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

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
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

谈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

摘要: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也得到了应用。对于具体应用方式做了分析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

一、引言

遥感定义。从广义来讲,就是指遥远的感知,非接触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从狭义来讲,指借助于专门的探测仪器(传感器),把遥远的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记录下来,再经过加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直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遥感技术指从高空到地面各种对地球观测的综合性技术系统总称。它由遥感平台、探测传感器以及信息接受、处理与分析应用系统等组成,周期性地提供监测对象数据和动态情报。

主要的遥感软件

ENVI——美国Research System INC公司开发,1995年引入,适普代理,目前最高版本ENVI 3.7。

ERDAS Imagine——美国ERDASLLC公司开发。2003年6月在全球40多个遥感软件评比中,11个应用功能中的9个获得第一。蓝赛特阿波罗等都代理,目前最高版本ERDASImagine 8.6。

PCI Geomatica——加拿大PCI公司开发。加拿大阿波罗等都代理,目前最高版本PCI Geomatica 8.2。

IRSA—国家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中心CASM ImageInfo—中国测科院&四维公司。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应用

1982年至1993年6月,全国采用大比例尺图件(包括航片和地形图),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这项工作历时10余年,耗资数十亿元,投入专业人员达50多万人次,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业。我国对土地遥感工作极其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动态监测。朱总理明确指出:要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手段,24小时监测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及时通报情况,确保我国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三、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中应用步骤

资料准备

遥感信息源。调查了解近两年本地区的航空摄影情况,当有飞行精度和航片质量符合要求的航空资料时,直接收集利用,当没有时,采用航天遥感资料。

利用航天资料开展1:1万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宜选择空间分辨率为2.5m 的卫星遥感数据。目前,国内外最合适的是法国的SPOT-5卫星数据。首先,了解近一年本地区的SPOT-5卫星数据覆盖情况。如果存在合格的存档数据,直接购买使用;如果没有合格的存档数据,则采用编程方式获取最新时相的卫星数据。

行政区域界和权属界资料。行政区域界。收集民政部门行政区域的勘界资料(图件

和文字说明),对土地详查确定的行政区域界(含工作界)进行调整;土地权属界。

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的最新划定和调整资料、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

议界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

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分幅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土地权属界线图;土

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面积量算手簿、土地统计台帐、统

计簿、汇总表;土地利用数据库。

参考资料。1:1万地形图或1:5万数字高程数据(DEM);土地征用、划拨、出

让、转让等相关资料;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生态退耕、结构调整等资料;建设

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地籍调查资料;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

总体技术路线

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

境界、权属界的转绘套合

将民政部门最新的行政勘界图件和土地详查后发生了变化的土地所有权界、土地使用权界等图件扫描、配准并矢量化后,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套合进行比较,逐一查明其变化地段。用红色表示原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用黑色表示调整变化地段的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并将之叠加套合在遥感正射影像图上,待外业调查后核实。

变化、新增的线状地物的遥感解译

主要指宽度大于1m(>4个pixel) 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农村道路、沟渠、田坎及管道用地等。

解译标志

公路:

小路及简易公路——浅灰绿、灰白色隐约线状影纹。

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灰白色、浅灰色均匀带状影纹。

铁路——暗黑与浅灰白色相间的规则双线影纹。

河流:

单线河——颜色较深的深绿、深蓝、暗红色弯弯曲曲隐约可现的现状影纹。

双线河——深蓝、蓝黑、暗红色较为平滑的宽带状影纹。

解译原则。将1∶1万标准分幅遥感正射影像图与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数据库矢量图套合。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影像放大2—3倍,逐格网比较两者线形地物的吻合情况,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2mm(<1个像元)。原有现状图上的线形地物

与影像误差<0.2mm者原则上不作变更解译;若线状地物与影像上的线形影纹误差超过0.2mm (≥1个像元),则应将该线形地物按影像重新解译勾绘在解译图上。对肯定变化的线形地物用红色线条表示,对可疑变化的线形地物用黄色线条表示,未变化的线形地物按原色表示。

变化地类图斑的遥感解译

变化地类图斑的解译标志。城市——青灰与淡绿、绿色相间较规整的大片格网状、方块状影纹图案。

建制镇——影像特征同上,规模略小,规整程度略差。

农村居民地——不规则状灰色灰白色晕状斑块。

独立工矿地——亮白色不规则状较平滑的斑块。

灌溉水田——浅绿、淡绿、浅灰绿、灰白色含平行弯曲的浅色条带或不规则格网影纹的图案,通常成带成片分布。

水浇地——总体颜色较浅的浅灰、灰白色图斑,其内有弯曲平行的浅色条带。

旱地——影纹同上,但坡度较陡、范围通常相对较小。

菜地——浅绿、灰绿色含不规则浅灰色条带和绿色碎斑的影纹图案。

果园——为不规则状带细碎格状点的淡绿色、翠绿色影纹特征。

林地——较平滑的大片绿色、翠绿色、暗绿色影纹特征。

坑塘水面——暗蓝、深蓝、深灰色的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状、边界较模糊的平滑图斑。

变化地类图斑的解译原则。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地、独立工矿用地等外围的闭合界线所圈定的范围为独立地类图斑,其图斑内部的土地权属和土地分类不调查;凡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等分割而成的封闭地块,均为一个图斑,上述线类均作为图斑界线;当地类界线与境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重合时,地类界可不表示,以境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代替;当线状地物密集,造成图斑破碎时,同一地类图斑可视情况适当综合。

四、更新调查主要成果

前期内业处理成果。基础图件扫描(纠正)后的栅格数据文件。

遥感图像数据文件,包括:航空遥感照片扫描栅格数据(*.tiff格式);1:1万标准分幅航空遥感正射影像图数据(*.msi格式);原始卫星遥感数据(*.tiff格式);1:1万标准分幅卫星遥感正射影像图数据(*.tiff和msi格式)。

遥感解译数据文件,包括:土地利用更新遥感解译数据(Map GIS格式);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矢量数据(Map GIS格式)

图件成果,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遥感初步更新图,即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表格成果。土地利用更新外业调查记录手簿(表);外业调查成果;后期内业处理成果:更新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更新后的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镇)两级行政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图;1:2.5~1:5万遥感影像县图。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九年七月 目录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报告 洛阳市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工作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数据库建设工作从2009年1月至2009年2月28日,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工程现已全部结束,特编写本数据库建设技术报告,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实施过程、技术方法、技术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 1.建库概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及《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的要求,按照《XXX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具体方法,进行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建立洛阳市XXX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库目的和任务 第二次土地农村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通过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权属和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为一体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立规范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体系,为我局实现高效、准确的动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城市建设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制订土地利用计划提供依据。

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洛阳市XXX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等内容,集图形、图像、属性、表格和文档资料等数据为一体的、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数据库建设依据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1997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验指导书 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2009 年 9 月 10 日

实验一土地需求量预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2.掌握不同的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实用性; 3.能够借助传统手工方式或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土地需求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实验过程 1.确定预测目的; 2.检验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提供的资料; 3.利用传统手工方式或者计算机软件实施预测过程:分别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案例(见附件1)进行预测。其中,手工计算方式严格按照预测方法的原理进行逐步计算;计算机计算可以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或者SPSS软件等; 4.比较传统手工和计算机两种计算方式的优缺点; 5.分析预测误差。 四、注意事项 数据输入时要仔细,分析过程中做到谨慎认真。 五、上交资料 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书写要规范。

附件1: 例1. 根据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表-1),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出预测方程并绘制趋势线,同时计算出2000年的耕地面积,最后对预测误差进行分析。 表-1 ××县1970-1999年耕地面积

例2.未来耕地面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口、单产、总产、基建投资等,并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下表提供了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的资料(表-2),由此采用回归分析法预测2000年的耕地面积,并列出回归分析方程,最后分析预测误差。 表-2 ××县1970-1999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耕地需求量预测 实验报告

贵州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 4 :耕地需求量预测 学院:农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周焱 时间: 2014 年 06 月 11 日

第一部分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耕地需求量预测的具体过程。 第二部分实验原理 本实验以兴义市,根据兴义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和2020年兴义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第三部分实验步骤 1、搜集兴义市自然经济条件等相关资料; 2、根据人口历史资料和兴义市相关发展规划,对2010年和2020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3、根据人口预测和相关粮食标准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预测; 第四部分报告正文 根据表1中1997年——2005年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出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82%,年平均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38%,以2004年作为参考依据,预测出2010年与2020年的人口规模: P t = P o ×(1+K+P)(t-to)+(c-d) 式中:P t ——规划年人口数 P t0 ——基期年人口数 t-t ——预测年期 K——人口自然增长率 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 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 P t2010 = P t2004 ×(1+K+P)(t-to)+(c-d) =73.42×(1+0.82%+0.38%) 6+4.3 =83.17 (万人) P t2020 = P t2004 ×(1+K+P)(t-to) =73.42×(1+0.82%+0.38%) 16+4.3 = 93.16(万人) 根据年平均增长率法计算出年均粮食单产,其中r为2000年——200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平均值1.03%: a n = a o ×(1+r)n

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用户手册

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 用户手册 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1数据准备 (1) 1.1目录组织 (1) 1.2注意事项 (1) 2软件操作指南 (2) 2.1注意事项 (2) 2.2检查内容 (3) 2.3检查流程 (3) 2.4操作指南 (3) 2.4.1数据库检查 (3) 2.4.2辅助工具 (36)

1 数据准备 1.1 目录组织 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按规定的要求组织数据,然后通过任务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检查过程。 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接受的数据必须符合土地变更调查要求的数据内容 和组织方式,否则质检工作可能无法正常运行。 样例数据的文件目录组织方式如下图: 文件夹模板可以从下载的安装包中的“报送县级成果目录模板”获取,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修改主目录名。 整库成果主目录名的命名规则是:县名+“(”+行政区划代码+“)”+“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如莱阳市,主目录名为“莱阳市(370682)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基本农田成果主目录名的命名规则是:县名+“(”+行政区划代码+“)”+“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基本农田成果”。如莱阳市,主目录名为“莱阳市(370682)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基本农田成果”。 1.2 注意事项 关于数据成果及其目录安排有以下几点需特别注意: (1)子目录“汇总表格->Excel格式数据”中的文件需按本软件安装包提供的Excel 模板格式组织,且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权属单位代码

表存在且内容不能为空,否则报送的数据可能无法正常导入到系统中进行检查。 (2)子目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下只能包含一个VCT文件,该文件为Topo1格式,内容包含全辖区全图层要素。如果没有VCT文件,或VCT文件存在格式 错误无法正常读取,先删除该错误的VCT文件,然后直接拷贝SHP格式的数 据到“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原格式数据->矢量数据”目录下;注意SHP数据 必须带有空间参考信息(prj 文件),以便检查任务可以正常创建。 (3)子目录“原始数据格式->省级下发县级行政界线”中的内容必须为SHP格式的面状行政区(XZQ.SHP),“省级下发县级行政界线”文件夹下只能有这一层数据, 内容为全县辖区范围的面。该SHP数据必须带有空间参考信息( prj 文件)。该 面必须与报送的VCT中的行政区层保持一致,不能存在偏移和修改,否则检查 任务无法正常创建。 2 软件操作指南 2.1 注意事项 在进行数据质量检查之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由于不同用户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如ArcGis版本、Framework版本等)的不同,可能会造成拓扑检查结果不稳定。 (2)在用户的电脑上,按照软件安装的步骤,配置好软件的运行环境。 (3)运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的安装包,当桌面出现“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软件”的快捷图标时,说明安装成功,双击运行即可。 (4)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在进行数据质量检查之前,用户需要对数据成果进行仔细确认,包括文件的组织结构和文件的命名方式等。 (5)在下载的压缩包中包含一个县级调查成果文件结构目录,用户可以根据要求将文档中的示例数据替换为本县真实数据。如果没有真实数据可以使用示例数据 熟悉软件操作。 (6)在双核3.0GHZ处理器 1G内存的计算机上,质检软件检查300M的数据时所需要的时间,数据导入时间大约是30分钟,自动检查(数据处理部分)时间大约 是60分钟,自动检查(执行自动检查部分)时间大约是120分钟,在检查过程

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背景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人多地少,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虽然使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又严重威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04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文件明确要求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试验区,而“两型社会”的实质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国家正自上而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而对我们国土管理部门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就是要充分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同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二、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趋势 长沙市位于湘中偏东北,湘江下游,洞庭湖以南,地势较为平坦,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和商贸中心。同时,长沙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中重要发展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受两大经济圈的辐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所以,我市土地利用正面临着经济持续高位运行与宏观调控从紧的局面,社会经济发展对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与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阶段与资源瓶颈凸显阶段的不期而遇,加剧了用地矛盾;二是我市已步入三个以大量用地为支撑的需求“高峰”,即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对用地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会维持较高水平,从而造成用地势头依然强劲;四是社会消费结构正处于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型升级的过程,汽车、居住、休闲、娱乐、自然保护等用地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五是大河西先导区的设立,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提出了大量建设用地需求,用地规模压力大增。 三、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长沙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由于我市2007年土地利用正处于当前土地利用的宏观背景之下,能充分反应土地利用特点,现以我市2007年土地利用情况为例,来分析各类用地指标。

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对数字地图制图有初步的认识 2、掌握了解符号化、注记标注、格网绘制以及地图整饰的意义 3、掌握MAPGIS工程文件、点、线、面文件创建及保存方法 4、掌握基本的符号化方法、自动标注操作以及相关地图的整饰和数据的操作 通过综合实验,加深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核心技术,掌握GIS 图形输入、编辑、数据库建立、空间分析、地学分析、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制图输出等基本应用技能,结合环规专业进行开发区建设规划,为GIS 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中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阅读PPT严格按照下面的符号特征要求来做: 1 数据符号化显示 A.地图中共有6个区,将这6个区按照ID字段来用分类色彩表示; B.将道路按class字段分类:分为1~4级道路,并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C.地铁线符号Color:深蓝色,Width:1.0; D.区县界线Color:橘黄色,Width:1.0 ; E.区县政府Color:红色,Size:10,样式:Star3; F.市政府符号在区县政府基础上改为大小18 2注记标记 A.对地图中6个区的Name字段使用自动标注,标注统一使用Country2 样式,大小:16; B.手动标注黄浦江(双线河),使用宋体、斜体、16号字,字体方向为纵 向,使用曲线注记; C.地铁线使用自动标注,采用Country3样式; D.道路中,对道路的Class字段为GL03的道路进行标注,字体:宋体, 大小:10; E.区县政府使用自动标注,字体:宋体,大小:10; F.市政府使用自动标注,字体:楷体,大小:14

3绘制格网 采用索引参考格网,使用默认设置。 4 添加图幅整饰要素 A.添加图例,包括所有字段; B.添加指北针,选择ESRI North 3样式; C.添加比例尺,选择Alternating Scale Bar 1样式 三、实验内容与主要过程 制作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一)数据符号化 首先我们打开ArcMap,点击Add Data添加各数据,选取数据层所在位置,添加各图层。 在区县界面图层上右键打开Properties对话框,在Value Field中选择字段Name,单击Add All Values按钮,将6个区的名称都添加进来,并选择合适的配色,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符号化设置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使用保密协议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使用保密协议 甲方:市国土资源局 乙方: 为确保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安全保密,根据国家《保密法》、《测绘法》、《国家测绘局关于加强涉密测绘成果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为防止数据丢失、拷贝或者被盗等泄密问题发生,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保密协议: 第一条:保密的内容和范围 保密数据指甲方提供给乙方的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时点)标准分幅图幅,图幅号。 、 第二条:保密数据使用范围 仅允许乙方在项目中使用该成果。 第二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从事涉密测绘成果生产、加工、保管和使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生产、加工、提供、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成果,应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必须按照保密要求,对数据严格管理。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该数据。 2、乙方必须根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密级按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严防泄密。

3、乙方对数据只享有有限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不得擅自将数据转让、转卖、借给他人(第三方),该数据的任何格式或者任何复制品视同原始数据;乙方可根据需要对数据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但未经许可,不得将修改、转换后的数据对外发布和提供,并应将修改、转换的情况及修改、转换的内容向提供单位备案;不得将原始数据或者其衍生成果在计算机互联网上登载。确需委托第三方加工生产的,经甲方同意后必须与第三方签订成果保密责任书,并报甲方备案。乙方应监督第三方在项目实施中加强数据保密管理,并在项目完成后监督其销毁,项目实施过程中和事后发生的该数据相关的泄密事故,乙方应承担连带责任。 4、甲方要按照项目的要求,及时向乙方发放数据。 第三条责任 * 1、甲方因管理数据不善,造成泄密损失,由甲方承担。甲方不因该数据本身的瑕疵而对使用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2、乙方在使用该数据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管部门的规定,其使用权即无条件终止;乙方因管理数据不善,造成泄密损失,由乙方承担一切法律责任。第三人擅自将数据转让、转卖、借给他人,使资料所有权人和国家蒙受重大政治、经济损失,由泄密方负全部法律责任,乙方承担连带责任。 第四条协议时效 本协议长期有效。 第四条其他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实验一

实验一土地要素分析 1208140515 土资122班 张舵 一、实验目的 根据研究区域基础数据资料,分析地形、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等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演替的规律。 二、实验数据 1.北京市海淀区数字高程模型(DEM) 2.北京市海淀区土壤类型图(土壤.*) 3.北京市海淀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简化)(HDDLTB.*) 4.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稻香湖”样区条带遥感影像(Sat_DXH31.tif)

三、实验过程 1.将DEM由Raster转化为TIN 打开ArcMap10.2,点击加载实验数据,在Arc Toolbox中选择3D Analyst Tools→Conversion→From Raster→Raster to TIN(图1),输入栅格为DEM图层(图2),将数字高程模型(DEM)由栅格格式(Raster)转化为不规则三角网格式(TIN)(图3)。 图 1 Arc Toolbox工具栏 图 2 Raster to TIN窗口

图 3不规则三角网格式(TIN)的数字高程图 2.选择断面 将遥感影像图层置于所有图层顶端,在研究样区条带内,点击,选择一条东西向、横跨研究样区的断面,并用红线加粗显示(图4) 图4 断面位置示意图 断面在栅格中的具体位置如下图(图5) 图5断面栅格位置图 3.断面地形分析 (1)点击生成断面高程变化图,结合遥感影像进行地形判断。 (2)在Arc 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Contour,

把生成的TIN图作为输入图层,等值线高差为50米,生成等值线图,进行等值线分析。(图6) 图6等值线分析 4.地貌类型分析 在Arc Toolbox中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Slope,把生成的TIN图作为输入图层,生成坡度图,与高程变化图、等值线图对照,分析地貌类型及其部位。 5.土壤类型和属性 在土壤类型图的图层属性中选择符号系统,值字段为土类,添加所有值,并将卵石滩值移除后确定(图7) 图7 土类图层属性表

实验报告

五尧乡生态乡镇建设规划 目录 1.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2) 1.2编制的依据 (2) 1.3规划指导思想 (2) 1.4规划原则 (2) 1.5规划年限 (3) 1.6规划目标 (3) 2.五尧乡基本状况 (4) 2.1五尧乡自然地理状况 (4) 2.2五尧乡社会经济状况 (4) 3.城镇规划 (4) 4.生态环境规划 (5) 4.1生态资源状况 (5) 4.2环境质量现状 (6) 4.3生态环境问题 (6) 4.4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 5.效益分析 (9) 5.1生态效益 (9) 5.2经济效益 (9) 5.3社会效益 (9) 6.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9) 6.1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0) 6.2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10) 6.3文化教育和社会监督体系 (11) 6.4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 (11) 6.5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体系 (12) 6.6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体系 (12)

1.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逐渐扩张,我国进入了一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小城镇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1998 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思想。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解决“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加快发展小城镇则是统筹城乡、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编制的依据 城市规划5个阶段,如果按编制规划的话可以说是:纲要、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编制这5个阶段的规划的依据个不一样。当然首先都是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城镇总体规划主要有: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 ⑸《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⑹《河北省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⑺《保定市志》 ⑻《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⑼《保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⑽《五尧乡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及城建资料》 ⑾《五尧乡各类专业部门提供的规划基础资料》 1.3规划指导思想 本规划以生态化、集约化、市场化为理念,坚持突出五尧乡特色的原则,城乡经济和空间布局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土地使用集约化原则,规划弹性灵活的原则和建设精品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城镇发展建设的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指导作用。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4规划原则 ⑴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 融入区域环境,实现持续发展。五尧乡的发展必须在区域的框架内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从广域范围内分析五尧乡的发展,增强规划的区域观念和整体竞争力,积极融入保定市新一轮发展之中,谋求以大区域为背景的城镇整体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围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容的调查例如,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GIS实验报告材料-地信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桌面GIS软件Super Map的界面环境 2初步掌握Super Map的主要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 3理解GIS软件应具有的基本功能 4结合对所选地图的矢量化的操作,具体掌握GIS软件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时间 1、第八周----第十六周进行实验绘图实体操作 2、第十七周----第十九周进行图片剪切,资料整理,总结报告 三、实验内容 ●Supermap Deskpro的认识 Supermap Deskpro是超图的专业桌面GIS软件之一。Super Map GIS桌面平台产品是基于Super Map GIS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GIS桌面软件,是Super Map GIS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界面友好、简单易用,不仅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对空间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制图输出等操作,而且还能完成拓扑分析、三维建模、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较高级的 GIS 功能。 SuperMap Deskpro 是一款专业桌面GIS软件,提供了地图编辑、属性数据管理、分析与辅助决策相关业务以及输出地图、打印报表、三维建模等方面的功能。SuperMap Deskpro 作为一个全面分析管理的工具,应用于土地管理、林业、电力、电信、交通、城市管网、资源管理、环境分析、旅游、水利、航空和军事等所有需要地图处理行业。 ●Supermap Deskpro的使用 通过该软件进行地图的矢量化,具体过程如下:

1、前期的准备 数据来源:纸质西安地图 地图的整体设计:遵循地图越详细越好的原则,我们对点、线、面数据集作了详细的规划,详情请看图层分层。考虑到以后做专题图,对数据集属性字段做了必要的添加,用以区分不同的地物。 本地图特色:采用Deskpro软件自带的矢量符号库符号分别作点、线、面专题图。 2、地图矢量 2.1纸质地图的扫描扫描之前对地图进行图面整理,扫描的分辨率设为 300-500dpi,扫描后得到*.jpg格式的原始栅格数据的地图 2.2创建相应的坐标系数据源启动Deskpro选择新建工作空间。 新建数据源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试行)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数据库结构定义 (6) 6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25) 7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28) 8 元数据 (28)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内容、要素分类代码、空间要素分层、要素属性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33469 耕地质量等级 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TD/T 1014 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 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5 实体 entity 具有共同性质的对象类。[GB/T 17798]

第三次国土调查流程

次全国国土 调查流程 目录 一、技术路线 (1) 二、前期准备 (2) 1、制定方案................................... - 2 - 2、人员培训................................... - 2 - 3、资料收集................................... - 2 - 4、资料分析................................... - 2 - 5、仪器和设备准备............................. - 3 - 三、内业数据处理 (3) 1、权属界线调查及上图......................... - 3 - 2、城镇村范围界限划定......................... - 3

- 3、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4 - 4、农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5 - 6、属性完善................................... - 7 - 7、调查底图制作............................... - 8 - 8、数据检查................................... - 8 - 四、外业调查 (9) 1、实地举证................................... - 9 - 2、标注核实................................... - 9 - 3、地类核实.................................. -10 - 4、图斑边界核实.............................. -10 - 5、数据检查.................................. -10 - 五、专项用地调查 (10) 1、耕地细化调查.............................. -10 -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 -10 - 3、永久基本农田调查.......................... -11 -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土地测量与评价 实验名称:土地测量与评价之农用地评价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土地评价的内容及方法 实验内容如下: 一.土地评价 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 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 2、土地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研究内容分类 从土地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土地质量看,土地评价分为土地资源评 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环境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按评价对象分类农用地评价和城市用地评价。前者主要对耕地、林地、草地、园地等农用地生产力、效益差异、级差收益分布状况的评价; 后者包括对城市工商和建设用地、工矿业用地、交通用地、旅游业用 地等的评价。 3、土地经济评价:我们将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 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1)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土地经济评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以土地的投入占产出的比例关系指标评定土地,适用于已利用的 土地的经济评价,主要适用于农耕地。 其二是以与土地经济效果有关的各项经济条件综合评定土地经营等级, 通过对响土地经济效果的各项经济条件的综合评定衡量土地的经济实 力即经济潜力。 4、与自然评价关系 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能力或适宜性和适宜程度,而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5、目的和意义:科学地确定土地的生产能力 为拟定土地税收标准服务 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提供依据 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可有效地促进土地 合理利用 二.农用地分等与定级 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级、级别。 2.农用地分等 (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是指小麦、玉米、水 稻等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2)分等因素指标区或样地适用区 采用因素法计算农用地质量分,需要划分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 采用样地法计算农用地质量分,则需要划分样地适用区(3)确定分等因素 (4)编制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 (5)划分分等单元 (6)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 (7)单元因素分值确定 (8)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9)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 Rij =αtj ?CLij?βj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定义:Ri = ∑ Rij 其中:Ri j为第i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Ri为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为连加运算符;αtj为 第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CLij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 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土地调查的内容

土地调查的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土地利用的含义 土地是自然资源,又是资产,土地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以作为消费资料。人类为社会和经济的目的,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生物、技术活动的经营管理和改造活动,称为土地利用。通过利用、改造,使人类获得更多的实惠.土地利用既要受自然条件制约,也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但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它既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结构及地域分布和效益,既受自然条件(如光能、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等)影响,更受各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如开发历史、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投入水平、土地经营管理水平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等)影响,但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合理利用程度,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规模、水平和特点的集中反映。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长,协调好人地关系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国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所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为土地数量调查。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 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土地利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专题调研第五调研组 按照局党组统一部署,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五调研组组长魏钦稳副局长带领局利用处、土地市场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围绕落实国土资源“保增长、达小康”措施,建立“开源节流机制、市场配置机制”,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的机制,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努力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能力”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全市2007年至2009年一季度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实地赴通州听取了通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情况汇报,与部分国土资源所、开发企业代表进行座谈,并深入镇街厂区等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基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破解土地利用保增长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的方式方法,为市局探讨和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土地利用管理和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等文件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及时提供用地保障,为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

供了有效支撑。 1、土地储备机制全面建立,宏观调控作用不断显现。 1998年,市土地资产储备投资中心经市政府批准率先成立,之后,各县(市)也相继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充实了人员,明确了职能,土地储备机制全面建立。(表一) 全市共收储土地6143公顷,供应4299公顷,在储面积1844公顷,银行贷款余额50.45亿元。在储备土地性质上,主要以经营性用地为主,部分县(市)已将工业用地纳入收储范围。土地储备资金运作规范,主要来源于财政拨付的资金、从国有土地收益中安排的专项基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土地储备资金均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土地储备,受同级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建立“多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土地储备近年来在推进地方城市建设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表二) (单位:公顷、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