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 /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用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材料准备植物组织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必须加以选择。在双子叶植物中,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为淀粉,暂时储藏在叶子内,因此最好不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并不将光合作用的初始产物转变为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的颜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也不宜用单子叶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

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或器官),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如苹果和梨的果实。经试验比较,颜色反应的明显程度依次为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

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取其子叶)。供实验用的花生种子,必须提前浸泡3~4 h。浸泡时间短了,不容易切成片;浸泡时间过长,则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做鉴定脂肪的实验,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情况选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应比较短,一般为1 min左右。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如用大豆种子,必须提前浸泡1~2 d,这样容易研磨成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采用现成的大豆磨成的豆浆,豆浆可以购买,也可用小型的研磨机制取。利用豆浆作实验材料,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如果用稀释的卵白作实验材料,效果会更好。

斐林试剂的配制

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

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硫酸铜溶液

使用时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 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苏丹Ⅲ溶液的配制称取0.1 g苏丹Ⅲ干粉,溶于100 mL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使用。

苏丹Ⅳ溶液的配制称取0.1 g苏丹Ⅳ干粉,溶于50 mL丙酮中,再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50 mL,充分混合后即可使用。

双缩脲试剂的配制取10 g氢氧化钠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A。

取1 g硫酸铜放入容量瓶(或有刻度的烧杯)中,加水至100 mL,待充分溶解后倒入试剂瓶中,配成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瓶口塞上胶塞,贴上标签,写上试剂B。

实验一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解读两纲

1.识记鉴定实验所用的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2.掌握实验原理、步骤,理解实验目的、方法。

3.学会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正确选用鉴定试剂,并能按规范的要求操作,独立完成鉴定工作。

4.明确观察对象,正确说出鉴定过程中样液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作出实验结论。

5.能熟练制作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和使用低倍显微镜,了解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6.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二、高考热线

1.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可能以简答题出现,重点是以对比的方式考查相关实验的异同点。

2.以教材实验为依据,设置实验设计题是今后考查的重点,如“设计实验证明淀粉酶是蛋白质”,就是依据教材中的实验3的原理和步骤。

三、学法指点

1.运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三种物质的鉴定原理、过程及注意事项。

2.对比三种物质鉴定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掌握试剂使用上的区别。

3.根据所学的原理鉴定类似物质,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

四、教材梳理

(一)实验原理

生物组织中含有可溶性还原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可分别与某些化学试剂作用产生特定的_____________。

(1)可溶性还原糖+__________试剂—→砖红色沉淀

可溶性还原糖+班氏糖定性试剂—→__________

(2)脂肪+__________________染液—→染成橘黄色

脂肪+苏丹Ⅳ染液———————→染成______

(3)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试剂—→溶液呈紫色

(二)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 实验材料

(四)方法步骤

1. 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1) 制备组织样液:苹果切块、研磨、________。

(2) 鉴定组织样液:1 支试管+2mL_____________+2mL________________,振荡试管,(溶液_______色?),________2min左右,观察溶液颜色变化。(________色→棕色→_________色)。

2.脂肪的鉴定

(1)切片制作:用花生子叶作徒手切片。

(2)染色:1块载玻片+切片+ 3滴________染液,3min后吸去染液+ 2滴50%________溶液去浮色,吸去后+ 2滴__________,盖盖玻片。

(3)镜检鉴定: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子叶最薄处,再用高倍镜观察。(圆形的脂肪颗粒为_____色)。

3. 蛋白质的鉴定

(1) 制备样液:大豆切片、________、_______。

(2) 鉴定:1 支试管+2mL黄豆组织样液+2mL________________,振荡试管(溶液_____色),+4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______色→______色→_______色)。

(五)结论与讨论

1.结论:从斐林试剂与苹果样液作用、苏丹III染液与花生种子作用、双缩脲试剂与大豆样液作用的颜色变化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原理: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颜色反应斐林砖红色沉淀苏丹III 红色双缩脲步骤:过滤苹果组织样液刚配制的斐林试剂淡蓝水浴加热淡蓝砖红苏丹III 酒精蒸馏水橘黄过滤双缩脲试剂A 乳白双缩脲试剂B 乳白紫色结论与讨论:苹果、花生种子和大豆中分别含有可溶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化合物固有颜色砖红紫色脂肪蛋白质

2. 讨论鉴定依据。因为某些化学试剂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_________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有固定颜色的新化合物。故可根据待检物与某些化学试剂反应的____________,如橘黄色、_________色、______色等,鉴定生物组织中含有_______、可溶还原糖和___________。

五、疑难精析

1.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如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蔗糖不具有还原性,斐林试剂只能检验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而不能鉴定可溶性非还原糖或不溶性糖。

2.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选材原则。选用可溶性还原糖含量较高的生物组织,而且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常用的植物组织是: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双子叶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为淀粉,其叶不理想。有些单子叶植物,如韭菜、鸢尾等,其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单糖,但由于叶片中叶绿素颜色较深,影响鉴定时实验现象的观察,也不宜作实验材料。

3.可溶性还原糖鉴定实验的关键性的步骤在于斐林试剂现用现配及用量。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0.1g/mL的NaOH溶液)和乙液(0.05g/mL的CuS0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混合均匀后[得到淡蓝色的Cu(OH)2沉淀的悬浊液]立即使用。如果过早混合会产生Cu(OH)2沉淀,加入到组织样液中并加热时会产生黑色CuO沉淀。而临时混合所得斐林试剂立即用于实验,即可使新制的Cu(OH)2作氧化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溶液的变化过程:淡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4.在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在对盛有组织样液与斐林试剂混合物的试管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易破,因为试管受热不均匀,若要避免此现象产生应改用水浴加热。此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5.双缩脲试剂并不是双缩脲分子。所谓双缩脲是由两分子尿素经脱氨缩合而成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SO4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此反应称双缩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也能起双缩脲反应。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实验桌上两瓶不同浓度的CuS04溶液,避免拿错。

6.蛋白质鉴定实验中,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其关键性步骤在于先加双缩脲试剂A (0.1g/mLNaOH溶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0.01g/mLCuSO4溶液)。如果用鸡蛋白稀释液,则浓度不宜过大,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不易洗净。

7. 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实验材料最好选用富含脂肪的种子,其关键性步骤在于子叶要削成理想薄片。为了作好徒手切片,种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也可改成刮取种子子叶泥制作临时装片,易做,效果又好。

8. 填表比较实验1和3:

9.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也用注意对照。如在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和蛋白质时,鉴定之前需留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样液颜色变化作对比。

例1 用下列实验材料做特定实验,从理论上讲能否成功?说明依据的道理。

(1)用韭菜叶片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

(2)用蓖麻种子做脂肪鉴定实验;

(3)用卵白做蛋白质鉴定实验。

[解析] 此题是要求根据课本实验原理进行拓展和应用,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趋势。韭菜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并不能将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转变成淀粉,因此叶内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还原糖,但是,由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多,绿色较深,对于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因此不宜用这些单子叶植物作此实验材料;后两个实验材料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

答案:(1)用韭菜叶片做还原糖实验不能成功,因为叶片内虽然含有大量可溶性还原糖,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多,颜色较深,对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着遮盖作用;(2)若用蓖麻种子做脂肪鉴定实验,从理论上说可以成功,因为该种子含较多的脂肪,种子也比较大,便于进行徒手切片;(3)由于卵白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从理论上讲做蛋白质鉴定实验是会成功的。

六、趁热打铁

(一)选择题

1.将面团包在纱布中在清水中搓洗,鉴定黏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用的试剂分别是

( )

A. 碘液、苏丹Ⅲ溶液B.双缩脲试剂、碘液

C. 亚甲基蓝溶液、苏丹ⅢD.碘液、斐林试剂

2.蛋白质的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的目的是( )

A. 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B.失败后重做一遍

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用

D. 留下次实验用

3.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 )

A.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B.无色→浅蓝色→棕色

C. 砖红色→浅蓝色→棕色

D. 棕色→绿色→无色

4.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对试管中的溶液进行加热时,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将这支试管放进盛开水的大烧杯中B.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

C. 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

D. 试管底部紧贴烧杯底部

5.现有如下实验材料:①西瓜汁②菜籽③豆浆④草莓果实⑤花生仁⑥鸡蛋清,它们与斐林试剂作用呈砖红色、与苏丹Ⅲ试剂作用呈橘黄色、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紫色的实验材料分别为( )

A. ①④、②⑤、⑤⑥B.①④、②⑤、③⑥

C. ①④、②③、⑤⑥D.②④、③⑤、③⑥

6.青苹果汁遇碘液显兰色,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这说明( )

A. 青苹果汁含有淀粉,不含有糖类 B.熟苹果汁含有糖类,不含有淀粉

C.苹果成熟时,淀粉水解成单糖 D. 苹果成熟时,单糖合成淀粉

7.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鉴定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A. 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脂肪滴

C.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均后再加入乙液

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8.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被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的花生种子子叶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调焦距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很清楚,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 反光镜没调好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C. 显微镜物镜损坏D.细准焦螺旋未调好

9.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中,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少许石英砂,其目的是( )

A.研磨充分

B. 防止糖被破坏C.防止反应 D.无作用

10.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是()

A.产生气泡

B.溶液呈紫色

C. 溶液呈蓝色

D. 产生砖红色沉淀

11. 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蛋白质是因为()

A.蛋白质都有肽键

B. 蛋白质都有氨基酸

C. 蛋白质都有羧基

D. 蛋白质都有氨基

12.(多选)下列物质用斐林试剂检测时可能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 )

A.葡萄糖B.果糖 C.麦芽糖D.淀粉

13.(多选)下列各组中前项为所鉴定的物质,中项为所使用试剂,后项为所产生的颜色。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斐林试剂、橘黄色

B.脂肪、苏丹Ⅲ染液、砖红色

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D.淀粉、碘液、蓝色

二、非选择题

14.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需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材料。请根据下表所列各种材料回答问题:

(1)其中适合于鉴定糖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麦种子不如花生种子更适合用来鉴定脂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小麦种子中糖类化合物___________含量很高,却不适合用来鉴定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

(1)所用斐林试剂甲液的质量浓度为____g/mL,乙液的质量浓度为____g/mL,如何用这两种溶液配制斐林试剂(简要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混合后产生_________色沉淀,它与葡萄糖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_________色沉淀。

(3)请解释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做此实验时,试管直接用酒精灯加热易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若要避免此现象产生应改用_________________。

16.用苹果和黄豆做实验材料时,都需将其研磨碎,在研磨时加入少量石英砂的作用是___________;在研磨后二者都需要对研磨液进行过滤,过滤的目的是除去_________________,在过滤中为什么只用一层纱布,不用滤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设计实验,论证结论)请根据下列材料和实验原理,设计一个证明淀粉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1) 实验器材:鸡蛋、人的唾液、清水、0.1g/mLNaOH溶液、0.01g/mLCuSO4溶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和滴瓶。

(2) 实验原理:鸡蛋的蛋清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CuSO4反应产生紫色物质,即双缩脲反应。如通过实验再证明淀粉酶能发生双缩脲反应,即可证明淀粉酶是蛋白质。

(3) 实验步骤:

第一步:制备蛋清液。取鸡蛋一个,打破蛋壳(不破坏蛋黄),取少许蛋清注入小烧杯中,加入30mL清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备用。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还原糖检测注意事项

还原糖检测注意事项 1.费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分别贮存,用时才混合,否则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长期在碱性条件下会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试剂有效浓度降低。 2.滴定必须是在沸腾条件下进行,其原因一是加快还原糖与Cu2+的反应速度;二是亚甲基蓝的变色反应是可逆的,还原型的亚甲基蓝遇空气中的氧时会再被氧化为氧化型。此外,氧化亚铜也极不稳定,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保持反应液沸腾可防止空气进入,避免亚甲基蓝和氧化亚铜被氧化而增加消耗量。 3.滴定时不能随意摇动锥形瓶,更不能把锥形瓶从热源上取下来滴定,以防止空气进入反应溶液中。 4.本方法测定的是一类具有还原性质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只是结果用葡萄糖或其他转化糖的方式表示,所以不能误解为还原糖=葡萄糖或其他糖。但如果已知样品中只含有某一种糖,如乳制品中的乳糖,则可以认为还原糖=某糖。 5.分别用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标准品配制标准溶液分别滴定等量已标定的费林氏液,所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有所不同。证明即便同是还原糖,在物化性质上仍有所差别,所以还原糖的结果只是反映样品整体情况,并不完全等于各还原糖含量之和。如果已知样品只含有某种还原糖,则应以该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为该还原糖的含量。如果样品中还原糖的成分未知,或为多种还原糖的混合物,则以某种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以该还原糖计,但不代表该糖的真实含量。 6.乙酸锌可去除蛋白质、鞣质、树脂等,使它们形成沉淀,经过滤除去。如果钙离子过多时,易与葡萄糖、果糖生成络合物,使滴定速度缓慢;从而结果偏低,可向样品中加入草酸粉,与钙结合,形成沉淀并过滤。)A、裵林试剂的最终标定及样品的最终滴定在1 min内完成. 7.配制葡萄糖标准溶液应非常准确.一定控制好滴定速度.每班测定一次C标,将浓度值填写在记录表格中。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亮黄色) 8、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中的硫酸铜的铜离子为此化学反应定量的标物,次甲基兰为氧化还原指示剂(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 9、此实验为什么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主要是在酸性条件下,还原糖会形成酯(不具有氧化性或氧化性不强的含氧酸如乙酸)、有机酸(如被硝酸氧化),样液中的二糖及多糖与淀粉会水解成还原糖,结果可想而知。 10、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的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既然实验得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那么硫酸铜遇碱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后,不能使实验正常进行,必需使其(铜离子)在可溶状态下才行,酒石酸钾钠与铜离子络合就达到了目的。 11、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 a)反应液碱度:碱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样液消耗也越多,故样品测定时样液的滴定体积要与标准相近,原理在此,这样误差要小。 b)锥形瓶规格:不同体积的锥形瓶会致使加热的面积及样液的厚度有变化,同时瓶壁的厚度不同影响传热速率,故有时甚至是同一规格但不同批的锥形瓶也会引起误差。 c)加热功率:加热的目的一是加快反应速度,二是防止次甲基兰与滴定过程中形成的氧化亚铜被氧气氧化,使结果偏高。加热功率不同,样液沸腾时间不同,时间短样液消耗多,同时反应液蒸发速度不同,即时碱度的变化也就不同,故实验的平行性也就受影响。 d)滴定速度:滴定速度越快,样液消耗也越多,结果会偏低。 12、滴定终点有时不显无色而显暗红色,是由于样液中亚铁氰化钾量不够,不能有效络合氧化亚铜成无色的原故。故可在反应液中适量添加亚铁氰化钾,标准与样液添加量一样。13.滴定点是在静止加热沸腾中的颜色瞬间变化,如果人为摇晃会造成额外氧化反应的叠加,造成滴定量加大,结果漂高。用同一型号的滴定锥形瓶作空白,即可避免加热不均造成的热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导学提纲 一、还原糖的鉴定 1、什么是还原糖?常见的还原糖有哪些? 还原性糖指含有醛基或酮基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2、实验原理是什么?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的淡蓝色Cu (OH) 2 沉淀的悬浊液,葡萄糖溶液在加入斐林试剂后,在加热条件下还原为砖红色的沉淀,而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为:CH2OH-(CHOH)4-CHO+2Cu(OH)2 = CH2OH-(CHOH)4-COOH+Cu2O+2H2O 3、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颜色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4、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 时间一长,Cu(OH)2沉淀在溶液底部无法充分发生反应 5、为什么选择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植物组织? 因为颜色过深的植物组织中的色素会对颜色反应起掩盖作用。 6、研磨小块苹果时,为什么要加少许石英砂? 使研磨更充分,否则还原糖少,颜色不明显。 7、为什么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注入苹果组织液中,而不能分别加入? 如分别加入,组织液中的有机酸会与NaOH迅速反应,导致Cu (OH) 2不足。 8、为什么最终的颜色中有时会出现红褐色,甚至黑色? Cu (OH) 2对热不稳定,易脱水生成黑色氧化铜CuO。 9、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定还原糖? 班氏试剂(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纳和碳酸溶液)或用银镜反应。 10、如何鉴定淀粉? 滴加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二、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是什么? 将尿素加热,两分子尿素放出一分子氨而缩合成双缩脲。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B)。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使用蛋清作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先稀释? 如果不稀释,反应后产生的化合物会吸附在试管壁,导致反应不彻底。 3、样液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溶液什么颜色?之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后溶液什么颜色? 加双缩脲试剂A后,溶液仍透明(或白色);加入B液振荡均匀后,变紫色或紫红色。 4、为什么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液不能过量? 会生成大量蓝色Cu (OH) 2,遮蔽产生的紫色。 5、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主要不同点? (1)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为0.01 g/mL。 (2)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条件下的Cu2+。 (3)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使用时,先把Na0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Na0H溶液,然后再加入CuSO4溶液。 三、脂肪的鉴定 1、实验原理是什么?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用什么试剂洗去浮色? 2、为什么要取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而浸泡的时间又不宜过长? 浸泡的种子易切片,而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3、有些橘黄色的小颗粒并不在细胞之内,而在细胞的周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用刀片切取种子子叶薄片时,切破了细胞,细胞中的脂肪分子游离到细胞之间。 4、切取花生子叶薄片,要求实验技能较高,此步骤如何改进可以更便于操作? 改成刮取花生子叶泥制作临时装片,易做,效果又好。

直接滴定法测食品中还原糖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的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提取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以次甲基蓝作指示剂,根据样液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还原糖量。3.试剂 3.1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还原糖因数f/mg·10mL-1) 3.1.1甲液:称取23.10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并稀释至100mL 3.1.2乙液: 称取115.33g酒石酸钾钠及33.30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用水稀 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瓶中 3.2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3.3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 至100mL 3.4盐酸 3.5葡糖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7.0000g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量的纯葡 萄糖加水溶解,并以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7mg葡糖 糖 4.仪器 碱式滴定管、电炉 5.样品 硬糖(m样=5.8002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称取样品5.8002g置于小烧杯中,加40mL水,40℃微热溶解,冷却后加40mL水,调节PH至中性,加水定容至100mL,过滤后收集滤液即为样品溶液。 6.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150mL三角锥形瓶中,加水10mL,加入玻璃珠2粒,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要求控制在2min内沸腾),然而趁热以每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的总体积。同时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mL(甲液乙液各5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概述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这是一个生物化学方面的验证性定性实验,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对实验技能有一定要求。通过本实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精神与严谨学风。 文本对这个实验提供了“教师教学设计指导”,包括:教学设计、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与结果、开放实验室、练习与评价。 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实验重点难点 由于这是高中生物课第一个实验,也是人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实验。总体说来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为探究性实验。 重点: 1.掌握三种物质与各自检验试剂反应所发生的现象,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2.生物学实验的要求以及规章制度 难点: 1.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关系这次实验的结果是难点之一。 2.由于本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而本实验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 有2年没有进生物实验室了,显微镜的使用已经淡忘了。所以在鉴定脂肪时如何指导 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一个难点。 3.让学习者认真按照规范操作按照规定格式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这要求教师有很 好的组织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这是高中生第一次进入生物学实验室。多数学生会比较兴奋,这本来是好事。但有一部 分学生不注意操作要领以及规章制度。 2.而那些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会对实验不积极甚至旁观。 3.本实验要用酒精灯加热水浴,常出现的问题: 试管中液体过满(超过1/3) 学生使用酒精灯不当,吹灭火,盖盖儿灭火后不提起来再放下,使得下次拔不下来 4.高中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切片,他们的花生切片可能较厚,显微镜下看不清;可以将两个 刀片并起来切,这样可以切出较薄的切片。另一种方法是:左手三指捏住材料并使其突出在手指之上,以免伤到手指。右手持双面刀片,平放在食指上,刀口向内。以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均匀滑行切片。(媒体使用:用录像演示正确的切片姿势,边放边讲解) 5.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操作虽然不复杂,但还是有相当的学生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他们最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是: 掌握不好对光的方法(主要是显微镜的反光镜角度),视野不够明亮。 教室光线不好时,不会调节反光镜寻找光源。 调焦的操作常不协调。 被检物比较小、比较透明时,常常错过焦点。 不理解换高倍镜时不必上升镜筒,因怕出问题,总是先升高镜筒再换高倍镜。 2.装片制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取材部位与方法不对 取材的大小掌握不好 水滴的大小掌握不好 (三)教学目标: 分别说明三种物质鉴定方法及试剂; 大致说出检测反应的基本原理;

1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1、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碱性铜盐法[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铁氰化钾法、碘量法、比色及酶法) 掌握直接滴定法 1)原理:试样经处理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由于酒石酸铜具有氧化性,加热条件下可以将还原糖氧化成醛酸,而本身还原成氧化亚铜沉淀,使溶液呈蓝色,由于所用指示剂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当还原糖将二价铜全部还原后,过量的还原糖则可以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即为滴定终点。 2)样品预处理(看实验册!!) 3)步骤:①样品预处理:取样→提取液(50ml水)→250ml锥形瓶→乙酸锌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各5ml→定容、摇匀,静置30min→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②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的标定: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ml,水10ml于150ml锥形瓶(玻珠3粒)→从滴定管放入9ml葡萄糖标准溶液→加热(2min内沸腾)→准确沸腾30min→用葡萄糖标准溶液以1滴/秒的速度进行滴定→蓝色刚好褪去时记录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消耗量(ml);③样品溶液预测: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ml,水10ml于150ml锥形瓶(玻珠3粒)→加热(2min 内沸腾)→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试样溶液,保持溶液沸腾状态,待颜色变浅,以1滴/2秒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量(应与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时说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体积接近,若太高则要适当稀释才进行正式滴定,过低则可以直接加10ml的样液而不加10ml水,在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体积与标定时消耗的还原糖标准溶液的体积之差,那么一会正式滴定则加这差值)④试样溶液测定: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ml,水10ml于150ml锥形瓶(玻珠3粒)→从滴定管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ml的试样溶液至锥形瓶→加热(2min内沸腾)→趁沸继续以1滴/2秒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量(平行三次) 4)主要试剂及作用 ①乙酸锌-亚铁亚铁氰化钾溶液:作为澄清剂,主要是利用乙酸锌和亚铁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的氰亚铁酸锌沉淀带走或吸附干扰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这种澄清剂除蛋白质能力强,但脱色能力弱,适合于色泽较浅、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样液澄清,如乳制品、豆制品。 ②酒石酸铜溶液:作为反应物之一参与反应,在颜色变化中其作用。 ③次甲基蓝:氧化还原指示剂,颜色指示作用。 5)计算方法X=[m1/(m2*V*1000)/250]*100,m1——10ml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等于标定酒石酸铜溶液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mg/ml)*标定时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的体积(ml);m2——样品质量(mg);V——测定时平均消耗样品溶液的体积(ml);250——样品液总体积(ml) 6)注意事项 ①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应分别储存,需要用时才混合,否则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长期在碱性条件下会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试剂有效浓度降低。 ②为消除氧化亚铜沉淀对滴定终点观察的干扰,在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加入了少量的亚铁氰化钾,使之与氧化亚铜生成可溶性的络合物,而不在析出红色沉淀,消除沉淀对观察滴定终点的干扰,使终点更为明显。 ③本法是以测定过程中的Cu2+量为计算依据,故样品处理时不能用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为澄清剂,以免引入Cu2+而影响测定结果。 ④滴定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是因为a、可以加快还原糖与Cu2+的反应速度;b、次甲基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讲课人:曾永昌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高中生物必修一——糖、脂肪和蛋白质

一、糖类 1.元素组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 2.分类 (1)单糖:不能水解,可直接被细胞吸收,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2)二糖: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常见种类有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3)多糖: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水解成单糖后才可被吸收。常见的种类有淀粉、纤维素、糖原。 3.生理功能 (1)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如葡萄糖是“生命的燃料”。 (2)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 (3)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如淀粉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注意:①单糖、二糖、多糖的划分根据是能否水解及水解后产生单糖的多少。 ②尽管淀粉无甜味,但可以在口腔里经唾液淀粉酶水解成麦芽糖而产生甜味。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③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指的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不能做能源物质。 植物的种子形成及种子萌发时的糖类变化。 种子形成时:单糖→二糖→多糖(淀粉)。 种子萌发时:多糖(淀粉)→二糖→单糖。 ⑤葡萄糖、果糖及二糖中的麦芽糖是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鉴定,多糖不具有还原性。 ⑥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是由肽聚糖构成的。因此能否被纤维素酶除去细胞壁,是区分植物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依据之一。 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 单糖五碳糖 核糖C5H10O5 动 植 物 细 胞 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脱氧核 糖 C5H10O4 六 碳 糖 萄 葡 糖 C6H12O6 光合作用产物,细胞的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 细胞 水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而 供能物质 麦芽糖 水解成两分子葡萄糖而 供能 动物 细胞 水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 而供能 乳糖 多 糖淀粉(C6H10O5)n 植物 细胞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 成分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原理: 该实验中,对三类化合物的鉴定都是根据它们的特定颜色反应进行的。当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亦可)与质量浓度为 0.05g/m1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糖共热,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利用该反应,可证明样液中含可溶性还原糖。 苏丹Ⅲ是可以对脂肪染色的试剂,因此,当含有大量油滴的植物细胞用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内橘黄色的颗粒。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因而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若在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有紫色反应,则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 二、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还原糖的含量、生物组织中有色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及其观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选用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其中以苹果、梨最好。也可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不能选西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所用材料一要脂肪含量高,二要有一定大小才能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该实验的要求。将花生种子经过3~4小时的浸泡使其变软,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切片时易碎裂,切不成薄片。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一般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大豆(豆浆)或鸡蛋清。 四、试剂配制: 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克的氢氧化钠加水至100ml即成);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的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的经典化学方法都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的。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的应用最广。本实验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的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的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CHO COOH │ CHO ││CHOH │Cu+(CHOH)4 →(CHOH)4 +│+Cu2O↓ CHO ││CHOH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100 ml、250 ml (2)三角瓶250 ml (3)碱式滴定管50 ml或25 ml (4)烧杯100m1 (5)吸管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15.00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验证性实验,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分工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新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条件分析 本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和各种实验器材都是学校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器材的使用都在以前的教学中涉及到,学生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特别对于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制和使用方法的不同。 突破策略: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五、实验准备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犁的果实。 2、脂肪的鉴定 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本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泡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太软,切

常见食品脂肪-糖-蛋白质-热量含量表

常见食品脂肪-糖-蛋白质-热量含量表

小米100 9.7 1.7 77 1520 / 361.9 馒头100 6.1 0.2 49 932 / 221.9 面条100 7.4 1.4 57 1134 / 270 玉米面100 9.6 4.3 72 1524 / 362.86 富强粉100 1.1 0.4 72.9 1423 / 338.81 糯米粉100 11.1 0.4 72.9 1424 / 339.05 面包100 7.3 5.8 93 1524 / 362.86 馄吞皮100 7.3 1.4 56.2 1120 / 266.67 血糯米100 8.3 1.6 73.6 1436 / 341.9 鸡蛋100 11.8 15 1.3 783 / 186.43 鸭蛋100 13 14.7 1 781 / 185.95 蛋清100 9.6 0.1 1.2 185 / 44.05 猪肉100 16.9 29.2 1 1402 / 333.81 猪心100 17.1 6.3 - 525 / 125 猪肝100 20 4 3 537 / 127.86 猪肚100 14.6 2.9 2 382 / 90.95 猪肾100 15.5 4.8 - 441 / 105 牛肉100 20.1 10.2 - 722 / 171.9 兔肉100 21.2 0.4 0.2 373 / 88.81

牛肚100 14.8 3.7 - 391 / 93.1 羊肉100 11.1 28.8 1 1290 / 307.14 鸭舌100 14.4 15.6 0.8 631 / 150.24 鸭肉100 16.5 7.4 0.1 560 / 133.33 鸭肝100 17.1 4.8 6.8 575 / 136.9 牛奶100 3.3 3.6 6.1 285 / 67.86 豆浆100 4.4 1.9 2.1 177 / 42.14 麦乳精100 5.4 6.2 37.7 1112 / 264.76 啤酒100 - - - 140 / 33.33 韭黄100 1.8 0.2 2 66 / 15.71 青椒100 0.8 0.1 4.5 96 / 22.86 蘑菇100 2.8 0.2 2.4 96 / 22.86 草菇100 32 1.4 24 1000 / 238.1 金针菇100 2.1 0.4 3.7 113 / 26.9 香菇100 12.1 1.8 59.6 1265 / 301.19 西兰花100 2.4 0.2 3.2 100 / 23.81 青豆100 15.1 7 13.9 753 / 179.29 荷兰豆100 3.5 0.4 7 193.7 / 46.12 豆苗100 4.6 0.8 3 150 / 35.71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得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得测定 一、实验目得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得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得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得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得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得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得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就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得经典化学方法都就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得。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得应用最广。本实验就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得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得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得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得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得还原糖将蓝色得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得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得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CHO COOH │ CHO ││CHOH │Cu+(CHOH)4 →(CHOH)4 +│+Cu2O↓ CHO ││CHOH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100 ml、250 ml (2)三角瓶250 ml (3)碱式滴定管50 ml或25 ml (4)烧杯100m1 (5)吸管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15、00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0、05g次甲基蓝,

实验七-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

实验七-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

实验七面粉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实验) 课程:食品检验与分析班级:2011级食品1、2班地点:A13-0405 指导教师:蔺芳 (一)直接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 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 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如乳糖和 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 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样液直接滴定标定过的碱 性酒石酸铜溶液,达到终点时,稍过量的还原糖 把蓝色的次甲基蓝指示剂还原为无色,而显出氧 化亚铜的鲜红色。根据样品液消耗体积,计算出 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各步反应式(以葡萄糖为例)如下: (1) Cu 2SO 4 +2NaOH = 2Cu(OH) 2 ↓+Na 2 SO 4 (2) Cu(OH) 2+KNaC 4 H 4 O 6 = KNaC 4 H 2 O 6 Cu +2H 2 O (3) C 6H 12 O 6 +6KNaC 4 H 2 O 6 Cu+6H 2 O = C 6 H 12 O 7 + 6KNaC 4H 4 O 6 +3Cu 2 O↓+H 2 CO 3 从上述反应式可知,1mol葡萄糖可以将

6mol Cu2+还原为Cu+。但实际上此反应为非定量反应,即不能根据反应式直接计算出还原糖含量。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所规定的操作条件,如热源强度(电炉功率)、锥形瓶规格、加热时间、滴定速度等。 二、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又称快速法,特点是试剂用量少,操作和计算都比较简便、快速,滴定终点明显。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但测定酱油、深色果汁等样品时因色素干扰,滴定终点常常模糊不清,影响准确性。本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三、试剂及玻皿配置 仪器 1. 200mL 烧杯 2 个 2. 100mL、250mL、1000mL 容量瓶各 1 个 3. 5.0mL 移液管 4 支 4. 25mL、 100mL 量筒各 1 个 5. 250mL 锥形瓶 4 个 6. 800W 电炉 1 个 7. 恒温水浴锅、干燥箱 8. 碱式滴定装置 1 套 9. 玻璃珠(适量) 10. 滤纸、漏斗及过滤装置 11. 分析天平 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 15g硫酸铜(Cu2SO4·5H2O )及 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高一生物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高一生物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鉴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所用的试剂和所出现的颜色分别是() A.斐林试剂(砖红色)、双缩脲试剂(紫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B.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C.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斐林试剂(砖红色) D.斐林试剂(砖红色)、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双缩脲试剂(紫色) 2.鉴定蛋白质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样液,主要目的是( ) A. 重复两次,结果准确 B.与加入双缩脲试剂后的颜色作对照 C. 再用于还原糖的鉴定 D.失败后还可重做 3.医院确认糖尿病的常用方法及结果是( ) A. 加入新制的Cu(OH)2,出现红色 B.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蓝色 C. 加入苏丹Ⅲ溶液,出现橘黄色 D.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出现淡黄色 4.用苏丹Ⅲ染液检验脂肪,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但要立即观察,否则脂肪颗粒将溶解.能溶解脂肪颗粒的是( ) A. 染液中的苏丹Ⅲ B. 染液中的酒精 C. 染液中的水分 D. 染色反应中的热量 5. 与硫酸铜溶液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能显出紫色的物质是( ) A. 淀粉 B. 脂肪 C. 蛋白质 D.核酸 6.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双缩脲试剂A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B.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50%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 C.所有的蛋白质均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苏丹Ⅳ可用来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7.下列糖类中属于可溶性还原糖的是:①葡萄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蔗糖⑤果糖⑥麦芽糖() A.①⑤⑥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8.脂肪鉴定实验中,切片做好后应进行的操作步骤依此是( ) A.制片—染色—洗浮色—镜检 B.染色—洗浮色—制片—镜检 C.制片—镜检—染色—洗浮色 D.染色—制片—洗浮色—镜检 9.下列物质中能被苏丹Ⅳ染成红色的是( ) A.马铃薯块茎 B.浸软的蓖麻种子 C.蛋清液 D.苹果 10.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过加热( ) A.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 B.苏丹Ⅲ或Ⅳ鉴定脂肪

第三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第三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课) 1.还原糖的检测 2.脂肪的检测 (1)检测原理:脂肪+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2)检测步骤: 方法一:花生种子匀浆+3滴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方法二: 3.蛋白质的检测

1.理清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2.关注实验中的四个注意点 命题点 1.(2016·江苏高考)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还原糖、DNA的鉴定通常分别使用双缩脲试剂、二苯胺试剂 B.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二苯胺试剂和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都呈无色 D.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颗粒、砖红色沉淀 2.(2016·海南高考)下列实验中,加入试剂后不能产生特定颜色的是() A.取成熟香蕉匀浆,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B.黑暗中生长24 h的天竺葵叶片,用碘液检测淀粉C.玉米根尖经甲基绿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D.花生子叶经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归纳拓展]生物实验中的材料选取原则 (1)凡是用到染色剂的实验,一般都需要选择无色材料,涉及的实验有:①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检测;②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③观察线粒体;④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⑤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2)用到有色材料的实验有: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②观察叶绿体;③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3)在选择实验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本身颜色的影响,还要特别注意材料中是否包含实验对象,如甘蔗汁不能用来检测还原糖,菠菜叶的表皮细胞不能用来观察叶绿体。 命题点(二)以种子成熟和萌发为素材,考查有机物的检测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的建议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5009.7)的建议 杨胜元 (黔南州食品药品检验所都匀市 558000) 摘要指出了《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5009.7-2008)中的3.22处的转换计算的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推理过程,建议《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及时给予修订。 关键词《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转换计算错误;正确推理;建议修订 1 引言 鉴于现阶段使用的食品中还原糖测定的国家标准《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5009.7-2008),全国上下所有的关于此项测定的都是按此标准执行,而此 标准的3.22处转换计算出错,从而将引起检验结果的出错以及判定的失误等等一 系列问题,为此我给出了正确的推理过程和转换计算,建议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 及时给予修订。 2 转换错误 2.1标准原文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5009.7-2003)的3.9处和《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5009.7-2008)中的3.22处原文:转化糖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1.0526g蔗糖,用100ml 水溶解,置具塞三角瓶中,加5ml盐酸(1+1),在68℃-70℃水浴中加热15min,放置至室温,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1000mL,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1.0mg转化糖。即:称取1.0526g蔗糖溶解后定容1000ml即可得到1.0mg/ml的还原糖。 2.2错误之处 1.0526g蔗糖溶解定容1000mL转化成转化糖为1.1080mg/mL,而不是1.0 mg/mL。 2.3 转换推理 蔗糖的水解转化方程式如下: C12H22O11+H2O==2C6H12O6 342.3 360.3 1.0526 X 则:X=1.1080 2.4正确称取 蔗糖的水解转化方程式如下: C12H22O11+H2O==2C6H12O6 342.3 360.3 Y 1.0 则:Y=0.9500 即:《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GB/T 5009.7)中转化糖标准溶液的配制应:称取0.9500g 蔗糖,用100ml水溶解,置具塞三角瓶中,加5ml盐酸(1+1),在68℃-70℃水浴中加热15min,放置至室温,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并定容至1000mL,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1.0mg转化糖。 3错误影响 3.1 结果偏低

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012重庆)30 II.乙醇可部分替代石油燃料,利用纤维素酶、酵母菌等可将纤维素转化成乙醇、耐高温纤维素酶可以加速催化纤维素的水解,从而有利于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 (1)某研究小组将产纤维素酶的菌株,通过诱变和高温筛选获得新菌株,为探究新菌株所产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进行了以下实验。 结果与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该纤维素酶能耐受80℃高温;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该纤维素酶不能耐受80℃高温; (2)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乙醇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 【答案】Ⅱ⑴80℃水浴保温适量纤维素液斐林试剂或班氏糖定性试剂 ①试管1内呈蓝色,试管2内有砖红色沉淀产生 ②试管1和2内均呈蓝色] ⑵次级 【解析】Ⅱ⑴根据实验是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所以应先对纤维素酶用80℃高温处理,常用方法为水浴80℃保温。对酶进行高温处理后,然后再加入适量的纤维素酶作用的底物——纤维素,利用纤维素酶能使纤维素水解为还原糖,来检验经高温处理的酶是否还有活性,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或班氏糖定性试剂检测。 ①如果纤维素酶能耐受80℃高温,则经80℃高温处理后,依然能使纤维素水解,经斐林试剂检测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反之,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⑵乙醇对酵母菌无明显生理功能,并非是酵母菌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这样的物质为次生代谢产物。 【试题点评】此题考查光合作用和书上第一个实验的变式实验,联系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据函数图象处理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光合作用在教学中仍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2012上海)3下列食物营养成分与鉴定试剂及显色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A.淀粉:碘液,蓝紫色 B.还原糖:班氏试剂,红黄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