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畸形与脑动脉瘤有啥区别

脑血管畸形与脑动脉瘤有啥区别
脑血管畸形与脑动脉瘤有啥区别

脑血管畸形与脑动脉瘤作为除高血压性脑出血外最常见的两种出血性脑血管病。二者同属脑血管病的范畴,但在发病机理、症状及治疗预后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二者到底有啥区别呢?

在脑血管畸形中,动静脉畸形约占95%,现认为是由于在脑的胚胎期原始动脉与静脉并行,中间仅隔以两层血管内皮细胞,如二者之间发生沟通,血流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形成血流短路,进而形成异常的畸形血管团。根据畸形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所在位置的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如癫痫、头痛、肢体运动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突眼等。而脑动脉瘤是脑血管局部的异常扩大,按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细菌性、外伤性、肿瘤性和动脉硬化性,其中先天性占绝大多数,现多认为是由于脑血管局部发育的薄弱加上血流的持续冲击而形成。大多动脉瘤位于脑表面大血管分叉的周围,未破裂动脉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常因头晕、头痛行检查而发现,亦有部分巨大动脉瘤会压迫动眼神经、滑车神经、视神经等而造成复视、眼睑下垂、视力障碍等症状。

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瘤最大的危险在于其破裂出血,出血后常会有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典型的症状。二者的不同在于脑血管畸形的破裂出血因畸形团多位于脑组织内,出血位置多位于脑实质内,出现抽搐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可能性较动脉瘤破裂出血大。部分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是由于其结构内存在“动脉瘤样结构”(非上述动脉瘤),其形成亦是由于较高流量的血流作用于局部发育异常的血管,多位于畸形团的供血动脉上而非大血管分叉部位。

如何去明确到底患了哪种疾病呢?目前认为诊断该类脑血管病最确切可靠的手段是脑血管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不仅能明确病变的类别,还能通过3D重建等技术了解病灶局部的具体结构,更是我们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造影我们才能确定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哪种方案对于患者更安全、更有效。

单纯就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而言,对病变深在而且位于重要功能区或血流量高的病变,应考虑行栓塞治疗,但单纯栓塞可能只能部分治愈病变,可在部分栓塞后再行显微手术或放射治疗。在病变未完全消除或闭塞前,患者有再出血的危险,故对于不能完全栓塞的血管畸形,应首先考虑栓塞动脉瘤样结构等易破裂出血结构,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而对于脑血管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而言,应根据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仔细评估二者破裂出血的风险后,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更安全有效。

对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愕叮琗刀),我们认为其更适用于较小的(≤2.5-3cm)、深部的或手术与介入治疗后残余的脑血管畸形进行治疗。一般而言,放射治疗需要1-2年后才能观察到治疗效果。而放疗的性质也决定了其治疗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内的动脉瘤样结构的无效性和危险性。

鉴别诊断模板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中年以后起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血清中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踩棉花感,需考虑该病,但患者无明显锥体束损害体征,可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必要时试验性治疗明确。 2、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下肢共济失调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伴上升性麻木和感觉异常,可进一步查颈椎MRI排除。 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多有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鉴别,该患者无根痛,但有感觉平面,颈椎MRI发现颈髓病变,需进一步鉴别。 4、多发性硬化:起病较急,可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脑体征、椎体束征等,与患者不符合,可排除。 5、感觉性共济失调:多症状明显,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患者体检体征少,有右上肢腱反射增强,故不考虑。 6、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有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与患者表现不符合,故不考虑。 7、脊髓痨:见于梅毒感染后15-20年,起病隐袭,表现为脊髓症状,如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疼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等,患者既往查梅毒相关指标阴性可排除该诊断。 脑梗死鉴别诊断: 1、脑出血:多急性起病,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可见高密度影,该患者不符。 2、脑栓塞: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多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缺血灶,该患者无明确栓子来源,起病相对较慢,影像学检查亦不支持。 3、颅内血管畸形: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脑血管畸形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可出现运动、意识、语言及感觉障碍等,TCD、CTA及DSA 检查可明确。 4、脑动脉炎:免疫系统异常或遗传因素等可导致颅内动脉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局部疼痛、血管杂音、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血沉增快,DSA检查可见血管狭窄,激素治疗有效,与该患者不符,予以排除; 5、低血糖脑病:多急性起病,发病时有心慌、全身乏力、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时意识模糊,使用高糖后症状好转,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需考虑低血糖脑病可能。但入院时测血糖不低可排除。 6、颅内转移瘤:起病隐匿,有颅内压迫症状,可伴恶心、呕吐等。头颅CT未发现占位,故不考虑。 7、瘤卒中:颅内占位破裂出血或缺血坏死可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大面积缺血坏死的占位效应可不明显,临床可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该患者高龄,头颅MRI提示混杂密度影需考虑。多起病缓慢,有肿瘤缓慢生长引起的压迫症状,影像学上病灶分布不符合血管分布区,增强可见强化。该患者急性起病,既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灶符合右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故不考虑该诊断。 8、瘤卒中:颅内肿瘤,尤其是转移性肿瘤亦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 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 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意识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不仅反映觉醒状态,还可反映机体的思维、情感、记忆、定向力以及行为等多项神经、精神功能。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感知环境能力出现障碍。临床工作中意识障碍比较常见,多涉及各个学科及机体的各个系统。由于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意识障碍的病因很多,短时间内迅速明确意识障碍的诊断及其产生的病因,对于开始有效的治疗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1意识障碍的分类 (1)急性意识障碍是由急性全身性疾病所致;(2)间歇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是一种短暂而频繁发作的意识障碍,常见的原因是晕厥、癫癎与惊厥;(3)慢性意识障碍是由于广泛的脑血管疾病、感染、CO中毒、外伤、缺氧等所致的意识障碍。 2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 (1)幕上局灶性病变:导致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皮质、皮质边缘网状激活系、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间脑中央部、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等结构的病变;(2)幕下局灶性病变:当病变累及脑桥-中脑之间的上行网状激活系就可导致不能觉醒而出现意识障碍、延髓受压、水肿或出血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而继发脑缺氧、缺血而出现意识障碍,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可波及脑桥、中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3)代谢-中毒性病变:脑的必需物质供应不足、内源性代谢紊乱或外源性有毒物质抑制或破坏大脑皮质和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引起上行网状激活系与抑制系统平衡失调而致意识障碍;(4)弥漫性病变:通过上述多种发病机制引起意识障碍。 3意识障碍的定位诊断 根据患儿的意识障碍情况、呼吸类型、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睫-脊髓反射、眼球活动(如眼脑反射)、眼前庭反射、压迫眶上切迹引起肢体运动状态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以确定意识障碍的部位(大脑半球、间脑、中脑-上桥脑阶段、下桥脑-上延脑阶段、延脑阶段),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开始有效的治疗、更准确的判断预后(见表1)。 4昏迷严重程度的判定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状之一。为了对昏迷程度进行准确评价,一般临床上常用改良的Glasgow昏迷评分量表(1995年5月于太原,见表2)、修改的婴儿意识水平评分法或美国耶鲁大学儿科制定的昏迷分期量表等。准确的昏迷程度判定有助于昏迷的治疗及分析预后。 5意识障碍的症状诊断 对于意识障碍的患儿,医生主要应当明确的问题是患儿是否存在意识障碍,其程度如何,病因是什么。意识障碍的主要诊断依据如下:

脑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脑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鉴别内容 疾病名称 脑实质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烟雾病 年龄、好发部位及形成原因最常见先天有症状的血管畸形, 通常单发,90%幕上。胚胎期发 育异常所致。15-30岁多见。 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常见, 有缺少肌层和弹力层的海绵状多 房性血管窦构成。80%在幕上, 好发额颞叶。 又称血管网状细胞瘤。发生于中胚层 占后颅凹肿瘤的7%,好发30-40岁, 好发部位在小脑和脑干。 病因不明,可能于自身免疫和先天 发育异常有关,病理改变为颈内动 脉分支部近端进行性狭窄(虹吸部 C1段)进行性狭窄直至闭锁。 临床表现癫痫发作为常见症状,额顶部癫 痫发病率最高,可出现脑实质出 血,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出 现头痛偏瘫失语甚至昏迷。 临床上多无症状,少数款有点像 或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血产生 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病理上有密集的不成熟的毛细血管构 成,血管间隙大,约80%发生囊变。 其余为囊实性或实性肿瘤,临床表现 取决于累及部位及肿瘤大小。 脑底部豆纹动脉、丘脑动脉、丘脑 膝状体动脉及前后脉络膜动脉代偿 并明显扩张形成异常血管网。 CT表现畸形血管平扫可为稍高或等密度 不规则病灶,占位及脑水肿不明 显,可见局部钙化萎缩。增强扫 描明显强化灶,如蚯蚓状。 CT扫描多位不规则混杂密度,多 以低密度混杂密度为主,亦可有 钙化或高密度。 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可见突入 囊内的壁结节,其直径一般小于2cm, 瘤周可见水肿带。 缺血性脑梗死以儿童多见,常常以 多发性和双侧性为特征,多见于额 叶,顶叶及颞叶皮层及皮层下区。 脑出血多见于成人,SAH多见,也 见于脑室出血并破入脑内。

脑血管畸形的诊治指南

脑血管畸形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血管畸形(Cerebrovascular disorder)亦称血管瘤,非真性肿瘤,系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临床上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动静脉畸形多见,根据畸形血管团直径的大小,临床分为大、中、小型病变。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年多见。临床表现以畸形血管破裂出血为最常见症状,部分病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由于“盗血”现象,局限性脑缺血可致脑萎缩,智力减退、精神不正常可存在。如出血严重,出现脑疝,如不及时救治,常可致死。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其中手术切除病源最为理想。血管内介入治疗与γ-刀治疗是一种全新治疗方法。 脑血管畸形病因 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床的发育畸形;表现为颅内某一区域血管异常增多。目前一般分为4型: 1、动静脉畸形(AVM) 又分为典型者和Galen大静脉畸形两种。典型AVM多位于大脑半球,也见于丘脑、基底节或脑干,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是一团动脉和静脉杂乱的血管,没有毛细血管床。出现症状的年龄由新生儿至年长儿不等。 AVM未破裂前,可无任何症状;亦可有发育延缓、癫痫发作、头痛、偏瘫、视力障碍;体积大者可有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进行性神经症状、头围增大、颅内血管杂音等。如AVM 破裂,则发生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出血。可有家族史,曾报道一家三代AVM,似为显性遗传(Larsen等,1997)。CT、MRI可显示脑的缺血灶、钙化灶、出血、囊变、脑室扩大等影像。治疗应手术切除,术前应作血管造影。 AVM的血管盗血现象值得注意(Sheth等,1995)。AVM的临床症状除因为占位和压迫以外,盗血也是重要的原因。 由于AVM内部血管阻力低下,动脉血被分流到畸形内,使正常(甚至远隔)的脑组织灌注不良、慢性缺血,从而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缺陷。PET也证明此现象。 Galen大静脉畸形是脑的大动脉和Galen静脉之间有血管交通。可见于新生儿和婴儿。因血管壁较厚,故少见破裂出血。主要表现是由于大量血液被分流至畸形中。新生儿可有进行性高搏出量心力衰竭,生长发育受阻,往往误为先天性心脏病。颅内血管杂音明显。婴儿期可出现脑积水。病死率很高,约50%死亡。血液分流量不大者,心衰较轻,可有反复的一过性偏瘫。治疗困难,可进行分期手术。 2、先天性颅内囊性动脉瘤(Congenital intracranial cystic artery aneurysms)

脑血管病考试题【详细资料】

2017年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考试试题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空5分,共50分)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动脉炎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 2.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引起对侧偏瘫的特点是:() A.不伴脑神经瘫. B.偏瘫以下肢为重C.均等性轻偏瘫D.偏瘫以上肢为重E.上下肢均为0级瘫 3.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 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E.后交通动脉 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内B.CT证实无出血灶C.病人无出血素质D.出凝血时间正常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5.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脑动脉炎B.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C.血液病D.脑动脉瘤E.脑血管畸形6.下列哪根血管闭塞最容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脊髓前动脉 D.小脑前下动脉E.大脑前动脉 7.试述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A.控制脑水肿B.止血剂C.迅速降血压 D.抗生素治疗E.吸氧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病B.血液病C.脑动脉粥样硬化 D.先天性颅内动脉瘤E.脑血管畸形 9.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

A.控制脑水肿和预防脑疝B卧床休息C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 D.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E.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 10.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 A.皮质下白质 B.桥脑 C.小脑 D.基底节区 E.脑室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2.脑梗塞急性期有哪些治疗措施?

脑供血与脑血管解剖(图文)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 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 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 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对缺氧 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 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 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 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 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 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 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 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 即左右两条颈动脉构成的颈动脉系 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基底 动脉系统。脑部血液供应量约80%-90% 来自颈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 底动脉系统。 下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侧,开始分支(颈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两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相连,颈动脉的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连,于是围绕脚间窝形成一完整的血管环即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Willis动脉环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如果一条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其他动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动脉环来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供,从而防止了严重损害的出现。 右图为从脑的底面向上观察所示, 包括了Willis动脉环和各条主 要的动脉 任意一条颈动脉的血流减少 都会造成额叶功能的某些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侧身

脑血管解剖与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 1:颈段; C 2:岩段; C 3:破裂孔段; C 4:海绵窦段; C 5:床突段; C 6:眼段; C 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 ”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 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 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 起点近侧,止于ACA 及MCA 分叉处。

分支:①PCoA ;②AChA (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 及MCA 。 Willis 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 环池段 SCA :小脑上动脉 OA :眼动脉 ON :视神经 CNIII :动眼神经 CNIV :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 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 为额顶叶岛盖;TO 为颞叶岛盖;I 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 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 分叉处 7. MCA 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脑萎缩的鉴别诊断要点是什么

脑萎缩的鉴别诊断要点是什么 脑萎缩是脑部疾病中比较多发的一种,与脑组织退行性改变有关的,以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及CT检查发现脑沟增宽、脑室扩大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脑萎缩疾病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症状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诊断时要注意观察,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关于脑萎缩疾病的诊断鉴别要点。 脑萎缩病是多因性疾病。由遗传、脑外伤、中毒后遗症、脑梗死、脑炎脑膜炎、脑缺血、缺氧、脑血管畸形、脑部肿瘤、脑中风、癫痫长期发作、烟酒过度、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病变、脑动脉硬化、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多发于50岁以后;起病隐袭,进展缓慢。 2、临床表现: (1)记忆力减退: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甚至书写、计算、认识能力减退,严重者出现痴呆(痴呆【译】: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 (2)步态不稳:行动迟缓,步履蹒跚,站立不稳,甚至出现震颤。 3、辅助检查: (1)CT检查示脑回变平,脑沟、脑裂增宽,脑室扩大。 (2)MRI检查亦可发现脑萎缩。 常见的脑萎缩的诊断方法有: 1、询问病史及观察症状,这种脑萎缩的诊断方法可发现其各种神经发生反射均不同程度的迟钝或减低。线反射如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表现迟钝、深反射如二三头肌反射、尺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也可降低,偶可有病理反射出现。小脑萎缩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可发现不能并脚站立、行动缓慢、下肢颤抖、不能沿直线行走、呈醉态步履,步态蹒跚、步幅宽大、病理反射有伯氏征(+)、指鼻试验(+)、跟膝试验(+)、划圈试验(+)。

年轻人脑出血小心血管畸形搞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5827265.html, 年轻人脑出血小心血管畸形搞鬼 作者:是明启 来源:《家庭医学》2012年第11期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没几个月,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而且导致了偏瘫。到医院做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他父母对此不解,说孩子年纪轻轻的,也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怎么会脑出血呢?医生解释说他可能有脑血管畸形,需要做脑血管造影。 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有研究证明,年轻人脑出血50%以上是由脑血管畸形所致。 脑血管畸形属先天性良性脑血管病,是脑内血管发育过程中残留的一些未闭塞的异常血管。孩子小时候可能没有任何异常,但随着年龄增长,异常血管团也不断增大,形成畸形血管团。这些异常血管的血管壁很脆弱,极易破裂,造成颅内出血。 出血是脑血管畸形的最常见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在16~35岁发病,其主要表现为脑内出血或血肿。颅内出血会引起头痛,但有的患者在出血前即有持续头痛。还有的动静脉畸形患者会发生癫痫,是动静脉短路导致周围局部脑组织缺血(盗血),邻近脑组织胶质样变的结果。由于这些畸形血管强行将正常供应脑组织的血截流,这种盗血行为会造成脑部某些组织缺血,出现肢体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对于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医生凭借临床经验,经脑血管造影或CT、磁共振扫描(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确诊。做脑血管造影检查时,医生用穿刺针在大腿根部穿一个小孔,然后从股动脉插入一根导管,经腹、胸、颈部等大血管,将造影剂注入病灶动脉,使血管显影。然后快速连续摄片,再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位来诊断脑血管病变。整个操作过程可在局麻下完成,操作时间短,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高。 一旦确诊为脑血管畸形,应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脑血管畸形切除术、脑血管畸形栓塞治疗、伽玛刀治疗等。 开颅手术即畸形血管切除术,是当前治疗动静脉畸形最可靠的方法。通过切除畸形血管,防止再次出血和清除血肿。适用于病灶较小,部位浅或非功能区的病人。如病灶大或位置深,直接切除风险大。 血管内栓塞利用一根直径约1毫米的微导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通过股动脉 穿刺,将导管送入病灶供血动脉,确认后将一种特制的生物胶注射到患处,堵塞流入病变部位的血管,使畸形血管闭塞而缩小甚至消失。适于脑内小的或功能区的动静脉畸形,或作为手术

浅谈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浅谈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3-07-23T15:02:41.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24期作者:王俊民 [导读] 血管畸形是指在结构和数量上不正常的血管的集合体,是由于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造成的原始的血管短路持续存在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 长岭县医院脑外科王俊民 131500 血管畸形是指在结构和数量上不正常的血管的集合体,是由于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造成的原始的血管短路持续存在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本课件详细介绍了脑血管畸形中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症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标准,旨在为临床上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一、前言颅内动静脉畸形 (AVM) 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良性疾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其临床过程却表现为一种恶性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部分表现为头痛及其它症状。颅内出血是AVM最常见的症状,占 52%~77%。文献报道未治疗的AVM年出血率为 2%~4%, AVM初次出血病死率约 10%,而再次出血病死率将会更高。每次出血后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率约50%,出血引起的年病死率及致残率为 2.7%, 15年自然病死率为 15%~20%。对颅内AVM的分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众多不同的分级标准。如国外的 Spetzler-Martin 分级系统和国内的Shi AVM 分级法,以准确预测治疗风险。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较多的分级系统是Spetzler-Martin 分级系统。 1 、概念血管畸形是指在结构和数量上不正常的血管的集合体,是由于胚胎期脑血管发育异常造成的原始的血管短路持续存在并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 2 、简介 1895年国外学者Stetinheil首次报告了脑血管畸形, 1983年Olivercrona首次手术全切小脑动静脉血管畸形。颅内血管畸形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颅内血管畸形中约有6%为多发,还有一些家族的报告。 3 、脑血管畸形分类脑血管畸形最常见的是动静脉畸形约占56.3% 。海绵状血管瘤约占15.7% ,毛细血管扩张约占 11.7% 。静脉畸形占 16.3% 。此外还有静脉曲张,比较少见。 二、脑动静脉畸形 1 、概念脑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性的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以20岁到40岁为发病高峰,美国的资料显示动静脉畸形与动脉瘤的比例是 1.5 :3 ,国内早期资料显示其比例是 2 :1 ,脑动脉畸形诊断年龄比颅内动脉瘤早 10年,动静脉畸形在脑血管畸形里是最常见的,幕上约62.7% ,幕下约 42.7% 。病因不明,家族性罕见。 2 、病理如图 1所示动静脉畸形由一支或几支弯曲扩张的动脉供血,引流静脉多扩张、扭曲,内含有动脉血。颅内 AVM's可位于任何部位,但最多见于皮质与白质交界处,呈楔形,其广阔的基底位于皮质,尖端指向白质深部。病变区内有脑组织存在是 AVM's 的病理特征之一,是区别于血管性新生物的重要标志。 图 1 3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脑出血,约占 52% 到 77% ,一部分人以癫痫起病,占 15% 到 47% ,另一部分人以头痛起病,现在阵发性、短暂性头痛也可归到癫痫里,还有一部分病人有出血,持续癫痫发作,一些功能障碍约 4% 到 12% 。其他症状如颅内杂音约占 2.4-38 %,精神症状约占 30-72 %。 4 、检查方法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CT ,新的发展有 CTA ,核磁共振,包括 MRI 和 MRA ,目前诊断的金标准仍是脑血管造影,此外还可以行脑电图检查。 5 、动静脉畸形分级 Spetzler-Martin 根据血管畸形大小进行了血管畸形分级,下图为分级的具体内容

脑血管病变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的出血性或缺血性损害引起突发神经功能缺失称为中风。好发于老年人(65~74岁),是人口第2位死亡原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广义上讲,中风分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3种类型,其中前二者为缺血性中风,后者为出血性中风。在缺血性中风中,约2/3为血栓形成,其余1/3是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是颈内动脉和左心房,后者主要为心房纤颤的患者。 脑梗塞 是指因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可发生在脑内任何部位,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区,小脑、桥脑梗塞也相当多见。 临床表现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部分病人先出现头昏、乏力、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几天后发展至高峰,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运动障碍等不同程度脑损害症状。 CT和MRI表现 诊断脑梗死的关键是病变区与血管供血区相吻合。通常大动脉闭塞产生典型楔形病灶,病灶的底在脑表面,尖端指向脑深部白质。若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即为“分水岭”脑梗死。无论CT还是MRI诊断脑梗死,均依赖脑组织局部水增加来所致的影像学征象。 CT通常在梗死24小时之后才有低密度表现,有时中风发病数分钟内,CT可见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栓子表现为高密度。目前,随多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CT可进行灌注扫描,早期发现脑缺血性病灶,定量显示脑血流量异常变化,以区分缺血半暗带(指缺血区中尚有存活的脑细胞)与坏死脑组织,为临床早期实施溶栓治疗提供依据,并弥补了常规CT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不敏感的缺点。 MRI除早期显示脑梗死病灶比CT更敏感外,对小脑和脑干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常规MRI在发病6小时内,即可显示脑梗死灶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多种MRI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MRI 诊断脑梗死的能力大为提高。如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可清楚显示缺血引起的脑水肿区,较常规MRI检查更敏感。若进行MRI弥散扫描,在发病30分钟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 脑梗死灶随病程进展,依病灶大小不同,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严重者引起大脑镰下疝和钩回疝。在脑梗死3~10天后,由于病灶区血管壁缺血变性、通透性增加,侧支循环建立或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使继发脑出血的危险性增加。在发病1周左右,脑组织开始液化坏死,伴发脑萎缩改变,表现为邻病灶的脑室系统扩张,脑沟和脑裂增宽等。 MRA、CTA和X线脑血管造影均可用于脑血管病病变的检查,MRA和CTA是无创伤检查技术,其检查快速、显示血管清楚,受操作者影响较小,优于血管超声检查,而且MRA无射线辐射危害,更为优越。X线脑血管造影的操作复杂、属有创伤检查、有射线辐射危害,以及碘对比剂过敏的潜在风险,影响其临床应用,目前,主要用于介入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判断病变区与血管供血区相吻合是诊断脑梗死的关键。MRI显示早期脑梗死病灶优于CT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由于深穿支血管闭塞而产生微梗塞。主要见于壳核、内囊、丘脑、脑桥基底部、放射冠等。 头颅CT和MRI扫描都可显示直径小于1.5cm的小梗死灶,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见于高血压和老年人,为供应基底节和内囊的小穿支动脉闭塞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当患者出现感觉或运动缺失、构音障碍,以及肢体不灵活的症状时,应怀疑为此类中风。

最全的内科鉴别诊断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脑外科鉴别诊断

脑外伤的鉴别诊断: 1.急性硬膜外血肿:典型的硬膜外血肿的特点示原发性脑损伤较轻,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中间清醒期比较明显,继发性昏迷出现时间的早晚与血管损伤的程度和损伤血管的直径有关。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剧烈的头痛、呕吐、躁动不安等,并有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缓慢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表现。CT扫描原发脑伤少见,颅骨内板下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区。 2.脑挫裂伤:伤后昏迷时间长,可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症状,可伴有生命体征改变及脑膜刺激征明显,行CT扫描可鉴别. 3.急性硬模下血肿:此病多数有脑挫裂伤及继发性的脑水肿同时存在,病情一般较重,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较快,则脑挫裂伤的昏迷和血肿所致的脑疝相重叠,表现为意识进行性加重,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表现。头颅CT检查颅骨内板于脑表之间出现的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影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诊断。 3.原发性脑干损伤: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长,血压正常或偏低,可见病理性呼吸,瞳孔多变,Ⅲ、Ⅳ、Ⅶ、Ⅸ、Ⅹ、Ⅺ及Ⅻ脑神经损伤多见,可出现单侧或双侧锥体束征,多位交叉性瘫痪,早期可出现去大脑强直,腰穿压力不增高。 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少数病人可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症状,血压一般正常或偏高,可反复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及CTA可协助诊断。 2.脑血管畸形: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表现,多雾脑神经麻痹症状,DSA有助于诊断。 3.烟雾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4.脑瘤卒中: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多起病急剧,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较重,神经系统局灶症状不明显,脑脊液可呈脓性,白细胞增多明显,可发现脓细胞,颅脑CT扫描有助于诊断。 2.耳缘性脑积水:由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引起的横窦栓塞导致脑积水,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但一般病程长,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体征,CT扫描或MRI扫描只能显示脑室有些扩大。 3.结核性脑膜炎: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可恶明显结核病史、结核灶和结核体质,脑脊液检查淋巴细胞和蛋白明显增高,而且糖和氯化物都可明显降低,抗结核治疗有效,CT和MRI扫描均有助于鉴别。 4.脑肿瘤:多缓慢起病,有头痛、恶心、呕吐之颅内压增高表现,也有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定位的证,病情呈进展性,头颅CT或MRI可发现肿瘤灶。 5.脑囊虫病:两种疾病均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局灶性体征等。但本病患者常伴有皮下结节,切取标本行切片镜检便明确诊断。脑CT不仅能作出准确定位,并且可以定性。 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1.脑栓塞:多见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血压多正常,脑CT示颅内见低密度影,与本列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淀粉样血管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

CT和MR鉴别诊断要点

目录 第一章颅脑CT和MR检查新技术 第一节磁共振成像(MRI) 一、MRI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 1、质子密度 2、液体的流动 3、纵向弛豫时间 4、横向弛豫时间 5、脉冲序列 6、磁共振对比增强 7、磁共振血管成像 三、正常组织和某些病理组织MR信号 第二节弥散加权成像 一、概述 二、脑弥散加权成像的正常表现 三、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 四、弥散张力成像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脑灌注成像 一、脑CT灌注成像 二、脑MR灌注成像 三、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一、概述 二、常见代谢产物氢质子波谱共振峰 三、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超声成像 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1、M型超声 2、B型超声 3、频谱多普勒超声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5、实时三维超声 二、组织回声的描述 1、组织回声强度的描述 2、组织回声分布的描述 3、回声形态的描述 4、某些特殊征象的描述 三、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超声图像 四、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 1、B型图像 2、多普勒频谱 3、彩色多普勒

第六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的正常影像解剖 一、脑 1、脑膜 2、脑 3、脑血管 4、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脑池 二、脊髓 三、头颈部 1、眼部 2、耳和颞部 3、鼻和鼻窦 4、咽喉部 5、颈部 第二章颅内钙化 第一节生理性钙化 一、松果体钙化 二、脉络膜丛钙化 三、大脑镰钙化 四、基底节钙化 第二节病理性钙化 一、脑囊虫病 二、脑结核病 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四、结节性硬化 五、外伤后颅内钙化 六、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 七、放射治疗后颅内钙化 八、大脑半球肿瘤钙化 第三章颅内出血的CT和MR表现 第一节概述 一、颅内出血的CT表现 二、颅内出血的MR表现 三、颅内出血的鉴别诊断 1、CT的鉴别诊断 2、MR诊断出血应考虑的鉴别诊断 第二节脑实质内出血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 二、动脉瘤伴发出血 三、脑血管畸形伴发出血 四、出血性脑梗死 五、脑淀粉样血管病伴发出血 六、脑肿瘤合并出血

鉴别诊断

头晕的鉴别诊断: 周围性眩晕 1.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症状重,病情轻。 (1)梅尼埃病: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特点,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具有复发性特点。 (2)迷路炎:多由于中耳炎并发,症状同上,检查发现鼓膜穿孔,有助于诊断。 (3)内耳药物中毒:常由链霉素、庆大霉素及其同类药物中毒性损害所致。多为渐进性眩晕伴耳鸣、听力减退,常先有口周及四肢发麻等。水杨酸制剂、奎宁、某些镇静安眠药(氯丙嗪、哌替啶等)亦可引起眩晕。 (4)前庭神经元炎:多在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眩晕,伴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5)位置性眩晕:病人头部处在一定位置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多数不伴耳鸣及听力减退。可见于迷路和中枢病变。 (6)晕动病:见于晕船、晕车等,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中枢性眩晕 2.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症状轻,病情重。 (1)颅内血管性疾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动脉偷漏综合征、延髓外侧综合征、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和小脑出血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听神经纤维瘤、小脑肿瘤、第四脑室肿瘤和其他部位肿瘤等。 (3)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后凹蛛网膜炎、小脑脓肿。

(4)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延髓空洞症。 (5)癫痫。 肢体活动无力鉴别诊断: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在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即成人颅压>1.96kPa或200mmH2O)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为常见。 头痛的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 1.颅内病变 (1)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大全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大全(总 8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大全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 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模板

心力衰竭的鉴别诊断 1.西医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的鉴别:前者多见于中年以上,有心脏病史及心脏增大等体征,常在夜间发作,肺部可闻干、湿罗音,对强心剂有效;而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无心脏病史及心脏体征,常在春秋季发作,有过敏史,肺内满布哮鸣音,对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氨茶硷等有效。 (2)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的鉴别:三者均可出现肝脏肿大,腹水、但右心衰竭多伴有心脏杂音或肺气肿,心包积液时扩大的心浊音界可随体位而变动,心音遥远,无杂音,有奇脉;缩窄性心包炎心界不大或稍大,无杂音,有奇脉 2.中医鉴别诊断: (1)本病与喘证鉴别:因肺系疾病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心衰病主要因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导致肺主治节的功能失调,宗气不舒,肺气失宣,故也可表现为气促症状,常伴有下肢浮肿、两者在部位的侧重点不同。 (2)本证型应与心衰病一下主要证型鉴别: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汗出肢冷,脉细促;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四肢厥冷,尿少肢肿,脉微细欲绝;痰浊壅肺证:咳嗽痰多,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脉沉或弦滑。

呼吸衰竭鉴别诊断 1.西医鉴别诊断: (1)心源性肺水肿:心源性肺水肿时的呼吸困难与体位有关,咯泡沫样血痰,用强心利尿剂等治疗效果较好,肺水肿的啰音多在肺底部。呼吸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多与体位关系不大,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和CO2潴留的表现。 (2)重症自发性气胸:如张力性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常突然发作,伴一侧胸痛,病人紧张,胸闷,甚至心率快、心律失常,强迫坐位,发绀,大汗,意识不清等。患侧有局部隆起,呼吸运动和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显示气胸征为确诊依据。 2.中医鉴别诊断: (1)本病与气短鉴别:皆有呼吸异常。呼衰病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短气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 (2)本病与呼衰病以下证型鉴别:痰浊阻肺,瘀血停着:喘而胸满闷塞,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唇甲紫绀,舌质黯,脉弦或滑;痰蒙神窍: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意识朦胧或谵妄,脉细滑数;心肺气虚,肾不纳气:心悸怔忡,咳喘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皖白,形寒汗出,脉沉弱或结代;元气败脱:喘逆加剧,唇黑鼻煽,额汗如珠,呼吸时断时续,神昏,肢体厥冷,脉微欲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