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股日趋高涨的“金融中心热”。由于各个主要城市都意识到金融中心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争当金融中心便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标。据统计,国内提出建设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个,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更发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呼声。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为引人注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早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也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广东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径,深圳将要建设的金融中心被定位为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即华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后天津则明确提出要“推进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给予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特权后,天津追求成为北方金融中心的热情更为高涨。

中国金融中心热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兴起一股有关金融中心的热潮,尽管具体原因很多,各个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总体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对于该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城市要想在国内外获得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拥有发达的金融业、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闻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场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城市都

是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所在地。特别是在当今经济金融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情况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否在世界经济金融运转中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就要看其能否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例,这两个城市都是弹丸之地,它们之所以世界闻名,并不在于其拥有多么强大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而在于它们都是著名的亚洲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上海、北京和深圳之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金融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原因之一也正在于其集中有较为雄厚的金融资源,特别是上海还拥有国内的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市场,从而事实上具有中国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因为能否成为金融中心直接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所以我国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兴起金融中心热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建设金融中心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强大的标志。按照经济决定金融的一般原理,一个城市的金融状况、金融地位是由其经济状况和经济地位决定的。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产生发展的历史表明,正是由于这些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才逐渐自然演变成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可以说,一个城市金融中心地位的获得实际上是其经济实力的展示和体现。凡是有胆略提出建设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城市,都意味着其自信具有与对应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经济实力。

再次,建设金融中心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按照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虽然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从根本上说是由其经济实力决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城市能够通过政府的推动而建设成为国际的或者国内的金融中心,又会反过来极大地促进金融中心所在地经济的发展。因为,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就是金融资源聚集的过程,这必然会给金融中心所在地带来规模巨大的资金流入,从而有力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本课题组曾经对上海、北京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弹性为1.66,即金融发展每提高1%会引起经济增长提高1.66%,同时上期金融发展1%会引起本期经济增长1.31%;上海地区金融发展1%会引起经济增长6.579%,而上期金融发展1%则会引起本期经济增长0.35%。此外,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伴随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聚集,还会提升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也会带来大量相关人才的引进。正是由于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给所在城市带来无穷的经

济和非经济利益,因此,国内诸多城市相继发出建设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呼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意义

金融中心建设不存在排他性。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形成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一般都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如:美国有国际性金融中心纽约,也有区域金融中心芝加哥、洛杉矶等;英国有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还有区域金融中心曼切斯特;同样日本有东京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大阪、名古屋等。这些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经验说明,经济发展加速加快了金融中心形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同时,金融中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起到积极作用,对所在地区发挥着重要金融支持和经济辐射功能。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构想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地域空间内集聚的现象日益凸显,这也成为现代金融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一个基本规律。而金融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必然对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金融产业的集聚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逻辑之一。

已有的数据显示,金融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北京市金融业在2009年上半年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8.8%,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13%,居全国首位。2009年,深圳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14%。此外,金融业也成为上海浦东新区增长最快的行业。

当下,中国金融产业在区域的布局正经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整。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中,金融产业在某一地区的集聚成为决定某一地区经济发展和崛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于是,西安市及其所属的西安金融商务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从实际情况看,西部地区的所有中心城市距离金融中心所要求的绝对标准都有很大差距。为此,除了从组织结构上按照区域金融中心的模式加以调整外,还需要一些具体软硬件措施,才能真正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首先,要做好西部金融中心的地理定位西部金融中心位置除了要考虑其本身要有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对较好的基础,还要考虑其地理位置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将金融中心设在西安、成都或重庆为宜。除了它们本身是西部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外,这些地方也是连接东西部的门户,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它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

其次,要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步伐一是要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各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完善内控机制,管理性机构要严格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要配合银行,充分利用呆帐准备金,加强呆坏帐核销。同时,要完善呆帐准备金制度。三是要积极构筑“政策洼地”,推动西部金融业快速发展。如实行差别的准备金和利率政策、适当倾斜信贷政策、优惠的金融机构税收和利润留成政策,优先给予西部金融中心各项改革试点权等,推动西部金融中心超常规发展。

再次,要搞好金融中心的环境建设一是创新观念,更新思维,为西部金融中心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开办电子银行,发展网上金融业务,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三是规范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金融环境。四是为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引进高级管理与经营人才力度,壮大金融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城市争抢西部金融中心

无独有偶,在2004年1月7日,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在其发布《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的调查报告上,不仅将成都与上海相提并论,更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

而作为直辖市的重庆也同样提出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设想。同样是在2005年,时任重庆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市质监局作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时就说:“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中心。”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正在加快金融开放步伐,争取更多外资银行在当地设立分行。

专家分析认为,西安、成都和重庆都在打造各自的金融中心,都为自己的城市提出了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但就目前的状态来说,它们谁也不是真正的西部金融中心,至多也就分别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因此,西安和成都、重庆目前的冲突还不太大。但随着以后的发展,西部金融中心之争必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强势的三个城市的下一个追逐目标。

而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中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的统计报告显示,成都排第28名,西安第33名,重庆第40名。当然,仅仅靠排名是很难说明谁就是西部金融中心的问题。

对此,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表示,西部需要一个金融中心,西安应该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在西部,能给西安造成“威胁”的城市也就是重庆和成都,与这两个城市相比,西安在某些方面还相对处于弱势,但从整体实力上来说,西安强于重庆和成都。无论是中国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保监会,它们西北的分支机构都设在西安。而在西南,重庆直辖市后,重庆和成都势必存在一个竞争西南金融中心的问题。

率先提出西安金融中心设想

早在2001年,由法国百富勤主办的“入世与西部大开发-国际资本的新机遇”国际研讨会上,西安是否具备成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资质就成为来自中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的专家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研讨会上,百富勤行政总裁鲍文德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安具备了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条件,但需在“金融网络建设、监管、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建设”这四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在谈到西安构建“西部金融中心”这一核心问题时,都表示要大量引进外资(部)金融机构。

“香港之所以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香港是国际性银行代表处最集中的地方,西安可以从中受到启示”法国百富勤董事总经理傅庭美博说。

“金融监管的水平是在‘博弈’中提高,西安应向更多的外资金融开放,向世界开放,做到‘进入容纳’”著名经济学张曙光教授也表示道。

随后的2005年,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西安市委书记的袁纯清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周年的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为西安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安一定要抓住机遇,确立西安在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随后,西安启动“大、古、新”战略、确立亚欧大陆桥上的金融中心地位,而且一直都定位在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上。

而在2006年底,西安高新区还提交了《西安高新区关于建设金融中心的初步调查》报告。明确提出了以西安高新区一期为基础,沿高新路至中央商务区打造西北地区的功能型金融中心的大胆设想。

陕西力促西安打造金融中心

2007年6月4日,升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在陕西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建设西部强省离不开金融业的强力支持,要以打造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为目标,促进全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作贡献。

袁纯清在讲话中提出了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目标任务,他将此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高地、四个功能、五个基本建成和一个目的”。“一个中心”,就是要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四个高地”,就是要建设金融产业高地、金融创新高地、金融信息高地和金融服务配套高地;“四个功能”,就是要发挥对省内各市县的核心功能、服务黄河上中游的辐射功能、服务东部与西部的连接功能和服务欧亚大陆经济的延伸功能;“五个基本建成”,就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金融监管安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所有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推进陕西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建设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目标,袁纯清要求加快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增强省内银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大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

随后,陕西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陕西省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为了加快我省西部强省建设,未来几年我省将大力推进西安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我省金融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陕西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则表明,金融业稳健发展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和全面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快速成长、金融创新日趋活跃、金融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特征日益凸显,金融业必将进入“黄金发展期”,陕西省金融业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对此,陕西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刘小燕进一步阐述道,陕西将支持地方金融机构不断从规模和质量上做大、做强。把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作为全省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全面增强我省金融实力。其次要进一步优化陕西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建立西安金融商务区,把西安建成西部重要金融中心。

而目前,陕西金融机构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据统计,截至2006年末,陕西省共有12类6507个银行业金融机构;3家证券公司,65个证券营业部,20个证券服务部,3家期货公司,2家保险总公司,18个省级保险分公司下辖各类保险机构1615个,各类专业保险中介81个,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175个。而这些机构,大多数在西安。

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已形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了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由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事实上已逐步形成了西北地区乃至中国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对此,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金融中心,不是由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来决定,而是一定要有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做支撑,也就是说,一个地方要成为金融中心,首先它必须是一个经济中心,比如纽约、香港等,目前西安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首先可以成为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

西部金融中心在浐灞开建

曾经是西安污染最严重的浐灞河及其沿岸区域,经过三年的生态环境改造建设,这里已经是绿树成荫,河水潺潺。

“生态重灾区已经变成了生态补偿区。”西安市委常委、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表示。“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是浐灞生态区的产业地位,目前,整个园区已投入资金50多亿,建设工程50多个。建设生态园区,就是要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王军说,省市两级政府都将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写入了2008年是政府工作报告,浐灞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国内外金融业人士的目光,引入国际资源,用国际标准来建设园区,商务、旅游、文化、会议、高端服务业是浐灞金融商务区的主要服务目标,以金融业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就是要用四海的钱,办四海的事”。

而著名金融学家刘鸿儒则表示,近年来,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提出金融中心战略,并把积极建设金融商务区作为推进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有效途径。这几年,西安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环境改善了,中国经济开始由沿海向西部推进,那么,金融服务也要相应推进,可以说,浐灞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正合时宜。

与此同时,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光兆说,西安连接东西的区域位置也是西安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优势之一,西安的金融潜力大,“借助金融来发展,西安是最好的”。他表示,提高西安的金融地位,成为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重要的是金融的管理,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将对西部经济发展非常有力。而从长远看,金融资金又是流动的,可以把欧亚地区商家引进来,形成西安和欧亚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联动互补。

不仅如此,林光兆还给浐灞金融商务园区的建设提了几条建议,他说,要向中央多申请特殊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客户投入更多的资金;申请在西安开户的银行,只要业务有需要,就应该允许其开分支机构;申请开辟当地所需的、新的金融服务品种,比如开矿资金等。此外,对资金的循环利用,林先生建议“申请中央规定,入驻的金融机构在当地赚的钱,要拿出一部分反馈给当地,用于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地赚的钱也要能更利用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陕西省政府也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目标,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总分支机构。

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浐灞生态区从“以经济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理念出发,经过三年的努力,将原来的浐灞生态重灾区建成了西安市重要的生态补偿区,环境的改善为浐灞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作为西安乃至西北未来的金融商务中心,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将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导国内外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及分支机构入驻金融商务区,深化金融创新,

促进金融服务、研发和金融培训,形成有利于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聚集的良性发展格局,并借机形成一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为进驻金融机构提供舒适便捷的综合服务。最终,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金融机构和实体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形成以金融为核心的商务产业集群,使西安真正成为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带动大西北的发展;并与欧亚经济论坛相互呼应,进一步发展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金融中心。

西安作为西北中心城市,建设金融商务区不但能发挥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重要作用,成为西北地区的金融支点和金融增长极,充分引导和有力聚集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产业氛围;同时还是将充分发挥西安作为西北金融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金融资源的集聚整合,形成金融集群产业,从而发挥出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大幅度提升西安西北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范围;并且还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围的资本市场,为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创造条件。

而目前,已有香江国际、香港中信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入驻浐灞金融商务区。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方法、800-1000字。参与人有商务厅副厅长贾明德、西部证券老总祝健、西安银行副行长李国威,请突出这些信息。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26个以上的中国城市都以建立金融中心为目标——尽管专家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 么多的金融中心,但“金融区”依然是中国城市最渴望诞下的金蛋,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仍是中国城市最向往的未来之一。 “交易室有电影院那么大,800多名交易员坐在其中忙碌。我走进门,他们齐刷刷地回头看着我。”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丽丽关于1979年伦敦金融城的回忆——在当时的英国米兰银行交易室,中国人和女性都很稀罕。 伦敦金融城可能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城市金融区——这个英国人称之为“那一平方英里” 的地方,是真正的“城中之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警察,有金融、法律、媒体等足足百万专业人士;它外汇交易量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这个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普通市民喜欢这样介绍它:“在欧洲,它是唯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1979年,没有多少中国人会想到英国金融城这般规模的金融区将出现在中国城市的未来规划之中。但3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上海的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杭州的目标是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长沙的目标是中部金融中心、乌鲁木齐的目标是中亚区域金融中心、武昌的目标是江南金融中心、沈阳的目标是东北金融中心、广州的目标是金融硅谷、深圳的目标是与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形成共同体…… “目前全国20多个城市都要建立金融中心,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融中心,哪怕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也不会有二三十个,这里面就有一个彼此的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对《新周刊》说。 中国金融城的西安样本 英国的金融城是自然形成的聚集地——它最初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逐渐地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在这里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中国的金融区更多是规划图上的未来——金融中心需要一个城市拥有活跃的市场与庞 大的经济体量,却并不是每个将金融中心列入未来规划的城市,都具有在其区域上的绝对优势。更多城市的期待是,用金融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活动的繁荣。 央行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强调防通胀 打造金融街成都欲成为“西部的上海” 楼市飙升背后的金融风险 金融巨擘蓉城论剑成都冲刺“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成为外资金融“第四城”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股日趋高涨的“金融中心热”。由于各个主要城市都意识到金融中心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争当金融中心便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标。据统计,国内提出建设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个,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更发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呼声。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为引人注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早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也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广东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径,深圳将要建设的金融中心被定位为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即华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后天津则明确提出要“推进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给予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特权后,天津追求成为北方金融中心的热情更为高涨。 中国金融中心热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兴起一股有关金融中心的热潮,尽管具体原因很多,各个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总体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对于该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城市要想在国内外获得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拥有发达的金融业、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闻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场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城市都

创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选择研究_段世德

- 61 - 区 域 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earch 2012年第4期(总第473期) NO.4,2012General NO.473 湖北要承担起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武汉能否迅速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磁场效应实现经济资源的集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实现大武汉的复兴,是武汉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武汉具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一定支撑条件和基础, 雄厚的经济实力、宽松的制度环境、良好技术支撑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武汉基本具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一)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叠加,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为了重新定位湖北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国家出台系列支持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政策,批准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出要将武汉建设成 将 极大优化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环境。尤其 是国家明确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正积极筹划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的“中三角”,合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力争实现与国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规划对接,作为关键节点上的武汉,没有强大的金融资源动员能力将难以承担历史的重任,武汉金融地位的提升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毋庸置疑。 (二)湖北跨越发展与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同步,具备互利共赢的基础为了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湖北制定了跨越发展战略和“两圈一带”发展规划,跨越式发展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快速发展、高水平发展、超常规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没有金融支撑难以形成,跨越发展成果将给金融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跨越发展结合是能实现互利共赢的。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中,武汉城市圈作为发展的龙头,金融发展腹地广阔基础良好,2010年武汉城市圈GDP 达到了9505亿元,约占 创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段世德 (湖北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22) 摘?要: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是湖北跨越发展和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选择,武汉具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创新建设思路,坚持有所作为,通过经济发展夯实金融中心成长基础,结合区位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借助资源和政策形成特色金融,推动区域金融中心早日建成。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特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77(2012)04-0061-05… (11BJY024)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12-01-20 作者简介:段世德,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供职于湖 北行政学院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研究方向为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财富、信息、要素的集散地,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要有自由的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是对我市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也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 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金融业在我市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我市拥有分行以上金融机构71家,其中银行机构37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2家,期货机构7家,金融资产总计约5519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各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XX年,我市银行机构本

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15%。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增长13.3%,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5 %和1148元/人。期货成交量24070万手,成交额5.22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10%,分别占全国的53.6%和24.8%,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证券交易额1989亿元,增长171%。 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我市是入世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外资金融机构21家,其中外资银行7家,代表处7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代表处5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第4个、国内唯一的培训基地在我市建成。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成为全国首家合资期货公司。我市与伦敦金融城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六方面达成共识。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强化了金融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组建了大连融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3%,不良贷款率下降到4.5%,整体经营实力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农信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通证券成功重整。华信信托公司增资扩股至10.01亿元,受托管理信托财产余额52.5亿元,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前茅。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开展治理金融“三乱”、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主要竞争目的。湖北省也是其中之一,现如今湖北省省委和省政府对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湖北省的经济金融中心,它既有历史优势,又有交通优势,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如今这个重要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正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绝佳地点。但是现如今武汉市还存在着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优质企业群体优势不足以及经济依托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有鉴于此,对阻碍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标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阻碍因素;解决对策 在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这一政策之中明确指出了加快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此外,因为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因此对于我国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武汉市建设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區域金融中心的概念以及特征 根据金融中心的影响范围可以将之划分为多种类别,其中区域金融中心一般指的是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金融中心,它主要是在某个地区范围之内的金融机构集聚在一起、金融市场较为繁华、金融交易活动频率较高以及融通集散资金的功能较强,并且能够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产生计划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只在其所在地区才能够得以发挥出来,同时作为这个特定区域的金融交易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就是从该特定地区内将资金集中,然后再将这些资金之中的绝大部分应用到该地区建设工作之中。 区域金融中心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首先第一点就是它一定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其次第二点就是区域金融中心可以有效促进金融交易以及资本流通,同时区域金融中心之中还拥有便利自由的交易市场;最后第三点就是在区域金融中心内金融行业发展密度高,首先区域金融中心所在的城市必须是工商业发达的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该城市还要在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要拥有较高的地位,对于该城市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金融行业发展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 2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2.1 历史优势 武汉市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方,武汉市的汉口镇曾经也拥有一个在国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业聚集区,当时汉口镇也是一个金融重镇。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汉口镇就已经开始出现现代银行业和传统票号以及钱

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党的xx全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 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

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 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 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上海新跨越,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灵活的金融周转促进了上海的兴旺 巨额的国际贸易是上海金融发展与兴盛的基础、银行信贷在支持民族工业中的杠杆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 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党的____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 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 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 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 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 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 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 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 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 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 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 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 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 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大力完善金融要 素市场特色功能,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金融中心 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要素交易 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145331.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 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委发[2014]12号 【发布部门】中共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2.28 【实施日期】2014.0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委发〔2014〕12号)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十二五”规划前三年建设情况评估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对接上海、服务苏州、延伸辐射”的区域金融中心。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既运用好金融工具,又发展好金融产业的基本思路,以五个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金融贡献度不断加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增加值达960亿元,年均增长22%;

占GDP比重达7.2%,占服务业比重达16%,比“十一五”提高2.5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金融机构不断集聚。2013年末金融机构总数超610家。银行业机构6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机构全部入驻,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全国第五;全国70%的保险公司、50%的证券公司在苏设立分支机构;备案创投、上市公司、小贷、担保、典当等机构分别占全省55%、30%、20%、20%、18%;中介服务机构约300家,金融服务后台约90家。 (三)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资产总量超3万亿,金融从业人员近6万人;银行业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贷款余额近1.7万亿,保费收入近270亿,均列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位;境内上市公司65家,位列全国第五,其中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总数全国第三。 (四)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苏州银行改制、东吴证券上市、东吴人寿展业,苏州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共设立或参股异地机构93个,业务渗透力显著提升。 (五)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2年,苏州金融环境指数在全国31个重点金融城市中排名第8位,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和杭州。其中金融商业环境在全国排第5位,金融安全环境在全国排名第7位,在长三角地区均仅次于上海。 苏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产业基础雄厚,经济繁荣开放,创新动力充沛,金融生态优良,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以及“一行三会”出台的具体举措,为苏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当前我市金融业仍存在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分支机构多、总部法人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少,机构趋同性强;二是资产总量多、单一法人资产少,贡献能力有限;三是业务种类多、特色服务少,业务同质化倾向明显;四是从业人员多、高端专技人才少,人才瓶颈问题凸显,与区域金融中心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最新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

大树底下好乘凉: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落子如飞 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凌厉姿态,长三角诸多城市按捺不住了。 近日,江苏省金融办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一份“共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这场由江苏及南京主要领导主持的仪式上,达成了一个共同目标,即是在2020年,将南京初步建设成具有较强吸纳、辐射和拉动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根据共建协议,江苏省与南京市双方将在规划、人才、体系等11个方面展开合作。 记者获悉,在苏南,除南京外,制造业密集的无锡、苏州,也在紧锣密鼓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浙江也不甘寂寞。最近,宁波在上海专门举办一场融入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推进会。39个金融与海洋项目达成,总金额430亿。在金融合作上,宁波亦从上海引入了光大证券、上期期货、东来股权投资等一批上海知名金融机构进驻。 与此同时,宁波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正式开业,宁波杭州湾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动工建设。 不仅如此,记着获悉,浙江同时规划了杭州、温州三大金融中心,寄望推动当地金融发展。 苏南角力 日益繁荣的南京河西,枕戈待旦的45号地块9月将启动这座城市新的金融猜想。

据悉,根据规划,这里将如上海的陆家嘴一样,成为南京金融业的物理承载空间,这座高标准的金融城寄望建成华东最大之一,2013年年底全部建成,2014年投入使用。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谈到南京金融中心时曾表示:“打造一个错位上海、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重大战略举措。” 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共建措施有11条,包括支持南京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建立南京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整合南京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资源,组建南京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区域性柜台交易等等。 江苏省社科院人士表示,苏州制造业及经济底子雄厚,这两座城市此前就在暗中较劲。 南京市金融办人士透露,根据南京的规划,其也力争到201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0%,在GDP中占比重达到10%左右。 据悉,随着2010年浙江的泰隆银行在苏州设立江苏省的第一家分行,目前苏州银行存贷款已突破万亿,并聚集了近450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47家,保险公司56家,证券营业部60家,列入行业管理的担保公司104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 按苏州政府的规划,希望到2015年将金融资产翻一番,金融增加值由2010年的482亿元提高到1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6.5%,占GDP比重的7.5%左右。 浙江发力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设想

2002年6月 第12卷 第2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 nivers ity(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2 Vol.12No.2 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设想 余寅初1,刘华榕2 (1.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35;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其现状,分析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离岸金融的趋势和内在风险以及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必然性,并总结著名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上 海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设施的完善、相关金融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提出初步 设想。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离岸金融业务;风险;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2)01-0021-05 一、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离岸金融业务兴起的最初动力源于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预主义政策。自60年代末起,资金来源和流向开始趋于多样化; 70年代石油美元资金进入离岸市场,此后其它主要货币在离岸市场开始广泛使用,离岸金融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展开。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的金融全球化,欧洲货币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主体。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日趋加深,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1972-1985年,国际银行市场的规模以21.4%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10.9%和世界贸易12.7%的年复合增长率。交易设备的改善和交易技术的进步则大大缩短了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时间。1973年国际货币危机时,每天仅有约30亿美元被兑换成欧洲国家的货币,到70年代末,这一数字达到了1000亿美元;80年代末进一步升至6500亿美元;90年代中期,估计已达到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之多。[1](p4-6)考察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中推动的因素在于其本身的特性。一般来讲,离岸金融业务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离岸金融业务的对象是非居民;第二,离岸金融业务不受当地政府对本国市场的法令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隔离化的措施把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分开,前者可避免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护国内金融的独立发展;而后者可不受国内金融政策的制约,从而引入的资金仍然应用于国外,通过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吸引更多的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这种隔离将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内金融的发育、成长结合起来,能够更快地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2](p255) 二、离岸金融中心的崛起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间接成果是涌现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除开历史造成的原因,离岸金融业务本身也要求交易集中化和高效率。因此在多年的 收稿日期:20020325 作者简介:余寅初(1979—),男,浙江省桐乡市人,杭州商学院工作。 刘华榕(1954—),女,福建省福州市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师。

2021年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党的xx全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 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大力完善金融要素市场特色功能,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要素交易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是要紧紧围绕金融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和实现金融结算五大核心功能,努力完善XX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要素有序流转、理顺要素价格,为优化全市资源配置提供重要支撑。二是要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科技要素、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金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