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_杜兴信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_杜兴信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_杜兴信

 第21卷 第4期地 震 学 报Vol.21,No.4 1999年7月 (354~360)ACT A SEISM OLOGICA SIN ICA Jul.,1999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

现代构造应力场

杜兴信 邵辉成

(中国西安710068陕西省地震局)

摘要 使用1920~1996年的震源机制资料,分区反演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最

大主压应力e1轴在西藏高原和中国西部成近南北向,华北成近东西向.在中国中部,e1轴在

北段成北北东-南南西向,中部成近东西向,南部成北北西-南南东向.最小主压应力e3轴水

平投影除在中国西部与e1轴为斜交外,大多数地方为正交.中等主应力e2相对大小R值在

西藏高原最低,为0.10~0.30,并很快地向东北过渡到0.60~0.90高值区.实测和反演的断

层破裂面多分成共轭的两组.结合主应力方向和R值,把中国构造运动特征分为7类.断裂

类型大多数为具有中等R值的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中国东部以及西藏高原内部;

少数为逆断型,分布在中国西部和西藏高原北缘.正断层分布在西藏高原的南缘,

相应R值也较小.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平均应力场 应力方向 构造运动特征

引言

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提供了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的重要方法(Ang elier,1979;Ellswo rth,1981;许忠淮,戈树谟,1984).由于它使用的是多个断层面而不是单个断层作反演资料,因而能去除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突出区域应力场信息,较单个地震更能代表应力分析结果.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计算出中等主应力相对大小R值[(e2-e1)/(e3-e1)],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应力的量值.这里,e1,e2和e3分别为最大、中等和最小主应力.

最初的区域应力场反演使用的是滑动矢量法(Ellsw o rth,1981),利用的资料仅限于野外的地质断层面和断层面上的擦痕,多数地震资料因不知哪个震源机制解节面是断层面而不能作为原始数据使用.为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一些学者通过定义断层面,使得可以利用任意震源机制解确定平均应力场.如Gephar t和Forsyth(1984)定义:当两个节面围绕任一轴旋转,以达到对某一给定应力理论剪应力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时,转角较小的节面为断层面.换言之,由该方法可同时确定平均应力场和理论断层面.

本文首先利用具有已知断层面的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平均应力场,然后利用震源机制资

中国地震局95-04-04-02-03课题资助.

1998-10-19收到初稿,1999-02-02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

料研究中国平均应力场.对于第1种情况,我们直接使用Ellswo rth (1981)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对于第2种情况,我们先由Gephar t 和Fo rsy th (1984)方法确定理论断层面,然后应用确定的理论断层面,使用Ellsw or th(1981)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研究平均应力场.中国被分成若干大小相等的子区域,每个子区域的平均应力场通过上述方法得到,从而获得整个中国的主应力场方向、R 值和断层破裂面方向等分布的特征,以及由这些因素组合反映的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1 区域平均应力场反演方法简述

区域应力场反演是根据下述假设进行的,即在研究区内应力场是均匀的,并且对于每一个断层面来说,滑动矢量是与计算的剪切应力方向同向的.

Ellsw or th(1981)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原理是,假设存在m 个具有不同走向的断层面,作用在其中第i 个断层面上的作用力是

f i =S n i

(1)

作用在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为

τi =f i -f n i n i

(2)

这里,f n i =f i ·n i ,S 是应力张量,n i 是断层面上的法向单位矢量.目的是寻找一个适当的

应力张量S ,使其作用在每个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f i 和断层面上的滑动矢量u i 夹角T i 尽可能地小.换言之,使

Q =

∑m

i =1

cos T

i

(3)

达到极大.由于该问题是非线性的,改用下式线性问题代替之:

Q =

m

i =1

f

2

u

i

-

m

i =1

f 2b i

(4)

这里,f u i 和f b i 分别为u i 方向和u i ×n i 方向的f i 分量.

Gephart 和Fo rsy th (1984)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由两步组成:第1步用格点法搜寻由R 值及3个欧勒角构成的应力张量,该张量满足

R =(e

2-e 1)/(e 3-e 1)=-(B 13 B 23)/(B 12 B 22)(5)另外,为避免出现τi 和u i 夹角接近180°的解,还需要考虑

u i τ

i >0(6)

这里,B ij 是直角坐标下的两个矢量集余弦夹角.其中一个矢量与主应力方向有关,另一个

与断层面参数有关.对于每一个震源机制节面作围绕3个轴的旋转.这3个轴分别与n ,u ×n 和u 的方向平行.每次旋转都使u 和理论上的τ最终达到方向一致.取3个旋转轴中转角最小的为结果.比较两个节面旋转角,其中转角较小且满足式(6)的节面被认为是断层破裂面.对所有地震旋转角求和,以旋转角和最小对应的应力张量为要寻找的区域平均应力场.由于格点计算耗时大,因此步长不能取得太小,因而计算精度较低.为此,只将其作为近似解,且以求出的平均应力场解和断层面结果作为初值,第二步继续用Ang elier (1979)的微分法求精确平均应力场解.

由上可见,Ellswo rth (1981)的平均应力场反演方法,事先需知道震源机制解中哪个节

3554期 杜兴信等: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

面是断层面或已知一组地质断层面及其上的滑动矢量方向,而Gephar t 和Forsyth (1984)的平均应力场反演方法可利用任何震源机制解资料.

2 由已知断层面确定的应力场

总共有334次地震,可由等震线长轴方向或宏观调查资料确定其断层面(中国地震年鉴编委会,1983~1994;张诚等,1990).这些地震大多数震级大于5级.经纬度空间滑动统一取步长2°,窗长5°.这样的取法既可保证较高的分区精度,又可使区内有较多地震可利用.反演遵循Ellswo rth (1981)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对那些T >80°的地震都予以摈弃,同时对达不到6个样本的区域也不作计算.根据这种取舍原则,共有81个区域获得有意义的计算结果.

图1示出e 1和e 3轴方向的分布.有意义的结果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一个是夹于98°

E 和106°E 之间的中国中部,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地震带;第2个是华北北部;第3个是中国西部(新疆地区).e 1轴在第2区和第3区分布较规则.在华北,e 1成北东东

至近东西向;在中国西部,e 1成近南北向;在中国中部,e 1方向变化较大,在其北段成北北

东向,中段成近东西向,南段成北北西向.通常,e 3与e 1水平投影垂直,但在中国西部,二者变为斜交甚至平行

.

图1 由已知断层面反演的e 1(实线)和e 3(虚线)轴方向示意图

R 值在中国中部北段最高,多数大于0.60;在华北和中国中部南段西部一般小于0.50;在中国西部和中国中部的东半部一般为0.50~0.60(图2).

断层面的主导走向在华北由西向东逐渐由北东向变为北西向,在华北中部为北东和北西向共轭分布.在中国中部,优势断层面走向在西半部为北西和南北向,在东半部为北东和东西向.在中国西部断层面优势走向北边为近东西向,南边为北东和北西向共轭分布.

356

地 震 学 报 21卷

图2 由已知断层面反演的R 值分布示意图

3 由震源机制节面反演的应力场

总共有885个震源机制被用来反演区域应力场(张诚等,1990;中国地震年鉴编委会,1983~1994).这些地震大多数发生在1960~1990年,震级范围为4~7级,它们覆盖了几乎所有中国地震带.震源机制在使用前大多进行了正确性检验

.

图3 由震源机制反演的e 1(实线)和e 3(虚线)轴方向示意图

3574期 杜兴信等: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

经纬度统一取窗长、步长2°,顺序扫描整个中国.这里,第1步由Gephar t 和Fo rsy th (1984)的反演法确定出理论断层面,第二步用获得的断层面参数和滑动矢量代入Ellsw or th(1981)的计算公式求出平均应力场.按前面的取舍原则,最后有123个空间单元保留平均应力场.有关结果分别示于图3和图 4.

e 1和e 3轴方向分布特点类似于上节直接用断层面确定的结果(图3).其一方面则表明这里的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则表明,由于这里运用的地震资料较多,因而,显示出更全面更详细的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点.图4清晰地揭示出e 1轴在西藏高原成南北方向,在华南成北北西方向,且e 1和e 3轴水平投影大致垂直.而在用断层面资料反演应力场时,由于资料不足没有这两个地区的结果.

R 值在中国中部北段仍呈现出一个高值,为0.6~0.9.整个西藏高原表现为一个低值区,其绝大多数小于0.30.在华北和中国中部南段,R 值在0.4~0.5之间;在中国西部,R 值为0.50~0.65;华南的计算结果较少,R 值变化在0.23到0.76之间(图4).理论的断层面走向特点基本同上节,但许多没有明显的主导方向,这可能是由于小地震较多,致使规律较复杂的缘故

.

图4 由震源机制反演的R 值分布示意图

4 构造运动特征聚类分析

通常的构造运动特征分类只考虑应力的方向信息.由于本研究得出了反映中等主应力相对大小的R 值,这里也将其作为参数加入聚类分析.这样,共有e 1和e 3走向、仰角以及R 值等5个类别属性参数.对用反演断层面计算的平均应力场聚类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下标a 和p 分别表示应力轴的方位和仰角.为清楚显示应力特征,表中还给出了e 2的方位和仰角.

由表1可见,e 1的仰角大多小于25°,表明在中国最大主应力基本是水平的.第4类的

358

地 震 学 报 21卷

e 1非常陡立(仰角79°),e

2和e 3水平,代表一个正断层.这种断层在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藏高原的南缘.第3,6和7类的e 3仰角均大于70°,而e 1和e 2接近水平,反映了逆断层的特点.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和西藏高原东北部.第5类几乎占据了整个华北,第2类分布在中国中部的南段和华南,第1类分布在西藏高原内部和中国中部的中段,它们均有较小的e 1和e 3仰角和较陡的e 2仰角,显示出走滑性质(图5).第4类的R 值很小,只有0.27,表明e 2接近于e 1,或者e 3与e 1相差很大,后者是造成剪切破裂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喜马拉雅山强烈上隆致使e 1增大的缘故.第6类R 值接近于1,达0.71.表明e 2接近于e 3,最大主压应力e 1接近水平,其一般是由构造运动引起的.表明该区是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区.

表1 用反演断层面计算的平均应力场分类特征

类别R e 1a /(°)e 1p /(°)e 3a /(°)e 3p /(°)e 2a /(°)e 2p /(°)No 10.40332212611241653620.531346459258792230.42211540742895540.27129799473655

0.457410

164728978

3860.71120813371294107

0.49

163

7

119

77

254

9

4

图5 由震源机制反演的构造运动特征分布示意图

5 结论

无论用已知断层面的断层面解和用未知断层面的震源机制资料反演的中国现代构造应

力场,都表现出在空间上有规律分布的特点.在中国西部,e

1走向成南北向,R 值为0.50~0.60,断层多为逆断层;在华北,e 1成近北东东向,R 值为0.40~0.50,以走滑断层为

3594期 杜兴信等: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

主;在中国中部,e

1轴在北段成北北东向,中段成近东西向,南段成北北西向.北段R 值高于0.60,南段低于0.50.大多断层为走滑断层;在西藏高原,e 1成近南北向,R 值较低,一般小于0.30,多数为走滑断层;在华南,e 1成北西向;在中国东部,e 1与e 3水平投影垂

直,在中国西部与e 3斜交.正断层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南缘.这些规律清楚地反映了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形式和作用范围.e 1轴方向沿西藏高原向四面辐射和在其东侧由南向北的有规律转向,表明西藏高原在印度洋板块的作用下向东北方向的挤压及其自身的顺时针旋转作用.R 值在西藏高原东北方向高达0.6以上,进入西藏高原后又迅速降低到小于0.30,其突变的物理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表明,由多次小震节面推断的区域应力场,不仅获取的信息丰富,而且消除了局部介质不均匀因素的影响,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平均特征.

本研究得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忠淮教授、美国D .I .Do ser 教授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 考 文 献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1983.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地震学报,5(3):268~279许忠淮,戈澍谟.1984.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地震断裂带应力场.地震学报,6(5):395~404张诚,曹新玲,曲克信,等.1990.中国地震震源机制.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34~191中国地震年鉴编委会.1983~1994.中国地震年鉴.北京:地震出版社

Angel ier J .1979.Determination of th e mean principal directions of s tress es for a given population.Tectonophysics ,56:

17~26

Ellsw orth W L .1981.A general th eory for determing th e state of stres s in th e earth from fault slip measu rements .Ter ra

Cognita ,2(2):170~171

Gephart J W ,Fors yth D W.1984.An imp roved meth od for determining th e regional stres s tensor using focal mechanism

data :application to the San Fernando earthquake s equ ence.J G eophys Res ,89(B11):9305~9320

360

地 震 学 报 21卷

(不用)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_周仕勇

周仕勇,K ojiro Irikura.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可靠性分析.地球物理学报,2005,48(1):124~131 Zhou S Y,Irikura K.Analysis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 ferred from near s ource waveforms.Chinese J .G eophys .(in Chinese ),2005,48(1):124~131 近震源地震波波形资料反演震源破裂 过程的可靠性分析 周仕勇1 ,K ojiro Irikura 2 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2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京都宇冶 61120011 摘 要 用近震源波形资料拟合反演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所包含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及可 靠性产生影响.文中的数值实验分析了所假定的反演断层模型参数的某些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对观测波形的截取长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近震源地震波形资料能较好地分辨断层浅部的破裂过程.然而对断层深部的位错分布的约束和反演能力较差.联合使用近、远场地震波资料进行反演,能反演出一个更为完全的整个断层破裂过程的图像.(2)用近震源地震波资料反演时,反演结果对所假定的反演断层的走向和倾角非常敏感.断层走向偏离真实值2°或倾角偏离真实值5°都会导致一个虚假的反演结果.(3)反演中所使用的介质速度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也会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 关键词 地球物理观测 震源破裂 反演 近震源地震波 文章编号 0001-5733(2005)01-0124-08 中图分类号 P315 收稿日期 2003-12-26,2004-07-24收修定稿 Analysis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ferred from near source w aveforms ZHOU Shi 2Y ong ,K ojiro Irikura 1Department o f G eophysics ,P 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2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K yoto Univer sity ,Uji ,K yoto 61120011,Japan Abstract Several numerical tests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in fluences from the uncertain parameters of the presumed inversion fault m odel.The in fluence from the data on the res olution of the inversion results has been als o analyzed.We have discussed the in fluence from the time length of the data and distribution of observational stations.Our research indicates :(1)The near 2field waveform data can well reveal the s ourc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fault ,however ,it poorly constrains the slip distribution on the deep part of the fault.Jointly using near 2and far 2field waveform data can provide m ore com plete message of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whole fault.(2)The near 2field inversion result on the s ourc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strike and dip parameters of the presumed fault m odel.2°deviated for the presumed strike and 5°deviated for the presumed dip angle from that of the true fault will lead to a distorted inversion result.(3)The uncertainty of the media m odel will als o in fluence the inversion results in s ome degree. K eyw ords G eophysical observation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Inversion ,Near 2s ource seismic waveforms.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4015)资助. 作者简介 周仕勇,男,1962年生,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震源破裂过程、地震定位及地震活动性模拟研究.E 2mail :zsy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第48卷第1期2005年1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E JOURNA L OF GE OPHY SICS V ol.48,N o.1 Jan.,2005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_杜兴信

第21卷 第4期地 震 学 报Vol.21,No.4 1999年7月 (354~360)ACT A SEISM OLOGICA SIN ICA Jul.,1999  由震源机制解反演中国大陆 现代构造应力场 杜兴信 邵辉成 (中国西安710068陕西省地震局) 摘要 使用1920~1996年的震源机制资料,分区反演了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最 大主压应力e1轴在西藏高原和中国西部成近南北向,华北成近东西向.在中国中部,e1轴在 北段成北北东-南南西向,中部成近东西向,南部成北北西-南南东向.最小主压应力e3轴水 平投影除在中国西部与e1轴为斜交外,大多数地方为正交.中等主应力e2相对大小R值在 西藏高原最低,为0.10~0.30,并很快地向东北过渡到0.60~0.90高值区.实测和反演的断 层破裂面多分成共轭的两组.结合主应力方向和R值,把中国构造运动特征分为7类.断裂 类型大多数为具有中等R值的走滑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中国东部以及西藏高原内部; 少数为逆断型,分布在中国西部和西藏高原北缘.正断层分布在西藏高原的南缘, 相应R值也较小.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平均应力场 应力方向 构造运动特征 引言 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区域应力场反演,提供了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的重要方法(Ang elier,1979;Ellswo rth,1981;许忠淮,戈树谟,1984).由于它使用的是多个断层面而不是单个断层作反演资料,因而能去除局部介质的不均匀性,突出区域应力场信息,较单个地震更能代表应力分析结果.此外,这种方法还能计算出中等主应力相对大小R值[(e2-e1)/(e3-e1)],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应力的量值.这里,e1,e2和e3分别为最大、中等和最小主应力. 最初的区域应力场反演使用的是滑动矢量法(Ellsw o rth,1981),利用的资料仅限于野外的地质断层面和断层面上的擦痕,多数地震资料因不知哪个震源机制解节面是断层面而不能作为原始数据使用.为充分利用地震资料,一些学者通过定义断层面,使得可以利用任意震源机制解确定平均应力场.如Gephar t和Forsyth(1984)定义:当两个节面围绕任一轴旋转,以达到对某一给定应力理论剪应力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时,转角较小的节面为断层面.换言之,由该方法可同时确定平均应力场和理论断层面. 本文首先利用具有已知断层面的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平均应力场,然后利用震源机制资 中国地震局95-04-04-02-03课题资助. 1998-10-19收到初稿,1999-02-02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

地质构造应力场分析方法与原则

地质构造应力场分析方法与原则 发表时间:2019-01-04T10:34:05.3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郭建锐[导读] 摘要: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壳动力学的主体部分,其研究对于构造分析研究、地震分析预报、工程抗震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赤峰市利拓矿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市 024000摘要: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壳动力学的主体部分,其研究对于构造分析研究、地震分析预报、工程抗震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次研究针对地质构造应力场的测量方法水力压裂法、井壁崩落法、磁组构法进行分析,并对地质构造应场力分析原则进行阐述,继而进一步丰富构造应力场的理论。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应场力;应场力引言:构造应力场就是在一个空间范围内构造应力的分布。构造应力场是作用在地壳某一地区内部的和由于这一地区某种变形的构造单元的发育而出现的应力总和。应力场是一种物理场,它和其他物理场,如重力场、电滋场、位势场等一样,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场不是空间,而是在空间范围内某个物理量的按势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场内各点的强度和方向也将发生变化。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壳动力学的主体部分,其研究对于构造分析研究、地震分析预报、工程抗震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地质构造应力场概述 构造应力场概念是由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率先提出的。1947年李四光提出用构造形迹反推构造应力场,并研究各种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形迹与应力方向、应力作用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1940年格佐夫斯基也提出研究构造应力场,并把用赤平投影求主应力轴方向的方法引进构造应力场的研究。1950年一1996年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结合地震地质的研究工作开展了构造应力测量,经多年努力,通过野外与室内实测证实了构造应力的存在,并探索、研究了行之有效的构造应力测量技术方法,完善了构造应力测量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可靠的测量技术方法和数据处理系统。万天丰(1999)、武红岭(1999,2003)等将矿场构造应力场研究的方法延伸到盆地构造研究领域,取得了人量的研究认识和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构造应力场研究理论,也为盆地构造应力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认识和方法。1970年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有长足进展,逐渐深入到地质学的多个领域。1980年以后,构造应力场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的重视,研究内容多涉及板块、大陆,大洋地区的构造应力场。1990年以来,全球大陆与海洋科学钻探计划开始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和古应力状态和岩石圈动力学问题。 2.地质构造应力场分析方法 构造应力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各地的点应力状态(应力方向和应力大小)的基础上,研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个构造活动时期的构造应力分布特征。古应力测量可通过构造形迹分析法、古地磁法、节理测量法来确定古构造应力作用方向,利用声发射法。晶格位错法等可确定古地应力值的大小(导致地层变形时的最大水平古应力)。现今应力测量可利用震源机制解法、水力压裂法、井壁崩落法等来确定现今构造应力最大主应力方向,利用声发射法、经验公式法可确定现今地应力大小。 2.1.1水力压裂法 水力压裂测量地应力的方法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1977年B.Haimson在井深5.1Km处进行了水力压裂地应力测量。我国学者葛洪魁(1998)、康红普(2014)均在研究中采用水力压裂测量法进行验证。水力压裂(Hydraulic fracturing)地应力测量是通过在井眼周围地层中诱发人工裂缝来获取地应力的一种方法,测试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测试层位筛选、施工仪器设备、施工方案的选择以及测试数据的分析等。 2.1.2井壁崩落法 井壁崩落椭圆法的理论依据为崩落椭圆是由地壳内的构造应力场形成的,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它的基本原理是,由于地壳内存在水平差应力,致使钻井壁形成应力集中,在垂直于最大水平主应力(压应力为正)方向的井壁端切向应力最大,当该处切向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破裂极限强度时,即发生破裂,从而形成井壁崩落椭圆。1970年加拿大Bell在研究阿尔伯达油田四臂井径测量的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后,发现井眼扩大方向与区域内的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平行,Gough等也发现了这种现象。1985年,Zoboek使用井下电视观测证实了Boll的发现,并与B.Haimson等人对井眼崩落机制进行研究,说明了井壁崩落法是测量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可行方法。shulnberger测井公司研究应用测井资料解释地层压力问题,并用于解释石油工程中的地层破裂压力、地层坍塌压力及油层出砂等问题。这种用测井资料解释地应力剖面的方法,己经能够解决石油工程中的许多问题。 2.1.3磁组构测量法 磁组构是指磁性颗粒或晶格的定向排列或组合,其实质是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是指岩石的磁化强度随方向的变化性质,包括感应磁化率各向异性与剩余磁化率各向异性。GrahamJ.w(1954)提出,儿乎所有岩石都可以观测到磁各向异性。研究表明,岩石的磁化率一般表现为磁化率数量椭球的形状和方向。椭球可以反映岩石内部铁磁性颗粒长轴的主要分布方向,与沉积搬运和充填方式、岩浆岩流动构造、变质岩类型和变质程度、页理、线理、褶皱轴方向等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是地史时期定向应力和温度作用的结果,是岩组分析和有限应变测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地质构造应力场分析原则 3.1时间局限性原则 一般认为根据不同构造形变的切错和叠加等关系可以确定构造应力场的分期,即相对活动次序。可以根据组成构造形变的最新地层时代和角度不整合面之上的最老上覆地层的时代,来确定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大致时间。如果有地层或侵入体同位素年代的资料时,构造应力作用的时间可以确定得更准确些。即使如此,构造应力作用的时间还是不可能确定得十分精确。 如果已知组成某一构造形变的最新地层年代和侵蚀了构造形变的不整合面之上的最老上覆地层的年代,构造形变肯定是在不整合形成期间发生的;但两个沉积地层的年代之间,发生了许多变化:老地层沉积之后要下沉、硬结成岩;受构造应力作用后造成构造形变;隆起遭受剥蚀;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可以看出在整个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中造成构造形变的构造应力作用只局限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如果再考虑到同位素年代的不精确性(由于采样、测试方法等原因),要准确测定构造应力作用的时间实际上目前还难以实现。 3.2空间动态性原则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_陈运泰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年 第43卷 第6期: 1064 ~ 1072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中文引用格式: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等.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3, 43: 1064–1072 英文引用格式: Chen Y T, Yang Z X, Zhang Y, et al. From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hinese).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13, 43: 1064–1072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刘超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E-mail: chenyt@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收稿日期: 2013-05-14; 接受日期: 2013-05-22;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3-0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1090291)资助 摘要 本文概述作者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小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2008年汶川M W 7.9(M S 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 W 6.7(M S 7.0)地震破裂过程等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 这些工作表明, 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不但是一条规模宏大的断裂带, 也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带. 通过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地震矩释放“亏空”区以及余震活动规律的分析, 作者在汶川地震后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宝兴-小金一带存在发生M W 6.7~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的地震趋势估计. 芦山地震的发生初步验证了这一估计. 芦山地震发生后作者进一步做的分析结果表明, 芦山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地缓解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危险性, 该地段整体上仍存在发生M W 7.2~7.3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特别是, 其北段(即邛崃大邑西-宝兴 北-汶川南一带)存在发生M W 6.8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其南段(即天全-荥经-泸定-康定一带)存在发生M W 7.2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作者认为, 应当强化对上述具有潜在地震危险性区域的监测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地震精确定位 地震破裂过程 地震危险性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 2013年4月20日北京时间上午08时02分46秒,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了面波震级M S 7.0地震, 震中位置: 30.3°N, 103.0°E, 震源深度: 13.0 km. 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报道, 发震时刻: 00时02分47.5秒UTC (协调世界时); 震中位置: 30.308°N, 102.888°E; 震源深度: 14.0 km; 矩震级M W 6.6. 截止至05月17日16时00分, 共记录到余震9294次, 其中M ≥3.0余震132次, 包括3.0≤M <3.9地震106次, 4.0≤M <4.9地震22次, 5.0≤M <5.9地震4次. 芦山地震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 W 7.9地震以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又一次 灾害性地震事件. 截止至24日14时30分, 芦山强烈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 失踪21人, 11470人受伤. 芦山地震发生于龙门山断裂带上的西南段, 该段是汶川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没有发生破裂的特殊地段. 为什么会发生芦山地震? 芦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它的发生对于龙门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究竟有何影响? 等等, 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此, 本文通过概述作者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精确定位、地震活动性以及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破裂过程有关的研究工作, 对芦山地震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影响做一初步分析与探讨.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10期: 1186~1194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1186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张勇①②,冯万鹏②,许力生②*, 周成虎③,陈运泰①②? ①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②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81; 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联系人, E-mail: xuls@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 责任作者, E-mail: chenyt@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收稿日期: 2008-07-25; 接受日期: 2008-08-13 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4CB418404-4, 2001CB7110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574025, 40474018)资助 摘要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 S8.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动态破裂过程, 并在反演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特征, 探讨了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灾害的致灾机理. 反演中采用了单一机制的有限断层模型, 使用了从全球范围内挑选的、方位覆盖较均匀的21个长周期地震台垂直向记录的P波波形资料. 通过反演得出: 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225°、倾角为39°、滑动角为120°, 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 这次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9.4×1020 ~2.0×1021 Nm, 相当于矩震级M W7.9~8.1. 汶川大地震是在破裂长度超过300 km的发震断层上发生的、破裂持续时间长达90 s的一次复杂的震源破裂过程. 整个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量约2.4 m, 但断层面上滑动量(位错)的分布很不均匀. 有4个滑动量集中且破裂贯穿到地表的区域, 其中最大的两个, 一个在汶川-映秀一带下方, 最大滑动量(也是本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所在处在震源(初始破裂点)附近, 达7.3 m; 另一个位于北川一带下方, 一直延伸到平武境内下方, 其最大滑动量所在处在北川地面上, 达5.6 m. 其余2个滑动量集中的区域规模较小, 一个在康定以北下方, 最大滑动量达 1.8 m; 另一个位于青川东北下方, 最大滑动量达0.7 m. 汶川地震整个断层面上的平均应力降约18 MPa, 最大应力降约53 MPa. 由反演得到的断层面上滑动量分布计算得出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地表同震位移场表明, 汶川大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的分布特征与该地震烈度分布的特征非常一致, 表明了汶川大地震的大面积、大幅度、贯穿到地表的、以逆冲为主的断层错动是致使近断层地带严重地震灾害在震源方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地震破裂过程同震位移 根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北京时间), 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境内的映秀镇附近(31.0°N, 103.4°E, 震源深度15 km)发生了面波震级M S8.0地震. 地震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造成了多处河流淤塞, 形成了3000个以上的堰塞湖(卫星影像图1(b)和(c)); 汶川大地震使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上百座城镇遭受严重破坏, 大量房屋损毁, 公路桥梁坍塌(卫星影像图1(d)和(e)), 造成了近9万人死亡或失踪. 汶川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 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长约500 km、宽约30~50 km 沿NE-SW方向展布的巨大断裂带, 其断

震源机制解综述

震源机制解综述 1、引言 地震学是一门以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研究地震的成因及其规律已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发展奠定了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各种参数在强震前的变化早就被当作地震预测的地震学前兆指标,随着地震预测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十五”台站数字化改造的完成,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地震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同时,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我们意识到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信息,对增强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提高地震预测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和地震波的观测研究等结果确认,天然构造地震是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引起的。发生错动的岩层可称为地震断层。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实际地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可能很复杂,但对多数地震,特别是小地震,作为初级近似,总体上可将地震看成是沿一个平面断层发生的突然错动引起的。 2、前人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历程 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通常所说的震源机制是狭义的,即专指研究构造地震的机制而言。构造地震的机制是震源处介质的破裂和错动。震源机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确定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研究震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和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对地震震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10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首次明确表述了地震断层成因的概念。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20世纪的10~20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几乎同时发现,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的台站记录,所得的P波初动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日本的中野广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单力偶力系,第一次把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和P波初动的四象限分布联系起来。此后,本多弘吉又提出双力偶力系,事实证明它比单力偶力系更接近实际。美国的拜尔利(P.Byerly)发展了最初的震源机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动求出完整的地震断层面解。 3、断层及断层面参数 3.1、断层参数及分类 地震断层通常用断层的走向φS、倾角δ和滑动角λ三个参数来描述(图2.1)。按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描述方法,这些参数的定义是: 走向φS: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但此交线有两个方向,为唯一确定起见,按以下原则确定其中之一为断层的走向:人沿走向看去,断层上盘在右。走向用从正北顺时针量至走向方向的角度φS来表示,0o≤φS<360°。 倾角δ:断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0o<δ≤90°。 滑动角λ:在断层面上量度,从走向方向逆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正,顺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负。滑动方向指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的运动方向。-180<λ≤180°。 (仰角:力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 方位角:力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倾向:节面的上表面的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顺时针量取。)走向φS和倾角δ是断层的几何参数,二者规定了断层的产状;滑动角λ是断层的运动参数,由这一参数的具体数值,即可描述断层的各种运动类型(图2.2)。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 1)一般情况下地壳以水平挤压运动为主。所以,构造应力主要是水平压应力;2)构造应力分布很不均匀,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变化很大; 3)岩体中的构造应力有明显的方向性,通常,σ2 ≠σ3; 4)岩体中的构造应力普遍存在如下规律:最大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 >垂直应力; 5)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较普遍。 复合式衬砌指的是分内外两层先后施作的隧道衬砌。在坑道开挖后,先及时施作与围岩密贴的外层柔性支护(一般为喷锚支护),也称初期支护,容许围岩产生一定的变形,而又不致于造成松动压力的过度变形。待围岩变形基本稳定以后再施作内层衬砌(一般是模筑的),也称二次支护。两层衬砌之间,根据需要设置防水层,也可灌筑防水混凝土内层衬砌而不做防水层。 地铁:the subway 火车:train 动车:bullet train 隧道:tunnel 福建的典型土壤是红壤和赤红壤,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物质循环均较活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由于它的土壤状况良好,而且又有着温和的气候,是一个水果之乡,由于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叶,所以茶叶是福建的传统特色产品,茶叶总产居全国第一,乌龙茶就是在福建栽培出来的。 上海地区土壤其酸碱性质多为中偏碱性,其中强碱性土壤分布在东部沿海新垦区,面积约占0.93%酸性土壤仅在上海西部残丘和洼地有零星分布,面积仅占0.07‰绝大部分地域的土壤PH值约在7.0-8.5之间,这类土壤面积约占80.2%多分布在上海的中西部地区。 读研原因(reasons for my choice)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I have been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when I came here last summer.In my opinion,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in our country,it provides people with enough room to get further enrichment.This is the first reason. The second one is I am long for doing research in ******throughout my life. It's a pleasure to be with my favorite ******for lifetime.I suppose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my decision. Thirdly,I learnt a lot from my *****job during the past two years.However,I think further study is still urgent for me to realize self-value.Life is precious.It is necessary to seize any chance for self-development,especially in this competitive modern world. In a word,I am looking forward to mak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profession after two years study here. 研究生期间的计划(plans in the postgraduate study)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科技信息2011年第27期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李富涛1孟昭焕2贾宝刚1 (1.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泰安271021;2.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结合相关数据、模型和软件分别利用重力场、重力垂线偏差与构造应力场的内在关系式对华北地区陆地构造应力值进行了计算,通过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并得出了华北地区重力总水平梯度、构造应力场和研究方法本身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关键词】重力场;重力水平梯度;垂线偏差;构造应力 0引言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 们不能直接测量得到浅层地表以外的岩石圈构造应力场,一些学者于 是另辟蹊径,以可以直接测量得到的相关区域重力数据为参考,通过 研究构造应力场与重力场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方法而最终获得构造应 力场数据。在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人物有游永雄、向文、方剑等。游永雄 曾利用重力场研究了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情 况,本文即利用近似方法专门针对华北地区东经[106°,124°]、北纬[31° 43°]范围的大陆构造应力场进行更加细致地研究[1],以期使得对该区 域构造应力场及其变化规律和研究手段本身认识得更加详尽。 1 重力和垂线偏差场转换构造应力场公式1.1利用重力场计算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游永雄推导了重力场转换构造应力场的公式即[2]:Δσxx =g ρx ,y m g x (1)其中,Δσxx 代表构造应力;g 为正常重力;f 为引力常量;ρx ,y 为均衡 改正的单位均衡柱体密度;ρm 为地幔密度;g x 为重力总水平梯度,其水 平分量Δg x 和Δg y 值可用下面公式计算[2][3]: Δg x =-1+∞-∞乙+∞-∞乙(x-x')Δg z [(x-x')2+(y-y')2+H 2]32dx'dy 'Δg y =-12π+∞-∞乙+∞-∞乙(y -y ')Δg z [(x-x')2+(y-y')2+H 2] 32dx'dy 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乙'(2)Δg z 是得到的重力异常值,x'和y '是流动坐标,遍及整个测量区 域,H 是空间延拓高度, 积分面积可以有限化和离散化,以适应计算,本文即以离散化后 2度范围为积分区域来计算。 求g x 的值的计算式为:g x =(Δg x )2+(Δg y )2 姨(3)1.2利用重力垂线偏差计算构造应力场公式 利用垂线偏差计算构造应力场公式如下[2]: Δσxx =-g 24πf ρx ,y ·u ρm ·ρ (4)式中,u 代表重力垂线偏差;ρ=206265rad ·s 。 u 的值根据下式计算[4]:u =(ξ2+η2) 1/2(5)其中,ξ为南北垂线偏差(垂线偏差子午圈分量);η为西东垂线偏 差(垂线偏差卯酉分量)。 2 计算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2.1利用重力场计算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5′×5′分辨率的DTM 数据、360阶重力场模型 EGM96并借助于PALGrav1.0软件[5]求得该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值Δg z , 然后计算得到重力总水平梯度g x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重力延拓知识[6], 并根据式(1)分别计算得到了华北地区地表、20公里和40公里深度 处的构造应力值。以下分别是该区5′×5′分辨率DTM 图、重力总水平 梯度图和地表、20公里、40公里深度构造应力场图。 2.2利用重力垂线偏差计算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利用上述同样DTM 数据、重力场模型和软件计算南北垂线偏差 ξ和东西垂线偏差η,然后计算重力垂线偏差u 。根据公式(4)进一步 计算得到该区构造应力值。以下分别是利用垂线偏差计算得到的华北 地区重力总水平梯度图和地表构造应力场图。3分析和讨论 图1华北地区DTM 图(单位:m )图 2 华北地区重力总水平梯度矢量图(单位:E ) 图3华北地区重力总水平梯度等值线图(单位:E )图4华北地区地表构造应力场矢量图(单位:MPa ) ○科教前沿○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破坏过程推演(中科院)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6.7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6.7级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Preliminary result for Rupture Process of Apr. 20, 2013, Mw6.7 Earthquake, Lushan, Yaan, China 王卫民1 郝金来2 姚振兴2 1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地震发生后,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31个远场P波波形(震中距位于范围之内)数据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再利用31个远场P波波形并增加14个SH波波形资料用于震源过程反演。初始破裂点取USGS给出的震中位置。 计算得到的地震矩为1.54×10**19Nm,Mw=6.7。最大滑动159cm。 结果表明:雅安芦山地震为震级Mw6.7,震源深度10.2km的逆冲断层,破裂在断层面上的分布比较集中,震中区的地震烈度(中国地震烈度表,2008)约为9度。主震和余震分布于龙门山断层带西南端的彭县—灌县断裂带上,位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内(单斌等,中国科学D,2009年39卷5期),且两者震源性质相近均为逆冲断裂为主,表明该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密切关系,可视为汶川地震的强余震。

图 1 雅安芦山Mw6.7级地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下半球投影,同时给出了点源模型的P波垂向位移理论图(红线)与资料(黑线)的拟合情况。图形下方给出了两组节面解(左下,λ,δ,θ,h分别表示错动倾伏角、断层倾角、断层走向、震源深度)和点源模型的震源时间函数(右下)。 Figure 1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w6.7 earthquake, Lushan, Yaan, China. Lower-hemisphere projection is used here. The observed P wave records (black line) and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 (red line) based on the simple point model are compared. The parameters of two possible fault planes are listed also, with l, d, q ,h indicating the rake angle, dip angle, strike direction and source depth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source time function are plotted.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综述与评述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6-12-11.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的基础研究”(编号:2001CB209103)资助.作者简介:张乐(1979-),男,新疆阜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mail :z han gleu pc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69289.html, .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张 乐1,2,3,姜在兴3,郭振廷4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 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4.胜利油田弧岛采油厂地质所,山东东营257231) 摘要:总结了构造应力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形成断层和裂缝等油气运移通道,还能形成各种构造圈闭,同时也可直接引发油气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与孔隙流体压力有相关性,油气从强压应力区向张应力区运移,张应力区是油气的最佳聚集区;构造应力对油气藏的形成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对其起破坏作用;构造应力还可为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提供能量。关键词:构造应力;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油气分布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7)01-0032-05 传统的油气地质学理论认为,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以及异常地层压力;毛细管力一般为油气运移的阻力,其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分布。人们也认识到构造应力对油气运聚有重要的影响,但对构造应力在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和分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尚认识不足。在许多情况下,油气运移聚集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1-5] 。构造应力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构造应力产生的热效应对油气生成也有影响。构造应力是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质过程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不仅控制了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盆地内构造的形成及分布,还影响生、储、盖层的发育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因此,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油气勘探开发有密切关系,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构造应力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构造应力通常是指导致构造运动、产生构造形变、形成各种构造形迹的应力。在油田应力场研究中,构造应力常指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力的增量[6]。地应力主要由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和流体压力 等几种应力耦合而成。 1.1 概述 构造应力在油气形成过程中,可为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转化提供能量,从而促进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已经证实,热量在导致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并生成石油范畴的烃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构造应力是地壳中最为活跃的能量之一,其产生的能量已为地壳中岩层的各种变形所证实。索洛维耶夫等指出,由构造变形转变而来的机械能是构造变形过程中补充放热的主要原因。机械能可转化成热能,在强烈挤压带,这种热能特别大。其表现形式是: 沿断裂面的摩擦热; 可塑性变形时内部的摩擦热; 应力松驰时的弹性变形热。此外,在构造变形速率极快的情况下,放热发生得更快,并可使围岩的温度大幅度升高,这己被现代地震观测所证实[7-9] 。据钟建华等[3] 对我国湘西沪溪县白沙含油瘤状灰岩的研究发现在野外手标本和室内显微镜薄片中,石油仅分布在剪切破碎带内瘤状灰岩中,而与其相邻的、未受剪切破碎的非瘤状灰岩中却未见石油,从而认为该区剪切作用导致矿物等固体颗粒旋转、位错或断裂,因彼此摩擦或晶格断裂而产生热量,为有机源岩生油提供了附加热能,促使有机质转化为 第18卷1期 2007年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CIENCE Vol.18No.1Feb. 2007

论岩体构造应力

2001年9月 水 利 学 报 SHUILI XUE BAO 第9期 收稿日期:2000-08-09 作者简介:朱焕春(1963-),男,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边坡与锚固、岩体地应力等岩体工程 问题.文章编号:0559-9350(2001)09-0081-05论岩体构造应力 朱焕春1,李 浩1 (1.武汉大学水电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从地质学基本原理、地表地质作用以及实测数据等几个方面再次论述了对岩体构造应力分布的认识,指出在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的线性表达式σ=kh +T 中,构造应力的贡献不仅只由T 反映,而且常常对系数k 有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即便在地形平坦地区,T 值还可以反映后期地表地质作用,最大、最小水平构造应力差值能更好地表征构造应力的大小.而在地形复杂的河谷地区,地表改造对浅层岩体地应力的影响更加突出,但可以用河谷形成前等效初始地应力场状态反应构造应力状态. 关键词: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地质作用;深度 中图分类号:P553;TU452 文献标识码:A 岩体地应力是岩体工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程荷载,它是进行岩体工程问题数值计算的初始条件之一,也是分析工程岩体破坏和位移特征的基本因素 [1].作者曾就岩体地应力问题,包括构造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论述[2].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以水平主应力为例,对表达式:σ=kh +T 中系数k 、T 的物理意义、构造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行再一次的讨论,显得很有必要.主要问题是: (1)k 值不仅仅只反映了岩体自重应力,同时包含了构造应力,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它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分量是不可忽略的.(2)T 值反映了构造应力作用,但在剥蚀地区的浅层岩体中,即便地形平坦,可以包含地表地质作用的影响.(3)地形强烈起伏的河谷地区,其地应力不能简单地看成是自重应力与构造应力的迭加.河流地质作用改造地表形态的同时,也改造了原来的地应力场,使得浅部岩体各应力分量随深度可以不是线性分布,上述参数失去了表征构造应力的意义. 1 岩石圈中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趋势 这里主要是讨论厚度数万米的地壳岩石圈内构造应力的分布,帮助认识岩石圈表层人类工程活动涉及的工程岩体范围内(几千米)构造应力分布,说明构造应力是随深度变化的. 1957年,在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以后,人类认识到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其扁率为: f =a -b a =1298.25(1) 式中:a 为赤道半径,b 为地球两极半径. 地球物理学家曾假设地球内每一点都为静水压力状态,计算出的扁率为1 299,与实际结果相似,地球物理学家认为,从总体上讲,平均半径近6400km 的整个地球基本都受到静水压力应力状态的作用,不受这种作用的地球物质所占的比例很小[3] .即地球表层岩石圈内的应力是不均匀的. 大量研究同时证明,地球表层岩石圈中的构造应力是明显的,且各向异性突出,岩石不可能处于静水压力状态.但对整个岩石圈内构造应力的大小及其深度的变化特征,至今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测量DOI :10.13243/j .cn ki .slxb .2001.09.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