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之大型展览活动策划

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之大型展览活动策划
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之大型展览活动策划

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之大型展览活动策划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共教育活动策划思路

作为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公共空间,西方的博物馆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博物馆开始了一个“从关注物到服务人”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从过去的侧重收藏保护和研究转向侧重为公众教育服务.[1]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得到长足发展,当然这是在他们的收藏研究以及展示陈列工作已经有了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博物馆成为了人们接受及交流信息的公共教育空间,成为了与家人、朋友共享时光的休闲娱乐场所。

今天我们中国的博物馆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对于公众所承担的教育和服务功能怎样才能更叫有效的实现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2008年,我从研究策展部调任公共教育部主持部门全面工作,博物馆教育这个我观察已久,但尚未全面接触的领域成为了我的主要课题,在保持部门常规运作的同时,通过主持策划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公众教育活动,我开始将对这个领域的部分思考进入到尝试阶段。

法国博物馆学者乔治·亨利·瑞威尔(Georges Henri Rivière)说过:展览实现了博物馆和公众间的对话。活动则使这种对话得以展开,传播以他自己的方式使展览与活动得到完善。

[2]

作为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广东美术馆,拉近观众与现当代艺术的距离,建立并发展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我们公共教育部门的首要职责。广州三年展作为广东美术馆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项目,如何使之与更多的广东观众建立对话自然也成为我们的工作重心。

广州三年展已经是第三届,前两届的成功举办使得广东美术馆在国内外当代艺术圈声名鹊起,虽然这个当代艺术的国际盛会得到了圈内人士的关注与好评,但是与广州市民的生活似乎还比较遥远,在这个平民化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中,大家的闲暇时间还是更多挥洒在酒楼茶馆大排档,当代艺术是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胡闹,更多的人说“我不懂这个”,从而将之拒之门外。怎样让广州三年展真正成为广州人的“三年展”,这一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所有面对公众的活动其首要任务是了解受众,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以达到最佳传播和互动效果。我们将广州三年展的观众分为三类:

一、潜在观众:对于文化艺术有一定兴趣,但从没进过广东美术馆,不知道广州

三年展或知道但不知是什么,对于当代艺术没有概念但有兴趣知道的人群。

二、普通观众:对于文化艺术有兴趣,一年参观一到两次展览,知道广州三年展

但不是很了解的人群。

三、忠实观众:对于文化艺术非常有兴趣,经常参观展览,喜爱当代艺术人群。这个人群艺术专业大学生、广东美术馆俱乐部会员为主。

针对不同观众群,策划了系列推广、教育和交流活动。

“与广州三年展说Hello——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计划”包含了几项活动:

?广州三年展词库

?广州三年展“十万个为什么”

?艺术家工作坊

?广州三年展系列讲座(馆内学术讲座、馆外推广讲座、馆外学术讲座)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志愿者团队

?导览服务

?三年展实验课堂

一直认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应该是一种学术成果的分享,在配合展览的教育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展览策展人的参与显得格外重要,教育部门与研究策展人的有效沟通将确定教育活动的大方向不会偏离展览的学术意义,而策展人对于展览内容的深刻理解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极为有价值的线索与素材。

三年展教育活动策划之初我们积极联系策展人高士明,邀请他为部门全体人员讲解展览构思、学术主题,介绍重要艺术家及作品,四个小时的“课程”让公共教育部人员受益匪浅。鉴于展览主题“与后殖民说再见”对于普通观众过于深奥并且缺乏普遍的认知背景,我们决定对于普通观众绕开这个主题,从最基本的概念“广州三年展”、“当代艺术”入手,而“与后殖民说再见”的学术主题则选择针对大学人文学科学生与老师进行讨论。

针对潜在观众群的“广州三年展词库”活动

对于潜在观众群,主要是争取让他们走进广东美术馆看一次展览,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培养他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兴趣。

针对这个人群我们策划了“与广州三年展说Hello——广州三年展词库”活动,活动的第一部份是公益赠票:通过大众媒体“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免费向观众赠送展览门票5000张,具体方式是在报刊上登出“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Logo”,观众在写出任意三个看

到Logo联想到的词汇,即可换领三年展门票一张。通过赠票活动,我们通过大众媒体广泛的宣传了广州三年展,同时触及到了我们的潜在观众。观众在换票的同时得到三年展“红砖”一块,问卷一张,在参观完展览后可写下“三个词汇”表达的观后感,并在我们的公众互动区合力砌起属于观众自己的“三年展词库墙”。活动的第二部分“三年展词库墙”面向所有参观展览的观众,这种参与性的活动得到观众热烈的反响,参与者超过万人,直至砌满我们所有可利用空间,大家还不忘兴奋地在自己的“作品”前留影纪念,一睹气势恢弘的词库墙成为了展场中引人注目的另类“作品”。而对参与观众的身份及词汇的收集成为我们对三年展观众进行分析的重要资料。

由于“广州三年展词库”的公益性和互动性使得我们相对容易地得到了企业的支助。太古地产通过在“红砖”上印制Logo、制作赠票封套、以及媒体上出现的企业名称推广了自己的公益文化形象,而我们也为展览争取到一定资金上的赞助。

针对普通观众群的馆外推广讲座与学术讲座

针对普通观众群我们策划了走出美术馆的推广讲座及学术讲座,推广讲座由部门人员主讲,挑选部分三年展作品进行介绍,并就作品进行探讨,同时收集听众问题。推广讲座更主要是起到对三年展的宣传作用。讲座在非艺术类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郊区的艺术类学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艺术系)、企业(百丽鞋业)举办,并向提出问题的听众赠送展览门票。对于广州市区,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已经是美术馆的忠实观众群,而非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和广州周边的艺术类院校学生也是则是我们努力争取的潜在观众群与普通观众群。“二沙艺术齐放响”是与星海音乐厅合作举办的赏析活动,针对双方的会员,将三年展艺术作品赏析与音乐欣赏结合在一起,由双方的专业人员共同主持,营造二沙岛艺术氛围并整合了双方资源。推广讲座在宣传三年展的同时也将争取普通观众升级为忠实观众作为目标。

而馆外学术讲座则是由策展人在大学讲堂开讲,主要针对人文学科学生和老师,使得学术主题能够有得到深入探讨和回应的可能。我们跟中山大学教务处合作,将三年展讲座纳入其“中外优秀文化讲座”系列,在中大小礼堂举办。这种合作保证了宣传和听众数量,参加人数过400人。名为“什么是后殖民?如何说再见?”的讲座理论与实例分析并重,形式多样,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此次三年展中“后殖民”与“再见”的中心概念。主讲人介绍了有关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例如:全球化所引起的矛盾,话语霸权,民族主义等等,

对此次策展团队想要呈现的批评性视野进行了阐释。然后,高士明先生对观众问题的精彩回答使全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提出问题和填写问卷的同学都可以得到一张赠票,可以亲自到美术馆来体验三年展现场。

针对忠实观众群的馆内外学术讲座、艺术家工作坊、实验课堂

对于忠实观众群则是将活动地点放在馆内或合作的艺术空间。我们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艺术家工作坊以及对青年学生的实验课堂。

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举办名为“规程与迷途:后殖民之后的观察与预感”的讲座,邀请策展人为这部分观众进行学术主题及主要作品的介绍,以让他们在参观展览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之后在美术馆内或艺术空间举办的讲座都是艺术家对于具体作品的解析,或是专家学者对于特定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艺术家刘香成的“图片中国”讲座,英国艺术家Mary Evan的“剪切与粘贴”讲座,英国艺术家Uriel Orlow的“解读‘贝宁’计划”讲座都是讲述艺术家参展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思考。这些逐渐深入的交流形式必须是面对一个稳定的忠实的观众群才能取得效果。

艺术家工作坊是展览教育活动的必要部分,用好艺术家资源,建立观众与艺术家的直接深入交流平台,令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第一手信息,而与艺术家的互动活动能使观众更加感性地感受和理解作品。艺术家陈侗的专场“齐达内的忧郁”作品解读,在乒乓艺术空间跟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合作举办英国参展艺术家“剪切与粘贴”艺术工作坊,跟太古地产合作举办由香港艺术家主持的青年学生艺术工作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作品还在展览场地的公众互动区进行了展示。艺术家工作坊的策划主要是跟艺术家的沟通,保证其在展览期间有限时间的最有效利用,确定工作坊主题及意图,从而组织合适的人群参加。

实验课堂则是由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人员跟艺术院校老师合作,共同为专业学生进行展览现场课堂。我们跟广州美术学院合作举办了教育系“影像专场”,美术史系“观念vs审美直觉”专场,国画系、继续教育分院、油画系、史论专业“观念”专场。跟华南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创作·观念·物质形态”专场,跟广州市少年宫合作举办“导赏实验课堂”。学校和博物馆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设立了学校博物馆,灵感来源于百科全书。[3]对于学生而言,经由学校安排并带有某种社会目的之参观活动,常能有效地强化他们的博物馆经验。[4]我们通过院校的老师将他们的学生带入美术馆,我馆人员负责展览主题阐述及作品背景介绍,院校老师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讲解技术理论及方法或艺术史等,使得学生从

不同方面理解作品。这是有意义的一种合作,使得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资源得以整合并用。

针对所有观众的广州三年展“十万个为什么”

广州三年展“十万个为什么”则是针对所有观众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给观众更大的自由度,我们回避了有引导性的封闭式问卷,而选择了完全开放式问题的问卷,问卷只有两个问题:

一、在参观完展览后请选出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作品。

最喜欢,因为;

最不喜欢,因为。

二、在参观完展览,您最想与策展人、艺术家和批评家提出和交流什么样的问题。

1.

2.

所有填写问卷的观众都可参与我们的抽奖活动,每周抽出三位观众,送出三年展纪念品。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鼓励观众表达自己对于展览作品的直观感受,观众只有在得到自由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接受我们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发现当代艺术正是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一种表达形式,每个人都有表达评判的权利,增强观众自信心,从而避免一句“我不懂”之后弃之而去。

第二个部分则是为观众和专家建立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观众自由提问,专家也是自由选择回答。观众的所有问题都将输入电脑,发送给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请他们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并将在美术馆网站和所有合作媒体呈现。最终我们收集到了三千多个问题,而专家们的回应也很热烈,有时同一个问题不同领域的专家给予了不同角度的答复,给予观众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了解当代艺术的平台。

在展览后期我们选出观众最关心的问题邀请了三位专家,分别来自于广州三年展组织者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邓启耀先生、艺术家代表,作品“齐达内的忧郁”艺术家陈侗先生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由于参加讲座的观众对于广州三年展已经有了一个长期关注的过程,提出了许多经过深入思考后的问题,而使得讲座的互动部分更为深入、跟为热烈。

忠实观众群的特殊群体——志愿者

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公益机构必不可少的传播者和支持着。

对于一个有178位艺术家,70%的艺术家来自与中国之外各大洲,展览场地占据两个美术馆近15000平方的展览来说,美术馆100人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对付。针对这个特殊情况,我们面向社会特别招募了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志愿者团队,在200多份应征人员中,有100多人参与到三年展的工作中来。我们根据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分成展务组、接待组、艺术家助理组、导览组。志愿者团队大多由大学生组成,他们带着青春与热情投入到三年展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也成为了展览的一支义务宣传队,在他们的影响下,三年展在广州的大学各个专业掀起了热潮。在分配工作同时,我们要求他们记录下在三年展过程中他们看到的故事和感受,并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三年展志愿者团队博客”,博客很快拥有了不少粉丝和点击率,而这些有趣的小短文和工作照则成为了广州三年展的一份特别的资料和记录。在展览结束后,我们举办了“说说在美术馆的故事——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志愿者团队经验分享交流会。交流大会上欢声笑语,热泪盈眶。每一个人的发言都会拨动大家的心弦,因为这是大家一起经历的、见证的故事与成果,因为这是大家每一个人的广州三年展。

作为文化公益机构的博物馆,与极具公益心的志愿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与默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志愿者的培训以及他们在博物馆各项工作中的积极参与,我们将艺术的种子通过他们传播得更远更广阔。而志愿者的热血与激情也反过来带动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状态,使得这份事业显示出它的无限魅力。

作为公共教育基本形式之导览

导览是博物馆教育的基本形式,我们为三年展制作了中英文语音导览系统,选择了广东美术馆主展场60件作品,时代分馆展场20件作品,将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学术性文字经过消化特别处理成为适合普通观众的通俗易懂的口语文字。人工导览当然也是必须的,这是更为灵活的互动形式。在人工导览部分,我们根据艺术家资源情况组织了艺术家专场导览。对于团体预约观众则组织了志愿者导览组,由曾任策展人特别助理的志愿者和语音导览文字负责人负责培训,志愿者导览组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工作责任心和能力,完成了过百个团体导览工作并的到观众好评。

为观众创造有力的博物馆经验也是公共教育的命题,互动经验模式强调个人、社会,以及环境派络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设立机构目标,与重新打造博物馆教育方针,应该是一大

助益。这个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博物馆经验的概念化,同时还可以为观众创造有效的博物馆经验。在实际应用互动经验模式时,必须重新思考博物馆在观众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要调整博物馆教育方针的焦点。关键就是要创造一个环境,让观众自然而然融入其中,成为相互增强环境而浑然成整体系列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无论从局部或是整体方式来检视,都可以支援博物馆的目标。在这样的体制下,博物馆专业人员不仅可以创造展示与活动,还可以创造博物馆经验。[5]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计划力图为观众建立起活泼有益的博物馆经验。

对于公众活动的开展,根据展览主题分析观众群,根据不同的观众群策划适合其特点的活动是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前提。如果时间允许,对于观众群预期的调查也是非常有用的。

公众活动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力量,寻找有效的媒体资源并与之形成良性的合作能够使得博物馆教育活动拥有更为广泛的呈现和交流平台,从而也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观众群。

活动策划的同时我们邀请到媒体的介入,成为我们的合作方,《羊城晚报》作为特别合作媒体、《生活艺术地图》、《3G网站》作为合作媒体全面跟踪报道,并参与赠票、问答等互动呈现。而活动成功举办也引起了其他媒体的关注,《南方都市报》、广州电视台G4节目组等都给予了专门报道。

部分活动项目跟企业、文化机构合作,使得三年展公众教育活动得到更为广泛的实现,也为三年展争取到社会资金的支持。

公共教育活动因为其公益性质有机会得到社会资源的赞助,但是这种跟商业机构的合作必须在谈判时达成默契,馆方要控制好活动方向,过分的商业呈现会引起观众的反感而破坏博物馆形象。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众活动计划运用了不同模式的互动活动使得展览与观众进行有效的对话,而通过与合作机构及媒体的合作使之更加完善。

刘端玲

1/布鲁斯?阿尔什那(Bruce J. ALTSHULER在“为教育的艺术空间”研讨会上发言

2/Elisabeth Gaillet著,与Evelyne Lehalle合作,《走近博物馆,文化媒介A l’Approche du Musée, La Médiation Culturelle》Pul出版, 1995.

3/Elisabeth Gaillet著,与Evelyne Lehalle合作,《走近博物馆,文化媒介A l’Approche du Musée, La Médiation Culturelle》Pul出版, 1995,105页

4/ Dr.John H. FALK&Dr. LYNN D. DIERKING著,林洁盈、罗欣怡、皮淮音、金静玉译,《博物馆经验The Museum Experience》,五观艺术管理出版,2001

5/Dr.John H. FALK&Dr. LYNN D. DIERKING著,林洁盈、罗欣怡、皮淮音、金静玉译,《博物馆经验

The Museum Experience》,五观艺术管理出版,2001,211页相关活动图片

三年展词库墙

策展人高士明在中山大学学术讲座

解读贝宁计划讲座

太古汇青年学生艺术工作坊

实验课堂“观念”专场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三位主讲人

讲座之后观众与王璜生馆长交流

三年展志愿者团队交流会后合影

少年宫专场导览

高校美术馆教育功能拓展的探讨与建议

高校美术馆教育功能拓展的探讨与建议 通常,对于美术馆(主要指国家美术馆而言)的一般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具备收藏、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项综合功能,而以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为重点,带动其他功能的全面协作。西方十八世纪以后,具有公共性特点的现代博物馆体系才逐步确立,包括了收藏、陈列展示、研究、教育、交流、服务六大功能,并逐渐对大众开放。第一所大学美术馆是英国牛津大学于1683年建成的阿希莫里恩博物馆,于1823 年建成的耶鲁大学美术馆则是美国大学中最早设立的美术馆之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此前许多省市设有展览馆,但基本上仅仅是提供场地,不存在上述现代美术馆的其它功能,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术馆。国内大学美术馆也大多是在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目前除去各专业美术院校建有美术馆以外,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建立美术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博物馆或类似机构,如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 目前国内的许多艺术家和从事艺术生产活动的人员都依托高校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这就给高校美术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得美术馆直接面对艺术家和艺术品;与西方情况相反,从事艺术学术研究活动的大多数人员不完全是集中在国家美术馆,而是集中于高校,

特别是专业类美术院校,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决定了高校美术馆所具备的强大的研究能力,加上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动,使中国高校美术馆的教育功能独具特色。但就高校美术馆的教育功能而言,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行意味着大学生将成为具有高等教育水准的人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大对于这部分人的艺术教育是加快提高我国民众整体素质的需要。高校师生本身的素质给美术馆审美教育功能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反过来作为各高校,特别是美术学院的重要机构——高校美术馆又为院校的创作和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支持。美术馆试图通过单项或者系列学术品格的剖析,继而引起广大师生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讨,从而达到积累学术和繁荣创作的目的。 虽然有着诸多有利于美术馆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实际运作中仍然有相当多的新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和思索。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展状况、市场经济挑战和新传播媒介的变化中,很多新产生的问题有待回应和解决。 首先,现当代艺术模糊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美术馆的传统模式受到了种种挑战。例如,就“展示”的教育而言,单纯的呈现不能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这样的展示必须依托于美术馆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前沿研究、专业性教育与大众审美教育的结构性关联。当代艺术作品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都已经超越传统艺术,尤其是面对起源于“反博物馆体制”的诸如涂鸦艺术、过程艺术等形式,如何通过非美术馆

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之大型展览活动策划

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教育之大型展览活动策划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公共教育活动策划思路 作为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公共空间,西方的博物馆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博物馆开始了一个“从关注物到服务人”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从过去的侧重收藏保护和研究转向侧重为公众教育服务.[1]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得到长足发展,当然这是在他们的收藏研究以及展示陈列工作已经有了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博物馆成为了人们接受及交流信息的公共教育空间,成为了与家人、朋友共享时光的休闲娱乐场所。 今天我们中国的博物馆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对于公众所承担的教育和服务功能怎样才能更叫有效的实现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2008年,我从研究策展部调任公共教育部主持部门全面工作,博物馆教育这个我观察已久,但尚未全面接触的领域成为了我的主要课题,在保持部门常规运作的同时,通过主持策划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系列公众教育活动,我开始将对这个领域的部分思考进入到尝试阶段。 法国博物馆学者乔治·亨利·瑞威尔(Georges Henri Rivière)说过:展览实现了博物馆和公众间的对话。活动则使这种对话得以展开,传播以他自己的方式使展览与活动得到完善。 [2] 作为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广东美术馆,拉近观众与现当代艺术的距离,建立并发展他们之间的对话是我们公共教育部门的首要职责。广州三年展作为广东美术馆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项目,如何使之与更多的广东观众建立对话自然也成为我们的工作重心。 广州三年展已经是第三届,前两届的成功举办使得广东美术馆在国内外当代艺术圈声名鹊起,虽然这个当代艺术的国际盛会得到了圈内人士的关注与好评,但是与广州市民的生活似乎还比较遥远,在这个平民化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中,大家的闲暇时间还是更多挥洒在酒楼茶馆大排档,当代艺术是什么东西,有人认为是胡闹,更多的人说“我不懂这个”,从而将之拒之门外。怎样让广州三年展真正成为广州人的“三年展”,这一直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所有面对公众的活动其首要任务是了解受众,根据不同的受众特点设计不同的活动以达到最佳传播和互动效果。我们将广州三年展的观众分为三类: 一、潜在观众:对于文化艺术有一定兴趣,但从没进过广东美术馆,不知道广州

关于博物馆的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2018北京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关于博物馆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截至2016年底,故宫文物藏品总数达186万余件。近年来,故官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开展文化普及活动,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展览是博物馆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为了使展览效果最优化,故宫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改变思路,不断创新,开创了文物藏品① 的新方式:展览不再是对文物进行简单摆放,而是通过文字、颜色、声音、图像等进行艺术再现;同时,通过图录制作、书籍编写、学术研讨、数字影像辅助导览等方式,让观众在观展时更好地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2016年,故宫成立教育中心,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全面、立体地发挥故宫的公共教育功能。在公共教育中,故宫重视与教育机构合作,采用馆校合作方式开展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轻松活泼的参与中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材料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是一座全面系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馆中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和10多个不同门类的专题展览,每年还有50余个临时展览,国博己经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博的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前来参观。2017年国博接待观众总量达806万人次,其中包括未成年观众139万人次。为了充分发挥国博的公共教育功能,自2012年5月起,国博设立了教育体验区。目前,围绕“历史与艺术并重”的主题,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同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社会大课堂”“文化博览”三大系列课程,形成了以藏品为基础,以体验为重要方式的公共教育新模式。国博特别重视与学校合作,例如,为了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采用“双师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认知。 【材料三】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孙丽霞 (佛山市博物馆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提高展览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工作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入手,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今天,它已不是一个单单的收藏、研究、陈列的科研单位,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一个承担了“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社会教育机构,成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这一功能,是我们目前博物馆人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认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世界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国际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也逐渐由“物”的收藏保护转向了“物”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一直被忽视的社会教育功能成为了当今博物馆的一个核心职能。这一变化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全球一体化的速度加快,所有这些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几年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长期的教育需求。同时这种社会形势也要求博物馆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方向,融入社会飞速前进的大潮中。这样博物馆和其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的公益机构一样就必然要承担起其社会教育的职责。博物馆拥有的教育资源就是它拥有既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物”,这些“物”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发掘,陈列展示,具有了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向人们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教育,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这些方面,博物馆事业一直比较发达的欧美、日本发展得更为迅速。近些年来,我国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博物馆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成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了民众自我学习,文化休闲的场所。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不断创造条件,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博物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博物馆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提高展览水平,是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如何办好一个展览,较好地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首先从展览选题和内容上讲,展览的主题要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当地的民俗、艺术、文化活动相结合,不是象以前有什么文物、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办什么样的展览,而是要贴近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展览,我们就办什么样的展览。2005年11月亚洲艺术盛会---亚洲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市举办。佛山市博物馆结合盛会“弘扬亚洲艺术”的主题,推出了反映佛山地方民间艺术的“佛山木版年画剪纸专题展”不仅吸引了与会的各国高级文化官员和演艺

中小学美术教育与美术馆教育的结合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与美术馆教育的结合研究 在对中小学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馆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相比有非常突出的优势,有助于学生美术水平的提升。出于这点考虑,中小学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与美术馆的合作,让学校与美术馆联合起来共同实现对学生的美术教育。 馆校合作;美术馆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 通过学校与美术馆的合作,能够把最基础的美术教育与公共的美术教育相结合,加强美术馆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让美术的理论与实践更加完美地结合。学校应该秉承严谨的教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模式,促进美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怎样做到美术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美术馆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中小学生智力发展 中小学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思考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这里的智力包括了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综合体,其中以思维与创造力为核心内容。美术馆中有非常多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美术馆教育,可以让学生提升多种认知能力,有助于完成他们智力结构的形成。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

时,是需要通过思维来体会美术作品的意境与志趣,通过思考来体会作品的主旨内容,获得美的享受。对学生视觉的感官练习,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的大脑在生理上平衡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并且,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他们会在结合大脑的感受力、观察力等方面对自己记忆中的画作进行评价,促进智力发展。 (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在内容上都比较符合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能够与社会环境相结合,除了能够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之外,还能传递出正确的审美情感。这对于世界观与价值观正在不断养成的中小学生来说,起到了净化精神和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够自觉抵制外界的网络不良因素对自我精神的影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中小学生视觉教养及审美能力 美术馆中的艺术作品不仅在意义上,在绘画上也有非常强的视觉效果,对于各种艺术风格的把握以及各种色彩的运用,能够给观赏者艺术上的审美享受。中小学生多接触这样的艺术作品,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观点以及审美高度,实现视觉教养的养成。 (四)有利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美术馆的意义并不单单在于一个美术作品呈现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在于美术馆中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美

浅 谈 博 物 馆 社 会 教 育 功 能 及 其 发 展 问 题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其发展问题 王文娟 【内容摘要】博物馆作为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社会教育机构,也是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因此,探讨博物馆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博物馆如何配合和适应社会教育并形成互动,走出一条馆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应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第二课堂 一博物馆职责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它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也是多方面的,是其他任何单一功能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和塑造人的重任,一切业务活动的核心是传播交流信息和知识,使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和共享。教育学家认为,人们最关键的是掌握知识,掌握知识的途径是学习,因而学校教育最重要。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懂得知识的运用,才能产生效果,因而社会教育也至为重要。人们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定位于“教育”,以此作为最佳切入点。 其实我国博物馆教育一直服务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博物馆就是为了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905年我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是为了“开发民智、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而诞生的,我国博物馆一直是使命型的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 典定义才提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国际博协新世纪的战略规划重提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历史使命,我国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变革紧密关系的经验,是应该重视和研究的。 二定位博物馆社会教育作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社会职能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开始由传统的对收藏文物标本的看重,变为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即由以藏品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这一过程在国际博物馆界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60年代以后,博物馆学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研究“人”的学科汲取有用的成分居多,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心已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西方博物馆开始由“藏品中心”向“公众中心”转化,即由一个学术研究机构向公众活动中心转化。如果说收藏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社会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传统博物馆是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现代博物馆则是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的发展态势;传统的博物馆侧重藏品的保护与研究,现代博物馆则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以社会发展促自身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 国外的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通常都是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为人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上。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等手段,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吸引观众,引导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文化服务项目。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博物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公众与社会服务已成为当今博物馆的基本任务,国际博协远景规划规定:“虽然传统认为博物馆是文物收藏和文物保护的场所,但当代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在信息经济时代,中国的博物馆只有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变化,才能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状才会有所好转,如果还是“孤芳自赏”,钻进“象牙之塔”,就有被社会所冷落、遭时代所淘汰的危险。避免或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坚持贴近观众、贴切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加大对社会开放的力度。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先后有浙江、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了对全社会免票开放的新举措,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观众到馆率成倍地增长,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对博物馆界面向全社会开放作出了表率。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对未成年人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对现役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实行免费或优惠参观,

博物馆公共教育新理念

博物馆公共教育新理念 博物馆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任务是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公众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愉悦。 事实上博物馆在建立伊始,它的教育功能就已经存在,就应该把公共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美国博物馆协会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加强对博物馆公共教育事业的建设,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从而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 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发展缓慢,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原因是博物馆的人事体制与教育发展状态不符,人员短缺;博物馆公共教育资金投入太少,经费不足。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建立于2005年,工作人员有5人,做专职教育工作的只有2人,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加上经费不足,很多公共教育工作无法展开。 主观原因,缺乏对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足够认识,公共教育理念陈旧,公共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中国各省市博物馆针对教育方面的出版物少之又少,博物馆互联网网站中关于公共教育的网页也很少。 世界上最早开办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1908年),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美、英、德等许多西方国家在博物馆公共教育方面有许多的经验。 (一)人力方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有员工约2200名,教育部全职员工67名、非全职员工40名、义工300多名,每年经费1000万美元,开展的公共教育占全馆活动的75%。在美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主任是由馆长或者是副馆长兼任。 建立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教育的一项巨大工程。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志愿者,这些组织的成立虽各有不同,但性质都是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的热心公益事业的公众团体,在美国称之为义工。义工现象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据调查,

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 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助地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文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的地市级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以下简称“三馆一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地方财政应当保障本地区免费开放“三馆一站”日常运转所需经费,不得因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而减少应由地方财政安排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定额补助、择优奖励、分级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和文化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补助范围、标准与支出内容 第五条专项资金分为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其中:补助资金用于对东中西部地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所需支出

给予补助;奖励资金用于对“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效果好的省份给予奖励。 第六条“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基本补助标准: (一)地市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馆每年50万元; (二)县级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馆每年20万元;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每年5万元。 基本补助标准可以根据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实行动态调整。 第七条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基本补助标准的20%、50%和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负责安排。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高于基本补助标准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负担。 对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比照享受中部政策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5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比照享受西部政策的东中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 第八条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根据当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结合上年度“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进展及相关检查评价结果核定。 第九条专项资金用于“三馆一站”免费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支出,其中:

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和实行

博物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和实行 /h1 第一章绪论1.1博物馆角色的演变博物馆诞生之初的职能比较单一,是王公贵族为满足对珍奇玩物好奇心而建立的收藏机构,并不面向一般社会公众开放。14至15世纪的文艺复兴,在社会上掀起了保存古物之风,博物馆也纷纷扩大收藏。1773年,英国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世界第一家公共博物馆,它同时也是一座依附于高校的博物馆,客观上就具有了教育的功能。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发展,使博物馆加强了对研究工作的重视。 博物馆的藏品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是在藏品和科研基础上展开的,一个馆的存在价值就在于能否有效地使收藏品及其研究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能否有效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审美、休闲等多方面的体验,具体方式包括陈列展览和相关教育服务。各国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如美国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数据,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AAM,1951)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角色也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一趋势在博物馆最近一百年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与最初的收藏、研究功能相比,现代博物馆的职能中增加了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的功能。 美国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其1984年的一份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该报告称:“事实上,许多人把公共教育看作为本世纪对博物馆概念发展所做出的最为重要的贡

献。美国博物馆在1969年被正式规定为教育机构以前,就把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提高人们的鉴赏力作为自己的职责。-}1]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最新修改的博物馆定义中,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目的首次被放到了“研究”和“休闲”之前。这一趋势在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中反映得更加激进—“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该主题表明了博物馆参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博物馆角色的这一转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要求,即:信息社会中对终身学习的要求21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以信息科技与生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经济催生新文化,必然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状态和价值理念,引发教育观念的擅变。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终身教育思想和全民教育思潮,将在21世纪发生重大影响,推进全民教育的实施和终身教育的发展,这不仅给教育事业提供了全新的课题,也为博物馆社会化提出了更加严峻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博物馆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体验经济下对休闲娱乐的要求尽管以往博物馆被广泛地视作一个社会教育机构,但单纯地强调教育功能或纯粹从教育的角度来安排博物馆的陈列和其它管理服务活动,并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因观众的逆反心理而使效果适得其反。原因主要在于,观众来博物馆参观并非都是出于接受教育的目的,相反多是出于娱乐和消遣的动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考虑到观众对于亲身体验、求知探索、休闲娱乐、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需求。丰富公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博物馆作为人类物质遗存的保存者、记录者和展现者,不仅展示着历史与现实间的关系,还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其它文化的窗口,在拓展视野、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中国美术馆新馆2018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中国美术馆新馆2018 【编者按】在关于美术馆的讨论中,大家尤其关心的是如何让公众走进美术馆。只有实现了互动性的第一步,才能继续谈美术馆的影响力等诸多问题。自建国以来,中国美术馆一直承担着国家美术形象代言人的角色,也是大众记忆中经典的艺术象征和传播者,与最广泛的大众有着最亲密的心理距离。面临近年来民营美术馆的纷纷建立所带来的竞争,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体制内的美术馆,正以怎样的方式维持并拉近其与公众的关系?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美术 馆公共 __杨应时主任为此次专题撰稿,文中详细陈述了中国美术馆在加强公共教育方面的各种积极努力与尝试。 中国美术馆为适应现代办馆理念,进一步强化公共教育职能,于xx年底组建公共 __,以不断扩展公共教育空间,充分利用美术馆拥有的藏品、展览和学术等资源,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近年来,公共 __配合重大展览、重要节庆等,同时结合我馆的藏品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公共教育活动。在教育项目开发上,我们注重常态与热点的结合、大众与小众的结合、教育与休闲的结合。在策划公共教育活动时,我们注重公众意识、公益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规划意识、传播意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重点拓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公共教育探索。 一、加快学术讲座的改版升级 学术讲座是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传统主打项目之一,主要面向成人观众。自xx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近100场,每场听众150―300人不等,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背景。在主讲嘉宾中,既有邵大箴、薛永年、范迪安、朱青生等国内美术史论界资深的专家学者,也有戴浩石、迈克尔?皮克林(Michael Pickering)、彼得?索利(Peter Thorley)等国外博物馆策展人。以往中国美术馆学术讲座更多由批评家、理论家主讲。近年我们有意识地结合展览增加了艺术家讲座在专家讲座中的比重,先后邀请台湾艺术家刘国松举办“对话刘国松―回首现代水墨之路”,邀请何家英、林木举办“中国工笔画创作谈―何家英与林木的对话”,邀请侯一民举办“侯一民谈艺术与人生”等讲座,讲述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今年3月中国美术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以后,针对观众数量的增加和受众人群的日益复杂化,公共 __及时推出了“带你看展览”展厅导赏新

博物馆公共教育新理念

博物馆公共教育新理念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博物馆公共教育新理念 博物馆公共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任务是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公众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愉悦。 事实上博物馆在建立伊始,它的教育功能就已经存在,就应该把公共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美国博物馆协会首席执行官小爱德华.埃博认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加强对博物馆公共教育事业的建设,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从而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 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发展缓慢,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原因是博物馆的人事体制与教育发展状态不符,人员短缺;博物馆公共教育资金投入太少,经费不足。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建立于2005年,工作人员有5人,做专职教育工作的只有2人,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加上经费不足,很多公共教育工作无法展开。 主观原因,缺乏对于博物馆公共教育的足够认识,公共教育理念陈旧,公共教育意识淡薄。例如中国各省市博物馆针对教育方面的出版物少之又少,博物馆互联网网站中关于公共教育的网页也很少。 世界上最早开办博物馆公共教育的是宾夕法尼亚博物馆(1908年),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美、英、德等许多西方国家在博物馆公共教育方面有许多的经验。 (一)人力方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现有员工约2200名,教育部全职员工67名、非全职员工40名、义工300多名,每年经费1000万美元,开展的公共教育占全馆活动的75%。在美国,大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主任是由馆长或者是副馆长兼任。 建立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教育的一项巨大工程。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有博物馆之友、博物馆会员、志愿者,这些组织的成立虽各有不同,但性质都是支持、帮助和赞助博物馆的热心公益事业的公众团体,在美国称之为义工。义工现象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据调查,

美术馆的功能和职责doc

知识生产:美术馆的功能和职责 https://www.360docs.net/doc/242385115.html,2012年08月28日17:32 新浪博客微博王璜生(微博) (本文选自即将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微博)出版的《王璜生:美术馆的台前幕后文辑1 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 “知识”是一个具有崇高价值感和内涵的理念,结构着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也引导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及行为向往;而“生产”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也正发生着扩充和变化,它不仅适用于物质领域,而且也被应用到精神领域乃至知识的范畴之中。与物质的生产相似,“知识生产”同样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也同样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资料。如果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来观照美术馆,美术馆就不但因其特殊的空间而成为知识生产的一种物质性场域,并且也因其综合的职能而转变成为知识生产的一种主体。 美术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也以综合性的功能实践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而当代的美术馆越来越重视与公众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趋于平面化和娱乐化。但是,在这种平面化娱乐化的公众社会中,在一个公众社会尚未自觉形成知识的认知高度和普及性的情境下,尤其是在像中国或亚洲的文化现状中,作为艺术博物馆性质的美术馆,尤其应该承担起“知识生产”的历史责任和专业职能。 “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是美术馆的发动机。也就是说,美术馆是由“知识生产”而构成其运作系统,以“知识生产”为出发点,从而展开具有目的性的知识制造、传播、交流、保护、再生产的一系列工作,形成有效的知识生产机制。而更确切地说,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在美术馆里发生的一切与艺术及文化相关的行为,都可能并应该构成“知识”的意义及价值,美术馆应该以“知识”的生产为出发点,而成为美术馆的意义之所在。 一 “知识生产”的机制、功能及特点在美术馆的具体表现为: 1 . 展览及相关的学术性建设是“知识生产”的重要工作,如:展览策划的学术问题意识和实践,关注和参与当下文化问题的探讨与建构,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开展等等。其实,一个展览的策划、组织及实现的过程,就是一次知识生产的过程。而知识生产可作“有效”和“无效”的区分,有“大效”和“小效”之别等等,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展览及学术活动成为“有效”和“大效”,就是检验美术馆是否真正具备“知识生产”机制和能力的标准。美术馆的展览是作为学术论述的最有力的方式和媒介,通过展览的策划,促发新的观点,启发新的学术导向,催发新的知识增长点,在一种视觉的交互作用场中形成新的表述意义。

公共美术馆功能面积数据及其使用反

《全国公共美术馆基本情况调查表》有关指标解释 1、场馆用地面积:指场馆建筑或建筑群实际占用土地面积,包括室外工程(如道路、绿化等)的面积,其形状和大小由建筑红线控制。可参照当地城市用地规划等相关法规; 2、场馆占地面积:按照场馆整个建筑(或建筑群)竖直向地面投影范围部分面积计算(包含飘窗、屋顶探出等部分,非首层建筑面积); 3、场馆总建筑面积:指场馆建筑各层建筑面积之和。具体建筑面积计算方式可参照《建筑面积计算规则》等相关法规; 4、停车场、库面积:指场馆用于停车(包含机动车、自行车)的建筑或室外场地面积; 5、绿地面积:指场馆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包括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具体计算方式可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相关法规; 6、展厅面积:指美术馆用作向公众展示藏品的特定建筑空间(包含固定、临时等各类展厅)使用面积; 7、展线总长:指美术馆展示空间中用于展览的墙面(或其他展示界面)水平长度之和; 7、藏品:指具有收藏、研究、展示价值的艺术品的总称。 8、藏品库房:指藏品集中保存的特定建筑空间。 9、藏品技术用房:指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处理的专设空间。 10、管理办公场所:指美术馆用于后台管理办公的空间(针对美术馆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用房、会议接待空间、物业管理用房、资料档案空间、安保监控空间等。 11、公共教育与交流场所:美术馆用于进行公共教育活动以及公众进行交流活动的空间(针对公众),主要包括面向公众的图书阅览室、多媒体中心、多功能活动空间、剧场、教室、艺术家驻地工作室、问询接待空间、休息室(贵宾室)、餐饮服务空间和艺术品商店(书店)等。 12、设备用房:主要是指空调机房、配变电室等建筑设备的特定建筑空间。

中国美术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美术论坛】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背景下,中国新建的艺术殿堂遍地开花,很多大型的博物馆也在逐步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中国美术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一定值得肯定的成就,大多数美术馆开始认识到观众开发的重要性,把公共教育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也有人称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探究其原因就是在于美术馆内在的功能没有得到实在的体现,美术馆功能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发达国家美术馆已形成的理论之上。 关键词:美术馆 公共教育 问题与改进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背景下,中国新建的艺术殿堂遍地开花,很多大型的博物馆也逐步对公众实行了免费开放。中国美术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一定值得肯定的成就,大多数美术馆开始认识到观众开发的重要性,把公共教育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许多出色的美术馆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但无法掩饰的是,大部分美术馆的富丽堂皇与寥寥无几的观众,以及展览开幕的熙熙攘攘与平时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目前的中国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众多的美术馆,美术馆的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与我国的人口数量相比,这个数字还很小。政府在大力推行文化政策时认识到美术馆时代的到来,但却不免有盲目建设的嫌疑,甚至有不少批评家戏称这是美术馆的大跃进。也有人称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究其原因,在于美术馆内在的功能没有得到实在的体现,美术馆功能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发达国家美术馆已形成的理论之上。我们的社会体制、公共文化系统以及公众的文化素养等,也都决定了我们的美术馆和博物馆还不能达到像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程度。而且,这些已经存在的美术馆无论是在职能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美术馆在教育推广上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美术馆对公共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目前,中国美术馆在教育问题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美术馆对待公共教育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至于开始建立专业的教育部门则是近期的事情。理论上说美术馆拥有展览、收藏、研究、教育的功能就应该相对应的行使策展、收藏、研究和教育的职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馆里策展、收藏和研究的工作都展开得很好,但是,由于教育职能所发挥的作用和成效很难在经济上对美术馆有所回报,因此,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很多美术馆根本没有教育部存在。也不乏一部分美术馆教育部形同虚设,从事美术馆教育工作的人员经常沦为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下手”,并没有把公共教育推广作为美术馆必备的工作。还有一部分美术馆的教育部门设置十分随意,很多美术馆教育部门的称谓不统一,有群工部、群教部、社教宣教部、教育部、教育推广部、展教部、展示部和公共教育部等多种称谓,而这些并不规范的教育部门都只是简单地负责接待、讲解和对外宣传几个方面的工作。虽然目前大美术馆也会举办讲座等活动,但大多还停留在口上讲解展览的信息,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仅仅理解为接待服务、组织活动,并没有充分利用展品或藏品开展更深入的教育。忽视对美术馆教育职能的挖掘,并不符合当代新型美术馆应该履行的教育职能,既然美术馆肩负着公共教育的职能,就不能对美术馆教育职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上。 其次,大众艺术教育推广活动过于盈利性。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美术馆在建立时纷纷表明自己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定位,但是在教育推广上却带着浓浓的“盈利性”意味,特别是伴随着美术馆免费开放,美术馆在财政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难免出现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带着明显商业性质。某些美术馆在举办大众艺术教育活动时,巧立名目地收取各种昂贵的参与费用,还有些美术馆举办与展览相关的艺术家讲座,还需要艺术家自己掏腰包为场地买单,等等,这让大众难免会认为这些带有强烈“盈利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与美术馆非营利性的定位背道而驰,质疑美术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极大威胁了非营利性美术馆的生存基础。 最后,教育部门存在专业教育人员空缺。公共美术教育人才的匮乏也是美术馆在公共教育领域里面临的挑战, 中国美术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文/石代娇 94

浅析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

浅析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 摘要 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收藏了诸多的美术作品,并定期展览,以推广美术艺术,美术馆中涉及了包括绘画、工艺、装置、雕塑等众多领域的艺术工艺展品。从其本很的功能来看,“藏”与“展”是其主要的作用。但随着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的交融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已经日渐扩张,因此美术馆传统的功能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美术馆在社会中发挥出积极的主动性,逐步的拓展功能,其中的教育属性的功能就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美术馆应不断的推广其教育属性的功能,将其打造成公共美术教育场所,形成重要的美术教育资源。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展开研究,分析美术馆的教育职能的体现和教育的途径,探讨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艺术管理;美术馆;艺术品;公共教育

1.前言 美术馆本身具有丰富的形态,里面包含了众多的美术工艺产品,包括绘画、工艺、装置、雕塑等众多领域的艺术工艺展品。一直以来,收藏保护、藏品展示是其发挥的主要功能和价值,然而随着当前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美术的公共教育职能已经成为当前美术馆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术馆自身的庞大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将艺术品的审美活动融入到教育中,提升社会大众对美术艺术的欣赏水平。但当前的现状是美术馆传统的功能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美术馆在社会中发挥出积极的主动性,逐步的拓展功能,其中的教育属性的功能就是最主要的目标之一。美术馆应不断的推广其教育属性的功能,将其打造成公共美术教育场所,形成重要的美术教育资源。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发展展开研究,分析美术馆的教育职能的体现和教育的途径,探讨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2.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的特征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的发挥主要依赖于丰富的馆藏艺术教育资源,通过将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形成独特的教育活动,通过展示、组织艺术活动、开展美术普及教育等等,都是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的表现,其根本的目的是可以通过丰富的美术资源来提升公众的艺术文化水平,具体而言,其公共教育的价值发挥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环境方面,美术馆的观赏中,个人的先占据主导,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性的接受,因此是基于一定的轻松教育环境下,另外美术馆的教育价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旨在提升公众的艺术素养,而这一过程具有隐性,或者说是一种寓教于乐展开途径,以此在潜移默化来提升公众的艺术素养。 (2)美术馆的工作任务中需要工作人员付出较多的劳动力,一方面是馆内的人员本身需要就活动的展览、策划、推广展开设计规划,并且馆内的诸多藏品本身就是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知识水平,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初探

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理念初探 10 过去的10年,广东美术馆举办各类高品质的艺术展览,公共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艺术交流 日趋频繁,认识艺术、崇尚艺术、热爱艺术的风尚以及由此而生的浓厚的艺术气息是广东美术馆努 力营建的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指向。 广东美术馆自1997年建馆始,就明确教育是美术馆六大功能之一。坚持公共教育是美术馆一直 贯彻的理念。 回溯历史,真正使博物馆走向大众的,是法国的罗浮宫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的 影响下,于1793年更名为共和国博物院时,正式对社会开放。这座皇宫的对外开放是博物馆进入开 放时期的重要标志。至此,博物馆开始走向社会大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始初步显现。 1852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伯特博物馆(V&A)成立,把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列为博物馆目标;1895年,英国修正了学校教育法,提倡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1909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增设被称为“DOCENT”的解说员,讲解员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人员。

在中国,人们认识到美术馆作 为博物馆的其中一支,具有巨大的 社会艺术教育潜能。各个城市的美 术馆都在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将开放 公共图书馆,上海美术馆以服务公 众为责任和使命,美术馆事业日新 月异的发展,要求中国的美术馆从 社会艺术教育的角度,寻求美术馆 的社会责任,因为美术馆教育是社 会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来看,美术馆代表一个地区的艺术文化,承担着把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态保存并延 续的文化责任。传播文化艺术知识,即普及性艺术教育是美术馆的基本内容和职责。 美术馆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向人们传递的,除了艺术知识,鉴赏方式方法,更深层次的是传

公共美术馆服务规范山东标准2020版

公共美术馆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美术馆服务的基本要求、设施设备、人员要求、服务内容、环境卫生、安全与应急、评价与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划内公共美术馆的服务及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9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 无障碍设施符号 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第1部分:标志 GB/T 15566.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 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T 16571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GB/T 17242 投诉处理指南 GB/T 19038 顾客满意测评模型和方法指南 GB/T 19039 顾客满意测评通则 GB/T 19095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 28227.1 文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 GB 37488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GB 37489.1 公共场所卫生设计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3 基本要求 3.1 公共美术馆应免费向社会开放。 3.2 公共美术馆应配备满足群众服务的设施设备,并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 3.3 公共美术馆应明确向群众公示公共美术馆的开放时间、服务项目、服务监督举报电话等。 3.4 全年开放时间应不少于300天;宜延时开放或错时开放,双休日、法定节假日期间,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应正常开放,满足群众需求。 3.5 调整开放时间或因故需暂停闭馆的应提前公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