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练习)第9、10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练习)第9、10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宏观经济学练习)第9、10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9、10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单选题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B.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C.工资水平的提高

D.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很难保持稳定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这是()

A.哈罗德模型的结论

B.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结论

C.哈罗德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共同的结论

D.既非哈罗德模型的结论,又非新古典模型的结论

3.经济周期是指()

A.国民收入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人均国民收入上升与下降的交替过程

C.国民收入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都正确

4.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A.利率波动

B.通胀率波动

C.国民收入波动

D.就业率波动

5.一国在一段时期内GNP的增长率在不断降低,但是总量却在不断提高,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该国处于()阶段。

A.复苏

B.繁荣

C.衰退

D.萧条

6.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若资本增长率小于劳动增长率,则L/K()

A.提高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7.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若考虑技术进步,则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的关系是()

A.提高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8.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在技术进步情况下,人均产出增长的条件是人均资本占有()

A.增长

B.负增长

C.不变

D.不确定

9.加速原理认为()

A.消费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

B.GDP数量增加会引起投资数倍增加

C.GDP增长会导致消费数倍增加

D.投资增加会引起GDP数倍增加

10.当经济达到繁荣时,会因()而转入衰退。

A.加速系数下降

B.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C.加速系数上升

D.总投资为零

1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失业率的下降

B.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城市化进度加快

1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

13.下列各项中()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A.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

B.实行劳动专业化

C.规模经济

D.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应用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A.投资的增加

B.就业人口的增加

C.人才的合理流动

D.发展教育事业

15.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B.刺激消费水平

C.较少工作时间

D.推广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

16.黄金分割律是()

A.一个遥远的目标

B.储蓄率等于人口增长率的原则

C.资本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的原则

D.短期提高人均产出的规律

17.下列第()项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包含的内容。

A.均衡的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B.要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要使G=G W—G O

C.通过调整收入分配降低储蓄率,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D.从长期看,由于市场的作用,经济总会趋向于充分就业均衡增长18.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个国家最终将()

A.以一个不断增长的比率增长

B.保持一个静止状态

C.耗光自然资料难以维持生存

D.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其人民难以生存

19.加速原理断言()

A.GN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

B.GN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减少

C.投资的增加导致GNP数倍增加

D.投资的增加导致GNP数倍减少

20.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

A.乘数作用

B.加速数作用

C.成熟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D.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21.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

A.繁荣、萧条、低迷、复苏

B.繁荣、低迷、萧条、复苏

C.复苏、低迷、萧条、繁荣

D.低迷、萧条、复苏、繁荣

22.当某一社会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时()

A.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因而存货增加

B.总需求逐渐增长

C.总需求少于总供给

D.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23.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一个外因理论,它认为经济周期产生于()A.战争和收成不好

B.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

C.技术革新

D.太阳黑子

24.解释经济周期的消费不足理论把繁荣的衰退归因于()

A.消费者的支出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所以导致普遍的供过于求

B.投资比消费增长快,所以没有足够的物品供消费者购买

C.储蓄和投资减少

D.政府税收太高,以至于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

25.根据现代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A.名义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实际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26.斯坦利杰文斯提出的“太阳黑子理论”是()

A.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聂不原因的一种解释

B.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外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C.关于经济增长的内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D.关于经济增长的外部原因的一种解释

27.20世纪50—60年一次的经济周期称为()

A.基钦周期B.朱格拉周期C.康德拉吉耶夫周期D.库兹涅茨周期

28.过度投资理论把繁荣时期的暴跌归因于()

A.过高的利率使本来就不足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减少,并因此导致生产过剩B.过度投资导致生产过剩并由此导致普遍的供过于求

C.在周期性扩张期间企业进行错误的投资

D.政府对市场运作体系的干预

29.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不同在于()

A.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

B.乘数远离说明投资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C.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只有乘数做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加速数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所包含的内容。

A.均衡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B.在其他因素为既定的条件下,只要技术进步率为正数,就会提高经济增长率

C.要实现均衡就业的均衡增长,就要使G=G w=G n

D.从长期看,由于市场的作用,经济总会趋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2.西方经济学中划分的经济周期类型有()

A.朱格拉周期

B.库兹涅茨周期

C.熊彼特周期

D.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3.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时,()

A.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

B.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

C.存货的增加与需求的减少相联系

D.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4.如果某一时期内国民收入增加,但增长率趋于下降,则()

A.净投资大于零

B.净投资小于零

C.净投资持续下降

D.总投资持续下降

5.加速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上没有剩余生产能力

B.资本——产出比率固定不变

C.加速数固定不变

D.生产技术不变

填空题

1.经济增长被定义为增加。是一个量的概念。

6. 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取决于技术和,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zf(K)

1.嘉定在某一时期,资本的增长率k为4%,劳动增长率n为2%,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为5%,

有统计资料得知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为0.3,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为0.7。请问:

(1)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假定一项减少预算赤字的政策时的投资增加,资本的增长率上升1%,产出的增长率将上升多少?

(3)假定实行一项减税政策是劳动供给增长1%,实际产出的增长率又将如何变动?

2.假设国民收入中资本的份额为0.4,劳动的份额为0.6,资本供给增加了6%,而劳动供给

下降了2%,对产出的影响会怎样?

3. 已知资本-产出比为5,假设国民收入为1200亿美元,消费为1000美元。按照哈罗德

增长模型,要使该年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第二年的增长率投资分别为多少?

一.辨析题

1.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不产生影响。

2.经济周期理论有很多,它们的理论内容各不相同。

3.哈罗德-多马模型与凯恩斯经济学说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曼昆宏观经济经济学第九版英文原版答案9

Answers to Textbook Questions and Problems CHAPTER 9 Economic Growth II: Technology, Empirics, and Policy Questions for Review 1. In the Solow model, we find that onl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affect the steady-state rate of growth in income per worker. Growth in the capital stock (through high saving) has no effect on the steady-state growth rate of income per worker; neither does population growth. B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lead to sustained growth. 2. In the steady state, output per person in the Solow model grows at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 Capital per person also grows at rate g. Note that this implies that output and capital per effective worker are constant in steady state. In the U.S. data, output and capital per worker have both grown at about 2 percent per year for the past half-century. 3. To decide whether an economy has more or less capital than the Golden Rule, we need to compare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net of depreciation (MPK –δ) with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output (n + g). The growth rate of GDP is readily available. Estimating the net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requires a little more work but, as shown in the text, can be backed out of available data on the capital stock relative to GDP, the total amount o f depreciation relative to GDP, and capital’s share in GDP. 4. Economic policy can influence the saving rate by either increasing public saving or providing incentives to stimulate private saving. Public saving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vernment revenue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If spending exceeds revenue, the government runs a budget deficit, which is negative saving. Policies that decrease the deficit (such as reductions in government purchases or increases in taxes) increase public saving, whereas policies that increase the deficit decrease saving. A variety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ffect private saving. The decision by a household to save may depend on the rate of return; the greater the return to saving, the more attractive saving becomes. Tax incentives such as tax-exempt retirement accounts for individuals and investment tax credits for corporations increase the rate of return and encourage private saving. 5. The legal system is an example of an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ries that might explain differences in income per person. Countries that have adopted the English style common law system tend to have better developed capital markets, and this leads to more rapid growth because it is easier for businesses to obtain financ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is also important. Countries with more government corruption tend to have lower levels of income per person. 6. Endogenous growth theories attempt to explain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explaining the decisions that determine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y contrast, the Solow model simply took this rate as exogenous. In the Solow model, the saving rate affects growth temporarily, but diminishing returns to capital eventually force the economy to approach a steady state in which growth depends only on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y contrast, many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in essence assume that there are constant (rather than diminishing) returns to capital, interpreted to include knowledge. Hence, changes in the saving rate can lead to persistent growth. Problems and Applications 1. a. In the Solow model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y is defined as output per effective worker, and k is defined as capital per effective worker.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workers is defined as L E (or LE), where L is the number of workers, and E measures the efficiency of each worker. To find output per effective worker y, divide total output by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workers: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 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

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 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 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 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3.挤出效应发生于下列哪种情况?() A.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B. 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C. 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

宏观经济学曼昆第9版教材下载及视频网课

宏观经济学曼昆第9版教材下载及视频网课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来源:才聪学习网 目录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网授精讲班【共47课时】

电子书(题库)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 试看部分内容 宏观经济学科学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2005研)

答: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二、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什么?(西安交大2004研) 答: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外生经 济周期理论 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种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有: ①创新周期理论(代表人物熊彼特) 由于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大,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经济衰退,直至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于是出现了第二次浪潮。但是在第二次浪潮中有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映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②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③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④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 ⑤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解释经济周期的。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就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5.什么就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 6.什么就是货币乘数,它就是如何起作用的? 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就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 20.货币就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分类讨论一下不同的文献。不同的理论对技术、劳动、资本通过什么机制影响经济周期有不同的理解。实证经验证明有些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有些理论无法解释某些波动——虽然这些理论都涉及到了资本,劳动和技术手头没有参考文献,细节错误还请各位同仁指出。 对“经济周期”这个术语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最早的一批人搞过什么5年短周期,10-20年中周期和50年长周期(具体数字不是很确定,但是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的说法,指经济指标真的先上升后下降,做一种周期性变动。我不大了解实证方面有没有发现这一理论的证据,但是现在这一说法慢慢没人提了。现在所说的经济周期(economic cycle,也叫economic fluctuation)指的是短期内变量受外生冲击之后的波动(不一定是周期性波动)。假设经济变量和外生冲击,那么研究经济周期指的就是找到下面的函数 这一函数俗称冲击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我利用V AR和recursive identification strategy所计算的几个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的IRF., data source: U.S. NIPA table 和St. Louis Fed Reserve) 其实这一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实已经有这一概念了:一个简单的例子:IS-LM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本身就是一个函数组:央行提高利率导致投资下降。在这里,央行提高利率是外生冲击,投资是经济变量y,而下降就是我们想要的。在这里,只取1这个值,即我们不关注的在二期以后的变化。同样,新古典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综述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 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 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 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 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 20.货币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 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 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 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教案资料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 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 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 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 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 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 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 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宏观经济学练习)第9、10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第9、10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一、单选题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B.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C.工资水平的提高 D.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很难保持稳定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这是() A.哈罗德模型的结论 B.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结论 C.哈罗德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共同的结论 D.既非哈罗德模型的结论,又非新古典模型的结论 3.经济周期是指() A.国民收入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人均国民收入上升与下降的交替过程 C.国民收入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都正确 4.经济周期的中心是() A.利率波动 B.通胀率波动 C.国民收入波动 D.就业率波动 5.一国在一段时期内GNP的增长率在不断降低,但是总量却在不断提高,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该国处于()阶段。 A.复苏 B.繁荣 C.衰退 D.萧条 6.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若资本增长率小于劳动增长率,则L/K() A.提高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7.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若考虑技术进步,则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的关系是() A.提高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8.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在技术进步情况下,人均产出增长的条件是人均资本占有() A.增长 B.负增长 C.不变 D.不确定 9.加速原理认为() A.消费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 B.GDP数量增加会引起投资数倍增加

C.GDP增长会导致消费数倍增加 D.投资增加会引起GDP数倍增加 10.当经济达到繁荣时,会因()而转入衰退。 A.加速系数下降 B.边际消费倾向提高 C.加速系数上升 D.总投资为零 1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失业率的下降 B.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 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城市化进度加快 1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向曲线上移动 13.下列各项中()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A.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 B.实行劳动专业化 C.规模经济 D.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应用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A.投资的增加 B.就业人口的增加 C.人才的合理流动 D.发展教育事业 15.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B.刺激消费水平 C.较少工作时间 D.推广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

宏观经济学-习题-第9章

第九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是()的市场价值总和。 A.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 B.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地区)境内交换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 C.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产品与服务 D.一定时期内在一国(地区)境内交换的所有产品与服务 2、名义GDP和实际GDP的主要区别是()。 A、名义GDP按价格变化做了调整,而实际GDP则没有 B、实际GDP按价格变化做了调整,而名义GDP则没有 C、名义GDP更适合于比较若干年的产出 D、实际GDP在通货膨胀时增长更多 3、如果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4、在一个四部门经济中,GDP等于()。 A、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净进口 B、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总出口 C、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 5、政府向公务员支付的工资属于()。 A、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转移支付 6、如果个人收入为3000元,个人所得税为150元,个人消费为2000元,个人储蓄为850元,则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A、3000元 B、2850元 C、2000元 D、1000元 7、下列关于GDP平减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价格上升将反映在CPI上 B、在美国销售的中国制造的电视机价格上升会影响美国的GDP平均指数 C、CPI衡量一国(或地区)生产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GDP平减指数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 D、GDP平减指数和CPI都可以作为衡量经济中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 8、假设2011年为当年,2011年的CPI为120,再假设上一年即2010年的CPI为100,在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为()。 A、12% B、16.7% C、20% D、26.7% 9、失业率是指()。 A、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整个国家人口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占就业人口数的百分比 D、失业人数占劳动力资源的百分比 10、某个大学生毕业后未能立即找到工作,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11、由于经济萧条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第3章经济周期的衡量 一、复习题 1.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周期围绕着实际GDP的趋势波动。 用与现实的实际GDP非常吻合的平滑曲线来表示实际GDP的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部分实际GDP可归因于长期增长因素。其余未分析的,即对趋势的偏离,则用经济周期活动来表示。表示实际GDP增长趋势的曲线围绕着趋势上下变动,低谷是对趋势的最大负偏离,高峰是对趋势的最大正偏离,从而形成衰退与繁荣的经济周期波动。 2.除持续性外,GDP偏离趋势的三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GDP偏离趋势的三个重要特征是: (1)实际GDP偏离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2)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一些高峰和低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高峰和低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3)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实际GDP中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3.解释预测长期GDP为何困难。 答:预测长期GDP困难的原因: (1)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一些高峰和低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

大偏离,而另一些高峰和低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2)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实际GDP中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3)实际GDP偏离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总之,实际GDP波动的不稳定使这些波动难以预测,而且不稳定性也使得转折点何时发生难以预测,而波幅和频率的无规律则意味着难以预测衰退和繁荣的强度和时间长短。 4.总体经济变量的联动为何重要? 答:尽管实际GDP波动具有不规律的形式,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称为联动。通过以时间序列图或散点图的形式为两个经济变量偏离其趋势的百分比作图,或通过计算偏离趋势的百分比标准差,就可判别联动。 联动性很重要,因为联动性的规律表明,经济周期是大同小异的。经济周期的这一性质可能产生分析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这一可能的新理论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将每一个经济周期都看作是一系列独特条件的结果再进行经济周期的研究。 5.罗伯特·卢卡斯关于经济变量联动的论述是什么? 答:尽管实际GDP波动具有不规律性,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被称为联动。罗伯特·卢卡斯曾经评论道:就(经济时间)序列之间联动的行为性质而言,经济周期都是类似的。 6.如何判别时间序列图(和散点图)中的正相关和负相关? 答:通过观察当一个经济时间序列高于(低于)趋势时,另一个经济时间序列是否高于

《宏观经济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9

第9章总供给 一、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1、黏性工资模型:黏性工资模型即阐述黏性名义工资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黏性工资指不能迅速地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劳动力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工资。工人的名义工资通常不能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迅速调整,在短期内表现为“迟钝的”或“黏性的”。 该模型假设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决定就业,以及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和对价格水平的预期来确定名义工资水平。当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时候,价格水平提高会降低实际工资,促使企业多雇佣劳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总供给增加,所以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新凯恩斯学派提出工资黏性的理由:(1)合同的长期性。(2)合同分批到期的性质。(3)效率工资论。(4)长期劳动合同论。新凯恩斯主义黏性工资论认为,无论是通过合同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膨胀和失业并存。因此有必要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刺激企业生产和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立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完全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和劳动者提供劳动的质和量来决定,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惟一手段。 2、不完全信息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是阐述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并不能掌握所有相关信息从而影响总供给的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市场出清,即所有工资和价格自由调整使供求平衡,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是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觉。此外,该模型还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在所有时间中观察到所有价格。他们密切注视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但对他们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关注较不密切。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当物价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上升。他们都理性而错误地推断,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他们更努力地工作,并生产得更多。 总之,不完全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增加其产出。由Y=Y+α(P-P e)可知,当产出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自然率。 3、黏性价格模型:性价格模型即阐述黏性价格对总供给影响的模型。黏性价格指不能迅速反映产品市场供求的变动,只能缓慢地根据产品市场状况改变而调整的价格。 该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该模型表示为Y=Y+α(P-P e ),说明了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和物价水平

宏观经济学重点总结(打印版)

1、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 四大目标是什么?他们之间具 有怎样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学确定的经济运行的四大目标分别是提高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他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三个 行为主体、四个经济部门是什 么? 答: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市场分别是产品、劳动和资本,三个行为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户,四个经济部门分别是政府、企业、居民户和国外市场。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 么?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的研究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 4、何谓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如何 衡量,一个经济周期由哪几个 部分组成? 答: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衡量:周期性波动是用实际GDP与长期增长趋势背离的程度来衡量的。在衰退时期,实际GDP 低于潜在GDP;在经济高涨时期,实际GDP会在短期内高于潜在GDP。一个经济周期由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部分组成。 5、简述失业及其类型、奥肯定律。答:失业是指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 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摩擦性失业:指再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 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 在GDP2百分点。 6、简述通货膨胀及其衡量(GDP消胀 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 膨胀对公民和社会的影响。 答: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 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 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 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的衡量:(1) GDP消胀指数是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对 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的比 率,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所包括的 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最为广泛,能够较准 确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物价 水平变动情况.(2)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 一种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 个人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平均变 化程度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 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和需求的对比 关系,资料容易收集,公布次数较为频 繁,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 的价格趋势。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 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 部分,不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 料和资本产品以及进出口商品,从而不 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以上两种指数是 西方国家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各 有其优缺点,所以需要合理适当地选择 指数,才能正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程 度。一般而言,在衡量通货膨胀时,消 费物价指数使用得最为普遍。 通货膨胀对公民的影响:(1)通货膨 胀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都带来了不同 程度的影响,但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关 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食品价格和住房价 格是上涨最快的。(2)通货膨胀对不 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 响,持固定收入的城镇以及部分农村低 收入者成为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 (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劳务消费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但是通货膨胀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减 弱,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下降,变现最明 显的就是恩格尔系数的提高。 通货膨胀对社会的影响:通货膨胀最严 重的后果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使价格 的信号作用失灵,增加了经济活动中的 不确定性,这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完 成资源配制,无法进行长期规划, 税收金融法律的管理作用失效,并 且严重扭曲了收入分配制度。 7、何谓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的宏 观经济政策形式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 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 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 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式有财政 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 财政政策市政府变动水手和支出一 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 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 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 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 措施。 8、掌握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 总值、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 流量与存量、利率与现值等基 本宏观经济学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 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 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 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最终 产品的市场价值。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 量是一定时点上发生的变量。 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 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贴现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 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 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 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 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 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 持的行为。 9、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是 什么?为什么说凯恩斯理论是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 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核心 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 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 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

宏观经济学 练习题第九章(2020年10月整理).pdf

第九单元 1、衡量一国开放程度高低的标准是() A、进口与GDP的比率;B、出口与GDP的比率;C、净出口与GDP的比率;D、以上均正确。 2、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的是() A、资本性转移;B、间接投资;C、服务;D、证券投资。 3、属于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是() A、货物;B、服务;C、收入;D、证券投资。 4、一般地说,国内投资增加将() A、减少向其他国家的进口;B、增加出口而进口保持不变;C、改善外贸收支;D、恶化外贸收支。 5、从均衡出发,出口增加将() A、减少外贸差额;B、使储蓄超过国内投资;C、使投资超过储蓄;D、降低均衡收入水平。 6、美元升值将会() A、增加中国对美国的出口;B、减轻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C、增加日本的通货膨胀压力;D、以上说法全部正确。 7、下列哪种情况有利于本国产品出口() A、外汇汇率下降;B、本国发生通货膨胀; C、外国发生通货膨胀;D、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通货膨胀率。 8、在浮动汇率制下,本国货币供给增加。() A、IS曲线向右移动;B、IS曲线向左移动;C、LM曲线向右移动;D、LM曲线向左移动。 9、当本国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 A、本国均衡国民收入增加;B、资本内流;C、与本国有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收入增加;D、以上都正确。 10、如果一国内部实现均衡,国际收支有顺差,这时适宜采取()A、紧缩性财政政策;B、紧缩性货币政策;C、紧财政松货币政策;D、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11、如果一国处于国内失业、国际收支有逆差的状况,这时适宜采取()A、扩张性财政政策;B、扩张性货币政策;C、紧财政松货币政策;D、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1~9)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微观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即以国生产总值、国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微观和宏观的区别在于: a研究对象不同;宏观的研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b研究主题不同:宏观是资源利用以至充分就业;微观是资源配置最终到效用最大化。c中心理论不同:宏观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是价格理论。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答:(1)三市场划分:宏观经济学把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综合为三个市场: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2)行为主体的划分:宏观经济学将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3)总量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家庭和企业并不是作为分散决策的个体单位选择存在,而是最为一个统一的行动的总体存在。宏观经济学把家庭和企业作为个别的选者行为加总,研究他们总体的选择行为,这就是总量分析。(4)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宏观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基础上 4、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治理对象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为实际变量,通货膨胀为名义变量。 5、什么是GDP和GNP?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答:GDP是指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一国境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

值总和。GNP是指一国公民在一定时期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两者的差别:(1)GDP是个地域概念而GNP是个国民概念;(2)GNP衡量的是一国公民的总收入,而不管其收入是从国还是从国外获取的;GDP衡量的是一国国境所有产出的总价值,而不管其所有者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 第二章 1、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收入(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非税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为什么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答:名义GDP是以当年市场价格(现期价格)来测算的国生产总值。实际GDP是以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的国生产总值。名义GDP和实际GDP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计算时使用的价格不同。实际GDP反映了真实的经济水平面,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够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 预测GDP数值通常使用实际GDP,因为它可以衡量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物质产量的变化。实际GDP的变动剔除了名义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它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实际产量的变化。因此估计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是通常使用实际GDP. 3、试分析GDP的消涨指数、CPI和PPI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1)GDP 消涨指数,是指给定年份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