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

俄罗斯在20世纪的百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首先说1917-1929年俄罗斯的教育概况。根据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之规定,在上好其他主要科目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宣言”说:“雕塑、绘画、歌唱与音乐等美育课程,决不是次要课程,也不是奢侈。要像对待发展学生集体观念和素养的课程那样,像重视培养学生集体感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那样,重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由此,美育第一次成为俄罗斯中学的必修课,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的高度上。1918年,人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民族化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两所音乐学院转归人民委员会领导,与俄罗斯其他所有高等院校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学院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学生免交学费。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结果,使两大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中学传授基本音乐知识(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传授中级水平(中等音乐教育)和高级专业知识高等音乐教育。根据三级教育的要求,学院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B,JI,亚沃尔斯基

(1877-1942)。

1918-1920年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纷纷开办。了,人民音乐教育学校,学校宗旨是为一切愿意掌握音乐文化、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在大多数此类音乐学校里,主要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声乐课。当时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必须是很好的音乐家,知识渊博;不仅是好音乐家,而且还得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具备善于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社会对音乐学校的要求也很高,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校外也必须为儿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史上,校外音乐教育曾占有独特的地位,因为校外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广大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力,提高体味音乐魅力的能力。这首先是教师的任务,要求他们具有系统性、持久性和坚强的忍耐力。音乐学校应该是活力的源泉,使人们感受音乐之美和艺术思想的永恒电流。校内与校外音乐课堂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聆听音乐、合唱艺术、音乐知识和音乐史。校外教育还特别重视合唱团和乐队演奏的组织工作。

后来国立儿童音乐学校分为音乐理论和合奏(合唱、乐队演奏)两级教育制,这主要与当时俄罗斯国家音乐政策和方针有关,那时的音乐政策所倡导和宣传的并不是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大众音乐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促使广大民众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除了这些正式的儿童音乐学校之外,社会上出现了各类音乐

创作中心,这些中心后来都成了俄罗斯独创音乐事业发展的基石。由此可见,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已经确立了专业音乐教育和大众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向。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是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中等教育)和音乐学院(高等教育),而从事大众普及型音乐教育的则是普通中学、音乐学校和独立音乐组织。

再谈1930-1960年的俄罗斯儿童音乐教育概况。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对后来的大众音乐教育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除了原有的“教育人民委员会”之外,人民委员会又增设了艺术事业XX局,XX局。根据政府的决定,凡是与专业音乐教育有关的问题,一律移交该局处理(艺术事业XX

局,XX局后来改名为文化部)。又过了一段时间,所有专业音乐学校的领导权也转归该局所有。从此以后,俄罗斯音乐教育出现了“双轨”局面:普通中学1-7年级开设的音乐课为每周1小时;各种课外音乐教育形式(音乐学校、少年宫、儿童俱乐部等)兴起。在此期间,俄罗斯普通学校出现了艺术教育目的与所开设课程不符的矛盾,这严重影响了俄罗斯音乐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当时的小学(1-4年级)教师必须上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其中艺术课(声乐、绘画)作为必修课正常进行,专业课从5年级才开始由专业教师来上。大多数中学都存在这一状况,因此是十分不利于普通中学音乐教育状况的改善的。

那时的普通中学声乐教学大纲里有下列严格规定:

1.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唱技法,掌握最低限度的演唱曲

目;

2.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和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哪怕是完成大纲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必须熟练掌握所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会演奏某一种乐器,同时还要学会读谱,懂得声乐教学法,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和精细的任务,它与童声发育的许多特点(呼吸、音域、听力与嗓音的相互配合、音准的培养等)密切相关。而一个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小学教师是很难完成如此重任的。因此,音乐课(声乐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替代,即使上了音乐课,那也是很不专业的。久而久之,音乐课自然被轻视,音乐课似乎不再是必修课,倒像是次要课程。到了5-7年级,音乐专业教师开始上课,他们不得不从头教起,纠正小学期间形成的错误唱法、不善于集中精力聆听音乐的不良习惯,重新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然而,并非每个教师都能克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多年积累下来的复杂问题,其中包括心理和专业方面的问题,有些教师甚至因此而主动辞职离校。

这些问题使俄罗斯教育学界和音乐学界深感不安,他们开始寻求克服困难和完善音乐教育体系的途径。1947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牵头开展儿童美育、童声发育情况研究,探索音乐师资培训的新方法,其中包括更新和完善俄罗斯普

通中小学音乐课的新大纲。为了起到带头作用,教育科学院艺术教育研究的专家亲自在本系统的中小学里担任音乐教师,率先采用他们研制的音乐教学法。俄罗斯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H.JI.格罗增斯卡娅(1892-1975)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她还积极倡导创办第一批俄罗斯儿童音乐学校。她的主要教学经验包括聆听音乐的独特方法,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即为了弄清音乐作品的实质性特征,听众(中小学生)可以将该作品与其他体裁和形式的作品相比较。格罗增斯卡娅认为,发现掌握音乐作品实质性特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将一部作品与其他同类作品相对照。比如,当她和学生一起分析柴科夫斯基的《少年纪念册》时,她就以《小木兵进行曲》与舒曼的《玩具兵进行曲》和其他几位作曲家的进行曲做比较,从而使学生很快发现了《少年纪念册》的音乐形象特点,即“玩具性特点”。

为了推广格罗增斯卡娅丰富的教学经验,俄罗斯出版机构曾发表了她的一系列儿童音乐教育论文和论著,其中最知名的一本是1969年出版的《中小学生听音乐》。

接下来谈谈1970-1980年的俄罗斯儿童音乐教育状况。20

世纪70至80年代是俄罗斯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和重新审视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探索阶段。作曲家和音乐启蒙教育家JI.B.卡巴列夫斯基(1909-1987)率先开始了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实验,他给自己和他的拥护者(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音乐教育研究所

的专家)制定了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原有的音乐教学经验基础上,创建崭新的适用于普通中学的音乐教学大纲(1-7年级),新大纲的主要目的有三:

1. 引导少年儿童进入“大”音乐和严肃音乐世界,并以此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他们学会聆听音乐,洞察、理解并善于对繁杂的现代音乐界做出正确反应;

3. 促使学生掌握最广泛的音乐知识,也就是说,依靠听觉经验,培养学生感受活生生的、形象化的、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音乐艺术的能力。

然而,普及音乐教育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所有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换句话说,无论各种形式的校外音乐教育和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无论少数几个儿童音乐团体达到了多么惊人的艺术水平,普通学校依然是大众音乐文化学习的阵地。决定下一代美育素质、丰富的精神世界、道德与审美原则的是音乐教师及教学质量,因为音乐教育首先是对人的培养。卡巴列夫斯基正是依据自身同时从事多种艺术活动的逻辑性,促使他关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事业,鞭策他尽快地研制出新时代的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涉及新教学大纲问题的,首先是整个大纲的主题对比原则,而该原则的基础就是卡巴列夫斯基的两本专著――《怎样给儿童讲音乐》和《三条“巨鲸”及其他》(三条“巨鲸”是指音乐中

的三大支柱――歌曲、舞曲和进行曲),书中说,如同整个音乐教学理念一样,主题对比原则同样来自音乐本身,同时又依靠音乐,使作为艺术的音乐与作为教学科目的音乐自然地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的课程与生活结合起来。卡巴列夫斯基的新教学大纲特别注重发挥教师的简明、逻辑和亲切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因为当教师给学生讲述某一部音乐作品时,他说出那一两句简单而形象化的话语,自然会注入学生的大脑和心田,陶冶他们的思想和情操。

新教学大纲中指明了下面几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1.“快速前行”与“温故而知新”,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一度被称为“前瞻与回顾”法;2.汇总法;3.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各种方法相互关联,大纲的中心内容决定了它们的功能和结构特点。俄罗斯几十年执行该大纲的实践经验表明,采用这三种方法,有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达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这种素养乃是学生精神文明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新音乐教学法的拥护者证明,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理念的成功再现,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艺,因为只有当教师将教学大纲看做是“自己的大纲”时,只有当他们运用大纲亲自创建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时,教学大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与此同理,只有当教师体现出自身的创作个性时,他上的音乐课才可能得到真实的效果。

不过,在执行卡巴列夫斯基新音乐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不仅

有诚实的拥护者,也有不少反对者。因此,任何一种教学大纲都不应成为一种死板的模式。关于音乐教学法,苏联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和教育家B.B.阿萨菲耶夫(1884-1949)曾这样说道:“无论找到多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本人才能使音乐在音乐教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但前提是教师必须准确而敏感地意识到,通过形式上的课程难以进行音乐教学,难以对大众进行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了一场新的改革浪潮。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高中音乐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不同层次之间是统合与隶属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次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正经历着这场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含义 (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 体系:从词义上讲,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体系的分类: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转换,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有能量转换,没有物质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能量转换,又无物质交换。 那么,课程体系的定义则为学科之间或学科内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的整体。而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学科既可以是一种敞开的体系——综合性,又可以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整体性。它不是孤立的音乐,它可以与语言、舞蹈、演奏、歌唱同时存在,也可以是音乐自身的“综合”,它以以音乐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因此,音乐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二、音乐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及设置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在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①意指葛天氏之民抄起牛尾,踏足而歌的情景。虽然这些并不是狭义上的音乐教育的范畴,但从广义上来讲,也给了百姓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我国古代已用音乐为政治所服务。乐教已成为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专职音乐教师。接着,我国《周礼》中记载过最早的学校为“成均”之学。“成均”是五帝时期的教育机构。《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而它作为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是有章可循的。郑玄在《周礼》《礼记》的注释中指出:“均,调也。乐师主调其 音。”“成均”以教化音乐为重要内容。“成均”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二、近现代至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 (一)借道日本,从日本引进教学思想。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华之门从此被打开,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这样的社会情形引起我国许多有志之士的思变之路:我们中国如何才能抵御列强的侵略?如何才能强大?一部分人主张兴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西音乐文化也开始碰撞。1898 年康有为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②的建议,效法日本的“把西学效仿西方音乐”的唱歌教育。我国当时留学日本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推崇这种教育理念。 (二)美欧音乐教育在我国传播。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不仅借鉴日本,

也借鉴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开设西方音乐课程,传授西方理论知识。 具体来看,音乐课程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以唱歌、乐理、欣赏和乐器这四项内容为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另外,教育家们还编写了中小学教材,如萧友梅编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是“最早一本由我国音乐教师撰写的系统性的乐理教科书”③。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运用了欧洲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编写方法,是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典范教材。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学制上,1922 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制为“甲种四年,乙种两年”。④ 规定“师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为补充初级中学教员,可设两年制专修科”⑤。1927 年上海成立国立音乐学院,设置了理论作曲、钢琴、小提琴及声乐四组,国乐课为选科(副科),传授西方音乐,聘请外籍教师。 (三)以苏联为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从效法欧美转向了向苏联学习的办学模式。受苏联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强调加强民间音乐的教育。我国基本废除了以欧美为蓝本的音乐教育理念,人们下乡,参加集体劳动,涌现新思维,在艺术实践中实现中国音乐的振兴。在实践中创作音乐作 品,并对民间音乐和 器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关注本土音乐的时期,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四)国际化、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呈现出与外国思想相结合的特点。体现在:音乐教学法。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介绍了很多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法有一定的冲击,如强调节奏、节拍的训练。国外的音乐著述传入我国,为国外教育思想传入奠定了基础,如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情况 我想我很幸运选到冯老师所教的音乐欣赏课,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每一节课我都在认真地听,可以说这是我15年读书生涯里让我觉得很享受的课。课堂上,老师不仅教给我们很多音乐方面的知识,还道出他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担忧,同时还呼吁我们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点事情。我想说他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然而像他这样的老师不多,所以我们身上的担子还很重,我们应该为国家也为自己的后代做一些事情。有鉴于此,我从网上以及一些报刊杂志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来谈谈我对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首先要谈到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 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但城乡发展却极为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其状况让人十分担忧。那么让我们看看农村的音乐教育情况吧。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小学六年没上过一次音乐课,唯一见过的的音乐器材还是摆在杂物室里的一台破烂不堪的风琴,初中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老师却是隔壁班上的语文老师,上课就是让文艺委员叫教大家唱流行歌曲,高中依然如此。有人曾对一个县的音乐教育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得出了这样一串统计数据:全县中小学共247所,在校学生56524人,大专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0人,半路出家的音乐教师120人。而且在这120个准音乐教师中,能用简谱教唱新歌的只有14人,能用五线谱教唱新歌的0人,其他的则只能先唱熟歌词然后套唱简谱。共有教学设施:钢琴一台(县一中),风琴45台,二胡320把,打击乐器(主要为锣钹)15套,录音机110部。统计中,笔者还发现部分中小学已取消了音乐课,还有些虽订了音乐课本、列出了音乐课表,但没有人认真严肃地上过几堂音乐课。笔者还访问了几位学校负责人,问及音乐教师情况,答曰:一无教师,二无设施,三无支持。 该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情况是如此,全国的情况又如何?资料表明:我国农村现有中学93000所,而音乐教师仅有28000人,按每校1名计,尚缺65000人;现有小学822309所,学生1.337亿人,教师才6.9万名,其比例为1940:1。若每所中小学配备一名音乐教师,以目前全国所有音乐学院、高师、综合大学科系、艺术学院的师资培养能力,尚需进行70年的努力培养,才能满足这一要求。 多么让人寒心的数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这种现象?原因很多。 一师资紧缺。上面的数据已经说明一切。 二老师素质低。为解决音乐师资紧缺问题,很多音乐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有的甚至是只是从别的学科老师暂时抽调过来的,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教学设备简陋,政府的漠视,经费投入极少。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教学设备奇缺,离中小学教育的标准相差甚远。显然学校没有投入相当的经费,但我认为更多的责任在于国家在于政府。这里有一项调查: 当前财政收入的支出结构主要是三项:一是经济建设支出,一是社会文教支出,一是政府的行政经费支出。从1993年的数字看,经济建设的支出占30%多。尽管这些年来数字逐年在降,但是经济建设占财政支出如此大的比例,恐怕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经济进程中,政府主导的色彩还非常浓。而社会文教支出从1995年到2003年八年间,上升不到一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什么?人人都想得到,那就是行政经费,增长了21.4%,这八年上升了4.4个百分点。管近年教育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放眼望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2011-07-29 18:16:20| 分类:教育|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教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迥然。婴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容易受情绪感染。亲子音乐教育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柯达伊教育理念以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采用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教育法,充分运用游戏、体态律动等多彩活动,让婴幼儿徜徉在趣味横生的亲子歌唱、亲子律动、亲子节拍、以及亲子音乐剧中感受快乐、感悟音乐,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让他们在不 知不觉中感知音乐,学习丰富的表达方式。 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归纳为: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 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 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 奥尔夫音乐的优势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 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 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 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精修订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 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 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的比较 着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Jaques-Dalcroze)创立了本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已有将近上百年历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20世纪后来相继出现、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达尔克罗兹方法能教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韵律。听到音乐时,孩子们会随着节奏起舞。通过统一调动其视觉、听觉、感觉,并随音乐而动,孩子们会得到完整的音乐体验,同时孩子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原则也构成了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 首调唱名法与听觉训练 传统的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固定唱名法、强调培养绝对音感。现在这种教育目标与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不但在美国,就是在欧洲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对于学校音乐教育,也已经广泛使用首调唱名体系。 概括地讲,首调唱名法把无论在什么高度上建立的大调统统归结为从do开始,小调则是从la。我国普遍采用的“简谱”实际属于这种唱名体系。首调唱名法与调式音级相统一、与调式运动相适应,它使调式中的音级相对“固定”,会使学习者形成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反应,使音乐成为容易理解的语言,有利于促进儿童音乐思维的形成。首调唱名体系作为适应民族民间音乐有调性、调式的传统,适应儿童的歌唱、音乐活动实践,在发展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进行即兴的音乐活动、学习识谱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的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学活动中吸收了柯达伊体系的一些方法,例如采用了五声音调歌曲的学习、手势的使用、音级学习的先后进入顺序等,目的是为了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而不再长时间停留在C大调音阶上追求绝对音高的巩固。这也说明当代几个重要的音乐教育体系之间互为吸收借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都认为不应该让儿童跟着钢琴学习歌唱。使钢琴成为儿童歌唱学习离不开的拐杖,不利于听觉能力的发展,并且都强调稳定拍感的培养。当然,这需要对儿童进行认真培养,当儿童能够唱准音调、又有稳定的节拍律动感时,可以说他具有了基本的音乐能力,这是音乐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基础。 有特色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特色就是体态律动教学,体态律动的教学活动现在更趋向于综合化。在教学内容和理论上通常分别阐述的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和即兴创作等,在教学实践中则往往是综合的、紧密联系的、互为影响和作用的。 柯达伊音乐教育的特色就是歌唱教学,但并不拘泥于歌唱这一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给儿童的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和表现表达的机会。 两者在保有各自特色的同时都向综合性教学发展。 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发展 两者都强调即兴活动在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即兴活动是即时作出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这项学习内容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本质,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类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今天的即兴创作已不仅仅是在钢琴上的即兴作曲,它已经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培养想象力、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即兴的音乐活动可以始自儿童音乐学习的第一天。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儿童进入状态、引发兴趣,最终使他们能够出于自发、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表现,这是即兴音乐活动的目的。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即兴的音乐活动在儿童音乐潜能开发训练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比较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创建。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元素性的音乐思想。他认为元素性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整体的艺术。通过这些整体的艺术活动,加上鼓、木棰、木块以及钟等节奏感强的乐器,孩子们学会了音乐结构,以及如何保持同一个节拍。这种方式是团队体验,孩子们通过歌唱、游戏、合韵脚、跳舞等活动学会了参与团队工作。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这一点上,柯达伊与奥尔夫都是惊人的一致,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 柯达伊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这个教育目标的提出是基于他对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理解。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特色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特色 2008-10-27 09:53 作者:佚名来源:录入:xiaolianju 关键字: 导读: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培养全人格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更深得儿童的欢迎,因而在世界广泛流传。 (一) 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 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奥尔夫认为: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 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 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 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这点可用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作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因为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 在课程方法上,奥尔夫体系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原始性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目录 摘要 (1) 引言 (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一)研究对象 (1) (二)研究方法 (1) 二、结果与分析 (2)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发展现状 (2) 1.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含义分析 (2)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传播的进程(纵向发展) (2)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呈多元化发展(横向发展) (3) 4.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发展的原因 (3) 5.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改革我国音乐教育的思考 (4)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推广 (6) 1.正确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我国民族音乐 (6) 2.大力加强奥尔夫音乐教学培训,壮大农村师资队伍 (6) 3.展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今后的发展 (7) 三、小结 (7) 参考文献 (8) Abstract (8) Key words (8) 致谢 (9)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音乐表演专业石茹指导教师:王克永 【摘要】至今已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有了大范围的发展,但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还没有较全面的分析。我国的音乐教育随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传播和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突破了音乐教学领域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的音乐教学方法具有很大影响,分析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文化,扬长避短使其在我国得到更好的运用与发展。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现状分析;发展 引言回顾早期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传播,不少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给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学习依据。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对我国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思考与探讨,紧跟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发展的脚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有活力的新事物被不断注入了新的血液与灵魂,可想而知,那是人们智慧的总和与结晶。继续研究和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是对前人努力成果的延续和对日后更好的发展做一些良好的铺垫。文章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使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的近况以及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分析。

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特点

儿童音乐教育体系特点 一、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 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 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对 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 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 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 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 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但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 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 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实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 心投入地实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奥尔夫认为: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 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 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所以,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 点来实行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 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 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2019年教育文档

20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上) 俄罗斯在20世纪的百年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均衡的。首先说1917-1929年俄罗斯的教育概况。根据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之规定,在上好其他主要科目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宣言”说:“雕塑、绘画、歌唱与音乐等美育课程,决不是次要课程,也不是奢侈。要像对待发展学生集体观念和素养的课程那样,像重视培养学生集体感受和集体行动的能力那样,重视节奏感和合唱能力的培养。”由此,美育第一次成为俄罗斯中学的必修课,首次被提升到国家任务的高度上。1918年,人民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民族化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两所音乐学院转归人民委员会领导,与俄罗斯其他所有高等院校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学院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学生免交学费。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原则也随之发生变化。1922年的俄罗斯音乐教育改革结果,使两大音乐学院划分成三级教学机构――中学、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中学传授基本音乐知识(初等音乐教育);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和音乐学院传授中级水平(中等音乐教育)和高级专业知识高等音乐教育。根据三级教育的要求,学院重新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参与此项工作的有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家、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B,JI,亚沃尔斯基

(1877-1942)。 1918-1920年间,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纷纷开办。了,人民音乐教育学校,学校宗旨是为一切愿意掌握音乐文化、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及其相关知识的儿童提供学习机会。在大多数此类音乐学校里,主要开设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声乐课,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声乐课。当时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素质:必须是很好的音乐家,知识渊博;不仅是好音乐家,而且还得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具备善于与儿童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社会对音乐学校的要求也很高,音乐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之内,校外也必须为儿童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在俄罗斯音乐发展史上,校外音乐教育曾占有独特的地位,因为校外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广大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力,提高体味音乐魅力的能力。这首先是教师的任务,要求他们具有系统性、持久性和坚强的忍耐力。音乐学校应该是活力的源泉,使人们感受音乐之美和艺术思想的永恒电流。校内与校外音乐课堂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聆听音乐、合唱艺术、音乐知识和音乐史。校外教育还特别重视合唱团和乐队演奏的组织工作。 后来国立儿童音乐学校分为音乐理论和合奏(合唱、乐队演奏)两级教育制,这主要与当时俄罗斯国家音乐政策和方针有关,那时的音乐政策所倡导和宣传的并不是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是大众音乐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促使广大民众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除了这些正式的儿童音乐学校之外,社会上出现了各类音乐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尔克罗兹到欧洲各国旅行示范教学,使他的这套体系更为广泛流传,对于奥尔夫、柯达伊等人音乐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本情况 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他前后花了约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他的艰苦努力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仅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广泛地用于舞蹈、戏剧、绘画、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推广于音乐治疗、残疾与弱智儿童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中,在五大洲都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该教学法的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尔克罗兹到欧洲各国旅行示范教学,使他的这套体系更为广泛流传,对于奥尔夫,柯达伊等人音乐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回到日内瓦,建立了"达尔克罗兹体系研究所"并领导该所直到他逝世。 教育思想 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因此,要进行音乐训练,只训练耳朵、嗓音、手指等是不够的,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 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曲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以达到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学习之能力。 主要特点 (1)立足于听(音乐),而且是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 (2)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及其特点.

一、世界三大著名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1、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1865年---1950年)著名的瑞士作曲 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 克罗兹,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 育体系。其体系的核心是“体态律动”。 (1)所谓体态律动教学是从音乐本身 入手,先让学习者聆听音乐,再引导 他们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种 要素。体态律动教学把人体变成 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能 够解释和表现音乐的乐器。通过 这件人体乐器展示了音乐的核 心要素,又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 觉和情感强化了音乐的艺术性 质。(2)体态律动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于节奏韵律的直觉

本能、对音乐情绪和表现的感 受、对运动平衡的感觉、以及培 养有规律的运动神经习惯和训 练有节奏的心理。体态律动打开 了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新的领 域。 2、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柯达 伊·左尔坦(1882---1967)是20 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 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 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 教学法”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深远的 教育体系之一。其主要教育手段与 内容:(1)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 突出重要的地位。(2)以歌唱作为 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3)以首调 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创立的一种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具创造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奧尔夫将创造力称作他的教育理念的灵魂。并为挖掘、发展人类生而具有的探索、创造精神创立了一套科学而丰富多彩地教学方法。 (二)奥尔夫教育理念及其特点 1、奥尔夫本人简介: (1)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1982年),德国现代最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指挥家。 (2)在他的童年充满了音乐、诗歌、文学、戏剧的熏陶,这也为他日后在音乐戏剧和舞台音乐奠定了坚实的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幼儿时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最佳时期,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儿童的思维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尤其是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有着特别的情感,因此,应重视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为日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构建一种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使音乐教学工作更加具有实践价值,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构建 音乐有着丰富的内涵,曲调和节奏的变化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欢快的节奏和曲调会让人心情愉悦,舒缓低沉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悲伤,基于音乐的特殊魅力,很多学前教育都增设了音乐课程,用以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和鉴赏能力,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成长。由于以往的学前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科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十分低下,孩子不能理解音乐的内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学前音乐教育能够真正的发挥实效。 一、确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妄自菲薄,订立过低的的目标,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儿童对音乐的掌握情况确立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预见性和先进性。教师可以设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先制定某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当目标达成后自动实施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如果在该时间段内目标没有达成,则要分析具体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循序渐进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学目标还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第一,认知目标。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使儿童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形成较强的节奏感;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实践训练开发儿童的音乐天赋,用音乐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第三,情感目标。使儿童学会欣赏音乐,并能正确叙述音乐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儿童对高雅音乐乃至高雅事物的喜爱。如果儿童能够正确鉴赏音乐,并随着音乐的曲调变化而产生想象和联想,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学前音乐课程的教学也会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模块 (一)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内容中的具体化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托,充分考虑儿童的

三种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的特色

三种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的特色——北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学习体 发布人:薛晖发布日期:2010-10-10 08:24:48 阅读次数:557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薛晖 2010年8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有着“音乐教学领域的奥林匹克”美称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首次光瞻中国,本人有幸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六千音乐教育人士共享了此次音乐教育的饕餮盛宴。 在北京与会学习期间,本人最感兴趣的,关注得最多的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每天出入于各个“教学工作坊”,只想借此机会向全国的音乐教育同行学习,向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同行学习。看了五天的音乐教学,或是完整的现场上课的形式展示,或是以讲座的方式呈现,或听课者以活动的形式参与其中。一边听着、记着、录着,也在不停的思考着,虽然呈现在自己眼前的音乐教育方式零零整整,五花八门,仔细梳理,突然发现,国外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还是跳不出“奥尔夫”和“柯达伊”两大体系,而中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借鉴了这两种教学体系的一些方法后又形成了中国式的中小学音乐体系(在此次活动中,让我真切的感受到,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已独成一种体系,在教学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采用,很不同于国外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方式,估且大胆称之为“中国式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下面简称为“中国式”)。在且听且看且想中,进一步发现,这三种教育体系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从教学目标定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再到教学方式的运用,都突显了各自己的教学特色,值得深入的探讨。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介绍三种音乐教育体系各自最为突出特点,我的感受是:奥尔夫是强调音乐感觉的教育;柯达伊是强调音乐水准的教育;“中国式”是强调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是说它们各自最为强调的重点和目标的主要定位,并不排除在各种音乐教育中又都融入了其它教育体系所强调的重点,只是它在另一体系中成了非重点而已。 一、强调专业水准的柯达伊音乐教学 本次仅仅听了一节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的展示课。学生是教师从国外带来的,老师介绍这些孩子在一起学习音乐已有三年的时间了。听完课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教师要不远万里自带学生授课,因该节音乐课的专业性已远远超出了我国普通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如果不用教师自带的学生,可能音乐课将无法进行。这是这次活动中唯一节需要课桌的音乐课,学生的课桌上有还备有歌谱、笔、空白线谱纸等,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各自座位上学习。 柯达伊音乐教学示范课教学过程记录: 1、音阶练唱。(音阶上下行反复练唱,唱唱名,有变化音,老师不时提出演唱要求。如:1234 5432︴13 53︱1–︱进行移调节练习。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2、歌曲复习。(首先边做柯达伊手势边练唱了歌曲中出现的各单音,再演唱了歌曲的乐谱。没有用钢琴或录音伴唱,学生演唱的声音很漂亮,很整齐,训练有素。最后以轮唱的方式表现了歌曲。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3、节奏练习。(老师用乐器拍击固定的四分节奏,在教师的速度控制下学生每人创编拍击一条四拍的节奏;教师拿出四张节奏卡片,节奏分别为:①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②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③ⅹⅹⅹⅹⅹ ⅹⅹⅹ,④)ⅹⅹⅹⅹⅹⅹ,学生先拍击出各张卡片上的节奏,再整齐的连续拍击四条节奏,最后要求学生能不看节奏卡片能拍击出节奏。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3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第三节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奥尔夫生平概述及教育体系形成和影子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戏曲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牛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14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曾在军队服役,战后一直作为专业作曲家在地方歌剧院任职计并继续从师深造。奥尔大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存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也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以极大热忱去关注、去研究,这也为他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1924年和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探索音乐与动作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开启了他作为音乐教育家的。1930- 1935年,奥尔夫投入《学校音乐教材》的写作,开始对儿童音乐教育发生兴趣,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奥尔夫的教学试验毁于一旦,于是他又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并写了一系列奠定其在世界乐坛位置的成名之作。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1948年奥尔夫在幕尼黑拜耶州广播电台举办儿童音乐节目,奥尔夫乐器的演奏引起了大批儿童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兴趣。1949年,奥尔夫和友人开设了一个工作室,专门从事设计、改进和制造奥尔夫乐器。在此基础上,1950年至1954年出版的五卷本《学校音乐》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1961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建立了奥尔夫研究所,随后又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奥尔夫学院,成为从事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交流的中心,更成为世界公认的培训奥尔夫教学法师资的基地。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战果的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技术迅速地在全世界传播开来,成为公认的对世界近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的最重要的体系之一。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育思想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源泉:“原本性”音乐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突破传统文化禁锢的回归自然的思潮。同时,由于民族主义音乐思潮的兴起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极度发展,使得当时的许多音乐家不得不转向民族音乐和原始音乐,以寻找新的出路.基于这种背景,奥尔夫发现传统音乐教学法舍本求末,过度强调技巧·却忽略了音乐的坐命、创造和表达。于是,奥尔夫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他把其称作“Elementary”音乐(即原本性或元素性音乐)。“Elementary”音乐在奥尔夫转向关注儿童音乐教育以后,逐渐发展成了奥

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目录 目录 摘要 (2) 引言 (4) 一、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5) 二、造成专业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6) 三、对现阶段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思考 (8) 四、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当前的任务及未来的展望 (9)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音乐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致使目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不太理想,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所以,应该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加速发展我国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美育环境。近段时间以来,大多数教育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提倡,人们应多加关注国民艺术教育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艺术现状对策发展

Title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times, music and art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ocial concern. Becaus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people's ideas and other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 art of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is not ideal, the national music quality is generally not high. Therefore, should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educatio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mu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esthetic environment. Recently, most of the educational and academic circles advocate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Key words:music education;Art;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develop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