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讲义 第6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讲义 第6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讲义 第6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三、尚 贤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尚.(shàn ɡ)贤 社稷.(jì) 庖.(páo)厨

远鄙.(bǐ) 阖.(hé)闭 罝.(jū)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上举义不辟贫贱(“辟”,通“避”)

(2)四鄙之萌人闻之(“萌”,通“氓”,民)

(3)谨上为凿一门(“谨”,通“仅”)

(4)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罔”,同“网”)

(5)莫不敬惧而施(“施”,通“惕”)

(6)美章而恶不生(“章”,通“彰”,明显,显著)

(7)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就?????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走向,动词)金就.砺则利(接近,动词)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成就,动词)

(2)务?????故大人之务.(要务,紧要的事情,名词)

陈言务.去(务必,副词)

(3)尚?????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动词)

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崇尚,动词)尚.

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尚”通“倘”, 假如,连词)

(4)所以?????上之所以..使下者(表凭借,用来……的)

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表凭借,

用来……的,介词)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表原因,连词)

(5)若?????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假如,连词)此若.

言之谓也(这,代词)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则是本.

失其所欲(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 (2)不能以尚贤.

事能为政也(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3)将在于众.

贤而已(使动用法,使……众多) (4)必将富.之贵.

之(使动用法,使……富,使……贵) (5)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

也(动词用作名词,辅助的人) (6)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

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多) (7)不义不富.

(使动用法,使……富) (8)谨上.

为凿一门(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9)则上得要.

也(动词用作名词,要领) (10)无能则下.

之(使动用法,使……下) (11)美.章而恶.

不生(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事,丑恶的事)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判断句) 译文:这种人本来就是国家的宝贝,社会的好帮手。

(2)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定语后置) 译文:现在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等人,都想要使国家富有。

(3)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状语后置) 译文:所以古时候尧从服泽的北岸举用了舜。

(4)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 译文:这是什么缘故呢?

(5)贤士不可不举。(被动句) 译文:贤能的人不能不被举荐。

[整体·感知]

本课选文具体阐述了墨子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墨子在选文中采用层层推进说理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从现实入手并以古代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尚贤事能”。不仅如此,他还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他仍以古代圣王为例,具体阐述了“尚贤事能”

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他大胆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事能”的原则,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高举起了以公义为标准选拔官员的大旗,向任人唯亲的弊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些思想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1.结合文章,谈谈墨子评判“贤才”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墨子吸收了孔子关于“德才兼备”、尤重其德的思想,并提出了选贤的三个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德行高、口才好、学识广博的人才可称为贤者,强调贤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丰厚的学识。他还认为贤才最根本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义”,二是“能”。所谓“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就是说不义之人绝不可能成为贤才,只有讲“义”的“兼士”才有可能成为贤才。“兼士”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兼爱之人。“义”指道德品质和志向,是一个道德范畴,墨子将其放在首位,主张为政要“列德而尚贤”“以德就列”。“能”则指才能,“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贤者必备才能,故曰“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作者写想让“贤良之士”增多就要让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而为什么提到“善射御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写为使“贤良之士”增多,写到了“善射御之士”,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国家要想使善射御之士增多就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同样,国家要想使“国之良士”增多,也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3.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古代,统治者对农与工肆之人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士即使才德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

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

4.请赏析“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众多,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贤良之士少,治理国家的力量就薄弱。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从中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就得广泛招纳人才。这一尚贤思想为后来人才概念内涵的演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5.墨子“尚贤”的思想有何进步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宗法血缘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进行任官和封赏,所谓“周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致“左右皆卿才”。吴公子季札甚至说:“君子务在择人。”

但真正系统地提出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级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众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

先生墨子说:“现在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等人,都想要使国家富有、

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

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然而国家没有得到富有却得到了

得贫,不 得众 而 得 寡,不得 治

贫穷,人民没有得到增多却得到了减少,刑罚政治没有得到治理

而 得 乱,则 是本 失其 所 欲,得却得到了混乱,那么这是从根本上失去了他们想要的,而得

其所 恶。是其 故 何 也?”子墨子言曰:“是到了他们讨厌的。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先生墨子说:“这

在王公大人为 政于国 家者, 不能 以 尚 贤原因在于王公大人等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通过崇尚、任用有才德的

事能 为政也。是故 国有贤良之士 众,则国 家的人来治理政事。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会

之 治厚;贤良之 士寡,则国家之 治薄。故 大人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所以在高

之 务,将在 于 众①

贤 而 已。”位的人的紧要事情,必定在于使有才有德的人众多。” ???王公:泛指王侯公卿、达官贵人。大人:指在高位者。本:从根本上,名词作状语。是其故何也:其,其中的。众贤:

?

??使有才德的人众多。①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将:必,必定。 曰:“然 则众贤之 术,请问:“既然这样,那么使有才有德的人众多的方法,

将奈何哉?”将是什么?”?????

???术:方法。将奈何哉:将是什么。 子墨子言曰:“譬若 欲众 其国之 善射御 之

先生墨子说:“譬如想要使自己的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

士 者,必将富 之贵之、 敬 之 誉 之,人众多,必然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

然后国之 善射 御之士将可得 而众也。况 又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变得众多了。何况还

有贤良 之士 厚乎德 行、辩乎 言谈、博 乎道有那德才兼备的人道德品行纯厚、言谈方面很有口才、在治理国家的

术者 乎!此固国家 之珍而 社稷之方法方面知道得很多呢!这种人本来就是国家的宝贝、社稷的好

佐也,亦 必 且富 之贵 之、敬 之 誉帮手,也必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

之,然 后国之 良士 亦将可 得而众也。

他们,这之后国家优秀的人才也就可以变得众多了。

?????

???富之贵之: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本来。佐:辅助的人、帮手。良士:优秀的人才。将:乃。

“是故古者圣王之 为 政 也,言曰:‘不义 不 富,

“因此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时候,说道:‘不义就不让他富有,

不 义不贵,不义 不 亲,不 义不 近。’不义就不让他尊贵,不义就不让他亲密,不义就不让他接近。’

是 以国 之富贵 人闻之,皆 退而 谋 曰:‘始

因此国家富有的人听说了这事,就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

我所恃者富贵也,今 上 举 义不 辟 贫 贱,我仗恃的是富贵,现在君王举用有道义的人,而不避贫穷低贱的人,

然 则我 不可不 为义。’ 亲 者闻

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跟君王关系亲密的人听说

之,亦 退而 谋 曰:‘始 我所 恃者 亲 也,了这事,也回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跟君王关系亲密,

今 上 举 义 不 辟 疏,然 则

现在君王选用有道义的人,不避关系生疏的人,既然这样,那么

我不 可不为义。’近 者 闻 之,亦我就不能不行义。’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的人听说了这事,也回

退而 谋曰:‘始 我所恃 者近 也,今上

到家中盘算合计说:‘起初我仗恃的是在前后左右侍奉君王,现在

举 义 不 避 远,然则 我君王举用有义的人,不避关系疏远的人,既然这样,那么我

不可不 为义。’就不能不行义。’?????

???是故:因此。辟:通“避”。为政:治理国家。是以:因此。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远者 闻 之,亦 退而

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听说了这事,也回到家中盘算

谋 曰:‘我 始 以远 为合计说:‘我起初以为跟君王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

无 恃,今 上 举 义 不辟 远,

就无依靠了,现在君王选用有道义的人,不避关系疏远的人,

然 则我不可不 为 义。’逮至远鄙郊外 之 臣、既然这样,那么我就不能不行义。’直到边邑远郊的臣子、

门 庭 庶 子、国中 之 众、四 鄙宿卫宫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边远地区

之 萌人 闻 之, 皆竞 为 义。的农民听说了君王选用有道义的人,都争先恐后地行义。

是 其故何也?曰:上 之 所 以 使下 者,一物 也;

这是什么缘故呢?说:这是因为君王所用来驱使臣下的,是一件事;

下之 所以 事上 者,一术也。譬之富者 有高墙臣下用来侍奉君王的,是一种方法。譬如富人有高大的墙深邃

深宫,宫 墙既 立, 谨上 为 凿 一 门。

的屋子,屋子的墙壁已经筑好了,只在上面给他凿开一个门。

有盗 人 入,阖 其自 入而 求 之,盗其

有盗贼进去偷东西,只要关上他通行的唯一的门来捉他,他就

无 自 出。是其 故何也?则 上 得无从逃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君王把握了治理

要 也。政事的要领。????退而谋:回到家中盘算。而,顺承关系。逮:及。

远鄙:边远的小邑。国:国都。萌:通“氓”,民。

?????

???

谨:通“仅”。阖:关闭。则……也:表判断。

“故古者 圣王 之为 政,列 德 而 尚

“所以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而崇尚

贤。虽在 农 与 有才能的人。即使是从事农业的人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

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之,高予 之爵,重予之 禄,

工的人,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的爵位,给他多多的俸禄,

任之 以事,断予 之 令。 曰:‘爵位 不

让他承担职事,给他决断政令的权力。还这样说:‘爵位如果

高,则 民弗 敬;蓄 禄不 厚,则 民

不高,那些百姓对他就不敬重;俸禄如果不丰厚,那么百姓对他

不 信;政 令 不 断,则 民不 畏。’

就不信任;在政令方面没有决断的权力,那么百姓对他就不畏惧。’

举 三者 授之 贤 者,非

拿高爵、厚禄以及决定权三者给予有才有德的人,不是因为他

为 贤 赐 也,欲 其 事之 成。 故

们有才德而加以赏赐,而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所以

当是时,以 德 就 列,以 官 服 事,

在这时,按德行高下走向相应的位次,按官职从事相应的职事,

以劳 殿 赏,量功 而分禄。故官 无常 贵,

按功劳确定赏赐,按业绩分给俸禄。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尊贵,

而 民 无终 贱。有能 则举 之,无 能则

而做百姓的不会永远低贱。有才能就选用他,没有才能就降

下 之。他的官职。

????列德而尚贤:给有德之人安排职位,崇尚有才能的

人。列,按照某种次序排列。高予之爵:给他高的

???

?爵位。予,授予。蓄禄:指俸禄。殿:定、评定。无能则下之:没有才能的人就降他的官职。下,名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举 公 义,辟私 怨,此若 言之谓 也。

举荐人员依照公义,避免私怨(的干扰),上面这些就是这句话所说的意思。

故古 者尧 举舜 于 服泽之 阳,授 之政,天

所以古时候尧从服泽的北岸举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

下 平;禹 举 益 于 阴 方之中,授 之 政,九 州 成; 下太平;禹从阴方之中举用了益,授予他政事,结果九州的洪水被平定了;

汤举伊尹 于庖厨之 中,授 之政,其 谋

汤从厨房里面举用了伊尹,授予他政事,结果他的计谋都

得; 文 王 举 闳 夭、泰 颠于罝罔 之中,授很成功;周文王从渔猎中举用了闳夭、泰颠,授予他们政事,结果

之 政, 西 土服。故 当是时,虽在于厚 禄

西面的国家都顺服了。所以在这时候,即使是拥有优厚俸禄

尊 位 之 臣,莫 不 敬 惧而 施;虽 在和高贵地位的大臣,也没有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即使是从

农 与工 肆 之 人,莫 不

事农业的农民或者在各种手工业作坊做工的人,也没有谁不

竞劝 而 尚 德。故 士者,所以为辅相 承嗣也。故 争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所以士是用来做辅佐和接班的人。所以

得士 则 谋不 困,体 不 劳,名

得到了士,那么智谋方面就不会穷尽,身体方面就不会劳苦,名声

立而 功 成,美章 而 恶 不 生,则 由树立而功业成就,美好的显著而丑恶的不产生,这些都是由

得 士 也。”于得到士啊。”?

???举公义:举(以)公义,举荐人员依照公义。若:这。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益:即 伯益,也作大费。庖厨:厨房。得:成功。罝(jū)罔:渔猎之网。罔,同“网”。莫不敬惧而施:没有谁不恭敬害怕和警惕

????

的。莫,无指定代词,没有谁。敬惧,恭敬、害怕。施,通“惕”。章:通“彰”,明显,显著。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 意,贤士不 可不 举;

因此先生墨子说:“称心如意,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

不得 意,贤士不可 不 举。尚欲 祖述的士;不称心如意,也不可以不举用德才兼备的士。倘若想要遵循

尧 舜 禹 汤 之 道,将不可 以 不

尧舜禹汤(等前代圣王)的学说或行为,必不可以不崇尚有

尚 贤。夫 尚 贤 者,政 之 本 也。”才有德的士。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

???尚:通“倘”。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夫:发语词。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则是本.

失其所欲 B.?????以官服.事授之政,西土服. C.?????今上举义不辟.远举公义,辟.私怨 D.?????有能则举.之禹举.

益于阴方之中 【解析】 A 项,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讲。B 项,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服”作谓语,是动词,当“被征服”讲。C 项,两个“辟”都是动词,通“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除”讲。D 项,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

【答案】 D

2.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③四鄙之萌人闻之 ④美章而恶不生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 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A .①②④⑥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解析】 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倘”。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在于众.

贤而已 A .不能以尚贤.

事能为政也 B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

也 C .不义不富.

D .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解析】 A 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 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 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C 项均为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我始以.远为无恃以.

德就列 B.?????任之.以事有能则举之. C.?????皆竞为.义非为.贤赐也 D.?????亦退而.谋曰不得治而.

得乱 【解析】 A 项,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 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 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 项,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

【答案】 B

5.名句填空。

(1)故官无常贵,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无能则下之。

(3)________,________,此若言之谓也。

(4)________________,政之本也。

【答案】 (1)而民无终贱 (2)有能则举之 (3)举公义 辟私怨 (4)夫尚贤者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

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

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

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

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

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

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

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

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般所为也。”赍.

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墨子闻而悼.

之 悼:哀悼 B .于是乃偃.

兵 偃:停止 C .如审.

有机关 审:确实 D .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 项,“悼”有“担心、悲伤、悼念”几种义项,根据语境,应该是“担心”的意思。B 项,根据语境,解释为“停止”正确。C 项,“审”有“详细、确实、清楚”几种义项,结合句意推断,这里是“确实”的意思。D 项,“赍”,联系《孔雀东南飞 并序》中“赍(赠送)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正确。

【答案】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覆杯水于.

坳堂之上 【解析】 本题考查“之、而、为、于”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B 项,连词,表转折,解释为“却”/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C 项,均为介词,“替”“给”的意思。D 项,均为介词,“在”的意思。

【答案】 B

8.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干要求筛选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句子。第①句说的是鲁班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进攻宋,从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第②句说的是墨子的守城阵式和装备很成功。第③句说鲁班雕刻的木鸢可以飞三天,也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④句说鲁班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⑤句说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够超过三天,不能体现他技艺高超。第⑥句是说鲁班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能体现其技艺高超。用排除法,答案选B项。

【答案】 B

9.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中说“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属无中生有。

【答案】 A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省略句。(1)“必”,假如、如果;“曷”,为什么。(2)“如”,如果;“机关”,名词,机件、枢纽;“等”,等同,相同;“则”,那么;“遂”,就;“不集”,不落下。(3)省略句:般为(他们)断(木人)一手,其日吴中大雨。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答案】(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担心这件事。他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上长了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包裹双脚向前赶路,终于到达楚都郢城。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发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攻打它的吗?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楚王说:“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有损道义却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有名的工匠,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假设用云梯来攻宋,怎么能不取胜?”墨子回答说:“让公输般设置云梯来攻城,请允许我来防守。”于是公输般设置攻城的器械,墨子设置守城的装备。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淮南子·修务训》儒者的书上称赞:“鲁般和墨子技艺高超,用木头雕刻成鸢,飞翔三日不会落下来。”说他们用木头做成木鸢使它飞,是可能的;说它飞了三日不落下来,就是夸大。用木头雕刻成木鸢,来效法鸢的外形,怎么能飞上天就落不下来了呢?既然能够飞翔,怎么能达到三日之久呢?如果确实有机关,飞上天就一直翱翔,不会再落下来,那么该说能一直翱翔,不该说三日不落下来。像社会上流传的话说:“鲁般技艺高超,却丢失了他的母亲。”这是说巧工鲁般为他的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那上面坐着他的母亲,车一跑就不回来了,鲁般于是失去了他的母亲。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但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够超过三天,那么木车马一样也应该三天内在路上停下来,不会一去不回而因此丢失鲁般的母亲。看来这两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

《论衡·儒增》鲁般,肃州燉煌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心思精巧,善于创造。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出了这一切。后来,他的父亲伺机得到木鸢,敲击机关十多下,

乘上它,一直飞到了吴会。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造了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国都会,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向东南吴地方向,吴地大旱三年。占卜术士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大唐初年,当地人还祈祷过这个木仙人。

《酉阳杂俎·贬误》

三、语言表达

11.把下面四句话按适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墨学沉睡了2 000年,这2 000年,正好是中国帝王集权专制的2 000年。________墨家作为中国最富创造力的古代精华,其复兴受到重视,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①当封建专制面临解体时,思想上的专制罗网也被撕开一角。

②墨家的道义,注定其本质精神无法苟合于集权的专制政体。

③墨家的复兴,必然要等待君主集权制的崩溃。

④墨子的学说,在晚清时期重新被重视,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③写“沉睡的原因”应在前;④①写复兴应在后。

【答案】②③④①

四、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完成12~16题。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治.而得乱治:太平

B.必将富之贵.之贵:富贵

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尚:崇尚

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术:方法

【解析】B项,贵:使……富贵。

【答案】 B

1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儿寒乎.?欲食乎

B.出跳梁乎.井之上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在;A项,语气助词,表疑问;C项,介词,比;

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B

14.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B.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D.是其故何也

【解析】B、C两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D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BC

15.用“/”线给下面文字断句。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答案】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2)譬如要使一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新时代道德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三) 蒋振远 墨子对道德教育极为重视,《墨子》中有《修身》一文,专门论述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强调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墨子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基础,认为这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道德德育,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根基;是对学生施行正确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是在学生身上养成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品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学习墨子的创新。2017年8月17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修身》),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墨子说:“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修身》)意思是:做事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更多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都糊里糊涂,就不能追求博学多闻。古往今来人们把立志视为成功的第一阶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客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现实,切实完成工作有贡献、清廉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 二、理想信念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方向指南 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

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而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希冀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XX)11-0181-0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

浅谈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 墨子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和要求改变处境的愿望的实际体验;其次则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前人学术思想资料。 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春秋无义战。当时贵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掠夺战争。墨子接近劳动者,同情小生产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反对侵略战争,希望实现和平,希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的“非攻”主张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的战争。他并不反对暴力、保卫和平的战争,而且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抵抗暴力。 兼爱:完全的博爱 墨子“非攻”的主张的理论基础就是“兼爱”的学说。墨子不但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并且企图消灭一切侵略战争的根源。墨子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要天下治而不乱,那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以“兼”来代替“别”。“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关心别人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尚品质。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做“别”。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墨子认为动人的音乐虽然好听,但不能解决广大人民最迫切的生活问题。他还指出王公大人欣赏音乐歌舞就是“亏夺民衣食之财”,以及音乐艺术的享乐给国家政治和生产所带来的损失。墨子反对当时贵族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的饥寒痛苦之上的。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墨子提出“非命”的主张,主要用意在于教人不要坐等命运的支配。墨子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和国家的治乱不是命定的,而是由主观的“力”决定的。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墨子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用的原则,他主张生活所需的东西应以实用为宜。反对华而不实,铺张浪费。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子认为厚葬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丧葬期间的法制会极大损害社会生产。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此外,《墨经》中还包括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光学、力学以及一般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相当完整的逻辑学。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

新时代道德教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墨子教育思想促进教育适合学生”系列谈(二十五) 蒋振远 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墨家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第四章)的普遍真理成分,由于墨子思想的价值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墨子的先进思想、科学理念在新时代德育工作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内容有: 一、规制的“贤良之士”标准 墨子认为,要建立和谐社会,根本在于贤人治国。必须把有德行、有才能的“贤良之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贤良之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也就是道德高尚、睿智善辩、博学多才的人,他们才是国家之珍宝和栋梁之材。墨子的这个标准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谓有异时同工之妙。 二、提出的和谐社会主张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墨子提出了“尚同”思想,即“上下一致、行动统一、和谐有序”的要求。国家如果思想不一致,就会互相矛盾。墨子强调:“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访荐之……”(《尚同上》)也就是上级正确必须服从,上级有错必须提出建议,下边有好的经验,必须积极推广,从而达到上下一致,和谐统一。 三、高擎的“非攻”反战大旗 墨子认为:建立和谐社会,战争是最大的障碍。所以他高举“非攻”反战大旗。针对当时天下诸侯相互攻伐的行径,墨子主张“非攻”而不废除“征诛”。他明确地把侵略——非正义的“攻伐”之战和为民除害——正义的“征诛”之战区别开来。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当时没有任何诸子可以与墨子相比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的主题,科学民主政治在世界地推进,这不能不说是墨子精神的感召。 四、倡导的勤俭节约主张 墨子“非乐”,是反对统治者所享受的淫乐活动。墨子认为,淫乐活动会加重平民百姓的负担。统治者制作乐器,“厚措敛乎万民”;演奏乐器需大批青年男女,这不仅影响生产,还要供给他们美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日记770) 2011年4月3日 第一章墨子综述 第一节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国家越强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并称当世两大显学。墨子作为墨家的始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其中的“兼爱”思想是其思想核心,其它九项主张都是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正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精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墨子·兼爱中》有言:“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他认为天下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不相爱。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难的根源,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的“祸篡怨恨”才会“不起”,只有这样才可以“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从而人们对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无差等的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家推行的“仁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的差等之爱。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这种随着亲缘疏远而递减的亲亲之爱与墨家的无差等的兼相爱大相径庭。所以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墨子也认为儒家推崇的“执有命者”是“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二者似乎水火不容。但据《淮南子.要略》中的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家起源与儒家息息相关,那么他们二者思想必有共通之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而墨子也很推崇这种“仁爱”。《墨子·经上》有云:“仁,爱也”。可以说墨家的兼爱平生的思想也是一种“仁”的表现,和儒家的“仁爱”殊途同归。所以儒墨两家对于“使天下治”的理想是相同的。而造成二者大相径庭的原因主要在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儒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它主张的这种等级有序的“爱”受着宗法制的制约,是为统治者所乐见的;而墨家代表的是手工业者平民阶级的立场,工商业者居无定所,不像农民那样生活在相对封闭地环境,所以他们倡导的是淡化了血缘关系的较为自由的“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互相攻伐、天下缺少安定秩序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但它的可行性却有待商榷。《墨子·兼爱下》有云:“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 此自先圣六王亲行之。”由此可知墨子本人是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的“行”持看好态度的。然而事实上真的像墨子所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吗?儒家的“仁爱”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制度很对统治者的口味,然而孔子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却依旧四处碰壁,更不用提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墨家了。墨家“兼爱”的推行较之“儒家”仁爱的推行更有许多阻力。它是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与人性利己的客观事实相悖,那就需要这个社会的每个公民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推行,很显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动乱年代的人这种只想保护个人利益,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集体利益的想法更加突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Word版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第一,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二,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第三,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一,旬子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旬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第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中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荀子儒效》)从荀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所说的教育就是以“善”去教导人,倡导人,使之向善,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 对于教育的观点,我有自己一下浅薄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儒家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许多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作用。当然,墨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研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思想及其应用

学院:法学院 班级:10级(3)班姓名:李林 学号:201030301080

浅谈墨家思想及其应用 人生于世,俯仰之间,微如沧海浮游,人于造化太过渺小。然而,张若虚在其千古名著《春江花月夜》中却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与整个宇宙是渺小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其与天地同在。静心沉思,畅游整个中华历史长河,忆起那百花争鸣,群雄涿鹿惊心动魄的春秋时代。谁人伏蛰三载,一鸣惊人,东向挥剑,恣意笑谈,敢问天下九鼎,轻重几何;谁人卧薪尝胆,忍辱含垢,三千越甲可吞吴;谁人痛削三指,勿忘国耻,,举国高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又是谁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又是谁兼爱,非攻,行走天下。不错,这些令人鲜血滚动,畅想膜拜都存在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春秋战国时期。于我看来,若是将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比作一片波涛汹涌汪洋,那么楚庄、勾践、秦皇等便是那浪遏飞舟,江头弄潮的健儿,时势造就英雄;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正是那汪洋浪起时的朵朵浪花。占不得兵家时代的主流,却也不能为之忽略,潜移默化,丝丝入扣,牵动时代格局。然而,比之于刑罚苛刻的法家思想,儒家的仁爱更得人心,比之于脱离兵家时代的儒家,墨家的兼爱,侠义更令人欣赏。因此,本文便是围绕诸子百家中的墨家思想及其应用展开论述。 一、墨家及其形成发展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墨家创始人是墨子。而对于墨子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记得在大

【墨子教育思想与青年教师道德修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墨子.docx

【墨子教育思想与青年教师道德修养】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墨 子 在当今开放的时代,部分青年教师崇尚西方文化,而 __ 悠久的传统文化却很少问津。实际上,重新审视我国充满智慧的古代文化, 对于青年教师的思想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 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学派在历史上就非常有影响。正如 《韩非子·显学篇》中所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产生于古代的 墨子教育思想至今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如何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们的中小学青年教师与社会青年一样刚从被父母宠爱的 家庭中出来,个人主义倾向严重,消费超前,独立精神和奉献精神欠缺,与社会所期待的教师形象还有一段距离。墨子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青 年教师健康成长,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树立教师形象。 一、墨子的“兼爱”论与教师的平等学生观 当前,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干扰了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 育观念,使他们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不平等学生观。 为此,墨子的“兼爱”论对我们中小学教师树立平等的学生观有着重 要的指导意义。

墨子的“兼爱”论的基本内涵就是要爱一切人,要做到: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富贵贱。他认为,这种“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 的人”的平等无私的思想,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 动荡的现象。墨子的“兼爱”论思想带给我们当今教师的启示有:教 师一定要树立平等的学生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 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才能创建“民主、平等、互爱”的班风,让每一 个学生在温暖的学校班级中沐浴爱的阳光,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发 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在学校获得最佳的发展。对此,中小学教师要做到: 1.教师要走出偏爱“富裕家庭学生”的误区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教师有嫌贫爱富的倾向。有些教师 总是偏爱那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在逢年过节时总会送一 些价值不菲的礼品给教师,以期得到教师的庇护。教师在收到这些富 贵学生的礼品后,总是利用手中权力在上课、选班干部、补课等诸多方 面中过多地关照他们,从而形成了不健康的“嫌贫爱富”班风。家庭富 裕学生趾高气昂,家庭贫穷学生自卑胆小,并形成双方势不两立的 “小帮派”。可见,教师持有“金钱之上”的思想,易使学生从小形成“拜金”观,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2.教师要走出偏爱“成绩优秀学生”的误区

浅谈墨子

浅谈“兼相爱,交相利” 13历史3班张艺潇 201303010106 诸子百家,除老子外,皆来源于周易、儒家十翼、诗经、道德经。尤其以诗经最为主要。墨子的学问,不能离开儒家学术而独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董仲舒与汉武帝的约定:文武双修,必须独尊儒术。 墨子,军事专家,军械大师、战术大师。 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他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反对“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行“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 墨子还从战争的道义性方面,反对战争。墨子的思想旨意十分明确,杀人者死,杀一人有一死,杀十人有十死,杀百人有百死,这是对不义之人应有的惩罚,是他们的罪有应得,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对于那些发动战争攻伐别国,死伤大量人口的侵略者,有些人则不知非之,反而誉之,这显然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之论。对于这种义与不义颠倒、不辩之论,墨子极力予以辩白,指出好战者为不义,从而说明了非攻的道理。 墨子还从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死伤无数的人口,破坏社会生产力等战争危害性上,反对战争,主张非攻。 墨子称赞古代仁君能与大国相交,与邻国相处,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率百姓从农事,为民取利的功德,反对当时的王公、诸侯发动战争的暴行,主张对战争发动者杀无赦。对于发动侵略战争,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贩子,要处以死罪,不能使其继续执政为害天下万民。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他是主张非攻,而

墨子孟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墨子的生平 墨子,名翟,鲁人,也有人说是宋人。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据推测约在孔子后,孟子前,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03年之间。出身微贱,精于工技;自立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二、墨子的主要思想 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非攻十大主张。 “取实予名”和“三表法” 三、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2.墨子反对命定论比孔子更为彻底。 3.墨子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 1.教育目的: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 2.教育内容: 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万事莫贵于义” 2.“言必信,行必果” 3.“志不强者智不达” 4.“合其志功而观” (四)关于教学的主要原则 1.“叩则呜,不叩则亦鸣” 2.“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 3、“量力所至”与“务本约末” 4、“以名举实”与“察类明故” (五)简评 墨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以后的第二个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在教育思想上有自己的特色,如他突破了“六艺”的范畴。重视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提出了“贵义”与“重利”统一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务求实际和强力从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理论逻辑思维的方法;“言必信、行必果”、“摩须放踵,利天下为之”的风格等等、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 第四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孟子(约BC372-289年),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人。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子思、孟子之学被称为思孟学派,后世统治者尊其为“亚圣” 二、论教育的作用 1、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 2、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 3.在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上: “求放心" 三、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提出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持志养气 (二)动心忍性 (三)存心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