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复习提纲

成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

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8.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

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2.“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0.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

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25.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1.①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③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

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7.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根本缺陷是:否认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

8.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伸张性、广延性、三维性

9.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劳动

1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1.从本质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1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15.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意识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7.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0.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是指: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21.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是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3.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4.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三、辩证法(第三章)

1.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4.否认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5.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1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13.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对抗和非对抗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16.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1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19.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20.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22.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4.割裂量变和质变统一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25.因果联系所提示的是: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7.所谓本质,就是事物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28.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29.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

30.可能性是指: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1.抽象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32.事物的本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33.典型的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形而上学: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主观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存在就是被感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天下无心外之物;

(3)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4)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大就无所谓小,没有高就无所谓低;没有长就无所谓短;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搞试点,推广经验。借鉴……的经验,典型示范,号召;不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解剖麻雀,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等。

(6)质量互变规律: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阶段,步骤,结构调整,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适度、火候、分寸,尺度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5)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原理:因地(时)制宜,因人而异,特色,根据……的特点,针对,量身定做,独特,根据当地当时实际等

(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7)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

(9)时间的不可逆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四、认识论(第四章)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5.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7.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9.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10.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社会实践

11.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所有唯物主义者

12.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4.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1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16.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是从认识到实践

18.事物发展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歪曲地表现本质

19.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20.真理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

21.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

22.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23.真理多元论错误的实质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4.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25.客观真理是指:正确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27.绝对真理是指:它的客观性

28.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2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0.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2.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五、历史唯物主义(第五、六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社会历史是由天才的英雄人物活动的结果。”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7.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8.下列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9.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0.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属于对立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

1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地位

1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3.社会政治结构核心是:国家政权

14.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17.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20.生产力范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2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教育、管理

23.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24.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5.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2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所有制关系

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8.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1.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3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35.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6.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37.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39.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0.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

41.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42.关于社会发展道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即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

一、总论(第一章)

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论新阶段);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首次提出执政党政建设,坚持两个务必(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艰苦奋斗),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不要四面出击;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两个凡是→实事求是,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僵化闭关→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国民革命时期(萌芽);土地革命前中期(形成);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成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5.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王稼祥

6.毛泽东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

7.毛泽东奠定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形成的标志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

8.毛泽东思想成熟的代表作是:《新民主主义论》

9.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10.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11.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2.解放战争时期,把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性文件是:《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五四指示》

13.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4.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5.毛泽东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共产党人〉发刊词》

1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7.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18.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2.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1)形成过程(3条)①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③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主要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6.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8.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9.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陈独秀

10.“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1.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12.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手中由领导阶级决定的

13.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14.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5.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6.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1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20.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阶级。

2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3.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2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1)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3)文化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28.在近代中国,首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中共二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中共四大。

29.从1927年到1935年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专政。30.1940年1月,毛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31.1945年4月,毛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32.抗日战争胜利后,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3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6.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问题。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37.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3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39.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起点,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40.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决定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41.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革命武装的绝对领导地位,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42.秋收起义与井冈山: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

43.遵义会议: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的会议是;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理成为全党共识。

4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4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46.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47.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48.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政治工作。

49.“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50.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1.“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52.“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54.第一次明确指出党的工作应以乡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买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56.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根据地。

57.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58.土地革命时期主张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的是:王明。

59.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60.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文件是《五四指示》

61.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62.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加强党的建设。

63.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

64.武装斗争

○1武装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3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党指挥枪○4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以武装的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65.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66.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67.统一战线

①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②主力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③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④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⑤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又斗争又联合,以斗争求团结。

68.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民族资产阶级。

6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70.无产阶级天然和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

7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特点是: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7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政协。

73.中国共产党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策略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

74.1927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

7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最终促成工农民主战线发展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是:1937年七七事变。

76.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77.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四)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

78.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79.党的建设(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80.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81.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82.延安整风的中心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83.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4.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85.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86.解决党内矛盾和正确处理党内斗争的基本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87.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必须实行:群众路线。

88.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最早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89.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积极防御的思想

9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1.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二章)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内部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部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性质: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4.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5.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6.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7.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党开展“五反”运动是在:私营工商业中

9.建国初期,党在土地革命中对富农的政策是:保护富农经济

10.过度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13.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15.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6.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7.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18.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2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我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22.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3.“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24.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5.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8.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9.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30.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31.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32.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3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4.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总论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中共十三大(1987年):首次全面系统的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四大(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十五大(1997年):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论确立为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2012年):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5、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6、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括

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

9、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十六大首次提出政治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政治文明;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生态文明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国情与党情的变化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8、“三个代表”的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二、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第三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

3、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标方面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7、邓小平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1992年

8、“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9、三个有利于含义: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1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3、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4、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8、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13大

19、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是在党的15大

20、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经验是在党的16大

21、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政治保证

22、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四章)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6、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现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10、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11、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12、1979年党中央批准试办的经济特区有:深圳13、1988年我国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4、我国经济特区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5、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10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18、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13大19、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是在党的15大20、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经验是在党的16大

21、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和政治保证

22、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四章)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5、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6、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现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0、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11、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12、1979年党中央批准试办的经济特区有:深圳13、1988年我国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4、我国经济特区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5、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四、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第五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5、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7、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0、下列各种收入中,就其性质来说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集体企业中职工工资收入

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改革,因为它: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12、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

13、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14、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5、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16、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17、计划和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1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1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殊性在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2、科学发展观就是: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23、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地区梯次推进

24、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5、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6、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7、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第六章)

1、我国的国体与政体分别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5、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6、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8、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9、政治文明:党的领导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本质要求(目的);依法治国是方略

10、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12、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14、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第七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5、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发扬

6、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7、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内容上是统一的

8、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9、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10、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们服务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八章)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科学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9、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是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

1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12、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13、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4、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是哲学社会科学

15、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教育

八、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第九章)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多极化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4、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9、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10、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1、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12、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九、“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第十章)

1、“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2、“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6、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6、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9、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前过度时期的重要文件是:《中英联合声明》

10、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利是: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1、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第十一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

2、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

3、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5、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前提和保证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共产党的领导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8、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11、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12、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13、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14、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5、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6、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1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19、人民政协的主要只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0、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21、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2、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治专升本大纲重点内容整理.doc

政治专升本大纲重点内容整理 政治专升本大纲重点内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和意识;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等内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内容。 时事 第三部分:时事

要求考生了解上一年7月1日至考试当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例如,2018年考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内容、题型、难易程度对比 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65% 时事约7% 题型 选择题约53% 辨析题约13% 简答题约20% 论述题约14% 难易 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抄写考试大纲 我读专科时,政治课学得并不好。去年参加成人高考能考出112分的成绩,我觉得是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复习时,我采用边读边抄的手脑并用法,曾在10天内把复习考试大纲抄了一遍,虽然这个方法看上去很笨,但效果明显。 政治内容比较抽象,一些知识点需要强化记忆,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方法,背记常常事倍功半。有的同学在复习时单纯看,虽然简便易行,但由于知识点多,常常记住不久又会忘记。 复习开始后,我静下心来,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背记需要掌握的内容。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我都打复习大纲内容整抄写到笔记本上,一些重点内容还做标记。就这样,我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把整本复习考试大纲都抄写了一遍,小拇指都被磨出一层茧子。这时,我发现自己对政治的掌握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觉得难以背记的内容现在很容易就能掌握了。接下来的复习中,我几乎完全依据抄写的笔记复习。一些长句子被我做了缩略,重点掌握其中主要词语,这样整个复习内容重点就非常明确了。 抄复习大纲的方法看似很笨,但我觉得是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落到了实处。每次复习政治时,我手中都会拿着一支笔,随时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同学们说我的笔记本像草稿本,但我一看就

专升本《政治理论》重点复习提纲

专升本《政治理论》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复习重点 ★第一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五章是复习重点,所占分数的比例较多,需要灵活掌握,融会贯通。之前校内辅导所讲每章书的知识点也要掌握好。 每章课后思考题复习重点: ★第一章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5)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P15~19)、邓小平理论(P25~26)和“三个代表”( P30~31)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P38~39)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案要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理论体系间的关系表现为,前面的理论体系是后面的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理论体系是前面的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层层递进。 第二章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48)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P59)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⑴四者是辨证统一的。⑵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目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保证。⑶四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相承,是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9) 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76~78)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2~85) 第四章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96~101)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02~103) 第五章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重在理解)(P117~121)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2~125)5、如何理解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126~127)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P137) 3、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P147~149)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P151~152) 第七章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63~165)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P166~167)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P170~171)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82~183)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P187)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P188~192)

专升本政治复习提纲

成考专升本政治知识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一般知识(第一章)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 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7.唯物主义是指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 哲学的派别(即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8.唯心主义是指主张思维(意识)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或反映 哲学的派别(即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0.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2.“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古希腊柏拉图:“理念世界”;中国朱熹:“理在事先”;德国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0.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全面;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片面 21.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2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要依赖自然科学的成果,这说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24.在世界是否的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25.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27.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二、唯物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1.①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具体实物(如金、木、水、火、土、气(看的见,摸的着));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子③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在运动:唯心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二元论观点 4.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020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升本)

2018年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成考专升本必背160条政治基本知识点复习

成考专升本政治160条基本知识点复习 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理在事先”“绝对观念”是全部存在基础等。 5.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当代辩证唯物主义 6. 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三大科学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的两个高度统一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而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 11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12 唯物论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 13.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有形实体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说成是物质结构某一层次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5 在五大物质运动形式中,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16.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17.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 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19.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 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0.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途径是:实践。。

专升本政治考试知识点整理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世界本原、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派生物。 (2)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性、意识是世界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 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彻底认识。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运动、联系、矛盾观点 (2)形而上学:静止、孤立、否认矛盾观点 7.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

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形态) 8.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 ②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存在 9.哲学的特性: ①时代性②民族性③阶级性 10.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4.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1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16.十五大(1997 年):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17.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8.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1日,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四、中国政治制度 1.中国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基本方式,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国家制度。 2.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中国政治制度还包括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五、中国法律法规 1.中国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规范性文件。 2.中国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 门规章等。 3.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 六、中国外交政策 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2.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 和平与发展。

政治知识点梳理(专升本)

政治知识点梳理(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实践的科学含义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8.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0.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1.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6.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中国国民党一大 17.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8.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0.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论十大关系》 21.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2.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3.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7.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8.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29.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2.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3.“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6.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7.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专升本政治公共课知识点100个

1.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切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意义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3.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5.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6.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17.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18.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21.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2.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23.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24.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26. 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27. “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8.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9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0.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1..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2.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33. 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34.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知的三种形式。 35.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整理(第一部分) 政治专升本考试复指南 一、复内容、试卷内容比例以及小技巧: 1.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这部分选择题较多,约占28%; 主要考察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特别是实践和认识这一章节。 2.第二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这部分需要多看多记多背,约占65%; 主要考察第一章到第八章的内容,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 3.第三部分时事 这部分需要多看,约占7%; 需要多关注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召开内容。

4.政治复总要点 这部分主要对书本的总结,归纳,需要多看多记多背。 5.小技巧 政治复重点以选择题为主,看政治书本里的所有选择题,并且只看正确答案,以加深印象。同时,可以结合老师发的资料进行研究,切记多看,加深印象! 二、第一部分知识点归总: 1.第一章 需要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第二章 需要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第三章 重点整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矛盾的特殊性是造成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的因素;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量的界限、幅度、范围(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 4.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

专升本政治复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思想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假存在的,而思想是物质的本原。 3、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而思想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思想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实践论:实践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造成的。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它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4、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 5、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领导的一次革命,它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3、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领导的一次伟大建设,它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 一、考试内容与考试目标

专升本政治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而言,考试将涵盖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要内容。考试的目标是测试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策略与要点 1、建立知识框架:需要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以便在考试中能迅速定位问题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2、深化理解:政治考试不仅需要记住知识点,更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因此,复习时要注重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不仅仅是记忆。 3、时事:时事政治是政治考试的重要部分,需要密切当前的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4、模拟练习:通过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练习,可以了解考试的题型和难度,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评估。 5、复习笔记:制作复习笔记是一个有效的复习方法。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的复习和回顾。

2023年专升本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23年成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专升本)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旳对象是:有关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旳一般规律。 2.看待马克思主义旳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旳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旳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旳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旳度。 5.矛盾旳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旳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旳一切社会性旳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旳关系是:真理旳2种不一样属性。 8.人民群众发明历史旳活动最基本旳首要旳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旳决定性原因是:物质资料旳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旳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旳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旳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旳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汇报》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旳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旳: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旳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旳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旳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旳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毕后党旳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旳农业国变为先进旳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旳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旳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旳重要观点是:有关三个世界旳划分旳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旳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旳指导思想,是在:党旳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旳规定 26.坚持党旳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旳:社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