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Ⅰ基本概念

1、等电点(pI):使氨基酸离解成阳性离子和阴性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总带电荷为零(呈电中性)

时的溶液pH值.

A溶液pH

B pH=pI,氨基酸所带总电荷为零,在电泳时不移动;

C pH>pI,氨基酸带负电荷,在电泳时向正极运动。

2、修饰氨基酸(稀有氨基酸):蛋白质合成后,氨基酸残基的某些基团被修饰后形成的氨基酸。没有

相应的密码子,如甲基化、乙酰化、羟基化、羧基化、磷酸化等。

3、肽键(peptide bond):合成肽链时,前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通过脱

水作用形成的酰胺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4、肽键平面(酰胺平面):参与肽键的六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称为肽键平面。肽键平面不能

自由转动。

5、蛋白质结构:

A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从N端到C端的氨基残基种类、

数量和顺序。主要的化学键:肽键,二硫键。

B 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即蛋白质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涉及侧链原子的位置)。

分α-螺旋( α -helix):较重要,为右手螺旋,每圈螺旋含3.6个

氨基酸残基(13个原子),螺距为0.54nm、β-片层(β-折叠,

β-pleated sheet)、β-转角(β-turn )、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π-螺旋(π -helix )。维持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氢键。

模体:蛋白质分子中,二级结构单元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

混合或均有的空间构象,又称超二级结构。

C 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中,折叠紧凑、可被分割成独立的球状或纤维状,具有特定功能的

区域,称为结构域。为构成三级结构的基本单元。

D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肽链上所有原子的相对空间位

置).化学健:疏水键和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来维持其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E 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几条各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间相互结集和相互作用,排列形成

的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作用力:亚基间以离子键、氢键、疏水力连接。此外,范德华力、二

硫键(如抗体)。

6、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在细胞中能够帮助其他多肽链(或核酸)折

叠或解折叠、组装或分解的蛋白称为分子伴侣。如热休克蛋白。

7、一级结构是形成高级结构的分子基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分

子病”);同功能蛋白质序列具有种属差异与保守性。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基础,蛋白质分子构象的改变影响生物学功能或

导致疾病的发生,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变,但由于折叠错误,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称为蛋白质构象病(折叠病)。

8、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

性丧失的过程。为非共价键和二硫键断裂,物理(高温、高压、紫外线),化学(强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

9、20种AA名称及缩写:

A 非极性疏水性AA: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

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蛋氨酸(Met)

B 极性中性AA: 色氨酸(Trp)、丝氨酸(Ser)、酪氨酸(Tyr)、半胱氨酸(Cys)天冬酰胺(Asn)、

谷氨酰胺(Gln)、苏氨酸(Thr)

C 酸性AA: 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

D 碱性AA: 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E 芳香族AA: 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丝氨酸(Ser)

10、蛋白质理化性质:两性电离及等电点(多接近5.0,少数为碱性)、亲水胶体性质(具有水化层、

双电层,保持其胶体稳定)、紫外吸收峰在280nm波长、显色反应(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利用不同蛋白质分子的溶解性(solubility)、分子大小(size)、带电情况(charge)、

亲和能力等的不同将其提纯。

粗提:透析、盐析、沉淀法等;

精提:层析法(凝胶过虑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电泳法(蛋白质分子在高于或低于其pI的溶液中为带电的颗粒,在电场中能向正极或负极移动,如薄膜电泳、SDS-PAGE电泳、凝胶电泳)、离心法(不同颗粒之间存在沉降系数差时,在一定离心力作用下,颗粒各自以一定速度沉降,在密度梯度不同区域上形成区带的方法)。

第二章酶

1、酶:一类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或核酸。

2、酶活性中心: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并与催化活性直接有关的化学基团所构成的特殊空间区域,具

底物结合位点和催化位点。

3、诱导契合学说:当底物与酶接近时,能诱导酶的构象发生有利于底物与之结合的变化,使酶与底

物特异结合,催化反应的进行。

4、酶分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5、辅助因子:分辅酶和辅基、辅酶与酶蛋白结合不紧密,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牢固。

6、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底物浓度、酶E浓度、pH值、温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因素对酶促反应

速度影响。

7、米-曼式方程:。Km(米氏常数)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mol/L.V max是酶

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8、酶的转换数: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用于比较

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9、酶的抑制剂:能使酶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分可逆性抑制和不可逆性抑制,

可逆性抑制:抑制剂与酶通过不太稳定的非共价键结合,分竞争性抑制(均能与酶的底物中心结合,抑制作用的强弱取决于I与S的浓度比,增大底物浓度可解除抑制作用,如丙二酸抑制琥珀酸脱氢酶)、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合中心以外的位点结合,不可转化为产物,增加底物浓度不能解除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抑菌作用)、反竞争性抑制(I只能与ES复合物结合生成ESI 后酶失去催化活性)。

不可逆性抑制: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或非常稳定的非共价键)结合,如有机磷中毒及重金属盐中毒。

V max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K m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mol/L.

12、酶结构调节:通过对现有酶分子结构的影响来改变酶催化活性的调节方式,为快速调节。形式:

酶原激活、变构、共价修饰调控。

酶原激活:无活性的酶原去掉一个或几个特定肽键后转变为有活性酶的过程。构象发生改变,活

性中心暴露或形成。

酶的变构调节:调节物通过非共价键与酶分子上的调节位点结合,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而调节

酶的活性。

关键酶(限速酶):可以通过改变其催化活性而使整个代谢途径的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的酶。

共价修饰调控:酶分子上的某些基团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

性的改变。有(去)磷酸化,(去)尿苷酸化等形式。

13、同功酶:分子结构、底物亲和力、抑制剂等不相同但催化相同化学反应的一组酶。

14、酶活力: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15、LDH:乳酸脱氢酶,体内具五种形式,同功酶类。

第三章维生素

1、TPP(硫胺素焦磷酸)、FMN(黄素单核苷酸)、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酸)、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A(CoA-SH)、四氢叶酸(FH4)、磷酸吡哆醛(PLP)

第四章生物氧化

1、氧化磷酸化:呼吸链中电子的传递过程偶联ADP磷酸

化,生成ATP的过程。

①底物磷酸化(次要方式):高能键断裂偶联ADP磷酸化为ATP(或GDP/GTP) 的过程。

②偶联部位:NADH与CoQ之间(复合体Ⅰ)、CoQ与Cytc之间(复合体Ⅲ)、Cytc与O2之间(复合体Ⅳ)。

③化学渗透学说: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泵出H+形成跨膜电化学梯度,H+ 顺电化学梯度回流,释放能量会偶联ATP的生成。

H+由ATP合成酶的F0亚单位回流时才会偶联ATP的生成。

④影响磷酸化的因素:Ⅰ抑制剂:a、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复合体Ⅰ);抗霉素A(Ⅲ);CO、CNˉ、H2S(Ⅳ)。b、解偶联剂:使H+不经ATP合酶的F0回流,2,4-二硝基苯酚。c、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寡霉素。Ⅱ AD的调节作用;Ⅲ甲状腺激素:诱导细胞膜上Na+,K+–ATP酶的生成,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增加。

2、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氢原子通过多种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

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的传递链,也叫电子传递链。

A、递氢体:传递氢的酶或辅酶,亦可以作为电子传递体。

B、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的酶或辅基/辅酶。

C、呼吸链组成:4种复合体、CoQ、Cytc组成两条主要的呼吸链(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

化呼吸链(FADH2氧化呼吸链))

D、复合体组成:复合体Ⅰ(NADH-CoQ还原酶):是NADH + H+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入口,FMN

为其辅基,传递途径为[NADH—FMN,Fe-S—CoQH2];复合体Ⅱ(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FAD 为

其辅基,传递途径为[琥珀酸--FAD,Fe-S簇—CoQH2];复合体Ⅲ(CoQ-CytC还原酶)接受CoQ

传递来的电子,并泵出4个H+/2e-,传递途径为CoQH2--Cytb,Fe-S,Cytc1—Cytc,血红素为其

辅基;复合体Ⅳ(Cytc氧化酶)将电子从Cyt c传递给分子氧,催化分子氧还原为H2O, 泵出2

个H+/2e-,Fe-Cu中心等为其辅基,传递途径为[Cytc--Cu A--Cyt aa3--Cu B--O2]。每传递一对电子,

复合体I、Ⅲ、Ⅳ分别泵出4、4、2个H+

E、呼吸链组份排序确定:根据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检

测电子传递体氧化的顺序;体外将呼吸链的各复合体进行拆分和重组;利用阻断剂研究

分析。

3、P/O比值: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mol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酸的

mol数。

4、胞液中NADH+H+穿梭形式:α-磷酸甘油穿梭(NADH+H+--FADH2

生成1.5molATP)、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NADH+H+--NADH+H+生成

2.5molATP)。

第五章糖代谢

1、糖酵解: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各组织器官的细胞液中均进行)

①能量:第一阶段为1—5步,共消耗2molATP(1和3步)形成两分子磷酸丙糖;第二阶段为6—10步,共生成4molATP,均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由磷酸丙糖氧化为丙酮酸,6步发生一次氧化还原反应生成2分子NADH+H +。

②酶调节:a、第一步:己糖激酶(HK)[肝脏中为葡萄糖激酶(GK)]:变构抑制剂为G-6-P,GK则为F-6-P;

b、第三步:磷酸果糖激酶-I (PFK-I):变构抑制剂为ATP、柠檬酸、H+,变构激活剂为F-2,6-BP、AMP、ADP;

c、第十步:丙酮酸激酶:变构调节:抑制剂为ATP、乙酰辅酶A、长FFA、Ala(肝脏),激活剂为F-1,6-BP ;共价修饰:磷酸化修饰活性降低。

③反应式:葡萄糖+2ADP+2NAD++2Pi→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④生理意义:糖有氧氧化的第一阶段;缺氧时迅速提供能量;红细胞仅以此途径获能;一些中间产物是氨基酸(如丙酮酸)、脂类(如磷酸二羟丙酮)等合成的前体

2、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意义:使NADH+H+重新氧化为NAD+,保证无氧条件下,糖酵解可以继续进行。

3、糖的有氧氧化:G →丙酮酸(胞浆)、丙酮酸→乙酰辅酶A(线粒体)、TCA 循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线粒体)。

①丙酮酸→乙酰辅酶A: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辅基及辅酶有TPP、硫辛酸、FAD、NAD+、CoA、Mg2+),总反应为:

②三羧酸循环(TCA):生物体内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的氧化产物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再通过一系列氧化步骤产生CO2、NADH+H+及FADH2,并重新生成草酰乙酸,从而降解乙酰基并产生能量的代谢过程,在线粒体基质里完成。

Ⅰ能量:乙酰CoA+3NAD++FAD+GDP+Pi+2H2O→CoA-SH+3(NADH+H+)+FADH2+2CO2+GTP

一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所生成的能量为10ATP,一分子G彻底氧化产生的总ATP为30~32,Ⅱ酶调节:a、丙酮酸脱氢酶系:变构调节抑制剂为ATP、乙酰辅酶A、NADH,激活剂为AMP;共价修饰磷酸化失活。

b、柠檬酸合成酶:变构抑制剂为柠檬酸、 NADH、琥珀酰CoA,抑制剂为ADP。

c、异柠檬酸脱氢酶:变构抑制剂为ATP、NADH、琥珀酰CoA,激活剂为ADP、NAD+、 Ca2+。

d、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变构抑制剂为ATP、 NADH、琥珀酰CoA,激活剂为ADP、NAD+、 Ca2+。

Ⅲ生理意义:氧化供能;糖、脂、蛋白质等彻底氧化分解的共有途径;中间代谢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前体物。

4、巴斯德(Pasteur)效应:在有氧的条件下,糖的有氧氧化抑制无氧酵解的现象。

反Pasteur效应:在某些代谢旺盛的正常组织或肿瘤细胞中,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仍然以糖的无氧酵解为产生ATP的主要方式的现象。

5、磷酸戊糖途径:G-6-P经一系列反应生成NADPH+H+和5-磷酸核糖,并完成三碳、四碳、五碳、六碳、七碳糖转换的代谢途径,在胞浆进行。

分氧化阶段(G-6-P氧化为5-磷酸核酮糖,生成2NADPH+H+)和非氧化阶段(生成5-磷酸核糖,完成5C/3C/7C/4C/6C糖的相互转换,利用转醛醇酶和转酮醇酶)。

生理意义:提供生物合成的原料(戊糖和NADPH);为细胞提供还原态的环境: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为戊糖的利用及3C(甘油醛-3-磷酸)、4C、5C、6C(F-6-P)、7C糖互相转换提供通路。

6、糖异生作用:由非糖物质(生糖氨基酸、甘油、乳酸、丙酮酸、丙酸等)合成G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反应器官主要在肝脏、肾脏,反应场所为线粒体及胞浆(动物不能将乙酰辅酶A转化为丙酮酸)。

①反应途径:糖异生并不是糖酵解的逆转,但多数反应相同,

Ⅰ丙酮酸→草酰乙酸→PEP:第一步以丙酮酸羧化酶(生物素)催化,消耗1ATP,在线粒体进行;

第二步以PEP羧激酶催化,消耗1GTP,在线粒体及胞浆进行。

ⅡF-1,6-BP→F-6-P:果糖-1,6-二磷酸酶,消耗1ATP。

ⅢG-6-P→G:葡萄糖-6-磷酸酶,消耗1ATP。

②反应式:2丙酮酸+4ATP+2GTP+2NADH+2H++4H2O→葡萄糖+4ADP+2GDP+6Pi+2NAD +,共消耗

6ATP和2NADH+ H+

③生理意义: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主要);乳酸再利用;降低原尿的H+,缓解酸中毒(肾

脏);反刍动物血糖的主要来源:丙酸异生为葡萄糖。

7、糖原合成与分解:

①糖原合成:由G合成糖原的过程,糖原为带有分枝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化学键形式有α-1,4-糖苷键、α-1,6-糖苷键。主要在肝脏和肌肉的胞浆中合成。

Ⅰ反应途径:G→G-6-P→G-1-P+UTP→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糖原(n)→糖原(n+1)+UDP,最后一步以糖原合酶催化,UDP-G为G残基供体,每加一个G残基,消耗2ATP.

糖原合酶:仅催化链的延伸,形成α-1,4-糖苷键,不催化其从头合成。

糖原的分支以糖原分支酶催化,分支处为α-1,6-糖苷键。

②糖原降解:糖原(n)+Pi→糖原(n-1)+ G-1-P,由糖原磷酸化酶催化,仅作用于α-1,4-糖苷键,还有糖原脱支酶。

G-1-P→G-6-P→G(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肌肉中无此酶,G-6-P直接进入糖酵解,肝肾中可形成G)

④酶的调节:Ⅰ糖原磷酸化酶:原理:磷酸化活性高,去磷酸化活性降低;共价修饰:肾上腺激素和

胰高血糖素升高,活性增强;变构调节:肌肉中激活剂为AMP,抑制剂为ATP 、G-6-P;肝脏中抑制剂为G.

Ⅱ糖原合成酶:原理:磷酸化活性低,去磷酸化活性增高;共价修饰:肾上腺激素降低其活性;变构调节:激活剂为G-6-P。

8、共有的代谢产物:主要的为乙酰辅酶A,G-6-P,在糖的循环中较为重要,乙酰辅酶A在脂肪代谢中也有利用,将脂肪代谢和糖代谢相互联系,另外a-酮戊二酸在核苷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与糖代谢相互联系。

第六章脂肪代谢

1、β-氧化:脂肪酸氧化时,每次脂酰基羧基端β- C被氧化为酮基,然后裂解一分子的乙酰辅酶A,因此脂肪酸的氧化称为β-氧化。

2、脂类:脂肪及类脂、衍生脂类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有:细胞的结构成分;能量的贮存形式;生理调节作用,如激素(性激素)、第二信使(甘油二酯);共价修饰蛋白质;保温作用;物质运输和消化相关;调节机体密度。

3、脂肪酸的合成与氧化分解:

Ⅰ合成:在肝、脂肪、乳腺、脑等的胞液中,原料为乙酰CoA、 NADPH+H+,产物主要以C16饱和脂肪酸为主

a、乙酰CoA由线粒体转运进胞液中,利用柠檬酸-丙酮酸转运系统共消耗2ATP和2NADPH+H+

b、合成过程及能量消耗: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乙酰CoA羧化酶进行催化,消耗1ATP,生成一分子16c的棕榈酸需要8分子乙酰CoA(7分子转化为丙二酸单酰CoA),(8-16+7)ATP, 14NADPH+H+。

合成过程中利用脂肪酸合酶进行催化,哺乳类中共有7种酶活性,酰基载体蛋白(ACP)为其中一种,较为重要。合成过程中重复缩合、加氢、脱水、加氢的合成过程,每重复一次,增加一个二碳单位。

c、合成调节:乙酰CoA羧化酶:变构调节:激活剂为柠檬酸、异柠檬酸,抑制剂为脂酰CoA、棕榈酰CoA;共价调节:其磷酸化时活性降低,如胰岛素可以使其去磷酸化活性增高,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使其磷酸化,活性降低,与糖原合酶的共价调节类似;诱导调节:调节乙酰CoA羧化酶合成。

Ⅱ氧化分解:

①活化:脂肪酸→脂酰CoA,在胞浆中进行,共消耗2ATP,由脂酰CoA合成酶催化。

②脂酰CoA的转运:进入线粒体,由肉碱进行携带,肉碱脂酰转移酶(Ⅰ、Ⅱ)及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催化。

③脂肪酸的β-氧化:线粒体中进行,产物为乙酰辅酶A,FADH2,NADH+H+,重复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过程,逐步生成乙酰辅酶A,如16C则β-氧化7次,生成7FADH2,7NADH+H+,

④酮体:脂酸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生成部位主要在肝的线粒体基质中,原料为来自脂肪酸氧化的乙酰辅酶A。

酮体在肝内生成,在肝外组织(线粒体中)利用,均为糖异生或TCA循环的原料如乙酰乙酸→乙酰辅酶A、丙酮→丙酮酸或乳酸、β-羟丁酸→乙酰乙酸。

生理意义:酮体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是肌肉、脑组织在饥饿等状态下的重要能源。

4、甘油三酯的合成与分解:以甘油和乙酰辅酶A为材料,在肝脏及脂肪组织(甘油二脂途径)中或小肠黏膜细胞(甘油一酯途径)合成。

甘油三酯的水解发生在脂肪细胞的胞浆中,分解成为甘油和脂肪酸(FFA),FFA由载脂蛋白经过血浆进行运输,激素敏感酯酶(HSL)为其限速酶。

调节:经共价修饰调节,磷酸化活性升高,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等可通过第二信使使其活性升高,胰岛素和前列腺素使其活性降低。

甘油去向:直接运至肝、肾、肠等组织。主要在肝、肾进行糖异生,脂肪细胞及骨骼肌等组织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故不能很好利用甘油。

5、甘油磷脂:由甘油、脂酸、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等(如丝氨酸)组成。主要作用有构成生物膜脂质双分子层;乳化剂,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其合成主要在肝肾肠的滑面内质网上,途径有CDP-甘油二酯途径和甘油二酯途径,可在多种磷脂酶(PL)作用下水解。

6、胆固醇:主要肝脏(占80%),其次是小肠粘膜上皮、皮肤的胞浆和内质网上以乙酰CoA、NADPH+H+、ATP 为原料合成。

HMGCoA还原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是限速酶,胆固醇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7-脱氢胆固醇或胆汁酸,亦可组成膜结构。

7、脂蛋白:载脂蛋白与脂类以非共价键形成的球状复合物。分四种乳糜微粒CM(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运输内源性胆固醇回肝脏或至肝外组织)、高密度脂蛋白HDL(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回肝脏)。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来源与去路:

EAA指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Lys、Met、Trp、Val、Leu、Ile、Thr、Phe、His、Arg,Tyr和Cys 为条件必需AA。

2、AA的脱氨基作用:有转氨基、氧化脱氨基、联合脱氨基、非氧化脱氨基等方式。

Ⅰ转氨基作用:在转氨酶催化下,α-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另一种氨基酸和另一种α-酮酸的过程。体内最为重要的两种转氨酶为谷丙转氨酶(GPT:肝中活性最强)和谷草转氨酶(GOT:心脏中活性最强)。

意义:动物体合成非必氨基、联系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桥梁。

Ⅱ氧化脱氨基作用:关键酶有L-氨基酸氧化酶(辅基FMN)、

D-氨基酸氧化酶(辅基FAD+)。

主要为L-谷氨酸的氧化脱氨,反应场所主要为肝脏的线粒体基质中,L-谷氨酸+H2O→α-酮戊二酸+NH4++NADH (NADPH)+H+。关键酶为L-谷氨酸脱氢酶,变构抑制剂为GTP 、ATP,激活剂为ADP、GDP。

Ⅲ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氨基经转氨基作用转移给α-酮戊二酸生成L-谷氨酸, L-谷氨酸再经氧化脱氨基作用生成α-酮戊二酸和游离氨的过程。反应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在骨骼肌中进行嘌呤核苷酸循环,快速利用AA,其中有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的参与。

3、AA脱羧: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为PLP,脱羧形成相应的胺,体内的胺有γ-氨基丁酸(GABA)、牛磺酸、组胺、5-羟色胺(5-HT)等,为体内生理活性物质。

4、氨的代谢:体内氨的来源主要为AA脱氨作用,去路:在肝脏内可进行生物合成或合成尿素;肝外组织中可进行生物合成或者转运入肝形成尿素或进入肾脏形成铵盐。

肝外组织产生的NH3主要是以无毒的谷氨酰胺(Gln:脑和肌肉中,Glu结合氨形成Gln,在转运到肝及肾中)及丙氨酸(Ala:骨骼肌中进行)两种形式运输到肝脏或肾脏。

5、尿素形成(鸟氨酸循环):主要发生在肝脏的线粒体及胞液中,

过程:NH3→氨甲酰磷酸+鸟AA→瓜AA+Asp→精氨酸代琥珀酸→Arg(+延胡索酸)→尿素+鸟AA,继续循环。总反应:CO2+NH3+3ATP+Asp+2H2O→尿素+2ADP+2Pi+AMP+PPi+延胡索酸。共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Asp 是氨的中间传递体,延胡索酸和Asp将尿素循环和TCA联系起来。尿素分子中一个N来自于NH3,另一个来自于Asp。

调节:第一步反应的酶为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PS-Ⅰ)。第三步酶为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高血氨症)

6、动物体氨基酸的合成:

①α-酮酸氨基化:Ala:丙酮酸;Asp(Asn):草酰乙酸;Glu(Gln):α-酮戊二酸;

②其他AA转化:Gly:Ser;Cys: Ser与Met;Pro:Glu;Tyr: Phe;

③尿素循环:Arg。

7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Ser、Gly、His和Trp、Met)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如-CH3、-CH2-、-CHO,四氢叶酸(FH4)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是一碳单位的载体;功能部位是N5和N10。生理功能:合成嘌呤和嘧啶等的原料、为体内的甲基化反应间接提供甲基。

8、芳香族AA代谢:包括Phe、Tyr、Trp(色AA),主要在肝脏中代谢。Tyr代谢可产生儿茶酚胺类物质,酪氨酸羟化酶为其合成的限速酶(缺乏得白化病),Phe代谢产生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尿症PUK),Trp代谢合成褪黑素及5-羟色胺。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是核酸的构件分子,有核糖、碱基及磷酸三个组成成分,紫外吸收(260nm)。

生物学功能: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参与能量的转移:ATP/GTP/UTP;第二信使:cAMP和cGMP;是重要物质(如辅酶、SAM等)的构成成分;某些核苷酸的衍生物是多种生物合成过程的活性中间物质: UDP—葡萄糖和CDP—甘油二酯。

2、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利用简单的前体分子合成核苷酸的途径,在肝、小肠、胸腺等的胞液中合成。先合成IMP,再以IMP合成AMP和GMP,IMP的合成是在磷酸核糖的基础上合成嘌呤环。

①合成原料:R-5-P、Gln、Gly、N10-甲酰四氢叶酸、CO2、Asp,

消耗ATP.

②简单过程:R-5-P转化为PRPP(活化),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

催化该反应,再以PRPP为基础进行合成IMP。共消耗1分子PRPP、2分子谷氨酰胺、1分子甘氨酸、 1分子天冬氨酸和1分子CO2和2个甲酰基( N10-甲酰四氢叶酸),消耗了7 分子ATP。

关键酶为PRPP酰胺转移酶(变构酶)。

③AMP和GMP的生成:

IMP+Asp→腺苷酸代琥珀酸(AMPS)→延胡索酸+AMP,第一步由

AMPS合成酶催化,第二步由AMPS裂解酶催化,消耗1GTP。

IMP→黄嘌呤核苷酸(XMP)→GMP,第一步由IMP脱氢酶催化,生成1NADH+H+,第二步由GMP合成酶催化,消耗2ATP.

④合成特点:PRPP是5-磷酸核糖的活性供体;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环的;先合成 IMP,再转变成 AMP或GMP。

⑤调节:主要受反馈抑制调节。PRPP合成酶:受变构调节(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为其抑制剂);PRPP 酰胺转移酶:受变构调节(抑制剂: IMP /AMP /GMP,激活剂: PRPP)

3、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碱基与PRPP直接合成。

①腺嘌呤+PRPP→AMP+PPi;

②次黄嘌呤(或鸟嘌呤)+PRPP→IMP(GMP),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进行催化。HGPRT 不足时为高尿酸尿症和高尿酸血症,完全缺乏时为自毁容貌症。

4、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①特点:先合成嘧啶环,再与磷酸核糖连接。

②原料:Gln、 HCO3-、Asp、 PRPP。

③过程:先合成UMP(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Ⅱ为该反应的限速酶,UMP为其抑制剂),再以UTP合成CTP (是以UMP在三磷酸水平上转化而来的UMP→UTP,消耗2ATP,UTP+Gln→CTP+Glu,消耗1ATP),以dUMP合成dTMP。

5、嘧啶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尿嘧啶+PRPP→UMP+PPi

6、补救合成的意义:简单,消耗ATP少,节省AA;脑主要以补救合成途径合成核苷酸。

7、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由相应的NDP(二磷酸水平)还原生成(除dTMP),NDP→dNDP,消耗1NADPH+H+,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R)催化该反应进行,受变构调节:激活剂为ATP,抑制剂为dATP、dTTP、dCTP。dTMP的生成是在脱氧一磷酸水平上进行的,以dUMP直接合成或补救合成。

8、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

①碱基类似物:6-巯基嘌呤(IMP的类似物)竞争抑制HGPRT,抑制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可用作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抑制dTMP的合成;

②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Gln类似物)抑制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抑制UMP及CTP的合成;

③叶酸类似物:叶酸还原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可做抗肿瘤药物;

④核苷酸类似物:如阿糖胞苷(胞苷类似物),抑制CDP还原为dCDP。

9、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尿酸,疾病有腺苷脱氨酶(ADA)基因缺陷,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痛风症。

10、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嘧啶碱。

第十章核酸的化学

1、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通过3ˊ,5ˊ-磷酸二酯键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包括DNA和RNA。

2、DNA与RNA的区别:

3、B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构成右手双螺旋。

2)螺旋表面有大沟和一个小沟;

3)每圈螺旋含10个碱基对(bp),螺旋直径2nm,螺距为3.4nm;

4)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平面伸入内侧,与纵轴垂直;糖环平面与纵轴平行;

5)两条单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键相连,A与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C对G配对,形成三个氢键;

6)影响双螺旋稳定的作用力:碱基堆积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力。

4、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法则:

1)DNA的碱基组成具有种属特异性;

2)DNA的碱基组成无组织和器官特异性,组成稳定;

3)一种生物DNA的碱基组成不受年龄、环境和营养等的影响;

4)碱基配对遵循当量规律:所有双链DNA分子中,A=T,G=C(摩尔数相等),A+G=T+C。

5、染色质的基本包装单位--核小体:DNA-组蛋白的复合体,也叫10nm 纤维,为念珠状结构。由核心颗粒(由8聚体蛋白质复合体[H2A、H2B、H3和H4各2个]与缠绕在蛋白质8聚体上的146bp DNA构成)、连接DNA、1分子H1构成。

6、基因(gene):编码某一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genome):一个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

包括:核基因组(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DNA分子)

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内的单个DNA分子)

叶绿体基因组(叶绿体内的单个DNA分子)

7、tRNA:转运氨基酸的一类RNA,约占总RNA的15%。

结构特点:

1)一级:共70-95个核苷酸残基;约10%的碱基为修饰碱基;3′-末端都具有-CCA-OH的结构。

2)二级:四臂五环,AA臂3’-末端为—CCA-OH,携带AA,反密码环:7个碱基组成,正中的3个核苷酸

残基为反密码子。

3)三级:倒L型

8、mRNA:占总RNA的1%-5%,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的模板。

一级结构特点:

1)原核生物:多顺反子(一个mRNA分子往往含有几个功能上相

关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分子大小不一;

2)真核生物:为单顺反子(一个mRNA分子只编码一条多肽链),

5’端有帽子结构,3’端有poly(A)尾。

9、rRNA:占总RNA的80%左右,与几十种蛋白质一起形成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原核生物:5S、16S和23S rRNA;真核生物:5S、5.8S、18S和28S rRNA

10、核酸的性质:具有两性性质,等电点为酸性。

11、DNA变性:在温度升高、极端pH值、变性剂等条件下,DNA双链中的氢键被破坏,两条单链部分或全部分开。Tm为溶解温度,一般在70-850C。

增色效应:DNA在变性后,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

12、DNA复性:在变性条件消除后,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可以重新形成双螺旋DNA的过程。

退火:热变性的DNA在溶液冷却后的复性。

减色效应:DNA在复性后,紫外吸收值降低的现象。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碱基组成、片段大小。

13、核算杂交:具有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两条单链核酸分子,按碱基配对原则结合在一起形成双链分子称为杂交(hybridization),有DNA-DNA、RNA-RNA、DNA-RNA。

十一章核酸的生物合成

1、DNA复制:以一个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两个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1)一般原则:半保留复制(以母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分子,其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DNA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链,指导互补链合成的DNA称为模板链,也叫做无意义链);复制是起始于起始位点的双向复制(复制叉:DNA复制时,亲代DNA解旋,DNA新链合成的部位形成的Y形结构);半不连续复制(DNA的合成是5ˊ→3ˊ方向的聚合;前导链:复制叉处,以亲代DNA分子的3′→5′链为模板的新链以5′→3′方向连续合成的DNA链;在复制叉处以5′→3′链为模板的新链合成方向与模板的解链方向相反,该链的

合成以不连续方式一段一段合成,短片称为岗崎片段,这条不连续合成的新链为滞后链);DNA的合成消耗能量(聚合:dNTP+(dNMP)n →(dNMP)n+1+PPi);

2)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Ⅰ参与DNA合成的主要物质:底物:dNTPs,模板:亲代DNA分子,酶及蛋白类:

Ⅱ复制过程:

a)起始:复制是在基因组中特殊序列开始的,该特殊序列为复制的

起始点,原核生物染色体、病毒和核外DNA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

DnaA识别和结合起始点,并使之解链→合成RNA引物(解旋酶、

引物酶参与)→引物被DNA pol Ⅲ识别,前导链开始合成→解链至1kb左右,2条滞后链的模板指导合成引物,滞后链的合成起始

b)延伸:解旋酶、拓扑异构酶、SSB、引物酶、DNA聚合酶、连接

酶等参与。

前导链合成:边解链边聚合。

滞后链延伸:合成引物→合成岗崎片段(DNA聚合酶III)→切除引物(RNAse H 和DNA pol I)→缺口平移(DNA pol I)→连接岗崎片段(DNA连接酶)。

c)终止:具有终止区(Ter)(顺时针复制叉陷阱和反时针复制叉陷阱),Ter+终止子利用物质(Tus)形

成复合物,阻止解旋,仅阻断一个方向的复制叉,当两个复制叉相遇时,DNA复制终止。

d)子代DNA分离:DNA拓扑异构酶Ⅳ。

3)真核生物的DNA复制:DNA聚合酶α、β、γ、δ和ε

Ⅰ特点及参与物质:多复制起点、复制起始点比原核生物短,结合速度较慢。有DNA聚合酶α(引物酶活性)、 DNA聚合酶δ(解旋酶活性)、拓扑酶、复制因子RF等参与。

Ⅱ起始:G1期形成前复制复合物,(G1)-S期形成活性的复制叉,复制起始。

Ⅲ终止:端粒:线性染色体的两个末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短序列(TG丰富)的串联重复。

端粒酶:蛋白质和RNA组成,含逆转录酶(依赖RNA的DNA聚合酶),RNA(450bases,其中-AAUCCCAAU-为合成端粒-TTAGGG-的模板)。

4)DNA损伤和修复:复制时的错配、自发、环境因素(化学诱变剂、紫外辐射、电离辐射)可以引发。DNA损伤形式: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辐射)、胞嘧啶脱氨--尿嘧啶(亚硝酸盐)、嘌呤核苷酸残基自发脱嘌呤、缺失和插入、重排。

修复方式: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2、RNA的生物合成

Ⅰ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分子的过程

Ⅱ与DNA复制的区别:原料为NTP;是基因序列的转录;可连续转录多copy;不需要引物;只有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的精确性低。

Ⅲ原核生物RNA的合成:

a)参与物质:RNA聚合酶(细菌只有一种RNA聚合酶α2ββ′ωζ,

ζ亚基识别启动子,无3 ′→5′外切酶活性,所以转录保真性不高)。

功能:DNA的解链、聚合核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校正功能、DNA链的复性、RNA链从模板上释放。

b)启动子:基因转录起始区域内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起始转录的一

段DNA序列,具两个高度保守DNA序列,与聚合酶的ζ相互作用的部位。

c)起始:RNA聚合酶(ζ亚基)识别并结合启动子,形成封闭式复

合体→聚合酶构象改变,-10区的序列解链,形成开放性复合体,转录开始→启动子逃逸,ζ脱离全酶,聚合酶离开启动子区。

d)延伸:RNA聚合酶沿DNA链移动,聚合核苷酸,进入转录延伸阶

段。

e)终止:至转录终止子序列时,RNA-DNA杂和体分离,DNA恢复为

双链,RNA聚合酶、RNA链从DNA模板上释放出来。

机制: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两个特殊序列:自我互补序列,可形成发卡;高度保守的4-8A序列):发卡的形成能断裂A=U碱基对,破坏RNA与模板、RNA聚合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转录复合体的解体而终止转录。

依赖ρ因子的终止:终止序列富含CA的序列,ρ因子和RNA上的特殊位点(rut位点)结合,并滑行至终止序列,使RNA释放出来。

Ⅳ真核生物RNA的合成:

a)RNA聚合酶:RNA pol Ι(rRNA合成)、RNA pol Ⅱ(mRNA合成)、RNA pol Ⅲ(tRNA和小RNA)

b)转录因子:TFⅡD(TBP,识别TATA盒,为启动子序列)、TFⅡA、TFⅡB、TFⅡE、TFⅡF、TFⅡH等。

c)起始:TBP( TATA盒结合蛋白)识别TATA盒,在启动子部位结合多种TF,形成closedcomplex→DNA解旋→opencomplex→RNApol Ⅱ的C-末端结构域被磷酸化修饰→转录起始。

d)终止:转录终止与3′加poly A尾紧密联系。

酶复合体结合到mRNA上的剪切信号序列→切除mRNA的3’端末端序列,形成poly A尾→聚合酶与模板分离,一次转录终止

e)转录后加工:mRNA5′-带帽、剪接(将初始转录产物中内含子去除,并把外显子连接为成熟的mRNA分子的过程,边转录边剪接。)、3′端的切除及加poly A尾

核内不均一RNA(HnRNA):真核生物DNA转录生成mRNA的初级转录物和各种剪接中间体的混合物。外显子: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及与翻译相关的序列。

内含子:在转录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切除的基因内部的核苷酸序列。

tRNA转录后加工:剪切和拼接、碱基修饰、加3ˊ-CCA

选择性剪接:是指一个pre-mRNA可以剪接成多个成熟mRNA的现象。3、DNA和RNA合成过程中精确性保证:有DNA聚合酶具有校读功能。

DNA:

①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104-5)

②DNA聚合酶能区别碱基(1/105):可区别NTP和dNTP

③DNA聚合酶有校读功能(准确率提高102-3 ):3ˊ→5ˊ外切酶活性

④复制后的修复机制。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密码子:mRNA链上决定蛋白质中一个特定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以及开始或终止蛋白质合成的相邻的三个碱基。亦称三联体。共有64个,包括一个起始密码子AUG和三个终止密码子UAA、UAG、UGA。特点:简并性(可以降低碱基突变造成的有害效应)、通用性、密码子有方向性(5′→3′)、mRNA中密码子间无间隔,不重叠。

开放阅读框:mRNA 5′端起始密码子开始到3′端终止密码子之间连续的、无重叠的一连串密码子组成的蛋白质编码区。

2、tRNA:氨基酸的“搬运工具”、识别mRNA的密码子。具有摇摆性:反密码子的第1位与密码子第3位配对时,不严格遵循碱基配对原则的现象。

起始tRNA:为肽链起始密码子携带Met的tRNA,真核为tRNA i met,原核为tRNA i fmet

普通tRNA:如tRNA e met,为肽链延伸中携带Met。

3、核糖体:原核(70s):30S小亚单位为16S rRNA和21种蛋白质,50S大亚单位为5S rRNA、23S rRNA、~32种蛋白质;真核(80S):40S小亚单位:18SrRNA+~33蛋白质,60S大亚单位:28SrRNA、5SrRNA、5.8SrRNA+49蛋白质。

4、核糖体重要位点:氨基酰-tRNA位点(A site)、肽酰-tRNA位点(P site)、tRNA退出位点(E site)。

5、蛋白质的合成:

Ⅰ氨酰-tRNA的合成:氨基酸+tRNA +ATP→氨基酰-tRNA+AMP+PPi,由氨基酰-tRNA合成酶(每一种AA 都只有一种特定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具有校读功能)催化。

Ⅱ肽链合成的起始:mRNA模板的方向:5′→ 3′、蛋白质的合成方向:N端→ C端。

1)原核生物:参与的物质:30S和50S亚单位mRNA 、fMet-tRNA i fMe、三种起始因子、GTP、Mg2+,起始过程是将30S亚单位和fMet-tRNA i fMet、mRNA 、50S亚单位组装成70S起始复合物的过程。

mRNA在30S亚单位上定位→定位fMet-tRNA i fMet→结合50S大亚单位,形成70S复合物,消耗1GTP

SD序列: mRNA分子中紧靠起始密码子上游,能够16srRNA互补配对的一段8-13核苷酸的序列,又称为核蛋白体结合位点。

起始因子作用:

a、IF1:防止氨基酰-tRNA进入A site;

b、IF2:引导fMet-tRNA i fMet进入 P site;

c、IF3:防止30S结合50S亚单位。

2)真核生物:是将40S亚单位和Met-tRNA i Met、mRNA 、60S亚单位组装成80S起始复合物的过程。

形成43S 复合物→mRNA在小亚单位上的定位→80S复合物的形成

3)真核与原核生物肽链合成起始的主要区别:

①更多的起始因子参与;

②Met-tRNA i Met先定位到核糖体上;

③mRNA结合多种起始因子后才与核糖体结合;

④小核糖体通过Met-tRNA i Met的反密码子与mRNA起始密码子之间互补配对而准确定位。

Ⅲ延伸:进位(只有与密码子正确互补配对的氨基酰-tRNA才能进入A位点:维持蛋白质合成准确性的另一个机制)→成肽(转肽酶:催化肽键形成的酶,属RNA酶)→转位

Ⅳ终止:终止密码子为信号,停止翻译,肽链脱离

Ⅴ能量消耗:消耗不少于4NTP的高能磷酸键。

Ⅵ多肽链折叠及加工:

一级结构:N端fMet或Met的切除、特定氨基残基的修饰、多肽链的切割。

空间结构:二硫键的形成、亚基聚合、辅基连接、糖基化修饰、疏水脂链的连接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6、蛋白质的靶向输送:蛋白质合成加工后通过复杂机制定向输送到内质网或发挥生物功能的目标位置的过

程。

信号序列: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引导蛋白质输送到细胞靶部位的特异氨基酸序列,包括信号肽(内质网)、核定位序列(核)、前导肽(线粒体)。

信号肽: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转移到内质网上的一段氨基酸序列,一般位于新合成肽链的N端。信号肽识别颗粒(SRP)

7、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如抗生素类、干扰素等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总3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 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完整word版)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整理 实验一 还原糖的测定、实验二 粮食中总糖含量的测定 1.还原糖测定的原理 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溶液共热后被还原成棕色的氨基化合物,在550nm 处测定光的吸收增加量,得出该溶液的浓度,从而计算得到还原糖的含量 2.总糖测定原理 多糖为非还原糖,可用酸将多糖和寡糖水解成具有还原性的单糖,在利用还原糖的性质进行测定,这样就可以分别求出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 3.电子天平使用 4.冷凝回流的作用: 使HCl 冷凝回流至锥形瓶中,防止HCl 挥发,从而降低HCl 的浓度。 5.多糖水解方法: 加酸进行水解 6.怎样检验淀粉都已经水解: 加入1-2滴碘液,如果立即变蓝则说明没有完全水解,反之,则说明已经完全水解。 7.各支试管中溶液的浓度计算 8.NaOH 用量:HCl NaOH n n = 9.不能中途换分光光度计,因为不同的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发光强度不同 10.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当通过基态原子的某辐射线所具有的能量(或频率)恰好符合该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或频率)时,该基态原子就会从入射辐射中吸收能量,产生原子吸收光谱。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所以原子对不同频率辐射的吸收也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吸收的定量关系服从式/E h hc νλ?==。 实验证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物质的吸光度A 与吸光样品的浓度c 及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光的吸收定律,也称为郎伯-比尔定律 分光光度计就是以郎伯比尔定律为原理,来测定浓度 11.为什么要水解多糖才能用DNS 因为DNS 只能与还原糖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不能与没有还原性的多糖反应。 12.为什么要乘以0.9 以0.9才能得到多糖的含量。 13.为什么要中和后再测? 因为DNS 要在中性或微碱性的环境下与葡萄糖反应 实验三 蛋白质的水解和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实验四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 1.纸色谱分离氨基酸分离原理 由于各氨基酸在固定相(水)和流动相(有机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同的氨基酸将存在于不同的部位,达到分离的目的。 2.天然氨基酸为L 型 3.酸式水解的优点是:是保持氨基酸的旋光性不变,原来是L 型,水解后还是L 型,由于甘氨酸所有的R 基团是氢原子,所以它不是L 型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 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 在某一P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 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 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 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 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 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 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 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归纳总结

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归纳总结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的内容很多,而且小的知识点也很多很杂,要求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在某些知识点上即使反复阅读课本,听过课后还是难于理解.二则由于内容多,便难于突出重点,因此在反复阅读课本后找出并总结重点难点便非常重要,区分出需要熟练掌握和只需了解的内容. 第一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重点:1.氨基酸的种类和侧链,缩写符号(单字母和三字母的),能够熟练默写,并能记忆在生化反应中比较重要的氨基酸的性质和原理 2.区分极性与非极性氨基酸,侧链解离带电荷氨基酸,R基的亲水性和疏水性,会通过利用pK值求pI值,及其缓冲范围. 3.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实质上还是利用蛋白质的特性将其分离开来,溶解性,带电荷,荷质比,疏水性和亲水性,分子大小(也即分子质量),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连接方式,生物学意义,肽链的水解. 第二章: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重点: 1.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方法(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光谱) 2.构筑蛋白质结构的基本要素(肽基,主链构象,拉氏图预测可能的构造,螺旋,转角,片层结构,环形构象,无序结构) 3.纤维状蛋白:角蛋白,丝心蛋白,胶原蛋白,与之相关的生化反应,特殊性质,,及其功能的原理. 4.球状蛋白和三级结构(特征及其原理,基元及结构域,三级结构揭示进化上的相互关系.蛋白质的折叠及其原理,推动蛋白质特定构象的的形成与稳定的作用力,疏水作用,氢键,静电相互作用,二硫键. 5.寡聚体蛋白及四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亚基组成.,寡聚体蛋白存在的意义及其作用 原理) 6.蛋白质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氧合曲线,协同效应,玻尔效应) 第三章: 酶 重点:1.酶的定义及性质,辅助因子.活性部位 2.酶的比活力,米氏方程,Vmax,Km,转换数,Kcat/Km确定催化效率,双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对酶催化效率有影响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酶的抑制作用,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不可逆抑制剂,及其应用. 4.酶的作用机制:转换态,结合能,邻近效应,酸碱催化,共价催化及其原理,会举例.溶菌酶的作用机制,丝氨酸蛋白酶类及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5.酶活性调节,酶原激活,同工酶,别构酶,多功能酶和多酶复合物. 及其与代谢调节的关系及原理.

医学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分子组成 一、组成元素: N为特征性元素,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测生物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二、氨基酸 1.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除脯氨酸外属L-α-氨基酸,除了甘氨酸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原子。 2.分类:(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丙、缬、亮、异亮、苯、脯,甲硫。(2)极性中性氨基酸:色、丝、酪、半胱、苏、天冬酰胺、谷氨酰胺。(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4)(重)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三、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两性电解质,兼性离子静电荷+1 0 -1 PH〈PI PH=PI PH〉PI 阳离子兼性离子阴离子等电点:PI=1/2(pK1+pK2) 2.紫外吸收性质:多数蛋白质含色氨酸、酪氨酸(芳香族),最大吸收峰都在280nm。 3.茚三酮反应:茚三酮水合物与氨基酸发生氧化缩合反应,成紫蓝色的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为570nm波长。此反应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四、蛋白质分类:单纯蛋白、缀合蛋白(脂、糖、核、金属pr) 五、蛋白质分子结构 1.肽: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构成的分子肽肽键:两个氨基酸α氨基羧基之间缩合的化学键(—CO—NH—) 2.二肽:两分子氨基酸借一分子的氨基与另一分子的羧基脱去一分子的水缩合成 3.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脱水缩合而残缺,故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4.天然存在的活性肽: (1)谷胱甘肽GSH:谷,半胱,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①具有还原性,保护机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免遭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②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催化下,GSH可还原细胞内产生的过氧化氢成为水,同时,GSH被氧化成氧化性GSSG,在谷胱甘肽还原酶作用下,被还原为GSH③GSH的硫基具有噬核特性,能与外源性的噬电子毒物(如致癌物,药物等)结合,从而阻断,这些化合物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以保护机体(解毒) (2)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②神经肽:P物质(10肽)脑啡肽(5肽)强啡肽(17肽)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作者:————————————————————————————————日期: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 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荷R 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和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在某一P H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和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和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和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

生物化学知识点486 时间:2011-8-10 18:04:44 点击: 、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1生物化学一、填空题核心提示:折、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2(疏3、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 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叠)(B-转角)(无规则卷曲)。... 水键)、(范德华力)等生物化学 一、填空题 、大多数的蛋白质都是由(碳)、(氢)、(氧)、(氮)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组成蛋白1 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转角)(无规则卷曲)。、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形式是(a-螺旋)、(B-折叠)(B-2、维行蛋白质的空间结稳定的化学键主要有(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3 力)等非共价键和(二硫键)。 、使蛋白质沉淀常用的方法有(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4 (重金 属盐沉淀法)。、核酸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5 核酸彻底水解的最终产物是(碳酸)、(戊糖)、(含氮碱),此即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CA)和(鸟嘌呤B)两种,嘧啶碱主要有(胞嘧啶6、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有(腺嘌呤)和(胸腺嘧啶T)三种。(尿嘧啶U、酶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够在体内外起催化作用的生物催化剂),酶所催化的反应称7 为(酶促反应),酶的活性是指(酶的催化能力)。 8、酶促反应的特点有(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酶活性的不稳定性)。 、酶促反应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9 )、(激活剂)、(抑制剂)(PH),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3.9-6.1mmol/L10、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为((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作用),糖的正常去路有(氧化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等),异常去路有(尿糖)。,反应在(线12)分子ATP411、三羧酸循环中有(2)次脱羧()次脱氧反应,共生成(酮戊二酸脱氢酶粒)中进行,三种关键酶是(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 系)。、由于糖酵解的终产物是(乳酸),因此,机体在严重缺氧情况下,会发生(乳酸)中12 毒。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其次是(构成组织细胞的成分),人类食物中的13 糖主要是(淀粉)。、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起(持续)性(高血糖),14 1 甚至出现(糖尿)),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生H2O、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生成(CO2)和(15 物氧化),又称为(组织呼吸)或(细胞呼吸)。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两FADH2、体内重要的两条呼吸链是(NADH氧化呼吸链)和(16 2ATP)。条呼吸链ATP的生成数分别是(3ATP)和()H2O17、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的传递交给(氧)生成(ATP)的过程相(偶联)的作用。的过程与(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主 要方式为(氧化磷酸化),其次是(底物水平磷酸化)。18、体内生成脱a-CO2是通过(有机物)的脱羧反应生成的,根据脱羧的位置不同,可分为(19、体内脱羧)。羧)和(B-氧化过程包括(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个步每一次B-20、脂酰CoA )。)和比原来少2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总结

生化总结 1。蛋白质的pI: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为正离子和解离为负离子的过程和趋势相等,处于兼性离子状态,该溶液的pH值称蛋白质的pI。 2。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二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现象,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 3。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 4。试述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其结构特点。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四种类型,以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性。 (2)α-螺旋结构特点:a、单链、右手螺旋;b、氨基酸残基侧链位于螺旋的外侧;c、每一个螺旋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螺距0.54nm;d、每个残基的-NH和前面相隔三个残基的-CO之间形成氢键;e、氢键方向与螺距长轴平行,链内氢键是α-螺旋的主要因素。 (3)β-折叠结构特点:a、肽键平面充分伸展,折叠成锯齿状;b、氨基酸侧链交替位于锯齿状结构的上下方;c、维系依靠肽键间的氢键,氢键方向与肽链长轴垂直;d、肽键的N末端在同一侧---顺向平行,反之为反向平行。 (4)β-转角结构特点:a、肽链出现180转回折的“U”结构;b、通常由四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第二个氨基酸残基常为脯氨酸,由第1个氨基酸的C=O与第4个氨基酸残基的N-H形成氢键维持其稳定性。 (5)无规则卷曲:肽链中没有确定的结构。 5。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有:两性解离;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6。核小体(nucleosome):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有DNA和5种组蛋白共同组成。A、B、和共同构成了核小体的核心组蛋白,长度约150bp的DNA双链在组蛋白八聚体上盘绕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之间通过组蛋白和DNA连接形成的串珠状结构称核小体。 7。解链温度/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在DNA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或称熔融温度(Tm值)。 8。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在某些理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的作用下,DNA双链间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双链DNA解离为单链,从而导致DNA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学活性丧失,称为DNA的变性作用。9。试述细胞内主要的RNA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1)核糖体RNA(rRNA),功能: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它与核蛋白体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为mRNA,tRNA 及多种蛋白质因子提供相互结合的位点和相互作用的空间环境,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信使RNA(mRNA),功能:转录核内DNA遗传信息的碱基排列顺序,并携带至细胞质,指导蛋白质合成。是蛋白质合成模板。成熟mRNA的前体是核内不均一RNA(hnRNA),经剪切和编辑就成为mRNA。 (3)转运RNA(tRNA),功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载体,将氨基酸转呈给mRNA。转运氨基酸。 (4)不均一核RNA(hnRNA),功能:成熟mRNA的前体。 (5)小核RNA(SnRNA),功能:参与hnRNA的剪接、转运。 (6)小核仁RNA(SnoRNA),功能:rRNA的加工和修饰。 (7)小胞质RNA(ScRNA/7Sh-RNA),功能:蛋白质内质网定位合成的信号识别体的组成成分。 10。试述Watson-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DNA是一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两条链在空间上的走向呈反向平行,一条链的5’→3’方向从上向下,而另一条链的5’→3’是从下向上;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接触,A与T通过两个氢键配对,C与G通过三个氢键配对,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 (2)DNA是一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5碱基对,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DNA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37nm,螺距为3.54nm,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DNA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小沟。(3)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横向靠两条链之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碱基堆积力维持。11。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的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地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12。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3。何为酶的Km值?简述Km和Vm意义。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生物化学知识点整理 注: 1.此材料根据老师的PPT及课堂上强调需掌握的内容整理 而成,个人主观性较强,仅供参考。(如有错误,请以课本为主) 2.颜色注明:红色:多为名解、简答(或较重要的内容) 蓝色:多为选择、填空 第八章脂类代谢 第一节脂类化学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 脂肪:三脂肪酸甘油酯或甘油三酯。 类脂: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第二节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小肠上段 脂类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第三节三酰甘油(甘油三酯)代谢 一、三酰甘油的分解代谢 1.1)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 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三酰甘油脂肪酶 (又称“激素敏感性三酰甘油脂肪酶”,HSL) 3)脂解激素: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去甲肾

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4)抗脂解激素:抑制脂肪动员,如胰岛素、前列腺素、烟酸、 雌二醇等。 2.甘油的氧化 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随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再经糖代谢途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或经糖异生途径生成糖。 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饱和脂肪酸氧化的方式主要是β氧化。 1)部位:组织:脑组织及红细胞除外。心、肝、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细胞质、线粒体。 2)过程: ①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细胞质) 脂肪酸 脂酰 消耗了2 ②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酶:a.肉碱酰基转移酶 I(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关键酶、限速酶) b.肉碱酰基转移酶Ⅱ c.脂酰肉碱——肉碱转位酶(转运体) ③脂酸的β氧化 a.脱氢:脂酰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整理

一、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由C、H、O、N、S元素组成,N的含量为16%。 2、氨基酸共有20种,分类:非极性疏水R基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带正电荷R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带负电荷R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 3、氨基酸的紫外线吸收特征:色氨酸与酪氨酸在280纳米波长附近存在吸收峰。 4、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与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溶液中氨基酸的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蛋白质等电点:在某一PH 值下,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则该PH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5、氨基酸残基:氨基酸缩合成肽之后氨基酸本身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 6、半胱氨酸连接用二硫键(—S—S—) 7、肽键: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学键。 8、N末端与C末端:主链的一端含有游离的α氨基称为氨基端或N端;另一端含有游离的α羧基,称为羧基端或C端。 9、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内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化学键为肽键与二硫键;(2)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的局部构象,不涉及侧链的空间排布,化学键为氢键,其主要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与无规则卷曲;(3)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化学键为疏水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力;(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与相互作用。 10、α螺旋:(1)肽平面围绕Cα旋转盘绕形成右手螺旋结构,称为α螺旋;(2)、螺旋上升一圈,大约需要3、6个氨基酸,螺距为0、54纳米,螺旋的直径为0、5纳米;(3)、氨基酸的R基分布在螺旋的外侧;(4)、在α螺旋中,每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从该羰基所属氨基酸开始向后数第五个氨基酸的氨基氢形成氢键,从而使α螺旋非常稳定。 11、模体: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发现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 12、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各行使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3、变构效应: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称为变构效应。 14、蛋白质胶体结构的稳定因素:颗粒表面电荷与水化膜。 15、什么就是蛋白质的变性、复性、沉淀?变性与沉淀关系如何?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因素?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应用与避免蛋白质变性的例子? 蛋白质的变性: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受到破坏,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物活性丧失,其实质就是蛋白质的次级断裂,一级结构并不破坏。 蛋白质的复性:当变性程度较轻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蛋白质仍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来的构象及功能,这一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过程 2 H 2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谢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 构调节。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关键酶 ① 己糖激酶 ② 6-磷酸果糖激酶-1 ③ 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节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胞液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蛋白质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S 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较恒定,平均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6.25称作蛋白质系数。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含氮量×6.25 蛋白质紫外吸收在280nm,含3种芳香族氨基酸,可被紫外线吸收 等电点(pI):调节氨基酸溶液的pH值,使氨基酸所带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不向任何一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叫做氨基酸的等电点。 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黄色物质,其余的氨基酸与茚三酮反映均产生蓝紫色物质。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非常灵敏,几微克氨基酸就能显色。 肽平面:肽键由于C-N键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旋转,使相关的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称作肽平面或酰胺平面。 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动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1)谷胱甘肽: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种重要三肽,由谷氨酸(Glu)、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组成,简称GSH。由于GSH含有一个活泼的巯基,可作为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在活性状态。 寡肽:10个以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 多肽:10个以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肽 蛋白质与多肽的区别: 蛋白质:空间构象相对稳定,氨基酸残基数较多 多肽:空间构象不稳定,氨基酸残基数较少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某局部通过氢键使肽键平面进行盘曲,折叠,转角等形成的空间构象。 α?螺旋的结构特点: 1)以肽键平面为单位,以α?碳原子为转折盘旋形成右手螺旋;肽键平面与中心轴平行。2)每3.6个氨基酸残基绕成一个螺圈,螺距为0.54nm,每个氨基酸上升0.15nm。

生物化学知识点梳理

生化知识点梳理 蛋白质水解 (1)酸水解:破坏色胺酸,但不会引起消旋,得到的是L-氨基酸。(2)碱水解:容易引起消旋,得到无旋光性的氨基酸混合物。 (3)酶水解:不产生消旋,不破坏氨基酸,但水解不彻底,得到的是蛋白质片断。(P16) 酸性氨基酸:Asp(天冬氨酸)、Glu(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Lys(赖氨酸)、Arg(精氨酸)、His(组氨酸) 极性非解离氨基酸:Gly(甘氨酸)、Ser(丝氨酸)、Thr(苏氨酸)、Cys(半胱氨酸),Tyr(酪氨酸)、Asn(天冬酰胺)、Gln(谷氨酰胺) 非极性氨基酸:Ala(丙氨酸)、Val(缬氨酸)、Leu(亮氨酸)、Ile(异亮氨酸)、Pro(脯氨酸)、Phe(苯丙氨酸)、Trp(色氨酸)、Met(甲硫氨酸) 氨基酸的等电点调整环境的pH,可以使氨基酸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这时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的环境pH称为氨基酸的等电点(pI)。 酸性氨基酸:pI= 1/2×(pK1+pKR) 碱性氨基酸:pI=1/2×(pK2+pKR) 中性氨基酸:pI= 1/2×(pK1+pK2) 当环境的pH比氨基酸的等电点大,氨基酸处于碱性环境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当环境的pH比氨基酸的等电点小,氨基酸处于酸性环境中,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除了甘氨酸外,所有的蛋白质氨基酸的α-碳都是手性碳,都有旋光异构体,但组成蛋白质的都是L-构型。带有苯环氨基酸(色氨酸)在紫外区280nm波长由最大吸收 蛋白质的等离子点:当蛋白质在某一pH环境中,酸性基团所带的正电荷预见性基团所带的负电荷相等。蛋白质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是环境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盐溶:低浓度的中性盐可以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盐析:加入高浓度的中性盐可以有效的破坏蛋白质颗粒的水化层,同时又中和了蛋白质分子电荷,从而使蛋白质沉淀下来。 分段盐析:不同蛋白质对盐浓度要求不同,因此通过不同的盐浓度可以将不同种蛋白质沉淀出来。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次级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氢键等次级键叠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组成了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二级结构构象单元。α-螺旋α-螺旋一圈有3.6个氨基酸,沿着螺旋轴上升0.54nm,每一个氨基酸残基上升0.15nm,螺旋的直径为2nm。当有脯氨酸存在时,由于氨基上没有多余的氢形成氢键,所以不能形成α-螺旋。 β-折叠是一种相当伸展的肽链结构,由两条或多条多肽链侧向聚集形成的锯齿状结构。有同向平行式和反向平行式两种。以反向平行比较稳定。 β-转角广泛存在于球状蛋白中,是由于多肽链中第n个残基羰基和第n+3个氨基酸残基的氨基形成氢键,使得多肽链急剧扭转走向而致 超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上若干个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彼此相互作用,进一步组成有规则的结构组合体(p63 )。主要有αα,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_总结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H、O、N、S 特征元素:N(16%)特异元素:S 凯氏定氮法: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100g样品中蛋白质含氮量(g%)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 (名解)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共价连接并因而失去对称性的四面体碳 为L-α-氨基酸,其中脯氨酸(Pro)属于L-α-亚氨基酸 不同L-α-氨基酸,其R基侧链不同 除甘氨酸(Gly)外,都为L-α-氨基酸,有立体异构体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分类 非极性氨基酸: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 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脯氨酸(Pro) 极性中性氨基酸:丝氨酸(Ser)、半胱氨酸(Cys)、蛋氨酸(Met) 天冬酰胺(Asn)、谷氨酰胺(Gln)、苏氨酸(Thr) 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Phe)、色氨酸(Trp)、酪氨酸(Tyr)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其中: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四、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①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 ②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程度取决于所处溶液的酸碱度。 ③(名解)等电点(pI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pHpI 阴离子氨基酸带净正电荷,在电场中将向负极移动 ④在一定pH范围内,氨基酸溶液的pH离等电点越远,氨基酸所携带的净电荷越大 2、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性质 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 nm 附近 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两种氨基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3、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蓝紫色化合物 在pH5~7,80~100℃条件下,氨基酸与茚三酮水合物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此吸收峰值与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五、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 (一)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肽 1、(名解)肽键(peptide bond)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2、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3、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由更多的氨基酸相连形成的肽称多肽 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为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生物化学期末重点总结

第二章 1、蛋白质构成:碳、氢、氧、氮,氮含量16% 2、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3、氨基酸分类:中性非极性~(甘氨酸Gly,G)、中性极性~、酸性~(天门冬氨酸Asp,D、谷氨 酸Glu,E)、碱性~(赖氨酸Lys,K、精氨酸Arg,R、组氨酸His,H) 4、色氨酸、酪氨酸(280nm波长)、苯丙氨酸(260nm波长)三种芳香族氨基酸吸收紫外光 5、大多数蛋白质中均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故测定280nm波长的光吸收强度,课作为溶液中蛋白 质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6、茚三酮反应:蓝紫色化合物,反应直接生成黄色产物 7、肽键:通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NH2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COOH脱去一分子水形成—CO— NH— 8、二级结构基本类型: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 9、三级结构:每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10、一个具有功能的蛋白质必须具有三级结构 11、稳定三级结构的重要因素: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以及二硫键 12、四级结构:亚基以非共价键聚合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聚合体 13、亚基:有些蛋白质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每条多肽链称~ 14、单独的亚基一般没有生物学功能,只有构成完整的四级结构才具有生物学功能 15、等电点:调节溶液pH值,使某一蛋白质分子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 16、变性作用:某些理化因素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副键,使其构像发生变化,引起蛋白质的理 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可逆性变性、不可逆性变性) 17、变性蛋白质是生物学活性丧失,在水中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更易被蛋白酶消化水解 18、变性物理因素:加热、高压、紫外线、X线和超声波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胍和尿素 19、沉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蛋白质溶液的两个稳定因素,即可将蛋白质从溶液中析出 20、沉淀:盐析:破坏蛋白质分子的水化膜,中和其所带电荷,仍保持其原有生物活性,不会是蛋 白质变性 有机溶剂沉淀:不会变性 重金属盐类沉淀: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盐键,与巯基结合,发生变性 生物碱试剂沉淀: 21、双缩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含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都能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呈紫色(氨基 酸、二肽不可以) 第三章 22、核苷:一分子碱基与一分子戊糖脱水以N—C糖苷键连成的化合物 23、核苷酸=核苷+磷酸 24、RNA分子含有四种单核苷酸:AMP、GMP、CMP、UMP 25、核苷酸作用:合成核酸、参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 26、核苷酸存在于辅酶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 AD)、辅酶I(NAD+)和辅酶II(NADP+) 27、A TP是能量代谢的关键 28、UTP、CTP、GTP分别参与糖元、磷脂、蛋白质的合成 29、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0、DNA具有方向性,碱基序列按照规定从5’向3’书写(3’,5’-磷酸二酯键) 31、三维双螺旋结构内容: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旋而成 ⑵亲水的脱氧核糖基与磷酸基位于外侧,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 ⑶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连结 ⑷互补碱基之间横向的氢键和疏水碱基平面之间形成的纵向碱基堆积 力,维系这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32、B-DNA、A-DNA右手螺旋结构,Z-NDA左手螺旋结构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生物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酶的知识点总结 一、酶的催化作用 1、酶分为:单纯蛋白质的酶和结合蛋白质的酶,清蛋白属于单纯蛋白质的酶 2、体内结合蛋白质的酶占多数,结合蛋白质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分为辅酶、辅基;辅酶和酶蛋白以非共价键结合,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一种酶蛋白只能与一种辅助因子结合,所以酶蛋白决定酶反应特异性。结合蛋白质酶;酶蛋白:决定酶反应特异性;辅酶:结合不牢固辅助因子辅基:结合牢固,由多种金属离子;结合后不能分离 3、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局部空间结构 4、酶的有效催化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实现的。 二、辅酶的种类口诀:1脚踢,2皇飞,辅酶1,NAD, 辅酶2,多个p;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1 Km为反应速度一半时的[S](底物浓度),亦称米氏常数,Km增大,Vmax不变。

2、酶促反应的条件:PH值:一般为最适为7.4,但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胰蛋白酶的为7.8;温度:37—40℃; 四、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 1、竞争性抑制:Km增大,Vmax不变;非抑制竞争性抑制:Km不变,Vmax减低 2、酶原激活: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酶的过程。 (1)盐酸可激活的酶原:胃蛋白酶原 (2)肠激酶可激活的消化酶或酶原:胰蛋白酶原 (3)胰蛋白酶可激活的消化酶或酶原:糜蛋白酶原 (4)其余的酶原都是胰蛋白酶结合的 3、同工酶:催化功能相同,但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的酶。 LDH分5种。LDH有一手(5种),心肌损伤老4(LDH1)有问题,其他都是HM型。 脂类代谢的知识点总结 1、必需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麻油花生油) 2、脂肪的能量是最多的,脂肪是禁食、饥饿是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生物化学知识点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及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Ⅰ基本概念 1、等电点(pI):使氨基酸离解成阳性离子和阴性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总带电荷为零(呈电中性) 时的溶液pH值. A溶液pHpI,氨基酸带负电荷,在电泳时向正极运动。 2、修饰氨基酸(稀有氨基酸):蛋白质合成后,氨基酸残基的某些基团被修饰后形成的氨基酸。没有 相应的密码子,如甲基化、乙酰化、羟基化、羧基化、磷酸化等。 3、肽键(peptide bond):合成肽链时,前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下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通过脱 水作用形成的酰胺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4、肽键平面(酰胺平面):参与肽键的六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该平面称为肽键平面。肽键平面不能 自由转动。 5、蛋白质结构: A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从N端到C端的氨基残基种类、 数量和顺序。主要的化学键:肽键,二硫键。 B 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即蛋白质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涉及侧链原子的位置)。 分α-螺旋( α -helix):较重要,为右手螺旋,每圈螺旋含3.6个 氨基酸残基(13个原子),螺距为0.54nm、β-片层(β-折叠, β-pleated sheet)、β-转角(β-turn )、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π-螺旋(π -helix )。维持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氢键。 模体:蛋白质分子中,二级结构单元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 混合或均有的空间构象,又称超二级结构。 C 结构域:蛋白质三级结构中,折叠紧凑、可被分割成独立的球状或纤维状,具有特定功能的 区域,称为结构域。为构成三级结构的基本单元。 D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肽链上所有原子的相对空间位 置).化学健:疏水键和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等来维持其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E 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几条各具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间相互结集和相互作用,排列形成 的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作用力:亚基间以离子键、氢键、疏水力连接。此外,范德华力、二 硫键(如抗体)。 6、分子伴侣: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在细胞中能够帮助其他多肽链(或核酸)折 叠或解折叠、组装或分解的蛋白称为分子伴侣。如热休克蛋白。 7、一级结构是形成高级结构的分子基础,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引起其功能的异常或丧失(“分 子病”);同功能蛋白质序列具有种属差异与保守性。 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其发挥生物学活性的基础,蛋白质分子构象的改变影响生物学功能或 导致疾病的发生,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变,但由于折叠错误,导致蛋白质构象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称为蛋白质构象病(折叠病)。 8、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 性丧失的过程。为非共价键和二硫键断裂,物理(高温、高压、紫外线),化学(强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等因素导致。 9、20种AA名称及缩写: A 非极性疏水性AA: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