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1、气体(CO₂、O₂、N₂)属于单纯扩散。

2、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

3、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K⁺、Cl⁻、Ca²⁺等离子。

4、主动转运:钠钾泵。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主动吸收。

5、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

6、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

7、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

8、兴奋传导特点: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9、骨骼肌的神经传递:首先Ca²⁺内流,ACh外流。

10、阻断ACh接头传递的:美洲箭毒、α-银环蛇毒。

11、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

12、红细胞的造血原料是:铁+蛋白质。

13、维生素B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14、血浆PH(值)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₃/H₂CO₃。

15、左心室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6、左心室容积最小是等容舒张期末。

17、左心室容积最大是心房收缩期末。

18、主动脉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9、主动脉压力最低是等容收缩期末。

20、主动脉血流量最大是快速射血期。

21、室内压升高最快是等容收缩期。

22、心肌的收缩强度可随着其初长度(由心室前负荷决定)的改变而改变,心肌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异长调节。

23、浦肯野纤维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Na⁺内流。

24、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化由K⁺通道逐渐关闭,Na⁺、Ca²⁺内流逐渐增多而引起。

25、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26、外周阻力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27、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28、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29、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皮肤血管,骨骼肌血管和内脏血管占其次。

30、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脑血管和冠脉最少。

31、动脉舒张压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冠脉血流量。

32、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33、肺通气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34、吸气肌为:膈肌、肋间外肌。

35、呼气肌为:腹壁肌、肋间内肌。

36、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泡弹性回缩力。

3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8、余气量(残气量):肺内不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为1000~1500ml。

39、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40、肺活量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可以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41、用力呼气量:不仅能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而且可反映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首选指标。

42、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

43、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即潮气量×呼吸频率。

44、解剖无效腔:不参与气体交换,容积约为150ml。

45、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46、肺泡通气量意义: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慢,通气量增加,深慢呼吸;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快,通气量减少,浅快呼吸。

47、通气/血流比值:VA/Q约为0.84,这一比值的维持依赖于气体泵和血液泵的协调配合。

48、CO₂:脂溶性物质,单纯扩散,主要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49、H⁺: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

50、缺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抑制呼吸中枢。

51、促胃液素(由G细胞分泌):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分泌;作用: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52、促胰液素(由S细胞分泌):盐酸刺激分泌;作用:促进胰液和胆汁HCO ₃⁻分泌。

53、胆囊收缩素(由I细胞分泌):蛋白质分解产物刺激分泌;作用: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54、抑胃肽(由K细胞分泌):脂肪及分解产物刺激分泌;作用:刺激胰岛素

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

55、促胃动素(由M2细胞分泌):迷走神经、盐酸、脂肪刺激分泌;作用:刺激胃肠。

56、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对胃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

57、维生素B₁₂主要在回肠吸收,因此胃大部切除术后必须由胃肠外补充B₁₂,防止巨幼细胞性贫血。

58、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59、氧热价:食物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60、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为了补充体内额外的热量消耗(特殊动力效应)。

61、测量基础代谢率的条件为:清醒、静卧、未作肌肉运动,无精神紧张,食后12~14小时,室温20℃~25C。正常范围:±15%以内,超过±20%为病理性变化。

62、体温正常值:直肠(36.9℃~37.9℃),口腔(36.7℃~37.7℃),腋下(36.0℃~37.4℃)。

63、体温调定点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控制。

64、人体主要产热器官:肝(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

65、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66、尿量正常值:1000-2000ml/d;多尿:﹥2500ml/d;无尿:﹤100ml/d。

67、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68、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

69、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

压)。

70、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的调节,Na⁺、K⁺重吸收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71、HCO₃⁻重吸收是以CO₂扩散的形式进行的,所以重吸收优于Cl⁻的重吸收。

72、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将出现葡萄糖。

73、H⁺在近端小管主要通过Na⁺-H⁺交换进行;尿中每排出一个NH4⁺,就有一个HCO₃⁻被重吸收入血。

74、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导致的利尿现象(甘露醇+血糖)。

75、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关键因素是进入突触前膜的Ca²⁺的数量。

7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局部去极化电位,Na⁺内流。

7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局部超级化电位,CI⁻内流。

78、中枢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传播、中枢延搁、兴奋和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

79、反射弧:感受器一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传出神经一效应器。

80、非条件反射(如吸吮)是用于生存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可以消退。

81、负反馈较正反馈多见,负反馈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稳态。

82、正反馈意义在于促进某一生理活动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83、脑电图的脑电波:白天安静休息α波,工作波β波,睡觉θ波,大睡δ波。

84、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张反射,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85、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86、下丘脑前部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细胞肽能神经元可合成ADH和催产素,经下丘脑一垂体束的轴浆运输贮存于神经垂体。

87、生长激素(GH):幼年缺乏-侏儒症;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后过多-肢端肥大症。

88、GH储备不足时峰值<7μg/L,常用于矮小症和侏儒症的诊断。

89、对脑和骨骼生长都重要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90、在胎儿期缺碘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儿童易患呆小症(克汀病)。

91、无饱和现象:单纯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92、有饱和现象: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钠泵、钙泵。

93、钾通道的阻断剂:四乙胺。

94、钙通道的阻断剂:维拉帕米(异搏定)。

95、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方式:出胞。

96、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是静息电位的主要决定因素。

97、铁摄入不足可导致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98、叶酸和维生素B₁₂缺乏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9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发生血沉加快,红细胞生成过程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100、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产生于肾脏。

生理学重点

第三章水、电解质紊乱 名词解释 1、脱水 2、高渗性脱水 3、低渗性脱水 4、等渗性脱水 5、water intoxication 6、低钠血症 7、高钠血症 8、低钾血症 9、高钾血症 10、反常性酸性尿 11、反常性碱性尿 12、肾小管性酸中毒 13、低镁血症 14、高镁血症 15、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六、简答题、 1、简述低渗性脱水引起外周循环障碍的机制。 2、简述高渗性脱水早期出现尿少、尿钠浓度增高的机制。 3、简述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其机制。 4、简述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及其机制。 5、简述低镁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及其机制。 6、简述低镁血症对钙、钾的影响及其机制。 七、问答题 1、钾代谢紊乱与酸碱平衡紊乱有何关系? 2、某患儿腹泻4天,每天水样便10余次,试分析该患儿可发生哪些水电解质紊乱? 3、试述创伤性休克引起高钾血症的机制。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标准碳酸氢盐(SB) 2、实际碳酸氢盐(AB) 3、AG 4、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代谢性酸中毒 6、PH 7、BB 8、BE 9、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10、10、呼吸性酸中毒 11、代谢性碱中毒

12、呼吸性碱中毒 13、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14、肾小管性酸中毒 六、简答题 1、频繁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2、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明显? 3、简述严重酸中毒易引起休克的机制? 4、简述机体有哪些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5、简述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七、问答题 1、试述幽门梗阻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机理。 2、临床上测得某患者pH正常,为什么不能肯定该患者未发生酸碱平衡紊乱? 3、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本次因上腹部不适,频繁呕吐而急诊入院。入院检查,内 生肌酐清除率为正常值的24%,pH7.39,PaCO25.9 kPa(43.8mmHg), HCO3-26.3 mmol/L,Na+142mmol/L,Cl-96.5 mmol/L。试判断该患者有无酸碱平衡紊乱?如有,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缺氧 名词解释 cyanosis 肠源性紫绀 缺氧 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血氧容量 血氧含量 血氧饱和度 简答题、 1、简述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的机制。 2、失血性休克产生哪些类型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3、简述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利弊。 4、简述缺氧性细胞损伤的机制。 5、简述缺氧时组织细胞发生哪些适应性变化。 问答题 1、试述缺氧引起心功能变化的机制。 2、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哪些变化? 3、急性缺氧时,机体有哪些代偿适应性变化? 4、试分析失血性休克病人可能存在哪些缺氧类型及发生的机制。 5、缺氧对呼吸系统有何影响,阐述其机制。

生理学精华重点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 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稳态: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加强作用,促进和增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静息电位: 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膜两侧的跨膜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次快速可逆,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阈值(阈强度): 刚刚能使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局部去极化达到足以激活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通道的临界膜电位值 血型: 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 48%。血压: 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一次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次心跳侧心室射出的血流量。 心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舒张压: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 收缩压: 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基本电节律(慢波): 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节律性的电位波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的最低血糖浓度。 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 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1、气体(CO₂、O₂、N₂)属于单纯扩散。 2、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 3、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K⁺、Cl⁻、Ca²⁺等离子。 4、主动转运:钠钾泵。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主动吸收。 5、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 6、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 7、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 8、兴奋传导特点: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9、骨骼肌的神经传递:首先Ca²⁺内流,ACh外流。 10、阻断ACh接头传递的:美洲箭毒、α-银环蛇毒。 11、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 12、红细胞的造血原料是:铁+蛋白质。 13、维生素B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14、血浆PH(值)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₃/H₂CO₃。 15、左心室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6、左心室容积最小是等容舒张期末。 17、左心室容积最大是心房收缩期末。 18、主动脉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9、主动脉压力最低是等容收缩期末。 20、主动脉血流量最大是快速射血期。

21、室内压升高最快是等容收缩期。 22、心肌的收缩强度可随着其初长度(由心室前负荷决定)的改变而改变,心肌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异长调节。 23、浦肯野纤维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Na⁺内流。 24、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化由K⁺通道逐渐关闭,Na⁺、Ca²⁺内流逐渐增多而引起。 25、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26、外周阻力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27、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28、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29、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皮肤血管,骨骼肌血管和内脏血管占其次。 30、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脑血管和冠脉最少。 31、动脉舒张压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冠脉血流量。 32、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33、肺通气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34、吸气肌为:膈肌、肋间外肌。 35、呼气肌为:腹壁肌、肋间内肌。 36、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泡弹性回缩力。 3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8、余气量(残气量):肺内不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为1000~1500ml。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生理学学习重点笔记总结 一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⑶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体液中的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生理学教材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知识点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生理学重点必考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生理学可以说是学护理的基础,说是基础并不代表它简单,而是说它重要,解剖生理这两门基础课学不好,就相当于是盖高楼地基没打稳,迟早得塌。 给大家整理了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笔记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考生备考有帮助。 生理学复习要点,生理学重点笔记整理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重点笔记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正常功能、机制和调节等方面的科学,由于生理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因此下面列出了一些生理学的重点笔记。 1. 细胞膜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它是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门户。生理学研究表明,细胞膜上存在许多离子通道和载体蛋白,它们能够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选择性,控制离子和分子的交换,从而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 2.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生理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脑干等,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纤维和末梢神经。 3.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肝、胰腺等器官,它们起着消化、吸收、转化和代谢食物的作用。生理学研究表明,消化系统还具有调节血糖、血脂和血液酸碱平衡等功能。 4.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包括心脏和血管在内的系统,它们起着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排出代谢产物和维持血压等作用。生理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排泄的血量、心脏输出的血量和血管的阻力等相关。 5.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部、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它们起着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理学研究表明,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与肺泡的通气、肺血管的血流、气体分压差等相关。 6.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它们起着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和维持水盐平衡的作用。生理学研究表明,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与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肾脏血流等相关。 7. 其他系统 除上述的系统外,生理学还有很多其他的系统,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等。其中,内分泌系统包括各种内分泌腺体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它们参与调节生物体的生长、代谢和生殖等过程。免疫系统则负责维持身体免疫力,防止外来侵犯和感染。运动系统则控制和协调人体的各种运动和姿势。 总之,生理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人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生命现象和机能的科学,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以下是40个生理学的必考名词解释及其拓展: 1. 细胞膜:细胞的外界边界,控制物质的进出。它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 胞质:细胞膜内的液体,包含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其中发生着许多细胞代谢活动。 3. 细胞核: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位于其中,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 细胞器:细胞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结构,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 5. 线粒体:细胞中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糖类物质生产ATP,提供细胞所需能量。 6. 高尔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和脂类的合成和分泌处,负责修饰、分拣和包装蛋白质。 7.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负责分解细胞内外的废物和病原体。

8. 核糖体: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9. 胞浆骨架:细胞内的一组纤维蛋白,提供细胞形态的支持和维持细胞内物质运输。 10. 分子运输:物质在细胞内的传递过程,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和细胞吞噬。 11. 酶:生物体内的催化剂,促进生化反应的进行。 12. 基因:DNA分子上的遗传物质单位,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 13. 蛋白质:生物体中重要的功能分子,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运输、催化和结构支持。 14.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传递至目标组织,调节生理过程。 15.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生物体内的能量转换过程,涉及电子的流动。 16. 呼吸链: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产生能量。

17. 光合作用:植物及一些细菌中的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 18. 糖原:肝脏和肌肉中储存的多聚糖,能够供应能量。 19. ATP:细胞内的能量分子,能够提供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20. 酸碱平衡:维持体液pH值恒定的能力,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21. 肌肉收缩: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由神经冲动引起。 22. 神经递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23. 神经元: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冲动。 24. 突触: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动的连接点。 25.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负责感知、集成和控制生理过程。 26. 内分泌系统:由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和其靶组织组成,调节体内平衡。 27. 免疫系统:身体的防御系统,负责识别和消灭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O 2 和CO 2 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易化扩散 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4.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时,能量由何处供给细胞膜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入胞作用 6.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出胞作用 7.Na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 8.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兴奋 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兴奋 10.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内或外环境 1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动作电位 1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3.保持刺激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兴奋的指标是动作电位 16.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恢复期 17.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绝对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锋电位 19.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电位差。 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21.阈电位指能引起Na 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2.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有全或无现象 23.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呈电紧张性扩布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 25.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终末池中Ca 2 逆浓度差转运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a 2 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6.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绝对不应期 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所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钠泵 2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除极相不出现 29.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Na 浓度B K 浓度C 温度D pH E 缺氧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幅度变小 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33.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纤维传导抵达神经-肌接头部位时,轴突末梢释放Ach,使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然后在什么部位引发动作电位肌细胞膜 34.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是肌浆中何种离子的浓度升高Ca 2 35.细胞外液高浓度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是属于载体易化扩散 36.组织兴奋性降低,组织的阈值增加 37.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首先出现局部电位 3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锋电位 39.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相,K 外流至膜外又暂时阻碍K 进一步外流,结果形成负后电位 40.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 41.在神经-骨骼肌接头部位释放Ach产生终板电位的过程中,有何种通道参与化学门控通道 4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除极相的产生与Na 通道开放有关,这种Na 通道属于电压门控通道 43.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 2 通过什么机制回收到肌质网终末池。

生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生殖。 2.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受刺激后,能迅速的产生可传 布的动作单位,即发生兴奋,这些组织被称为可兴奋组织。 3.生殖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特征是错的 4.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在体内相继发生的两个生理过程 是错的。 5.内环境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通过体内调控机制实 现的是对的。 6.根据离子学说,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钾离子平衡电位。 7.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钠离子迅速大量 外流。 8.横桥上具有ATP酶。 9.肌肉收缩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 展性。 10.将肌细胞的兴奋过程与收缩过程偶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是三联管。 1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起关键作用离子是钙离 子(Ca2+)。 12.从高处跳下时,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

臀大肌做离心收缩 13.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和武术中的站桩, 参加工作的肌肉做等长收缩。 14.短跑项目的运动员应提高相对爆发力。 15.每一个终池和来自两侧的横小管构成的复合体,称为三 联管结构是错的。 16.慢肌纤维不易疲劳与其氧化能力有关是对的。 17.投掷运动员对绝对爆发力的要求对相对爆发力的要求 是对的。 18.健康成人的细胞比容约为37%~50%。 19.内环境稳态是指红细胞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0.血浆中最为重要的缓冲对是碳酸氢钠/碳酸。 21.血浆晶体渗透主要来自钠离子和cl- 22.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 23.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 24.血浆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 25.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体重的6%~7%。 26.假性贫血的优秀运动员会出现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不 变或减少的现象。 27.血浆中的NaHCO3和H2CO3液这一缓对在正常情况下的 比值为20:1。 28.通常把细胞内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是错的。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体液是指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又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其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稳态的意义 在于它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包括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温度。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具有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 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 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 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 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7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8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9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 1.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机制: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膜内外K+浓度差值可影响静息电位水平.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①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钠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大量内流。②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当达到-70mv时,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 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2)兴奋沿坐骨神经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此比无纤维传导快且“节能”。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3)神经-脊髓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的内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 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节体液与环境 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 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 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1、主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被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 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2、血液又称全血 3、在有防凝剂的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的50%~60%;下层不透明的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即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 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5、血液的基本功能:①运输O2、CO2②调节功能③防御和免疫功能

生理学每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3.人体功能的调节可使机体适应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方式,如动脉血压的减压反射调节;正反馈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方式,如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分为4种,即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理是K+外流。 3.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去极化)是由Na+大量快速内流所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是K+快速外流所形成。 4.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是三联管。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Ca2+是耦联因子。 第三章血液 1.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中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其中以碳酸氢钠/碳酸为最重要的缓冲对。 2.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形成,其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从而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白蛋白形成,其作用是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3.溶血是指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 4.临床和生理实验中用到的各种溶液中,如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称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称为低渗溶液,等于血浆渗透压称为等渗溶液。等渗溶液在临床应用广泛,如0.9%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 5.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正常值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Hb(血红蛋白),合成Hb(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为铁和蛋白质,当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当机体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时红细胞分裂增值减慢,红细胞体积偏大,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以及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6.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包括: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7.血液凝固的本质是纤维蛋白的形成。血液凝固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纤维蛋白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由血浆内凝血因子参与,从激活FⅫ开始。外源性凝血途径有血管外FⅢ参加,由血液之外的FⅢ启动。 8.在临床上,促进血液凝固的方法有:提供粗糙的异物表面、适当提高温度、促进凝血因子合成(如:补充适量维生素K);抑制血液凝固的方法有:应用肝素、枸橼酸钠抗凝。 9.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鉴定的实验中,其实验原理是:红细

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 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是指细胞外液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 稳定的状态。 3.反射——是批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 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的 反馈。 5.膜电位——生物细胞心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 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 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 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 作电位。 7.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 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8.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 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所需的最小刺激强 度。 9.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 的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

电位的这个临界值。 10.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 力。 11.血型——指血细胞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主 要指红细胞血型。 12.血液凝固——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 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4.心输出量——也称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 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1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窖的百分比。安静 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55%-65%。 16.呼吸——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7.肺通气——是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或气 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 18.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 气体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9.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 别记录第1、2、3秒末所呼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年人分别记录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

《生理学》重点——超准

《生理学》重点——超准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反馈调节分为两类:⑴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同。意义: 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⑵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和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意义: 在维持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功能及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3、阈值(阈强度):能使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4、血浆:指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出的上清液。 5、血清: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淡黄色清凉透明的液体。 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7、血浆渗透压分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8、血浆晶体渗透压具有保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生理作用。 9、血浆胶体渗透压具有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的生理作用。 10、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11、血沉:以第一个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血沉。 12、第一心音:主要是由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以及心液冲击动脉管壁振动而产程的,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13、第二心音:只要是由动脉瓣关闭,大动脉中血流减速和室内压迅速下降而引起的振动,标志着舒张期的开始。 14、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100~120mmhg) 15、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压下降到最低值 (60~80mmhg) 16、平均动脉压: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17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 18、动脉血压的形成:心脏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其影响因素:博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血管容量。 19、中心静脉压;通常把心房内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正常值:6~10cmh2o 影响因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重力和体位。 20、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四大环节。 21、平静呼吸的特点是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被动的,用力呼吸的特点是吸气和吸气都是主动的。 22、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引起胸壁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 23、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为主,引起腹壁起伏明显的呼吸运动。 24、肺通气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占70%)、非弹性阻力占30%(惯性阻力、气道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