初,他在 申报 上发表 儒林外史的取材考 一文,从题材史、题材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的取材。3月又在 经世日报 上发表 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一文,将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放在中印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有了全景式的关照。同年又先后发表了 猫名 寓言的演变 、 柳宗元 黔之驴 取材来源考 、 中国文学在德国 等文章,表现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向纵深发表的趋势。季羡林先生1948年4月在上海 申报 上撰写的 猫名 寓言的演变 一文最具代表性。他在文中指出,明刘元卿的 应谐录 里关于 猫名 的寓言曾流传到日本,被记载于 日本古笑话 中。并进一步考证其源出于印度古代梵文故事集 说海 和梵文寓言故事集 五卷书 中。他指出: 我们研究比较文学,往往可以看出一个现象:故事传布愈广,时间愈长,演变也就愈大;但无论演变到什么程度,里面总留下点痕迹,让人们可以追踪出它们的来源来。 可见季羡林先生最初的学术研究是从中印的寓言故事开始并切入比较文学领域的。1942年2月,季羡林又发表了 列子 与佛典 一文,不仅指出许多前辈文人学者都认为 列子 剽掠了佛典 的观点,而且指出 列子 汤问篇 中关于偃师和机关木人的故事源于佛典 生经 第三卷 佛说国王五人经 二十四的内容,用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前人的观点。这种用事实联系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研究文学,显然也受到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季羡林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表明他在逐步形成自己东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学风。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先生沿着自己的治学道路走下去。1954年发表 中印文化交流 , 1958年发表 印度文学在中国 ,1959年在 北京大学学报 上发表 五四运动后四十年中国关于亚洲各国文学的介绍和研究 等文章。其中, 印度文学在中国 一文,又从语言和神话入手,研究 印度文学在中国所起的一些影响 。他从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 天问 里发现了印度寓言和神化传入中国的痕迹:即 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的说法在中国虽说由来已久,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是国产,它是来自印度。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 梨俱吠陀 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里有兔子。 季羡林先生认为,印度的月兔故事早于中国,至迟在屈原生活的公元前4世纪即已传入中国。他还指出 战国策 楚策 里 狐假虎威 的故事、 曹冲称象 的故事、 鹦鹉灭火 的故事等都源于印度。以及 古镜记 的框架式结构,变文中散文韵文相交错的叙述方式, 黔之驴 的寓言故事,元代戏曲的内容等等,都不难从印度相对应的作品中尤其是佛经中发现源头。季羡林在大量考察了印度寓言故事是如何演化为中国故事的轨迹之后,总结出这样的文学交流规律: 印度人民首先创造,然后宗教家,其中包括佛教和尚,就来借用,借到佛经里面去,随着佛经的传入而传入中国,中国的文人学士感到有趣,就来加以剽窃,写到自己的书中,有的也用来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劝人信佛;个别的故事甚至流行于中国民间。 [3]在以后的研究中他沿袭了这一学术思路,并不断用研究成果证明其正确。因此,他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的学术之路越走越坚实。

1963年夏,季羡林在改写的 五卷书 译本序 中,从 五卷书 中的寓言和童话在世界广泛流传述起,重点阐述了它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他

71

首先举出在汉译佛典里发现的不少 五卷书 中的故事。继而又在佛教以外的书籍中,如 太平广记 、 梅诗话 、 雪涛小说 、 应谐录 等书中,发现从印度流传过来的故事,尤其是来源于 五卷书 中的故事。季羡林先生辩证地指出,他不同意 故事同源论 的观点,但也不否认故事确实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事实。 统观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整个情况,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些故事传入中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见到20世纪60年代季羡林已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与独特的研究方法,即以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承认的: 先不管这些思想体系是否完整,思想却终归是有的。简言之,我赞成比较文学研究直接影响的一派。 [2]2

在沉寂了10余年之后,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扩大了范畴。1978年底,他发表 西游记 里面的印度成分 一文,对中国古典名著 西游记 与印度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析与梳理。陈寅恪曾经详细论证过玄奘三个弟子的故事演变过程中发现的印度成分,他在此基础上,指出 西游记 中的东海龙王、僧魔斗法、孙悟空杨二郎斗法等,都和印度文学有关联。 这些例子已经足够说明 西游记 中许多故事是取自印度的。 尤为值得提及的是颇有争议的孙悟空的来源问题。他力避陈寅恪和鲁迅的主张,认为: 不能否认孙悟空与 罗摩衍那 的那罗与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那样做是徒劳的。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把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了起来,再加以幻想润饰,塑造成孙悟空这样一个勇敢大胆、敢于斗争、生动活泼的、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既有很高的创造力,又擅长博取他人之长,并加以补充发挥,化为己有。因此,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文学对异域文学的影响接收史,中印文学之间尤其如此。正如季羡林于1982年三联书店出版的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的 前言 中所指出的 我自己从大学念书起,就对中印文化关系的历史发生了兴趣。浏览所及,陆续搜集过一些资料,作过一些笔记。 他认为: 长达二、三千年的中印友好具有很多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这样的。

1979年季羡林先生在 社会科学战线 上发表了 泰戈尔与中国 一文,全面总结了泰戈尔与中国作家及文学的关系。同年9月,他又在翻译印度大史诗 罗摩衍那 的同时, 读了大量的书籍,思考了一些问题,逐渐对于 罗摩衍那 有关的一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他将其中那些 迥乎不同 但又是 深思熟虑 的看法写了出来,写成专论 罗摩衍那初探 。在书中论述 与中国的关系 一节时,钩沉梳理了汉译佛经中诸多有关 罗摩衍那 的内容,以说明这部大史诗通过佛经在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中重点论及史诗中哈奴曼与西游记孙悟空的关系。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即: 认为哈奴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人物最初产生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与发展,就成了孙悟空。 为了进一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用辩论的手法评述说: 也许有人会说, 罗摩衍那 没有汉文译本,无从借起。这是一种误会。比较文学史已经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口头创作,不必等到写成定本,有了翻译,才能向外国传播。人民口头创作,也口头传播,国界在这里是难以起到阻拦作用的。 显而易见,他在这里强调了口头文学的重要性,即作为民间文学、民俗学一翼的口头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他还第一次运用了 比较文学史 这一提法,并将它与口头文学相联系,这和比较文学发源于德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学研究及其所形成的题材史研究等学术传统一脉相承。实事求是地分析,到了20世纪70年代,季羡林东方比较文学的思想与方法已基本定型,并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规范。

二、东方比较文学与 中国学派

20世纪80年代是季羡林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随着比较文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勃兴,他也积极参与其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旗手,在几十年积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比较客观的比较文学理论,从东方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入手,对其规律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首先,他从多年来中印文学关系的研究升华为比较文学理论的探索。其次,他从中印文学关系的研究扩大到中印文化关系的研究。再次,它

72

的学术目光从只关注中印文学文化关系延伸到也关注中日、中朝、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及和阿拉伯地区各国文学文化关系领域,以致最后形成一系列东方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实践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思维。最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建构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的学术主张,并积极付诸实践。

1980年,他在 书林 上发表了 漫谈比较文学史 一文,提出 在比较文学史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几乎是一个空白点 。这对当时学术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1982年5月23日,他在 人民日报 上发表了 我和比较文学 一文,其中不仅认为比较文学定义应该有 广义 和 狭义 的两种,而且指出: 许多国内的学人和国外的朋友早就提出了建立一个比较文学 中国学 派的想法。这个想法也是不错的。究竟建立起什么样的中国学派现在还无法臆测。现在的问题是起步走。对比较文学有兴趣的同志们同心协力,认真进行一些工作,到了一定的阶段,水到渠成,中国学派会带着自己的特点,出现于比较文学之林,为这门科学增添新的活力 相继,他在 文汇报 (1982年6月28日)上发表的 比较文学随谈中 指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是文艺理论比较研究的基础。由此可见,他是在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了解和丰硕的研究成果的的基础上研究东方语言文学的,并由此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从事东方的比较文学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倡导具有特色的中国学派的构想。1982年,季羡林发表的为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第一册 比较文学译文集 的 序 中明确地指出: 在世界文学史上,东方文学一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印度、伊朗、阿拉伯、日本及其他许多东方国家的文学对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世界文学的发展。但是到了今天,仅仅在比较文学这个范围内东方文学却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我们想着重提倡一下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比较文学的研究。 我们东方文学基础之雄厚,历史之悠久,我们中国文学在其中更占有独特的地位,只要我们肯努力学习,认真钻研,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必然能建立起来,而且日益发扬光大。 [4]这是他对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较早的论述,也是比较具体的论述,颇具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1983年7月,季羡林在为1984年创刊的 中国比较文学 写的发刊词中,再次鼓励比较文学的学界同仁们说: 同志们不是常说我们要建立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吗?对这样一种工作,我们一则感到要当仁不让;二则我们也会感觉到,我们心中的底并不是太具体的。 但是,从东方文学的角度来考察, 我们想建立的中国学派,正是想纠正过去的偏颇,把比较文学研究从狭隘的西方中心小圈子里解放出来,把中国广大的比较文学爱好者的力量汇入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洪流中去。我说,我们是有信心的 。在他心目中,也深知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谈何容易,但是为了打破比较文学研究学术中西方主义的错误倾向,他为中国学者设计了一条攀登学术高峰的艰辛之路,但他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东方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来自中国学界同仁的学术功底和共同努力。

1984年12月24日,季羡林在回答 北京晚报 记者薛涌的提问时,对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我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并不是为中国文学夺 冠军 ,不是义气之争,只是想能够较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学及东方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吸收各学派的长处,建立一个科学的、有特点的比较文学体系,促进我们文学的发展。 他还指出:要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首先要建构一种理论体系,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一个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这套体系不应是空对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理论,也不应该完全照搬西方的文艺理论体系, 而应该建立在对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文学传统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这样的理论,才是比较完整、客观和科学的,才是成体系的。 季羡林的这些构想与展望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打破了中国比较文学界 言必称希腊 的单一学术传统,使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有了坚实的立足点,即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学为基础,去面对比较的对象。这种学术思想是将东方文学作为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指出其存在的不可或缺性,这对中国学派的建立尤其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1986年在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来讲是个不寻常的年份。他连续写的三篇文章

73

标志着他学术思想的定型与定位,确立了他比较文学研究的整体构想,并将这一本体定位应用于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建构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意义。在他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简明东方文学史 的序言中,他认为: 中国文学同东方国家的文学关系密切,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来加以讨论,是十分重要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这工作我们做得还很差。至于东方文学同西方文学的比较,其意义就更为重要。 从这种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探讨出世界文学,也就是人类整个文学的发展规律。 他还明确地指出: 最近,许多国家的学者大声疾呼,说进行文学比较研究,必须把东方文学纳入,否则,比较文学的道路是很难走下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高明的。 [5]2可见他将比较文学研究定位于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一翼。此书的绪论中,他在进一步阐述自己上述学术思想时指出,比较文学中,文学发展与相互交流的三个步骤: 第一,根据本国本民族的情况独立发展。在这里,民间文学起很大的作用,有很多新的东西往往先在民间流行,然后纳入正统文学的发展轨道。第二,受到本文化体系内其他国家、民族文学的影响。本文化体系以外的影响也时时侵入。第三,形成以本国、本民族文学发展特点为基础的,或多或少涂上外来文学色彩的新的文学。 [5]8他在文学研究实践中体会到各国或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比较文学研究的这种规律性,这实际上是他建构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他在强调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本体要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纳入整个比较文学研究中去,这实际是将东方文学作为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在这一段时间里,季羡林的东方比较文学学术思想愈来愈清晰,尤其是比较文学中的 中国学派 等主张。他十分强调比较文学要立足于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比较研究,是突出中国文学与东方各国文学交流中的比较文学,是坚持在东方的三大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之间的文学体系的研究。这些具有前瞻性与挑战性的观点,无疑地扩大与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理论范畴与研究时间,对比较文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

三、从东方比较文学走向比较文化

季羡林在对东方比较文学与 中国学派 的关系非常关注的同时,就已经注意到比较文学向纵深发展时的文化走向问题。早在1984年,他为 中日比较文学年鉴 写的 前言 中,就在论述 中日学派 之前,提出 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 ,向 比较文学所要探索的正是文学方面的文化交流 的问题。表现出他在东方比较文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先知先觉性。1985年,他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 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 一书写的 序 中,提及 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 问题。他指出: 亚洲国家到中国来取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华侨带出去的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头绪是异常复杂的。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论述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文学传播的本质是 文化交流 的观点。1987年,他在为乐黛云主编的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写的 序言 中,再次强调东方比较文学是比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比较文学的目的, 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主要是 为整个人类走向大同之域的理想服务的 。他的视野已由文学走向文化,又进而走向人类,学术与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20世纪90年代,季羡林关于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思想进一步成熟与深化,逐渐形成学术思想的积淀。他开始成为倡导探索东方文学、东方文化整体性并寻找其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对峙比较规律性的哲人与巨人,成为精通东西方文学文化的东方学者。他在任主编的 印度古代文学史 (1990年)的前言中,不仅指出中印文学 相互影响,至深且巨 的事实,而且进一步指出: 按理说,印度文学应该受到中国各方面的重视。可是多少年来,有一股欧洲中心论的邪气洋溢在中国社会中,总认为印度文学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文学不行,月亮是欧美的圆。这是非常有害的。 这是他较早批判欧洲中心论的文章之一,在西方文学与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之时,敢于直言学界研究中的积弊,其胆识和精神难能可贵。文中张扬东方文学东方文化和他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学术传统一以贯之,逐渐显现出他系统完整的学术思想。他在所著 中印文化交流史 (1991年)一书的序中说: 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

74

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东方;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须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终至豁然。 他在这里以中印文化交流为例,解剖麻雀。一是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学交流扩大到文化交流,二是指出要想进行这种比较研究,就必须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以验证其先前提及的观点,即 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 ,比较文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形式。于是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实质就是东方文化交流的形式。他的演绎推理得到了明确的结果。

90年代初,他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扩大,学术思想进一步完善。他在为 朝鲜 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 (1992)一书写的序言中,就表现出他近年来学术思想的延伸,由对中印、中日文化关系的关注,发展到对中朝、中韩文学文化关系的研究。他历数了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的事实后说: 我在很多地方都讲到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朝鲜 韩国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的。 这种结论表明他已将学术目光向东方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纵深投射。继后,他在 东方研究 上发表 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提纲) (1993),提出自己对 文化的交流 、 文化的体系 、 两大文化体系的同与异 等问题的构想与见解。进一步指出东方文化体系相对西方文化体系而言,是个相对独立的可供参照的整体。他还进一步详细划分了东方文化所包括的三个文化体系的范畴: 一、中国文化体系(其中包括日本文化,后者有了某些改造与发展);二、印度文化体系;三、古希伯来、埃及、巴比伦、亚洲以至阿拉伯伊斯兰闪族文化体系。 这种划分无疑较他以前的论述要详细得多,而且是他多年来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实践研究与学术思想建构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论化。

20世纪末的几年中,他以丰硕的成果继续着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主张的探索。1995年,为进一步宣传、实现其东方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的总体思想而积极努力,他在主编的 东方文学史 的序言中,直抒己见: 最近几年来,我曾多方思考,殚精竭虑,写过许多篇长长短短的文章,在国内外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在多次被采访时,我都曾提到了我的新看法。 简而言之,我认为东西两大文化体系,其根本差异之根源就在于思维模式。 经过分析、阐发,他得出自己的结论说: 我们已经看到,世界上许多东方人和西方人都认为,21世纪将是东方文化重放光芒的世纪。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文学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以极其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1986年 简明东方文学史 绪论中的学术思想的新认识、新发展。分析合理,脉络清楚,结论颇具说服力。同年,他在写给 东方文论选 的序中说: 东方其他国家,比如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韩国)、波斯等国,都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发展了文艺理论。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印度。总之,东方各国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东方文艺理论体系。内容有同有异,总起来看确是一个庞大而深邃的、独立的文艺理论体系。 只有以东方各国的文艺理论为基础,创造出适合于整个东方文学艺术发展的文艺理论体系,才能提高对东方文学艺术整体的审美与鉴赏水平,才能丰富东方文化的美学内涵。这一年他发表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五期上的文章 古代穆斯林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以读 丝绸之路 札记的形式,联想到古代穆斯林论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发。他在分析原作引文时认为: 这一个说法中实际上蕴涵着一种中国文化和希腊文化的比较研究 我所说的 比较研究 ,是指古代穆斯林们在中希文化的对比中所做的分析和观察,含有非常深的意义,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 在结论中他指出: 穆斯林们提到了中国人和希腊人。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它的基础,而古希腊文化则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当时虽然还没有东西方文化这个概念,讲的却就是东西方文化 。他认为古代穆斯林对古希腊和中国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这表明他正是因为重视文化交流,所以,即使在伊斯兰学者的书中也能发现所要追求和阐发的真理,并为之张目。

继后,他在为 外国文学简编 (亚洲部分) (1997年)写的序中,再次重申两个问题。一是 文学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文学是无法真正了解文化的。 二是 几千年以来,人类创

75

造的文化很多,但大别之则不外东西两大体系。二者间,既然同为文化,必有其共同之处。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管见,最重要的还是其间不同之处。从历史上来看,二者实可互补而代兴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他近几年中想得最多的、也是说得最多的问题,并且在国内外造成了相当的影响。直至最近的1999年,他在为 中国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 一书写的序中明确指出: 中国同印度尼西亚都是亚洲大国,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的关系,交流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同时他再次强调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交流双方或多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 能促进人民与人民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可见他始终没有忘记文化交流及其重要性和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总起来看,季羡林东方比较文学相关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还是清晰可辨、特点明显的,并呈现如下的规律。首先,他在继承了中国清末考据学治学方法的基础上,受德国19世纪以来的学术传统的影响,进入比较文学领域从事影响研究。其次,他从研究中印文学关系入手,进而强调东方各国内部之间文学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东西方对话为标志的比较文学 中国学派 。最后,他在文学交流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在深入研究东方文学文化的同时又指出与西方文化之间所形成的同与异,由此推断21世纪是东方文化重新发扬光大的重要时期。

通观季羡林先生东方比较文学的学术思想,不难发现他那种严谨而又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那种睿智敏捷并关注学界动态的学术思维,那种不因循守旧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在先生95岁华诞之际,回顾他进行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及形成的学术思想体系,确实令人感到那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学术水平和难以超越的大师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比较文学年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M]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

北京:三联书店,1982:124-125.

[4]季羡林.比较文学译文集 序[M] 比较文学论文集[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3.

[5]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政 梁)

Ji Xian lin and Orient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MENG Zhao yi

(School of Literature,T 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 ianjin3003871)

Abstract:Mr Ji Xian lin is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 of Oriental literature.His concept of Oriental comparative li terature is the frui t of his academic studies in his late life.As early as his studies in Germany,Mr Ji began his research into folklore and folk literature in the year1946,which laid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discipli ne of Orient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as es tabli shed.He ini tiated his own unique research method in hi s comparative studies during the period of1950s-1960s.The recent de cades has witnessed his importan t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 ne of Orient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

Key words:Ji Xian lin;Oriental comparati ve li terature;theory and practice

76

季羡林抄书的故事

季羡林抄书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0世纪50年代,季羡林曾在北京大学讲授语言学。一天,一个学生来向他借一本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季羡林一下子犯了难,学生要借的这本书是极其珍贵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阅的时候稍有污损,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季羡林又不忍心拒绝,便对他说:“你过一个礼拜后再过来取,行吗?”学生欢欢喜喜地走了。 打那以后,我一次次反省自己:虽然那时我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只是怕回不了家,可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我心存侥幸,管不住自己。是啊,好多人不也如此?在违背社会公德的时候,总是自我安慰:“就这一次,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没人知道”……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人们还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吗?排队,并不是法律强制的规则,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德。 10岁时,拿破仑到了巴黎的布里恩诺少年军校读书。但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已中途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从而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活。 更要依据江苏高考《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有机结合,从多元史观新角度重新整合高中教材。主干知识的整合必须关注系统性,条理性,更要把握规律性。须把握规律性的内容始终贯穿历史教学和复习中。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且经济史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联系密切。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兰州交通大学留学生伟岸来自安提瓜和巴布达。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和汉语,两年前,他来到中国求学。“汉语给我了一个很好的与人交流的机会,让我认识结交了很多朋友,当然,我也通过我的努力让他们知道了我的祖国。”伟岸说,很多人没听说过自己的国家,他希望通过汉语的学习,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他的国家,期待能为中国和我的祖国搭建一座桥梁。对于即将赴京参加复赛,伟岸很兴奋,“希望我的祖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双语译文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双语译文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双语译文 Everyone has his hometown, every hometown has a moon, and everyone loves the moon over his hometown. Presumably, that s how things are.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However, the moon would look lonely if it hung in the sky all by itself. In classic Chinese poems or essays, therefore, the moon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something, most likely by a mountain or a river. Hence, “High is the mountain, and small is the moon,“ and “Thr ee towers reflected on the lake on a moonlight night,“ etc. There are simply too many such scenes to count.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 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My home village is located on a major plain in northwestern Shandong. I never saw a mountain when I was small; as a result, I didn t know what a mountain was like. In my imagination, a mountain was probably a thick and round column, so tall that it pierced the sky and looked awesome.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 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When I grew up, I went to Jinan, where I saw some mountains for the first time. Suddenly I became aware of what a mountain was. The moon that I saw in my village when I was young, therefore, was never associated with any mountains. It was beyond my wildest dream to understand what the poet Su Dongpo said in his poem: “The moon rises above the Eastern Mountain and lingers between the Southern Dipper and Altair.“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 季羡林《成功》阅读答案 成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 答: =成功 19.本文开头通过,引出“”这个话题;结尾提醒人们 ,强化文章的中心。 20.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 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geming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 21.请你解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言的大意。 答: 22.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 答:

参考答案: 18.3分天资勤奋机遇。 19.3分设问成功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干事业 20.3分B 21.4分人越来越消瘦也不后悔,为了她即使憔悴不堪也是值得的。 22.4分有位外国人,说话结巴,但他刻苦努力,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予成为有名的演说家。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 20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混合运算课时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课时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除法的意义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三、量的计量(课时) 、常用的计量单位课时 、名数的改写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时 、小数和复名数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 小管家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角的度量课时 、垂直和平行课时 、三角形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七、总复习(课时) XX年月26日 向纵深发展。 、做好论文的撰写、参评工作。 活动安排: 二月份:课例展示交流。王钧、李汪俊、罗建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三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程中华、戴辉文、孙小娟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四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刘华波、曹辉、钱芸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五月份:课题研究小结 、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同构异教活动,有效,切实提高我校年轻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选拔教龄——年新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新生代课堂教学比赛,并做好指导、培训工作。 (三)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1]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先写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民种花都是给别人看的,然后写了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美丽的花依然开在家家户户的窗口上,最后写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词句解析 句子理解 (1)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集体主义教育

提出原因: 班级中大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对班集体不关注,较为冷漠,对不良现象采取不睬、不问、不敢的情况 教育目标: 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教育方式: 班主任讲话、主题班会活动 教育内容: 一、班级中集体观念不强的表现是缺乏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没有战斗力的主要原因,就我们高一(8)班而言,目前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讲空话的同学较多; 不敢说真话,不敢讲正气; 有个别学生只要自己学会了,就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在课上开始说话或干课堂无关的事,影响课堂教学秩序; 4、叛逆的心理。 二、注重集体主义教育和良好纪律的维护的意义: 纪律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个体目标的保障。作为一个组织的存在,它必定需要一个组织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个组织目标,除了制订一定的行为方法和计划之外,还需要有维护这个计划和活动得以开展的纪律。 1、国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之间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各种利害关系能够得以平衡和协调。 2、个人所形成的集体是将部分个人的目标统一,从而形成一个集体目标的。从而这个集体所规定的一些条件和规定将促使这个集体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维护和促进着个人目标的实现。 3、对个人来讲,纪律的遵守与否,对纪律的维护和控制能力,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体现,也影响着其个人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三、怎样的纪律才是一个良好的纪律 纪律的外在表现如何,这实际上反映出一个集体(组织)所呈现出来的风貌和行为方式如何。乱糟糟,大闹天空般,毫无目标,为所欲为的集体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集体。 1.我们应该要注意几种不良的纪律观的集体形式:⑴死气沉沉的集体不是好的集体;⑵乱糟糟、毫无奋斗目标、各行其是的集体也不是好的集体;⑶学习、工作对沉默不语,休息时生龙活虎也并不见得好。 2、优秀纪律风貌的班集体我想应该有如下的特点:学习、工作、运动时严肃、认真、踏实、务实、有条不紊,休息时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作业能清晰、认真完成。 在纪律上我想要完成或做到几点: ⑴自觉遵守,我们在放任自己的时候,就要注意到,我不应该这样做,这样会影响他人。 ⑵面对他人的不良行为时,你能善意地提醒、劝告、反馈。要一起去帮助他,使他们不会在错误的做法中越陷越深,而不是担心别人说闲话或报复而不愿讲正义,最终害了别人,最后也会秧及自身。 ⑶我们每个人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做到“今日我以班级为荣,明日班级以我为荣”的一种观念。 四、我们在集体中应该做什么 1.每个人都应在集体的目标周围确立一个自我纪律努力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端正目标,做到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的观念。 2、“从大家爱我”到“我爱大家”的思想,从索取到赋予,从苛刻到宽容,从为己到为他的转变。 3、从集体观念代替个人意识。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 ⒈季羡林,当代著名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专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 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 ⒉季羡林在《读书治学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春归燕园》中季羡林引用了_______国浪漫诗人_________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春天还会来临的思想。 ⒋季羡林的散文集《___________》获1998年全国新闻一等奖。 ⒌季羡林认为,文学艺术的精髓在于________,他的散文是他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他的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从描写“____________”出发。 ⒍季羡林在《_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⒎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ri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

绰号:___________《三个小女孩》 ⒐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⒑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题: ⒈季羡林是哪省人?() (1)山东(2)山西(3)南京(4)北京 ⒉季羡林散文中提到的“Wala”是什么?《Wala》() (1)一条狗(2)一个人(3)一只猫(4)一只鹦鹉 ⒊季羡林作品《春满香园》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1)上海(2)南京(3)北京(4)山东 ⒋季羡林作品《难忘的一家人》中普拉sa德是哪里人?() (1)东京(2)哥廷根(3)巴基斯坦(4)印度 ⒌季羡林作品《枸杞树》一文中写提的是哪儿的枸杞树?() (1)山东(2)上海(3)南京(4)北平 ⒍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 (1)《春满香园》(2)《春归燕园》(3)《故乡》(4)《火车上观日出》 ⒎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 (1)云南(2)昆明(3)广州(4)桂林

我的家

季羡林:我的家 我曾经有过一个温馨的家。那时候,老祖和德华都还活着,她们从济南迁来北京,我们住在一起。 老祖是我的婶母,全家都尊敬她,尊称之为老祖。 她出身中医世家,人极聪明,很有心计。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有家传治白喉的秘方,治疗这种十分危险的病,十拿十稳,手到病除。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一位山东话称之为“老姑娘”的人。年近四十,才嫁给了我叔父,做续弦的妻子。她心灵中经受的痛苦之剧烈,概可想见。然而她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从来没有对人流露过,实际上,作为一个丧母的孤儿,又能对谁流露呢? 德华是我的老伴,是奉父母之命,通过媒妁之言同我结婚的。她只有小学水平,认了一些字,也早已还给老师了。她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闹过对立,发过脾气。她也是自幼丧母的,在她那堂姊妹兄弟众多的、生计十分困难的大家庭里,终日愁米愁面,当然也受过不少的苦,没有母亲这一把保护伞,有苦无处诉,她的青年时代是在愁苦中度过的。 至于我自己,我虽然不是自幼丧母,但是,六岁就离开母亲,没有母爱的滋味,我尝得透而又透。我大学还没有毕业,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这使我抱恨终天,成为我的“永久的悔”。我的脾气,不能说是暴躁,而是急躁。想到干什么,必须立刻干成,否则就坐卧不安。我还不能说自己是个坏人,因为,除了为自己考虑外,我还能为别人考虑。我坚决反对曹操的“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 就是这样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家庭。 为什么说是一个温馨的家呢?首先是因为我们家六十年来没有吵过一次架,甚至没有红过一次脸。我想,这即使不能算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把这样一个家庭称之为温馨不正是恰如其分吗? 我们全家都尊敬老祖,她是我们家的功臣。正当我们家经济濒于破产的时候,从天上掉下一个馅儿饼来:我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我并没有什么凌云的壮志,只不过是想苦熬两年,镀上一层金,回国来好抢得一只好饭碗,如此而已。焉知两年一变而成了十一年。如果不是老祖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让一老,我的叔父;二中,老祖和德华;二小,我的女儿和儿子,能够有一口饭吃,才得度过灾难。否则,我们家早已家破人亡了。这样一位大大的功臣,我们焉能不尊敬呢? 如果真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的话,那就是老祖和德华。她们忙忙叨叨买菜、做饭,等到饭一做好,她俩却坐在旁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自己只吃残羹剩饭。这逼得我不由不从内心深处尊敬她们。 我们的家庭成员,除了“万物之灵”的人以外,还有几个并非万物之灵的猫……在白天,我出去散步,两只猫就跟在我后面,我上山,它们也上山;我下来,它们也跟着下来。这成为燕园中一道著名的风景线,名传遐迩。 然而,光阴如电光石火,转瞬即逝。到了今天,人猫俱亡,我们的家庭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形单影只,过了一段寂寞凄苦的生活。 天无绝人之路。隔了不久,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我的学生,了解到我的情况之后,立刻伸出了爱援之手,使我又萌生了活下去的勇气。其中有一位天天到我家来“打工”,为我操吃操穿,读信念报,招待来宾,处理杂务,不是亲属,胜似亲属。让我深深感觉到,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活毕竟是“美丽的”(我讨厌这个词儿,姑一用之)。如果没有这些友爱和帮助,我恐怕早已登上了八宝山,与人世“拜拜”了。 那些非万物之灵的家庭成员如今数目也增多了。我现在有四只纯种的、从家乡带来的波

集体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集体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高二四班 一、目标: 1.懂得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都是整个集体的主人,要关心集体,爱护集体,有集体荣誉感。 2.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为集体争光。 二、活动准备: 1、提前安排主持人,布置活动步骤。 2、布置好班级的桌椅的摆放。 三、活动过程: (一)宣布班会开始: 1、师:要想烤火,必须添柴;只有添柴,才能取暖。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的价值。个人与集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班集体能使自己受到熏陶,健康成长;个人的荣耀也能使集体增添光彩。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主题班会课,让我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发挥我们集体的力量,努力的去思考,认真的去总结,让我们体会到“集体的凝聚力”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请、两名同学来主持这节班会课。 2、主持人: 女:人生的新起点就在我们的脚下;

男:盼望在新的集体中展示自己的风采; 女:流沙不能聚集成塔; 男:建材的团结却能建立起巍峨的大厦; 合:这种力量就叫做凝聚力。 女:现在我宣布:高二五班主题班会开始; 女:相信通过我们集体的力量召开的主题班会会给各位同学留以深刻的印象。 活动一:“乒行其道”游戏 活动目的:体验“团结就是力量”。 活动过程:大概5人左右,站成一排,每人准备一张纸,卷成弧形,主持人把乒乓球放在第一个同学的纸上,然后传给第二个同学,如此类推,第一个同学传完之后立刻跑到队伍后面,以防球掉下来,然后第二个同学也立刻补 上,一直把球传到目的地,一旦球掉在地上的话就必须重新出发,保证球不落地。(需要计时员两名) 活动小结:让获胜的小组谈谈心得体会。 (二)小小故事会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讲故事,让大家体会到在集体中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知道集体团结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故事一:蚁球漂流 故事二:邱少云

关于季羡林的三个小故事

关于季羡林的三个小故事 斯人已去,风范永存,阅尽沧桑,大彻大悟。 国学大师,平凡布衣,件件小事,还其本真。 一代宗师季羡林博学多才,他精通的十多种语言中的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很少有人了解,他研究的东西我们也许一点也不懂,但他的为人,从下面的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了解一二。 一.高考数学4分 季老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他什么书都偷看。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此外,季老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现在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三.糟糠之妻: 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经陈寅恪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也许一辈子也没明白她丈夫研究的是个什么学问,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他自从1929年结婚,到1994年妻子去世,和“包办婚姻”的妻子一起生活了65年。

历史趣谈:季羡林简介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季羡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季羡林简介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季羡林 导语: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